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1
1确立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占社区医疗群体的大部分[2],根据老年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患病后只愿住院及生活环境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敌对情绪等。更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充分运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解决患者的各种护理问题,达到促进康复的目标。
2 将人性化融入护理服务过程
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从老人就诊开始,使用礼貌性语言,热情大方,微笑服务,给老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从理解的角度出发,说出的话语让老人感到欣慰。针对老人对各种反应相对迟钝,对待他们要认真耐心、态度和蔼、不厌其烦、吐字清楚,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2.2 主动服务 主动进行换位思考,用老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充分理解和尊重老人的需求。经常开展“假如我是一个老年患者”的活动。主动与老人沟通,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针对不同个性的老人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力争因人而异。使谈话收到良好的效果。
2.3 细微处下功夫 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护理过程中应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如在操作前用温和的语言向老人介绍该项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给老人摆好,盖好被子,放置呼叫器至床边。当老人询问病情或其他情况时,应热情、诚恳、准确的回答老人的问题,护理人员将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体现在为老人的人性化服务中。
2.4 做好人性化护理服务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病情复杂,临床症转不典型。需要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护理人员要以老人的立场感受体验,理解老人的痛苦。与其谈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与其目光接触时要表达出关心的态度。适当地运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给人以亲切感和信任感。
3 应激效果评价
本科自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对社区728例老年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主动、真情、关爱问卷调查结果满意度在95%以上,老人对责任护士姓名知晓率95%以上,老年患者信息反馈表中97%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及肯定。这一现象的实施,对老年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一定的应激作用,达到满意的效果。
4 体会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重视。调查提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诸多,特别是老年人在发现疾病是,心理应激状态与他们心理健康直接相关[2]。护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体谅老年患者的情感,针对老年患者需求提供个体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确保护理服务优质高效的根本方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适应护理服务发展的动态目标。护士通过细致观察,用过硬的技术、亲切的话语、细致入微的服务、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素质感化患者和家属,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使其老年人这一群体产生良好的满意度这一应激作用,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阙红珠.对门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体会.黑龙江医药,2007,2(6):32.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2
关键词:社区门诊 护理 带教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0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73-01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后,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过程;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由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1]。我院的社区门诊是设在居民小区集中地段的小型综合门诊,设有内、外、妇、儿、康复等科室,因此病人病种复杂,年龄跨度大,护理工作包括导诊、急危重症抢救、协助外伤处置、妇科常见病治疗及手术配合、内科疾病的各种治疗处置等,护理难度大,知识面广,技术要求全面,对带教工作有特殊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实习期间熟悉常见技术操作及常见病的观察要点,现将带教工作总结如下。
1 带教老师的要求
带教老师不仅要带技术,而且还要带品德、带作风;带教老师是护士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带教质量,老师的个人修养、工作姿态、职业素质、技能水平、操作正规熟练程度、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等对学生起着重要影响。所以带教老师要选择资历较高、基础知识扎实、技术熟练、责任心强、具有较强沟通和传授能力、表率作用好的护士。
护生刚到科室时由于环境及人员陌生,会出现紧张恐慌,带教老师应予舒展的面容,甜美的笑容迎接他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愉快地投入实习工作。因此我们的每位带教老师都要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热心于带教工作,精通护理业务,有护理奉献精神,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带教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2 合理安排实习计划
在门诊实习时间短,要在这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技术操作及观察要点有一定难度。因此,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2.1 做好入科教育。护生初到科室因环境陌生而手足无措、情绪紧张,带教老师要热情接待,向他们介绍科室环境布局、有关人员、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各科设备、物品放置及保管、使用方法、各班职责、强化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等。使他们能尽快熟悉环境,顺利开展工作。
2.2 提出学习目标。门诊就诊的病人大多数是老人与小儿、急危重病人(如外伤、急腹症等),病情变化快,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生在实习期间重点掌握老人、小儿静脉穿刺要点、方法、病情观察、妇科常见病护理、肌内注射、皮内注射机各种皮试液配制、急症病人的紧急救护等。社区门诊同时负责居民的健康保健工作,护士也肩负着健康宣教工作。
2.3 因材施教。对学历低或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多讲解,多提问,多提醒,多练习,多操作。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多鼓励,操作时放手不放眼。总之,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带教中有所侧重。
2.4 理论培训。由护长或带教老师负责安排业务学习、小讲课等,针对常见病种及技术操作安排学习,布置学习任务并出题考核,在操作中多提问,使其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2.5 技术操作训练。带教老师相对固定,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方法,尽量避免只重视辅助工作(如基础护理,跑外勤等)而忽视了技术操作。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施操作;每项操作严格按规范要求,讲授技巧方法、注意事项、观察要点。如给老年人做静脉穿刺时要点是:由于老人的血管较硬,缺乏弹性,皮下脂肪少易滑动,应选择粗直易于固定部位的血管,握拳不宜过紧或免握拳,以免血管被压扁或被挤入骨缝处而影响血管暴露。护士用左手握住患者整手指掌关节处并紧绷皮肤进行穿刺。因回血较慢穿刺速度不宜过快,待见回血后放平针头沿血管走向将针头斜面送进血管内,避免渗漏。而小儿静脉穿刺技术要求更高,要从穿刺针头选择、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技巧、稳妥固定等,详细讲授,尤其强调稳妥固定,否则前功尽弃。操作完毕及时总结,对不良手法及时纠正,必要时同学之间互相练习或用模型练习,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有耐心,否则易引起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影响带教质量。
2.6 掌握沟通技巧。带教老师传授他们有关的沟通技巧、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些患者不愿意让实习生操作,对他们的技术有怀疑和不信任,所以护生一定要自信,用自己的稳重和真诚打动病人。
2.7 出科考核。实习即将结束时进行理论及技术考核,成绩记入实习手册,带教老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成绩,提出希望。
2.8 召开实习带教会议。实行双向评价带教质量,总结经验和不足。实习结束全院召开一次护生和带教老师的总结会,带教老师要敢于面对护生的评价,认真总结带教工作的经验和不足,让护生提出带教中的问题,并对护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
3 小结
带教老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教学计划,严格要求,使带教的满意度从95%提高至99%。随着科技发展及护理事业的进步,护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有待全体护理人员的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3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危机;心理护理
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句话说,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身老年人的家庭和夫妇两人的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
我院地处劳务输出的大镇,是一个综合性的二级医院,近年来收治的住院老年患者其中空巢老人占了相当一部分,现将空巢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空巢老人心理危机[1]
1.1孤独寂寞感:主要是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和子女独立门户的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孤独是一把刀,它可以杀人,不要小看孤独对健康的影响。
1.2抑郁忧伤感:主要是由过去或目前的不良生活事件所留下的消极影响。例如,失去亲人或老伴、生活上的困难无法解决,不免会让老人感到伤心难过。多数自杀者都是由抑郁症所导致的。
1.3焦虑恐惧感:主要是身心功能退化所引起的不安情绪,或者面对疾病与死亡感到恐惧和害怕。对于有缺乏安全感和恐病恐死症的老人,尤其是残疾或高龄、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实验证明,恐惧症就是慢性自杀。
1.4空虚失落感:儿女长大成人、外出打工或独立门户,留下孤独的老人自然会感到不适应,产生一种空虚失落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孤独症、恐惧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2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困惑
2.1经济原因:他们担心医药费用昂贵,家庭经济困难不湛重负,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将来生活困难甚至难于养活自己,因此大多老人都不安心住院治疗。只要病情稍有缓解就想出院,导致疾病得不到彻底治疗。
2.2无人照顾: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主要求助于子女与亲属,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怕影响其工作和生活,不愿意通知儿女。又怕麻烦亲属,因此空巢家庭老年人在生病时,由于无人照顾常常都是拖延或间断治疗。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性转为慢性,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3空巢老人住院治疗的心理护理
3.1消除孤独与寂寞感:空巢老人住院治疗期间,护士要主动联系身在异地的子女们,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让他们尽量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对于丧失老伴的空巢老人,护士应当尽可能地劝其子女支持老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老人病愈后,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
3.2消除抑郁忧伤感:抑郁病人常会不自觉的对自己或事情保持负向(消极)的看法,护士应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病人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积极)的看法。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性行为,忽视不适应性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2]。
3.3消除焦虑恐惧感:认真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身心功能退化问题,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可引起焦虑症状的药物,指导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帮助老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人,理解老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人。
4指导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
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以变“独”为“群”,变“空”为“丰”,变“小家”为“大家”作为基本目标;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作为护理方针[1]。空巢老人心理自我护理,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和心理的自我调适才能实现。其活动方式主要有:
4.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的自信心,笑对人生,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创建家庭娱乐游戏环境,变夫妻为游戏玩耍伴侣。
4.2把现代科技成果和各种媒体变成自己的生活伴侣和朋友,做到常有笑声相随、天天快乐开心;迈出家门探亲访友,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回避忘年交,融入老年(或年轻人)群体寻找快乐。
4.3加强与亲情(子女和孙辈)的联系,享受“天伦之乐”,坚持适量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
5设立和完善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
充分发挥社区医院“方便、快捷、温馨”的医疗卫生服务,从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同时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困难;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场所和服务热线,普及老年人心理知识,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空巢家庭在社会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空巢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护理是社区护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给予空巢老人实际的帮助和必要的情感支持,从而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4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医疗水平及医保体制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健康与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因此,关爱老人、了解老人、重视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就成为当今护士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共收治187例老年患者。其中,6l~70岁102例,71~80岁73例,80岁以上12例。治愈178例,占95.2%。回访102例,功能恢复良好。
2老年患者常见心理问题
2.1焦虑老年人住院后对疾病过分担心,能否治愈,手术是否成功,有无并发症及后遗症,昂贵的医疗费以及对家庭、子女带来的影响等使他们忧心忡忡,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往往要求放弃治疗。
2.2对治疗存在恐惧感老人大都是因为车祸或不慎摔倒致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对医院环境生疏,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感。
2.3担心出院后无人照顾多数老年人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恢复过程不了解。担心出院后不能正确功能锻炼,又加上出院后身边无人给予指导,因此,患者不愿意出院。
2.4多疑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老以为别人在议论他的病情。一再追问医生:病情严不严重,能不能治愈,今后生活能不能自理等。怀疑亲友及医生隐瞒病情,怀疑医生和护士的技术水平与治疗效果,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2.5过分敏感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认为自己年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般挑剔。
2.6被动依赖、悲伤自怜部分老年患者入院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3护理方法与经验
3.1健康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观察其心理反应,收集分析心理信息;主动与老人打招呼,迎合老人心理给予适当的称呼,问寒问暖,耐心倾听老人的陈述,不可表现为不耐烦的情绪,对老人的健忘和哕嗦给予谅解。指导鼓励老人正确看待疾病,介绍比他(她)年龄更大的同类型成功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心理护理必须贯穿于整个治疗阶段的始终。教育内容以患者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识及自我护理技巧为主。由于老年人记忆力较差,每次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时间不可过长,要简单易懂,反复多次。
3.2适宜环境环境性质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它关系到治疗效果及疾病的转归。所以,要为康复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因老年人喜欢静,要尽力消除噪音和恶性刺激,保持光线充足、室温恒定、温度适宜、定时通风。舒适美好的感受有利于心身保持最佳状态,以利康复。
3.3文明礼貌,亲切体贴在患者心中留下好印象,尤其患者刚入院时。由于病房环境陌生,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打招呼,自我介绍,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作息制度、探视时间,耐心倾听患者询问,对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尽量予以满足。这样,可使老年人感到受重视、被尊重,产生信任感,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
选择形式多样、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如形象生动及图文并茂的小卡片、幻灯、电视、宣传册等,图片和宣传册的字迹要略大一些,方便患者阅读。在口头讲解的同时配合动作示范,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患者一般采取语言教育方法,口头进行教育讲课、解释、讨论和开导,还可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如广播、录音、电视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老年人害怕孤独。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心,因此,聊天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使不良健康行为得以纠正。
3.4合理饮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胃肠功能紊乱,加上活动减少,对饮食常有特别要求。饮食多样化,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少食多餐,低脂高钙,如瘦肉、蛋类、鱼虾、牛奶等,并铺以钙类药物治疗。少辛酸麻辣,多补充水果蔬菜,以利大便通畅。饮食营养护理有支持性和治疗性的作用,科学、适宜的平衡膳食有利于疾病治疗与康复。
3.5预防并发症很多老年人自述平时身体健康。但是,老年人本身功能减退,许多合并症未被发现。加上卧床的不良刺激、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具体措施是保持床铺的整洁,注意翻身,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用防褥垫,以防褥疮发生。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经常拍叩背部,嘱咐患者做深呼吸和上肢扩胸运动,可以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外清洁卫生,预防泌尿道逆行感染,嘱患者多饮水,以保持尿液的机械冲洗作用。对触觉不敏感的患肢要注意防止烫伤和压伤。
3.6做好家庭、社会支持工作老年骨科患者一般恢复期较长,需要长时间被人照顾,给亲属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个别患者家属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此时。护理人员除了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外,还要做好亲属的心理工作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让家属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耐心、周到的护理,给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消除自卑感、孤独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良好的家庭环境、亲戚朋友的真情关怀,常常能使老年患者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在院期间,让家属及周围朋友经常来探望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关心、照顾,而不再依赖医护人员,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生活自理。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家庭负担。
3.7恢复性训练恢复性训练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环节,没有正确、积极的功能训练,即使是骨折治疗复位很理想,也往往不能很好地恢复功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不同的骨折类型,在不影响病情恢复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恢复性训练。要按照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的原则进行。
老人体质差而懒于活动,每天要督促患者训练,给予指导和协助,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凡是未被固定的关节及未被制动部位,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卧床功能训练,促进周身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或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要注意训练时的安全,穿平底鞋,地面不宜太滑,室内设置扶手.减少障碍物,防止跌倒。在进行康复指导时要告知患者,平时要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以增加体力,但要避免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和在雪地上快步行走,并注意多晒太阳、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态。新晨
3.8注重出院心理护理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针对每位老年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发放爱心联系卡,交待具体复查时间、咨询电话,使患者和家属感到出院后仍能随时得到专业的护理指导。打消患者担心出院后无人指导的顾虑。
4总结
老年骨伤患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导致护理难度大,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老年护理知识及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以绝对的耐心帮助老年患者。采取以上护理方法后,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的自护力,解决了后顾之忧,使老年患者的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这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康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院骨科护理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志瑶.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一1357.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5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康复
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临床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由于老人的生活习惯、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造成了他们有许多不同心理特征。如何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社会压力,提升其康复速度,为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热点问题[1]。这要求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患者时,充分考虑、注意他们的心理特征,对不同个性、心理特点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康复的影响非常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1日-2011年5月1日的62例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58~69岁,平均63岁;病程3个月~5年。
1.2护理方法
1.2.1营造和谐病房环境老年患者在住院之前,通常都是表现出不愿意、排斥的心理。在患者入住之前,护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安排一个与患者患者的年龄、文化环境、工作履历、兴趣爱好等情况非常接近的病房。在患者入住之后,耐心的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设施、人员的信息,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不只是单纯只接受治疗,而在医院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与病友有一个沟通、交流、活动的共同点。让病房本身在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医疗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
1.2.2消除焦虑老年人出现焦虑的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入住医院之后,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较少,生活秩序被打乱,从而逐渐不适应于社会。临床的患者由于对医院饮食起居、休息睡眠不适应,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从而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在老年人入住医院的初始阶段,负责临床的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老年人介绍医院的环境、休息、生活习惯、规章制度。并且向患者的家人询问、了解其个性特点,对老年的个性差异,利用语言技巧、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从而增加老年人对护理人员服务的信任感。针对不同的老年患者心理,尽可能的去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上述手段,医院可以充分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资料。
1.2.3护患沟通良好的护理在于怎么去减少患者对医院、自身疾病的抱怨、担心。心态的治疗是对疾病的康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尊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美好的语言能够调整好患者的心态,并且有利于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患者时,应该充分地尊重老年患者,对患者的态度温和、诚恳。例如,在回答老年患者的疑惑时,说话要柔和缓慢,耐心地倾听老人的主诉。也可以让老人讲述其退休之前的光荣事迹,而且要表现出一种敬佩感,满足其自尊心、自信心。对老人出现的健忘、唠叨的现象,要给予理解,切不可表现出不厌其烦的情绪和语调过高的埋怨,否则会让患者产生恐惧的心理。在工作中,应该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充当老人的抑郁、苦闷的倾诉对象。
1.2.4护理的非语言沟通护士的动作、举止、眼神、表情、语调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唠叨表现一种无奈的表情,或者在回答老人的询问时,声调过高。容易让老人产生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情绪。而通过对老人的态度温和、语言诚恳意切,能够使得老人在接受护理时,产生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如果的举止不雅,经常表现不耐烦的情绪,则会让老人感觉不安,甚至不愿同护理人员沟通。
1.2.5及时向患者反馈病情康复情况患者普遍表现出不愿意久住在医院的情绪,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病情的康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除了对患者进行细心的照顾、护理,还要向他们及时反馈病况信息。注意反馈的方式,尽量报喜不报忧。如果向患者传达“忧”的信息,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例如,在患者向你询问,我的病康复得怎么样,护士就应该展示出一种非常高兴、积极的状态,然后非常诚恳的对患者说,今天你又离出院的日子近了一天,病情康复很顺利。这样有利于缓解患者对病情的焦虑,促进他们康复的信心。
2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对62例的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细心的照顾,并不断分析总结,在护理过程中非常注意老年患者的不同个性、心理。使得老年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感,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明显减少,康复的进展明显加快,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明显改善。
3讨论
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虽带有对医院明显的排斥心理,在医院的生活中,有着焦虑、抑郁、不安的情绪。但通过护理人员的细心照顾,是可以被缓解和消除的。因此,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患者时,应该充分考虑、注意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他们的共性和异性,对其进行耐心、科学、合理的护理,就能很好缓解他们的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进展[2]。
参考文献
[1] 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3):127.
护理老人的方法和技巧范文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