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1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中国市场经济

一、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三者的关系,对国际贸易现象的产生提出了深层次的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动力、利益的来源等。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为了追寻超额利润而推动国际贸易,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发展而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内容和对象上各有不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提供良好的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提出来的,应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借鉴与批判。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较为笼统地围绕着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三者展开。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科学地揭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组成,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背后,来统一地揭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源于它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实践的探究,不是简简单单地解释表面现象。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而产生的。对马克思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心思想。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国际分工,再加上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这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要真正地了解国际贸易,就要更好地了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使得各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国际分工超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如果没有了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一直到今天,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国际分工,使一种商品可以在各国利用各国的优势,比如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从而使成本较低,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有些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是被迫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利润,通过战争等方式攫取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而这一现象,也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原因,只停留在经济手段上。除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与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有关。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原理,可以体现在国内市场,也可以体现在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就是要通过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体现。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使得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来获得差额。资产阶级通过国际分工产生的成本较小的商品,因为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将商品放在国际市场上售卖,所取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国内取得的利润。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或者是由于商品的独特性,使其拥有国获得商品的垄断权,竞争规律受到限制,垄断价格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这使得拥有国大大受益。因此,国际价值也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是世界市场。

西方的资本主义,以殖民扩张的形式,将东西方国家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西方的经济可以不仅在国内发展,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获益。因此,可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关键,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只扩大市场,这对资本家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市场的联结,可以将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需要提到的理论家是卢森堡,她首创了世界体系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她在世界体系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这一理论抛弃了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而是把市场延伸到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间的交换。资本主义间的交换,只属于内部市场的交换。而资本主义和被其剥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就属于外部市场的交换,这属于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资本输出,这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了更深入地展开和论证。因此,从卢森堡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是不能独自存在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同非资本主义交换,就不能生存。也可以说,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说,国际贸易在社会生产下的作用,既是有利的,也是有弊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各国的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扩大,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一个自愿和不流血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扩大世界市场,必然要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的无限扩大和需求的有限减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矛盾,这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证明了。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补充,直到现在,已经大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可以提及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提及的是自由贸易,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都是由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联结在一起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保护主义,但主要着重的是自由贸易。而比较着重保护主义的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等。西方经济学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呈现出国际贸易理论的萌芽,但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接着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对此进行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无法满足新的国际贸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相对的每个理论都有其弊病,而需要应对新问题,需要多者统一起来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距离已经无法阻挡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地融入国际贸易的潮流,而面对这一情况,西方经济学也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从而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都是围绕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中心来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在国际贸易这一浪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来更方便地为资产阶级提高效率,这是西方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开始,其主张认为一国积攒财富的手段,就是要增加贵金属货币财富,而为了获取货币,需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商品输出,实现本国贸易顺差。早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有了贸易顺差的意识,扩大一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早期的重商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局限,资本主义只是把眼光局限于货币上,而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多大的财富。基于这一思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就把国际贸易注重在国际分工上,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各自的优势,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之后,相互需求论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贸易分析模式,它提出了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两国的需求强度上,需求强度如果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瑞典科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新贸易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战之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来解释这些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试图用多方面多理论来研究,比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贸易分工可以使一国扩大产业规模而获利,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与规模递增从而成本递减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来解释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新技术的创新,可以使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率先获利,但是随着模仿时滞的克服,新技术传播到各国,一些落后国家也拥有了该项技术。这一理论也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这些理论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都具有片面性,无法解释全部的新特点。因此,新国际贸易理论只能解释表面现象,却不能挖掘国际贸易新形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中,总有率先崛起的大国,也有落后的国家。

如何让这些稍显落后的国家,如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润,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还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的对外乘数理论,这些贸易理论为一个稍显落后的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各个主张仍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在具体操作上对保护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果保护手段选错,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进程,中心-论提供了新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体系,但其发展并不理想,中心-论抛弃了市场机制,想要争取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对于现在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组成的理论庞大,但是各个理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各有其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体和分工上进行综合的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又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特点的不同解释,每一个理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关的关系。一个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理论来解释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对背后的经济现象作深层次的研究,只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取得利润,这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深思,它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指导,每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实践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它对我们的影响重大。

四、比较与评价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诞生的。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在深刻地研究了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国际贸易理论。两者的相通之处都看到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国际贸易发展也较快,国际分工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的分工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落后的国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并没有把社会差异和历史范畴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只是假设于参与国之间贸易位置的平等,通过这一方面来推导理论公式。可以说,在国际分工上,两者都注意到了,可是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国际价值上,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利润更大,因此商品就更青睐于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思想,又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类似。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为不同国家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两者互相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马克思揭示的是国际贸易商品交易的一般规律,是为了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要素禀赋则是通过了解各国商品相对差异,来更好地为国际贸易服务,出口该国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有其可以借鉴的地方。两者相互关联,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为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完善,而马克思通过研究这些西方的具体实践和相对应的技术,更概括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其人.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2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2):105-107.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手段

国际贸易是经济学专业学生主干课程之一,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用黑板、粉笔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去听,这样一方面有些形象生动的内容可能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性,如果把多媒体教学带入课堂,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吸引力。在传统国际贸易教学中,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容易造成学生感观上的麻木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老师的重要讲解可能就错过了。但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课件,用丰富的图片,不同的声音,穿插视频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世界贸易组织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将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组织框架,相关原则等一一列出,虽然知识点都讲到,但相对比较乏味。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图片,中国入世的录像等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老师的讲解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拓展学生思维。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的课件,不仅像传统教学板书一样表达了基本内容,还可以通过直观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发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广阔。例如:在讲解世界各一体化组织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各个一体化组织分别进行介绍,而很多学生脑子里对一体化的直观形象仍不是很了解,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网络新闻用课件制作出来,直接让学生看到世界地图上各一体化组织的位置,从而让他们自己思考各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竞争。

3.扩大学生信息量。国际贸易课程中包括理论、政策以及实务,因此涉及到的内容和信息比较多,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主要通过粉笔和讲解,讲解快,但学生课后进行复习,举一反三没有基础,粉笔将内容写下来,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课下复习,但速度太慢,影响教学进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和补充的相关知识用课件制作下来,发到学生公共邮箱中,如果学生有问题,课下下载之后就可以反复进行研究。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用更多的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视野。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能力。在国际贸易教学中,需要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传统教学中,条件限制,案例部分的教学次数和效果受到一些影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案例直接制作成课件,减少课堂上抄写的时间,学生也可以直观地看到案例进行分析。一些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课程。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国际贸易情境,通过一些专门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进出口角色,实际动手进行进出口贸易的操作,这比传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多媒体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互动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课前做好的课件进行讲解,可以节省课程板书的时间,面画丰富多彩吸引学生,但只是一味操作计算机,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倦。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章节时,课件能将理论内容展示清楚,但不同学生理解力不同,再加上课件由于事先做好,放映很快,所以应给学生一个学习、思考、吸收的时间。

2.教学课件主次不分。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声频等将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即能听得到又能看得到,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可能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结果。

3.教学目的不十分突出。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讲解多是幻灯片,因此,知识的结构性,重点的突出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理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注意简洁,重点突出,表达言简意赅的问题。

三、正确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作用

1.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在计算机上操作,这样计算机就成了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学主体,老师则成了播放员,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相对减少。传统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眼神对话的交流,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因此,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过度依赖,不同的教学手段各有特色,在教学教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除了用PPT等课件进行表达,还应和传统方法相结合,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可在屏幕前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所在,与学生进行交流。

2.以人为本,教与学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令学生目不暇接的播放幻灯片,整屏整屏的板书字幕都会让学生没有时间学习吸收和做笔记,更无法思考,分析。因此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老师要注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在播放幻灯片的时候,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达到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

3.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如:一个过于呆板或花哨的课件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老师通过自己学习,根据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相应课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子剑.多媒体教学法与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2]程丽.谈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其日元国际化也是先人民币一步。日元的国际化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处于顶峰。当时日本对日元国际化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日元国际化之前,日本同样面临着日元和日本国际地位不符的困境。就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景气的持续,日元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员。这个时期的日本和日元,和今天的中国和人民币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但是时到今日,日元国际化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功。有道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日元国际化的过程,为我们今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一、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

日元的国际化走过了几十年,但就结果来说,日元的国际化水平依然非常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如下图所示,日元似乎在国际上从来没有进入主流。

图1各种货币占官方外汇持有的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IMF Statistics Department COFER database.

日元并不是像美元这样的垄断性质的国际货币,所以日元在寻求铸币税方面的能力十分的有限,可以说在铸币税方面取得收益的可能性比较小。日本实行日元国际化的动力和初衷就是为了减少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而造成的损失。而这个初衷贯穿了整个日元国际化的过程。

当然利与弊是日元国际化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日元国际化的失败也让日本付出许多代价。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将日元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归纳为:

1.日本对外贸易的基础薄弱。

日本在海外的贸易额巨大,但是相对于国内来说日本的海外市场的结构并不合理。日本长时间为出口导向性国家。并且进出口贸易构成比较固定。

2.国内的金融市场的不健全。

达尔文在卡拉帕格斯岛上发现了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就是由于天然的屏障使得卡拉帕格斯岛上的生物只能与世隔绝独自进化。一旦外来物种入侵,岛上的动物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作为岛国的日本,一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就是日本人整天所说的“日本卡拉帕格斯化”。美元对于日元的影响之巨大,也是日元汇率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

3.国内经济老大难问题

我们通过上图图1可以看出来,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比例较高的年份,都是日本经济最景气或者是经济泡沫最多的时期。而自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所占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就年年下降。

4.地区金融合作和联合程度不高

虽然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先步入“先进国”行列的国家,但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即溶合作和联合程度依然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准备和路径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正式议程。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弊,选择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呢。我们可以从日元国际化失败的例子上学习到很多。利弊大体上来说有: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1. 人民币国际化完成后,能得到铸币税收益。2.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对境外的人民币资产进行金融运作而得到巨额的净收益。3. 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4. 提高中国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节省外汇储备。5. 有利于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做大。6. 有利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壮大。7. 为中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理财渠道,促进居民财富增长。

人民币的成本分析:

1. 人民币缺乏成熟的全球性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即缺乏一个开放、自由、监管有效的金融市场。2. 中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强大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3.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需要通过结构性的转型改善这种不利的地位。4. 人民币目前不能自由兑换,而且利率市场化仍然在起步摸索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程可能已经迫近,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例证。

1. 首先要夯实国内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内经济规模首先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如此巨大的经济规模对外贸易的硬性需求必然十分巨大,这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所在。但中国与日本都偏向于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对外依存度很高。①

2. 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我国的一个战略性选择。必须使得金融强国的概念深入人心,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整个社会中创造一种金融创新的氛围,在产业技术升级转型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期进行诸如银行利率市场化等等的重要改革。鼓励金融业的创新,变短处为长处,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好金融基础。

3. 完善汇率制度。中国和日本一样都偏向于出口导向性贸易政策。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中国的汇率制度受到外币的直接制约。比如人民币和美元的问题,中国目前的有指导的汇率浮动,以及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如下图所示,如果中国选择浮动汇率制的话,那么将会带来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增大的风险。

图2政策和工具的单边选择

可见,人民币的市场化进程并不能重蹈日元覆辙。客观来看,今天的日本尚不具备强大而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持的同时,日本的汇率制度改革也不尽人意。虽然日本在几十年的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总体上日元想通过国际化战略挑战现有的“美元霸权”甚至后来者欧元都是失败的。日元国际化的初衷十分的简单,功能上比较单一,未来规划上又十分短视。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极力避免的,中国拥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是日本怎么也不能相比的。中国应该要以更加长远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②

(作者单位:河北省省委党校邢台工作站)

注解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5

关键词:蓝色贸易壁垒;中小企业;劳动密集;SA8000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08-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在广东、沿海一带,由于地理和政策方面的优势,中小企业势头迅猛,其产品和利税等方面都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度高,容易生产,技术含量低。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工人工资偏低,再加上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措施不得利等,使得产品的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偏低。这些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之后,对他们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这些国家各种贸易保护措施,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蓝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的一个。1 “蓝色贸易壁垒”概述

蓝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贸易壁垒。对进出口商品设置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被称为“蓝色条款”;符合SA8000标准的商品被称为“蓝色商品”;体现和贯彻SA8000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贸易制度被称为“蓝色贸易制度”;有些国家打着保护劳工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幌子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则被称为“蓝色贸易壁垒”。之所以称其为“蓝色”,是因为相对于保护环境的“绿色壁垒”而言,它保护的主要是蓝领工人的权益。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 标准。SA8000标准包括一整套社会责任标准守则及一份指导性文件, 它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保障工人工资,禁用童工等,提供了依据。企业通过SA8000标准的认证,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 可以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的待遇。但是,该标准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强制推行,其受害最大的就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2 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蓝色贸易壁垒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应该看到,蓝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效应,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改善我们企业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使我们国家的产品增强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如果用不好或者弃之不理,那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也是个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制造业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产品制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生产并出口的产品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品、鞋等,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大部分又都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这些企业经常用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等方式,来换取产品的低价格,从而以低价获取竞争优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的认证标准来管理企业的话,企业产品低价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中还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在工厂里,劳动条件和劳工保护标准都比较低;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人超时工作,克扣工资的现象;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以及工人劳动生产条件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我国的法律保护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并且规定严禁雇佣童工,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非法使用童工、未成年工,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工作, 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血汗工厂”的新闻时有曝光。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获取低价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所以从短期来看,SA8000的推行,将无形当中增加这些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今后要想获得国外企业的订单,就必须通过SA8000的认证,而通过SA8000的认证,涉及方方面面,这必然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成本上升随之带来的将是产品价格的上升,产品价格的上升就会使企业彻底丧失低价格的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也同样意识到,“蓝色贸易壁垒”,尤其是“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标准对我们的中小企业也是一种促其发展的动力。SA8000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同,我们国家对这个标准也是认同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必须要遵守。这是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要环节。“蓝色贸易壁垒“已经同国际贸易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正是有了SA8000的认证,企业为了增加出口,为了获得更多的国外订单,纷纷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增加工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时,企业也不断地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进行产品升级换代,使企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其实,“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及正面影响大.而且这些负面影响基本上是短期的、相对的、动态的.是可以设法补偿和控制的。而它的正面影响将会是长期的。如何利用好“蓝色贸易壁垒”的正,负面的影响,积极应对,是我们政府,企业,社会都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面对蓝色壁垒,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的策略

3.1 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是个出口大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大,集中度高,这是我们的优势。世界经济贸易,是个国际化的大舞台。面对欧美国家推行的“蓝色贸易壁垒”,我们不要一棵树上吊死。除了树立危机意识、自觉提高劳工标准外,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降低风险,也不失为一种良策。在这里政府应该极做一些推动工作,与我国历史上经贸联系比较密切的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东盟国家搞好关系,从他们的市场,打开缺口扩大我国产品在这些市场上的占有率。

3.2 建立“蓝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蓝色贸易壁垒,虽然存在,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般不会轻易动用,毕竟贸易往来是互相的,而且蓝色壁垒所涉及到的产品,大多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必需品。只有在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大量工人失业时才会动用。为此建立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问题,及早作出预防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SA8000 标准的研究, 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地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适时调整,尽快适应和满足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社会责任要求,创造良好的出口环境,从而及时、有效地了解和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3.3 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

我国是WTO 的成员国,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种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在WTO 的协商机制下,谈判中,我们一定要重点强调,规则不能乱用,更不能有国别的歧视。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上的其他力量,其他组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抵制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3.4 积极改善国内劳工条件

目前我国劳工的工作条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非法雇佣童工、未成年工,超时加班加点,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不依法支付加班费,扣押、拖欠职工工资等等。加强SA8000 标准的认证工作,有助于积极改善这方面的影响,提高我国的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应尽快依据新的《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劳动标准, 使企业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改善劳工条件,积极通过SA8000 认证。

3.5 开源节流、降低成本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生产中,要以产品的源头为主线尽力将产品的成本降下来,SA8000 标准的实施,虽然对产品成本的降低受到了限制,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要放弃成本优势。物美价廉,毕竟是我们的一大强项。SA8000 标准只是针对劳工的人道主义待遇, 而这部分支出仅仅是总成本构成的一个部分。一个产品,可以降低成本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应当尽力的去挖掘。

4 总结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贸易磨擦接连不断。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各国对我国出口贸时而发起的密集性反倾销,时而又产品价格进行挑战,如今又发展到对我国劳工政策的置疑,“蓝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SA8000本身没错,其出发点也是好的,他对推动企业员工基本权利的落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来讲,我国不少中小型企业对于SA8000标准的认证有些无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SA8000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总是以雇佣童工,克扣工人工资,让工人超时劳动等来换取产品的成本。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小康,步入幸福。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人道的工作条件和融洽的劳资关系也为企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玉霞.蓝色壁垒: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亟需破解的新难题[J].国际贸易论坛,2008,(5).

[2]谭浩邦.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J].国际经贸探索,2004,(11).

[3]李树.蓝色壁垒的设置于我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2005,(3).

国际贸易的利与弊范文6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进出口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88-02

1 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国际压力

从2003年2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五次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第一次面对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源于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从那时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到今天。

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他认为,最佳的汇率政策是让货币自由浮动,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由此掀开向人民币施压的新一轮。

2004年10月,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这被一些业内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2006年12月份,中国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共同主持此次对话,人民币升值成为了这次对话的焦点问题,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当时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全世界都不会忍受中国以如此慢的速度来调整人民币汇率”。

2010年3月,来自美国众议院的130名议员联名致信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财政部长盖特纳,敦促政府针对中国的汇率问题采取制裁措施。议员们要求财政部在4月15日公布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制度报告中把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并要求商务部对被贴上此标签的国家逐个征收反补贴关税。

2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进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现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恰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消极的作用。从积极方面来看,首先,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其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外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强了国内居民的国际购买力。从消极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使得我国外贸出口严重受挫,降低国内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2.1 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一方面,汇率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变化也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当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根据需求价格规律,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必然随之调整。当需求弹性不同时,进口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总的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在国内都出现了可替代的产品,而且工艺、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很多国外厂商开始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这也增加了国内产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但是由于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升值将会使这些行业进口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等。2003年中国进口石油9,112万吨,2005年上半年又进口5,634万吨,同比增加了40%。按目前的势头,2020年可能超过3亿吨。对于进口替代性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对国内的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含量、品牌以及质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必将影响其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导致盈利状况恶化,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2.2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使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逐步提高,销售量却逐步减少,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增加,但是,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多,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少。不同行业的出口额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盈利也必然会因此而出现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对服装业和电子通讯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显着。由于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此,纺织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出口价格弹性较低。由于服装类产品还会受到品牌、设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方面我国并不占优势,所以该类商品的出口价格弹性高于纺织类产品。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出口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或许国际上会产生一种对中国不利的心理效应,即国外消费者会不加具体分析地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上涨了,中间商也会认为来自中国的产品利润下降,从而给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这将会延迟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激化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据扬子晚报4月3日的报道:“若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至50%,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举步维艰。

3 我国进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3.1 提高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

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其面临的不止是汇率的不确定性风险,更是企业自身能否如期消化汇率升值成本的风险。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适应期”内,应该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

举例来说,对于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正在执行或即将执行的国际项目,尤其是收汇期较长的成套项目和承包工程项目,在测算成本时必须考虑汇率变动成本。一方面,对于已经完工验收处于收汇期的项目可利用应收账款买断的方式卖给银行,银行买断后采用应收账款证券化等手段充分利用金融工具获取利润,使外贸出口企业和银行取得双赢。另一方面,为了规避未来收汇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远期外汇买卖业务,将未来收汇时的汇率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比率,避免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保值的目的,同时更能使企业集中时间和人力搞好本业经营。

3.2 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升值,使国内企业面临优质进口产品的更大冲击,同时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如何保证既得利益的实现是对外贸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又一次考验。一味地单纯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自身贸易条件恶化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经受不住升值压力而纷纷被淘汰出局的根源。要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必须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为此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目前看来,中国大多数的一般贸易企业,特别是比重较大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基本上在10%以内,人民币每升值1%,人工费等于无形中增长了,生产成本随之增加,企业赖以生存的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格优势减弱,其平均利润率则相应的下降。所以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企业应该更多的选择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假如出口产品的利润能够达到20%以上,那么人民币升值5%或10%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

第二,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当国内企业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一味的依靠引进技术来发展,而要勇于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发展和自主营销网络开拓的道路。因此,企业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创新路线、加快培育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扶持自有品牌;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推动出口产品在国内上下游延伸,以提高我国外贸经营效益。

第三,对政府来说,应该在WTO框架协议允许的范围内辅之以相关的经济政策,如利用税收、财政、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调节各项对外贸易。例如,对于创新试点企业,应该在研发、技改等方面为其提供贷款贴息或无息贷款,在出口贸易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甚至提供国家发展专项基金等等;对于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则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其出口过快增长。包括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同时,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在政府指导下,借助行业组织力量,抑制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和进口企业哄抬价格现象,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3.3 实施“走出去”战略

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投资的外币成本降低,不仅有利于国内资本输出,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跨国经营,占领国际市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建立技术研发和销售服务网络。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可以扩大海外生产规模,跨越国际贸易壁垒,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其前提是企业要学会遵守国际规则,遵循国外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并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蓝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分析[J].金融纵横,2004,(1).

[2]张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进出口行业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6,(2).

[3]褚庆义、李悦,刘润石.中国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聚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温彬.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效应和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