道路建设的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路建设的效益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1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new cities are facing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s a specific urban development phase of the product. And urban road infrastructure mode determines the utilization of funds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new city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mode, a further research has been carride ou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oad infrastructure mode,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new featur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可持续;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Key words: sustainable;new city;road infrastructure;the construc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5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63-02

0 引言

现阶段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新区发展基石的道路基础设施,是新区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建设模式直接影响到新区建设的投资规模及其后续发展。

1 现有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新区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道路设施的建设模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先建后补”模式 先建后补模式的特点就是在土地开发建设之前就已按规划建成相对完善的道路设施,较早形成比较好的道路景观,对提升区域整体土地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助益。但是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建成的道路被建筑施工重载车辆损害严重,需要在土地开发建设完成后,部门再对损坏的道路设施从新补建。若地块出让周期比较长,还会导致道路设施自然破损,增加历年的养护维护费用。这种模式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明显大于经济效益,侧重于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及比较明显的社会效应,对于确立新区地位和品牌有较好的效果,通常应用在经济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比较注重提升新区形象及土地价值的开发区,如天津滨海新区。

1.2 “同期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块开发建设同期进行,往往在新区开发地块开始建设时,同期建设道路设施及配套管线等,利用地块建设工期实现道路基础自然沉降,当新区开发地块建设进入尾声时,道路设施的面层及路灯、绿化等相关附属设施同步实施,这样可以确保道路设施在开发地块投入正常使用时,营造良好的景观形象。

这种模式属于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状态。通常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开发时间集中、不需要通过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来大幅度提升土地价值,管理部门沟通、协调能力比较强,侧重于高效利用资源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开发区规模较小,土地开发节奏紧凑,同时行政管理单位需要保持与地块开发单位的良好沟通的条件下,对于客观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沈阳的长白新城建设就是采用这种模式。

1.3 “滞后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中,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于新区地块开发进度,通常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区,在建设初期利用原有村路或乡道组织交通,待开发地块建设结束甚至投入运营后,配套的道路设施才逐渐建设完善,在开发地块投入正常使用后,周边道路设施可能正处于建设阶段,对区域的景观、环境及交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模式的社会效益较差,经济效益较好。通常被区、镇级城乡结合部的新开发区域采用,由于交通区位的限定,土地价值不会随道路设施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同时由于建设资金条件的限制,可能需要筹措资金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投入。

2 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特征

尽管各个新区的规模大小、开发时间延伸阶段以及管理部门协调能力、经济实力、资金来源存在很大差异,但是相比于城市老城区,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还是存在共同的特征。

2.1 建设特征 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建设条件好 新区开发地块建设强度低于城市中心区,道路施工操作空间充足,施工材料运输、堆放条件都好于城市中心区。

2.1.2 维护费用高 考虑到新区的地质条件因素、管线设施配套因素,管理维护部门的人员住地与工作地点距离较远等因素,新区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较高。

2.1.3 不定因素多 由于新区地块开发都存在一定周期,地块开发的建设模式、开发强度、建设时间、进出口方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管线配套设施的走向、管径大小和接口位置,而管线埋设方式、位置等条件又与道路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所以说新区道路设施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2.1.4 负面影响小 新区的道路交通量相对而言要低于城市中心区,局部路段的施工建设可以通过周边道路调流解决,因此新区道路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工作对交通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

2.2 使用特征 由于新区开发建设期间自有的特点,新区交通基础设施有以下使用特征:

2.2.1 前期需求小 开发建设初期,由于土地开发建设尚未完成,因此周边的交通量都很少,更少有行人交通需求;地块建成投入正常使用的前3年,属于客流增长期,周边的交通需求也比较小,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新区道路宽敞,但是却无车无人的情况。

2.2.2 重载车辆多 开发建设初期,需要大量施工重载车辆运输建设材料,因此,区域的交通需求中重载车辆比较多。按常规标准设计的道路强度无法满足重载车辆碾压,一般的道路结构轻度不够,就会出现开发完成后,周边道路就破损严重、需要翻建补强的情况。

2.2.3 衔接点复杂 新区的实证设施相对薄弱,建设初期很难做到与道路设施同步施工,同期使用,经常有道路建成不久就被开挖埋设管线的情况发生,即所谓的“马路拉链”,造成资源浪费。

3 新模式探索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外扩新区建设已经成为所有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及新区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文在分析比较现有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以满足新区需求特征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新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进行探讨。

3.1 主要内容 新建设模式根据地块开发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及末期阶段。

3.1.1 初期阶段 此阶段地块开发处于招商引资阶段,主要需求为景观需求,以满足社会效益、提升土地价值为主要目标。根据道路规划等级,建成机动车双向2-4车道,采用高强度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可以满足正常交通30-50年荷载,5-10年载重车荷载,年均养护费用低;外侧红线范围内采用绿化覆盖,既满足景观要求,又减少土地,防止水土流失、风沙侵蚀。

3.1.2 中期阶段 此阶段地块开发进入建设施工阶段,对经济及社会效益均没有较高要求,开发地块进出口、管线衔接条件已经确定,交通需求以施工载重车辆为主。根据道路规划断面形式及地块特征,在前期建成道路外侧相应位置埋设主管线,并预留与地块内管线衔接口,同时铺设简单的人行道(如草坪步道),满足少量人员步行交通需求。

3.1.3 末期阶段 此阶段为最终阶段,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需求都达到最大。在此阶段,开发地块已建成投入使用,交通量处于稳定增长期,对道路的交通功能及景观环境要求较高。此阶段道路将按规划断面形成,完善路灯、站亭、指示标志标牌、信号灯等配套设施。

3.2 主要特征

3.2.1 按需建设 根据开发阶段的不通,对新区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新的建设模式按不同需求区别建设,有针对性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2 高强耐用 通过采用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可以有效缓解新区新建道路因建设期载重车破损严重的局面,可以有效提高资源耐用性,减少前期的道路养护投入,并且通过简单的面层处理,可以与后续建设的道路保持一致的使用年限。

3.2.3 节省投资 通过提高道路使用寿命,减少了每年的道路养护投入,并且避免了在地块建成期对破损道路的翻建补强,节省了道路建设投资。

3.2.4 机动灵活 这种模式的建设方式,有效避免了新区道路在配套市政管线、道路进出口等衔接节点的反复建设的“马路拉链”现象,并且可以与地块需求有机结合,具有较高的机动灵活特点。

4 小结

新区道路建设的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不同的具体需求,笔者对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几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供研究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有更新、更合理的建设模式被研究发现,而更多的技术研究者、管理者的参与、采纳将使中国各个新区建设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华等.对天津滨海新区道路设计新理念的探讨[J].重庆建筑,2007.

[2]徐鸥明等.韩国长寿命沥青路面层厚度确定方法[J].中外公路,2006.

[3]吴晓莉.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

[4]边经卫.对城市开发与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2

关键词:林区道路;修建;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林区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林区大都分布在山区,或其他相对偏远的地方。由于林区周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加上山区地形地貌的影响,因此交通非常不便。无论是对于基层林业部门还是林农来说,要想发挥林业种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尽量降低林木采伐、运输成本。在没有修建林区道路的环境下,许多大型的采伐设备、运输车辆难以进入林区,一是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林木采伐工作;二是需要将采伐后的林木运输到林区周边能够通车的地方;三是需要长途运输。上述三项工作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会产生高额的成本费用,严重影响了林业部门和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修建林区道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林业发展中的困境,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维护林区人员的自身利益。

2、大幅度提升林区管理水平

林区病虫害、火灾等问题,是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以林业病虫害为例,该问题具有潜伏期长、隐蔽性高、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以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往往需要林业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喷洒农药,不仅耗费时间长,而且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好。通过修建林区道路,能够源源不断的向林区深处运送肥料、大型除虫设备,不仅降低了林区工作人员的作业压力,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防虫效果。例如某地的松树林年产值平均在每公顷7000元左右,在没有修建林区道路时,人工除虫成本大约在500元/年,林区木材运输费用在2000元上下,计算可得该地松树林年产平均值在每公顷4500元左右。而修建林区道路后,利用大型作业设备进行农药喷洒,运输距离大幅度降低,运输费用也得到了削减,年产平均值大约维持在每公顷6000元以上。

二、林区道路建设面临的问题

1、林区环境复杂,道路修建难度大

不同林区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道路建设施工和后期道路质量有很大影响。首先,在道路施工时,为了保证道路稳定性和路面的平整,通常需要开挖路基,必要情况下还要向路基中埋设碎石子,以防治后期路基不紧凑沉降。但是在林区修建道路,开挖路基必然会破坏树根,并且林区道路里程数越大,破坏现象越严重。因此,如何协调道路建设与树木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林区道路修建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2、林区公路等级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受地形所限,林区公路大部分是沿溪线、沿湖线,和越岭线,易受灾损毁。由于建设资金所限,大部分道路设计强度仅能满足一般行车需要,桥涵构造物及防护等设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标准低,功能不完善和抵御灾害能力差等问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容易发生山体塌方、路基沉陷、桥涵损毁等问题。此外,大部分林区公路是等外公路或自然便道,林道错车点布置困难,大都为砂石路面,其服务水平低和通过能力差,林区产品的流通也受到了很大制约。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

三、林区道路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1、科学合理地进行路网规划

在林业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综合能力,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加强林区道路建设规划是关键。必须根据林区生产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里、功能多样的林区道路网络。在规划时,应对林区的重点火险区进行森林防火公路的规划,还要注重林区道路与国道、省道及县道的连接,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环境破坏,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的目标。

2、确立项目建设的质保体系

为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从项目初期的可行性研究到设计,都应进行论证,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总体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积极探索建立林区道路建设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可以借鉴交通部门公路建设中的融资建路方式,如BT模式等,以解决政府先期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采用农民出一点、村里垫一点、部门及乡镇补一点的办法。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实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山区农民道路建设的需要。

4、加强养护管理

要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切实把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养护好。前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林区公路的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林区的发展环境和职工群众的出行条件。公路建成后,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所以应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力量,结合地方实际,开展通村公路养护工作。可以结合通村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积极探索林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林区公路的长效养护体系。

5、提高道路建设的实效性

为节省资金,尽量利用现有林路,现有林路确定不能用的,再逐步进行改建;合理确定道路宽度、长度、等级等;道路的等级要根据运输量、作业任务多少、使用性质等来确定。对于生产区道路建设,要依据费用最低原则进行规划建设,根据森林的功能划分确定道路的开设以及密度、建设标准等,尽量减少急弯陡坡,并根据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特点研究适合本地区的道路规划。

结语:林场道路建设是一个道路规划设计与林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在设计时,要从流域建设、营林生产、资源管护、种苗销售、森林防火、森林旅游以及景观打造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以低成本、高质量为原则,修建出功能强、效益高的林路。

参考文献:

[1] 曹静,尹海龙.浅谈如何促进林区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J].河北林业,2008(3):11.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3

关键词:道路绿化美学 高速公路 应用

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目的,就是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因此,对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1 道路绿化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运用绿化美学理念,调节周围环境,达到美化之目的。为此,在高速公路工程,道路绿化美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从自然美的角度来分析,道路绿化美学突出了自然事物的美,它是以自然的感性形式而直接引起人的美感,是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道路绿化美学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就其本身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和自然的一种统一,此外具有多面性,因为人与自然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道路绿化美学的自然性来源于物质功利,表现为精神功利。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风光美,将大自然中的美好风光,以感性特征直接表现出来,引起人们的美感,激发人们的热情,净化人们的心灵。

其次,从环保的角度来分析,考虑树种生态适应性问题,种植适宜品种;考虑树种多样性,保证防护林体系稳定性;针对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不同工程建设方案,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深化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尽管科学技术已很发达了,但人类仍旧要与自然和平相处,与此同时,还通过设计出的标准化、易操作的高速公路工程样板,运用现代高科技,加强了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并且利用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支持,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理论性指导,综合考虑到不同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高速公路工程模式应具有的特色,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发展。

2 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生物多样性锐减,这是因为人类在营造自己的生存环境时,咨意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运用道路绿化美学理念,抑制环境的不断恶化,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拥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具有主观性。而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方便于人们欣赏,并且可以化丑为美,提升公路工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3 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

3.1 确保植物的多样性,提升绿化效果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即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减少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乱捕滥猎及盲目引种等行为的发生。,因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应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机制,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引进,增加了物种多样性,但是要注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可能会不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此,在引进时,需要由专业人们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后,进一步的改善该区域的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这样,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3.2 遵循生态原则,增强绿地覆盖率

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要以生态理念为导向,遵循物质循环再生与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原理,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不仅可以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道路绿化美学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生态原则,如在种植树木时,首先要考虑所栽树种必须适应当地环境,以及考虑环境容量问题,即协调与平衡原理;其次不能种植单一物种林木,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应充分考虑物种多样性,实现生态物种的生存、繁衍、发展。

3.3 坚持整体性原则,提升城市环境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4

关键词: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现状;重要性;国民经济;策略;经济效益

作为基础性产业,道路运输业对其经济管理水平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来,因道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涌现各种运输服务项目及类型,并增加了运输需求的多样化程度,为此,道路运输业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向规范化管理及集约化管理的方向不断迈进,为道路运输行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作为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发展的基础,道路运输规模经营对运输经济效益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道路运输经济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及全国机动车总量的大幅度提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目前我国公路网还存在诸多缺陷,如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完善及高等级工程里程短等,这些因素的大量存在对道路运输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公路建设中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2006年、2009年我省批准实施的《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和《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总体布局采用重要通道和联络线相结合的形式,由6条南北纵向通道、8条东西横向通道、6条区间通道、16条联络线及城市环线组成,总规模约6840公里(实际里程约6610公里)。目前,规划的8070公里中已建成5196公里(截至2011年年底),在建1031公里,待建1331公里,待研究512公里,分别占规划总里程的64.4%、12.8%、16.5%和6.3%。到2015年,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600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4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分布更加均衡,出省通道达到20条,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随着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省公路运输行业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长久以来,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都是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审批程序。在各级公路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审批中经济评价是其经济可行性的主要依据。在道路运输发展中,为提升其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对道路运输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确保道路运输的质量及安全性,为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

2 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制定道路运输产业发展政策

在评价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中,应深入了解影响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因素。如现阶段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联系,同时,还与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制定的道路运输管理政策存在必然的关系。据大量数据显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将直接影响到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

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合理化,是道路运输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要求。通过评价道路运输经济,可以对现阶段产业政策的不足进行有效分析及解决,并能为道路运输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为调节市场运力及运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能对运力资源配置起到优化作用,是道路运输行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2)有利于完善道路运输市场机制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道路运输市场愈加完善,但与成熟道路运输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如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没有大规模企业主导道路运输市场,市场调控系统不够灵活等。所有市场的完善及成熟都需要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在道路运输市场经济管理中,应了解道路运输行业的基础性,实现道路运输市场规模化管理。同时,必须确保相应市场机制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经济管理,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这也是完善道路运输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

(3)有利于调整道路运输单位经营模式

道路运输市场发展中,单位必须对其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不断改变,进而对道路运输市场多样化需求加以适应。在道路运输市场中道路运输单位是其重要主体,其经营管理模式对其规模化、集约化及网络化管理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深入分析运输市场经济管理,可以为调整道路运输单位经营方式提供帮助。单位在规模扩大中可以利用兼并或内部扩张等方式,为实现单位集约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4)有利于优化道路运输市场结构

在道路运输经济管理中,优化其结构形式一直以来都是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在道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应充分了解道路运输经济和优化道路运输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将优化道路运输市场结构作为道路运输市场规模扩大的重要基础条件,为实现单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完善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道路运输生产活动中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是其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网络的重要保障。在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必须对道路运输网络进行完善。为扩大运输单位规模,必须扩展运输服务范围,实现运输组织经济管理合理化。为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道路运输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基础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现阶段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建设。

首先,骨架路网建设。在道路运输网建设中应重视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应形成若干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进行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主骨架的构建。

其次,干线路网改造,在不断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及改造速度的同时,必须对干线公路网布局进行完善,并对整体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再次,加大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力度,确保西部地区公路大通道的逐步形成,将国道建设和改造作为建设的关键,对普通干线公路网技术等级与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2)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

在深入分析道路运输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现代化运输技术对实现道路运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对道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充分反映,并能为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推广中,通信技术是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产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为提升其管理水平及运输组织化程度,应选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及GPS等技术强化道路运输经济管理。进行自动售票系统、异域联网售票及票务结算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以此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管理水平。

(3)加强宏观调控

在对旅客出行便捷、舒适及安全等因素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公路主枢纽干线客运班线车辆投放及班次,在对干线客运经营者积极性进行提升的同时,应实现其收益最大化。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对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及调查。在对现行高速客运车辆管理制度借鉴的同时,应确保干线客运线路实载率在70%以下,在不能增加车辆时,应适当调整车型,为实现道路运输经济管理合理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现阶段我国公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等。这种情况下要求决策部署中,相关部门必须对东西部地区及农村偏远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实行路车统一管理,才能提升道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进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并进行分级管理。如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一级、二级市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管理及服务等进行负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及基础性产业,交通运输事业对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不断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内容的相继颁布,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运输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之间矛盾,为缩短城乡差距及降低东西部差距尤为重要。为此,相关部门在深入了解道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经济管理水平,为实现道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俊玲.道路运输企业考核、评价、监控指标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

[2]陈新霞.基于重点企业调查的陕西道路运输经济运行统计监测问题研究[D]. 长安大学,2012.

[3]刘俊.城市交通道路工程建设接口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5

【关键词】工期造价关系

1、概述

道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资源消耗量大、涉及面多、影响大的过程,是项目规划、项目建议书、设计到工程施工全过程。施工工期是施工的工程从开工起到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全部内容,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工程建设速度,施工工期是建设工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长短直接影响着建设工期的长短。是施工企业重要的核算指标之一。工程造价,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以科学管理的观点看来.工程的施工工期对建设管理来说,有其特定的价值,不但具有综合社会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我们称它为时间价值。因此,合理的工期不单具有直接的管理意义,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2、缩短施工工期,对造价的影响

第一,缩短施工工期,能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近期投入的资金其价值要大于远期投入的等额资金价值的特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期缩短,资金投入的时间提前,密度加大,其实际投入的资金价值往往大于较长工期投入等额资金的实际价值。

第二,缩短建设工期,能使在建项目早日竣工使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管理和经营者最为关心的就是提高项目的效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缩短建设工期,可以早日实现项目的竣工,早日投入使用,早日使其发挥效益,提前收回建设成本,从而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缩短施工工期,能降低施工企业施工费用,回避因材料价格上涨而对造价的影响。

缩短施工工期,能使施工企业相对降低固定成本,降低经常性支出。例如,可以减少施工企业人员的职工的基本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及与施工工期有关的间接费,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同时,由于工期的缩短,也可降低物价上涨、利率变化等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工程总造价。

第四,缩短施工工期,可以减少支付工程贷款的利息。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投资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投资来源由预算内资金为主向预算外为主发展,投资方式由单一的拨款方式向贷款、自筹、集资等多种方式发展,国家预算内的建本建设投资比重逐年下降,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在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多。工程造价中利息支付量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因此,缩短工程施工工期,不仅有利于提前还清贷款,还可以减少工程贷款的利息支出。

施工工期也并非越短越好。工程的建设总费用,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两部分组成,直接费一般是在合理组织和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时,其费用最低,如在此标准下要加快施工速度则直接费随之相应增加,间接费则与直接费相反,一般是随着工期缩短而逐步减少。因此,完成周期的长短对建设费用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在安排施工工期时,应以在满足计划或合同规定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工期与工程造价的辩证关系,为求均衡,有节奏地施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费用。

在充分看到缩短工期对提高投资效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防止超越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主观片面地抢进度,盲目赶工,盲目加大建设成本。因此,工程建设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在工程造价增加较少的前提下,求得尽可能快的建设速度,使工程项目能够尽早发挥效益。应该在尊重科学,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前提下,求得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的优化组合;在缩短工期的基础上,注意工程建设各个阶段之间最大限度的合理组织交叉同步进行作业,以提高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

道路建设的效益范文6

关键词:市政道路;绿化;景观

1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意义

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氛围,并且能够为居民出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绿化工程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观市政道路以及调节城市生态的作用,构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合理划分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并且有效隔离车辆产生的威力污染、噪声污染,提升道路的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提升城市的绿化率,降低热岛效应的危害,提升城市的观感与品质,有利于打造富有美感的花园式城市,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原则

2.1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应该以绿色的植物为主,在绿化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树种的搭配与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因此多以常绿乔木作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主要树种。在景观绿化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循混合原则,混合种植小型乔木与灌木,提升绿化的美观度。

2.2景观绿化施工设计原则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需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城市的气候特征与生态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选择适应城市生长的绿化植物,避免外来物种引种而造成的生物入侵现象。在绿化工程设计中,需要保证景观多样化,构建具有层次感的复层绿化模式,根据季节变化创造出符合地区与时节变化的绿色景观,确保景观多样化,提升市政道路绿化质量。

2.3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

市政道路具有线长、面广的特征,因此在道路景观工程的建设中,需要注重绿化工程的景观效应以及经济效应,在树种选择与施工设计中,注重经济效益与投资效益。因此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应该合理选择多种植物,大量选择旺生的本土植物种类,适当种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使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3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

3.1行道树绿化带

市政道路景观的行道树绿化带是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绿化带,在道路中的建设中,行道树绿化带主要功能是美化街道、降噪除尘,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行道树绿化带的功能,需要在绿化带施工中预留1m×1m的内径尺寸,采用鹅卵石、地被植物、碎树皮等材料覆盖,确保绿化带的积极意义。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给排水管道、配套光缆等设施对行道树绿化带的立地条件造成影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行道树与灌木等混合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性的绿化带,在树种的选择中,尽量选择根系较浅、立地教稳的植物种类,确保植物想到书绿化带植物的有效生长。

3.2分车绿化带

分车绿化带是大陆中间用于隔离车行道的绿化带,主要分为中分绿化带与侧分绿化带,其中中分绿化带位于道路的正中央,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道路的设计,中分绿化带通过植物的搭配能够对车辆起到防眩晕的作用,因此在施工设计中,应该在其端口部位采用透视植物,为了避免植物造成的影响,防眩光植物的高度应该控制在1.1~1.5m,为了起到防眩晕的效果,尽量采用复层植物,搭配多种植物,做到色彩明快、层次鲜明。侧分绿化带的建设与中分绿化带有所不同,为了达到防尘隔音的效果,应该主要以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

3.3环状道路绿化带

在施工建设中,应该首先考虑绿化带的功能,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绿化植物的种植。因此在环状道路施工建设中,在道路入口处与出口处要种植一些具有指示性质的植被,采用紧密成行的乔木提高驾车安全性,大型交叉区域的绿道地带种植草坪,确保司机视野畅通,提升行车安全。

3.4高架桥绿化带

高架桥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配套措施,高架桥绿化带的施工需要以高架桥的建设为依据,根据桥架的设计进行绿化规划。因为高架桥的采光相对较差,而且高架桥的人工养护较为困难,因此在绿化工程施工中,需要选择潮湿的绿化地被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设计,在高架桥边栏杆的设计中预留灌溉空间,对绿化植物进行灌溉。

3.5交通岛

在绿化工程建设中,尽量采用通透式的植物种类,确保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交通岛应尽量避免高大的乔木植物,选择色彩搭配简单的植物种类,避免植物对绿化产生影响。交通岛的绿化设计有利于提升道路节点,增强其景观效应,提升道路绿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