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范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1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是一类有额度限制的企业。中国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报表制度,对纳入定期统计报表范围的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住宿餐饮企业的销售(营业)额及从业人员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在商品经济范畴内,作为组织单元的多种模式之一,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
(来源:文章屋网 )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2
[关键词]价值创造;内涵;意义
自马克思创造劳动价值论迄今的一个半世纪,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从本质上讲,价值论既是生产论,也是分配论的渊源。不同的价值论决定不同的分配论,而分配则事关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所以,价值论必然成为具有不同阶级、阶层背景的人们关注的对象。那么,马克思价值创造学说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现实意义在哪里呢?
一、马克思价值创造学说的科学内涵
(一)价值的定义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1]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2]“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3]因此,所谓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4]“价值实体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5]“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6]
(二)价值的特点
1,各种劳动具体形式即有差别的劳动的消失。2,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即人类生命力(体力、脑力)的耗费、支出和凝结。因此,价值剔除和舍弃的是差别,抽象的是一般,凝结的是生命力。在价值中,你看不到形形、丰富多彩。价值是由同质的人类生命力创造的,除此之外,任何不同质的劳动及事物都不创造价值。
(三)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反映的是同一部门不同生产者之间在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上互相比较的关系。“任何生产者,不管从事工业,还是从事农业,孤立地看,都不生产价值或商品,他的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成为价值和商品。”[7]“当加利阿尼说价值是任何人的一种关系时,他还应补充一句,这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8]“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断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9]这说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决定的,它只不过是人类劳动的一般社会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社会对人们劳动的质和量的比较和检验来表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的‘价值’,不过是一个历史地发展了的形态,表现着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其他一切历史的社会形态内,同样是存在的,虽然有不同的形态。那就是:它不过用一个历史发展了的形态,来表现劳动当作社会劳动力的支出所有的社会性质。”[10]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从不关心这些商品是用谁的钱、哪国的钱来投资生产的等等,人们不能从物化劳动和生产要素在价值的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看出其所体现的社会性。
(四)价值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一个哲学或伦理学范畴;是一个社会范畴而不是一个自然范畴;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自然经济范畴
现实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往往把价值理解为积极作用,从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混淆。作用大,用途多,就说它价值大,而使用价值与生产要素以及物化劳动的必然联系,使人误认为其创造了价值。实际上,正因为用途多,作用大,所以它才不是单一的、同质的,不是价值。
(五)从价值实体角度看,劳动可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六)马克思曾说过:价值实体绝不是特殊的自然实体,而是物化劳动。“唯一不同于物化劳动的是非物化劳动,是还在物化劳动过程中的作为主体的劳动。换句话说,物化劳动,即在空间上存在的劳动,也可以作为过去的劳动而同在时间上存在的劳动相对立。”[11]“物化劳动是过去的劳动,而活劳动是正在进行的劳动。活劳动是劳动力的耗费过程,是工人生命力的支出。”[12]“活劳动是原因,物化劳动是结果。活劳动创造价值实体,提供价值实体,但它本身不是价值实体,价值实体是物化劳动。”[13]活劳动是同质的人类生命力,物化劳动则是同质的人类生命力耗费的结果,它表现为除人类生命力以外的形形的价值实体如货币、机器等。因此,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者,1,忽略了物化劳动本身就是价值实体,而价值不能创造价值。2,忘记了只有同质的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本身不属于同一范畴,更不属于同质人类生命力。认为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学者,也忽略了诸如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的不同质。
马克思价值创造学说的科学内涵就在于:价值是同质的人类生命力(体力、脑力)创造的,除此以外,任何事物都不创造价值。
二、马克思价值创造学说的现实意义
价值创造学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它深刻地揭示了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人民才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它是规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抑制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宏观控制力和战略思想力。
根据价值创造学说,生产决定分配,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就应该获得价值、分到价值。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较低,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低,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低等问题。因此,只有以价值创造学说的内涵和精髓为指导,真正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切实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提高劳动报酬特别是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缩小收入的差距特别是两极分化的程度。
注释: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50-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428.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53、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167,719-720.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60.
[9][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4:1001、1026.
[11]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3
我国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实体经济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在这形势下,研究主要税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做实证之前,有必要对实体经济进行定义。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实体经济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学者在对实体经济进行实证研究时使用的指标也不相同。我国工业增加值作为实体经济变量。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式,其涵盖行业比虚拟经济要大得多,因此从实证角度出发,必须先定义虚拟经济,继而反向界定实体经济范畴。最早提出虚拟资本这一概念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划分开来,并描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不能单纯地划分哪些行业属于实体经济,哪些不属于实体经济,而是要看其对应的具体经济行为是否属于实体经济过程。也就是看,这一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增值是否创造了价值,是否属于实体增值。所谓实体增值,是指商品或者服务在流通过程中因实际需要产生的内在增值;与之相对的虚拟增值则是指以商品为载体进行的纯资本流通,从而导致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的“增值”,其实质就是资本的自我增值。
二、样本选取、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很多税种都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后才开始征收的,所以样本选取从1995年到2013年19年间的数据,分别包括实体经济(RGDP)、企业所得税(EIT)、个人所得税(PIT)、增值税(VAT)、营业税(YYT)和消费税(XFT)的数据。其中,实体经济由国内生产总值减去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金融业是典型的虚拟经济,而房地产业既有实体经济成分,又有虚拟经济成分,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房地产业增加值不包括建筑施工活动,也不计算建筑施工创造的增加值,剩下的就是纯粹的虚拟经济成分。而一些年份对农产品等实体物质进行的炒作也算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数据无法获取,且相对而言数额较小,可以忽略不计。2013年的税收数据来自财政部网站的财政数据,国内生产总值、金融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数据则来自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1995年到2013年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是一个比较平稳的曲线,增值税增长率、营业税增长率和消费税增长率整体而言,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非常贴近,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增长率上升或者下降的年份与实体经济完全一致,增长速度也十分接近,这与流转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十分吻合。消费税增长率在2009年突然提高,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实行了燃油费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长率曲线一开始波动较大,后来逐渐趋于平稳并贴近实体经济的增长率曲线,其中由于2011年基于结构性减税实行了个人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收入在2011年出现负增长。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减少模型变量间的波动性,消除异方差,以及得出变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由于变量样本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现象,必须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首先通过AIC准则确认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再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变量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可见Lnrgdp与LNEIT、LNPIT、LNVAT、LNYYT、LNXFT均是二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三)方程的回归估计与协整检验
利用OLS法(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所求得的回归方程的DW值都小于dL=1.08(N=19,K=2,取显著性水平α为5%时),说明回归模型存在一阶正自相关。
(四)Grange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Granger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在前文实证研究中可以得出,RGDP、EIT、PIT、VAT、YYT和XFT在二阶差分下是平稳序列,且调整后的回归模型的残差RESID通过了ADF检验,是平稳序列,满足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从调整后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113899%;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727112%;增值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635711%;消费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减少0.008897%;营业税收入增加1%时,实体经济总量增加0.764757%。在所得税方面,个人所得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企业所得税大,因此应该更加注重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在流转税方面,营业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增值税,而消费税的影响为负。营业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增值税大的原因,可能在于虚拟经济组成成分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大多缴纳营业税,营业税通过影响虚拟经济,加大了自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消费税的影响为负,但其回归系数很小,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大明显,这说明目前我国消费税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消费税税收收入太少,无法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太过狭窄,没有从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资源配置方面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4
关键词:虚拟经济;正反馈机制;公允价值;经济安全
一、虚拟经济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出现了一个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在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流量越来越大,规模不断增大。当今,全世界已经有1400多种金融衍生工具,数万种有价证券每天在进行交易。而美国的金融名目更是繁多,如柜台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债券打包销售等等步步升级。成思危先生多年前就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据测算:2008年全球实体经济总量有30万亿美元,而虚拟经济总量则高达6000万亿美元,超过实体经济200多倍。如果虚拟经济进行对实体适当的模拟,它会促进资本向有成长性的领域内流动,分享其成果;如果虚拟经济进行的模拟超过了一定的度,会产生负方向的反作用。以目前虚拟经济总量超过实体经济200多倍的规模,加上虚拟经济的杠杆放大效应,一旦发威弱小的实体经济必定不堪一击。
二、虚拟经济的特性
随着虚拟经济规模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已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虚拟经济除具有通常所说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不稳定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虚拟经济的正反馈机制效应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很多内在的正反馈现象,比如规模经济、品牌效益等。而在虚拟的资本市场,这种迫涨杀跌的正反馈机制表现得更为强烈,虚拟资产的价格上升,在投资者看来是未来的市场前景乐观预示,因此刺激出更大的需求,会有更多的资金跟进,进一步推动虚拟资本价格上升。反之亦然。这种迫涨杀跌的正反馈作用会造成放大的杠杆效应,使虚拟资本的价格大起大落,使虚拟经济系统更加不稳定。正反馈本身意味着非均衡,越来越远离均衡。搭上正反馈的顺风车,可以一夜暴富;遇到正反馈崩溃时,即刻又负债累累。
2.虚拟经济的投机套利性
虚拟经济的市场是投机性市场。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尤其在那些新兴的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国际资本市场上充满了投机,而大量的流动资本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那些金融财团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掌握了虚拟商品交易控制权。
三、虚拟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考验
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公允价值计量是满足虚拟经济投资者要求所有资产和负债得以变现的价格。随着虚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涌现,必然要通过建立复杂数学模型估算假设易和虚拟价格的现值,而不是资产或负债的实际出售或清偿。虚拟经济中的公允价值是在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基础上,发展和丰富会计信息相关性,以便为决策服务。同时估值技术的运用也给报表编制者很大的操纵机会,报表编制者可以制造假象骗取投资,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当前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
2.对会计职能的补充
传统的会计的基本职能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亦即反映和控制。当前大量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会计由原来对资产价格计量逐渐倾向对资产价值估价,突出体现在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计价方面,会计职能从原先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将增加预测功能。
3.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虚拟经济其特征是钱的流动,不相应地带动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虚拟经济的功能是增加纸币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运作筹集资金,但实质上是富人为富裕纸币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在虚拟经济环境中,拥有金钱的人无须参加任何实体经济的劳动和管理,即可钱生钱。真正具有使用价值或效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被撇到一边,助长了拜金主义,对实体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四、如何应对过度的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5
[论文摘要]:国际广告在拓进人们生活的空间,带给人们一些生活准则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无可置疑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广告的形象成为一个新的能指,指涉一种来自发达国家的文化精神,折射的是对发达国家的盲目崇拜。文章试图利用“符号批判”理论的观点来检视国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一、综述
所谓“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在国际交流和传播领域,“文化霸权”代表 经济 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以自己的 政治 经济等地位来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内容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也开始由封闭状态慢慢走向开放。文化全球化的 历史 进程或曰其本意应该是取消中心,尊重多元文化共存的开放境界。但是事实上,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并趋于同质化的过程,这种同质化的实质正是由一个庞大而坚固的文化帝国——美国所主导。
以美国为首的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它一方面把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各种媒介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又通过潮水般涌入第三世界国家的商品化了的大众文化产品,如电影、光碟、商业广告等,使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第三世界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在这其中广告的传播对意识形态起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广告的和制作过程不仅是传递物质产品信息的过程,也是传递精神产品信息的过程。当它为经济服务时属于经济范畴,倘若从服务对象的感化与影响上着眼,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国际广告在拓进人们生活的空间,带给人们一些生活准则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无可置疑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充满诱惑的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言说方式,一种制约人的意识的不可选择的“选择”。 现代 社会中,人们或许可以拒绝读书、看报、听广播,却无法对大量不断重复的广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国际广告正凭借在世界经济领域处于强势地位的广告主的雄厚财力和广告人的精心策划,在不同时空实行地毯式的信息轰炸,形成强大的冲击波,造成受众尤其是经济上落后国的受众对广告信息的强制性接受,使受众丧失独立选择和思考的机会。
这些正是“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在国际广告传播领域的真实反应。然而当前我国学界对“文化霸权”主义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广播、电视、 网络 、期刊和电影等相关传播领域,例如仰和、王瑜的《技术优势≠文化霸权——对<论互联网控制权的走向>一文的几点质疑》(《国际新闻界》,2006);康有金、郅锦的《从美国电影大片看美国文化霸权》(《电影文学》,2006);张冠文的《视听传媒中的西方文化霸权及抵御对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范葳的《搜索引擎的整合重组与网络文化霸权的扩张》(《新疆石油 教育 学院学报》,2005)等等,而对广告传播领域中的“文化霸权”主义现象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研究者提出了广告的文化功能并指出了广告中的“文化霸权”现象(王晓东、王名伦,2006),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论述,同时一些学者从广告传播的价值角度论述了广告 “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黄孟芳、卢山冰,2006),但是在国际广告传播领域却鲜有关于“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而本研究正是采用“符号批判”理论的观点对国际广告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检视。
二、国际广告传播——“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帮凶
实体经济范畴范文6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企业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虚拟经济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政治、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影响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地将交易对象符号化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对于交易合法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则是涉及到虚拟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交易方式的演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信用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使得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发信用危机。为此,国债回购几经风波、不得不暂停交易;柜台交易市场勉强维持了近10年,最终被迫关闭;期货市场近几年不断畏缩;企业债券市场也已多年陷于停顿,导致投机成为市场交易主体的主导。相比之下,当引入虚拟经营方式之后,股票、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成效显著,成为经济走向的“晴雨表”。
为适应新世纪的诸多变化,人类需要一种新秩序,使各国都能安全生存并发展,而不同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需要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而虚拟经济在人类提高技术的过程中,有效性会逐渐为人们所发现,通过其强大的驱动作用补偿实体经济的不足,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书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刘骏民:《稳定虚拟经济系统是关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
3.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9月
3.成思危: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经济界》,1998年第四期
4.张宝林、但凌《虚拟经济与货币危机(上)(下)》,中华财会网
5.《“虚拟经济”导致“泡沫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月15日
6.程思危:《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南开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