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1

关键词:黄爱华;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教学策略;“等”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 [1]那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习知识、生成智慧还是开发潜能呢?当前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就等于让学生拥有了智慧,殊不知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黄爱华提出“智慧课堂”并将其定义为“以学习知识为途径,以培养学生数学化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使学生在知识、方法、情感各方面成长的课堂。”[2]而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就是通过一个“等”字来实现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等”的教学艺术价值

有学者曾尝试对“课堂教学等待艺术”下定义,例如,李如密、王冬黎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且灵活恰当地运用技能技巧,直接发出或指令学生发出等待行为,以显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3]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期望中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发出带有积极意义的等待指令。一方面,这里的教学目标所指的应是“过程性”的目标,是指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方法的内化与增长的过程,并不是浅层次的知识性目标。另一方面,这里的教学等待是有积极意义的等待,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所以“何时”与“何处”应有等待是教师应精心考虑的问题。

“等”之所以值得花费课堂时间去等是因为它是学生智慧生成的需要,小学数学重在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更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应该是靠学生自主的理解与内化完成的,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能够替代的。数学课堂教W的过程可以归结为讲、听、想、说几个连贯和互相渗透的过程,而教师的讲知识起到引导与辅助的作用,重点是学生的“想”与“说”。所以,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时间的等待,给足学生时间去完成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对自己观点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等待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为了创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气氛。学生回答错误问题并不会被批评或忽视,而是给予时间去思考与评判,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消除紧张的心理气氛,增强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潜能具有极其广阔的发掘空间,再加上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所以在给学生时间去思考的同时会产生“举一反三”的积极现象,是一种积极意义的课堂生成,可以促进学生数学化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黄爱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等”的教学艺术

在黄爱华老师的数学“智慧课堂”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不着急”“不满足”与“不指责”的教学策略与技巧来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潜能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等”的价值。

1.“不着急”:留有足够思考空间

黄爱华老师在他的数学课堂中善于运用“不着急”的教学策略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等待学生思维的生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新,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如,黄爱华在执教“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法”时,学生们在黄老师的问题情境下已经自主地探索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的规律。接着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要求学生口算,当学生算到48×11=?时发现中间相加是4+8=12,如果按照规律计算那么结果就是48×11=4128,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学生们遇到了规律之外的新情况,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了下来,这时黄爱华并没有立即直接地给出改进的办法,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联想之前学过的竖式计算的过程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自主地探索本题的算法。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很快反应过来,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像这种满十的情况,只要在原来所得规律的基础上再加上‘满十进一’四个字就完整了”。

黄爱华在学生学习遇到了新情况、新困难时并没有迫不及待地将答案立刻讲出,而是引导,并给足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旧知联想新知,自己探索出问题的关键。这里学生自己经历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并没有被教师的讲授所代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高的教学技巧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4]黄老师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二是给足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等待学生思路的生成。这简单的两件事却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学生自己探索出从未经历过的难题时是具有成就感的,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遇到问题首先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不满足”: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成败在于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潜能发挥得如何,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多少。”数学学科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潜能并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去发展。如黄爱华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上,学生已经说出了两种计算敞口长方体纸盒表面积的方法,一般的练习课到这里就会转入另一种类型题的练习,而黄爱华顺势让学生继续动脑筋思考:“除了这两种算法,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很快接二连三地又有几名学生提出了几种新解法。

以上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的“推一推”,学生们的思维做起了“数学的体操”。假如教师只是为完成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常规练习这一认识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得到两种解法后就满足了,那么学生的思维永远停留在教师所设定的圈子内,而学生思维的发展恰恰需要的是“不满足”。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黄老师采用“不满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恰好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潜能最有效的方式。这种课堂上日积月累的“不满足”换来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思维习惯的形成。

3.“不指责”:增强学生的信心

数学学科的抽象、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较为紧张的脑力活动,那么支撑着紧张的脑力活动的必然应该是学生宽松的心理环境。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没有压力的,因为黄老师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偏轨”的,甚至是鼓励“偏轨”行为,且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判。如黄爱华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出示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了288÷36。这时下面的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要求发言,几个调皮的学生还在下面窃窃私语,台上的学生手足无措地看着老师。这时黄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对板演的学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你再好好地看一看。”这位学生又看了看题目,经过思考后豁然开朗立刻改正了错误,并得出了这道题的另一种解法:36×(288÷36-5)=108。

黄老师凭借着自己的教学机智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正,保护了那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让学生“体面地”走下讲台,而且还共同探究出了新的解法。黄爱华老师正是通过课堂上的“不批评”和“给机会”,创造出了宽容、融洽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表想法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耐心的指引下能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建立了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课堂中学生的“偏轨”现象,有些教师可能会“心浮气躁”地立刻批评改正,或是让这位学生回座位找其他的学生来解答。但是却没曾想过这种行为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地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等”的教学艺术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黄爱华老师课堂教学中“等”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用一点点的时间去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评判,教师适当指引,然后静等,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等”是一种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主导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由教向学的转变。[5]而这种“等”的策略的灵活应用对教师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1)教师应该明确数学学科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所以当教师本着积极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自然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考虑到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与内化程度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因为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思考、探究与表达,或是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才会将数学知识完全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数学学习水平。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判断学生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在“等”的过程中如何去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甚至能够在备课时就能够预测出学生可能会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并加以准备。另外,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完全灵活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准确把握重难点,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哪里是需要“等”的,或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根据情况灵活改变教学过程。

(3)“等”的时机很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在哪些问题类型处是容易出现错误或难于理解的,如对于理解性的问题、学生易错的共性问题或是综合性的问题,学生是容易出现理解困难的,此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引导与等待。另外,对于课堂教学的不同活动,“等”的时机也很重要。如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何时进行启发引导,何时给学生时间讨论都是大有学问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数学课堂中“等”的教学艺术的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思维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黄爱华老师“等”的教学艺术在其数学课堂中运用得自然、随意,当然这离不开黄爱华老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其对课堂教学准确的调控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2]黄爱华.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5]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11(8):46-49.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2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策略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智慧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富有艺术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教学组织形式。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跌宕起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笔者在一次教师培训中,聆听郑英博士的讲座,深有体会。讲座中提及,在一次政治课的听课过程中,教师问了“价值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气氛沉闷,教师觉得有些尴尬,接着又问一遍,依然是应者寥寥。究其原因,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问题之间并无逻辑关系,学生觉得深奥,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师生对话是无效的。

有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脱口而出,完全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流于形式;有些提问是提前“彩排”好的,教师将答案事先告诉学生,目的是为了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其实并未理解,只是机械式地一问一答,全然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三、课堂提问策略

第一,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在认真分析学情和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适度,应当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宜太难,不宜太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

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这一节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这样设置问题:①铰链四杆机构分别以四个杆为机架,各得到什么机构②连架杆做整周回D而成为曲柄与什么因素有关③各杆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条件,连架杆能成为曲柄。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问题设置有梯度,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做中学,学中做,人人动手参与。问题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得以各个击破,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要面向全体。课堂提问时应确保所有的学生有同等机会回答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喜欢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课堂提问时,往往偏爱“好学生”,一节课下来,总是特定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其余的学生就会懈怠,不再愿意深入思考,无所事事,部分学生产生自弃心理,很难重新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提问时应当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可以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VB程序,在上课时,通过随机产生学号进行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同时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三,注重问题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评价要有鼓励性,如教师给予的口头表扬,学生给予的热烈鼓掌等,都能发挥激励和评价的反馈功能。如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有的教师会说,“看来你们没学好”“看来你们没有认真听课”,这样只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效果适得其反。大力倡导鼓励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评价时一味地肯定学生的回答,而是需要公正、实事求是地做出明确判断。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不应吝惜自己的表扬,学生回答不清晰甚至有误时,要允许他们重新思考。

第四,注重语言艺术。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聆听名师讲课时,如沐春风,愿意听,乐于听,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学识渊博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同样需要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摒弃那些枯燥、生硬的语言,力争在教学时做到表达清晰、目标明确。注重发挥无声语言的魅力,例如在提问和评价时,注意眼神地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看似微不足道,对学生而言,却有着非常大的鼓励作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语言艺术水平,方能收获精彩的课堂。

四、结语

汉代著名教育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阐扬“善者为师,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告诉我们善为师的条件。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自我修养,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充分运用提问策略,让每个问题都恰到好处,让课堂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严成国.浅议机械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J].科教文汇,2008(12).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3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而积极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应当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课堂气氛是弥漫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课堂气氛可以是积极的、健康的、生动活泼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庸俗的、死气沉沉的。积极的气氛表明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它反映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动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反之,学生就会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态度和体验。教学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而在紧张、压抑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因此,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极其重要的。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特点

1.和谐融洽,配合默契。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好像鱼水交融,息息相关,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师生之间好像乐队与指挥的关系,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是无声的教育,自我控制的力量。良好的课堂气氛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情感的统一,相互推心置腹。师生之间的讨论、对话,能以诚相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情状。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的思维共鸣,智力活动中妙趣横生。师生之间的动静搭配恰到好处,学生的静心聆听与积极思维同步进行。严肃中不乏轻松愉悦,紧张之下也有欢声笑语。师生的教学活动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中进行。

2.情绪热烈,锲而不舍。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应当是热烈而执着。首先,教师必须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振奋的神态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自己应有活泼愉快的情绪,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音声调要抑扬顿挫,要向学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其次,对学生来说,要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处处津津有味,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热爱。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知识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热爱的问题,他不必担心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可见,“热爱”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等。我在关于学生学习情绪与学习效果关系的调查中获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课堂气氛愉快的班级当堂测试的成绩明显高于课堂气氛不愉快的班级。国外一项类似的研究也证明“心境很差的学生效率低”。一项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表明:“那些心境很差的学生几乎把句子忘记3/4,那些心境好的学生只忘记1/2。”这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很重要。不但表现在学生学的方面,也表现在教师教的方面。教师有兴趣,才能热情洋溢,专心致志地教。学生有兴趣,才能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学。总之,在这种气氛中,整个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不唱“独角戏”,学生不是“旁观者”。

3.善于创新,富于胆略。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①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来看,讲授内容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自己的见地,还能深入浅出,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表现出高度的教育机智。②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看,要能提出较深的问题,回答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尤其是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能促进学生的快速思维,引领学生向更宽泛的领域探索,求得真知。而不是那种“人云亦云”,或者充当“抄黑板”,唯唯诺诺的“书呆子”的角色。

4.扎扎实实,实中求活。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通过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而体现出来。在“实”与“活”的关系上,良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实”字当头,实中求“活”。求“实”,新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充分理解的结果;旧知识的巩固,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更新了观念。求“活”,不应搞“满堂问”,或个别“冒尖户”精彩发言的虚度繁荣,更不能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和“假把式”。而应活在所教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活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上。

三、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充分运用儿童的情绪记忆,让学生移位动情,尽力缩短与教材的感情距离。《养花》是陶冶高尚情操,进行美育的好教材,但学生初学时认为“腰酸背疼热汗直流”怎么会“多么有意思”?别人把好容易开的昙花拿走了,怎么会“特别喜欢”?我让学生回忆大暴雨时背低年级同学上学,讲中队聚餐的情景。有的说,那天赤脚,脚底划破了血,可看见小弟弟进了教室心里真开心;有的说,包了一上午馄饨,自己没吃几个,但看到大家那么爱吃自己包的馄饨,心里特别开心……已有的情绪记忆,帮助他们移位入境,培植美感。老舍爱生活的情感挤去了孩子怕累吃亏的阴影,体会到劳动是累的,但也是欢乐的;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植儿童的良好情感要发挥学生主动参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创造新的形象来。我上《我的心事》,读到最后,让学生参与,寻找帮助大林卸心事的办法。学生有的提议代大林给姐弟俩写信,寄上两张电影票,说明一切请求谅解;有的建议大林再次邀请姐弟俩假期来玩,用行动弥补过失……这样做不仅课堂气氛更浓,还加深了“说话算话”的认识,让有错就改的情感获得更巩固,进行了模拟实践和写作训练。

3、鼓励学生的创见和批评,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上《桂林山水》时,有学生认为课文中描写漓江水的一节,前后有两处讲到水的静,可以调整句序,合在一起写,先写水的清和绿,再写水静,这样更好。我没有指责学生的狂妄无知,而是衷心地赞扬儿童的创见和自主意识。当我在公开课时,由于疏忽出现了拼音错误,学生当着众多听课教师提出批评时,我公开及时地给予肯定,为学生不迷信教师的正确情感而高兴。在上《冬眠》时,学生对书上所说,动物的冬眠“低温”是主要原因一说提出异议,举例说小金鼠在夏天就是同样低温还是活蹦乱跳,只有到了冬季才会冬眠。对此,我表示充分尊重,鼓励学生继续多看书,多钻,长大真正搞懂动物冬眠的原因。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4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恐惧感

要想让初中学生学好古诗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原则、高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高尚的文言修养、文言品行。课堂上教师要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课文,对古诗文中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良好的展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古诗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信心,鼓舞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如教学《三峡》一文时,我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知识设计导入新课《三峡》。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自然导入《岳阳楼记》。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用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是谁“病人膏育”?为什么“讳疾忌医”?又怎样“防微杜渐”?整堂课学生探索意识浓厚,积极发言、争相回答,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教学效果优秀,还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引用故事情境,感染学生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爱听故事,愿意置身故事情境想问题。教师进行教学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又能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教师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可先回想、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教师给学生详细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遭遇,让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生发学生的对古诗文的阅读兴趣。

四、改变教学手段,吟咏玩味古诗文

死记硬背不但不能让学生受到古诗文文化熏陶,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事与愿违,泯灭学生的灵性、兴趣;而吟咏玩味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愉悦的情趣,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获取新知。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于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可见,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古诗文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古人云,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因此,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课文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蕴涵的精神魅力,让人物形象驻入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人格。

五、实现多样化、巧妙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奋点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培养

一、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意学。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改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观念,课改是将旧的教学观念“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那种专制型的教师,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的、紧张的情绪,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气氛怎会宽松、和谐、愉悦呢?教学效果更是不敢细想,我们应该做民主的教师,真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

三、拓展知识范围,课堂内外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特别是相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从实际生活入手: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可以开拓学生视野③使学生获取新知识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以情感人,培养学生情感。

入选语文教材的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就需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进入文章角色,从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学生有了高尚的情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形成师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共同来维护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五、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但这中间还有一层如何“给”的问题,有句歇后语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所以老师要提高,深造自己的教学艺术,就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思维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机应变,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积极探索的“向导”,要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思维,老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

六、重视课外交流。

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跟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使师生之间真正成为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经常与家长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课外交流中会发现许多隐蔽的问题,也会轻而易举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七、优化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

幽默是一个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开朗个性的反映。同时也是聪明才智的一种体现。如果老师经常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艺术,则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开启心智,激发灵气,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和幽默的品质,使他们不断进取,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磨砺思想、修养个性,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幽默品质和能力。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种魅力必定会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学生的。

八、教学幽默有助于释放教育学的压力。

教学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于能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总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向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广大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魏德才老师说的初中的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哭。听起来有点过分,但其实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初中老师和学生的各自背负的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知识这一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压迫师生个性的外在力量。而要释放这种压力,我认为最好的手段便是幽默,幽默地对待教学,幽默地看待人生。

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段本身,从根本的思想观念来说,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来关照,以美的规律教学,进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

智慧课堂教学好处范文6

关键词:生活 课堂生活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34-0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我们的课堂教育即生活,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提升各自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课堂也要回归生活本色,“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是真正的生活”[1]。理想的品德课堂生活的建构,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现实的品德课堂生活与理想中的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要现象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与孩子的生活世界脱节。大凡一线品德课老师,几乎都是兼职。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并不鲜见。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虽说品德教材生动活泼,但文本毕竟不是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堂必定是苍白的。二是,注重形式的“肤浅”课堂。常常听到这样的课,表面上煞是热闹,形式很多:表演游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实践……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如何却很难说。过多关注课堂教学的形式,让一些老师忘记学生正经历的当下的生活。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课堂必定是肤浅的。三是,人云亦云的“权威”课堂。虽说教师观念已有所改变,但潜意识中还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经常忘记是与学生在一起生活。这样的课堂听不见孩子真实的声音,触摸不到孩子真实的世界,曲意的迎合让课堂人云亦云,全无个性。

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行走在基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品德课堂实践与探索的路上,努力构建师生向往的品德课堂。我们认为,基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品德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师生真诚对话、共玩共学、同心同行的课堂。

一、同心同行――让心与心感应

儿童的世界是“萌”,是“真”,充满了童心童趣。走进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教师必须摒弃“权威”意识、“主宰”意识,带着一双童眼,怀揣一颗童心和孩子们共学同玩、同心同行。

1、有一双童眼 有一双童眼意味着老师要蹲下身子,以儿童视角来关注儿童的生活。陶行知曾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不愿和她一起逛店,直到有一次蹲下身子她才明白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差距,成人能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眼中是人腿的“森林”。这个故事让人震撼,我们何尝不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以成人的目光审视教材,看待学生。自以为是用“应该明白什么道理”“应该怎么做”来要求学生,而忽视了学生与角的差异。听课中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状况: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学生却莫名其妙;老师慷慨激昂满怀激情,学生却无动于衷……视角的差异让原本可以精彩的课堂变得寂寞,让教育变得苍白。因此,老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要有一双童眼,以儿童视角来设计,才会让课堂真情绽放。

2、带一颗童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拥有一颗童心,意味着老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的行为与见解,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欢笑与沉默,狡黠与困惑,在共学共玩同乐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也会因为拥有一颗童心而变的更年轻。譬如:《平安回家》一课中,老师当交警带着大家回家,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认识常见的交通信号和标志,分辨违反规则的行为。学习《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共同体验,老师还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看见“小树”难受的表情,小朋友们可心疼了。在充满童趣的课堂中,孩子们懂得了花草需要呵护的道理,还因为师生的共同表演,让师生的心贴的更近,让教育更有效果。我们的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机盎然。

3、守护儿童的天性 守护儿童的天性,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孩子,多给学生任意发展的自由,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犯的“错”,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学生奇怪甚至荒诞的问题……譬如:男孩打架以前常被视如洪水猛兽,轻则批评,重则请双方家长到场狠狠责罚。其实,打架行为又何尝不是男孩天性使然。一位老师巧用打架事件上的品德课《怎样与人相处》,让人难忘:环节一:“事件回放”――目击者陈述事情经过,各方认真倾听。环节二:“男生权利”――打架男孩有权为自己辩护。环节三:“你说我说大家说”――大家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课在双方互道“对不起”和紧握的双手中落下帷幕。整堂课老师没有以“法官”、“权威”自居,而是平等对话的一员……几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老师用心良苦,既守护了男孩的天性,又渗透了交往技巧的指导,同时也让打架男孩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课堂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呈现真实与和谐。

二、 智慧“点”拨――让课堂与生活相接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贴近学生的生活。

1、抓“空白点”,拓展延伸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使课堂生活更贴近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这本“书”中挖掘资源来填补品德教材中的空白。关注新闻时事,聚焦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的育人价值。四年级《我们的合作》一课,教师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拍成照片一一展示:开学第一天大家齐心协力搬书,上课时小组合作交流,跳长绳等等,身边鲜活的事例如此真切,让教材更为丰盈,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合作,人人离不开合作的道理。根据世人瞩目的事件,在五年级《让我们来寻根》一课中,将时事热点填补教材空白,组织学生开展“走近”研究活动,对祖国的宝岛进行了有效的探究和展望,增强了孩子胸怀祖国的情怀和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们以近在咫尺的惠山古镇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抓手,以“探访家乡名人,了解惠山祠堂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家乡名人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扣住 “疑点”,柳暗花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和方向来自于“疑惑”。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直面学生的困惑,恰到好处顺势点拨,促使学生在高于生活的活动中自我体验。譬如《让我们来寻根》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对于砸车事件,学生有不同看法,一个学生很疑惑:“砸日本车起了警示作用,让日本货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不是爱国行为么?为什么要抓爱国者呢?”面对孩子的困惑,老师组织学生围绕“砸车是爱国行为么?”展开探究,和学生一起走进白岩松的博客,走进央视的焦点访谈……在此基础上设计“砸车事件庭审会”,由孩子们充当原告、被告、法官和辩护律师,进行法庭辩论。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抗议活动”,彰显了公众高涨的爱国热情,但是“”行为,是借着爱国的外衣侵犯人权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在国际上也造成了恶劣影响。作为小学生只有深入了解的历史,明确“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圣神领土”这一道理,学好本领,将来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才是理国的表现。这堂课老师摆脱了静态的预设,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

3、抓住“意外”, 曲径通幽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行为,这是学生课堂反馈的正常现象。为了追求真实的教育,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来,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紧紧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资源,智慧地挖掘这“意外”背后的价值,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使之成为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合作的重要,在《我们的合作》一课中,老师组织学生玩“踩石过河”的游戏,这个游戏有趣而有意义,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速度,尤其需要合作精神。游戏中,孩子们自行分工,相互协作,你追我赶,煞是热闹。可就在这时,意外出现了,“调皮大王”小雨趁大家不注意,给速度快的乙组设置障碍,让自己组得了第一。他破坏规则的举动,让大家非常生气。看到这一幕,老师没有简单地将小雨同学批评了事,而是对乙组同学耳语一番,示意比赛继续进行。小雨组以胜利者姿态进入决赛,正当胜利在望时,没想到乙组同学轻轻拉住小雨脚下的垫子,结果小雨组也和胜利擦肩而过。小雨气急败坏,到老师面前告状,老师微微一笑,让小雨查找失利的原因,聪明的小雨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不守规则,不会合作,其实是自私心理在作怪,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实践体验,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到成功合作的方法,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尊重孩子的天性,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三、 彰显个性――让情与智交融

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首先是充满情趣的课堂。情趣来自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引人入胜的导入,精心独特的活动、创意无限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设计……创新不断,情趣不断,是学生向往的课堂。其次,课堂应该充满智慧。学生主动探究,思维碰撞,个性飞扬。情感和智慧的有机融合,知、情、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综上所述,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品德课堂,是为了师生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教学实践中,我们基于儿童立场,以平静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脚下的真实,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会使师生身心得到愉悦,人格得到尊重,品德得到提升。品德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24

[2]应美华: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J].江苏教育研究.2012-6c

[3]汪晓勇: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2-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