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起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的起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的起源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2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内的新智能理论,承认人类存在许多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对应的认知风格。加德纳概括出人的九种智能,即: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美国零点计划(ProjectZero)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使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把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艺术领域,是心理学的一大进步,它为人类认知研究领域树立起一面艺术观点的旗帜,也对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自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 2010年)》以来,音乐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违背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音乐教育的非音乐化。尤其在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好音乐教育独特的作用;二是教学内容条块分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 下简称《标准》)规定中学音乐课的内容应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但在教学中难以做到这几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往往呈分散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原始,多数学校还是采取唱一首歌作为评价的方式,无法体现音乐课程的导向性和整体性原则,造成很多歌唱不好的学生无法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于课程开发的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2多元智能视野下中学音乐课程的价值

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音乐课程的目标和价值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过多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是辅德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内在的和本质的审美价值;过多关注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鼓励对音乐的反应能力,通过更专业和更有感受力的表演、作曲和即兴创作、演奏,加强音乐创造力,提高对音乐艺术及其如何运行的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培养分析能力,促进对音乐进行更精细的评估,大力、全面地发展全体学生的音乐智能。

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尤以音乐修养的培养为重。加德纳认为,音乐修养的培养,要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持续接触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艺术流派等核心概念,还要完成一些不断重复的学习任务,如感情投入地演奏一首乐曲,创作出深具魅力的艺术形象等。只有提高音乐修养,才能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价值。

3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音乐教学内容构建

“以人为本”是多元智能价值观的核心成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目标,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而教、开发人的多元智能是所有课程的出发点。《标准》规定,中学音乐课应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方面。但是,现行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艺术院校影响较深,内容和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学生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学生在音乐发展方面的需要;在体例安排上,各种知识往往成条块分割状态,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艺术。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提倡对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 即在每一个学年,对学生设立三至四个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也可合作)都要完成一个与主题有关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结束时,这些项目成果的报告要拿出来展示,在学生中交流,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项目介绍给别的同学,包括题目的产生、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然后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另外,每个专题作业的报告都进行录像,这些录像将清楚地展示学生的认知发展变化。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生生、师生间通力合作,有助于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更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4多元智能视野下的音乐课评价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情境化学习”和评估。多元化学生评价观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 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在情境中评估。

传统的音乐课程评价方式大都让学生唱歌,是否能像样地唱一首歌曲成为衡量学生音乐素质的标准,大部分学生测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约束, 除了少数声乐特长生能唱得像模像样,其他学生的表现都离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所以 ,音乐课程评价应该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3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小学教育;有效启示;分析总结

前言:

智力,在一个人未来成就预测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但是大部分的智力理论缺失不能够很好的预测到一个人的未来所成就的,主要是存在着两种方面:普遍对于学生的智力测试上,主要是集中在数学语言的能力上面,严重的疏忽其他方面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在传统的智力当中,通常都是站在学业的角度上来对其进行定义的,这样的做法就显现非常的狭隘以及偏差化。

1多元智力理论对小学教育观念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在整个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当中,是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的,并且,也是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与此同时,多元智力理论还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教育观点自身的改变,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上,通常都是以传统的智力理论为核心基础,然后在按照一个相同的目标以及模式,来对学生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但是,在按照多元智力理论上来看,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很大的差异化的,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就完全的疏忽了学生自身其它智力上的发展,所以,也是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在对于其它不同智力上的一个创造能力,并且,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人的所有智力当中,同时有着相同的重要性的,并且,也都是个人服务社会等重要的组成条件,所以,我国相关小学一定要加强对其培养小学生自身多种智力的重视度。

2多元智力理论对小学教育的过程启示

2.1制造一个较为丰富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发现学生自身的优势智力:一个良好丰富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于学生发展自身智力,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对小学生自身的智力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多元化的观察,以此,在最大限度上获得一些真实性的了解,这样也能够为后期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保障。而如果我国各个小学在自身对于学习环境上,只是被局限于某一层面上,那么这也是能够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自身展现多元智力发展的。而在我国各个小学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怎样能够为所有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丰富的学习环境?是需要加强对于以下几点的重视度,例如:设置多种元素文化的学习兴趣角、定期举办多样化的单元主题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较为丰富并且具有极强变化的课程,最大限度上为小学生提供出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很好的帮助了小学生以自身所能够接受并且适应的学习途径上,去真正的对相关的知识、概念、能力来进行理解以及发展。在很多小学生独自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当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变现出自身智力的强与弱项,并且,在与着非优势智力的活动领域当中所进行对比,其学生在自身的优势智力的活动领域当中,更是能够很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调节、参与等方面。

所以,在对于小学教育的过程当中,相关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对于发展学生自身优势智力的重视度,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照以下内容:1.相关的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刻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学生自身智力的强、弱项。2.还需要利用通过一些相关的识别学生自身的各项智力的相关活动上,来对每个小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实时的观察,然后将其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便于之后加强学生自身智力的工作展开。通常来看,小学生自身的各项智力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是:1.在对于小学生自身语言智力的表现上则是为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以及应用、理解能方面的能力水平。2.在对于小学生自身数学逻辑能力的表现则是在对于数学的运算以及推力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水平。3.在对于小学生对于空间智力的变现,则是一般在于线条、空间、颜色等一些视觉上的元素的识别能力水平。4.在对于小学生身体运动的智力,则是变现在为了自身的身体协调能力水平。5.在对于小学生音乐智力的表现上,主要是针对于音乐的节奏以及旋律上的切实感受以及欣赏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2.2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自身的优势智力:在我国各个相关的小学教师,真正的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智力以后,就需要加强对其的培养力度,这样不单单能够有效的加强小学生在自身强项领域当中的智力发展水平,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责任以及自尊感,这样做也是能够推动学生在自身的强项的发展,而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过程当中,很多学生在通过考试成绩差等相关的原因,严重的破坏了学生自身的自尊以及自信心,但是将多元智力理论真正的应用在了小学实际的教育当中,是能够让小学生逐渐发现自身的强项,并其也能够为小学生的自信,提供了可靠的支撑点,使得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多元智力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的重视度,才能够真正的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尹小琳,张大均,陈旭.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优势智能———多元智力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5,05:8-11.

[2]詹丽峰.多元智力理论中隐含的“智慧”观———中国古代智力观和多元智力理论的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26-29+34.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4

关键词复旦学生书院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自21世纪伊始,书院制改革逐渐成为众多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热点之一。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全面推进学生书院制的规范化试点与建设,而通过十数年的摸索与建设,复旦大学学生书院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善而又健全的运行机制。复旦学生书院制教学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为核心,围绕“德性”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将应用伦理学相关知识运用于基础医学科研、临床医学实践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旨在培养兼具高超医术和医德的医学事业工作者。就注重思维能力与“德性”培养这些方面而言,复旦学生书院制教学培养模式与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复旦书院导师制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之素质,着力于方法、思维的培养

在书院开设的一系列本科生课程中,不仅囊括了各类学术前沿等知识类课程,更涉及到的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课程。在这些书院类活动中,学生们主策划,利用寒暑假以及日常课余课余时间进行科创实践类的活动。于其中,不乏十分成功的活动。克卿书院所办之“卿年仁行”系列活动则以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导医活动等一系列志愿服务为活动形式,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给学生一个深入社区、深入基层的机会,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塑造其“德性”,培养其人文情怀的良好契机。

1.2教学过程:完整齐全的核心课程群

另一方面,从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安排来看,多元化、社会性、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书院课程体系规划的一大主旋律,仔细观之,无论是《书信中的中国人》、《医学与人文》还是《免疫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抑或是《现代人类学》,书院所设置的课程越来越贴近于当代中国社会,更多的与社会事实热点,百姓民生相互结合,并完成多学科、多平台的交叉与贯通。而学生通过对于这一系列核心课程群的学习之后,所了解到的、所学习到的知识从本质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方式里书本上生硬而又枯燥的知识线条,所学习到的将会是带有人文关怀、感性因子的“活”的知识。

2复旦书院导师制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启示

復旦书院导师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能够批判、辩证去认识事物本质,懂得创新,具有人文情怀的当代青年。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走出医学基础知识,走向各自的科研、卫生、临床实践的一门医学“思政课”,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在当下社会医疗矛盾日益尖锐、医疗环境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医学生更应该具有解构当下医事、医疗卫生行业的能力,而这就需要一名医学生具有广而厚实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2.1整合资源,优化师资结构

尽管当下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授课已经摆脱了以往伦理学老师与医学老师之间相互脱轨的情况,在师资方面上作出了改善。但是,就这一层面而言,授课老师所从事的行业远远可以跳出医学的狭隘范围,可以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不同工作领域。以此来彰显医学伦理学在临床上的实践与应用。便以芝加哥大学为例,在其开设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教师主体便是具有哲学思维的临床医生与医学教授,此外还有人文学者、律师等。

2.2加快创新型课堂的建设:变单一为多元

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课程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并最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应该是医学伦理学课堂发展的一个方向所在。在加快创新型课堂的建设过程中,O2O(OnlinetoOffline)教学模式、雨课堂、云课堂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走进医学伦理学教学的课堂上,为课堂的多元化提供无限的可能。

2.3持续性教学的阶段性变化

道德的塑造非一日之功,而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基于此,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做到持续性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持续的教育才能有利于医学人文素养的形成,培养出具有医德的从医者。在对本科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过程中,在设置相关教学内容方式时可以参照学生书院导师制的设置,在本科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把课程拆分成几个小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并将这些较为“小”的课程贯穿到学生的专业教育课程之中,在考核的方式采用形成性的评价方式,重点考量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在学习知识与医学伦理实践方面与之前相比是否有较大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而在考核的方式中,也应该在传统的笔试考试、论文等方式上,适当结合实践报告、小视频、情景剧编写等新颖的方式。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 理论 小学教育 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分析

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逻辑以及读写两个方面,而应该扩展到人类真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智能的突出表现,并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智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优异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的良好的补充和发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关注小学生的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小学生的多元化合理的评价。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包含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多个方面,鉴于每个学生其生长的环境、性格以及兴趣都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发展,应该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每个学生将来成才的具体实现,因此小学教育被人们广泛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运用到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是因为小学教育的特殊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校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对多元智能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准确地把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具体的方法,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通过对某一单一学科的掌握获得,实践表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相作用才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多学科的建设,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让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互相的渗透和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而综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比较常见的还是以单一学科为主,以数学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这种小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小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并不利于未来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方式,它倡导多元以及开放,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前提,并且要尝试培养学生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在充分研究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之后,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全面理解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实施依据,帮助小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小学教育中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课堂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新时期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上,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应该以突出某一项学科为特色进行教育,而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最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不科学与不完善的。从客观上来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开发,使得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显示出比较弱的能力,其实每个小学生都是非常具有潜能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比如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兴趣来促进和引发学生智能的成长,使小学生的心智达到一定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通过强调创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使我国小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W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伦理学的起源范文6

1.生物气候学

生物气候学(Bioclimatology)是生态学和地理气候学的边缘学科,研究气候因子季节(年)变化和生物活动周期性的关联。基于对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空气温湿度等不同气候因子的分析,创造出符合人类舒适度的气候环境并降低人工建设的能耗。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早在2000多年前,在《空气、水和地点》中就曾提到物候概念,维克多·奥戈亚(VictorOlgyay)在1963年出版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中提出生物气候主义的地域设计理论,以满足人体舒适度为出发点,关注气候和人类生理感受之间的关系,并把建筑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评价每种气候条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采取技术手段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感的矛盾;结合地段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感之间的矛盾。

2.生物气候图

生物气候图的绘制类型有维克多奥戈亚(Olgyay)的生物气候图法,B吉沃尼(Givoni)的生物气候图法,沃特森(Waston)法和马霍尼(Mahoney)法等,其中Olgyay的生物气候图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此生物气候图以人体舒适度研究为标准,使用温度——相对湿度指数坐标。横轴表示相对湿度,即空气实际含水量和同温度空气饱和时含水量的比值;纵轴表示空气温度,可反应空气和人体之间热能的流转,坐标点表示空气状态,适用于潮湿地区的人体物理舒适度评价(见图1)。设计原理与人体的舒适度和得失热量以及大气状态相关。

3.国内外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及应用

建筑学领域对生物气候学应用研究主要着手于太阳能的被动式利用,使用日照角度、强度和时间来降低建筑能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师重点关注设计如何适应各气候带的建筑,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地域气候逐渐成为影响设计的主要因素。继20世纪60年代,维克多·奥戈亚正式提出生物气候学概念,1980年代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建筑结合生物气候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90年代,B吉沃尼将气候研究拓展到城市规划领域。他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考虑》中系统分析了气候的成因及城市、建筑的影响因素,就不同气候区域提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方法策略。21世纪后,美国的布朗和德凯的《太阳辐射·风·自然光:建筑设计策略(原著第2版)》(2008),史密斯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建筑:可持续设计指南(原著第二版)》(2009)从群体布局、建筑单体、材料构造三个层面的气候适应性和气候要素的关系着手,对生物气候建筑提出自身见解。吉沃尼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气候因素》(2011)研究了气候因素及其对人、建筑和社会的影响。埃维特·埃雷尔等的《城市小气候: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2014)探讨了气候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人类室外热舒适的问题。以建筑高效节能为起点,重点探讨了建立在建筑-人-气候的相互和谐上的自然通风、被动式太阳能和自然采光设计。杨柳《建筑气候学》(2010年)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创造舒适的低能耗生态建筑为目标,系统阐述了考虑我国地区气候影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气候分耩方法、气候调节策略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国内高校院系目前关于生物气候的建筑文献研究多从宏观生态建筑学角度做整体性思考,或绿色建筑技术角度着手设计,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气候环境、能源资源的研究专注于结合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研究成果较少,相对缺乏对生物气候设计的全面理论研究。

4.风景园林应用生物气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自然观推崇尊重人类活动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国际东西方大学研究员董斌先生提出的“科学堪舆学(运用中国古典哲学阴阳学说和堪舆学说进行创意思维的设计科学叫做堪舆设计学)十八原则”中与城市气候密切相关的有因地制宜原则、建筑景观原则和改造风水原则。《园冶》(计成,2011)、《长物志》(文震亨,2012)、《草堂记》(白居易,唐)、《术藏》(谢路军,2010)等众多风景园林著作及相关文学作品都对景观的物候设计进行了理论经验总结,但多注重视觉描述和情感体验,缺乏科学数据论证。生物气候学可帮助设计场地获得高效高质的可持续发展。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是在保证使用的舒适性基础上,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流动,增加被动式能源使用,减少主动式能源消耗。对生物气候学的有效应用可为风景园林设计带来多重效益:(1)经济效益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为中国带来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发展压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紧凑型城市发展更需依赖生物气候能源的利用。免费绿色气候能源的使用可以节省能源消耗和设备购买运行的费用,可持续推进产业经济发展。(2)生态效益风能、太阳能、光能、水资源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热岛效应,在城市中实现固碳和碳汇效应,达到巩固城市生态环境,建立能源循环体系的目的。(3)观赏效益忽视生物气候特征的城市建设,极易抹杀城市的个性特征,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地域性、本土性的生物气候特征是建设特色城市景观的大背景。冬冷夏热地区顺应水系,布局紧凑的风水村落格局;湿热地区出檐深远的干阑式竹楼;干旱地区外闭内敞的庭院式建筑,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视觉景观效果,成为气候适应性景观的典范。

二、风景园林基础物候资料的建立

城市气候和人类的生理、心理关系密切,良好的城市气候环境可以让人的中枢神经保持正常状态,调节人的温热感和光电效应,促进身心和体力的恢复。物候单因子资料的建立,可为研究人体舒适度提供基础数据。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包括海陆、洋流、地形、冰雪覆盖和局部下垫面的土壤植被特征)、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类。大气科学词典则将其归纳为:辐射因子、大气环流因子和地理因子。风景园林学科着重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空间形态表达为主的实践研究是其改善人居环境的主要手段。在研究气候对人类的影响上,风景园林学主要关注由气候要素和风景园林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舒适度感受。运用三元论方法,可将三者的相互关系作如下表述

1.风因子

风即大气环流,其测量参数分为风速、风向,可用流场和流线表示,主要考量标准为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各季节平均风速等。现场实测、风洞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是针对风因子的主要研究方法。风向可简单地从罗盘或云、植被的运动方向测得。数字式或手持风速测定仪一般宜设置在风向垂直线上,多次记录后算取平均值;并选择不同高度,比较风速的变化规律。风速、风向可由年或季风玫瑰图表示。风(即大气环流)是人体在室外空间中感知气候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人体的冷热感受。注重物候条件的景观设计会充分考虑场地中空间组成因素的布置和组合,因势利导,营造舒缓宜人的夏季主导风向。

2.湿因子

相对湿度对于施加于人体的热负荷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由于它对空气的蒸发力的作用进而影响身体表面排汗的散热效率,从而影响人体热舒适度。湿度的测量参数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湿度,多使用干湿球测量法和露点湿度测量法测量。绝对湿度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水蒸气的重量,并不能直接说明空气的干湿程度;相对湿度是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量与同温度时空气所含饱和水蒸汽量之比值,可以作为评价空气干湿的标准;露点温度是在未饱和湿空气水汽压不变的条件下,气温下降至出现结露时的温度。城市空气湿度多用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表示。

3.热因子

热因子由大气温度和热辐射两方面组成,主要利用干湿球、黑球、照度计等仪器测定。干球测量空气湿度;湿球温度又称绝热饱和湿度,可表现当前环境通过水分蒸发蒸腾后达到的最低温度;黑球是在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时,通过热辐射方式传输能量的测定方式。大气温度变化包括平均气温,气温较差,表示环境热辐射平均强度和温度的平均辐射温度(MRT)也可用来作为衡量温度的参考指标。热辐射分为太阳辐射照度和光照度。辐射照度时到达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总辐射通量,以物体的热点效应为基础原理,可测量总太阳辐射量、散射辐射量、直射辐射量、底面放射辐射量等。光照度是达到物体表面单位面积就的总光通量,受照平面上接收的光通量的面密度。

4.生物因子

城市环境中的物候适应性不但涉及人类,同样也涉及在城市中生存的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生命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物候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气候及局部气候均有调节作用,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城市生物资源的不合理过度开发,直接导致景观破碎严重,景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同质景观丧失了异质景观应有的和谐共生系统,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生物气候学风景园林应用

城市中的生态系统大多是人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基本在人类的控制下进行,人几乎是唯一的消费者。生物气候设计属于被动式能源利用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利用被动系统配合人工主动系统,塑造具地域特色景观空间,可有效提升景观的生态效能、视觉感受和人体舒适度体验。充分发挥景观固有的气候调节功能是风景园林影响城市气候的关键途径。生物气候学理论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有场地的微气候分析和评定,以及通过景观要素的空间形态布局改善场地微气候两方面。在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上关注并合理应用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生态系统等要素,不仅可满足人类活动的生理要求,享受视觉美,同时也能满足心理舒适感的渴望。利用生物气候学做气候适应性景观设计的优点在于,使景观师在设计之初就知道何时何处需要采暖、降温、遮阳或通风;在平立剖面设计时应该利用什么,避免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佳人体舒适度;如何减少施工使用时的能耗。为达到这些目的,可在现场气候单因素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人体舒适度整合分析,得出景观空间形态的关联关系,实际应用于设计表达。

1.风环境的风景园林应用

城市风场的分布情况与周边空间形态关联密切。城市中的风多为街巷风和庭院风,由热能分布不均导致的温度差、气压差造成,周边建筑构筑物和人群活动都能对其造成强烈影响。风环境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夏季舒适通风区和冬季避风区,规避夏季气流不畅和冬季寒风、劣风、涡流、乱流等不利风易发区。景观风环境应用需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引导气候元素,布置景观元素,以减少不舒适风场的形成,在湿热条件下引导风速,加快人体散热;寒冷条件下降低风力,保持体温。对风场的规律掌握可通过实地测定,也可借助风动模拟、CFD模拟等技术实现定性分析。

2.湿因子的风景园林应用

在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人体的水分蒸发受到限制,形成闷热感觉;在高温低湿的情况下,出现燥热情绪,都会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但在低温环境中,相对湿度对人的热舒适影响较小。风景园林湿因子的利用可包括雨水、中水的直接间接利用和节水灌溉系统。城市中大面积不透水下垫面需要集中且快速的管道排放能力,同时城市土壤涵养能力下降,微生物生存空间劣化。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减少城市防洪和供水压力,改善地下水和土壤条件,提高城市物候条件。在各类自然或人工的景观水体形式中,据SOPTS、ETM+遥感数据,使用热红外信息处理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水域景观的测定分析,面状水体较其它水景观类型,对局地温度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热环境的风景园林应用

空气温度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首要气候要素。根据2001年,MarialenaNikolopolou等在欧洲国家对将近1万人的问卷和实测研究,得出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决定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但人的主动调节能力和心理作用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人体舒适度。影响城市景观空间的热环境和场地围合面的空间形态及植物布置密切相关。绿地景观的热环境温度低于其它的景观类型,可形成“冷岛效应”,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人类活动的时空安排和场地日照时长、日照角度合理搭配,可满足室外热舒适需求。利用屋顶绿化和立面绿化可调节小气候环境。根据当地气候规律,夏季运用建筑、植栽遮挡多余的光热,增加通风;冬季充分吸收光热,避免盛行风侵袭。以上都是关于热环境的应用策略,但关于如何合理布置形状大小不一的景观才能得到最大效能的利用,还需得进行进一步探讨。

4.生物多样性和风景园林

生物多样性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生物多样性的城市景观应用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理解。宏观尺度而言,城市的生物群落能量和物质循环利用应和区域稳定健康发展成正相关。就中观尺度而言,生物系统的构筑应符合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平衡原则,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合理性、可持续性特征。微观尺度的生物种类、空间形态、生活习性可以充分融合到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和人产生良性互动。其中微观尺度在城市风景园林的具体营造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对生物群落的保护,减少对原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塑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创造以“蓝”“绿”基质为主体,和谐统一的整体,建设复层混合立交式的连续循环的生物群落。通过景观生态结构功能的分析诊断,进行景观生态评价,设计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栽种,增加动物种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