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初中教学;语文教学;情景;情节;情感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丰富和多样化,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手段,以符合教学文本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情节,关注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感内涵,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具体的学习情景能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些生活阅历使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事物有独特的自我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利用生活场景,将生活场景具体的文本学习过程相结合,创设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情景,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渲染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能使教学过程在良好的背景衬托下渐入佳境。学习情景的创设有多种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情景创设方式。
如在《背影》一课的导入语中,以歌曲《父亲》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父亲对自己的关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创设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具体情景,以《安塞腰鼓》一文为例,将陕北的塞外腰鼓表演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安塞腰鼓文中所表达的生命精神,以及顽强不屈的黄土精神;再如在结束课程的的环节,创设出讨论和总结的情景,以小组讨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符合教学内容的情节设计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内容大部分都有很强的情节性,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根据文本中故事的发展进行情节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故事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的教学形式也能使学生的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有更真切的体会,这种教学设计方式对小说类型的文本教学过程尤其适用。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设计教学过程,将小说的情节与教学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于勒的“穷—富—穷”为暗线,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有着“撵—盼—躲”的变化,这两条主线相结合之后,形成了全文“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怕于勒)—结局(躲于勒)”的情节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能与文本情节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悬念的引导下,对小说的情节发展有整体上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寓意。
三、融入人文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智和全面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母语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掌握了多少基础知识,在考试中获得多高的成绩这样的层面上,还应该重视学生情感世界的构建,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人文情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情感世界的逐步完善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其正面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十分明显。
作为基础的语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在范读和朗诵的过程中运用生动的语言,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在人文情感的润泽下,学生也能够理解语言本身的影响力。语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在主旨和情感诉求,也是人文情感融入课堂的有效方法,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品味稳重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并以此为线索对情感发生如此多变化(吃惊、难过、懊悔、难受、忘不了)的原因,最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结语:
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效性是教育改革不变的主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科学的学习情景,将教学过程与文本情节有效结合,并融入一定的人文情感,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以贴近文本的愉快心态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2013,(02).
[2]朝兴文.小说教学需注重三个“把握”[J].甘肃教育,2011,(12).
[3]张秦.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J].教师,2013,(04).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研读 文本 切入口 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70-02
作者简介:陈玉平(1978―),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洋北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案例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年都开展教师赛课活动。为了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赛课的目的,此次比赛选了《妈妈,我不让你死》这篇文章作为赛课内容。
以前上公开课,都是先上网找课件、找教案,再看看教参,把几个课件简单地加以融合,做成自己的课件,就可以上课了。然而这次没有教参,教师们也不知道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而且这次上网几乎也找不到什么比较满意的资料。笔者突然想起暑期参加的一次语文教学培训中南京市宁海中学刘宏业老师的一个精彩讲座。刘老师以他教学《我的第一本书》为例谈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分离和整合――教学内容确定的个案分析》,重点指出教师备课一定要基于文本解读。同时他也提到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观点:“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解读文本。”笔者因此决定从深入研读文本入手开始备课。
二、精心备课
(一)深入研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认真研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笔者读出了文章中的“男子汉”精神,这一精神贯穿全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形成了首尾呼应……本文的重心应在小洛迪救妈妈,因为这里充分表现了小洛迪对妈妈的爱和他的男子汉精神。
认真研读完文本,接下来就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笔者把洛迪英勇顽强的性格和洛迪热爱母亲的深厚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洛迪的“男子汉”精神作为教学难点。要上好这节课还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只有选好合适的切入口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才能自然,才能让听课同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再次深入文本,读出感触最深处,找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
在初读时,笔者已发现可以把本文的线索“男子汉”精神作为一个切入口,但再研读文本时,笔者感觉从此切入会有说教的嫌疑,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文本,因此笔者又认真研读了文本。笔者再次读到小洛迪不顾一切地救妈妈这一细节时,不知不觉泪水又一次溢满眼眶。既然笔者被小洛迪的精神所感动,那么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他们一定也会被感动。既然被感动,那他们一定也能说出点什么来。因此,笔者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口,那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把感情投入到故事中,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小洛迪救妈妈的整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特别感人?请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再说说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这样学生在真切感受故事的基础上,就能轻易领会小洛迪的精神了。
三、课堂教学
(一)课题激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文章,了解内容
在教学时,笔者利用课题激趣法导入:“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时,你头脑中会产生哪些疑问?”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接着笔者引导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充分、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深刻体会课文的感人之处,笔者引导他们进行赛读(学生之间赛读,师生之间赛读),边读边悟、边读边思、思后再读。在充分、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回答“是什么让你如此感动”这一问题。学生在读“洛迪惊恐地看着妈妈消失在……不要紧,有我在呢”这一部分时非常动情,特别是“喘着气说:‘妈妈,不要紧,有我在呢’”这一句,学生不仅把“喘着气”这一点通过朗读完全再现了出来,而且把“有我在呢”读得很到位,充分再现了一个小男子汉的形象。读完之后,在场的听课教师不禁为之鼓掌。这个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引导他们理解小说中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洛迪救母亲这一部分的重点分析,笔者引导学生再读课题,进一步理解小洛迪的精神。假如你是洛迪,你会怎么读,还会说什么?学生很投入,读出了对母亲的爱、对父亲的承诺及男子汉的精神。
(三)及时做好笔记,学会有效阅读
通过对文章5~10节的阅读,我们对洛迪的性格和精神已完全理解,文章的开头1~4节及结尾的两节是不是该删去?笔者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继续研读课文。先看看这几节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看这些部分有什么作用?通过巧妙的过渡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欲望。学生迫不及待地重新审视这几节,努力发现问题,在同桌间展开探讨。如:
开头写爸爸的嘱托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为什么要描写肆虐的洪水?既突出了情况的危急,又烘托了洛迪的勇敢、顽强和高度的责任感。
文章结尾写洛迪获得最高英雄奖、“男子汉”称号有什么作用?有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
之后,笔者又及时引导他们做好笔记,学会有效阅读。
四、课后反思
潘晓珑老师在《回归学习原点,尊重原初体验》这篇文章中提到“教师只有撇开教参,走进文本,才能获取自己对文本的原初体验,引发对文本的独特思考……”“找到一个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的确如此,如果笔者不去深入研读文本,也像其他老师一样以“男子汉”为切入口的话,笔者的课肯定上不好,因为那就是在说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宣誓,更像政治课而非语文阅读教学课。
吴伟星老师在《语文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及实施策略》一文中也提到“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为课程实施提供情境支持”“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更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的,教师的情感投入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做到情感投入就要深入文本,正如吴伟星老师所说:“研读――‘情到深处自感人’。”笔者正是因为积极投入感情,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读到了感触最深的地方,才终于找到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
总之,这节课收获真的不少,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理解了本文的中心,理解了洛迪的精神,学会了一些阅读的技巧;对教师来说,更有不少收获,笔者通过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对教学切入口的准确把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了课堂,进入了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阅读。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教学的合适切入口,这的确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一个朴实而又重要的技巧。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