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1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422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的。由于绿色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逐步深入,我国于 2006 年 3 月,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指出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理念亦被国人日益接受。当代语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传统高消耗型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上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这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性差,多数建筑仅仅停留在样板状态; 建筑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供应动力不足; 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等。

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建筑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有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由于政策不重视,使得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的宣传收到局限,各方对其市场的关注度不大,这使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建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

最后,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而我国的体系需要标准化与全球化。

3、绿色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

所谓的“低碳城市”,简单来讲就是指以“低碳”理念指导发展的城市。在具体涵义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应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强调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强调低碳消费。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由此,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作用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和“营造低碳生活”两个方面。

在2010的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也耍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作息中要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进程。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就全面的诠释了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理念。

建筑作为能源使用的主要载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城市,首先要求建筑实现生态转型,而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生态化的产物。它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及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亲近自然,并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除了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方面,绿色建筑均考虑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从而为资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首先,绿色建筑是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他不仅仅是技术整合,也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他的核心目标是要打造幸福人居生活,节能减排是他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城市与人的生活品质。他的核心是人,资源,环境的三者平衡。一个好的绿色建筑,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观。

其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共生共享,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城市有生命力的活体构成单元。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的经济链条很长,其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会涉及交通、土木、建材、化工、轻工等 20 多个上下游产业。因此,绿色建筑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与绿色建筑理念一致的低碳意识,从而在相关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开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鼓励低碳行为等等。

4、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前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发展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源头。这方面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上入手。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提高设计标准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其次,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政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1)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

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最后,一方面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目前,节能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明进步。推广、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6) : 1.

[2]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 1) : 44.

[3]宋德勇,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3( 9) : 8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低碳交通 指标体系 构建 评价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U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213-02

低碳交通的发展问题涉及到了资源、能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1-2]的内容,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符合交通发展实际的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近年来,镇江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好江苏生态更高要求相比,与率先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示范省的更高要求相比,与打造国家低碳城市的更高要求[3-4]相比,镇江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措施保障[5]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依托镇江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镇江的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 低碳交通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选择方法

评价指标可选用多种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多元统计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收集、归纳、问卷、专家等;

②频度统计法:主要对相关论文与政策法规进行统计,选择频度高的指标;

③多元统计法:主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结合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和多元统计法针对镇江市低碳交通发展选择评价指标。

1.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基于镇江市能耗与碳排放预测分析,结合交通运输部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等相关文件政策,确定了镇江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为基础设施指标、交通环境治理指标、特色性指标三个部分。

(1)指标收集与获取。

指标的收集与获取主要是参考国家相关政策、江苏省内相关政策以及镇江市运输发展相关指标等政策,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和多元统计法等选取指标的常用方法来确定的。

(2)指标初选。

依据镇江市交通特色,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现状,选取合适的指标。

(3)指标筛选并确定。

在满足整体完备性、科学性、层次性、适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下,结合专家意见,筛选出最终的指标,详见图1。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用层次分析法[4](简记为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的权值(相对权数),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该文以已经构建的一级指标体系为例,通过德尔菲法[6]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及计算,如表1。

计算各行元素的3次根:

计算结果正交化:

1.4422+1.4422+0.4807=3.3652

1.4422/3.3652=0.4286

1.4422/3.3652=0.4286

0.4807/3.3652=0.1428

可知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

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 MATLAB 计算得出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可知:

又由 n=3,可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2

可得=0

由此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可以接受。

故向量W=即为准则层指标权重。

同理可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权重。

2 案例分析

根据已经确立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结合镇江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对各指标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加权平均法[7-8]对镇江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得分为74,具体见表2。

3 结语

绿色循环低碳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和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该论文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进行跟踪分析,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成果对于江苏乃至全国的低碳交通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世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周伟,Joseph S Szyliowicz.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资料手册[M].钱振东,陆振波,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 Robert Cervero.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xperienc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 D C,2004.

[5]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C].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9.

[6] 武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路径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世界各国纷纷注意到环境问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作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备受瞩目,而碳金融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为止,各界对碳金融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总的来说,碳金融是指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或者多种金融活动的综合体,包括绿色信贷、清洁项目投资、低碳技术融资、碳交易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发达国家或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碳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发展路径的研究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金融等发展现状及问题,对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发展路径做了深入剖析,以期为生态脆弱的西部民族地区低碳发展提供支撑。

二、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发展现状

(一)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以欧盟、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或者气候交易所及其减排计划等市场体系基本完善,碳金融交易的模式及产品较以往的单一发展模式或者产品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同时,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碳交易额更是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更加的广泛,不仅包括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机构的广泛参与,如世界银行等,私营部门也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如各类基金、企业等。

(二)国内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碳金融制度及其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对于国际上来说起步较晚,仅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建立了环境交易所等碳排放交易市场,如北京、上海等地。我国为大力发展碳金融,积极制定了各类有关碳金融的法规条例等,同时对绿色信贷、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等加以规范约束。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CDM项目的完成的碳交易额居于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大CERS的供给方。另外,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地位逐渐提升,话语权和碳议价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在日趋优化,碳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元化。

(三)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发展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和碳汇资源十分丰富,碳交易的潜力相当可观。如云南和贵州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全国各省区名列前茅,这些森林资源都是巨大的碳汇来源,因此民族地区在开展CDM项目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各类金融机构为顺应目前经济发展大趋势,积极支持和发展绿色信贷、清洁资源开发、低碳技术等低碳项目,为进一步推动碳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的碳交易市场也借助国家力量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困难重重。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碳金融的机遇

第一,国家机遇。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都处于向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过度的重要时期,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坚定承诺实现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因此来更好的处理气候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全力抓住国内战略机遇期,构建出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第二,空间机遇。国际碳金融市场不管是在法律还是制度、工具等方面都趋于完善,但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起步不久,前景和空间都有很大的可开发余地,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借助国际和国内碳金融快速发展机遇,与它们并行发展,这将对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碳金融的挑战

第一,碳金融综合配套政策欠缺的挑战。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在关于碳金融方面的政策严重缺位,如对碳金融机构的资质的审核、碳交易制度、碳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几乎都是空白,加之优惠税收措施、风险规避等的不完善,导致碳金融的吸引力削减,碳金融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挑战。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金融体系水平也较低,这就不能完全满足碳金融对金融资源配置的相关要求。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碳交易平台数量较少,使得碳金融业务相当大的部分业务都是信贷方面的,且绿色信贷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碳金融投资理财、结构化融资等其他即融活动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三)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第一,减排优势明显。西部民族地区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形成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能源的利用率较低,能源消耗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但这也从侧面反应西部民族地区的减排空间和优势较为明显,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减排成本虽然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却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标准要低。第二,环境优势显著。因西部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优势较为明显。西部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可再生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都十分可观,此外,西部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尤为丰富,这是巨大的天然碳汇储存地,不仅对西部民族地区同时对全国的碳封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碳金融的劣势

第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很多发达国家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都通关法律的形式加以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案和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如碳税收、补贴和资金补助、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而有效的碳金融法律制度体系,反观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另外其它配套政策方面的发展较为混乱,这显然会对西部民族碳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二,碳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不管是欧盟碳交易市场还是美国芝加哥碳交易所都有相对完善的交易体系,而我国的碳交易主要依靠普通交易法律以及交易平台规则来加以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的碳交易市场更是还没有出台,因此交易机制的缺失将会对西部民族碳市场的发展造成阻碍。

四、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发展路径分析

(一)加大碳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西部民族地区碳金融不管是相对国内还是国外来说起步都是比较晚的,低碳经济金融很大程度都是在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因此,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发展领域的相关立法,使得碳金融的发展有法可依,进而逐步走上正轨。其次,西部民族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碳减排和碳金融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等清洁项目的投资。最后,政府不能仅仅站在扶持碳金融发展的角度,还要作为参与主体参与到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中来,如以政府的名义组建碳基金。

(二)构建特色碳汇体系

西部民族地区碳汇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要充分借助这一碳汇资源优势带动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西部民族地区要构建先进的碳汇科研平台,借助科技创新,将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完成减排目标。其次,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类自然资源做好统筹规划,构建包括森林、农业、草地、湿地等在内的碳汇产业体系,实现碳汇资源的最优配置,全面提升碳汇能力。再次,积极搭建碳汇交易平台,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碳汇交易的发展,为碳汇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

中介市场对开展CDM机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积极引导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摆在重要位置,同时还要创新合作模式,如允许金融中介购买者与项目业主一起开发CDM项目。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新的碳金融业务领域,对各种全新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如碳期货交易的创新、碳证券的创新等。西部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具有减排技术认证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加快信托公司、信用评级等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将西部民族地区的碳金融市场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实现碳金融领域业务发展新格局。

(四)建立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欧盟、美国等都建立健全了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从国际发展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来看,完善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对碳交易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就我国目前碳交易发展现状来说,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也只在某些省份建立起一些碳交易场所,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可借助国际碳交易的相关经验,借鉴国内省份的成功做法,构建功能健全、机制完善和体系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借助碳交易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本向清洁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碳领域汇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参与到全国、全球碳金市场的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康新凯.西部民族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J].前言,2012(7).

[2]冯丽娜.低碳经济下西部地区碳金融发展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技术

作者简介:刘嘉迅(1985―),女,河北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设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6403

1 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严重危机和挑战。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到达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到达8~9亿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人口拥入城市,能源消费行为发生了改变,人均用能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长也将引起交通用能增加,这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

而当我们反思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尝试探索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的时候,一种低碳的、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兴起。这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其核心目标就是“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一种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2 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3.1 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低碳社区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社区内约有600mz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聚热箱,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人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km左右的山坡上设置22m高度风塔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5℃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及运输能耗。

3.2 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

英国的贝丁顿零能源社区,是英国最大的环保生态小区,是国际公认最重要的可持续能源建筑与居住的范例,整体规划实现了居住的零能耗。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如各建筑物紧凑布局,以减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建筑物的外墙采用30cm厚的空心墙,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帽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的新鲜空气,较少热损失。屋顶采用太阳能板光伏发电,及种植绿色屋面蓄水隔热。该住区以木材为燃料,根据供应量,系统每年的木材需求量是1 100t,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生态公园中管理良好的速生林。整个社区需要一片3年生的70hm2速生林,每年砍伐其中的1/3,并补种上新的树苗,以此循环。树木成长过程中吸收的CO2,在燃烧过程中等量释放出来,符合零温室气体排放原则。绿色交通,减少居民汽车出行的需要。住宅和办公空间的联合开发,并附有商店、咖啡店、带托儿功能的健身中心等设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减少了交通的需求,同时合理便捷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交通体系,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率(图1)。

3.3 上海低碳发展现状

低碳东滩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包括都市规划、生态发展、可持续能源、废弃物管理、绿建筑、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面积为86km2,定于2040年竣工。东滩生态城主要由3大板块组成。东滩生态城将有望成为世界上第1个碳中和(CO2零排放)区域。在这座新城中,热能和电力通过风能、生物能、垃圾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板直接获得。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以满足对电池能源燃料的需求:最高建筑仅有8层,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成为城区的天然隔热层,可储存雨水用于灌溉。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35万tCO2排放。步行、自行车、清洁能源公交车(燃料电池)、水上出租车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市内建有不受机动车干扰的独立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任何地方到附近公交车站步行不超过7min,一期建设区域每年可减少40万tCO2排放量。市区建立了集水、水处理与再利用系统,城区内80%的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将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

4 低碳城市发展要素分析

4.1 能源低碳化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

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化,在规划构建清洁能源系统时须重视“开源节流”。开源是指以保障能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积极使用清洁能源技术,除了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外,还包括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节流指以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措施为基础,鼓励工业和居民用户积极使用节能设备,强化节能意识,建立节能长效机制。

4.2 交通低碳化

实现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构建由城市公交系统和步行、自行车系统组成的绿色交通系统,促进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部分。

(1)贯彻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城市高效快捷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公共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模式来降低公众的出行距离。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布局来引导绿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交通低碳化。

(2)以步行、自行车系统为主导,促进居民绿色出行。因此,规划首先要考虑以人为本,打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系统和人车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廊道系统,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以促成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同时起到控制小汽车膨胀的目标。

4.3 建筑低碳化

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建筑,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节约能源法》和《建筑节能条例》要求,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低碳化:一是新技术与新材料并举的建筑节能,二是节约与循环相结合的建筑节水系统。

在建筑节能设计上要引入低碳理念,通过新型节能技术和新型节能材料的融合运用,实现建筑低碳化。在规划设计方面,应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杜绝毛坯房。在建筑能源供应方面,应尽可能采用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加装风力发电设备,为建筑提供辅助电源。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应普及节能照明、空调等设备,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商住区),当负荷达到一定规模,用电习惯符合要求时,可采用蓄能设备,降低能源需求。

在建筑节水方面,在规划设计时,严格遵循简洁、实用原则,杜绝华而不实的设计,避免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应确保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100%。在建筑用水中,要探索循环利用模式和技术,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 环保低碳化

城市碳输出环节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在这一阶段,首先要保证其“输出无害化”目标,即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零碳或低碳排放。在碳输出环节还应坚持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原则,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

在城市碳排放环节,为了形成碳循环,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统筹考虑节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进技术,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调配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并满足经济发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鼓励实行污水深度处理,充分利用污水资源,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与分散适度结合的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汇入中水管网,实现污水资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图2、图3)。

5 结语

城市市政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碳排放的整个过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系统将担负起新的使命――构建“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系统。为此须转变传统市政规划中的“以需定供”的保障性思维,确立“以供定需”的新思维,并提出了城市市政规划中具有引导性的规划指标体系,并分别对涉及碳排放的能源、交通、建筑和环保4个环节提出了“低碳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策略,以期实现从碳输入到碳输出的全流程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夏垄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62~63.

[3] 付 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23~25.

[4] 付 允,汪云林,李 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81~8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carbon City

Liu Jiaxun,Yang Yunyu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5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定理支持下,发展的劲头和势头很足,在未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直走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且以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在不断创造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有效经营,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乡村生态环境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一定的破坏;第二,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第三,乡村的基础建设设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对低碳文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援。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已经表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开发前提,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地区一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保住“13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因此,在乡村地区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不能做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低碳乡村旅游的主要作用是在“推动减排、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循环。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需要关注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主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扬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需要相关开发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注重开发配套功能,构建核心发展体系

旅游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晋升文化生活。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不能单纯只是发展旅游业自身,也需要同步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来满足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发展。例如,可以在休闲配套设施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在日常的额养殖事业中加入观光和采摘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发挥乡村低碳旅游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是“跛脚”前行,并没有与城市现代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即尽量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的融合,开发出彰显乡村文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传播“低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绿色低碳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 气候变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一、前言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1]。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在OECD国家的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2]。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付允,2008) 【3】。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我们应“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郭万达,2009) 【4】。

二、济南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已列入济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进程中。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应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一)济南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研究

“09年末,我市经信委就与山东省科学院进行沟通衔接,争取利用英国政府“全球战略规划项目基金(SPF)”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推动济南市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研究。2010年1月12日,济南市举行了此项目启动仪式。【5】。

2.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年努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新能源开发已经初具规模。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如力诺瑞特太阳能,已深入人们生活之中,并成为龙头企业。我市还掌握并开发了许多国际领先的新技术,例如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增色不少,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体系。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济南市在节能减排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上也下足了功夫。以下是相关资料和数据:

三、济南大学经济学院低碳环保生活节

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是转向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为响应低碳号召,我校学生策划了济南大学低碳环保生活节活动,活动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旨在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为低碳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鹭鸣苑社区发放环保购物袋的活动中,居民对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显得极为关注。

公众对于低碳环保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预期。这说明,低碳理念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公众,他们愿意为济南市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四、 济南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低碳经济不仅会为我市带来新的商机,还能促进我市整体经济水平的高速和谐发展。然而,山东省经济发展主要靠重化工业,是个高碳大省。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使我市低碳经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快建设清洁能源体系,推进低碳产业的形成。

济南有着丰富的阳光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实现以新能源为支撑的企业逐步替代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二)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绿地面积

若想还济南一个碧水蓝天,就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增强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建设,使城市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政府应当通过媒体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使济南市的低碳经济在公民意识这一方面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

(四)建立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规定高耗能企业制定绿色能源制定强制配额制度,并投入资金帮助企业自主研发新能源。

五、结论

总之,济南市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显示出市政府积极地投身入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列中去的决心。与此同时,济南市政府应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成就与不足之处,建立起真正适合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高碳到低碳的跨越,最终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3]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4] 郭万达.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J].开放导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