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2016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宋欢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
[4]马勇,孙兴美.新专业目录下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2-11-14.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2
1 引言
近年兴起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是高等教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2011年斯坦福大学首次将人工智能课搬到互联网,到如今全球各组织、机构推出的多学科多门类的课程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在线免费的学习机会,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无论是国外的Coursera、Udacity、edX课程,还是国内各高校、各组织推出的一系列MOOCS课程,课程种类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社会影响之广,让人瞠目结舌。学习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通过在线注册的方式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也随之产生,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关注这些课题。
2 “微课”的基本内容
2.1 什么是微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微”时代产物,如微课、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它们共同的特性是在较短时间内传送信息,内容短小精悍。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相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研究的取向也有所不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相近的概念有“微课程”、“微型课程”等,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对“微课”进行统一的定义。国内较早提出“微课”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时间一般时间较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知识点或问题。“微课”融合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是课程技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的最新表现形式。
由于微课早期的表现形式就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短小视频,因此有些人误以为微课就是微视频。实际上,微课首先是“课”,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微”。既然是课,也就包括了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2.2 微课的特点
1)微课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微课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的实际开发需要教育者非常熟悉教学内容,以建构主义的观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知识点,使学习微型化、碎片化。一门完整课程的微课开发可以分为五步:一、凝练知识点;二、根据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三、录制短视频;四、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网站。
2)教学有针对性,内容少而精
微课教学针对性强,一般以某个知识点或问题的方式呈现、组织。一个复杂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多次分解,这与软件工程中“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相似。所以微课中的教学设计突出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3)教学时间短,容量小
微课教学时间短,一般几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以讲清某一知识点或问题为前提,容量一般几十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的进行知识点分割,以达到合适的教学效果。
4)微课以多媒体开放的方式呈现
微课中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其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课件、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而不仅仅是视频。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主讲人出镜讲授;二、屏幕录制;三、混合方式。在制作时,需要使用者熟练使用各种媒体创作工具,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微课主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传播,因此采用ASF、WMV、FLV等流媒体格式。
5)微课的多元化、跨平台性
微课适合不同的情境、场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移动终端,如电脑、平板、手机开展学习。除跨平台外,其内容也可以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采用他们熟悉、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如游戏)进行教学设计,以延长学习者的注意时间。
6)基于语义结构的关联特性
微课以知识点或问题为教学单位,知识点本身是离散的,需要设计者将知识点进行关联或聚合,使之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个微课之间的语义关联方便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利用这些语义关联,不同的微课可根据不同问题进行聚合。这种基于语义的关联与聚合实现了内容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从线性、树状组织到网状关联的重大转变(见图1)。
3 C语言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中面临的新形式
C语言课程是大多数工科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模拟计算机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变革,该门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进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生源质量素质下降
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逐步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生源、学生素质滑坡严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生偏科严重,学习习惯、自律性较差。笔者曾在所带的班级进行过调查,高考英语成绩50分以下者超过一半,这给C语言学习带来了一点的困难和障碍。
2)课程学时变少
C语言课时由原先的96学时不断削减到目前的64学时。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学生层次参差不齐
虽说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但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环境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熟悉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区域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就比较多,能够较好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偏远山区的学生获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比较有限,这给C语言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4)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学生认为C语言课程不是专业课程,在学习上就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以“课程很难、学不会”为理由进行逃避,久而久之,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的恶性循环。
5)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数C语言教材所选择的案例与90年代C语言课程案例大致相同,适合基础教学,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显得过于陈旧,这也是不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关注度较高,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与精力,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改革上做出较大调整。
4 C语言课程中的“微课”实施案例
在C语言课程中实施“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对C语言的知识脉络非常熟悉,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微课”设计。一个微课可以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而知识点之间彼此联系,通过再生和重组以实现新内容的生成,这也体现了软件工程中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在实际“微课”制作过程中,其篇幅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灵活处理。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基础性案例:猜数字游戏
基本内容:让计算机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随机4位整数,然后让用户来进行猜数,每猜一次都要根据所猜数字给出XAYB的形式,其中X表示位置正确的数的个数,Y表示数字正确而位置不对的数的个数,直到猜中(即 4A0B)为止。
知识点分解:(1)程序基本结构;(2)输入、输出语句;(3)产生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4位随机整数;(4)根据输入的数给出XAYB的形式;(5)重复猜数的步骤;(6)程序调试与运行。
其中1、2、6知识点不是本案例主要知识点,在其他部分已经进行了论述。3、4、5知识点是本案例的核心,是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一个实际应用。微课教学不仅仅只是一个视频教程,它还包括了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及课后的作业。本案例中涉及的作业主要是选择题,如:产生[m,n]范围内的随机整数、if语句的使用、循环次数的判断等。最后布置思考题:如何将猜数的步骤进行记录并输出。
综合性案例:文字型RPG游戏设计
基本内容:使用C语言模拟一个文字型的RPG游戏。初始情况下创建一个英雄,具有名字、攻击、防御、魔法值、生命值、金钱等属性,进入游戏后弹出菜单可以进行查看英雄属性、购买装备、购买生命药水和魔法药水、打怪升级、保存及退出等操作。
知识点分解:(1)使用结构体的描述英雄和怪物的基本信息;(2)使用文件的对游戏状态的存储;(3)编写不同的函数实现相应功能。
在该案例中主要重难点在于文件的操作和编写功能函数上,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包括了基本流程控制、函数的使用、指针的使用等,属于一个小型的综合案例,比较适合作为课程设计环节。同时该案例可以深度扩展,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微课”的作用
5.1 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结构的组建
由于微课教学的教学环节包含课前、课中与课后,通过课前预习、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作业与实践的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它是知识传授、知识内化、知识探究的总和。知识传授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这也就是微课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5.2 促进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微课教学需要学习者事先学习,个体的差异会使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形成增长型的良性趋势。
5.3 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设计思想
由于微课教学是分散且精的可以重复播放的视频,所以方便讲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开展教学。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既增强了学习的竞争力又培养了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3
一、微课的概念
对于微课的具体内涵,在国内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见解。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老师,他对微课的解释是“按照新课标及其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引申出来的概念,它就是“时间在十几分钟之内,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某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
无论是哪种理解,大家对于微课的定义无非在于微课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教学资源。就笔者来看,从字面上的意思,微课就是微小的课程,它的本质就应该是一种课程,只是这种课程的时间较短,其教学的模式是借助教师设计的信息化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信息课教学现状
小学信息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年龄太小,生玩,对于知识的学习本来就处于培养状态,把信息课程的学习当作一种娱乐,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不在意。二是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并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吸引力,学生们不感兴趣,信息课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小学学生刚开始步入学习阶段,所接触的后天环境有所不同,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从小就对相关知识就有所涉及,所以实际操作起来相当顺手,而另一些学生从未了解过相关内容,对于普通的知识点都难以掌握,教师的教学精力有限不能顾及每一个同学,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而利用微课就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差异问题。
3.课堂效率不高
信息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实际用于教学的基本只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教师一边教学,学生一边演示,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操作就好,这种教学模式学得快忘记也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自主去思考,只知道依葫芦画瓢,课下更不会去练习,掌握不了实际的操作方法。二是教师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演示完,再布置上机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去完成作业,这种模式上机实践的时间较为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探索,但是由于课堂讲解的时间过长,学生记忆有限,遗忘的内容也会增多,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需要引入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三、微课的设计要素
1.微课设计要体现“微”的特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短小精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简短同时也带来了教学内容的简单。所以在对微课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权衡时间和教学的内容,怎样做到在尽可能短的教学流程中,完成一套具有完整教学方案的一堂课,包括教学目的、方法、内容及总结,同时还要突出微课件、微教案、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微课设计要有互动反馈
运用微课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把学习的效果反馈回来,其最终要获得的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所以微课课程的设计要具有导向性,问题的引入需要逐步推进,具有层次,内容要体现微课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例如,可以O计学习反馈模块、教师反思模块、学生评价模块等等。
3.微课设计是单元整体设计
由于微课的教学形式短小精悍,内容又需要完整性,这就要求微课的设计是单元的整体设计。所谓单元,就是一节微课讲述的不是一个大的课题,而是课题下的一个知识点,从这个知识点的提出到最后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单元。这样信息课的内容就会分成各个单元,层次分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
4.微课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趣味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做到学生能对信息课产生兴趣,设计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微课设计,要让学生具有带入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一步步去挖掘与探究,最终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设计的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并且设置有一定的悬念,勾起学生们探索的欲望。
四、微课的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插入表格
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课时:第4课时
1.学习内容分析
在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插入表格属于教学演示类的知识,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操作课程。本课时的内容分析包括两个板块:教学分析和微课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在word文档插入一个表格,添加或删除表格的行与列,调整表格的行高与列宽,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微课内容主要包括“导人”“插入”“添加与删除”“调整”以及“综合训练”的相关视频。
2.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听觉、视觉还是记忆力方面都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对于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注意力也慢慢有所增加,基本可以达到20分钟左右,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正是因为学习者具有这样的特点,微课的教学就更加具有优势,以制作精美的表格与视频动画相结合作为吸引点,教学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再逐步递进,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目标
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学会操作在word中插入一个表格的方法以及如何编辑表格的行与列;在过程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解与演示,演示完后学生在下面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遗忘,会遇到阻碍,这时引入微课视频,学生就可以自主观看并进行反复操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价值方面,微课的引入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表格的制作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教学过程设计
(1)微课内容:“引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森林里迎来了一件大事,大象爷爷已经60岁了,他想邀请森林的小动物们来参加自己的六十大寿,但是他年事已高,不记得他们的联系方式了怎么办呢?于是他想请同学们帮帮他做一个通讯录,大家说好不好?
学生活动:好。
教师活动:播放微课视频,视频内容包含由表格制作出来的各种通讯录。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大家觉得这些表格做得好不好?大家想不想帮大象爷爷也做一个这样精美的表格呢?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好,但是做表格之前我们要知道表格是怎样构成的,大家看到了觉得表格是什么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大家的说法,表格分为行与列,每一横排就是行,每一竖排就是列,每一个小格子就是单元格。
(2)微课内容:“插入”
教师活动:大家现在知道了表格是什么样的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制作一个表格呢?我们不妨去问问猴子先生。(播放微课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通过视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制作一张表格了,下面同学们帮大象爷爷做一个2×6的表格,在表格里输入小动物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大家注意一定要看清楚要做几行几列的表格,再滑动自己的鼠标选择,我们看看哪个同学做得最快最准,刚刚没有看清楚的同学视频已经传到了桌面上,大家可以再看一遍。
学生活动:在word中插入一个表格,并输入文字信息。
教活动:总结在制作表格中存在的问题。
(3)微课内容:“添加与删除”
教师活动:在制作表格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一个问题呢,小动物那么多,有的同学会漏掉一个或者多做了几个,如果重做的话就会很麻烦而且可能会再次出错,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再去问问猴子先生吧!(播放微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微视频,开始自主研究解决方法,尝试操作如何添加与删除行与列。
教师活动:对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辅导。
(4)微课内容“调整”
教师活动:制作表格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长颈鹿、穿山甲、啄木鸟、猫头鹰和梅花鹿是合租在一个房子里的,所以只有一个电话号码,我看到有的同学就做了5行都是用一个号码,有的同学把5个动物都塞进表格里,结果格子都胀破了,后面的名字都看不到,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呢?(播放微视频)
学生活动:通过观看微视频,了解怎样调整表格的长度与宽度,怎样合并与拆分单元格。
教师活动:由于这一部分可能大家有点不明白,老师带着大家操作一遍好不好?然后大家再反复琢磨视频,自己操作。
学生活动:通过跟着老师的操作,反复看视频,完成了一个精美的表格制作。
5.微课的应用策略
从上述的教学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的应用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引导资源,这就需要选好学生可以接受并且感兴趣的题材;二是作为示范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三是自主学习材料,学生在不懂或者没有记住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辅助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微视频带着学生一起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五、结语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微课”教学;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一、“微课”教学模式概说
所谓“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课”主题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相结合
在英语课堂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恰当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将“微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微课”模式的教学时,“微课”的主题要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紧密结合。而知识点的结合,不仅要考虑语法知识点,还要考虑内容及与生词相关的知识点,我们以PEP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rite Season进行“微课”教学,就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一是词汇扩展,即与season,summer,winter,spring,autumn相关的词有哪些,如hot,cold,sunny,windy,cool等与季节、天气描述相关的词语以及swim,snowman,travel,have a picnic,fly kite等与四季活动相关的词语。而从这一单元的语法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疑问代词进行提问,因此,在“微课”主题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从疑问代词提问、回答的角度进行内容的编排,如,疑问代词which,what,why,when的使用方法。
2.“微课”题材与学生性格特征相结合
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往往不会集中太长时间,而且理性认识对色彩浓厚的视频、节奏欢快的音乐以及生动有趣的活动会更感兴趣,因此,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与学生的性格特点相结合,找一些理论讲解较少、难度适度、内容活泼的视频为题材的“微课”教程对学生进行英语课堂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融入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如,学生比较熟悉的Hello kitty,Snoopy和Doraemon等并插入具有童心童趣的卡通声音。
3.“微课”演示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仅仅运用“微课”进行单一教学还不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要求,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微课”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微课”灵活地结合起来,如,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等应用较为成熟的外语教学法与“微课”教学模式相融合,使学生在“微课”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模拟情景中的英语对话训练以及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游戏教学等等。我们依旧以上文提到的PEP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My Favorite Season的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微课”教学对语法知识进行扩展与训练以后,教师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以四个人为一组,鼓励学生进行对话训练,每小组的四个人分别以I like winter because.../I like summer because.../I like spring because.../I like autumn because...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微课”与情景教学法相结合时,就可以创设不同季节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不同季节的感受;而将游戏教学法与“微课”相结合时,我们通过“微课”对学生进行了有关“季节”的生词扩展,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游戏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词记忆的强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具有可行性,同时将“微课”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英语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更加具有针对性,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充实;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还可以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培养。
参考文献: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地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64-02
一、前言
众所周知,人口、资源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课题,其中,资源与环境是与地球物质成分密切相关,地球化学是研究物质成分的重要学科,它是地球的化学成分出发去认识地球、解释地球形成及发展演化中的各种问题。而应用地球化学是地质学与化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是通过运用地球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自然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服务的学科。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还要加大,勘查、开发自己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地质工作开展程度的提升,通过依靠地表的“宏观标志”进行直接找矿的难度也逐渐增大,而应用地球化学方法是一种通过“微观标志”进行找矿的方法,扩大了找矿标志,特别是在寻找盲矿、隐伏矿和覆盖区找矿方面,具有其他找矿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1-5]。《应用地球化学》在未来的矿产勘查和环境保护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然而,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应用地球化学》这门课程,但是现在各高校则以地球化学专业为主,偏重理科的教学,对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重视不够[6]。随着近年来地质勘查技术和手段的快速发展,地学行业对应用地球化学专业上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但目前的教学内容、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较大的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应用地球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应用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理论和地质学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一般开展过普通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质背景,但由于有些课程理论的过深的讲解,在基本理论与实际技能联系方面还比较薄弱,不能达到应用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落后于国内外社会需求与地质学科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实践技能锻炼不够等方面,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行业最新应用发展的步伐。
针对目前应用地球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现象,已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对其教学措施及其实施方法与规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6],获得了大量的教研成果。该课程较常规的教学措施主要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教材的合理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这些教学措施的使用,给《应用地球化学》的教学带来一些改变,促进了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尽管如此,教学模式还有待改进,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对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根据作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科研工作和本课程的特点,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取上述教学措施以外,还应考虑本专业的核特色,适当的加入一些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铀矿床勘查方面的内容(包括砂岩型铀矿、花岗岩型铀矿、碳硅泥岩型及火山岩型铀矿等);实施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讲解科研案例,将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内化为教学内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挖掘教学科研资源,开展多种方式教学互动;建设核特色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三、《应用地球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和手段
(一)改革思路
1.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评估,挖掘可利用的条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2.突出核特色教学,加强对铀矿勘查部分的讲授,并且适当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典型铀矿床的研究实例;
3.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教学科研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加老师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调研和实地考察相关院校建设实验室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建立核特色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实验室;
4.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和完善动态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5.综合相关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切实可行的《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新体系。
(二)改革手段
1.教学模式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满堂灌,不顾及学生的听课感受;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内容包括化探数据处理、化探制图以及数据解释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化探采样、岩石学肉眼观察、样品标记和样品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突出核特色,充实《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内容。地学类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基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能“一刀切”,而应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与核有关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精选国内外对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铀矿床勘查方面应用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参考资料,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核特色专业、地球化学、地质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3.科研成果应用与理论实验教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则需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深化教学内容的创新。这样一方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知识的传授效果;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使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站在教学与科研的国内或国际前沿,使教学过程具有前瞻性。总之,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相互转化,既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最终明显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形成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
4.现代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挖掘与教学、科研相关的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教学,使教学能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课程教学课内与课外互动、书本内与书本外互动和理论和实践教学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改善实验室的硬、软件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室计算机硬件软件也提出了挑战,有些不能满足当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作相关方面的改善和提升,达到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还需选择灵活性的实验教材,必要时进行修编,并配备应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的软件(如Suffer,Grapher和Mapgis),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应用地球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到学有所用;
6.考核方法的调整。在课程考试方面,推荐40%笔试与60%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在考试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结合。
四、结语
《应用地球化学》在未来的矿产勘查和环境保护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应用地球化学”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充分地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取得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应用地球化学》课程培养应用型核特色人才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学锦.2020年的勘查地球化学――从勘查地球化学到应用地球化学[J].地质通报,2003,22(11-12):863-868.
[2]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J].江苏地质,2003,27(3):129-139.
[3]谢学锦.应用地球化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J].中国地质,2004,31(增刊):16-29.
[4]蒋敬业.应用地球化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应用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众所周知,我们所教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将要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研究教学的生活化。
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来把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呢?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利用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的情境
所谓教学的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来创造数学的教学环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与教学的联系。最常用的创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说“大家都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吧,你们去的时候带了多少钱,在超市都买了些什么呢?你们最后又剩了多少钱呢?你们计算钱的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属于什么呢?”教师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吸引学生兴趣;二是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利用它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学习图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了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学生对于图片的兴趣要比黑板强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将教学与生活进行联系。
2.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在近几年,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也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带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进行简单的统计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置问题“大家有谁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个同学上次考试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有多少个同学成绩在81~90呢?”这个时候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教师再说“那有哪位同学能把全班学生问一遍然后给我一个具体的数字呢?你们知道你们去找全班同学问的过程属于什么吗?”教师利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从而把统计的概念灌输进去,这样的教学效率肯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提升很多。因此,教师要想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
3.探究生活中的笛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总是习惯把一些概念、理论、答案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记住,总是在讲一些数学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兴趣丝毫不能调动起来,教学氛围也死板、无趣。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顾问,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领路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在进行“分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谁能告诉我分类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么应用的呢?谁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都应用了分类的知识呢?”教师以这样的形式带领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于数学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4.教学评价生活化
很多教师习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多少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天赋本来就不太一样,如果教师一味按照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话,很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评价形式。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每天在上课前五分钟重点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放学回家有没有应用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以及自己的收获。同时,评价中也要加入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以及评价的生活化。
近年来,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活化、真正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成为众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小学数学而言,它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我们日常中买卖物品还是计算回家的时间都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今天我们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