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生涯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电子工程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生涯规划

机械电子工程生涯规划范文1

Abstract: By the manners of questionnaire and comparative, The paper sums up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2006-2009 session graduates of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analyzes of employers and graduates’ views and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process i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final are the suggestions , to highlight practice and impl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so on.

关键词: 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the quality of graduates;follow-up survey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7-02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工业生产已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使得机电行业有着巨大的就业容量,但是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了解社会对机电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推进我国高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的培养适合机电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本教改课题组开展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然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教改课题组调查方法有问卷、访问、座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工作于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2006-200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专业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调查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本情况;二为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三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建议。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共调查毕业生82名和用人单位26家,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占3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占40 %、测控技术与仪器占25%;向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17份,有效回收率为81%,涉及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18家企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

2.1.1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关于“综合来看贵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回答,按照所选项目由多到少排列,用人单位答案依次是:专业水平(95%)、获奖情况( 83%)、思想道德素质(80%)、发展潜力(75.5%)、综合素质(68.7%)、团队合作精神(60.7%)、政治面貌( 55%) 、毕业学校(48%)、工作经历(40%)、性别30% ) 、毕业生自我评价 (22% )、其他(17%)。由此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实际,专业水平遥遥领先,作为对学生实际能力肯定的获奖情况排名第二 ,用人单位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相反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和性别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以上结果说明: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培养价值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是学校在将后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重视的。

2.1.2 毕业生求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时最看重的知识与能力排次为:专业水平(95%)、思维能力(85%)、表达能力(76% )、外语水平(72% )、反应能力(65%)、知识面广( 40%)、精神面貌(31%)、道德品质(30%)、心理素质(28%)、 身体素质(体育特长)( 21% )、其它(17%)。这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专业水平是毕业生求职时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和表达能力、外语水平排到了靠前位置,这说明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技巧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1 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需求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座谈会上不少毕业生反映:有些学校学过的课程在工作中却运用不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学校没有开设,如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在企业大有用途,但教材对这些内容很少涉及。好几位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毕业生对一些技术新标准的了解甚少,影响了工作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前外企大量采用生产线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国内许多企业亦用IT改造传统装备,建议应该给在校的机电系学生传授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3.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问卷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或“差”,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很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率只有42%。用人单位负责人反映:不少刚到岗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并不复杂的实践操作,还有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不愿意进车间或者从事技术设备维护工作。用人单位建议:调整教学计划设置一些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将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适当延长至3个月以上,最好能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的调试与维修工作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生产一线工作,以适应工作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3.3 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不能平衡发展在调查中,不少毕业生表示:刚毕业时,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存在差距,尤其是缺少文艺才能,在一些社交场合感到吃力,在企业中难于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则反映:一些毕业生心理素质有待于加强,遇到一些挫折或小委屈,就感到难于接受或自暴自弃,建议学校加强对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防止培养工具人。

3.4 学生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问卷调查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母校应加强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在工作中英语大有用处:如准确的翻译英文资料,英语函电书写,阅读进口设备说明书,与外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简单会话等。不少外企负责人表示:毕业生英语最好能到达六级水平,机电系毕业生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较好的掌握大量的有关机电行业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

3.5 学生创新精神有待于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渐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倍重视对技术的研发,于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被调查的82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在工作中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比例只有1.25% 。不少单位负责人表示,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执行力,但是缺乏对权威的挑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建议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课题。

4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机电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多管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4.1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提到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二、要多渠道的开辟学生的实习途径,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练就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

4.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及较强综合素质的,在校时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也发展得相对较好。调查显示:50%的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单位中受到了重视,该比例远远高于那些未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毕业生比例的8%。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是高校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社会需求编写新的教材;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最后狠抓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加强对课堂的管理。

4.4 加强就业指导,整合就业资源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毕业指导”,而更应是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企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院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总之,要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旭.清华IT培训:以“T型人才”领跑职业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5,(7):60-62.

机械电子工程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误区;对策

一、背景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巨头的贪婪,导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造成大量人失业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雪上加霜。曾经是人才市场上的炙手可热的“香馍馍”的硕士研究生,也遭遇求职的“寒流”。他们本应是大学里的佼佼者,是学识渊博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硕士头衔曾象征名企和高薪。而如今,他们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残酷。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其中研究生增幅较大,尤其部分高校改制,一些专业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两级硕士毕业生同时毕业,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2007年初,广东省关于硕士就业率的一项调查显示,硕士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1]。但造成研究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咎于金融危机,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也是主要的原因。本文将对研究生就业的几个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二、误区一: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高

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是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研究生都比本科生、专科生投入得多很多。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在同一个专业上花费了7年的时间,而本科生仅仅花费了4年,那么付出多,获得(薪水)也应该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少研究生对3000元以下的薪资不予考虑。大多数研究生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不过,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而且研究生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研究生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2009年比2008年减少10%,仅占总数的31%,其中,国有企业占10%,非公有制单位占12%,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2]。与此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更为务实的态度。随着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再以员工中的研究生高比例来装点门面。研究生的理论积淀较多,但实践水平可能不如本科生,甚至大专生高。对于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企业来说,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更是如此。

对策:合理调整心理预期,使自己的期望尽量跟现实相适应。准确定位,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误区二:一定要在主要劳动市场就业

很多大学毕业生一心想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单位,对稍不满意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一直等待观望,结果错过身边的机会,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想找待遇或工作环境最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这一工作是都真正适合自己[3]。特别是坐落在一线城市的大学,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毕业研究生基本上都期望留在当地工作。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2007届研究生的90%,选择在广东省工作,而其中的91.1%是集中在深圳和广州两个城市。而往届的就业去向,对下一届的毕业研究生有着很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陕西理工学院的程利娜[4]等人曾对2008年陕西省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中已签约的和正在找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做了就业偏好状况的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在选择就业的城市时,79.6%的研究生选择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省会城市,而中小城市和西部边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对策: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相应优惠措施,鼓励研究生流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促进高学历人才的合理布局。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加大力度,积极加强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内心需求,以根据地区、行业、专业、待遇等来合理定位,确定自己到底属于科研教学型大学教师、科研开发、管理型还是经营开发型人才,达到最优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也要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西部,了解西部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了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使研究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人事相配,职能相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误区三:“热门”专业就业单位一定会好

在计划经济年代,大学毕业生全部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俗称“一个萝卜一个坑”,“是萝卜就有坑”,既然大家都有工作,也就无所谓专业的热门或冷门,虽然单位不同待遇上也有所不同,但至少不管什么专业,毕业后一定会有一份工作,特别是研究生,一向是用人单位的香饽饽。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渐的对一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减少,而对一些新兴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多,如电气工程、计算机、自动化、机械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新兴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且一些大型用人单位跟当地高校有历史上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也比较倾向于接受当地生源,所以这些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区别。

而现实情况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猛增,导致供大于求,而且也使一些毕业生包括家庭都产生了误解,片面的强调专业的“热门”,既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忽略就业所需的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盲目的认为自己的专业热门,产生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对稍不满意的单位采取观望态度,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了很多机会。另外,很多大型的用人单位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高校招聘毕业生,招聘方式日益完备成熟,导致竞争日益激烈。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以往绝大部分都进入南方电网公司,但随着近几年电网公司招聘的正规化、程序化,以及南方地区的经济日益发达,使得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蜂拥而至,公司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导致每年这个专业将近一半的毕业研究生未能进入电网公司。而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往往在电网公司招聘结束之前,不会轻易的选择其他的单位,甚至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到最后临近毕业,才不得不匆匆忙忙签约一些不理想的单位。

对策: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本科时就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以后将要从事的就业岗位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这些热门的专业的就业去向要有一定的了解,并确定这些就业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建议,排除家庭、同学、社会的影响。另外,还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跟身边的同学、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是否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及努力的方向。

五、误区四:研究生不需要就业指导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研究生人数的扩招,造成研究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从往年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到现在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前是就业单位排队上门要人,现在需要学校到处联系游说企业来学校进行招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由于研究生这种高学历人才,以往是比较紧俏的,不但学生自己,而且高校往往也会忽略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或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辅导员或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根据笔者的经验,研究生在参与生涯指导、就业指导讲座时的热情度显然不如本科生高。而且笔者在指导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很少有研究生主动询问关于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就是有问题也是临时抱佛脚。所以,当研究生扩招人数过多、部分地区人才过剩,而研究生又缺乏生涯培训时,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就日益令人担忧。

对策:一方面,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就业指导,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在研究生择业前应组织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如一般能力测验、性格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来帮助研究生全面认识自己。其次,应组织专门的讲座使研究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要,明了各种社会职业对于人员学历、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生理与思想素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导师要承担起更多的就业指导责任,因为辅导员和就业指导部门要承担很多事务性工作,如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党支部、团委、学生社团、档案整理等工作,精力往往不够,而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知识,对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研究生的职业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和对专业读物的自学,另一个是与专业课导师和专家的接触,参观实践和社会调查。而后者对于增长对职业社会意义的认识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职业知识对职业定向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完备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巩固性。在有关知识的学习中,研究生形成的专业思维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比较合理地对待毕业和就业问题[5]。而且导师凭借自己对所带研究生特长、能力、素质、掌握专业知识的熟悉优势,便于与研究生的沟通优势,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的作出人生规划与职业选择。另外,导师所具有的崇高社会威望以及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人脉关系,其推荐意见也较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导师在促进研究生就业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往往比学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更加有效。

六、结束语

总之,造成目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有学校在专业设置、生涯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不完善的影响。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各方面努力,形成合力,逐步解决。政府通过调整政策、优化地区才配置,学校通过设置生涯指导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职业信息、专业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让研究生在职业寻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导师基于熟悉研究生的优势,具有良好人脉关系的优势及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优势,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该发挥其作用。研究生本身也要积极进行生涯规划,努力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求职时积极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何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J].高教研究,2008(2):74-76.

[2]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就业率为何与学历倒挂.新华网. news.省略/edu/2007-11/26/content_7144679.htm.

[3]陈薇.大学生就业心里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