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饮食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音乐赏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别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的差异性,其健康与亚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断,这导致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维护和治疗十分困难。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专业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发挥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就此显现。
音乐教学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里认知,促进大学生心里健康发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许多尴尬,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被家长的过度保护,加之学校的应试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历、意志薄弱,在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经常使他们难以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
其次,中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种这情况也会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变故、习成绩不佳、友失败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时间大量紧迫感和压力感;而且,随着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更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使得社会变革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另外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平时习惯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会对他们产生精神压力。同时,大学生跨进大学,面对周围各不相同人,忽然间由原来中学时间亲密无间的同学,变成一些陌生人,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会产生孤独感。
那么,面对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我认为,面对当代的大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教学在他们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增加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音乐审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审美心理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即“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这样,让学生主动的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寄托。最关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1)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2)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4)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5)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其实,参与音乐的实践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就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学生身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教育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2
【关键词】 饮食习惯;饮料;乳;学生;市区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R 1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18-04
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由导致高能量高脂食物过多摄入、营养食品(牛奶、蔬菜、水果)摄入过少、不良饮食习惯(偏食、过多零食、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构成,是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对儿童饮食行为的监测,因为这些行为和营养摄入(能量、营养素的质和量)、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儿童少年肥胖、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2];通常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行为因素在青少年营养问题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愈大[3]。2005年我国对18个省市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汲取美国YRBSS问卷内容,增加了有国情针对性的指标,组成基本完善的指标体系,取得大量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信息。本文据此对城市青少年进行分析,首要目的是比较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各类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流行现状;其次,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内的性别、年级特征及其个体聚集性,为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北京等18个省市的城市中学生群体。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年级分6组,年龄12~18岁;91.7%为汉族,民族学生随校自然参与。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达到要求。受试者共177 115人(男86 522人,女90 593人)[4],初一至高三年级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3 345,14 401,9 729,20 406,18 014,10 627和12 114,13 608,9 990,23 445,18 873,12 563人。
1.2 方法与指标 省级样本包括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区。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按《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广泛动员,获得学校积极配合。由7项指标组成体系, 各按程度分3等(除①、⑦以“过去30 d”为时段外,其余指标均以“过去7 d”为限):①喝软饮料,≤1次/d,很少喝;2~3次/d,不时喝;≥4次/d,频繁喝。②吃甜点心,≤1次/周,很少吃;2~7次/周,不时吃;≥2次/d,频繁吃。③吃西式快餐,0次/周,不吃;1~4次/周,不时吃;5~7次/周,频繁吃。④偏食,回答“是”者。⑤不喝牛奶(/酸奶/豆奶/豆浆),6~7 d/周,每天喝;1~5 d/周,有时喝;0 d/周,不喝。⑥不吃早餐,7 d/周,每天吃;3~6 d/周,有时不吃;0~2 d/周,不吃/少吃。⑦不健康减肥行为,采取“限制某类食物”、“故意呕吐”、“长时间禁食”、“擅吃减肥药”4种行为之一。最后,根据上述定义确定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甜点心、频繁吃西式快餐、偏食、不喝牛奶、不吃早餐、不健康减肥等7项为不健康饮食行为。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年级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检出情况 表1显示,各饮食行为随年级的程度分布。男、女各年级“不时”和“频繁”喝软饮料者都占2/3,但其中后者分别仅占2.7%和1.5%;年级越低,报告率越高。女生“不时”、“频繁”吃甜点心者都显著超过男生,而初中生显著高于高中生。女生“频繁”吃西式快餐率低于男生,但其“不时”吃者比例更高,故两者相加略高于男生。男初中生高于高中生,而女生随年级增高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女生偏食者(39.8%)高于男生(37.1%);男女都随年级增高而上升。男、女生“不喝牛奶”率接近,但女生“每天”喝者较多;男女都表现为高中生“不喝”、“有时喝”者较初中生更多。有8.6%和7.8%的男、女生“不吃/少吃”早餐;男女都在初三、高一出现一个小高峰。女生中有不健康减肥行为者(24.2%)显著超过男生(10.1%),年级越高,差异越大。高一、二年级女生该行为检出率≥28%,是女中学生最常见的饮食危险因素。
2.2 不同经济片区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比较 表2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分片比较结果多样。仅“不喝牛奶”一项好片检出率低于中、差片,而频繁喝软饮料、频繁吃西式快餐都显现为好片>中片>差片,梯次下降(图1为不同年级不同经济片区男生频繁喝软饮料检出率。女生略)。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好片都显著高于中、差片;频繁吃甜点心、不吃早餐则好、中片显著高于差片。
2.3 不健康饮食行为的聚集情况 表3显示,男、女生有1项以上不健康行为者分别占53.2%和62.4%,反映出这类行为普遍存在的现实。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且随年级增长而上升,与女高中生“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健康减肥行为”等交叉发生率较高有关。构成比分析提示,男生个体行为聚集程度较低(仅1项者占74.6%);相反, 27.8%和5.6%的女生同时有2,3项,显著高于男生的20.7%和3.6%。男女生同时具备7项不健康饮食行为中的4项以上者都不足1%。
2.4 不健康减肥行为的聚集状况 表4示,大多数采取不健康减肥行为者(男86.7%,女87.9%)倾向于使用单项方式;女生采取2~3项者多于男生,但4项同时采用者较男生少。
3 讨论
本研究所设立的指标体系基本上概括了我国青少年人群较普遍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同时针对饮食行为的多样化特征,对这些行为的群体分布和个体聚集性进行综合分析[5]。多数指标引自美国YRBSS监测内容,如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等。来自欧美国家的大量研究提示,这些行为的发生频度和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存在较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6-7],这就为本研究采用同样的量化方式提供了依据。本研究还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增加了偏食、不吃早餐等指标,因为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不仅导致对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的摄入不足,引发营养不良(迄今仍普遍存在于我国青少年),同样也不利于对肥胖的防治[8]。学生们对问卷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喝软饮料,从“
本研究从地区、年级、性别差异等角度分析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群体、个体集聚性。理论依据是:这些集聚性和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身心发育特征密切关联,通常集聚性越高,健康危害越大[12]。对地区差异的分析在不同社会经济片间进行,多数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明显的“好”>“中”>“差”的趋势,尤以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健康减肥行为(检出率高)等指标敏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差异,通过生活水平(家庭收入、可支配性支出)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可及性等)等发挥作用,社会文化(都市化、生活现代化、信息多元化等对生活观念和方式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易受大众媒体、流行时尚等影响[13]。今后我国学生中的不健康饮食相关行为将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持续上升。相比之下,不吃早餐、偏食等行为受环境的影响相对小,但它们在反映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个体聚集性方面同样发挥积极作用。
分析性别差异的实际意义表现在:(1)许多不健康饮食行为有性别差异,如男生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等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频繁吃甜点心、不健康减肥等行为显著高于男生。这些都与其生理特征、个好、食欲食量等密切相关。若在干预过程中对这些差异应用得当,可适时、适度发挥保护作用。(2)性别差异对个体集聚性有重要影响。较多男生集中表现出1种行为,多为频繁喝软饮料、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女生则主要由频繁吃甜点心、偏食、不吃早餐和不健康减肥行为等组成,个体集聚性更强。和其他类健康危险行为(暴力、成瘾行为等)明显不同的是,女生的不健康饮食行为表现更具多重性,须从更广泛的角度提供干预。
本次选择年级而非年龄为分析参数,因为它比年龄更确切反映个体的认知水平兼顾生物学特征。无论男女,频繁喝软饮料、吃甜点心、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不健康饮食行为都表现为年级越低,发生率越高;相反,偏食、不喝牛奶者的比例高中大于初中。提示认知的影响作用具双向性。前者提示预防肥胖的营养教育重点宜放在青春早期,后者提示高中的营养教育应更多采取启发式,帮助学生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巩固良好的生活行为。对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个体集聚性分析从另一角度揭示认知对行为的很大影响。较早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男生、多数女生试图采用长期限制某类食物的方式(如不吃肉)来“减肥”,不过女生中也不乏长时间(24 h以上)禁食,服减肥药(茶)甚至呕吐腹泻等方式者[4]。初一男生同时采取4种不健康减肥行为者较高,因为他们对肥胖的成因和科学减肥的原则(合理膳食+有氧锻炼+生活方式改变)缺乏正确认知,误听人言,胡乱减肥;甚至一边“减肥”一边大喝软饮料,或饿上几天即去快餐店饱餐一顿。如此减肥肯定不能奏效,更无法持久。与减肥男生(大多属真正的肥胖)不同的是,采取不健康减肥行为的女生属真正肥胖者不足1/4,其余则仅为超重、正常体重甚至低体重。换言之,后者的减肥行为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其动机(如“以瘦为美”,或将青春期正常的皮下脂肪分布误认为是“发胖”)也属认知缺陷的范畴。盲目的、不健康的减肥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凡已开展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研的发达国家都将其列为对“不健康饮食行为”的重点监测内容[14]。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今后我国学校卫生领域将逐步把预防“不健康饮食行为”提上议事日程。为使防治措施更具针对性,宜采取以下策略:(1)采用知-信-行模式,通过传授正确知识(如平衡膳食、科学膳食制度、肥胖和营养不良的成因、什么是科学减肥等),树立健康营养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2)通过建立健康促进学校,为实施营养教育活动,创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3)采用生活技能(尤其是决策技能、人际交流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参与式教育,是迄今国内外公认的改变饮食行为的最佳模式[15]。宜在完善试点工作,总结成绩、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289-291.
[2] GRUNBAUM JA, KANN L, KINCHEN SA,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1. J Sch Health, 2002,72(8):313-328.
[3] HILLA J, SPEAR RN, PAMELA A, et al. Adolescent health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A Review. Heal Nurs, 2005,18(2):82-93.
[4] 季成叶,主编.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52-58.
[5] CHEN MY, CHOU CC, YANG RJ.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of gender and body weight in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J Nurs Res, 2005,13(3):235-242.
[6] NEUMARK-SZTAINER D, STORY M, RESNICK MD, et al. Correlates of inadequate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adolescents. Prev Med, 1996,25:497-505.
[7] LIEBMANA M, PELICANA S, MOORE SA, et al. Dietary intake, eating behavior, and physical activity-related determinants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in the 2003 Wellness in the Rockies cross-sectional study. Nutr Res, 2006,26:111-117.
[8] LIEN N, LYTLE LA, KLEPP KI. Stability in consumption of fruit, vegetables, and sugary foods in a cohort from age 14 to age 21. Prev Med, 2001(4):217-226.
[9] VEREECHEN CA, STEFAAN DE, HENAUW S, et al. Adolescents' food habits: Results of the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urvey. Brit J Nutr, 2005,94:423-431.
[10]GERBERDING JL, POPOVIC T, STEPHENS IW, 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 2007. MMWR, 2008,57(4):6-34.
[1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
[12]HE KA, KRAMER E, HOUSER RF, et al. Defining and understanding healthy lifestyles: Choices for adolescents. J Adoles Health, 2004,35:26-33.
[13]GILES-CORTI B, MACINTYRE S, CLARKAON JP,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erth, Australia. Am J Health Promot, 2003,18(1):93-102.
[14]NEUMARK-SZTAINER D, STORY M, HANNAN PJ, et al. Weight-related concerns and behaviors among overweight and nonoverweight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ng weight-related disorder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156:171-178.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3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饮食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没有起码的营养认知,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更难建立。比如,小班幼儿会问“:这个能吃吗?“”为什么要吃这个?“”这是什么?”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幼儿的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幼儿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各种各样,比如,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卡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气味,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其“张牙舞爪”的形象。因此,通过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促进幼儿饮食行为,进而提高幼儿全面的健康素养。基本的饮食营养认知有利于幼儿饮食行为的确立,饮食行为养成过程也有利于幼儿体验和深化饮食营养认知。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幼儿的进餐认知应在生活中适时适度积累。进餐过程是随机饮食营养教育的良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成人在幼儿进餐前丰富其进餐经验。通过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考察,概括出幼儿进餐知行关系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建立健康的进餐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缓解。比如,进餐前,教师告诉中班幼儿今天的菜样,幼儿回家中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今天有豆腐干,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而且,今天吃鸡腿,明天吃其他,过几天才会再吃鸡腿。”可见该幼儿能根据园内进餐经验,意识到并欣赏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还能与母亲对幼儿园食谱进行评价,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饮食营养认知。此时家长若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抛给孩子则孩子心理上更易接受,行为上更易遵从。为此,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家园共同不断提升幼儿对饮食的认知,以确立和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应在生活中予以潜移默化
环境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或进餐过程中,无论其“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环境氛围密切相关。生活中,母亲的“挑挑拣拣”或是父亲的“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中裹饭“难以下咽”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建立的饮食行为或多或少会在家庭中得到体现,反之,家庭中建立的饮食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在幼儿园得到反映,故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成人应率先养成。
三、同步家园进餐规则,改善幼儿的进餐行为
首先,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易被周围环境的刺激所影响,所以要保持相对安静的进餐环境。再者家园进餐规则的差异,是幼儿家园很多进餐行为存在不同的原因之一,那么明确家园进餐规则是家园进餐行为改善的必须。“规则”可以让幼儿在行为上“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它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要求和约束,也是一种监督与评价。幼儿园要将幼儿的进餐规则内化,幼儿回到家中进餐时也会表现出幼儿园的规则所要求的行为。如在幼儿园幼儿进餐后会把餐具一一归类放回餐具摆放处,回家中不用家长提醒,吃完后会把餐具送到厨房,这两件事情是一样的,可见,在园进餐规则的内化,使得幼儿形成一种自己收拾的意识和习惯,只要环境允许就能做到。当然,家园可以商量建立一些基本规则如餐前洗手、上厕所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制定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照顾幼儿的意愿。如此制定的规则可能会比家长自己的想法制定的“规则”易于实施。
四、巧用同伴榜样的影响来改善幼儿的进餐行为
幼儿会以同伴作为主要的学习对象,比较对象,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励幼儿进餐,激发起幼儿与这些同伴的比较之心,先以同伴行为为榜样,向他学习、再努力做得比同伴好。
五、协调家园之间教养观念的一致性,给予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与平台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4
芬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3岁和80岁。专家指出,注意健康饮食和重视体育锻炼是芬兰人长寿的最主要原因。在芬兰人的健康饮食中,黑面包、脱脂牛奶和天然浆果扮演了重要角色。
芬兰健康与福利研究所营养学专家玛尔娅・莱娜・奥瓦斯凯宁说:“黑面包是芬兰人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芬兰饮食结构中的最佳食品是黑面包,由100%的黑麦制作,格外受芬兰人青睐。这种黑面包是天然的纤维来源,也是获得足够维生素的来源。”在芬兰,即使是快餐店也会向顾客提供黑面包。
健康饮食还包括不添加糖的低脂或脱脂牛奶,这种牛奶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奥瓦斯凯宁说,芬兰人有喝凉牛奶的习惯,将新鲜的牛奶放在冰箱里,拿出即喝。在芬兰儿童中,四分之三的孩子每天饮用脱脂牛奶,成人中有一半饮用脱脂牛奶。
天然浆果也是芬兰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浆果直接从森林采摘或专门种植。芬兰人喜食天然食品,拥有从森林里采摘浆果的传统。浆果可做成果酱和饮料,还可放在冰箱里冷冻,长期食用。
芬兰人的主食以面包、土豆为主,肉类以牛肉和鸡肉最为普遍。奥瓦斯凯宁说,芬兰人喜欢吃鱼,多以肉质新鲜的大马哈鱼为主。此外,芬兰人的烹饪方法简单,很少煎炸,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和很多国家一样,快餐在芬兰也比较普遍。不过奥瓦斯凯宁建议,快餐只能偶尔食用,不宜天天吃。如果经常吃汉堡,最好选择蔬菜沙拉作为搭配。
奥瓦斯凯宁说,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食品工业生产出许多便于食用和饮用的食品和饮料,但这类食品和饮品在制作过程中维生素已被破坏,并含有较高的脂肪、糖分和盐分,因此应有节制地食用。在家中食用这类即食食品时,应同时吃一些黑面包、蔬菜沙拉或浆果。(赵长春)
有故事的长寿菜
如今山珍海味已经不再是人们对于吃的追求了,倒是更关注如何吃得健康和纯天然。其实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在研究长寿的秘方,不惜远赴荒郊、深山寻觅良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被他们发现延年益寿的美食,并流传至今,民间称之为“长寿菜”……
长寿菜之一:含碘冠军――海带
食用方法:将海带或海菜泡发好,入砂锅中加入一点淡菜煲至熟后,再加入适量的蒜茸、橄榄油及盐,调煮成海带汤即可食用。
详细介绍:海带为大叶藻植物大叶藻的全体,又名海草、昆布等,生活在海水中,柔韧而长如带子,故得其名。海带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被誉为“海上蔬菜”、“长寿菜”、“含碘冠军”。
医学研究发现,海带中的钙具有防止血液酸化作用,而血液酸化正是导致癌变的因素之一。海带中的有机碘有类激素样作用,能提高人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能促进胰岛素及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脂蛋白酯酶活性,促进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脏、脂肪、肌肉组织的代谢和利用,从而发挥其降血糖、降血脂作用。海带含有丰富的钾,钾有平衡钠摄入过多的作用,并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因此能防治高血压。
长寿菜之二:氨基酸皇后――香菇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5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健康”。国际糖尿病联盟呼吁:“现在就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管理好各类糖尿病,健康饮食是关键环节!”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人数达到9240万人(占到成年人群的9.7%)。此外,有1.48亿成年人(占到成年人群的15.5%)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一个高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未来的十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等)的人数会大幅增加。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控制糖尿病更是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糖尿病呢?正如“世界糖尿病日”所倡导的,健康饮食就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要做到健康的饮食,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特别重要。糖尿病患者要记住这些关键词,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则必然对疾病的控制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一个关键词是“粗粮”。即提倡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比如荞麦、玉米、高粱米等。粗粮要尽量多吃,相反则要尽量少吃那种特别细的粮,尤其是富强粉,因为里面粗纤维完全没有。
第二个关键词是“定量”,就是要做到“三餐定量”。糖尿病患者应该通过饮食控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即无论吃什么,一天摄入的总热量要固定。而要做到这一点,糖尿病人最好三餐定时定量,不要额外吃零食,这样才容易掌控总的热量摄入。
健康饮食作用范文6
健康长寿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人类研究健康长寿几千年,各种“长寿秘诀”几乎都近似于“哥德巴赫”式猜想。我们经过几十年研究发现,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在于膳食平衡,其次是适当运动。寿星能够健康长寿,很可能是恰巧进行了科学的食疗,如果把这种巧合进行科学的概括,就可以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通过科学的个性化食疗来调整膳食平衡是健康长寿的最佳方法。另外,还需要进行适宜的运动,并且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何才能吃出健康长寿来?我国古代对饮食的研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它把各类食物的营养作用分析得较透彻,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补”的科学思想。古人多把养生和食疗、食补综合在一起研究。皇帝认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预防疾病上,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治疗疾病上,就如同人渴了才去挖井,到了战场才去制造武器,岂不太晚了!这种以预防为主的辩证观点,非常符合现代科学膳食的理念。
孔子对“吃”也十分讲究,虽然他一生安贫守礼,不追求享受,反对奢华,但对“如何吃”却非常重视。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孔子提出许多饮食禁忌,如“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是脯不食”。所谓“色恶,不食”即指颜色不正的食品不能吃,因为许多食品在腐败时,颜色都已发生变化;“失饪,不食”指烹饪方法不当的食品不能吃。例如在烹饪中加热的温度或时长不够,食物没有得到充分杀菌消毒,这对人的健康很不利;“不时,不食”,指在不适宜时间取得的食物不宜吃。譬如没有等到水果成熟就拿来吃,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割不正,不食”,是说不按正常规律宰杀或切割的食物,不应吃。例如宰杀,没有先行放血,必将影响肉的感官性状和卫生质量;“惟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可以不限量的饮酒,但不能喝醉;“沽酒,是脯不食”,是说从小作坊买的酒和熟肉制品不宜吃。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这些“吃的理论”,对现代人也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其后历代皆有美食家、食疗学者等对饮食与健康长寿方面作逐步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被秦始皇尊为相父的宰相、大政治家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的养生长寿论述中提到,若要长寿,就要在饮食上去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他认为饮食中这五味过多、过于强烈,对健康是有害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这种提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总之,我国古代研究饮食与健康长寿的人士很多,有帝王将相,有骚人墨客,有僧尼道人,也有炼丹术士。著作极为丰富,内容也极为繁杂,需要我们现代人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发扬光大。当大家对“吃”有了一定了解后,就从现在开始,拟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方案吧。一份全新的健康饮食计划,将会使人浑身充满活力,而且情绪的波动也不再那么强烈了。如果长时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使患病的几率降低,而且还能“吃”出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