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1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23-02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对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支持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朝向应用型技术院校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而技术型人才还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因此需要高校发挥其桥梁作用,基于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其主要分为材料类与机械类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的是材料结构与性能特点,以及材料在热加工环节中各种工艺因素对材料加工生产质量的影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涵盖成型与控制知识。控制知识是该专业新增的内容,意在促使材料成型知识与控制技术知识能够交叉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控制水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内容,决定了该专业属于实践应用型学科,以及人才培养的厚基础与宽口径特点。该专业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为主,使其能蚴视ι缁岬男枨蟆

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然性

1.课程结构不合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课、个性课程,但是多数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虽然理论知识课程开展,能够扎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后期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提供保障,但是缺乏实践性与个性化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此而言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

2.课程内容安排存在断层。多数高校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存在着断层问题。其具体体现如下: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主要在大一与大二期间开展,专业知识则在后期开展,课程连接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以人文社科与艺术类课程为主,而工程教育类课程较少,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教材知识与工程实际相互脱离,学生难以接收到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与方法,加之缺乏创新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差。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合理配置课程教学内容[1]。

3.实践课程形式落后。目前多数高校均开展了实践课程,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内容,实践课程主要以毕业设计与实习设计为主,课程形式落后,个性化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是必然趋势。

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改革实践措施

1.构建二级学科专业平台。我国高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多数高校已经简称了梯级学科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科基础作为一级平台,以专业基础作为二级学科平台,二级学科体系中,还包括专业方向选修模块、交叉学科公选模块等。对于二级学科体系的建设力度不足,对此还需要加强,基于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模式,高校在开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时,则需要加强二级学科专业平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调整现有的选修课程模块,突出行业性以及专业特色。譬如:基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需求,则可以增开无损检专业,此技术是该行业发展的热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因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就业需求,高校要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将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连接,完善与补充一级学科体系。在设计课程时,要关注社会需求,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细化与分解教学计划与大纲内容[2]。

2.提高实践性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教学比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对此在实践课程设中,则需要提高实践课程与个性化课程教学的比例,将课程设计得更加贴近生活,满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运用需求,对此需要教学工作者基于理论教学,联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学课程内容,提高专业教学的实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能够意识到专业学科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操作意识。

3.优化课程结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时,则先要研究与分析本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存在的问题,再进行课程优化设计。基于课程内部构成要素与改造之间的关系,将相关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出现课程断层问题,解决课程体系独立与零碎的问题,比如南昌大学,其在打造核心课程群时,对汽车专业,从不同方向进行了模块式分类,对于成型知识课程,融合了冲压工艺、快速成型技术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等内容,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效率,以及汽车专业教学效率,值得其他院校借鉴[3]。

4.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1)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在朝向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方向发展,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为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开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优化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由于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较差,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际运用的熟悉程度不够,进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使得实验教学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对此要想切实地提高教学效率,则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则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掌握更多的实验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同参与实验活动,以此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2)加设实验操作环节。高校在进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时,要加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思路不同,以及采取的解题方法不同,对此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多个答案一组数据的现象,通过加设实验操作环节,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以此加深学生对材料成型理论的理解,使其能够明确塑料制品的缺陷以及原因。综合性实验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能够在实验中探索与发现,可以根据自身的体会,来简化实验环节,或者对实验进行细化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模具制造实训课程,将专业实验课与工程操作相互结合,围绕工程开展模具制造课程培训,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产品成型的加工技术,还能够掌握产品设计与功能设计等全过程,进而提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4]。

四、结束语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技术在实践中运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促进着专业的发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的步伐始终是落后于专业科学发展的,对此则需要教学工作者积极的开展课程设计改革,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时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荣业,辛勇.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c教学研究,2015,(08):64-68.

[2]张文玉,刘先兰.《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20-221.

[3]杨晓平,武晓峰,周岐.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7-129.

[4]岳旭东,陈淑英,武晓峰,常国威.铸造工艺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27-128+134.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2

关键词:岗位;专业;实用;特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54-02

每一个工作岗位实际上是“岗位”和“专业”所组成的“二元整体”。“岗位”有工作内容与要求,“专业”则是我们完成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前提。我们的岗位可能是教学或者管理,但是同时必然有一个专业方向。所以,在空间建设过程中,岗位工作内容是基础,而专业是导向。通过认真学习和借鉴优秀空间,结合自身的建设与使用经验,笔者认为,空间应该是以自身岗位为基础,以专业为导向,强调实用与特色并重。这既是建设好一个优秀空间的必要条件,是空间建设不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避免随着空间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同质化”和“空心化”发展趋势的保证。同时,要避免在空间建设中片面追求“特色”而舍本逐末,在内容和形式上脱离岗位和专业去追求与众不同的错误观念。

一、以服务本职岗位为目的建设的个人空间才具有最佳的实用性和最强大的生命力,也是空间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实现空间与工作岗位的高度融合,使空间真正成为岗位工作的必需,是发挥空间优势的根本。

无论什么单位,每位职工的立身之本归根结底是所在岗位的工作。由于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和从事的工作,无论在时间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将空间建设做好的最大优势,就高校而言,以专任教师为例,教学工作是专任教师岗位的根本。专任教师无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辅导还是课后、课外的辅导,都是围绕教学展开的,其对于学生、单位、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也是专任老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的途径。所以,在教学岗位上,空间建设的基础就是教学。只有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空间建设中,才能使教学真正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也只有这样,空间本身才能获得最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岗位的老师,无论自身有什么其他爱好或专长,归根结底不是本职工作,如果单纯为了使空间有特色,而去建设一个仅仅是自己感兴趣或者与众不同的空间,脱离了教学这一根本的话,实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对自身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校没有根本的推动,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岗位工作和空间建设相互促进,是空间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成为一个信息终端,因此,空间也可以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强调空间建设要围绕自身工作展开,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缩手缩脚,不再敢于进行拓展和创新。本职工作固然是空间建设的中心,并不代表空间建设的全部内容,不代表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够再进行创新和拓展。只要不脱离岗位工作这个中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拓展和设置,能够给我们的空间建设带来更加鲜活的信息,也能增加空间的魅力。因此,立足于本职工作建设空间与拓展创新之间并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相互促进,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最佳的定位,就能建设好优秀的空间。

真正立足自身工作岗位所建设的大学城空间其实就是最有特色的空间,立足本职与特色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二、以自身所学专业或所主要从事专业为导向建设大学城空间才最具有深度和广度,也能够实现专业工作和空间建设的相互促进,使空间建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理论上讲,每位空间建设者所最擅长的领域,应该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我们在所学专业上获得了最系统、最深入的知识和技能,这个我们所擅长的专业就是我们建设优秀空间的导向。以教学岗位为例,一般情况下,我们学业所学的专业就是我们目前所从事教学的专业。这时,就存在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所从在的岗位是“教学”,而所教学的的内容是“专业知识”,一个岗位具有岗位和专业的“二元结构”,一个职工则有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双重身份。如果说岗位是工作的内容,专业则是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空间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

1.只有以专业为导向建设,才能保证空间的应用价值。空间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框架形式的构建到内容的丰富与更新,都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支撑,而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导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也为空间不断向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知识的不断的更新,也会有大量的实践,这些更新的知识和不断取得的实践经验,无疑是空间建设的最佳营养。反过来,空间可以成为我们储存知识、交流思想、拓展思维的良好平台,为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空间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应用,而良好的专业知识会使空间的建设与岗位工作更加契合,从形式、内容和交互性等各个方面为从事的岗位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基础。

2.只有以自己的专业为导向,才能使空间保持专业深度,从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学术价值。很多空间建设除了服务于本职工作以外,还兼具学术任务。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为背景,能够发挥空间在学术交流方面的优势,也能保持空间的专业深度。我们知道,交互性是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交流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空间内容的专业深度。空间所具有的海量的信息储存能力、方便快捷的更新能力和良好的交互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从事专业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在空间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密切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研究深入、更新迅速的“研究基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空间的价值和吸引力,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3.只有以专业为导向,才能使空间保持专业广度,发挥空间海量化信息的优势,使空间成为优秀的专业研究平台。空间的建设者只有以自己的专业为导向,才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量建设和充实自己的空间,使之成为专业信息与研究的中心。

4.就高校而言,以专业为导向进行空间建设,既能体现高校自身的使命与特色,又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信息化的时代占据领先的地位。

5.专业建设本身离不开空间。除了个人空间建设要根据自身专业进行外,以专业为单位的空间建设对专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空间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实用性与特色并重,使空间既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实用性,又根据各建设者自身特点,突出个性特色。

空间的价值在于实用性,而空间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实用性需要围绕岗位需求和从事专业展开,从架构创建到内容都需要以有助于岗位和专业所学为目的,使访问者在空间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特色应该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空间的实用的。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的特色,可以让我们的空间在庞杂的信息化海洋中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空间,实现多元交流与互动,促进空间的健康发展。

实用是基础,特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都是空间建设的要素,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其决定着空间建设的水平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谢泉峰.职教新干线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学习模式――以“社会问题”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2]曾志芳.大学城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当代学生“网络课堂”时代[J].湘潮(下半月),2011(12).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3

宁德城市环境,体现本地城市特色和总体规划。本文主旨阐述,运用合理的城市空间设计理念,指导宁德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规划等问题。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探讨宁德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的历史延续性、时展趋势。

关键词:

宁德地区;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空间特色

勤劳质朴的闽东人民赋予闽东地区城市空间以新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的城市规划及城镇发展。这些不但依靠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同时加以专业的城市空间理论,予以辅助,必不可少。由此得出研究闽东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性。

一、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

(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依据从20世纪30年代,城市空间研究起始———至今,宁德城市空间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二战后提出“人类聚居学”(Ekistics)理论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新城市史”学派;带给国内中小城市以爆炸性的变革。宁德城市空间,由于这类种种的变革,掀起了对城市空间的改良性规划和新兴设计,使宁德在新型城市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宁德城市空间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符合闽东实际情况的城市空间设计理论,用于指导宁德城市空间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操作。宁德城市空间的具体实践规划;不但不是死搬硬套的西方理论,而是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不断创新,并彰显城市本土人文主义思想;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规划上,尽可能的满足居民日常需求,促进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城市空间会分出“市”内和“市”外空间。闽东地区城市设计将更多的关注城市“外”空间特点。其城市空间“特色”体现独属于这所滨海城市的特色品味,是城市每一位居住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特色”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型代名词,是这所革命老区焕发城市魅力的绝佳表现。宁德城市空间的实体是城市建筑,内空是城市里的所有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实体,可以用手足触摸;城市空间的形态塑造,可以用眼睛观察。我们认识的宁德城市空间,可以是“听”,可以是“闻”的。调动感官,沉浸在宁德独有的城市空间之中,真切体验所处的空间环境,充分与它交流。

(二)宁德城市空间品味与城市空间识别性不同的城市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空间特色。黄土高原的内陆城市沉淀着历史的“黄土”味;靠海的宁德自然弥漫着一股“海鲜”味。宁德市的城市空间品位虽比不上洋气十足的上海,充满浓郁京腔的北京;但任然不失闽东城市空间的独特风采。宁德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凸现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改良城市空间特色,才能更好的体现独特的城市品位。人们对宁德的城市空间感受来自于:海岸线及港口的合理规划、丘陵地貌的功能定位,沿海平原的开发;旅游业的大发展;畲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等相关内容。宁德的城市空间包括下辖的2区、2市、6县,给我们带来了更为立体的区域空间感知,也给我们带来了超乎寻常的的空间体验。宁德城市空间的可识别个性,使生活于此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依恋感。宁德城市空间环境适应性,包容着人们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营造着传统和现代的不同交往空间。宁德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是城市的多种活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结果,是宁德城市形象、魅力的重要表现之处;宁德的城市空间还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地域因素。宁德的蕉城区、东桥开发区,充分体现是人与空间互动的城市空间品味。这里的城市空间非常丰富,包括:光线、质地、气味与空气;它们的存在,共同调动和触发了我们对城区空间的感官感受;同时也丰满了城市空间特有的表现力。宁德旧城蕉城区面积为3.596平方公里,道路系统、景观环境等与新城区总体规划相互衔接,能够体现旧城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使宁德的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脉在空间传承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拓展。宁德蕉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46800人,以商贸、居住为主,体现宁德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特征。根据地区城市总体布局,确定规划为水线、绿线、文化线等方面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基本格调。1、水线:水体引入景观带,沿城市形成城市景观长廊,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不只是一个梦想。2、绿线:通过绿面、绿环、绿点形成和谐城市绿地系统。3、文化线:旧城区承载着宁德城市的历史痕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迹建筑和历史街区,凸显出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宁德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1.宁德城市发展延续性的理论研究:宁德城市设计空间研究的起步,得益于城市设计空间的丰富内涵。这里的城市空间是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基础环境、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2.宁德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宁德的土地、能源、水源、人口和城市外环境因素,会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由该城市的环境评估与适度调整,来实现宁德城市空间设计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3.宁德城市特色表现:宁德城市特色是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美好表现。新、旧城市状态差异、城市特色的持续稳定、城市特色的不断改变,在把握城市意象发展动态的同时,维护和塑造独有的宁德城市环境特色。4.宁德旧城改造理论依据:这里的旧城居民居住的街巷空间大致分为三个片区,形态上还基本还保留有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肌理,其中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民居布局以单进和双进院落为主。这里的建筑风格一律为砖木结构。熟知老城的人们都知道;旧城区有几条较为平整的主要街道,有呈丁字形的次巷子,以及弯弯曲曲的小巷;加以老城区街区的登龙“境”足以说明这些街巷的组织模式。而且每个街巷供奉的社头公就是整个宁德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形成了具有宁德特色的街巷文化。这里的旅游业发展,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促进旧城区的街巷保护与开发;使实现建设有宁德特色的“三坊七巷”指日可待。这里的城市空间的旧城布局,力图保护旧城的基本格局。比如:老城轮廓、街巷、肌理等。然后利用控制道路布局、建筑高度等手段展现历史街区、突出旧城特色。这里的城市空间组织涵盖:当地的古迹、遗址、遗迹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体系。如蔡宅、天后宫、朝天桥等。宁德市新、旧城的历史文化,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延续下,继续流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四)宁德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1.宁德城市空间历史延续:对于宁德来说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就是宁德城市设计居住环境的演变。它是以宁德居民的居住基本情况为概括的城市环境设计,宁德城市居民自建式住宅、宁德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宁德新、老城市交通改革、宁德城市整体环境协调性等基本环境设施,且包含带有宁德城市氛围中的家庭关系、邻里交往、地域归属感、地区治安等心理影响所构成的软环境。2.宁德可行性城市空间发展依据:在老城区不断拓展、改造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城市中心区繁荣向上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制城市无目标的扩大,促使宁德城市积极、繁荣、向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包括:(1)以“人”为本表现为:①从当地居民居住特点出发,建设具有宁德特色的城市生活环境空间;②以全面体现宁德滨水城市,宜人可居的城市景观环境特色;③合理开发、使用当地有限的环境资源的新兴城市设计;④以生产、生活、居住、休闲、等人自身生理、心理各种需要为前提,进行相铺相成的城市环境设计;⑤根据各种行业工作需求,进行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合理设计。(2)以“自然”为基本点,创建赋有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环境;即:①体现当地居民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②以创建独有地域特色自然环境为目的;体现良好的亲水环境;③在人们认知、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兴城市空间环境。(3)宁德未来城市空间展望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是研究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①以“自身“条件为出发点,创建宁德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②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是城市空间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结构。③优良的城市空间研究方向,能更好的体现宁德大众城市空间整体提升性、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性。④宁德城市空间研究,体现着城市乡土气息不断转变、城市情境的不断丰富。⑤宁德在“自然绿化”转向赋有“绿色”宁德城市环境的衍变。⑥从自身传统习俗、习惯,转向带有城市生活特点的宁德城市形态。

(五)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宁德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式:一是以宁德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研究宁德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二是以“以人为本”为基础,调整宁德城市大众生活空间中的内部联系、相互联系,外部联系等。三是以改善宁德城市大众空间质量为起点,合理的进行统筹设计。四是以交往空间为主,研究宁德城市演变导致城市居住者邻里关系的变化。在不断改善宁德城市空间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继续城市发展。不以损害城市环境、破坏未来生活空间为代价。使城市居民更加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使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宁德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知

宁德的城市发展,受到凯文•林奇(Lynch•K)1960年《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等城市设计先驱的影响。宁德的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城市居住者相互依存的表现,城市居住者会对城市环境进行从新组织与排列。林奇的“意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理念宁德的居住者会对宁德城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们会从宁德城市的人文情怀、行为习惯、人类视角来阐述这所城市环境和居住者独有的特色关系。

(一)宁德城市发展状况1.宁德城市研究概念用意象概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划和相关研究,是人性化城市设计的必备条件。宁德城市意象元素成为本市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宁德城市文化是常年居住在这里的群体对城市的自我认知,它不但强调人们对宁德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认识,而且秉承了宁德城市空间意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在荒漠或密林中,人们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去自由;在城市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人们在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中,对其城市设计发展方向的指正,是一种的本能。居住时间的长短,决定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具体表现为对本城市的熟悉与认识。对宁德城市特色构成的不断挖掘,才是宁德城市意象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如今的宁德城市意象研究中,宁德的城市特色问题、风貌状况、对宁德意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方向为结构、差异和个性三部分。①宁德城市意象结构:宁德现代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意象,注重城市群体与个体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里居住者的感受与认识是城市行为的决定基础。宁德的“城市意象”代表着本城市的城市设计特色、体现着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相关内容。宁德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意象内涵的不断注重;使居住者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去了解、认识这个城市的居住环境。宁德的“城市意象研究”是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选择、环境标准的评估、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的不断认识。②宁德城市意象主体差异表现:宁德城市社会学、闽东城市文化学的层面上。通过宁德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环境的原因,并从闽东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宁德城市特色的发展提出建议和主张。宁德城市意象个性的研究,在世界城市科学不断拓展的基础上,通过城市意象来延伸城市特色研究。宁德城市意象研究概括了闽东地区城市意象研究的全貌。通过宁德城市意象对城市特色进行分析,对于保持当今宁德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城市特色趋同的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宁德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是由无数个小空间建成的城市空间“筑构体”,如: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等等。次空间又由无数个子空间构成,城市家庭组织结构、城市邻里交往模式、城市社区构建模式和城市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等。宁德城市空间设计从居民生活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入手,着手研究城市空间设计组织结构;由城市空间设计结构中的“单元”、“组”、“群”等基本活动范围、场所等形式构成。1.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是这所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对其的探索表述,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所进行的实证。在研究中西方国家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区域经济性研究在向城市空间生态研究倾斜;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需求研究。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借鉴国外城市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建设赋有地方特点的价值评论体系。在探讨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实地空间质量研究中发现:①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地方经济的刺激性发展,同时带动着城市空间规划的不断合理性和完整性。②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有助于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的不断改善。③地方城市社会“外环境”构成的优劣,会对当地城市空间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2.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宁德城市空间设计质量评价,奠定了带有宁德地域特色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较强、对比较明显。具有闽东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在除了具有自主性的自建房、联建房等传统地方居住方式之外,在不断建立宁德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理念。在努力钻研西方城市规划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城市设计特色,指导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具体实践,才是提高宁德城市生活空间设计质量的根本之道。3.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源于国外于20世纪50年代。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体现在:①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宁德城市空间适居性的相互协调。宁德经济环境的各方面因素(政府经济前瞻、本地区产业范围发展前景、各种生产设备、技术、产品理念的不断提高、各种职业需求和现代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加强宁德宜居式生活空间。②在国家大力发展海西建设的同时,城市生活空间在相关政府政治策略的影响下,不断的弥补不足、建设宁德城市适居性居住环境。③宁德的老百姓,有他独有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与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反映了宁德当地的消费环境的影响效应(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价值观、新时代的消费理念、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宁德城区适居性的相互关系。4.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宁德社会、经济、科技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着宁德城市空间设计的不断演变的。宁德城市空间布局密度,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住房价格的昂贵,外加上海、温州、浙江临近省份对宁德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刺激。宁德出现了“地王”、“烂尾楼”、“高价房地产”等过度追捧地价而带来的“伤痕’,使得宁德也向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出现了向外扩张土地的新迹象,宁德原有的郊区现已变为城市新型的开发区。宁德城市空间格局出现新的特点:一方面,宁德城市由经济收入、文化教育的不同,分高、中、低区域阶层居住空间。市中心的高档住宅小区、郊区的高档住宅别墅为高收入阶层空间;城市中心周围围绕的中档住宅社区、居民自建房、联建房、经济适用房等为中收入阶层空间;城市边缘的工业住宅区、棚户区等为低收入阶层空间。另一方面,宁德城市居民因收入的不均衡表现为消费实践空间的不对等。高收入阶层主要消费高端的文化休闲城市空间,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消费较为低端的城市文化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分化使得阶层对立、阶层矛盾不断加剧;既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也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宁德城市空间设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分化,已成为决定宁德地方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发展等方向的关键。5.宁德城市空间组合方式的演化宁德城市空间结构由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弊。一是在找寻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的同时,调整城市空间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二是寻找城市空间内部组成要素不协调的原因,为其寻找合理解决方法;三是为巩固与促进城市空间持续发展,对城市空间内部结构进行重组。宁德城市发展与时俱进,应当在本地经济、文化、城市设计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地方特色、延续历史的空间布局、进行有利于宁德地域城市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王彬、邱灿红、申菊香:《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城市“集市”空间》,《中外建筑》,2012年第9期。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空间序列;地域特色

【Key words】City Architecture space,space sequence, region feature

鞍山虽然建置较晚,但历史却很久远。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人类在距今约2万年前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多少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讲述的积翠仙子汇天地精华而成群山的优美故事、唐王李世民率大将薛礼征东在此屯兵的历史典故、清嘉庆登基前遍寻木鱼石的美丽传说,都起源于闻名遐迩的东北明珠――千山。千山位于鞍山东部,这里古树参天松浪涛涛,岩洞宝塔云雾缭绕,怪石嶙峋星罗棋布,湖光山色惟妙惟肖。鞍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国玉石之都和祖国钢铁之都五大旅游品牌。近几年鞍山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一座城市给游客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来自于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而这些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创造体现出设计者对时代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感,是研究城市序列空间的目的。一个小区、一条街和一个广场的设计不能仅研究单体建筑,应该把握住它的基本规划结构――空间。空间的规律组合与变化构成了序列空间。城市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城市轴向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商业空间、公园空间、居住区空间等几个方面。

城市轴向空间设计。也称城市主景轴,是一种线型空间序列,构成城市外部特征,能显示出一个城市的风貌,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复合体。鞍山市是以二一九路为横向轴线延伸到二一九公园,直到东山顶,纵向以胜利路为轴线贯穿市中心和铁东、立山两个区和灵山工业区。鞍山市近几年加大对胜利路、二一九路沿线建筑改造力度。改造前存在着沿街建筑轮廓线平、路面设施乱等问题,特别是道路空间节奏变化不明确,标志性建筑不明显,整体形象不明朗。如今这两条横贯市区的道路以优美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成为展示鞍山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城市中的道路是一条视觉走廊,沿街建筑、树木、广告牌、街道设施、路面铺地等在起到景观作用的同时还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涵。从城市整体布局角度考虑,胜利路以三个广场为中心,构成胜利路的三个,即在立山广场、人民广场和胜利广场附近成组布置一些高层建筑,形成高层建筑组团, 胜利路最南端为烈士山。胜利路自北向南从北出口到立山广场到人民广场再到胜利广场最后到烈士山依次组成“开头――发展――――最――结尾”的空间序列。千山东路是通往千山风景区北部景区的必经之路,是进入风景区的序幕与前奏。千山东路从七号桥到千山正门沿线结合地域风情,系统地组织沿线景观,从人的视觉角度出发,塑造富有节奏感的景观序列,将千山东路建成一个集观光、娱乐于一体、特色明确、个性鲜明的旅游观光路,展现鞍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带动旅游产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空间能反映城市生活和市民文化品位。它的实现要通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园艺小品设计等多专业共同设计的。鞍山站前广场是城市客厅及对外窗口,为鞍山对外交通的集散广场,以绿化为主,原有喷水池及雕塑改为绿地,栽植长绿矮灌木和花卉,形成大色块图案。广场四周增加亮化光源,使之成为不夜城。胜利广场是以景观、集散为主的交通型广场。广场雕塑主题为《盛世》, 主雕塑高30米,为白钢三棱柱框架结构;浮雕表现“鞍山在我心中、我为鞍山奉献、鞍山为我自豪”的鞍山人精神,四组群雕以写实手法塑造鞍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通过极具现代感的框架雕塑,大型音乐喷泉,简洁疏朗的绿地景观,共同组成鞍山人民继承传统、把握现在、奔向未来的壮丽乐章。人民广场为休闲娱乐广场、绿化广场、音乐广场。该广场一次性建成,主要功能是供市民休闲、娱乐。广场以种植花卉和栽种树木的手段营造园林气氛,以硬铺装造型体现大提琴外形,在西南处休息空间以浮雕为主要景观,以下沉广场体现音乐广场主题。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序列的园林景观,景区设计新颖别致,雕塑配置精巧,是鞍山市标志性空间景观。

商业空间设计。商业街是城市的门面,商业街要满足不同人的购物要求,要满足人们吃、穿、看、玩的要求。整条街的设计,就好象写小说一样要有开头、发展、、结尾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整条商业街要成为丰富多变、繁荣热闹的综合性购物环境,要注意人流、货流的组织。鞍山市站前地区既是全市的交通枢纽,又是商业中心,建筑密度大,所以交通压力较大,虽然去年鞍山市从文化街至东山街这一段的二道街,五一路至二道街这一段的青年街变成步行街,降低了人车混杂的局面,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氛围,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商业街的交通压力。商业中心区的步行系统应由地面、地下、地面二层三个标高层次的步行道构成。地面步行系统主要由区内现状道路构成,以青年街,二道街为骨架向内延伸;地下步行系统是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措施之一,以二道街与东山街地下空间开发为主;地面二层系统是联系各大商厦的空间步行道,它实现了商业中心的人车分离。步行街里还应配置一些休憩的场所,供人们休憩,形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商业购物区,不仅满足人们日常及节假日购物的要求,还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交往的场所,增强商购中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公园空间设计。公园是城市中环境最优美的游憩空间,在空间设计上应运用各种艺术构图的规律创造即突出主题,又富于变化的园林景观,给人以不同的感染以吸引游人。苏州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人们的心境会随着园林一会儿静、一会儿动、一会儿收、一会儿放,尽情欣赏园林艺术和山水花木的自然妙趣,把人们带到神奇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鞍山市的公园多属于综合性的公园,近几年公园围墙的拆扒,将公园景观引入人们的生活,公园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健身器材、更好的健身环境,这是它成功的一面。鞍山二一九公园是居民日常健身与游玩的好去处,地处园林路东侧,东面是东山风景区,其它三面为居民区,公园占地面积大,园林设计不仅反应出北方园林粗犷的个性,而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主题,绿化注重季节变化和复层绿化。公园虽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经典,但也运用对景、借景、对比等造园手法将公园划分出不同特色的景区,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色,加以人工的创造,建造出更加亲民的公园。公园与二一九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为市民创造开放的休闲、健身活动场所的同时,也让人工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中,居民将真正体会到“山在城中、水在园中、宅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妙感觉。

居住区空间设计。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渐进的动态观察,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把分散的印象组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整体印象。因此,应从城市的整体空间环境中考虑居住区,再从居住区的整体空间环境中考虑住宅组团和环境,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良好室外环境,将室外分散的小空间构成一个体系加以绿化,将住宅融于绿化中。住宅应以多层为主,中高层、高层住宅应逐渐增加一些,在视觉上能使人产生一种高低错落的韵律感,同时也更有利于节能。鞍山虽地处严寒地区,出于节能设计的考虑不能象南方建筑那样外立面有空透感,但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处理、材料色彩、道路断面、绿化等方面要有变化,产生不同的意境。近几年鞍山市开发了不少好的居住小区,塑造出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在建筑体量上以灵活自由的形态布置,通过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等建筑元素,使各个建筑彼此之间紧密的联系,每栋建筑都有一个良好的景观,且能较好解决建筑之间阳光遮挡的问题,取得丰富的空间形态及层次感,在沿街景观上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万科开发的城市花园小区,利用地形坡度变化塑造自然协调的居住空间。“依山就势、自然天成”充分保留了原有自然山体,随坡就势营造出一个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居住小区。同时丰富了城市轮廓线。勒脚材料选用青石板岩,使建筑犹如从山体之中生长出来一样,充满生命力。小区内婉蜒的道路结合绿化,展现多种景色,沿着道路前行,那有曲有直、自由舒展的街道依次展开,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那错落有致的建筑立面,使步行其中的人们倍感舒适和亲切。设计中应更多强调地标性和文化气息,最终形成连续、整体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是美学和社会学的有机综合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要求的不仅是住得下住得好,而且对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鞍山市城市风貌是城中有山,山城相融,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誉,这是鞍山市特有的景观,应保持这种自然景观的特色,使城市建筑空间更具地域特色。总之只有充分利用鞍山自然环境来丰富城市空间及城市轮廓线,充分挖掘鞍山的文化资源才可能创造出有鞍山特色的城市建筑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柏椿.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5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社会学;课程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系统表现更加多元复杂,其物质空间的规划建设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也愈加全面,同时也赋予城乡规划专业更多功能与责任。城乡规划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较好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能力,还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应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与复杂关系。而城市社会学以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为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基础,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社会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关系

2.1社会学研究与现代城乡规划研究的结合

随着城乡规划学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的扩展,原有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的学科基础已难以满足对城乡环境的分析研究需求,社会学因其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城乡研究提供了多维与深度研究的可能性,能够从多维视角对人类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城乡规划的研究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弥补了城乡规划领域重空间设计轻人文内涵的不足。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有新时期与城乡规划学科新的结合与创新。社会学以其特有的学科思维一方面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深入剖析的路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则从社会行为空间角度研究更加人性化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念。学者们从社会学思维的视角下,分别对城乡规划的制度建设、规划内容与方向等规划实践、以及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具体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中的社会平等与公平、公众参与的价值。

2.2社会学类课程对城乡规划本科教育意义

目前在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与社会学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以及部分实践环节等,涉及的城市社会学知识包括社会学基础研究内容,如基础概念与理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问题等;城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则偏重于将社会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空间研究;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则以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系统的研究思维与研究技术等内容。此类课程多在本科专业三至四年级等高年级开设,以配合从建筑、街区的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更加宏观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和乡村规划设计等学科思维转变过程,应对更加复杂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3社会学类课程应用重点

3.1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随着2011年城乡规划专业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在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体现中重要性更加凸显,《城市社会综合调查》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要求独立开设的一门社会学调查方法类课程,以往则是社会学类课程作为相关知识体现在选修类课程中。该课程是以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为规划与设计提供基础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常见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该课程对于城乡的分析和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基础资料调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调查是规划设计的前期,也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基础。规划前期常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问卷、实地观察或勘探等,可从政府、居民等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乡建设的不同需求出发,针对城乡建设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但往往由于城乡系统的庞杂性和调查范围及内容的有限性,如何选择适当的调查项目以及适度规模的调查范围则尤为重要。(2)城乡建成环境分析。城乡建成环境的现状形成于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淀与累积基础上,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不仅需要对城乡地域物质空间进行分析,亦需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行进行深入理解,不仅要技术层面的分析工作,也需求对人文层面有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后,需有适合的技术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寻找城乡发展的规律性线索。(3)人的活动行为的分析。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人的城市体验和感知,因此关于人的活动行为的调研分析,是校核城市空间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提供了人的行为方式的系统分析方法,能够从活动的类型、人群的定位、活动的个体心理,以及社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该方法能够从根源上理清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明确人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通过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整体联系满足城市人的多元、复合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乡规划学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内在体现。

3.2研究内容

(1)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城乡的发展不只是城乡物质空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着城乡内在结构的系统性改变,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也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做出的实时应对,城乡结构是整个社会宏观结构体系的重要部分,破解城乡规划的实施难题,必须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进行社会结构的剖析,涉及的内容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基于上述社会学内容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规划领域给予充分的支撑和论证,使城乡规划在宏观层面能够发挥协调与解决城乡社会矛盾的更大作用,体现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2)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我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城乡建设后,新城建设热潮在逐渐降温,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存量规划”要求在已有的城乡建成区提升建设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塑造转向城市行为的再造。应用而生的“轻规划”“微改造”等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更偏重对于已有空间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激发城市新的活力,修正“大广场”“宽马路”等建设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或现象。社会学在其长期的研究中所关注的微观层级的社会个体、群体的行为活动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成为建设宜居城乡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亦可对规划与设计实施的形成直接有效反馈。

4社会学类课程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多以土建类学科、地理类学科为主。由于各学校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丰富了城乡规划专业的内涵,形成了不同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各自办学特色。但不论办学背景如何,随着最新版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出台,规划设计类课程已成为教学体系围绕的核心,空间的设计表达是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但同样也会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的单一,不适应当前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今专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首先应从社会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植入,体现出社会学对当今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影响。

4.1在理论知识基础构建层面

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的理论知识构建主要包括: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调查与数据处理的思路与方法、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等内容,均应为城乡规划专业在本科阶段要掌握或熟悉、了解的知识内容,具体的知识要求为:(1)城乡人口与社会知识单元;包括城市社会学基本知识、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城市社会要素、城市社会的分析方法、社会阶层与空间结构等。该知识单元是宏观层级的城乡系统与结构的体现,关注城乡领域的社会学问题,利于学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对城乡规划进行解读,落实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2)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知识单元;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社会调查类型与设计、社会调查方法、资料统计与分析。该知识单元属于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的内容,更多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突出社会学应用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规划设计中调研分析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述两部分知识单元已包含社会学在城乡规划领域研究的重点,但内容较为综合且涉猎较广,如何将社会学类知识在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合理构建是关键也是难点。基于规划设计类课程为专业教学体系的主线,以及学分制改革的趋势,教学计划中社会学类理论课程不宜占较大学时,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学应用到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动,使单一理论课程转化为一系列的知识体系。因此将社会学的研究思维与研究体系加入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则可以通过社会学的选题、调查、分析、结论等逻辑化的研究方式改善以空间设计为基础的思维局限,指导学生以循序渐进的研究方式和步骤完成对城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培养本科阶段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重视理论课程与设计环节的互助和支撑作用。

4.2对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意义

城乡规划专业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学相关知识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形式开设,教学效果受限于课时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与反馈。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相较之前的《城市社会学》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社会学知识与方法在城乡社会研究中的意义,注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城市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与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将纯粹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撑以规划设计类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枯燥的课堂讲授与生动的社会调查大大提升了社会学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设计类课程的资料整理与现场踏勘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为后期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课程关系如下

4.3实践教学环节层面

城乡规划本科教学在专业实践方面体现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主要为认识调研,认识调研实践领域包括住区认识调查、社会调查、城乡认识调查、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研四个实践单元,具体的内容如下:(1)住区认识调查研究;包括住区空间结构、住区道路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区绿化系统,该实践单元注重社区规划导向下的住区研究,内容以空间的类型和层次调研为主,强调住区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均衡构建。(2)社会调查研究;包括问卷编制与调查组织、调研数据分析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实践单元突出调研具体方法的实践应用,注重调研程序和调研成果的关联。(3)城乡认识调查研究;包括城乡功能布局、城乡空间结构与形态、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绿化体系,该单元的实践内容涉及城乡领域的空间和规划体系,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调研。(4)结合规划设计课程的调查研究,包括调查研究的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调研成果的表达,这类调研是与设计课程并行的实践环节,注重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真实性。上述认识调研环节作为拓展能力的培养,不作统一要求,可由各校自己掌握。基于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要求的自主性特点,如何将上述四个实践单元与实践课程体系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专业教学起到支撑作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四个实践单元并非独立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对应的专业课程相结合,设计类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将社会实践与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到从课堂内的学习交流过程走向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和认知,能够更好地强化城乡规划专业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质。同时可以将.大学生暑期活动的实践结合到专业的实践当中,一举两得,会更加具有专业指向性。因此,依据实践教学的知识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提高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阶段,至三、四年级的城乡规划设计阶段、以及毕业设计阶段均要求设置与设计课程相配合的实践环节(详见表2),以辅助深化设计及理论课程。实践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调查、分析和统计等环节等均需与社会调查理论与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5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学的影响如影相随。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至规划与设计实践,社会学类知识为城市与乡村从视角、方法和内容的研究都提供了更加丰富与多层次的思维与路径,并以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的知识点融入了城乡规划专业在理论基础知识构建、规划与设计课程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成为本科阶段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吉,黄亚平,彭翀,刘法堂.面向规划学科需求的城市社会学教学研究.城市规划,2015(10):39-43.

[2]黄亚平,陈静远.近现代城市规划社中会的思想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5):23-29.

[3]李浩,赵万民.改革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推动城市规划学科发展[J].规划师,2007(11):65-67.

城市空间设计专业范文6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与发展。建筑行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行业之一,超高层空间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将会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高层建筑;城市空间;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不仅仅可以显示我国的建筑实力,还能够节约我国的城市空间。本文将详细介绍此点。

1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联系:(1)高层建筑设计影响城市空间的街道分布与街景设计。由于高层建筑的存在,会使得城市不同区域的采光、道路分布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城市空间街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选取采光较好的区域,这也就意味着城市的街景设计需要尽可能的远离高层建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生活质量,城市的街道分布需要在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均匀、合理地分布在高层建筑区域内。总结来说,高层建筑设计是城市空间街道分布与街景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2)高层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城市的综合水平与美观程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层建筑就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高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城市的美化程度;此外,城市空间制约着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不得不承认,城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着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的,城市空间的有限性是约束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较有难度或者具有特色的高层建筑设计,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都无法更好地展现。

2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整合途径

2.1后退设计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是存在一定的整合途径的。简单的理解就是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为了彼此更好地融合而采取的一些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者的整合,高层建筑设计的后腿设计就是主要的措施之一。那么什么是高层建筑设计的后退设计呢?所谓的后退设计是指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群的边缘向建筑群进行一定的靠拢,从而增加街道的总体面积。这样的设计不仅仅不会缩小建筑的实体面积[1],还是得街道宽阔,避免街道拥挤的现象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高层建筑与街道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就会给人们造成街道狭窄、拥挤的现象发生。为了追求人们的视觉感受与城市空间的最大化,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后退设计的方式,通过实验研究,后退设计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2.2高层建筑整体设计与城市空间

在对高层建筑设计于城市空间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高层建筑的整体设计也影响着两者整合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建筑整体设计是指建筑的面积尺度与高度尺度的设计,统称为建筑的整体尺度设计。如果建筑的整体尺度与城市空间不相匹配,那么会产生两种负面的影响:一种是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拥挤。可以试想一下,在一个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遍布高楼大厦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太多的高层建筑会影响城市的采光,采光比较差的条件下,非常容易给人拥挤的感觉;另一种是使得建筑在城市空间中显得特别的突兀。这种情况是指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高层建筑较少且较为集中,这样就会使得建筑的存在比较突兀,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整体美感,也影响了建筑本身美感的表达[2]。因此,考虑到两者的配比才能更好地整合在一起。

2.3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生态环境是当今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也是国际间流行的词汇之一。更是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一个目标词汇。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整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地进行生态环境设计的应用。想要将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更好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充分地、详细的了解当地当地环境政策的具体内容。大体上环境政策是存在一定的相通性的,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政策内容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想要将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当地城市空间进行更好地整合,就需要了解当地的环境政策,它是开展生态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然后根据设计的要求与政策的要求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在开展高层建筑设计的生态设计环节,将了解到的知识充分地应用到设计中去,从而使得设计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进行。

2.4高层建筑人文设计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设计在与城市空间整合时需要注意人文设计。想要更好地贴近人文生活,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从普通人们的角度出发,探索他们对居住等生活各方面最贴心的要求。然后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只有这样开展出来的设计,才能够深得人心。城市空间在进行人文生活贴近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进行整合与应用,这样才能够使得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更好的整合。

3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整合

设计理念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是整合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首先,对城市各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规划就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够有效地保障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抓住主线;此外,加强对设计产品审核工作的开展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设计过程中精确度不高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雇佣专业的设计人员开展相关的工作、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等就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设计的精度不高引发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偏低;另一种是设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偏低。无论是哪种因素,都能够引发设计精度不高的现象发生。因此,通过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素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城市空间的临时变动也是在对高层建筑设计于城市空间进行整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主要不可控因素之一。城市空间临时变动的可能性比较大,将会影响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严重时会使得前期高层建筑设计工作全部功亏一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求在开展高层建筑设计工作以及后期施工的过程中,城市空间不要做出大的变动,尽可能地维持原有的状态,从而使得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整合,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4结束语

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要将两者更好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就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不断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才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地发展。

作者:蔡欢欢 单位:浙江当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