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经济学课程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1

一、引言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人类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环境经济学”也成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切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培养同学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决和分析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而激励和提升同学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

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学生在台下就被动“听什么”。尤其对于一些“枯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可能教师费了很大的心血,换来的还是“课堂上的呼呼大睡”。并且很多时候老师较难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听懂,除了课堂讲述的内容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对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他们是不是也想发表一下的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在课上和课下与之产生良性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WWw.133229.COm即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授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应该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不但不脱节还要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同时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调节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但可以是“良师”,也完全可以成为“益友”,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和“学”共赢的状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在“环境经济学”的互动教学环节下,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绪论部分,可以先给同学们讲述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危害,列举一些国际上曾发生的严重“环境公害”事件,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学”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具体内容的展开方面,可以举一些具体案例的办法与学生达到互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环境影响的费用效应分析”和“环保政策”等章节;可以列出环保部门审批或关停一些污染企业的过程说所采用的费用效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既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又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了学生经济学思维的直觉能力。

3.巧妙布置作业。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同学布置一些环境调研的任务,根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做成ppt,课上进行发言交流。例如在讲授“循环经济”的章节,可以组织同学调查周边的小区、学校、家庭等垃圾回收及再利用的情况。

转贴于

4.高质量的备好每一节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教师授课其实是“生产过程”,学生上课则是“消费过程”。为了使生产的知识能够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环境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国内的环境形式时刻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书本知识以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媒体的最新新闻,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搜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把一些课外知识融入到书本内容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既要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区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的能力、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学生成绩也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永红.《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115

[2]王萍,吴暾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2011,9:188-189

[3]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7-10

[4]亢海宏,孙经启,唐力等.基础课课堂互动教学现状分析[j].2012,14(2):47-51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2

 

1经济学在线教学实验问题分析

 

经济学网络在线教学实验除了要考虑课程建设的一般要求外,还要考虑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诸多变化[4—5]。

 

在经济学网络在线教学课程设计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经济学网络课程看成是整个经济学网络教学系统的代名词。

 

第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支撑的环境;第三,搞清经济学网络课程是“软件课程”,还是“课程软件”的问题,否则,无法界定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容易造成实践中的技术至上和经济学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与管理。

 

2网络环境下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设计

 

受经济学专业教学方式的影响,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经济学专业传授技艺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被重视。经济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家部分经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模型建构,以此作为课程实验的设计基础,提高经济学网络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及其质量,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践体验,并且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便利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67]。

 

2.1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的开发技术

 

为了提高在线教学实验的交互性并改善其表现效果,经济学在线课程的Web程序的界面开发模式采用单页面,基于HTML5的Web富客户端实现Web单页面应用,与2.0版本的多页面应用相比,能够为学习过程带来如下优势[8]:

 

(1)学生操作简单、友好度高。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交互性功能,添加、修改等一些操作采用弹出层的方式实现,而在多页面应用上,甚至每一个具体的功能,都需要跳转到一个新的页面完成,当用户完成该操作时再返回到原始页面,以适应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学习、模型实验以及分析结果的经济解释。

 

(2)经济学实验直观性。课程学习界面的多页面应用中,每一个功能都需要一个新的页面去实现,各个页面通过参数传递、页面引用互相协调工作[9],从而能够以曲线、柱线、饼图等形式直观表征经济数据与分析结果。单页面应用则将一组同源的功能划归为一体,只需将不同的功能操作封装成不同函数,不存在跨页面甚至是跨域的操作,便于教学课程的设计。

 

2.2经济学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

 

(1)实践性。从当前人们对经济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可以知道,经济学课程是通过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和教育,并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应用于掌握的学科,这决定了经济学网络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理论性结合实践性的课程,也就是说,经济学网络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与交互式平台演示经济学模型构建与经济学解释。

 

(2)动态性。经济学网络课程呈现动态性,即能够实时、实地地进行完善与修改,因此它可以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信息,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定制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多维性与多元性。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多维性是指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制作等技术使经济学教学内容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多元化是指经济学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融合不同的教学风格乃至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多元性,使之应用价值可以跨越国界,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学教学的视野,并在不同的经济学文化以及经济学发展历程交融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提高。

 

(4)整合性。经济学网络课程实际上集成了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并结合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1°]。经济学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说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经济学教学,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受教的便利性与效率。

 

3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实验系统支持

 

3.1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实验主页面

 

(1)学生信息区。此区域的上部分由文字或图片展示系统当前部署到的客户的信息,下部分展示系统当前的登录用户的欢迎信息。此区域的信息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是根据系统的实际环境实时更新的。

 

(2)系统标题栏区。此区域显示系统的标题,如宏观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课程系统,因为系统的标题是不会轻易更改的,因此本区域可设计成静态区域。

 

(3)学习考核显示区。此区域显示监测点的报警信息即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报警信息是由左至右滚动显示的,并可自由配置文字颜色、滚动速度、显示条数,此区域的设计需要一定的伸缩性。

 

(4)常用功能区。此区域是系统的常用功能集合,包含4项功能:系统设置、密码修改、用户注销、切换主题。

 

(5)组织机构树形菜单区。此区域是系统部署到的单位部门的树形菜单展示,可以收起和展开,其顶级部门是当前登录用户所属的部门,即当前登录用户只能看到他所属部门以及下级部门的树形菜单展示,无法看到上级部门和其他同级部门的树形菜单节点。考虑到树形菜单可能会存在数千个节点,此区域的设计要极其注意性能,并且应该提供一个供用户模糊搜索菜单节点的搜索框。

 

(6)主菜单和二级菜单区。本系统的主菜单采用Tab菜单模式,系统的每一个模块设置一个Tab菜单项,每个Tab项包含一个二级菜单,二级菜单可以是一个工具栏,上面集成了该模块的一系列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是一个单独的页面,点击某个二级菜单项时,在应用区打开该项所代表的子模块页面。

 

(7)应用区。应用区是系统具体子模块的功能展示操作区域,此区域以一个浮动框架的形式将一个单独的HTML页面包含进来,每打开一个新的子模块时,应该移除代表上一个子模块的浮动框架,以避免主页面挂靠过多子页面,造成浏览器假死。

 

根据以上功能以及区域位置的划分,可以将主页面按功能区域划分为3个模块:顶部面板,此模块是若干个小模块的集合,主要部分是常用功能区和报警信息显示区;左部部门树面板,此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部门节点的反选、上下级部门节点的联动、部门节点的模糊搜索、向后台传递部门节点选择模型;Tab菜单面板,包含主菜单栏、副菜单栏以及客户区,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子页面的载人及移除,实现系统权限控制的前台部分。

 

3.2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系统数据处理

 

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系统采用SSH2架构,针对网页处理数据量异常巨大,导致对系统的资源要求非常苛刻的问题,在非分布式的系统处理中,采用SSH2架构容易出现性能瓶颈,从而影响系统处理其他业务逻辑,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1113]。因此,本系统采用2套架构方案:基本架构和辅助架构。

 

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SSH2架构,即stnits2+spring+hibernate,系统在纵向上按业务流程划分为3个层:Action层、Service层和Dao层,由struts2在Action层处理客户端请求并实现MVC,hibernate作为Dao层的ORM框架处理数据持久化方面的逻辑,spring作为一个中间层的容器,统一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系统遵循接口编程的原则,所有的Action、Service和Dao都应该定义接口。横向按功能模块划分,每一个具体的子模块应该拥有其对应的Action、Service和Dao层。据此思想,在子模块的子一级功能中,应当对其进行封装,以使各个不同的子功能之间不相耦合。系统在Service层上应该使用spring的AOP机制实现系统的事务管理、日志记录功能,可以编写一个通用的Dao,所有其他Dao都继承自此Dao,以减少Dao层的开发量。

 

系统的辅助系统处理数据查询量大的问题。在非分布式的系统中,使用上述架构容易导致资源枯竭造成系统崩溃,故而数据査询模块不采用上述架构,而采用传统的servlet+javabean+jdbc的架构模式。采用传统的架构模式并不意味着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模式,为了减少jdbc层的开发,首先,该辅助架构应该将jdbc操作封装成jdbc模板,提供ResultSet到Java集合的映射,以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集接口。该数据集除了由jdbc操作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外,还应提供一个外部接口,用以构造该数据集。

 

以反倾销案例实验设计为例,课程研究1997年至2004年间发起的中国反倾销调查对贸易的影响。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反倾销调查将以什么程度影响诉讼国家的进口量变化;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反倾销调查是否造成贸易转移效应。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环境素质教育;网络环境;教学模式

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广州大学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除具有授课面大、学时少、授课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的自身特点外,也有一般大学环境素质类教育课程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并于2006年成为广州市首批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课程组依托广东省“151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研究。在充分分析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和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环境的大学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环境素质教育的特征与教育目标

大学环境素质教育作为普及性和长期性结合的高层次环境教育,除了具有环境教育目标特征外,还强调环境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构建大学环境素质类课程时,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应要同时考虑大学环境素质教育的特征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层次。对于大学环境素质教育课程而言,其教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应为“环境意识”(关注、知识和态度)、“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知识、技能、评价和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知识、态度、技能、评价和参与)三个方面。其中“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是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目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包括了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积极保护环境的能力”及“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诸多“解决环境问题能力”要求中,“积极保护环境”和“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是最高层次,是个体拥有环境意识的表现,也是在运用环境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需要通过巨大努力方可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包含理论基础(指导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目标(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实现模式所需要的条件要求(手段、方法、策略)和评价6个基本要素。而衡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好坏,还要考虑其中网络资源的利用、自主协作的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模式有如下5种:(1)讲授式: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多以课堂实录的方式来实施,学生通过在线点播系统或适时下载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与传统课堂讲授的最大区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信息反馈。(2)个别化教学:一般通过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来实施。特点是借助网络资源与交互提供的支持,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3)协作学习式: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式有竞赛方式、协同方式和互教互学3种方式。(4)发现式: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5)讨论式: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网络上进行的讨论式教学,常以BBS、聊天室或E-mail作为特定问题讨论和解答的平台。

三、网络环境下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解决课程教学困境与教育目标之间矛盾,进一步优化大学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而只有在充分了解和尊重环境素质教育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才可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模式。

1 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时,除了要充分考虑构建教学模式的6个基本要素外,还必须遵循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4个原则,既教师主导、技术服务于教学、有效交互和支持、服务、监控4大原则。

2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首先对大学环境素质教育的3个不同目标层次所涉及的教育内涵进行分析,而后根据分析结果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工作。在确保“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体系科学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和适时动态补充。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选择对应模式时,除注意相关的原则和要求外,还结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和改进,力求能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目标的高层次要求。

针对“环境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的两目标层次所需的知识基础,主要采取“课内讲授+网络教学资源+现代技术手段”的模式,辅以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内容上适时反映学科动态发展的应用。而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中涉及环境行为培养的目标,则采取“课外网络专题拓展学习+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实施,其中围绕专题学习的协作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为主要模式。

此外,在实施策略和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1)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的同时,注重课程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动态性和灵活性。(2)强调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合理、有效地利用必须与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合理,成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环境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专题为例。以往的传统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理论”部分的讲解,但学生在“技能”、“参与”、“评价”等行为能力培养上是难以在课堂讲授中达到良好效果。因此,依托网络环境下构建的教学模式,我们对原有的内容作了重新组合、策略选择与教学设计(见表1)。

我们首先考虑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而后对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涉及“课外网络专题拓展学习+课外实践”的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在“可持续发展”的拓展专题学习,考虑到学生艺术设计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设计了专题调查和网络讨论2个环节。通过给定的调查任务,促使学生利用课内教授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围绕“问题”进行发现、分析、评价和总结的探究学习过程,从中也进行了“知识”、“技能”、“评价”、“参与”等目标的实践训练。而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专题讨论环节,不仅强化了大学环境素质教育中关于“内容的时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同时又一次检验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态度”、“参与”等的效果。

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络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拓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高层次教育目标无法达到”的难题,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环境素质教育中对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四、结论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新经济环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57-02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经类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而我国财务管理是从会计学中独立出来的,其理论体系、教学方法等都未得到完善,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不断变化外部经济环境下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来看,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展望21世纪,对于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样离不开对当前与未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新的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将进入我国,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国的企业无论是在筹资还是在投资方面都将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范围的拓展,企业如何寻求机遇,抵御和规避风险,将成为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二)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企业的资产形态由原来的有形资产占绝对优势转变为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配置结构。随着经济逐渐朝知识经济方向发展,企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企业对各类知识的占有和知识资本的运用程度方面。如果企业知识资产的转化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与此同时,企业的产品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取得比其他要素更丰厚的报酬将成为企业分配方式的必然趋势。根据知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分析,如何确认、计量和管理知识资本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三)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环境

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互联网络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世界经济成为一个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方式。

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企业可以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电子货币将成为网络交易市场的主要货币流通结算工具,而且流通费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货币形态的资金也将成为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四)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已经淡化了区域和国界,国际间的并购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的购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是无章可循,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二、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主要表现在:(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其结果使学生的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2)课程体系滞后,不能与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同步。财务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管理活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当然,课程体系也要与之相一致;(3)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很难培养出具有发展后劲和开拓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人才;(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由于目前有些高校的财力有限,还不能在每门课上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必将会影响学生的直观教学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一)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为了适应知识经济、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等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亟须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首先,课程体系结构应符合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体现大学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还应突出理财学方面的知识,资本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枢纽,未来理财工作与资本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资本市场;应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理财观念教育;突出业务技术能力与素质培养,改变以往财务教育中重专业轻人文、重实务轻理论、重智能轻法制、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而这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一个薄弱环节。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由于计算机财务管理是公司理财的发展方向,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掌握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二)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从21世纪人才需要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将主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引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为突破口,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等融入其中,才能有利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于教学方法,在现代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来说,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使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关于教学手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也应适应环境,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既减少教师的板书量,而且也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并且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听课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便捷,不再只拘泥于固定的上课时间,从而更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沟通、协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三)拓展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筹资活动不仅在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资本筹集应该向知识资本方向筹集;知识经济对企业投资决策活动带来很大影响,无形资产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内容。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筹资和投资活动更加频繁,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更加重要,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财务预警也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应加强和完善投资管理内容的教学。另外,随之应该改变的还有现行的财务成果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物质资本的效益性。

(四)建立动态培养的师资队伍

新的经济环境要求财务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应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学习班、学术讲座等。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培养途径可以有以下多种:鼓励和支持教师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教师能够系统掌握前沿的财务理论和方法,结合毕业论文的撰写,会对某些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学习研究经历能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扩大培训的受益面,可以聘请国内重点高校的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学,就某一方面的课题进行专题讲授,还可将他们聘为客座教授,并建立起长期的联系,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选派外语好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合作办学或开展科学研究,把他们“送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专业理论和实践;有计划地按照严格的条件和程序,选拔和派遣一批急需的、品学兼优、有培养前途的高年级硕士或本科在校学生,到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借读培养,他们学成后留校充实到教师队伍,同时也改善了队伍的学缘与知识结构。

此外,还可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与研讨会、假期专题研修以及实行资深教师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导师制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晓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2).

[2]周宇梅.多媒体网络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10,(2).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5

1.1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学生的综合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所以环境设计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明确环境设计专业概念,还可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化,培养其表达技能,其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但是,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各院校的环境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不对准也方向进行区分而统一培养的。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专业意识。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将其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主要模块,即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应当包括专业可操作性的理论课程(包括电脑制图、手绘制图、空间设计等课程),以及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设计史论等课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

1.2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建设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应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从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就业的调查分析中我们看出,环境设计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方向,具体涉及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正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遵循本专业职业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来制定的,它主要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结合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特征将其分为已实施、正在实施、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

2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与创新

2.1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

调整课程结构,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减少重复也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出路之一。在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及课程特征,实现课程内容、结构、时间安排上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推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顺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各种相关知识串联及互融理解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多相关联的地方。因此,课程结构顺序的调整有利于实现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相互强化,最终灵活地运用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对各课程知识内容加以有效组织。为此,我们应更加关注设计类课程间的联系,尤其要准确、全面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2.2改革与创新课程内容

针对传统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比重不合理以及课程间内容的分离与重复等情况。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强的应用性特征,让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其工作岗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以,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应根据市场需求适当的调整各专业课程比例,注重对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将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中。因此,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晚上走出居室去放松心情,这时候就要求环境设计能够关注对夜环境的塑造,做好亮化工程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享受夜生活的环境。再如,室内照明设计作为营造氛围的最佳要素,也是环境设计需要重点研究的重要内容,市场上非常需要照明设计方面的人才,照明设计在室内外环境中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而国内很少有院校开设这个专业。二是要结合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之处,适当地减少基础课程课时,增加和细化专业拓展类课程。例如,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门课程是目前很多院校将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基础必修课程,这部分课程常分在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依次完成,在整个基础课程中占了相当大的课程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该部分课程累赘重复,还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不连贯的现象。所以,将这三门课压缩,整合设计为一门课,并通过一次性完成三大构成内容的教学,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压缩整体课时,使之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性、系统性的掌握三大知识构成。三是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缩减技能类课程比重,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选修课程一般较少,而技能类课程相对较多,从大二之后,基本以技能类课程为主,占大学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一课时,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SketchUp、Photoshop、3dsMax,设计表现技法:马克笔、水彩手绘表现。此外,目前的环境设计课程时间安排与课时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软件学习及效果图的绘制是设计师最主要具备的要素,使得他们由于理论知识不充分,设计思路狭隘,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而不能在设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采。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思维及设计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软件只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工具。因此,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减少技能课程的比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专业选修课设计要遵循学生兴趣以及当今设计界的热点和焦点,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对待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前途。比如在本专业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建筑艺术与世界名园欣赏、诗词鉴赏等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2.3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比重小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速写实习、植物认知实习、外部环境测绘、工程与技术建造实践、专业基础实践、设计师业务实践等实践环节。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实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创作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来讲,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地调研融于一体,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体系的融合,让学生通过对现场调研发现问题,并能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出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措施,这种理论讲解、方案设计与实地调研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注重对学生设计方法、设计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侧重不同空间类型设计规范和经验的传授的现象。其次,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实习学时,实现实践技能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教师应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3结论

环境经济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教学方法;教材;探讨

生态规划主要是优化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是指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储备能量物质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开发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和谐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平共处是环境规划的主要目标,如果单从内容上讲,环境规划实质上就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入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将生态环境不稳定因素考度其中。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是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世界人类对环境保护提高重视。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话题,保证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精选教材

在现代教学中,还未装订生态环境规划的专属教材,只有环境规划或者是生态规划的教材内容,例如郭怀成老师在2001年编写的《环境规划学》课本,尚金城老师2008年主編的《城市环境规划》,还有2004年发行的《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等等,生态环境规划包括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两部分,由于各地院校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所以在学科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注重环境规划,有的则注重生态规划。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每本教材各有各自的优势,还需要学校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则合适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选案例

生态环境规划学是现代教学中比较热门的学科,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案例可以将课本所有的理论知识穿插在案例中,包含教材的所有知识、原理、方法等,让学生学习更加透彻。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案例中可以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对所在城市生态规划更加了解,有利于学习生态环境规划。

三、补充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授课内容

生态环境规划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多种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等。其中生态学是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最主要课程,也是理论知识相关性最大的学科。因此,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生态学基础,是每位生态环境规划学生的必修课。

四、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传授知识是其职责,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课程性质及教学对象,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等多方面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做到教学方式科学合理,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现代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被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屏幕播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演示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加强学习积极性,让现代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

在进行专业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细致观察能力等等都有帮助,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实践教学比较复杂,相对单一的传统教学丰富,尤其是进行科学实验或是为实验设计准备过程,还是到最后的实验报告评估,都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野外实习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野外实习教学其实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野外实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竞争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生态环境规划由生态规划学、环境规划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组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对教师也是高标准、高素质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需要熟悉本学科的课本知识,还需要掌握与学科相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只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