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1

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2)种类:①缺失:染色体 缺失引起的变异②重复:染色体中

某一片段引起的变异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

上引起的变异④倒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

引起的变异 (3)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或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4)举例: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引起的遗传病.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概念:由

而引起的变异(2)类型:①细胞内

的增加或减少②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

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3)结果:使基因的数量增加或减少(4)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等.3.与染色体数目变异有关的概念(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染色体,它们在和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 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 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3)多倍体:①概念:由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或染色体组的个体.其中,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叫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例如,

是三倍体,

是四倍体. ②分布:在

中常见,在

中极少见.③特点: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

,叶片、果实和种子都

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4)单倍体:①概念:由

发育而来,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即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数目的个体.②特点:与正常植株相比,植株长得

,且.4.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1)实验原理:低温抑制

的形成,以致影响

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染色体数目改变.(2)方法步骤:洋葱根尖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解离

制片)观察.(3)试剂及用途:①卡诺氏液: ②改良苯酚品红染液:③解离液[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1∶1)]:[预习反馈]1.发生在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产生的变异类型相同吗?2.人工诱导多倍体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3. 秋水仙素作为一种植物碱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它分别作用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4.原核生物中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什么?二、重难点整合1.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概念因基因的重新组合而发生的变异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类型①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②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①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自然突变②人为条件下发生的-诱发突变①染色体结构变异②染色体数目变异适用范围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配子时在核遗传中发生任何生物均可发生(包括原核、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生物核遗传中发生产生结果只改变基因型,未改变基因的结构,既无“质”的变化,也无“量”的变化产生新的基因,发生基因“种类”的改变或“质”的改变,但量未变可引起基因“数量”上的变化意义形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对生物进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育种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多倍体育种思考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哪一种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2.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1)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染色体的特点①不含同源染色体②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含有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2)确定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 ①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1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此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②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相对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基因型为AaaBBb的细胞或生物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也可以记作:同一个字母不分大小,重复出现几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控制同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有几个等位基因就意味着有几条同源染色体.③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和染色体的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例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个.思考2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有没有区别?3.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1)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的比较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染色体组2个3个或者3个以上1至多个发育起点受精卵受精卵配子自然成因正常有性生殖未减数的配子受精;合子染色体数目加倍单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植物特点正常果实、种子较大,生长发育延迟,结实率低植株弱小,高度不育举例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植物香蕉、普通小麦玉米、小麦的单倍体(2)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的判断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是两个概念系统,主要区别在于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由合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而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只能叫单倍体,单倍体的概念与染色体组无关.思考3一倍体与单倍体有什么区别?思考4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我们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吗?思考5若要研究AaBb杂合子中基因的性质及作用,可用其单倍体为材料有什么优点?4.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示思考6第一年结的西瓜是几倍体?里面的种子是几倍体?思考7第二年结的西瓜是几倍体?有没有种子?思考8第二年提供二倍体普通西瓜的花粉作用是什么?5.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比较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减少,然后再加倍从而获得纯种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器官大,营养成分含量高,产量增加缺点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适用于植物,动物难以展开.多倍体植物生长周期延长,结实率降低三、典型例题例1(单选)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图2甲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即倒位,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乙图中发生的是着丝点分裂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只要有染色体的生物,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就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故选C.例2图3为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材料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二倍体的一粒小麦和二倍体的山羊草杂交产生甲.甲的体细胞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

,所以甲不育.(2)自然界中不育的甲成为可育的丙的原因可能是

.(3)从图示过程看,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遗传学原理主要是

.解析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是:一粒小麦与一种山羊草杂交,形成的下一代是异源二倍体,是不育的,但由于低温等自然恶劣条件的影响,一些植株染色体加倍了,形成了四倍体的小麦,也就可育了,也就是二粒小麦;二粒小麦与另一种山羊草杂交,下一代是三倍体,也是不育的,但由于低温等自然恶劣条件的影响,染色体加倍了,就形成了6个染色体组的小麦,也就是今天的普通小麦.答案:(1)2 同源染色体 (2)低温等自然恶劣条件的影响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染色体变异四、课堂练习1.下列各细胞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是().A. 果蝇的体细胞

B. 人的卵细胞C. 单倍体普通小麦的体细胞

D. 普通小麦的体细胞2.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B.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C.单倍体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含有奇数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3.马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64条;驴的体细胞中也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为62条.马与驴杂交所生的后代"骡"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两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

B.四个染色体组、63条染色体C.两个染色体组、64条染色体

D.四个染色体组、64条染色体4.把成年三倍体鲫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鲤鱼的去核卵细胞中,培育出了克隆鱼.该克隆鱼是().A.是二倍体鱼

B.是有性生殖的产物 C.高度不育

D.性状与三倍体鲫鱼完全相同5.在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过程中,收获三倍体种子是在().A.第一年、二倍体母本上

B.第一年、四倍体母本上C.第二年、三倍体母本上

D.第二年、二倍体母本上6.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在下列四组农作物中采用多倍体育种最有经济价值的是().A.玉米和高粱

B .水稻和棉花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2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高中知识点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高中知识点2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

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8.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1.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4.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6.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7.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20.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1.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4.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5.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7.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8.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9.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3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6.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7.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8.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39.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40.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生物高中知识点3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区别)

23.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合成;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15)04-0246-05

随着纳米研究领域科研工作的发展,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其合成方法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离子交换法等在内的化学方法和包括球磨法、溅射法、超重力法等在内的物理方法。但是这些传统方法都普遍面临着污染环境,能耗高等问题。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是结合了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绿色合成方法。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相比较传统的物理及化学等方法在原料的选取、反应条件的调控及后期处理等方面更加环保健康。将纳米技术与不同的生物相结合制备出不同形貌及性能的纳米材料,显示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些生物本身就有着微妙的形貌特征,以其为模板可以制备出有特定生物形貌的纳米材料,省去了传统模板法中模板的制备。而生物体的一些组成成分或其提取物中存在着一些活性成分对于某些反应来说是很好的还原剂和稳定剂,减少了有毒化学药品的使用。本文将依据单细胞及多细胞的不同生物体模板、生物体组成成分及从中提取的不同活性成分和病毒等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对将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系统地综述纳米材料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以生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绿色化学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够寻找到无污染、低毒、低能耗、绿色健康的反应前驱体或者是反应条件。生物体表面的氨基和羧基基团及特定形貌使其成为天然的还原成分和现成模板,以此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与传统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相比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1.1以单细胞生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表面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其中的蛋白质等构成的。不同的细胞有着独特精制的外形结构和功能化的表面,以单细胞为模板可以合成不同生物细胞形貌的纳米结构。

1.1.1以原核细胞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细菌和放线菌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相对易于操作。最早着手研究的Jha等用乳酸杆菌引导在室温下合成了尺寸为8~35 nm的TiO2纳米粒子,并提出了与反应相关的机理。随着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的逐渐发展,现在已成功合成了以不同菌为模板的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Klaus等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的细胞不同结合位点处制备并发现了三角形,六边形和类球形的Ag纳米粒子,其粒径达200nm。Ahmad等从一种昆虫体内提取了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 yces bikiniensis),并以此制备出3~70 nm的球形Ag纳米颗粒。Nomura等以大肠杆菌为模板成功制备出平均孔径为2.5 nm的杆状中空SiO2,其比表面积达68.4 m2/g。

1.1.2以真核细胞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真核细胞相比较原核细胞种类更为广泛,培养更为方便,所以以此为模板的生物合成的研究更多。最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小球藻可以富集各种重金属,例如铀、铜、镍等。Fayaz等以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为模板在27℃下合成了粒径为5~40 nm的Ag纳米粒子,并且发现青霉素,卡那霉素和红霉素等的抗菌性在加入该Ag纳米粒子后明显提高。Lin等发现HAuCl4中金离子在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表面先发生了生物吸附然后进行生物还原,从而得到Au纳米粒子。研究发现金离子被酵母菌表面的氨基、羟基和其它官能团首先还原成一价金离子,并进一步被还原成Au纳米颗粒。Mishra等以高里假丝酵母(Candidaguilliermondii)为模板合成了面心立方结构的Au和Ag纳米粒子,两种纳米粒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高的抗菌性,但所做的对比试验表明化学方法合成的两种粒子对致病菌均不具有抗菌性。Zhang等则以酵母菌为模板合成了形貌均-Co3O4修饰的ZnO中空结构微球。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可以在其自身表面将米糠的无定型硅生物转化成结晶SiO2,形成2~6 nm的准球形结构。

1.2以多细胞生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虽然以单细胞为模板制备的纳米粒子的单分散性较好,但是要涉及到生物体复杂的培养过程及后续处理,而以多细胞生物体为模板的制备方法就显得更加方便简捷。

1.2.1以多细胞植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多,以其为模板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也就多种多样。多数情况下是将植物体培养在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然后将植物体除去便可得到复制了植物体微结构的纳米材料。Rostami等将油菜和苜蓿的种子培养在含有Au3+的溶液中,将金离子变成纳米Au粒子,其大小分别是20~128 nm和8~48 nm。Dwivedi等以藜草(Chenopodium album)为模板分别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2 nm和10 nm的Ag和Au纳米晶体,并认为藜草中天然的草酸对于生物还原起着重要作用。Cyganiuk等以蒿柳(Salix viminalis)和金属盐为原料制备出碳基混合材料LaMnO3将蒿柳培植在含有金属盐的溶液中,金属盐离子顺着植物组织进行传输,进而渗透其中。然后将木质素丰富的植物体部位在600~8000℃范围进行煅烧碳化,得到的产物对正丁醇转化成4-庚酮有很好的催化效果。黄保军等以定性滤纸通过浸渍和煅烧等一系列过程仿生合成了微纳米结构的Fe2O3,并且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Cai等以发芽的大豆为模板,制备出室温下便有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仅为8 nm。王盟盟等以山茶花花瓣为模板通过浸渍煅烧制备出 CeO2分层介孔纳米片,并且在可见光波段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1.2.2以多细胞动物体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以多细胞动物体为模板的纳米材料的制备比较少,其中以Anshup等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分别试验了人体的癌变宫颈上皮细胞、神经细胞和未癌变正常的人类胚胎肾细胞。这些人体细胞在模拟人体环境的试管中进行培养,培养液中含有1mmol/L的HAuCl4最终得到20~100 nm的Au纳米颗粒。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Au纳米粒子沉积,并且发现细胞核周围的Au粒子粒径比细胞质中的小。

2以生物体提取物或组成成分中的有效成分制备纳米材料

生物体中含有很多还原稳定性成分。如果将这些成分提取出来,就可以脱离生物体原有形貌的束缚,得到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还原剂,进而以其制备纳米材料。很多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等生物组成成分也被证实有很好的生物还原稳定作用,这就使得纳米材料的绿色生物合成更加方便快捷。

2.1以微生物提取物为有效成分制备纳米材料

以微生物的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制备的纳米材料多数是纳米Ag和纳米Au,而且这两种粒子具有杀菌的效果。而以微生物提取物制备的纳米材料粒径更小,并且普遍也比一般化学方法合成的粒子有更好的杀菌效果。Gholami-Shabani等从尖孢镰刀菌(Fusariumozysporum)中提取了硝酸盐还原酶,并用其还原得到平均粒径为50nm的球形纳米Ag颗粒,并且对人类的病原菌和细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Wei等和Velmurugan等分别用酵母菌和枯草杆菌提取液成功合成了不同粒径及形貌的纳米Ag颗粒。提取物中的还原性酶是促进反应进行的重要成分。Inbakandan等将海洋生物海绵中提取物与HAuCl4反应制备得到粒径为7~20nm的纳米Au颗粒,主要得益于其中的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Song等则从嗜热古菌(hyperther-mophilicarchaeon)中提取出高耐热型腾冲硫化纺锤形病毒1(Sulfolobustengchongensis spindle-shaped virus 1)的病毒蛋白质外壳。并且发现实验条件下在没有遗传物质时其蛋白质外壳仍可自组装成轮状纳米结构。与TiO2纳米粒子呈现出很好的亲和能力,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以植物提取物为有效成分制备纳米材料

生物提取物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最多的是针对植物提取物的利用,因为地球上植物种类众多,为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提供了众多可能性。Ahmed等以海莲子植物(Salicorniabrachiata)提取液还原制得Au纳米颗粒,其粒径为22~35nm。制备出的样品对致病菌有很大的抗菌性,而且能催化硼氢化钠还原4-硝基苯酚为4-氨基苯酚,也可催化亚甲基蓝转化成无色亚甲蓝。Velmurugan等和Kulkarni分别用腰果果壳提取液和甘蔗汁成功制备出纳米Ag和纳米Ag/AgCl复合颗粒,其均有很好的杀菌效果。Sivaraj等用一种药用植物叶子(Tabernaemontana)的提取液制备了对尿路病原体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的球形CuO纳米颗粒,其平均粒径为48 nm。

2.3以生物组成成分为有效成分制备纳米材料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分为单糖、淀粉、纤维素等。其独特的结构和成分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结构的纳米材料。Panacek等,测试了两种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和两种二糖(麦芽糖和乳糖)对[Ag(NH3)2]+的还原效果,其中由麦芽糖还原制备的纳米Ag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nm,并且对包括耐各种抗生素的金黄葡萄球菌在内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Gao等和Abdel Halim等分别用淀粉和纤维素还原硝酸银制得了不同粒径的Ag纳米粒子,对一些菌体同样有很好的抗菌性。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人类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很好的稳定剂和还原剂。Hui等用维生素C还原制备了Ag纳米颗粒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将加有维生素C的AgNO3和氧化石墨烯溶液进行超声反应,得到的Ag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5nm,并附着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表面。Nadagouda等用维生素B2为还原活性成分室温下合成了不同形貌(纳米球、纳米线、纳米棒)的纳米Pd。并且发现在不同的溶剂中制备的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大小不同。

3以病毒为模板制备纳米材料

病毒本身没有生物活性,可以寄宿于其它宿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其实际上是一段有保护性外壳的DNA或RN段,大小通常处于20~450 nm之间,其纳米级的大小使得以其为模板更易于制备出纳米材料。Shenton等以烟草花叶病毒为模板制备了Fe3O4纳米管。因为烟草花叶病毒是由呈螺旋形排列的蛋白质单元构成,内部形成中空管。以此为模板制备出来的Fe3O4也复制了这一结构特点而呈现管状结构。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的尺寸小但稳定性高,使得它被频频用来作为纳米材料生物合成的骨架。Dang等则以转基因M13病毒为模板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TiO2晶体核壳复合纳米材料。实验发现以此为光阳极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10.6%。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4

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两种类型,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在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再如沙丘,因为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所以沙丘上的基质条件是原生裸地性质的,从未被生物群落占据过属于初生演替;再如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1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解题思路:火山岩、冰川泥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属于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这种地方发生的演替,也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二、原生质与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滴的理解

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都是原生质,植物细胞只有细胞壁不是原生质。

原生质体专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原生质层即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滴即形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的头,高尔基体发育成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成的尾,线粒体演变成线粒体鞘。细胞内的其他物质浓缩为球状,叫做原生质滴。原生质滴随着的成熟向后移动,最后脱落。

例2 把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壁和_____发生质壁分离( )

A.原生质 B.原生质体

C.原生质层 D.原生质滴

答案:C

三、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的区别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对基因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在中学教材中关于基因组就是:一个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总和。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

1.染色体组

一般的说,像生殖细胞中一组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就叫一个染色体组。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和过半数的植物都是二倍体生物,因此“一般的说”应指二倍体生物而言。具体地说就是体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的特点是:①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大小方面各不相同,即不是同源染色体;②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数和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都不相同。

2.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看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若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包括控制相同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因,即表示基因的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则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看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体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即同源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③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总数/染色体形态数。

3.基因组与染色体组关系

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可称为基因组。在无性别分化的生物中,如水稻、玉米等,一个染色体组就等于一个单倍体基因组;在XY和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个染色体组=N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假设体细胞中常染色体数为2N,2条性染色体)对于人类则是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单倍体基因组=N条常染色体+2条异性染色体,对于人类则是22条常染色体+X+Y。

例3 我国遗传学科学家率先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基因遗传图,为水稻基因组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水稻基因组计划要研究的DNA分子数为( )

A.48个 B.24个

C.13个 D.12个

解析:水稻是无性别分化的生物,它的一个染色体组数=一个单倍体基因组数。在研究基因组时只测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一半即可即12个DNA分子。

答案:D

例4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解析: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5

1. 占人体细胞干重5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是 [ ]

A.糖元 B.蛋白质 C.脂肪 D.核酸

2. 下列生理活动中不消耗ATP的是 [ ]

A.渗透作用 B.光合作用 C.细胞分裂 D.蛋白质合成

3. 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几种? [ ]

A.60 B.16 C.13 D.6

4. 下列对酶作用特点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专一性 B.受温度、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C.有的维生素就是酶 D.是生物催化剂

5. 欲将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细胞,转换高倍镜继续观 察,则必须将此细胞移至视野中央,目的是使 [ ]

A.视野变大 B.物象清晰 C.视野变亮 D.目标存在视野内

6. 下列情况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

①萎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恢复原状

②大豆种子在水中膨大

③小麦种子在阳光下晒干

④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变软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7.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说明了: [ ]

A.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B.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伸缩性小

C.细胞壁的伸缩性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小相同

D.细胞壁无伸缩性,而原生质层有伸缩性

8. 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的现象是 [ ]

A.蝗虫的体色与青草相一致 B.枯叶蝶静止时象一片枯叶

C.根的向地性生长 D.公鸡之间的争斗性

9. 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 [ ]

A.生殖和发育 B.新陈代谢 C.遗传和变异 D.都有严整的结构 10. 良好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 [ ]

生物体细胞的特点范文6

人造生命重在“改造”

2001年,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宣布将利用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在实验室里制造一种在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2003年,他的团队合成了噬菌体基因组。4年后,他将丝状支原体DNA移植到山羊支原体细胞中,首次实现了不同细菌种类的整个基因组的替换,将一种物种变成另一种物种。2007年10月8日,他表示已在实验室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合成的人造染色体。2009年8月21日,他再次向外界宣称,年底或出现“人造生命”。

面对或许即将诞生的人造生命形态,世界充满好奇、疑惑和担忧。

“每个‘生命’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要素,新陈代谢、遗传,以及能够承载起上述运行功能的实体,也就是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国屏院士说。

人造生命还可以由较低级的形态体现,譬如人造的病毒或类病毒,这些“生物”能够借用现有的细胞去实现代谢和遗传功能。而更长远的“人造生命”目标,是要按照人的要求去改造和创造生命过程或生物体。

不是为了“人造人”

“改造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像科幻电影里那样,用机器造一个‘人’出来。”赵国屏说,很多年后,当人类可以合成一个胚胎干细胞的时候,基本上就有了合成动物的能力,当然,也包括“人”。但是,其目的应该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研究认识胚胎干细胞,使之为人类健康服务;而不是在“克隆人”之后,再搞“人造人”。

地球上,除了阳光、风和水等能源,工业化以来的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来自石油和煤炭的化学能。就其形成过程而言,石油和煤炭的本质都是太阳能经由生物(光合作用)作为媒介转化、积聚而来。

生物对太阳能转换而来的生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很高,然而这个能量的利用过程是分步的、缓慢和分散的(个体化的)。

“我吃一顿午饭所得到的能量就足以支持我一下午的工作,但如果用这碗饭来烧水,一杯水都烧不开,更不用说用于开车了。”赵国屏说,“反之,能量积聚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石油和煤具有了高度浓缩的特性,可以极快地大量集中释放。所以,当人们直接从植物淀粉或秸秆生产出酒精等生物质能源时,也必须付出代价,消耗能量和时间将这些分散的物质集聚转化成高度浓缩的状态。使用合成生物学开发生物能源就是希望通过改造生物,降低这种集聚转化的成本。”即便如此,生物质能源在未来也不大可能成为最主要的能源使用方式,能占据可替代能源10%左右的比例已经不错了。

除了对于生物能源的贡献之外,人造生命存在医学、制药、化工、材料、农业等多个领域之中。

将带来科学革命

“今天,我们既要看到合成生物学的科学意义,更要看到其工程技术意义,还要看到它的产业意义。举例来说,过去,人们一般在体外改造抗生素,而有了合成生物学,我们就可以实现抗生素在微生物体内改造,甚至设计生产一些以前没有的化合物,为人类服务。”

合成生物学“改造”的特点,令人产生浪漫想象――是不是有可能给每个人背上都接种上叶绿素,自身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能量养活自己呢?

赵国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假如确有这样一个人,到了火星上,发现食物不够,必须靠身上的叶绿素,利用太阳光来获得能量;他立即觉得能吸收太阳光的面积太少了,于是就长了很多手,以增大体表面积;之后又发现光合作用必须的水吸得不够,于是就长了很多条腿去吸水――这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再也不具备动物行动自如获取食物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