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学知识

生态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等教育;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34-02

一、引言

自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以来,教育生态学理论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这个生态教学环境中,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全方面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组织教学和课堂教学,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内涵

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一直被众多的教育学者关心和重视。其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师自身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等都是学者关注的目标。Shulman作为研究教师结构知识的专家,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的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课程教学规律、教育对象的特点知识、历史背景、哲学知识、教育价值目标等。学科知识是重中之重,学科知识一方面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Richards全面概括了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交流沟通技巧、课堂教学以及决策推理能力、教学环境知识以及上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我国教学学者更多的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专注。戴曼纯曾经所说,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语言基础的牢固;第二,教学实践能力的高超;第三,科研兴趣的浓厚。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作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知识以及高超的组织教学能力、教育实施能力,同时还需要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

三、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

1.文化底蕴不足,师资队伍有待加强。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双语教育的意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不足,单纯的将英语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忽略了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这些教师虽然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教学的知识,但不具备真正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部分英语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对外来经验、技巧“生搬硬套”,无法真正把握语言教学的特点。随着高等学校的扩张,使得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从2001年的50∶1提高到现在的130∶1,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2.语言实践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高等学校英语教师中有部分教师没有接受研究生教育,英语教师学历偏低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会进一步影响教师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因为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成分,缺乏跨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另外,一般来说英语教师的课时都比较多,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教育。

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策略

1.提升自身英语文化底蕴,平衡自身知识结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对待英语语言文化,较好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文化底蕴,这是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理解能够全面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学习障碍。学校需要积极为教师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交流、业务培训以及具体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通过业务能力的拓展,比如说,学位学习、学术交流会等,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提升教师英语文化底蕴。平衡自身知识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注重英语学科知识的专业深度和知识的纵向发展,充分挖掘纵向深度。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学理论,并与教学实践进行充分结合,系统地掌握、学习有关的语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素养。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充分运用语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二,注重横向知识、多学科知识的拓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学汇报和教学总结,不断地总结和吸取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视野和知识视野,也就是说,通过渊博的学科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针对ESP教学需求扩展知识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英语教学重点应该从通用英语方面转变成ESP专门用途英语,特别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变。语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成为了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新方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最终目的是掌握英语交际的能力,掌握这门语言交际工具,所以说在性质上高校英语应该是学术英语。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大量的ESP教师、扩展教师知识结构,成为了教学的关键。首先,英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自我能力提高过程中,专业英语知识的重要性和关键,做好充分的转换工作。其次,英语教师需要积极创造跨学科学习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英语教师不断进修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再次,与双语课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合作,加强交流与沟通,在语言知识方面和专业知识方面相互促进。

3.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运用。从生态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系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都是这个环境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新型的教学工具逐渐在教学中开出美丽之花。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料、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课件的发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形势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新技术非常重要。英语生态教育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富有激情。英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适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活化真实的英语语言教学真实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生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相关角度以及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入手分析,从提升自身英语文化底蕴,平衡自身知识结构;针对ESP教学需求扩展知识结构;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运用;这三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策略,希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02).

[2]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05).

[3]李新民,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

生态学知识范文2

招生考核细则(试行)

 

为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招生质量,充分发挥导师招生的自主权,高度保障人才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在《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2021年博士“申请-审核”制招生实施方案》基础上制定本考核细则。

一、学科专家考核组

组长:学科负责人

成员:湿地生态学科博士生导师(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

秘书:具有博士学位的在任讲师或副教授

二、学科考核内容及方式

由学科专家考核组对进入考核阶段的考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主要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科研潜质等。

考核环节成绩满分400分,由学科外语水平成绩(满分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成绩(满分100分)、专业知识成绩(满分100分)、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成绩(满分100分)四部分组成。

1、学科外语水平考核(满分100分)

考核内容:重点考察申请人所掌握的湿地生态学相关英文专业词汇量和文献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由学科统一组织笔试,无参考书目。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小时。

2、专业基础知识考核(满分100分)

主要考查申请人对湿地生态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能力,由学科统一组织笔试,考试科目为:湿地生态学,无参考书目,考试时间1.5小时。考核方式:闭卷。

3、专业知识考核(满分100分)

主要考查申请人对湿地生态学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等科研能力,重点考核撰写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等的能力。研究计划及方案包括:提出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思路、具体研究方案、预期成果等四部分。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1小时。

4、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满分100分)

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是由学科五名副教授职称(含)以上的专家组成面试小组(其中三名至少为博士生导师)对考生进行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运用、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潜力、外语听说能力等。每位申请人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其中申请者自我介绍基本情况5-8分钟(采用PPT形式),内容包括个人简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硕士学习成绩、参加科学研究情况及其主要成果等。

三、考核时间

面试时间:2021年3月13日13:30-16:30;

笔试时间:2021年3月14日08:30-12:00。

四、考核要求

生态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 园林生态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0-02

新时期的园林工作对园林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还必须具有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全球“大生态”和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浪潮推动下,园林生态学这门课程已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支撑课程。

然而现在的高职学生相对来说底子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加上本门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许多学生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职教改革大浪潮的今天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对园林生态学课程进行改革,是摆在主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我们本着“夯实基础、注重应用、讲求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将生态知识的讲授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出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与大家共勉。

1 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整体设计

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宽基础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1]。要注重能力目标的培养,课程的实施过程要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以能力训练过程为课程的主要线索[2]。

通过广泛调研确定高职园林专业对应的学习本课程后应具有的职业能力为:园林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因子测定及调控的能力、营养液营养土配制与无土栽培管理能力、生态学角度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鉴别园林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形态类型的能力、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定能力、分析园林植物群落演替趋势从而判断设计合理性的能力及初步建设园林生态系统的能力。

因此,主讲教师要打破“生态课是基础课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思维框架及培养模式,转变观念,将这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坚持“职业导向、够用为度”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在上课之前先要制定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既将课程设置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的比例调整为接近1∶1。

为了使课程达到新的职业标准,任课教师必须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制定完整可行的整体教学设计,在整体设计中要确定出课程的整体目标,特别是课程的能力目标,如能调查―― 能熟练进行园林生态系统建设需要的地形与土壤调查、小气候调查、人工设施状况调查的能力。可在清晰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课程设计出若干个能力培训项目,如光环境调控项目、土壤环境调查项目、小气候调查项目、无土栽培项目等等。在单元教学设计上做到“知识、理论、操作一体化”,将每次课都清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设计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技能。

2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了改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在课堂上懒于“动口、动手、动脑”的现状,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任课教师应积极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问题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的深入实施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将教材的知识点转换成一连串的生活或专业中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光环境对园林植物的作用时,提出:“育苗生产时应选取什么颜色的塑料薄膜、为什么?”“绿植盆景配置的位置?为什么?”“园林设计的行道树秋季罩上黑色的罩子的作用?”“为什么自然状态下草莓是春天吃、多是九月开?”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回答,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交流,以“问题”为线索,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如针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城市土壤环境如何改良、我国人造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城市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问题都可采用此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以便于学生的交流、讨论与回答问题,对于讨论、回答问题活跃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加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2 “换位自主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现成文本内容在师生间机械位移的“填鸭式说教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这种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换位自主教学方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学生换位扮演教师角色,教师担任“导演”角色,通过双方的互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园林植物的生态因子的光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章节采取这种方法,“学生自讲、同学互评、教师讲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组织教学,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组织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及倡导绿色生活的能力。

2.3 “项目教学法”的积极探索

项目教学法实质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辅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把学生推到项目活动中去,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兴趣[3]。同时,还通过各个小组的成员在完成项目中的分工合作,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能力,如园林植物生长的光环境调控项目、土壤环境调查项目、无土栽培项目、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作用分析等都采用此法。

在园林植物光环境调控的项目进行时,学生们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自己写出花期调控的项目设计方案,并亲自管护花卉、调控处理,最后写出总结。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出美丽的花朵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2.4 “实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

园林生态中有很多理论较为抽象,教学中结合相应的实例,将所学的生态知识与专业课程及实际工作相衔接,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使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讲授的内容。如在讲到园林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时,采用石家庄“清源净流行动”―― 河的水污染处理方案来分析,在讲解生物多样性在园林规划设计上的应用时,则是结合石家庄太平河的“临风田园、秋实公园、语林园、秀水公园”等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使学生变抽象的理论为身边的实例。

同时在教学中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最新成果,拓宽学生视野。如在讲解园林生态系统建设时则结合温州生态园三湿地公园建设进行分析,在讲解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时结合扬州市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4]。

实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们清楚学习的目的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应用能力。

2.5 “集约式管理;一人一档案、一课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当学生深感自己被教师认识、重视,以及自己的作业被认真批改后,他对这门课程就无形中会有兴趣并认真对待,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感,教师可为每个同学建立一个档案,学生在档案袋上贴上自己的照片,也可以写上座右铭或努力的方向,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内存每次调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学情况、“自讲”及其他课堂表现,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次学生的各项报告,依据学生档案在学期末给出合理的成绩,并由学生自查本门课程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每章内容除了相应的实训工作任务之外还有关于家乡的相关环境的调查任务,如家乡的光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结合生活与专业,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搜集、整理、总结及书写专业报告的能力。

虽然这项工作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3 建立“体现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定模式

长期以来,生态课学生成绩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依据,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现象,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极为不利[5],因此,可建立了一套“平时与集中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评定模式(见表1)。

在平时考核中注重学生听讲、讨论、自讲、作业、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方面;考核时“考理论、考应用、考操作”。既考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考本门课程的知识在后续课程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训部分现场操作与综合总结分析相结合,既注重技能又注重素质的培养,并将考核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如营养土、营养液的配制技术,与学生考取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师的职业资格证考试相衔接。且综合实训单列一门实践课程考核。

园林生态学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与努力的过程,主讲教师可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为生态园林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小琼.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3):12-13.

[2]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77.

生态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视听说教学;网络选课;生态化环境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91―04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自主学习的介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态平衡,使物理环境、认知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失衡,认知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以生态语言学及其教育教学观为指导,试图通过选课软件配置生态化视听说教学环境,并结合本校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改实践,分析了视听说教学环境配置平衡状况。

一 生态语言学、生态化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破坏,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Goatly等[1]语言哲学家的批判,他们强调过程第一性和“生态平衡”,出现了“生态学”。“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衍生出 “生态语言学”。Fill[2]认为语言、语言使用者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语言、文化多样性与主体多样性也受到了洪堡特、萨皮尔、韩礼德等[3]语言学家的重视。韩礼德从系统的顺序类型概念分析了与语言相关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和符号系统,构成了语言的物质、认知和社会文化环境。

生态化外语教学观从微观上考察外语教学环境,即把语言使用和外语教学置于一个统一的、能动的、可变的的体系中,师生在这些关系之间有意识的互动中进行教学活动。[4]而生态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就是在完成视听说教学的同时,使师生认知主体、环境和社会语言文化取得和谐发展,构建相互联系、动态平衡的环境系统。

教学环境分为课外环境和课内环境。Stern[5]提出了影响课外环境的六个因素,其中包括语言学的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课内环境包括物理因素(时空分布)。另外认知因素和元认知因素是影响知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重要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评价)。

二 选课软件对生态化视听说教学环境的配置

生态化视听说教学关注教学主体、环境的多样性、交互性以及动态平衡性。师生生理变化和文化背景差异需要多样化的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划、教学风格、课堂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等个性化要求需要生态化认知环境;教学通过认知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活动实现(师生、生生课堂活动)。为此,以生态语言学及其教学观为指导,依托清华大学《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我们自主设计了选课系统,把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对接,形成系统化的物理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图1)。通过“消息通讯、课程管理”功能连接网络视听自主学习和课堂口语教学物理环境;借助网络自主学习、课堂口语教学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课程管理、用户管理、统计汇总”实现多元平衡的认知环境;通过“系统相关”功能实现整体系统平衡。

1 物理环境配置

包括不同时空的课堂环境、网络虚拟环境。“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要求课堂时空环境适合教育生态主体的耐受度,为此,听力训练可以在200-300人的自主学习中心集中学习,而口语教学以小班为主,班级选课人数上限设为32人(为读写译班级一半),时间上可自主选择。

2 认知环境配置

知识的获取需要借助一定的认知方式进行,在平衡的认知环境中发生信息交换。选课软件可配置生态化认知群体、认知计划、认知内容、认知方式、认知过程、认知评价体系,实现知识的学习。

通过网络平台测试定级,选课软件可以配置快、慢和一般进度的教学班级和教学计划,配置不同的认知群体和认知计划,形成差异,诱发竞争,建构了个性化、动态的学习通道,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原来低起点的同学经过努力,可以跳到较高级别的群体学习。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学生分级和耐力差异,在选课系统上强度不同(2节课或1节课一次),密度不同(每周上或隔周上)的面授课供学生选择,只要完成固定的学时即可。学生按选好的课程列表(课程号、上课形式、年级、等级、单元、教师、地点、时间)上课(图1),做到自主计划。

认知内容上,通过网络平台配置网络课程、自主学习材料、课堂面授内容。师生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除了网络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外,师生的教案、课件, 学生作品、作业,发现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上传到学习平台。如电子词典、普特英语(省略)、普特英语听力论坛(forum.省略)。学生在教室用手机上网可以查询词汇或资料。

教师根据教学风格施教,学生根据认知风格选择适合自身的老师,如分析型学习者喜爱支架式教学范式,中间型学习者喜爱抛锚式教学, 整体型学习者喜爱随机进入式教学。

在教学环节组织和认知过程中,体现教学主体和环境交互的层次性、立体化和序列性,遵循从单一到复杂、输入到输出的语言习得过程。形成从学生与网络交互、学生与文本交互,到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从个体之间的交互到个体与群体交互的绿色生态过程,完成课前、课堂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过程。为此,学生在进入课堂前,首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课前视听力任务和简单的语音、跟读学习,然后才能通过软件“课程管理”选课参加课堂面授。课堂教学通过口语形式完成输出。在内容处理上,教师注意对难点、重点处理,教材的拓展,并布置课后“难题探究”。

为了达到平衡全面的教学目标,避免重知识轻情感发展缺陷,相应的认知评价体系也应呈现多元化、生态化。过程哲学注重过程性评估,学生平时的单元作业和课堂表现通过软件“统计汇总”记录在案,评语库管理是菜单式成绩和格式化评语,每个学生或班级的成绩可以通过统计汇总进行成绩统计。过程性评价包括网络成绩、课堂表现;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的听力和口语考试,四项成绩各占25%。课堂表现评价除了老师主导外,尊重学生和小组的自我评价、互评。

3 社会文化环境配置

社会环境由师师、师生、生生群体构成,通过网络消息沟通和课堂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群体,形成教学主体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语言文化环境也呈现多元化,不仅教地道口语,也要让中国英语甚至汉语及其文化并存,借助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如“美丽中国”资源)。用多样化文化培养多样化思维方式和个性化学习。

三 生态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调查

为了调查总体和具体生态环境配置情况,对我校08级275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二年的视听说教学实践,时间为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网络视听说自主学习使用清华大学《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教学辅助平台,课堂面授使用对应的教材(1-4册),通过自主开发的“动态选课”软件,整合视听自主学习和课堂口语教学环境。对教学环境,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参照《大学英语课堂环境评估量表》[6],内容覆盖了总体环境设置、物理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几方面的平衡程度。采用分层抽样法,对13个学院分别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09份,各学院的比例在10%左右,其中男生154人(73.7%),女生55人(26.3%),视听说2级学生为50人(23.9%),1级为159人(76.1%)。问卷记分采用莱科特五级记分制(Likert-scale)。答案ABCDE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2,3,2,5分,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平衡明显变差、有所变差、不变、有所改善和明显改善。通过SPSS13.0描述性统计,计算各题项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各量值的百分比。

调查结果发现总体生态环境平衡值达3.49,有85 %同学认同选课的环境配置(表1):

1 物理环境平衡情况

物理环境的平衡值达3.65,访谈中,其中85.84%的同学认为宽松的选课和多样化的网络、课堂环境使他们感到更舒适、更安全、更具个性化。通过选课,30.6%的同学认为可以选到合适的上课时间,原因是学院经常会有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选修课、考试,有时难以应付,而通过选课,可以全面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可以根据生理特点、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上课密度和强度。选课出现的一个现象是,选周一(1,2节) 上课的学生不足,原因是周末休息后形成的星期一效应使然。到了周五,选课的人数也减少,可能是周末效应的作用,为此,我们加大其它时段教学密度。

2 认知环境平衡情况

表2显示,认知环境平衡情况良好(3.72),在认知计划方面,82.6%的同学认为通过选课形式,做到了师生之间共同协商教学计划。39.2%的学生选择了每周上两节面授的快进度教学,12.2%同学选择了每周上一节(隔周上)的低密度慢进度教学,15%的学生选择了每次上两节课的高强度低密度教学(隔周上的一般进度),23%的学生选择每周上一节(一般进度)的低强度一般密度教学。但协商程度还有待于增强(3.01)。选择了每次一节课堂口语教学的同学觉得有紧迫感强,上课节奏快,迫使他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否则就没有机会开口,下课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有成就感。而每次上两节课的同学,觉得比较从容,机会较多,表现充分。在认知内容处理方面,55%的同学认为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自我筛选学习材料或素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认知风格方面,32.1%的同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师,使得教法与学法对接。而出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考虑的学生只占到3.35%和8.61%,原因是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教师任处于主导地位,教法的选择也凭教师的经验而定,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

在教学环节衔接和认知过程方面,课前、课堂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较好(表3)。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选课教学,53.1%的同学认为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提高,29.7%的同学认为上课前及时预习、下课后及时复习,学习习惯有待于提高。

原因是课程较多,为了有效利用网络,一次上网自主学习好几个单元,自主学习内容比课堂面授超前,有的同学超前较多。课外作业方面,21.1%同学能按时完成,特别是完成“难度探究”作业的习惯有所改善。但通过外教口语、英语沙龙、演讲比赛、外语电台、英语文化节等课外活动的同学较少,23%同学仍然通过练习增强运用。

生态化认知评价要遵循人本主义学习观,只有在生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认知的发展,情感包括学习动机、焦虑、性格、自尊(自我意识、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自信等。生态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终结性评价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情感的改善,作为过程性评价,反映教学目标与全人发展的平衡。

生态化认知评价方面,显示较高的平均值(3.72)。其中69.3%的同学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和选课面授可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原因是网络学习和交流,可以做到自我纠错和自我完善,在自我发展中提高学习成绩,避免挫折感。76.1%的同学认为网络记录能控制学习过程,做到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意识。学生的成绩和评价以积极鼓励为主,因而75.6%同学认为有能力完成学习,因此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动机方面,反映了文化环境对学习主体的影响力,67%同学的反映英语学习既是为了工作需要,同时可以通过看英语电影和文体节目了解英语文化。在归因方面,72.6%同学认为学习成败在于主观努力,19.1%同学依赖于网路,说明应加大网络学习的力度。同时,网络学习淡化了“人类中心观念”,师生之间都看不见,交流过程成为关注重点,避免了课堂中回答不出问题时的尴尬,降低了焦虑。但在激励手段方面,只有31.1%同学通过自我激励方式促进学习,需要软件加以驱动。

3 社会文化环境平衡情况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语言,通过媒体传播;另一方面,语言也通过情感、态度和观念实现人际互动,影响文化。通过视听说选课教学,在社会关系和语言文化方面,师生关系、协作学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均值较高(表5)。通过选课,重构了师生间的权势、地位关系。57.2%的同学认为师生之间是探索者和指导者关系,17.7%认为是合作者,重新解释了“师道尊严”观念。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面授创设了较真实的情景,10%的同学认为通过讨论(包括网络讨论)、角色扮演、课堂展示等活动,在训练听说能力同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生生、主体与媒体关系。当学习遇到困难时,29.7%同学会求助他人帮助(如通过网络平台),或帮助他人,进行协作学习,有16.7%同学通过网络查询解决(或BBS讨论解决),10.5%的同学问老师,21.1%的问同学。

课堂面授时,83.7%同学思考后能参与讨论,75%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提高了交际能力,但交际能力均值只有2.41。访谈表明,学生在自我表现方面比较积极,而在倾听和吸收他人发言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陷入漫谈,不利于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此,教师采取了传话、重复他人意见、辩论等形式控制学生注意力,以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由于对课堂语言多样性的包容,当遇到表达困难时,允许学生使用中式英语、汉语交际,甚至是体势语言。通过视听说教学,达到了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而语言的多样性,促进了物种多样性,结果是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口语互动,而非总是几个老面孔出现。

四 结束语

视听说教学具有灵活性特点,网络选课为生态化教学环境配置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提高了听说能力。另一方面,个性的发展和选课的自由度也须分别对待。对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增加学习环境自由度,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加大限制或者干脆固定班级,对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开始的选课限制度要大,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渐放宽环境。通过分类指导,才能真正做到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2-25.

[2] 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10-115.

[3] 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 53-57.

[4] 尹根德.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3):101-105.

[5] 夏楠.英语教学中的环境因素及我国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 2009,(6):138-139.

[6] 孙云梅.大学综合英语课堂环境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6):438-444.

A Study on the Allocation of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Audio-visual and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ZHANG Li-xin1SU Hong-yi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China;2.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16,China)

生态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艺术素质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资讯不断进步,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党的十做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战略部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培养人才不是单一的专业教育,更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全面素质教育,即具有创造性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

1.1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功利倾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扩招、改革,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所显现出来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人均财政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张,这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公共艺术课程师资跟不上,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选修艺术类课程,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度。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同样存在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当高校发展规模超出了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将失去平衡。[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需求也呼吁全面的素质教育,但由于文理分科以及高考制度导向作用,艺术教育往往被忽略,必要时被其他课程占用或取代。进入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更加突出,学校有时过分追求就业率或考研率,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即使开设艺术类课程或组织艺术团体,也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学生一进校就不断挖掘艺术特长生,主要是为了参加比赛,这种仅仅面向少数“天才”的艺术教育观念是极为功利的,并没有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普适性作用。这种矛盾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以人为本,势必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我国艺术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1.2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失衡现象

当下,许多高校对艺术素质教育存在定位失衡现象。艺术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不断转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它与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的专业性艺术教育不同。而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旨在通过结合艺术实践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美育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普及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力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许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没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仅仅涉及到音乐、美术方面,但随着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自然科学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人文、艺术与社科课程,涉及面相当宽泛,包括文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历史等300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我国公共素质课程显然是达不到的。我国部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随意性。公共艺术课进行大班讲授,一味强调欣赏课,学生对艺术课程内容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形式上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显得枯燥乏味,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与专业无关,可有可无,因此对公共艺术课不够重视;要么把它与专业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过分强调艺术的技艺训练,而忽略了人文教育与情感培养,忽略了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将严重制约高校素质教育的生态平衡发展。

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2.1 教育生态观的阐释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教育生态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较为著名的论述是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L.A.Gremin)在《公共教育》书中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生态学研究就是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结构存在于彼此联系中,并且应当将它们放在与之紧密联系并维持它们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之中来加以审视。我国南京师范大学的吴鼎福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进行研究,分析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对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生态学色彩。教育生态观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紧密联系了起来,艺术素质教育离不开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与社会环境。广西师范大学的贺祖斌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发展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模型,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2]。从以上学者的^点可见教育生态观已经融入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当中,并指导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2 教育生态观视角下的艺术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家积极倡导美育,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民族得以振兴的关键。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3]在美国高校,艺术教育则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涵盖对艺术的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学习。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素质提升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提出:我国高校应当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艺术课程。在艺术素质教育当中,融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吸纳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促进文化的多元性与交融性发展。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人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促进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识别能力。现代社会讲求创新意识,艺术的熏陶可以促进个性的发挥,激发人创新开拓的潜能。[4]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的生态系统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生态失衡现象。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根据人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定;其次要注意多元文化的融合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教育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6.

[4]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7.

[5]腾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生态学知识范文6

2010年10月9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协会在澳门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这一伟大事件让人们对生态翻译学的热情急剧膨胀。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学者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研讨会上提出,从那以后,迅速发展并成熟。同时,生态翻译学使世界各地的学者为之感到兴奋。作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符合中国的传统和现状,同时也顺应了全球生态发展的趋势。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翻译学”涉及到“生态学”和“翻译学”,因此,它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之科学,是一门整体主义的科学,强调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翻译学”是研究翻译规律与艺术的学科。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在翻译研究中是一个新的理论,不为大家所熟知。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者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2008,N06:ll-15)。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包括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在这一生态环境下,翻译即译者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适应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程度和最终文本形式。简言之,翻译就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和选择。胡庚申构建了一个公式来描述这一过程:

翻译过程一译者适应+译者选择

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学说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理论为核心,强调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生态翻译学把翻译作为一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这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原则。当来自不同文化和不同的语言的人需要交流时,就会出现翻译。这种相互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链条清楚的表现:

三、“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

对于译者来说,从事某次翻译时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译者选择翻译文本时,不能超出译者自身的能力。与此同时,译者必须考虑翻译的环境。环境绝不是固定的:语言风格有正式、非正式;目标读者有接受过高教育的,也有没上过学的;翻译目的有的是娱乐,有的是通知;社会背景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因此,“多维度适应”成为生态翻译学的指导原则。基于这一原则,译者最佳的原则就是适应,来应对生态翻译环境中的“多维度”。

四、“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从逻辑上讲,翻译的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是交际的结果,翻译可以实现这一结果。这“三维”的互相联系表现了翻译的主要内涵。从理论上讲,翻译只能靠译者的多维适应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化和交际。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有时优雅的表达方式比较好:有时需要优先介绍和传播源文本的文化;有时准确传达信息是第一位的。(1985:16).因此,所有这些维度没有固定的顺序,它们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地位是平等的,是随着源文本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刘宓庆所说:“译文应该基于源文的不同风格和特点不断调整,译者应该确保适应翻译的风格和特性”(1985:16)。此外,翻译的过程是多维转换的过程,而在每个维度,仍有多个层次和方面。翻译生态环境极其复杂,所以译者要高度重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这一原则。

五、以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政治外宣资料

(1)译者和政府工作报告之间的选择与适应

政府工作报告,不像文学作品一样开放,它允许大家自由翻译。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求一个授权机构可以保证翻译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中央编译和翻译局负责翻译中国政治外宣资料。

(2)单词层面翻译:

译者认为,翻译困难的根源在于文化差异。单词,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处理语言多样性时首先需要处理的。

(3)普通词翻译

e.g.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Ensuring adequate food for l.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isalways atop priority.

“吃饭问题”是一个很生动的表达,这意味着保证全体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食物,可以选择以下词汇:“eatingproblem”,“feeding difficulty”,“dining question”和“feed thepopulation”.

然而,它们都可能使外国读者混淆。外国读者可能误读成:中国政府为其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上遇到了困难。充分考虑政府报告的生态环境,译者选择删除“问题”这个词,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把动词变成“ensure”,最后,简化表达式“adequate food”。译者的适应和选择使译文内容清晰,结构紧凑。

此外,很多例子都清楚地表明,充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的选择可作进一步解释。

e.g.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

We expanded the railway system by 16,000km over the pastfive years.

这个例子是引用政府工作报告第一部分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五年”意思是在过去五年,译者为了避免错误,添加“thepast”。

显然,就目标读者的准确转换和潜在文化空缺而言,译者适应生态环境关重要,在适应的基础上,选择符合生态环境的特定单词。

(4)重复词翻译

坦率地说,同一个词在政宣类文体高频出现,是政府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

e.g.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Our focus is on doing the fo llowing work well.

e.g.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Be prepared t0 respondto risks.

e.g.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We will comprehensively CalTy out population and familyplanning.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做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翻译成了不同的英语版本。因为,首先英语强调词汇的多样性。第二,词在汉语中的意思很模糊,与不同的词搭配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因此,为了准确传达原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选择意译的方法。

(5)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e.g.中华民族百折不烧、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不可战胜。

The great,indomitable and tmyield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nation is invincible.

e.g.增强忧患意识。

We need to be more mindful of potential dangers.

上面的例句翻译成英文后,紧凑的结构变得松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能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但那些缺乏背景知识的人是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它要求译者实现上下文意义明确,这只有在完整意义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

总的来说,作为文化和翻译的基本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词汇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前面的例子,我们一致认为,译者要想翻译好,必须适应原文,了解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差异,高度重视文化和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选择最适当的策略来最大可能的揭示源文的意义。

(6)排比句翻译

e.g.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Ensure everyone has access to old-age care.medicaltreatment,and housing.

在源文本,排比句形成了强有力的语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译文失去了平衡结构,但依然给人在发音和韵律上留下了美的感觉。这三个宾语位于谓语动词“have accessto”后,使我们感觉越来越有气势。

(7)改变词序翻译

e.g.减化和规范审批手续和薪酬管理。

Reduce the number of matters requiring examination andapproval procedures,and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pay.

e.g.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Wewill continue to give top priority to the employment of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key groups.

在第一个例子中,动词通过“和”连接起来,没有任何其他词插入,而在第二个句子中,两个动词紧跟各自的宾语。然而,它们的译文却用另一种方法。译者打乱了词的顺序,重新将他们以最佳通顺的方式组织起来。

(8)调整句子结构翻译

e.g.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In both general trade and processing-trade exports.it isessential we continue to make the mostof our advantages in laborresources;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这个例子中代词“it”形式主语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译者试图使用分号来表明并列结构。也就是说,标点符号也同样能够清楚的表达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