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导论范文1

1.自主质疑

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同时发现、提出并记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主动参与,参与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教师的工作就是认真批阅预习学案:一要整理记录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二要记录学生预习好的方面、预习好的和预习较差的学生名单;三要分类记录知识漏洞、思维偏差、书写表达不规范等问题。学生的问题也不要全部放在课堂上解决,对预习质量较差的个别学生通过单独交流,帮助解决一些基础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而忽略学习差的学生。通过自主质疑的反馈,既全面掌握了学情,为教学积累第一手资料,又为课堂教学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节省了时间,赢得了效益。“热力环流”的问题整理如下:(1)如何直观理解空气的热膨胀、冷收缩现象?(2)热力环流图太抽象不易理解,空气的运动方向搞不懂?(3)如何判断热力环流的空气运动和气压变化关系?(4)如何比较气压大小?是不是高压大于低压?(5)判断气压高低是否可以根据等压线高低直接判断?(6)山谷风和城市风会不会分析?(7)海风和陆风是怎么吹的?(8)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9)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欠缺、个别学生生活经验错误。

2.互动排疑

这是教师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解决问题。例如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合理搭配,组成生生互动小组,一方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互动中要扮演好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生生互动中巡视,适时点拨,重点关注预习中错误较多的学生,注意不是就题论题,告诉学生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挖掘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除了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外,还要灵活地、综合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对话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读书指导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等。在互动排疑中,教师要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由主讲变主持。学生不仅解决问题,更要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感悟问题解决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3.精讲释疑

为了改变过于强调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不是不要讲,而是如何有效地讲。教师要杜绝没有重点、主次地“串讲”和根据自己意愿、思路地“灌讲”。应该讲学生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之处;讲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总的来说,教师讲解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在互动排疑中或在互动排疑后,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解决的程度,一要探究错因,在讲解过程可以还原学生的错误思路进行讲解,找出学生错误根源,让学生发现错误,反思错误,纠正错误;二要点拨思维,教师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在互动排疑中,引发“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新质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有争议,需要教师讲解。笔者首先在等压线上画了a,b和c三点(见图1),A′,B′和C′的气压分别取值为900(hpa),950(hpa)和900(hpa),通过刚才分析的同一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垂直方向上a的气压比A′大一些,b的气压比B′小一些,c的气压C′小一些,所以a,b和c三点的气压可以相等即在同一等压面上,验证了气压高等压线上凸,气压低等压线下凹结论的正确性。5.练习馈疑课堂练习的当堂训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精心设计或选择好典型练习,将学生的疑问再次暴露反馈。课堂练习一要体现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就是数量要适度,限于课堂时间确保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选择或设计练习。

二、“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优势

“五疑导学”模式的实践,带来了高中地理课堂的变化,使课堂更有了“生态味”,主要体现在: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教学。[2]因此,教师和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两者互利共生、共同发展。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即平等互助的双主体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教师应该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发挥自我主体。“五疑导学”模式通过学案导疑,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质疑权利,在批阅学案中尊重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与学困生的答疑平等交流。在互动排疑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把学生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法、智慧、错误、争论充满课堂,倾听每位学生声音,不断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实践了生态课堂理念。

2.建立动态平衡的教学机制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状况成为课堂活动的切入点。[3]“五疑导学”模式让教案变学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预设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打破原有生态因子(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平衡,学生解决问题达到平衡,学生生成新问题,再次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学生再次探究,寻求新的平衡。因此,课堂教学处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稳定之中,在设疑、质疑、释疑的生态链中走向和谐高效。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生态课堂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上述理念,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五疑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疑问,选择了合作交流、实验演示、支架式、对话式等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较好地解决了热力环流的预习问题。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五疑导学”模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关注过程与方法的科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4.构建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生态课堂是联系的课堂,各生态因子之间(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理解,促进发展。[3]“五疑导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组建小组,形成新的交往场域,在该场域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小组与老师进行多维互动。在教师合理组织、科学引导和积极参与下,互动交流渠道自由通畅,质疑在互动中生成,智慧在碰撞中产生,思维在交流中升华。如互动中生成了“为什么等压线在高压处凸起来,低压处凹下去,是否有特殊情况?”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办法,在精讲设疑环节,教师还是点拨引导为主,在师生对话中解决问题。5.形成多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多元发展性评价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状态,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有尊严地学习。“五疑导学”模式中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教师在预习状况、课堂表现、互动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馈评价,强化激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不断认识和了解自我,增强学习的动力,优化学习方式,开发非智力因素,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中多元发展性的评价,帮助师生建立信心,进行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有利于促进师生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

三、“五疑导学”模式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导论范文2

1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理念的关系

三生教育理念中的“三生”指的是生命、生活、生存,这3个元素是支撑着人一辈子发展的根基,任何一项的缺失对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然而在跆拳道教学中,由于强大的竞技性的存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就极大地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从某种程度来说,很多人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直接不参与跆拳道学习,或者教育机构为了避免责任直接不开设相关教学课程,使跆拳道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自从三生教育理念的出现,让学生意识到跆拳道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跆拳道的精髓,来有效地降低或避免事故带来的伤害。所以三生教育理念是使跆拳道教学实现长远发展的保障,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是有效解决现阶段跆拳道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以,对于跆拳道教学来说,缺少了三生教学理念,就如船失去了船帆,不能朝着胜利远航。

2在跆拳道教学中融入三生教学理念的策略

2.1注重精神的改变

深入三生教育理念的研究,不难发现,三生教育与跆拳道教学有很深的联系,更准确地说,三生教育其实和跆拳道教学所蕴含的精神实际是一致的。跆拳道教学帮助吸收三生教育中的优秀品质,如对生命的珍贵、艰苦奋斗等高尚品德,而三生教育帮助更好地学习跆拳道,学会避免伤害。但是将三生教育融入跆拳道教学中,绝不是简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应该是对其共性进行发扬,冲突矛盾点要进行磨合,合理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对于共性,三生教育理念传播的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理念,跆拳道教学的宗旨就是积极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拥有更好的资本享受生命。所以二者都体现了尊重生命的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命的旅程。至于冲突,三生教育理念是直接地表现对生命的尊重,而跆拳道教学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又特别容易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二者的冲突就是要如何规避风险,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提高身体素质。举一个简单例子,要想有效地规避风险,那就是在教学中适当地根据需要降低竞技性,或者把人体对抗换成与较柔软设备的训练,这样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安全。

2.2实现师生角色的认知

笔者根据大量的研究材料发现,如果希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来,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全面的、具有完全人格的灵魂来对待,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机器人。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实现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教师绝对不是站在道德高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主导者,学生也不是完全由老师支配的学习机器,进行着被动机械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二者处于同一层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与帮助,学生则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掌握着学习的进程。所以要想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以往教学的格局,不让师生关系成为限制教学的阻碍。实现这一点,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日常课余生活,教师要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不单单是传授跆拳道教学的知识,关于如何进行有效锻炼、运动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是怎样的,都是学生和老师很好沟通的话题。既帮助二者关系的优化,还使学生的精神层次得以提升。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因为家长希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才把学生送到教育机构进行相关培训,并不是学生真的有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而学生对跆拳道学习兴趣低迷的主要原因则是:很多学生总觉得跆拳道看起来就像打架,害怕自己受到伤害,于是并不想学习跆拳道。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学生把跆拳道的负面影响过于放大,从而产生学习跆拳道的消极情绪。那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入三生教育理念,使学生不再认为跆拳道是一个打架的活动,认识到学习跆拳道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跆拳道的发展历史,历史中有趣的小故事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兴趣。也可以举行一些简单易学的动作的教授,让学生先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一点点萌生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而不再是以往害怕学习跆拳道,害怕受伤。久而久之,学习跆拳道的学生就多了,跆拳道教学自然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模式化的教学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比较大的消极影响,同时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存在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好三生教育理念的价值。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男生和女生、能力不同的学生、认知不同的学生等进行不同的教学,只有结合学生制定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能够得到理想的发展,这样现代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贯彻好三生教育理念,真正发挥好三生教育理念的价值。

3结语

总而言之,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中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是值得借鉴的,未来中国的体育教学也离不开三生教育理念。那么广大教师要积极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渗透三生教学理念,并且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改善,使之发挥更大的优势。但是将三生教育理念发扬光大的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广大教学同仁刻苦研究、大胆实践,谋求最适宜时展的运用方式。

作者:王宏亮 刘雪含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华玲,刘寒雁.云南特色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之路——高等学校“三生教育”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09(6):5-8.

[2]刘勇,马锦.高校创新实“三生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的思[J].昆明学院学报,2009(5):14-17.

生态学导论范文3

【關鍵詞】 王艮 道 中 天理 至善 良知 性 身 百姓日用

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學說,黃宗羲《明儒學案》稱其“謂‘百姓日用即道’”。侯外廬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則稱之爲“百姓日用之學” [1],這顯然是依據《心齋先生全集·年譜》[2]中,世宗肅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歲”條所云“是年四方從游日衆,相與發揮百姓日用之學甚悉”而來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學”,已被衆多學人視爲是泰州學派王艮先生的“命題”了。然而,即使是廣爲流行的觀點,有時仍有重新加以審視的必要。

倘若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現,所謂“百姓日用即道”,其實並不是在給王艮先生的“道”下定義。在王艮先生本人的學術資料中,也找不出“道”就是“百姓日用”這樣的表述。“百姓日用即道” 乃是一種省略的說法。如果按照王艮先生的原意,完整地加以表述,則應當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良知”,這就是“道”。當然,由這一特定角度,而將王艮先生的學說,稱爲“百姓日用之學”,則亦未嘗不可。只不過王艮先生的學說,也講“道”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作用,甚至還有“出則必爲帝者師,處則必爲天下萬世師” [3]的說法,這就明顯已經超出“百姓日用之學”的範圍了。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運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 、“良知”,就是“道”。這符合王艮先生的原意嗎?還是來看看王艮先生自己是怎么說的吧!

第一,“道”的特點是“中”,即合適、適中、中庸;這是“天然自有之理”,並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見”。

或問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來者,中也。”曰:“然則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謂之道?特無先覺者覺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有所見便是妄,妄則不得謂之中矣。”[4]

所謂“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著的“道”;對於此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見”,“凡設人爲,皆是作僞;故僞字從人從爲” ,“不執意見,方可入道” [5]。爲什么呢?因爲“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纔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6]。王艮先生的這種說法,是否受到《荀子》和《莊子》的影響或啓發,則就難以查考了。

王艮先生的這個“中”,確實來源於子思的《中庸》。他說:

《中庸》先言“慎獨”、“中和”,說“盡性”學問,然後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處、進、退”之大義也。[7]

惟皇上帝降“中”於民,本無不同,鳶飛魚躍,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漢,此水也。萬紫千紅,此春也。“保合此中”,“無思也,無爲也”,“無意、必,無固、我”,無“將迎”、無“內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學也者,學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乃爲“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體。”先知“中”的“本體”, 然後好做“修”的“工夫”。[8]

皇天上帝降於民的“天理” ,即“中庸” 之“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人們的所謂學習,便是“學以修此‘中’也”。

第二,“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體現於人,便是“良知”,即“性”。

王子敬問莊敬持養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

或問:“‘天理’、‘良知’之學,同乎?”曰:“同。”曰:“有異乎?”曰:“無異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其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以爲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慮而知、不學而能也。”[10]

天理“道”是“至善”的,體現“道”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載體“身”,亦應是“至善”的。

子謂徐子直曰:“何謂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與身便尊’,身與道何異?”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歟?”子直避席請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子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纔是‘至善’。”[11]

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12]

“中庸” 之“道”,就是“至善”,而“至善”便是“良知”,“良知”即“性”,“性”屬於“身”,“身”與“道”則無異。所以,做到“安身”、“行道”並重,方爲“至善”。王艮先生從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出發,經過“性善論”的橋梁,而最終將無形(形而上)的天理“道”,與有形(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載體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體現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第三,“道”沒有古今之異,沒有等級差別。

《心齋先生全集·年譜》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四年己卯(公元1519年)先生三十七歲”條有如下記載:

書其門曰:“此道貫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貴賤、賢愚,有志願學者傳之。”

王艮先生又曰:

予謂道在天地間,實無古今之異,自古惟有志者得聞之。[13]

“道”沒有古今的差異,也不因爲人的等級不同而存在差別;有志於學的人,便可傳“道”,便能聞“道”。

聖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凡有異者,皆謂之異端。[14]

聖人之道與百姓日用之道無異,如果認爲“道”會因爲人的等級不同而存在差別,那就不是“道”,而是“異端”了。雖然“條理”是一樣的,但“百姓”和“聖人”也有不同之處。這就是“聖人”“知”,而“百姓”“不知”。

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會失。[15]

“天理”的“條理處”,對於“百姓”和“聖人”是一樣的;可謂在“道”面前,人人平等。但由於“知”和“不知”的差異,則又導致了“不失”與“失”的不同。看來“上智”與“下愚”還是存在的,不過“下愚”通過學習,也可成爲“上智”。王艮先生最終還是打破了“百姓”和“聖人”,即“下愚” 與“上智”之間的界限。

第四,學“道”的。

王艮先生認爲,事事都是學問,事事都有天理。“即事是學,即事是道。”[16] “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體本自活潑,正如鳶飛魚躍一般。“愚夫愚婦,與知能行,便是道。與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則知性矣。”[17] 至於學習經書,則不過是爲了“印證吾心”,達到“良知”而“知性”。

“經”所以載道,“傳”所以釋經。“經”既明,“傳”不復用矣。道既明,“經”何足用哉?“經”、“傳”之間,印證吾心而已矣。[18]

王艮先生主張,學習者如果能“握其機”把握住關鍵,何必再去“窺陳編”看書?他還認爲:

學者初得頭腦,不可便討聞見支撐,正須養微致盛,則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經四書,所以印證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後看書,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書本,便沒工夫做。[19]

“若功夫得力,然後看書”,以求“溫故而知新”,防止“放下書本,便沒工夫做”。這竟似有點反對教條,注重實踐,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的意味了。

王艮先生作有《樂學歌》,認爲學“道”須“真樂”。“學者不見真樂,則安能超脫而聞聖人之道?”“仁者安處於仁而不爲物所動;智者順乎仁而不爲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隨約樂而善道矣。”[20]

同時,對於“道”,更強調必須全面地把握。

生态学导论范文4

摘 要 跆拳道运动的特点和效果,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本文在分析跆拳道项目特点和功效的基础上,提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跆拳道 学生 终身体育

跆拳道运动在高校是一项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运动,该项运动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和强健身心完善自我的修为方式,它在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吃苦、战胜困难的意志力,矫正体形,提高修养,调节心理,引导健康意识等方面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跆拳道项目特点和功效

(一)有效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跆拳道是有氧运动,合理的运动负荷能增强练习者身体内脏的各个机能,有效地改善练习者的体重、体脂比例;加之跆拳道腿法较多,能有效地消耗腰部和腹部的脂肪,起到腰部和腹部的塑身作用。动静结合的专项练习对身体肌肉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品式又要求练习者精力集中、挺胸抬头、不卑不亢;所以长期的跆拳道练习不仅能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能改善练习者不良姿态,使肌肉、关节匀称健美,给人一种形体优美、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二)锻炼动作简单易学

体育是通过影响学生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而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跆拳道是以腿法为主的徒手攻防搏击技术,有“脚的艺术”之称,其技术体系主要有腿法、品式组成。实战和表演中,选手们辗转腾挪、上下翻飞、斗智斗勇的精彩表演也许带给你的是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精神冲击,其实他们利用的技术构造无外乎前踢、下劈、横踢、推踢、勾踢、旋踢等几种主要的腿法,有时无非加一个步法、一个跳跃或一个转身,就成了主要腿法的延伸腿法。跆拳道套路和武术、健美操套路比起来却是动作简单、路线清晰、数量较少的动作组合。因此跆拳道内容相对少而简单,很快就能入门,非常适合学生选择作为健身项目。

(三)较容易获得成就感

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跆拳道管理规范,分十级、三品、九段,凡学习跆拳道者不管水平高低都有级别或段位。练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后可申请升级或考段,学生的跆拳道运动属于大众跆拳道,普及的初级段位要求不高,只要基本完成规定动作并达到一定的时数便可以升级。这样一来,使学生有了锻炼的标准和目标,增强了学生跆拳道练习者的积极性,另外,跆拳道器械的设计也使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就感。

二、跆拳道运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要让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就必须要激发其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其持之以恒的信念。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

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长期的跆拳道练习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体型健美、频频施礼、谦虚自信,这与现代学生的塑造标准相吻合。由于跆拳道腿法、品式简单易学,入门快、成就感强等特点使学生练习者在练习之初就对跆拳道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练习者能踢出漂亮的腿法、演练出整齐的品式时,再加上跆拳道的精神教育的督促,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会日渐浓厚。

(二)鼓励形成学生的运动人格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长期的跆拳道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长期练习跆拳道者大都比较自信、爱动,在其他体育项目中也表现比较积极、抢眼,给人一种自信顽强、善于表现、不服输的精神风貌,这种运动人格是由跆拳道在平时训练时非常注重对队员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结果。

(三)重视对学生健康的培养

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角度来说,现代学生的健康状况其实不容乐观,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跆拳道运动能很好地弥补这几方面的缺憾,跆拳道对练习者内脏的机能和体型的塑造有着很好的效果,躯体上的健康培养无瑕疵可挑。结合跆拳道锻炼的特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会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从跆拳道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运动效果看,跆拳道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目前,跆拳道在校园方兴未艾,但已经深得学生的喜爱,希望能在校园普及跆拳道选修课,组织协会、社团或俱乐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跆拳道,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滔.试析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的可行性[J].体育学刊.2000.6.

[2] 王苏辉.高校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对策研究[J].华章.2011.29.

生态学导论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态伦理生态道德

一、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文本解读方式的变化

语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学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把研究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不是只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多读书,广泛涉猎国内外生态文学范畴的著作及最新研究性成果,大量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用一种全新的生态意识去观照中学语文教材,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贯彻这种生态意识。

二、以教学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1.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环保题材的作文及其他语言表达训练非常多,如“我与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生命之水”“拯救地球”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抓住一些典型的习题进行有效的引导,从中不仅可以品味到文字之美,而且使学生对于环保问题在思考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如学生写作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

水是生命之源,请大家节约用水。--------王瑜

主啊,让龙王感冒吧,打几下喷嚏吧。----刘诗豪

又如学写中央一台的广告语“我喜欢小草笑、我喜欢松鼠笑、我喜欢爷爷笑。”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为保护环境写警示语,如,“我怕疼”、“我们是朋友”等保护草坪的警示语。“共建美好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态”等警示语。

我县地处猫儿山生态景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素有“漓江的心脏,桂林山水的命根子”之称。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围绕“保护猫儿山,呵护漓江源”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写作,参加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猫儿山gef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学生均获得了奖项。其中,唐凌云的《绝唱》获特等奖,李星星的《天问》获一等奖。

2.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辩论活动

我校每年都举行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活动。今年的主题为:“爱家乡,争做文明小卫士”。通过演讲学生进一步受到教育,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坚决表示爱护环境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演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曾举行过以“环保”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题一:西部开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

辩题二:三峡工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既指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优势,又看到了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大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被淹没;珍稀濒危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在辩论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确立了生态意识。

3.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除了阅读课以外,我们鼓励学生课余广泛阅读。为了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我们特意给学生规定了阅读几大类别,如经典阅读、时尚阅读、杂志阅读、报刊阅读,就内容分文学类、史学类、艺术类、美学类等,开设了几大专题:亲情、环保、哲理等。其中在有关环保的文学类经典阅读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权威著作,让他们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内容与感受。如“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他从一个混沌的自然世界,迈入了一个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于是那些原先与他生命相依存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渐渐地变得与他相疏远、相隔绝了。

阅读体验: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相脱节的二元对立学说。“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跟人类的生命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醒着人类的心灵与宇宙的关系。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阅读体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为什么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为人的心灵与自然是相通的。“下午和诗人们一起去去附近的树林散步。艾基夫妇就像两个孩子,在几乎所有花草前驻足不前,随手摘颗果子放到嘴里,要不就采个蘑菇尝尝,彼此嘀嘀咕咕。俄国诗人和土地及一草一木的关系,让我感到羞惭:中国诗歌早就远离大地母亲,因无根而贫乏,无缘而虚妄。”

阅读体验:本段文字运用了对比和动作描写,委婉表达对中国诗歌缺乏生态意识的批判。“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日益深入地蔓延到人类社会的文化领域、道德领域、精神领域。生态学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理念和行为准则。”阅读体验:以小见大,令人警醒,说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人们观念改变的必要性。通过阅读、摘抄与鉴赏,学生们在与名家似乎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些经典的句子百读不厌,令人回味无穷,既感悟了文字的魅力,又提升了生态意识,对生态危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

三、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使之身体力行亲身感受

首先让同学们反省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使用塑料袋并随意乱仍,造成白色污染;不能节约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随地吐痰,不注意环境卫生;用完的书本、饮料瓶不放到可回收的垃圾筒里;乱扔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践踏花草,攀折树木,随意虐杀身边的小动物,如蜜蜂、蜻蜓、青蛙等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环保就在身边,环保必须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开设相关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观看环保题材的电影电视,让学生受到强烈的生态震撼。如:学校的人工草坪非常美丽。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草坪吗?他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我说喜欢它,不仅因为它美丽舒适,更是因为我们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地保护草坪。于是我带领他们清除草坪杂物,做了一次义务劳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且我发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都很关注、爱护草坪的卫生。

我的学生尽管大多来自农村,可很多人自幼儿园开始,就被父母送进县城做寄宿生。周末回家的短短日子又基本上在电视机前耗掉了,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度还远比上县城里的孩子。因此,每一年的春天,我都要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点灯山上去踏青,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倾听鸟语,近闻花香。我们必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自带方便袋,决不污染环境;二是让每一位同学带一把小铲刀,用来挖小根菜、芨芨草等山菜。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们亲近泥土,温暖大地。当他们带着自己亲手挖的山菜下山时,表现得异常兴奋和满足,因为这远比从超市上买的要香得多,珍贵得多。我们的教育不只在于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而是要灌输一种观念、一种真切的人类生存意识,使每个人都认识到“他和他所栖居的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为生态和谐唱响一曲曲激情洋溢的赞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良好的生态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苏雪林.沈从文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汪树东.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4]任栋,胡欣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分析[j].行政与法,2006(2).

生态学导论范文6

山西省各高校近日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来遏制学生论文抄袭风。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学生抄袭论文导师要负连带责任;山西大学采取降低论文引用率、外省专家匿名评审等办法提高毕业生的学位含金量。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211”院校,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规定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或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除对学生进行处理外,根据指导教师负有责任的大小,对指导教师给予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暂缓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情节轻微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记过、中止项目并责令其改正。对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降职、解职、辞退或开除等,并要求其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违反学术道德特别严重而触犯法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规范》还要求在编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含博士后)、本科生,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注明出处;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文献资料,应说明转引之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部分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实验记录用蓝黑墨水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写错作废的张页,不得撕毁。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不准以任何方式抄袭或变相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调查资料、实验数据、专利产品等研究成果。

对有明显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违反学术道德规定的学生,经查实后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情节轻微者,可给予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延缓答辩、取消相关奖项和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等处理。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恶劣者,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对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判定,对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

论文引用超30%就延迟答辩

山西大学较早地使用了同方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资料库中储存有大量的各学科期刊和论文,在将学生论文输入时,系统就会识别出该篇论文引用内容所占全篇的百分比。山西大学近年来都是通过该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论文引用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让学生进行修改或延迟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一旦发现引用超过30%就延迟答辩,严重者重新开题,取消给学生再次修改、同批答辩的机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张云波说,“这个百分比还要逐年下降。”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对硕士论文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匿名评审、博士论文全部省外匿名评审的方法,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个评审专家提出异议即宣布论文不合格。

张云波说:“这个检测系统也不是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数据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定论文。不同学科的论文,引用量也不尽相同,例如法律专业,引用所占百分比就会多一些。”

论文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

同山西大学一样,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将硕士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名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崔满红说:“论文作者和导师不知道论文送往何处,更不知道哪个人评审,这样就能杜绝评审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对待博士论文会更加严格。”

崔满红说:“我们依据国务院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对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发现舞弊、作伪行为的指导教师,会作出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情节严重者,将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处理。”崔满红还补充道:“硕士论文会跟随每个学生一生,未来越有成就,当初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名学生的影响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