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1

1园林建筑施工类型和特点

1.1施工类型

1.1.1基础性工程

1)土方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土方工程首当其冲。开池筑山、平整场地、挖沟埋管、开槽铺路、安装园林设施、构件、修建园林建设等均需动用土方。2)混凝土施工:随着现代技术、先进材料在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广泛运用,钢筋混凝土工程已成为与园林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之一,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两种。它们在所选用方法、设备、操作技术要求等方面各不相同。3)安装施工:在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园林建筑、构件和设施在小品的景观建设中,出现了更多的装配式结构安装工程。4)给、排水施工:主要有给排水管道敷设、检查井筑砌、个别防水处理等。5)供电施工:主要包括了电的来源的选择、设计与安装,照明用电的布置与安装,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6)装饰施工:包括抹灰工程施工、门窗工程施工、玻璃工程施工、吊顶工程施工、隔断工程施工、面板工程施工、花饰工程施工等。

1.1.2主体工程

1)假山与置石施工:假山工程施工包括假山工程目的与意境的表现手法的确定,假山材料的选择与采运,假山工程的布置方案的确定,假山结构的设计与落实,假山与周围园林山水的自然结合等内容。置石工程施工则包括置石目的与意境,表现手法的确定,置石材料的选用与采运,置石方式的确定,置石周围景、色、字、画的搭配等内容。2)水体与水景施工:其施工内容包括水系规划,小型水闸设计与建设,主要水景工程的建设。3)园路与广场工程施工:主要是园中人行道和广场铺装。4)栽植与种植工程施工:绿化工程是园林工程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程序,先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筑工程设施,而后实施绿化。

1.2施工特点

1)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项目实施和工程施工管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施工程序的安排是随着拟建工程项目的规律、性质、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变化,既有固定程序上的客观规律,又有交叉作业、计划决策人员争取时间的主观努力,因而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地贯彻执行施工程序的安排原则。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施工程序的安排是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内容,也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2)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当前,园林工程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用户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新产品,而生产一个优良产品,除了设计、材料供应等因素之外,主要靠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一般来说,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施工现场主要工作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等阶段。

3)需要科学的进行施工成本管理。每个工程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确定,成本的控制,降低成本的措施等方面,其中降低项目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内容。

2园林建筑工程存在的系列问题

2.1缺乏质量管理体系

园林建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很难科学、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目前多数园林建筑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的管理体系。许多园林建筑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都存在随机、随意的现象。引起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或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2.2园林布局不合理

施工企业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忽视很多细节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于:1)选用木本植物时,灌木比例偏高,乔木特别是中大乔木比例偏低。2)选用草本植物时,草坪面积偏大,多年生草本植物面积偏小。3)从整体植物结构上看,草坪比例偏大,乔灌木比例偏小。4)从植物适地性上看,外来树种比例偏大,乡土树种比例偏小。5)从植物整体景观上看,树种选择特色不突出,季相变化不丰富。以上这些做法导致偷工减料、成活率不高、恶意抬高造价、所栽树木难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往后的管理也带来好多麻烦。

3解决对策

3.1选择最好的施工管理组织形式

3.1.1直线式组织形式

直线式组织形式是权力系统自上而下形成直线控制,统一指挥,下级只接受唯一上级的指令。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组织机构简单,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决策迅速,但专业分工差。实行没有职能部门的“个人管理”,项目经理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项目经理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技能。这样的管理形式适用于项目规模小,技术简单,协作关系较少的单一绿化工程和小型园林配套工程及大、中型园林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在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应用比较广泛。

3.1.2职能式组织形式

职能式组织形式主要强调专业分工,是以职能作为划分部门的基础,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在本职能范围内有权直接指挥下级,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专业分工强,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及专业人才的作用,有利于项目的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存在着政出多门的弊端,由于项目部人员受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的双重领导,对于上级存在矛盾的指令难以适从;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低,难以协调。这种管理形式适用于专业面窄、工期较长的中型园林工程及承接多项园林工程时。

3.1.3矩阵式组织形式

矩阵式组织形式是现代大型工程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它吸取了职能式和直线式各自的优点,力求使多个项目与各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它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个项目部内,既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纵向优势,又能发挥项目部的横向优势,使决策问题集中管理,工作效率高。它是为了某项目临时组建的半松散型组织,项目人员不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项目结束后,便回到各原职能部门,有利于项目部的动态管理和优化组织。对其双重权力下产生的冲突,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加以引导。这样的组织管理形式适用于大型园林综合性工程,其工程量大,内容庞杂,技术复杂,工期较长,对资源共享程度要求较高。

3.2采取项目管理法

园林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进行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目标控制。

3.2.1目标管理法的优点

目标管理是指集体中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实施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行为科学,借助人们的事业感、能力、自信、自尊,实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目标。因此,目标管理是以被管理活动的目标为中心,把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的目标加以实现和控制,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经济活动的任务。这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标管理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目标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是主动的、系统整体的管理,是一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参与性和自主性的管理。它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是成功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3.2.2目标管理方法的几个阶段

1)要确定项目组织内各层次,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提出完成施工任务的要求和工作效率的要求;2)要把项目组织的任务转换为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成果性目标(如工程质量、进度等),又要明确效率性目标(如工程成本、劳动生产率等);3)落实目标:落实目标的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主体的责权利,落实进行检查与监督的责任人及手段;4)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进行分析和纠正;5)对目标的执行结果要进行评价,把目标执行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对比,以评价目标管理的好坏。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2

美国在2012年将工程信息模型引入到土木领域,以提高工程数据的连续性[1]。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兴起为弥补传统定位技术的缺点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Kurdziel等[2]构建了智能建筑系统,以实现建筑工程全方位集成。Moghadam等[3]提出将BIM和精益相结合的管理模型。Javier等[4]也提出了基于BIM-GIS的建筑供应链监控系统。齐宝库等[5]首先将BIM技术引入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于龙飞等[6]构建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集成建造系统的总体框架。曹江红等[7]提出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三阶段质量管理体系,以统一工厂和现场的质量管理。刘平等[8]构建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信息流集成模型,并对模型架构和各阶段的应用进行分析。胡珉等[9]提出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框架,为装配式产业链信息沟通提供路径。田东等[10]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方法,让信息在产业链的各环节能够协同与传递。靳鸣等[11]引入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并制定相应标准。王爱兰等[12]通过BIM技术模拟,提前制定PC构件施工方案。李广辉等[13]利用BIM模型进行动态和静态碰撞,检查优化装配式结构。

为了解决传统定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PC构件工业化生产的、应用BIM技术的定位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首先,根据深化设计图纸和生产方案建立PC构件的BIM模型;然后,结合定位的实际情况,提取PC构件模型中相关生产信息;最后,通过改进的最低水平线算法自动排布预生产的构件,对定位进行优化。

1 BIM模型的创建及定位信息的提取

1.1 BIM模型的创建

PC构件BIM模型的创建与一般的BIM模型有所不同。以Revit软件建模为例,PC构件不仅要作为族被项目文件运用,同时PC构件也是由多个元素组成。多层级的关系和建模软件的局限性,使得PC构件BIM模型的创建复杂而特殊。如何正确有效地建立信息模型,直接影响到构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笔者应用Revit软件,结合PC构件的多层级特点,采用嵌套族创建PC构件的BIM模型。同时,制定参数化建模标准,从模型信息和建模过程来规范信息模型。模型信息主要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建模软件版本号、创建方式、模型的储存等。

PC构件包括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柱、预制墙板等,其参数化建模标准包括6个方面,以叠合板族为例进行说明。

1)族的组成 首先分析PC构件的组成:PC构件族为嵌套族,子族为各个零件,如钢筋、混凝土、预留预埋件等;父族为各个零件的集合。其中,划分零件既要种类完整,也要满足一定的通用性。

叠合板族的组成,父族为叠合板,子族为混凝土底板、预埋件等,见图1。

2)族的命名 族的命名包括父族命名和子族命名,主要参考行业已有标准,结合Revit软件可变参数(参数化建模的参数)的设置,符合族的使用习惯。子族的命名也可以依据形状、功能等。

叠合板族的命名参考图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 mm厚底板)》(15G366-1),结合宽度等可变参数;其子族的命名依据钢筋形状,具体命名见表1。

3)族的基本信息 族的基本信息根据应用目的分析确定,其主要应用于生产。PC构件的BIM模型信息主要包括原材料、零件几何尺寸和位置尺寸,具体可分为总信息、混凝土信息、钢筋信息、预埋预留件信息等。根据嵌套族的特点,细分父族和子族的信息。子族中应包括组成零件的原材料和几何尺寸信息;父族中应包括族的整体信息、零件数量、零件位置尺寸以及嵌套的关联参数。

叠合板族的子族信息包括混凝土底板尺寸、混凝土等级、钢筋等级、钢筋直径、钢筋形状尺寸、预埋件材料与生产尺寸等,桁架钢筋视为预埋件。叠合板族的父族信息包括跨度、宽度、厚度、总质量、混凝土体积、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类钢筋的数量与位置尺寸、吊点信息、预留预埋件位置尺寸等。

4)Revit软件建族的流程 Revit软件的族分为系统族和自定义族,自定义族由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创建,嵌套族为自定义族。嵌套族由父族嵌套子族组成,先创建各个子族,再创建父族,见图2。

5)族的创建过程 创建过程应统一族样板文件、族类别和同一种类构件的参数名称。不同种类构件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可变参数,参数名称可参考族的基本信息名称。嵌套族还需确定父族与子族的关联参数,叠合板的关联参数见表2。

6)其他 注释是对模型和参数信息表达的一个补充,有助于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熟悉构件。如叠合板族中子族位置尺寸的注释。

插入点是确定族引入新项目中的放置点,其设置应便于对族的使用,如,叠合板中的插入点可设置为叠合板的左下角。

1.2 定位的信息提取

定位是由机械设备划出拟浇筑混凝土的轮廓线,然后根据轮廓线组装模具。在创建构件的BIM模型后,由实际操作过程可知,排布构件所需要的信息有混凝土底板轮廓线、混凝土等级、最小矩形轮廓线。最小矩形轮廓线是包含PC构件和模具的最小面积的矩形,见图3。混凝土等级信息用于判断不同的PC构件能否同一批次生产;混凝土底板轮廓线信息用于机械设备划线;最小矩形轮廓线的信息用于排布构件。

在排布構件之前,首先确定构件的模板面。考虑PC构件本身的特征,结合后续工艺的要求。流水生产中常见的PC构件有叠合板、叠合梁、预制柱、预制外墙板、预制内墙板等,其模板面的选择见表3。

通过Revit的二次开发接口,开发信息导出附加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将BIM模型中的信息导出至排布构件的算法,导出的信息见表4。某些信息可直接从BIM模型中获取,如混凝土等级;某些信息不能直接从BIM模型获取,需要经公式计算得到,如最小矩形轮廓线。

2 基于最低水平算法的构件排布

PC构件工业化生产的定位是一个矩形件排布问题,即在定宽定高的矩形平台上排布一系列矩形构件,构件之间不能重叠,且构件必须在平台内部,同时考虑生产工期等因素,找到一个较优的排布方案。影响排布方案的因素有构件面积、生产工期、生产工艺等。定宽定高的平台上排布构件,最优方案是使用平台次数最少的排布方式,可近似等效于每次排布对平台面积利用率最大。

2.1 最低水平线算法的改进

矩形件的排布是一个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问题[14],针对构件排布的限制条件,选择最低水平线算法[15]排布构件,其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最低水平线算法将构件从左到右进行排布,形成高低不齐的水平线;构件排布时,选择最低水平线排布构件,若不能排布,则将最低水平线提高至相邻最低的水平线,同时更新最低水平线宽度,继续排布,见图4。

其次,根据PC构件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算法的优化,包括定高限制优化、工期等级优化、旋转状态优化等

1)定高限制优化。原有最低水平线算法是不限高,与实际情况不符。引入限制高度的参数limH=H-LH,在每次更新水平线高度时,若所剩构件min(li,wi)>limH,则停止排布。

2)工期等级优化。根据用户的工期要求,结合工厂的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将不同构件按生产工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构件排布时,选择优先级高的构件,无法满足要求时,再选择下一工期等级的构件,以提高平台面积利用率。

3)旋转状态优化。PC构件的生产工艺不同,影响构件能否旋转排布。如:叠合板要拉毛,不能旋转排布;外挂墙板和固定台模的生产方式可以旋转。若考虑构件可旋转,则将构件旋转与不旋转的两种状态视为两个构件进行排布。

最后,通过定高限制、工期等级、旋转状态来体现构件排布的影响因素,得到一个最符合实际的排布方案。

2.2 算法的实现

优化的最低水平线算法可通过划分构件的工期等级和利用评价函数选择构件,更高效地完成构件排布,其具体流程见图5。

1)数据预处理 先对构件的矩形尺寸数据进行预处理,移除min(li,wi)>min(H,W),将构件按混凝土等级进行分组。

2)确定工期等级和旋转状态 确定工期等级划分标准,即选择多少日为一级;同时,确定是否考虑旋转。

3)划分工期等级,增序排列构件 依据输入的等级划分标准对构件进行等级划分;同一工期等级构件按面积大小进行非增序排序f(1)≥f(2)≥…≥f(n),再以先后排序每组工期等级,得到新的序列。

4)更新水平线集合 水平线集合是由平台中上部矩形的上边线或平台线组成。下述4种情况,水平线集合会变化:

①构件Pi能排入最低水平线上,构件宽度对应的水平线提高至构件上边线;

②构件Pi不能排入最低水平线上,在相同工期等级中,选择宽度最接近的构件排入,提高对应的水平线;

③在相同工期等级中,也没有构件能排入,扩大工期等级,选择宽度最接近的构件排入,提高对应的水平线;

④扩大工期等级后,仍没有构件能排入,直接提高水平线至相邻最低水平线。

5)判断最低水平线高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则更新限制高度,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构件,即min(li,wi)>limH的构件;若不变化,则判断构件集是否为空。

6)判断构件集是否为空,限制高度的剔除和构件的排入都会使构件集里的构件减少。若构件集为空,则表示已完成排布;若构件集不为空,则重复步骤4)、5)。

7)最终输出最优排布方案,构件种类、数量及位置。

笔者用C++语言实现了图5的算法,通过Revit的二次开发接口读取PC构件模型数据,再将数据输入到算法中,最终形成dwg格式文件。

3 优化后的定位

3.1 优化后的定位流程

优化后的定位流程:创建/选择PC构件模型编写生产计划获取生产信息自动排布构件输出定位图纸。

创建/选择PC构件模型:根据项目需要,在企业BIM构件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构件,若没有,则按构件BIM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标准创建新的模型,并放入构件库中。

编写生产计划:根据项目进度和生产能力,安排拟生产构件的生产计划。

获取生产信息:在构件的信息模型中,获取構件混凝土的外轮廓、最大矩形投影、混凝土等级等信息。

自动排布构件:将所有拟生产构件信息导入自动排布程序,对构件进行排布。

输出定位图纸:将所有构件排布结束后,输出定位的CAD图纸,可直接用于指导构件定位,也可导入划线设备中进行定位。

3.2 数值分析

为比较改进的最低水平线算法的排布方法与人工排布方法的优劣,选取某工厂某一批次的PC构件,同时采用计算机排布和人工排布构件,比较两种方法的区别。

该工厂固定台模尺寸为6 m×10 m,拟生产的PC构件相关信息见表5。

1)计算机排布 采用改进的最低水平线算法排布构件,数据输入见图6,算法运行见图7,排布结果见图8。

2)人工排布 人工排布主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经验越丰富,排布结果越好。3名高级木工[16]分别排布构件,选择平台利用率最高、排布时间较少的排布结果,见图9。

3)结果比较 计算机排布:共36个构件,需要两块固定台模。第1块台模有19个构件,台模面积利用率为90.7%;第2块台模有17个构件,台模面积利用率为79.5%。

人工排布:共36个构件,共需要3块固定台模。第1块台模有17个构件,台模面积利用率为82.4%;第2块台模也有17个构件,台模面积利用率为82.4%;第3块台模有2个构件,台模面积利用率为5.4%。

比较两种排布方法,整体来看计算机排布所用的台模总数降低了33.33%,排布更紧密。再比较两者的第1台模面积利用率,计算机排布比人工排布高了8.3%,具体结果比较见表6。

排布方式台模总数第1块台模面积利用率/%排布时间

从以上分析可知,计算机排布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台模的利用率。随着构件的种类、个数和生产批次的增多,人工排布的时间会成几何性增长,平台面积利用率会下降。当构件达到一定数量时,人工排布无法考虑所有构件。与人工排布相比,计算机排布具有以下优点:

1)排布耗时少,平台利用率高;

2)能适用于工程中构件数量大、多批次的生产情况;

3)操作简便,提高了构件工业化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4)从源头上降低了构件重复生产、漏生产等错误率。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3

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飞速发展,火魔频繁光顾建筑工地,给社会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近两年接连发生的几起建筑火灾事故,再次给建筑工地消防管理敲响了警钟。做好建筑工地防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以及对此类火灾事故的研判,对建筑工地现场的火灾隐患及防范措施浅析如下:

1、建筑发生火灾的隐患及危险性

建筑工地按施工专业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建筑结构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修工程和建筑修缮工程等。工程施工作业与一般的厂矿企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临时用火多,地点变化频繁且环境复杂。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均离不开电焊、气焊割、沥青灶、烘炉、电炉及喷灯等临时用火。而且当今的建筑工程功能复杂,如果对这些作业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不事先办理明火审批等手续,或者对施工人员管理不严,就存在极大地火灾隐患。特别到了北方的冬季,施工现场还要增设锅炉、火炉等生火生产用火设施。因此,若对这些临时用火疏于管理,违章作业,极易引起火灾。

(2)施工现场内易燃、可燃材料多。在施工现场内,到处可见易燃、可燃材料,如油漆涂料、刨花锯末、草帘草袋、油毡、木料以及外墙保温材料等可燃物,由于受施工现场局限性的影响,若不有效控制易燃、可燃物及施工用火,极易蔓延成灾。尤其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后期,室内装修多,电气设备多,管道井多,聚集人员多和建筑功能多,这“六多”更决定了高层建筑较其他民用建筑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立体火灾,有烟囱效应,火势蔓延更快。

(3)用电量大,临时用电不规范。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机械化,普遍使用了便携式电动工具及其他施工机械,加之临时照明的需要,用电负荷量大、线路特别多。如果敷设安装不规范,电线私拉乱接,线路一旦超负荷,容易造成导线过热或短路而产生火花,引燃周围可燃物。尤其这种现象在工人宿舍更是随处可见。

(4)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交叉作业多。建筑工程一般都要经过基础、结构、安装和装修等几个阶段,各工种施工人员常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尤其在安装和装修阶段,工程交叉作业多,再加上工程分包较多,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消防安全制度没有具体落实到位。另外,建筑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上是不了解,不掌握,在消防安全问题上,绝大多数工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无所谓,就是烧起来,也无大问题。一旦发生失火,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5)施工现场消防设施不足,缺少消防水源和通道。在检查中发现施工现场往往在办公区、门口等显眼的地方放置一些灭火器外,其他地方很少配置或根本就无任何消防设施;施工现场往往也只有临时消防水源,管径细,并受季节变化影响,一到冬季结冰,不能保证消防给水。同时,施工现场常常进出材料和挖掘沟道,消防道路时常处于阻断中,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难于接近,将妨碍灭火工作地展开。

(6)临时建筑材料不合格,搭设不规范,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目前,较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均会搭设一定规模的临时建筑,用于现场办公和工人宿舍。现在大多采用装配式活动房,隔墙采用彩钢夹芯板,内部填充大多为普通硬质泡沫塑料,为易燃材料,根本达不到防火的要求。在搭设时往往又因为现场空间条件限制,往往存在防火间距不足,疏散距离不够等问题。在铺设临电线路时更是私拉乱接,随意使用。这样的临建设施一旦着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难以控制,人员也难以逃生。

2、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防范措施

(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对建筑物局部改建、扩建和装修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在订立合同中明确各方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负责。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多,往往几个单位一个工地施工,管理难度大,因而,必须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安全责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各施工单位,各部门的作用,发动群众,做到人人防火,处处防火,时时防火,确保安全。主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现场指定质量安全员并赋予其违章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和质量一票否决权等权力。

(2)要根据施工不同阶段的火灾隐患特点,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消防措施。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将施工现场防火安全与施工平面布置等内容统筹考虑。要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模板、油漆、防水涂料、氧气瓶、乙炔瓶等物品的存放和使用应符合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特别应从明火作业区,可燃、易燃物品存放区、危险物品库房、消防车道、防火间距、临时疏散通道及出口等方面对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进行了明确,确保施工现场实现功能分区管理。在施工环节中实行动态控制,动态检查。尤其加大后期安装工程和装修工程的施工防火管理,严格落实动火审批制度。

(3)要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特别是加强对电气线路的安全监管和电气设备的正常维护、检修,防止因电气线路和设备老化短路引发火灾事故。施工单位要确定专人定期检查临时用电设施的运行情况,做到及时发现线路及设备损坏问题,排查安全隐患。

(4)加强装饰装修工程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外墙保温工程的防火管理。加强工程前期的消防设计监督审核工作,限制使用装修可燃材料,淘汰易燃材料,采用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及施工安全防护网,改进传统施工工艺,推广施工新技术,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在建工程尤其是外立面改造工程的外脚手架、支模架、操作架、防护架的架体宜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搭建,减小火灾荷载。同时,对外立面、内装修工程等建设工程需要进行明火作业时,要求施工区和其他区域应进行防火分隔,清除动火区域的易燃、可燃物,配置灭火器材,专人监护,保证施工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消防安全。保温材料应当在室内堆放储存,若在室外堆放的,应当用A级不燃材料覆盖。

(5)要加强消防设施管理,配备足够的消防水源和消防器材,做到布置合理、使用方便,并保持消防通道畅通。尤其建筑高度超过40米的新开工项目,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系统,其系统应包括泵房、增压泵、专用电箱、沿建筑物高度升高的消防管道、满足顶层作业面和建筑物四周消防需要的消防水袋(软管)以及其他消防器材和设备等。另外还可以合理利用已施工完毕的永久性消防设施兼作施工现场临时消防设施。

(6)临时建筑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防火要求,临时建筑未经消防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要加强施工现场生活区域的防火管理,搭建的食堂、宿舍必须符合防火要求,宿舍生活用电严禁乱拉乱接,存在明火的食堂要重点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工人宿舍严禁将窗口封死,要保证应急人员出入畅通、安全,并配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范文4

关键词: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在建筑结构中,屋面是确保建筑抵御建筑外部雨水、冰雪等自然侵蚀的重要屏障,而屋面的防水技术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关系到居住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

一、建筑屋面防水存在的问题

1.建筑防水设计存在问题

在建筑工程中,屋面防水处理设计时,防水层材料选择应该由熟悉防水处理及防水材料性能的相关人员,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来设计。事实上,目前建筑设计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防水设计人员,通常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随意套用设计图纸,照抄照搬屋面防水设计,由于设计的缺乏和对防水设计的不够重视,导致建筑防水处理不科学、不合理。

2.屋面防水材料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我国建筑材料市场在监督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防水材料市场鱼龙混杂,各类品质的防水材料充斥着材料市场,各类假冒伪劣、良莠不齐的防水材料被摆上建筑材料市场。部分建筑单位受到利益的驱使,导致各类低价格的伪劣产品大行其道,被随意应用到建筑屋面防水工程中。近几年,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是防水市场的主导产品,其假冒现象最为严重。各类不合格的防水材料的应用,导致屋面防水处理质量不符合要求。

3.施工处理中质量意识不强。

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各类工程都采用招投标的形式来确定工程施工单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取得施工权,采用低价中标,导致正规的专业防水公司难以中标。而低价中标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进一步压力工程成本,进行违法分包、转包,变相获取利润。而最终工程施工队伍的经济效益大大缩水,造成施工较为随意,未注重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出现偷工减料、违规处理等问题,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4.施工技术不达标

所谓施工技术不达标,就是指在对屋面防水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的施工工艺不能够满足工程的防水要求,或者说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不达标,导致施工工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这种情况下,要求有关的建筑管理部门应该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上的加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工程要求进行施工。该防水施工技术相对于其他建筑施工技术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各方面的配套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施工操作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到位,施工方对防水工程建设也没有引起重视,故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要想提高施工质量,就必须给予防水工程足够的重视,保证屋面建筑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从而保证延长屋面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二、建筑工程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1.施工作业前准备。

在屋面防水施工前,要审核工程设计图纸,结合建筑防水等级要求,遵循“材料是质量的基础、工程设计是质量保证的前提、施工是质量保证的关键”基本原则,从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方法入手,综合考虑建筑周围环境和建筑的节能效果,编制防水工程的施工方案。在屋面找平层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养护和干燥处理,控制找平层含水量低于9%。找平层的坡度要符合设计的要求,不能出现起砂、开裂、空鼓及脱皮等缺陷;要做好女儿墙、挑沿、沉降缝及入孔等防腐木砖,沉降缝顶要设置坡度,并采用铁皮封盖。屋面下水口位置和出墙位置不能影响到雨漏斗的安装,不得贴近各楼层的空调孔和通气口。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备好配套材料和防水卷材,相关材料存贮时要远离火源,防止事故发生。

2.防水施工方法。

根据屋面防水材料的不同,可将防水施工分为卷材防水屋面施工、刚性防水屋面施工和涂抹防水屋面施工三种不同的方式。

(1)卷材防水是利用胶结材料粘贴卷材来进行防水的处理方式,采用此种处理方式具有重量轻,防水效果好等优点,处理后防水层具有较好的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的结构振动和抵御涨缩变形。采用卷材防水处理的找平层,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在面临荷载时不得发生显著变形或破坏。卷材防水层施工的一般工艺流程为:对基层进行处理,喷、涂基层处理剂----对节点附加进行增强处理----定位、弹线、试铺----铺贴卷材----收头处理----节点密封----检查、修整、清理----铺设保护层。卷材的铺设方向根据屋面坡度和屋面是否存在振动来确定,在屋面防水层施工时,要处理好附加层、节点和排水集中部位,采用从屋面最底标高向上的方式开始施工。

(2)刚性防水屋面施工主要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补偿性收缩混凝土和细石混凝土等刚性防水材料作为防水层,主要应用于三级的屋面防水,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级或二级屋面多道防水的一道防水层。刚性防水层面在防水层而后基层之间要做隔离层,在防水层要设置分格缝,浇筑混凝土时采用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顺序进行,在分格缝内的混凝土要一次浇筑完成,不能留下施工缝。浇筑完成后,先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之后采用滚筒辊压,直至表面平整,利用铁抹子压实并抹平,混凝土初凝出水后,进行二次表面压光,在终凝前进行三次压光,提高防水层的抗渗性。

(3)涂抹防水屋面施工在屋面基础上涂刷防水涂料,待防水涂料固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厚度的整体涂膜,依靠涂膜达到防水的目的,一般用于三级或四级的屋面防水中,同时可以作为一级、二级屋面防水的多道防水层中的一道防水层。涂膜防水施工的一般施工工艺为:清理基层表面----喷涂基层处理剂----对特殊部位进行附加增强处理----涂防水涂料并铺贴胎体增强材料----修理及检查----对保护层进行施工。采用涂抹法防水,必须具有两层以上的图层组成,在每层上涂刷2至3道。根据防水涂料的品种,来选择分层涂布,待先涂刷的涂料干燥并具有一定的膜厚,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涂刷,直至达到设计的厚度要求。涂抹防水层屋面具有防水性能好、施工操作简便、温度适应能力强、能适应复杂基层、无污染、无接缝、冷操作及容易修补等诸多优点,被普遍应用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施工中。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找平层的质量控制。找平层对于屋面防水非常重要,要坚实,避免有突出的尖角和凹坑或表面起砂现象。管理人员应要求施工方将混凝土表面灰尘进行清理,然后进行蓄水检验,确定无漏水等问题后方可进行找平层的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对材料的配合比、排水坡度、找平层厚度、分隔缝设置等方面进行检查,看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基层处理剂的要求。为了提高防水卷材与基层之间的粘结力,使其性能得到有效发挥,在防水层施工前要提前涂刷基层处理剂。通常使用的基层处理剂冷底子油及与各种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和合成高分子卷材配套的底胶(基层处理剂),在选择时要保证基层处理剂与卷材能够很好的结合相容,以免出现卷材腐蚀或粘结不良的现象出现,导致渗漏。

3.保温层的质量控制。施工人员应对保温层粘贴的牢固程度进行检查,确保其不存在松动的情况,上、下层接缝应错开,板间的缝隙应填密实,确保排汽道设置满足设计要求。

4.防水层的质量控制。此环节施工人员应注意对卷材搭接尺寸、接缝处理及铺贴方法进行严格检查。施工结束后管理人员还应督促施工方进行蓄水检验,看是否存在积水或渗漏现象。

5.细部构造处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应加强天沟、檐口、泛水、檐沟、水落口、伸出管道及变形缝等部位的检查,这些均为施工过程的薄弱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屋面出现积水或渗漏现象。

6.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及验收。对于分项及隐蔽工程而言,应配合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重点应放在基层、密封部位、防水层搭接宽度、附加层及细部构造等隐蔽部分的检查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施工结束后,应对柔性防水屋面进行全面验收,并进行质量验收记录的填写,并上交至建设单位进行存档。

结语:

在防水施工中,要根据建筑类型,合理选择防水材料,结合建筑自然环境,检验材料的耐久性能。防水层施工时,要严格落实施工工艺要求,落实工程管理制度,提高防水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