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壮族的传统艺术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2

为了更深层的去了解现代装饰,只有从教学中抓起,深刻的掌握现代装饰方面的专业知识,完美的与艺术文化相结合,有如下内容

一、构图

完美的构图才能体现艺术灵魂,那么想要展现一幅完美的自然景观图,给人真实立体的视觉感,实现起来并不容易,首先主观上要将图片处理的没有瑕疵,其次又要给人突出的空间感,所以如何将构图的灵魂面展现从以下点来分析

(一)理想化

下面首先我们来举个实例,《引魂升天图》出自于长沙,这幅图主要是马王汉墓,大家可以去了解下,整体画面感非常强,它的分布清晰明朗,在同一个画面中看到,它能够将天上人间完美用线条来展现,并且每一笔都非常柔和顺畅,色彩的搭配也是栩栩如生,这幅图真不愧是艺术界的灵魂杰作。

(二)适应性

想要一个完美的现代装饰作品,从视觉上就要给人舒适感,整体画风要表达清晰,抽象化的问题要完善,彩陶时期的鸟纹作品中还是常常能够接触到的,我们要加以学习运用,进一步的提升现代装饰的含义。

(三)空白

装饰作品中所谓的空白处,就构图思想而言也是一种装饰,从审美角度来看,有时候空白更能给予人一种更强的空间视觉,古代时期的剪纸皮影明间壁画便是很好的例子,其次还有金银镶嵌的战国图,汉代画像雕刻和陶瓷制品的外装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那么在传统艺术的理念基础上,我们要让每个装饰作品中的空白处可以带来意识思考。

除了这些之外,我们能够通过汉代的花香和相关的图案进一步在民间剪纸等艺术活动中,要受到相关的活动启迪,进一步实现墙上的艺术形式结合,提升画面的既视感,可以借鉴《中华千秋颂》这个作品,整体内容表达清晰,利用段落式表达顺序,从整体画风来看,所要表达的意境很有美感,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进一步实现石材的拼凑画。

二、色彩

每个名族对色彩都有惯性直觉,那么如何恰到好处运用它,从深层角度来看,色彩也展现一个名族文化艺术,同时也呈现了自己的风格,进一步能够实现颜色的特征,对于传统的中国的自身特点来说,进一步能够实现色彩的规范化模式,传承色彩的传统艺术。

(一)色彩以少胜多

从整体画面感来说,单一的色调远比明艳的色调要有张力,我们可以利用几种颜色相结合来完成一幅图的整体基调,这样对色彩就要有强烈的感受,我来举个实例,《八仙图》这个作品,它的色彩既视感强烈,整体是以紫色为基调,结合红黄紫黑四色完成,视觉上没有给人有色彩的冲突。

(二)色彩的并置

以小规模的形式开始,能够实现色块的整合,并且能够颜色组合的趋势,进一步实现中门神秦琼、尉迟恭形象,其服装和头饰就是采用此法,也就是用黑色的线来区分相关的色块,实现色彩的混合情况,这样的手法能够实现相关的借鉴和学习的内容。

(三)线的分割

一幅作品首先色彩要很和谐,不能给人有模糊的感觉,所以要将色彩统一化,那么画面中那些空白处就要要黑白金银四种线来清晰的勾勒出,这一做法还是借鉴了古代的壁画模式

三、寓意

美学上对于图案的特征能够实现歌颂性质的作用,能够对向上的事物进一步实现多元素的分析,实现民间美术和文化的结合,进一步能够完善人们想要表达的,我们可以多借鉴古代作品,例如家族繁衍、镇妖辟邪、镇妖辟邪、神灵慈爱,这些作品都是以纹饰为主,几乎都做到了形意结合,能够实现相关的匹配,现在的装饰作品都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但所要表述的寓意相同,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名族色彩,有着精神层面和审美等全方位的涉及和涵义。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3

现阶段壮族敬酒歌大多数都是在喜庆节日上的活动或者重大节日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敬酒歌的表演形式是壮族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主要表演形式的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礼遇客人的时候,通常举杯围绕客人,一大群人所表演的壮族敬酒歌让人流连忘返,可以深刻感受到人们宽阔的胸襟,自信豪放的性格;在节庆日围聚在客人周围载歌载舞,说话说得激昂时手势就随之而来,唱得高兴往往也会手舞足蹈。壮族敬酒歌的表演在傩戏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踩着三角形,合着“锣鼓点”,不断地跳动。祭祀时必演壮族敬酒歌,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壮族敬酒歌。壮族敬酒歌有简单情节的傩戏,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

二、壮族敬酒歌的艺术特征

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民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

(一)壮族敬酒歌歌曲旋律特色

壮族敬酒歌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宴席曲中于其他艺术元素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好的呈现效果,表现出了宴席曲的全部精髓,展现了宴席曲深层的含义。

(二)壮族敬酒歌节奏变化的技巧

在壮族敬酒歌的开头和结尾都能欣赏到不同感觉的节奏特点。“贝侬哎山歌声声伴酒喝贝侬哎好比春风侬哎壮家敬酒要唱歌贵客越多心越暖呀。过山坡贝呀侬哎客人来到家门口咧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贝侬哎”

三、壮族敬酒歌的文化内涵

壮族敬酒歌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民族歌曲的演绎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

(一)传承

1.在艺术环境中继承作为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而同步产生的壮族敬酒歌,在人类发展史中,已经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一种独特而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壮族敬酒歌与人们的的生活劳动一直心息相依,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首先就表现为一种外显的媒介以及载体。壮族敬酒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他涉及了很多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调。

2.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与人类的关联一直心心相惜,壮族敬酒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就表现为一种载体以及外显的媒介。

3.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现音乐艺术上,必然也十分重视塑造意境,表达情感。在壮族敬酒歌表演中,在表演者的手中,壮族敬酒歌就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情境是喜是悲,都是可以通过表演来进行表达的。每种艺术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壮族歌曲的特色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及身体韵律上。身体曲调的夸张、跳跃感使得观赏者们无尽的释放兴奋的情绪。他们习惯带动人们的情绪。身体曲调配合眼神的交流传达着情意。

(二)展现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壮族敬酒歌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和体现,在壮族敬酒歌过程中就是为了传递美好的理念和感情。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壮族敬酒歌的接受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审美观念和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这些都是壮族敬酒歌带给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财富。将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敬酒歌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壮族的各个敬酒歌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宗教的意识形态,在歌词中,人们习惯将于这种类别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祭祀使用的工具都融合进壮族敬酒歌表现中。这些源于对生命和自然无限崇敬与热爱的壮族敬酒歌,在时代的发展中仍然保存和延续了下来,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情怀和性格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之情。将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舞种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天等县壮族人民壮族敬酒歌中,无论是萨满教还是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对于精神世界有着无限追求的,在壮族敬酒歌上对于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呈现感恩的情结

在壮族敬酒歌都是力图展现一种对于英雄情怀和神明的感恩。这种敬酒歌氛围在审美价值上,就极具观赏力。敬酒歌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壮族人试图使用激动昂扬的敬酒歌和韵律来展示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民族不畏艰难,突破重围实现民族大义的一种英雄气概,以及神明保佑,民族顺利前行的一种感激情怀。敬酒歌结合宗教器具和情怀。

四、结语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4

【关键词】壮族女子群舞;《羽人》;舞台呈现;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37-02

一、壮族群舞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在这个区域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使其成为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省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表现和交流方式,孔雀舞、象角鼓、朝鲜舞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都是我国文艺园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壮族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借鉴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艺形式,同时结合自身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以群舞为代表的壮族文艺发展繁荣。

壮族女子群舞《羽人》反映出的艺术发展趋势:

(一)艺术性。对于任何艺术表达形式来说,广泛地借鉴舞台效果等新型辅助手段都是必然要推广的发展趋势。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因此要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来提升艺术的总体表现水平。壮族女子群舞《羽人》在表演过程中广泛运用了灯光、音效等辅助手段,通过不同的环境氛围给了观众更加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二)传承性。无论是对于群舞还是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传承和继承都是首要的。任何一种艺术要想发展的长久,唯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不忘却最为根本的精神。壮族女子群舞《羽人》借鉴了广西壮族的精神信仰――羽人,羽人是追寻自由、追寻天空、追寻阳光的红土地上的精灵,是壮族先民向往自由、向往光明、向往美丽的梦想寄托……

(三)时代性。无论是对于群舞还是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要想长久的发展都要紧跟时代主旋律,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一味地墨守成规,其艺术内涵只会逐渐萎缩,直至殆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自由、平等、不断进取和完善,壮族女子群舞《羽人》是建立在古代铜鼓上的人物形象基础上的,古代的人类将自我的精神信仰以图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是其追寻自由、向往光明的直接体现,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四)平民性。艺术要扎根于人民,要服务于人民,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真实意愿和普遍希望。无论是群舞还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要想长久的发展都要扎根到人民中去,真实地获取人民的想法与感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不断强调,艺术的真谛――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壮族女子群舞《羽人》取材于人民,建立于人民,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百姓所熟悉的艺术内涵。

二、创作背景

壮族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平和且朴实,舞蹈是其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主要方式。羽人是壮族的崇拜图腾,是其精神信仰的主要承担标志。羽人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飞仙,被广泛地绘制在广西地区的铜鼓表面,是古代劳动者对于自由、光明的直接表现。羽人,又译为羽化登仙,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因身有羽翼能飞,因此与不死同义。壮族女子群舞《羽人》的创作对象正是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信仰。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变迁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至上、权钱交易的不良风气很是盛行。以羽人为代表的精神内涵正是当今社会所欠缺的,是正能量所包含的内容。

三、创作主题思想

广西是铜鼓的故乡,广西大地孕育了灿烂的铜鼓文化。铜鼓上的羽人形象,是作为民族图腾的精神产物,造型、线条极具美感,亦人亦鸟,如同精灵般飘逸、灵动、美丽至极。羽人,是追寻自由、追寻天空、追寻阳光的红土地上的精灵,是壮族先民向往自由、向往光明、向往美丽的梦想寄托……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要通过具体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最为真实的想法与精神。通过观看当地留存下来的羽人形象发现,其通过简单的图画将内在富含的自由、光明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给予了我创立女子群舞《羽人》的最初动机。民族的精神不光是民族的,还要通过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推广到国内外,赋予其文字无法表达的深层内涵。

四、创作灵感

作为新一代的创作者,弘扬“感受、感动、感恩、传承”的主题,在感受历史文化时是幸福的。面对悠远的文化艺术,我们更感恩壮族先民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舞蹈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传承这一份梦想寄托,努力创造出一个既有丰厚民族底蕴,又新颖独特的壮族舞蹈作品。先民残存下来的羽人是通过具体的身体图画来表达的,这给予了创作者编创独群舞的最初灵感。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与羽人富含的精神内涵最为贴切,是最有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五、创作思路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要想给予观众更为直观与生动的观看效果,就需要不断开拓创作思路与表达形式。总的来说,壮族女子群舞《羽人》的创作思路是通过手势的表达来呈现鸟类的姿态,通过具体的飞翔、觅食等动作来表达其自由、神圣的品格。另外,在创作中不可或缺地要利用到舞台呈现等技术手段,通过具体的音效等手段来进行环境的渲染与表演过程的陈述。壮族女子群舞《羽人》追求的是内心的神圣与宁静。

六、创作的舞台呈现效果

空灵寂静的山谷,一束阳光穿透丛林,光斑点点,在光影间隐隐约约出现羽人的身影,灵动妖娆……神秘、灵动、自由是整个舞蹈的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仙美的自然世界,既有原始壮族舞的民族记忆,又具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是一种古今交融的表演风格。音乐流畅唯美,与舞蹈相结合,把观众带到了一个舞台空间。具体来说,壮族女子群舞《羽人》的舞台呈现效果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灯光的营造。群舞《羽人》需要的是远古时代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蓝色、黄色等较为柔和灯光来进行渲染,给予了观众一种环境的改变。首先,在一种较为柔缓静谧的灯光氛围里,表演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整场演出的主基调。灯光随后跟着实际的演出内容和表演者的表演行为不断地进行着改变,时而明亮夺目,时而静谧幽暗,随着舞台表演的进度来适时调节;

(二)音效的使用。群舞《羽人》的主题是追逐自由与光明,通过羽人的艺术形象来表述当代人的精神追求。群舞开场通过宁谧、自然的音效烘托了表演氛围,表述了整场演出自然、静谧的特点。随着实际演出内容的变化,舞台音效时而高昂激进,时而缓慢悠扬;

(三)动作的设置。《羽人》以壮族舞蹈“凤凰手”为基本舞蹈形态,融入了现代舞的呼吸方式,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力。群舞表演者主要通过自己手的形式来完成主体羽人的表现范围,或搔首弄姿,或昂首直立,表达的都是其活泼、灵动,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

(四)服装的选择。为了更好地营造氛围,群舞演员选择的都是较为紧实的瘦身服装,一方面营造了羽人灵动、轻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给了观众美的享受。服装以绿色为主基调,长裙款式,将裙摆演绎成羽人的羽毛,更具飘逸和立体实感;

(五)舞台屏幕的营造。舞台屏幕是提升群舞表演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辅助措施,是渲染环境与行为的关键。《羽人》的舞台屏幕始终营造的是一种静谧、自然的氛围,苏子和舞台表演时而静谧,时而热烈。

七、创作艺术风格

以传统的壮族“凤凰手”为动作核心,结合现代舞的呼吸,创新发展出一种极具壮族风格特点的舞蹈语汇,既民族又现代,既含蓄又热情洋溢,形成一种新颖的羽人舞蹈风格。将历史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形式,赋予时代变迁和精神文化的升华。

八、创作原型

壮族女子群舞《羽人》的创作原型是鸟图腾,古骆越人因鹭鸟指引发现野生水稻的滋生地,这是与当时的渔猎经济生活密切关系的。鸟被壮族先民视为神物,倍加崇敬,其代表了追寻自由、追寻天空、追寻阳光的精神。《羽人》的实际创作以铜鼓上翔鹭鸟图腾为原型,赋予了它女性的柔美,兼具鸟的灵动,以壮族舞蹈“凤凰手”为基本舞蹈形态,融入现代舞的呼吸方式,使“羽人”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妩媚妖娆。

九、创作方向

羽人是壮族的图腾,其代表了壮族先民向往自由、向往光明、向往美丽的梦想寄托。壮族女子群舞《羽人》的创作方向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载体,将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推广到广大的社会群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先古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壮族女子群舞《羽人》所表达的内涵是唤醒社会的真、善、美,是对不良社会风气与行为的有力讽刺。

十、结束语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直接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在被悠远的文化艺术感动的同时,我们更应感恩壮族先民为后人留下那么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艺术。将历史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给人一种崭新的享受形式。陈旧的精神内涵以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示,给予众人的是时代的变迁和精神文化的升华。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5

【论文摘 要】 本文调查与分析了广西崇左民族地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及本土音乐资源的现状,并对在地方高师公共教育课程中普及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探讨。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的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师开设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艺术素养,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方乡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该民族人民特有的精神面貌及心理素养,同时也非常鲜明地展示了地方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民族特征。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与高师公共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对提高师范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 

一、 广西崇左民族地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崇左市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侗、水、京等民族。为了了解本地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笔者走访了广西崇左市高师院校,采用了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高师音乐艺术教育的一般情况(艺术师资、课程设置、课外艺术活动、设施与设备)、选修过音乐课程学生的音乐素质现状、对现有音乐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和对家乡本土音乐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高师学生,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卷187份,回收率为93.5%。 

(一) 学生音乐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在“你认为有必要选修音乐课吗?”调查中,有90%学生认为有必要,7%认为可有可无,3%认为没有必要。“你选修音乐课的目的是什么?”认为提高艺术修养的占88%,减少学习压力占8%,拿学分占4%。以上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高师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很有必要,不仅有利于今后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潜能,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二) 课时、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学生对开设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抱有积极的期待和极大的热情,但现实中各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状况却是与学生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高师在公共音乐课程的选修课设置不合理,课时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由于音乐公共课主要的内容是音乐欣赏,尽管教材的内容很丰富,但民族地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基础教育不够完善,音乐水平普遍偏低,所以音乐欣赏中的一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偏难。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需要,在高师公共课程中要在特色模块建立鲜活的教学模式。再次,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追求流行与时尚,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三) 高校音乐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本土音乐教材 

在“你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否满意?”的调查中,认为满意占48%,一般30%,不满意占22%。“喜欢音乐课的内容是什么?”音乐欣赏占60%,视唱练耳占25%,基础乐理占15%。“家乡本土音乐能否进入音乐课堂?”可以占85%,无所谓占10%,不可以占5%。以上结果显示:学生对现有的公共音乐课抱有很高的关注度和期望值,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不只是希望音乐课是单纯的欣赏课和理论授课,他们更希望接触到音乐的各种形式,希望音乐课以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在课堂和校园活动中。特别是本土音乐版块中既要有专题讲授,也要有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研讨,最大化地活跃课堂,同时让同学们能深刻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四) 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你最喜欢的音乐类型是什么?”流行音乐占35%,中国民族音乐占42%,家乡本土音乐占8%,欧洲古典音乐占15%。“你了解哪些广西的本土音乐?”了解壮族“三月三歌圩”占48%,“壮族山歌”占16%,“京族独弦琴”占10%,“龙州天琴”占36%,“什么都不了解”的占14%。调查显示,由于学校对音乐基础教育的普及不够,学生爱好转向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喜爱度超过了中国传统音乐,甚至很多学生对家乡本土音乐一无所知,以学校所在的广西崇左作为发源地的“天琴文化”,只有36%的同学知道,这就给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高师缺乏传承基地和本土音乐课程设置,因而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传统音乐文化严重脱节。 

二、 广西崇左优秀的本土音乐资源 

(一) 天琴文化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金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及传承推广天琴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龙州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三大乐器之一,壮话称为“鼎叮”,用葫芦制作,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马等部件组成,音域宽,音色清亮、圆润、甜美悦耳。天琴的表演形式为边弹边唱边打脚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鲜明、轻盈跳跃的特点。演唱上运用龙州方言进行歌唱,音乐上具有清新、幽雅等特点。作为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天琴具有独特的骆越文化传统见证价值。在龙州境内,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必定有天琴弹唱表演节目。2007年,龙州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与发展天琴艺术注入更多的动力。 

(二) 壮族歌圩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用唱歌来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传统。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壮族人爱唱歌,不仅平时唱,家里唱,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或“歌节”。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是表达壮族人民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壮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曲、摇篮曲,而流行最广泛的是山歌。 

(三) 短衣壮的送客歌,敬酒歌,催眠谣等 

崇左市大新县板价屯是民俗风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个村屯,作为壮族的一个分支,板价人的穿着打扮和风俗与周边壮族聚居的村屯有很大不同。板价女子喜穿短衣长裙,因而被称为“短衣壮”,他们保留了许多壮族古老部落的习俗,比如做五色糯米饭、打糍粑、纺纱织布等。《敬酒歌》是“短衣壮”迎接客人时唱的一首热情洋溢的敬酒歌,另外板价“短衣壮”的民族歌舞也别具一格,像迎宾送客歌,敬酒歌,催眠谣等民族文化,也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三、 地方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 充分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体系 

广西崇左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发挥优势,增加地方特色课,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知识引进高师课堂,尝试和当地的优秀艺术团体合作办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体现本土民间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母语教育,应该建立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壮族音乐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天琴为例,广西崇左龙州被称为“天琴之乡”,外界和自身的条件都十分良好,天琴音乐的推广普及是可行的。相比较于其他精英音乐艺术文化,天琴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而且还简单易学,成本较低,适合普及的需要。 

(二) 调整教学思路,确定以民族音乐为主的音乐教材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受到严峻挑战。高师是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基地,广西西南部是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壮族学生,这些学生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在音乐公共课程中,应该以本土音乐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属于遗产之列的民族音乐文化,例如龙州“天琴文化”和壮族民歌,演唱上运用壮语方言进行歌唱。这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感受到美,更能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体会人文精神。广西崇左本土音乐对于崇左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音乐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它承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独特的艺术景观。将本土音乐资源合理地纳入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中,既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担负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担。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民族音乐教育能力 

师资力量是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教育课程中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就要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在高师中尽快培养一支具有较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高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广,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多开设一些音乐选修课。需要开办新的、复合型的、能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既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工作,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 

 

壮族的传统艺术范文6

一、广西本土主要的音乐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广西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国华南西部的广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那里有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风情、民族节日习俗众多,其中歌咏习俗最为众多。有众所周知的壮族的“三月三”,有彩带飞舞的瑶族“盘王节”,有乐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载歌载舞的京族“唱哈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广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的,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的快乐生活,题材也十分有趣。在广西的很多地区有请客的“敬酒歌”、有结婚的“哭嫁歌”“上轿歌”、打渔时有“渔歌”、放牧时还会唱起“牧歌”、在牡丹花开的时候人们唱起了“花歌”、荔枝开出果实的时候还有“甜歌”等等。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广西拥有着我国人口第二大民族壮族,同时壮族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乐器等。广西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广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舞蹈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器乐更是多种多样。广西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地方无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音乐的流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西的本土民歌绚丽多彩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地区,壮族则是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劳作和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体传承手段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此许多的作品并没有能流传下来。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众多且韵律非常独特。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壮族民歌就形式分,还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生活歌则有《对歌》等。《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也是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广西本土甚至是全国都有着知名度,特别是在《刘三姐》的电影放映后,《对歌》逐渐由一首歌发展成了一种歌唱形式,只要是通过抒情的男女对唱,四句一组,相互问答的方式来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壮族地区,最主要的传统音乐还有山歌调,歌词有赋、比、兴,曲调有欢、西、加、比、论五种。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了各地,虽然并不是传统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却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广西的本土舞蹈历史悠久广西是一个热情的地区,在壮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们浓浓的热情。人们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融入到了舞蹈当中,即使是舞蹈情节具有悲伤元素也不会抹去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广西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它与巫师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记录是在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对于蛙神的颂歌。因其动作粗狂,两臂展开弯肘上举且两腿蹲成弓步而被称为蛙形舞蹈。广西歌舞发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为出名。鼓舞有铜鼓舞、蜂鼓舞和扁担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捞虾舞等。其中以扁担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传最为广泛。扁担舞主要是表现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同时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采茶舞是一种男女群舞,男队手执霸王鞭,女队手执花灯花灯或彩扇载歌载舞,内容主要描写农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壮族人民的风俗歌舞,以牛作为送寒迎春、劝人春耕和勤劳丰收的象征。音乐多以民歌为主,内容多为赞美耕牛、祈求丰收。在近年来广西舞蹈的不断发展下,广西的舞蹈发展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培养之下,广西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抛绣球》《壮族大歌》等。《壮族大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壮族人民,在绝望之中,仍坚强地追寻太阳,展现了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广西的本土器乐各具特色广西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广西许多乐器都是经历过历史磨痕的,发展了许多年,制作简单,携带简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吹奏乐器有葫芦董等,拉弦乐器有马古胡和土胡等,弹拨乐器有独弦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蜂鼓等。马骨胡是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独弦琴是京族乐器。以劈成两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长匣作为琴身,长约80厘米。演奏时用右手按着小圆木,左手以小竹片弹拨弦线,能奏出4个音和装饰音、颤音,音色幽婉动听。铜鼓是壮族同时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身铜铸,成倒立的圆筒形,是击奏的体鸣乐器。铜鼓音色粗犷,音量较大;鼓的背面有调音铲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执掌拍击球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清脆而响亮;右手拍击喇叭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深沉而浑厚。著作《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人们在节庆时节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

二、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音乐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核心,乐便是音乐。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对音乐教育大加赞赏,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之民莫关于礼”,赞同音乐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我国的礼乐教育用礼训练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让人们能理性的在社会中生存,而用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维新变法”之前,我国的音乐多半还是具有娱乐性和统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显。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音乐的改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人们改革的决心,积极宣传学堂乐歌。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学堂乐歌得到了发展。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正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广西的本土音乐内容非常地宽泛,所涉及的内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的宝贵音乐文化已然开始流失,在口口相传的民歌中,在风情浓郁的舞蹈里教会我们的应当是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并向下传承。本土音乐的发展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地区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该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西的音乐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长足的发展。从幼儿的启蒙学习,到中小学的基础音乐学习,再到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着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我区学校的大部分学习中,专门有针对性地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课堂内容还是占少数。我区对于加强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近十年间才开始开展的,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受到本土的音乐的熏陶便是极少的,有些学生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了解不深。长此以往,本土民族音乐的根基便比较浅,在教学中树立起学习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则需要教师的长久的努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去了解本土音乐。所以本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土音乐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去寻找音乐。

三、对于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对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区的本土音乐进行传承途径有许多,这篇论文重点从音乐教育这方面来思考和讨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强烈的挤压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本土音乐教育,要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从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创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它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使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1.研究型的课程观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研究型课程是一项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程结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如实地采风,深入到壮族聚居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并且经过接触和学习后能慢慢学会唱或表演一些壮族的民歌,以自己亲身去体验并从中得到学习。2.把现代音乐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有独特的传授模式,所以壮族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基本以“口传心教,口口相传”把其音乐文化一点一滴传承下去的。而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都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专业的音乐教育开始朝多层次、多规则、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发展。其实“口传心教”是属于非常开放性和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也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3.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识专业性的教师非常稀缺。近几年,广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师基本以外省教师为主,而本土的教师则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养不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建议各高校能加强师资的培训,有条件院校的可以让教师去更高水平院校去进修学习,以填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应具备较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影音资料、图书资料等,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二)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1.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乐作品融入到教学欣赏课程中。比如: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歌曲。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索性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壮族音乐文化的魅力。2.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情况下举办一些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关的音乐活动,如:艺术节、歌咏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所表演的节目要和我区的音乐文化有关,可以选择演唱我区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入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慢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综上所述,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校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群人。在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