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弊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弊端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1

关键词:输尿管下段结石;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

临床因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具有无需麻醉和非侵入性操作等优点而使得其应用较为广泛[1]。但对于体积较大和滞留时间长等输尿管结石,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结石排净率较低,且极易形成石街。近年来,随着临床腔内技术地快速发展,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然目前临床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对我院所收治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分别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比较与分析两者治疗优势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78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39例。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等检查,证实患者结石以下输尿管通畅。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3~67岁,平均为(52.5±1.0)岁;单侧30例,双侧9例;结石直径0.6~1.7cm,平均为(1.1±0.3)cm。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52.0±1.0)岁;单侧27例,双侧12例;结石直径0.5~1.8cm,平均为(1.2±0.4)cm。比较两组患者结石直径大小与位置及年龄等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前晚需口服20%甘露醇125~250ml以清洁肠道。术前常规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镇痛[2]。仪器:国产HB-ESWL-VG型复式脉冲碎石机。患者处于俯卧位,结石定位于椭球体第二焦点上,电压:5.5~8.2KV,冲击次数:800~2500次。术后常规抗感染、解痉、止血等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处截石位。经患者尿道插入Wolf F8/9.8F输尿管镜进入其膀胱,并于电视监视下插入患者患侧输尿管腔内,待窥见结石后[3]。从输尿管镜工作通道放置直径0.8~1.2mm气压弹道碎石子弹体。末端通过手柄进气,并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在碎石时,子弹体远端直抵结石,气压:1.7~2.2KPa,采用单个脉冲或连续脉冲式碎石,并见3~5mm大小结石钳出[4]。术后常规抗感染、解痉、止血等针对性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石粉碎率和有效率及再次手术率、不良反应率。术后观察患者排石和尿液情况,并采用B超等检查是否再次需手术治疗。

1.4疗效评价

有效:治疗后,患者于3个月内结石排净、无效:治疗后,患者3个月内结石未排净,且体外冲击波碎石转为开放手术等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结石粉碎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与对照组87.18%(34/39)、84.62%(33/39)比较(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肾绞痛1例、呕吐和恶心1例;对照组:肾绞痛2例、呕吐和恶心1例、血尿1例、发热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12.82%(5/39)(X2=10.11,P

3讨论

临床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患者无需麻醉和住院治疗。且治疗费用少,操作方便等,因此极易被患者所接受[5]。但其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结石排净有效率较低,同时患者再次手术率较高,且发生呕吐和恶性及血尿等不良反应率较高。而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其可免除患者开放手术痛苦,且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结石排净有效率较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结石粉碎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与对照组87.18%(34/39)、84.62%(33/39)比较(P

临床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因此结石难以有效准确定位,特别是肥胖患者。同时因肠腔内容物较多,进而影响冲击能量,使得较硬结石难以粉碎;同时输尿管病变而杀跌结石周围空间较小,使得冲击波空化作用降低,难以将有碎裂结石排出,最终降低患者结石排净率。而采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其在电视监视下进行,进而可最大程度将结石粉碎到最小,有利于结石排出。此外,碎石时,其能量将转换为无电能,不会产生热能,进而对患者输尿管黏膜只会产生短暂而轻微的损伤,尿路通畅,有利于石屑的排出。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12.82%(5/39)(P

参考文献:

[1]张永.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输尿管下段结石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08):1084+1086.

[2]蔡畅青,范翰共,林悦.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疗效分析:附380例报告[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04):304-306.

[3]向阳,肖迪,孙永昌等.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与选择[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11):861-863.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2

1.实体经济企稳回暖基础不够牢固在全球经济缓慢增长的作用下,我国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转型,虽然在短期内,通胀风险并不会呈明显态势,但是金融服务和实体经济没有完美接合,出现了“脱离向虚”的情况,在反弹基础上,实体经济并非牢固。实体经济企稳回暖基础不够牢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体经济的总体效益水平并不理想,2008年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价格因素的下行影响,直到今天,我国的实体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品成本增加,产能过剩,费用增速等,这些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大企业出现了利润下行的现象,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属于低端产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中小企业资金不足,产品订单逐渐减少,而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却在不断上升,许多中小企业倒闭。一方面,由实体经济带来的产值增速逐渐回落,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利润与金融产业的利润相比,增长明显缓慢。其次,由生产要素导致的产业空心现象严重。实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源、技术、劳动力、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融资能力等。受到资产泡沫以及高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影响着实体企业发展的上述要素呈不同程度流失。出现了空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影响,无论是资源成本还是劳动力成本均不断上升,导致产品的价格大幅度提升,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有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加大了对成本的投入,实体经济投资有明显回落。其二,大部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某一项新产品出现时,企业一拥而上,模仿该产品,这种现象极其严重。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缺乏转型资源的挑战,金融资本与实体企业逐渐脱离,在生产资本方面,投入小于流出,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并不明显,导致发展预期并不能被企业掌握,呈下降趋势。第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信贷政策处在持续紧缩的状态,因此,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方面,增量减少,由于信贷资本原本就较为稀缺,在此作用下,更加稀缺导致了成本逐渐上升,出现了供应紧张的情况;商业银行将资金供给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银行本身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比较苛刻,在此情况下,本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中小企业,更难向银行贷款,因此,中小企业将贷款对象逐渐转为民间金融。如果,资金链发生断裂的情况,破产及跑路等事件会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第四,由于虚拟经济在投资时限上较短,而回报率又非常高,大部分企业面临着虚拟经济高回报率的诱惑,选择了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将资金投入到债券、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等高风险、高回报率的虚拟经济领域。通过不同的运作方式获得了高回报率,部分企业看到了其他企业获得了如此高的回报率,也逐渐投入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中,“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的现象日益严重。虽然虚拟经济领域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高回报率的背后却是高风险。

2.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不足虽然将实体经济纳入到金融产业领域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仍然存在着不足。这是由于实体经济自身的弱点,支持力度较弱,支持方式存在问题,支持政策不健全,政策没有有效落实等原因造成的。在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下,人们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逐渐产生怀疑。首先,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企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实体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将企业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企业迁移的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畸形的问题,当地的金融资本投向受到影响,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实体经济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企业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又比较弱,为了获得利益,实体企业逐渐向虚拟经济领域投入资金。其次,虚拟经济对于实体企业的诱惑力极强。虚拟经济凭借自身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得到了实体企业的青睐,因而导致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增长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通过自我投资的方式实现增值。导致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逐渐减少,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支持政策不健全。政策直接决定着能够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然而,目前政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发展,资金主要投向高端产业以及核心企业,而低端产业的融资渠道又比较单一,金融支持无法扩大其作用。而且,处于低端的中小企业,发展前景难以预料,很难得到金融支持。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但是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大部分政策形同虚设。

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坚持“三个导向”第一,全要素生产率导向。应将金融资本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更大的实体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强,创造财富多企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紧紧围绕国家政策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第三,以良好的财务基础为向导。在遵循银行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财务基础的实际情况,将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

2.协调搭配“三类金融业态”第一,政策性金融。市场机制缺陷能够凭借政策性金融得到弥补,在逆周期中,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二,商业性金融。在目前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比中,商业银行的比重超过了80%,在融资方面,信贷占据半壁江山,因此,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现状,将支持客户进行细致分类,创新更加灵活的机制和产品,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要适当放宽支持政策,扶持实体经济拓宽融资渠道,金融供给尽量匹配实体企业需求。第三,充分发挥新金融的创新引导作用。要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重中之重,鼓励新金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范发展,相关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将银行和新金融有效连接,提高服务水平和整改效率。

3.提高监管力度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监管。由于金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提高监管力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预警机制,对于潜在风险进行尽早识别,一旦发现风险,要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建立监管制度,监管方式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3

中国奇迹的背后

但毫不讳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亚模式固有的弊端完全凸显,加之我国原有的体制弊端,使得各种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颇为严峻:一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二是消费过低;三是技术创新不足;四是服务业严重落后。加之中国城镇化步伐缓慢,使得中国经济在规模做大的同时,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经济。农业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制造业要么以重工业为主,要么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廉价消费品为主,基本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的阶段。由于缺乏现代要素,整个经济体的含金量不高,从而导致经济的“净利润”低,如果不寻找新的驱动战略和新路径,经济发展很可能陡然减速,这对于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考验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摸到最重要的石头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就是尽快告别前工业化时代,进入真正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而所谓现代经济体系,从全球的指标来看,不外乎如下四个命题:第一,厘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实现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第二,真正完成城镇化的步伐,城镇人口的比例应该占全部人口的65%左右;第三,现代服务业必须与现代工业同步发展,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应该在60%以上;第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依靠高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形势;金融体制改革

一、当前金融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

(1)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可由M2/GDP值来衡量,该比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每增加一单位的GDP需要多少银行货币作为支持。其值越大,表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低。根据国际经验,M2/GDP值应介于100%~150%之间为宜。然而,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M2/GDP一路飙升,截止2015年底,该比值已达2.02之高1,远超过一般水平,几乎是世界最高。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投资对GDP的拉动力逐渐降低,即产能过剩现象凸显,资产泡沫化问题显著,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种种现象均会阻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金融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保障。而在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较薄弱,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基础方面,存在着如法律制定时滞效应显著、有关法律对金融债权保护力度较低、法律条文太宽泛,操作性较弱、相关法律之间有空白、交叉或矛盾等缺点。再如,在信息与公司治理基础设施方面,信息的公开性、透明度与可获得性依旧较低。

(3)金融风险问题依旧显著:如今的社会中,各经济领域高度交融,一个地方出错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波及整体。因此,对金融风险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说,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杠杆率逐年攀升,次级贷款数额逐渐膨胀,资产泡沫化严重,债券违约现象频发。2016年以来,由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债券违约数爆炸性增长,违约总额已达到403亿元,如中城建、山水水泥、大连机床等等。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P2P小额信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由于监管错位、法律缺失等原因,P2P停业、跑路现象频发,增加了金融运行中的风险性,对企业的融资产生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4)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币值与物价的稳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重大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国务院手中,中央银行只有执行权或一般货币政策的决策权,这直接导致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缺失,使得中央银行难以自主的实施货币政策,极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自1990年-2015年间,我国供应量的变化幅度不大,而的涨速惊人,据计算,两者涨幅分别为22.9%和90%,的涨幅约为涨幅的4倍由此,很容易看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乏有效性,体现出我国中央银行的无力感。

2.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社会融资比例失衡

金融体系的运转规律表明,长期资金需求以直接融资为佳,短期资金需求以间接融资为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表,计算可得,在我国超出80%的长期资金需求是通过商业银行间接进行的。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将原本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风险转移至商业银行,增加了不良贷款额,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性。

3.金融监管存在制度性缺陷

1993年-2003年期间,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相继成立,“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逐渐成立。近年来,随着各个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金融创新浪潮的到来,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交融,“混业经营”的特征日益呈现,与我国的分业监管制度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首先,分业监管将使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被迫分为若干领域,降低了了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其次,在分业监管之下,各部门各自出台法规政策,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政策之间存在交叉、空白甚至矛盾,给了监管套利者可乘之机,甚至滋生了大批的金融犯罪,极大的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再者,相关监督者之间存在的推卸责任会在无形之中降低监管标准。最后,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并不十分畅通,因此在各个金融市场日益交融的时代,一旦危机发生,各个监督机构难以第一时间掌握全面的信息并及时作出判断,金融监管所面临的困难也将进一步提升。

4.杠杆率持续上升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即依靠相对廉价的成本,加大投资以提高产能,并通过出口和城镇化将产能消化,由此拉动经济增长。然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需求泡沫破灭,加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致使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众多大型国有非金融企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但为了应对危机、保证就业率,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刺激投资,对这些企业进行了“隐性保护”,以政府为依托进行贷款,造成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

二、进行金融改革的途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进行金融改革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对此,2014年至2016年,总理所做的三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无一不提及深化金融改革。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及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5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

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

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 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98。 

    2、麦金农,199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3、j.g.格利,e.s.肖,199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金德尔伯格,1992:《泡沫》,载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刘骏民,1998:《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 

    6、谢太峰,1999:《正确认识虚拟经济》,《金融时报》10月30日。 

实体经济的弊端范文6

2013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总额同比增长51.8%,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总额之和。与此同时,GDP季节环比增速、PPI、PMI等经济先行指标却呈下滑趋势,社会融资高增长与经济复苏疲弱二者显著相悖。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资金、无增长之间的矛盾凸显,为何如此?

观点莫衷一是

有观点认为,社会融资之所以尚未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原因在于新增加的社会融资多被用于还旧债,即所谓“举新债还旧债”,资金未被充分运用到投资上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现在正是地方债密集到期的时候,但是证据是否确凿值得商榷。

另一种相对的主流观点认为社会融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空转。这其中影子银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就像是磁铁和黑洞,把社会融资资金都“吸”走了,导致实体经济与社会融资资金没有机会结合。这固然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判定本身尚无定论,对影子银行的特征也未形成一致看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社会融资反映到实体经济上需要一个时差。“时滞”现象在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社会融资增速领先GDP一段时间很正常。但这个时间差一般是有科学规律的,过长的间隔代表了经济运行的异常情况。此前的经验模式是社会融资增速领先GDP一个季度,但很明显这种经验模式并不适用于解释现在的情况。

本质是社会融资结构不合理

自2011年央行首次公布社会融资总额至今已两年,从全社会角度关注融资总量,用社会融资规模取代银行新增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目标,正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使金融能够更好地对实体经济进行资金支持。

关注社会融资总量彰显中央银行致力于优化融资结构的决心。这中间的核心是关注融资结构,而合理引导融资结构则是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直都是国内社会融资的主渠道,亦是监控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但伴随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正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融资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完成,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要顺应融资结构变化的趋势,宏观监控范畴也应该与时俱进,这也正是央行公布社会融资总量的初衷:将各种融资方式的规模、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等纳入监管指标体系。

然而,从目前来看,反映社会融资情况的数据与实体经济运行数据严重不匹配,各种形态的社会融资没有对实体经济运行予以支撑。目前中国经济中融资需求最旺盛的两个主体,一个是地方政府,一个是民营机构。他们一个代表官方力量,一个代表民间力量,是目前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投资主体。但是囿于经济地位、传统观念等因素,社会融资对二者发展的贡献程度差异显著。

对于地方政府,从实践来看,事实上已融到了资金,但受制于其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不达标等条件,尽管申请到贷款,也无法立马开工。但这并未阻挡地方政府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地方政府认为“机会只准备给有机会的人”,就像北京小型客车摇号一样,先申请着,一旦项目被批准,立马动工,大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势头,这其实是社会融资的一个重要去向。

民营机构融资却一直是老大难,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从本质来讲,中国金融体系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外部因素,这导致社会融资对民营机构,特别是中小民营机构发展的“贡献度”很小,这既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也给各种非法筹资、影子银行等埋下祸根,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都是巨大隐患。

货币信贷即便宽松,增量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依然有限,甚至不排除在部分领域和行业催生泡沫,给未来埋下经济或金融风险。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突出的矛盾正是结构性矛盾,社会融资不能反映到实体经济增速上也主要是源于社会融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的弊端,笔者认为,这是认识社会融资和实体经济发展二者关系时亟需厘清的关键问题。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深层用意

总理近来指出,要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要想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在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时,应更好地关注社会融资结构,这才是总理“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深层用意,也是在经济转型调整过程中,注意药方的谨慎性与防止药剂过猛的良策。

从目前来看,解决社会融资与实体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应该做好如下事情:一是调整现有存量结构,即将资金发放于效率较高、转型较快的行业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而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则要控制。二是鼓励经济主体更多地到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短期融资券等多种形态的市场化融资工具筹集资金,在为自身带来经济福利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起到促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