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1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它既指肉体上的伤害,例如殴打、体罚、行凶、残害、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等行为,也指精神上的折磨,通常表现为以威胁、恐吓、咒骂、讥讽、人格等方式,造成对方精神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抑等。家庭暴力还包括待。家庭暴力主要是强者对弱者实施的,妇女、儿童、老人是家庭中的弱者,也往往是被施暴的对象。
特点一:女性受害者离婚难
在所进行的《家庭暴力调查问卷》及调查热线中,有占到 80%的参与者反映家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些受害者基本上以女性为主体。她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于男方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暴力侵害,并且在遇到家庭暴力后,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众多打来热线电话的家庭暴力受害女性表示,她们在遇到家庭暴力后始终没有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维护自身的权益,合理、合法解决家庭暴力带来的相关后果。尽管众多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的女性选择离婚来躲避家庭暴力对自身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的伤害,但能够因为家庭暴力离婚的尤为少见。
特点二:施暴理由无中生有
不存在家庭暴力的人们很难想象有什么理由发生家庭暴力,将家庭成员乃至是自己的妻子打伤。但经过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发现,众多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往往是“鸡毛蒜皮之事”或是“生活习惯”引起的。在收回的《问卷》发生家庭暴力的原因选择这两项的占到了 89%,成为众多家庭暴力发生的导火索。很多通过电话反映情况的女性当中,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给孩子买了个小勺,他就不高兴了。”“他问我话我没听见,没有答复”等。
特点三:施暴者多有酗酒现象
酗酒,在成为引发众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的同时,也已经成为引发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在打进调查热线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几乎众口一词地提到施暴者酗酒,而且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是在施暴者酗酒后。并且显示出另外一点相似之处,施暴者在实施家庭暴力时手段愈加残忍且在酒醒后对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予以否认,醉酒成为其伤人的借口。而且在施暴者酒后发生的家庭暴力中孩子和母亲往往同时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这使一部分人的成长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
特点四:施暴者多存在婚外情
另一个导致发生家庭暴力的重要诱因是“婚外情”。家庭是以感情作为生活基础的社会组成单位,然而,“婚外情”已经成为众多家庭面对的棘手问题。《问卷》中有 50%的人反映是因为“夫妻感情问题”,其中更有近 80%的人明确指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存在“婚外情”,家庭矛盾激化,导致家庭暴力的发生。施暴者不仅自己殴打妻子、孩子,还伙同第三者对妻子进行殴打、辱骂。
特点五:同居关系纵容暴力
发生家庭暴力时,受害者一方往往从各种途径寻求帮助,但如果受害者与施暴者之间不存在有效的婚姻登记关系,就使往常认为的“家庭暴力”改变了原有的性质,失去了家庭的概念。众多打进电话反映情况的女性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她与施暴者属于同居关系,遭遇家庭暴力时不好意思报警或是向邻居、家人、朋友寻求帮助,致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特点六:身体侵害占到九成
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一方往往是男性,而且在众多可以被称为“家庭暴力”的行为中,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的暴力行为尤为突出。在所有收回的《问卷》中,只要是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 90%以上其家庭暴力的方式都是“身体侵害”。
还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存在精神侵害,也被称为“冷暴力”,给家庭成员带来心理上的压抑,甚至造成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而且,“冷暴力”现象还有所上升,成为新的家庭暴力问题。
相关链接之一:新疆昌吉家庭暴力现状
2004年9月10日至10月10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妇联在全州各县市、乡镇、办事处、企事业单位针对家庭暴力存在的现状,就如何逐步消除家庭暴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主要以深入学校、医院、社区、企业及女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召开座谈会、走访询问、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在不同层次的不同人群中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
一.昌吉州家庭暴力存在的现状
1调查问卷显示:昌吉州(包括八县市)共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收回调查问卷2720份,收回率907%,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有2293人的家庭稳定,反映没有家庭暴力,这部分占调查问卷的764%;有427人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这一部分占被调查人的142%;其中女性被打的有247人,占被调查人的82%;受不同情况精神虐待和性摧残的有180人,占被调查人的6%。
2妇联来信来访中显示:近两年来,昌吉州妇联系统在接待受理来信来访中,反映家庭暴力的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共受理来信来访1432起,反映家庭暴力的就有519起,占来信来访案件的362%;2004年受理来信来访1468起(件),反映家庭暴力的658起,占来信来访案件的448%。
二.家庭暴力问题已造成了社会危害
通过调查,我们深深感到家庭暴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恶劣行为。如:玛纳斯县包家店镇一农民家庭,男方经常为家务琐事对女方大打出手,女方在没有能力还击的情况下,只好用剪刀自残,以此来抗争对方对她的施暴。最后女方住院治疗,男方受到治安条例的惩罚,一个美满的家庭也因此走向崩溃的边缘;二是影响和破坏了家庭婚姻关系。在调查中我们专程到州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庭作了了解,庭长语重心长地说,州中级人民法院民庭受理的离婚案件中80~90%都是由初次的家庭暴力导致婚姻家庭走向解体,后又为财产分割、孩子抚养等问题上诉中院打官司,家庭暴力使女性受害,同时也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妇联组织在受理上访案件中,凡是遇到家庭暴力案件时,常常听到受害女性第一句话就是:“我要离婚,我不跟他过了”。因此,家庭暴力是破坏婚姻家庭的罪魁祸首,是婚姻家庭解体的导火索,其行为的结果是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婚姻不稳定,最终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家庭暴力;中国;预防
1 家庭暴力的概述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组成人员中其中一方对另外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其形式包括殴打、拘禁、捆绑、罚跪、等体罚形式,也包括威胁、辱骂、恐吓、等精神虐待。
全国妇联曾经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3.5亿中国家庭中35%存在家庭暴力,每年大约有9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家庭暴力问题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百分之九十是男性,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是主要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使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特别是自由权、身体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一般情况下家庭暴力的受害人绝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不但受到的肉体的伤害而且还要经受精神的煎熬。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是家庭暴力中受害最严重的群体,在暴力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
家庭暴力同时也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暴力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约束,将会愈演愈烈,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施暴的程度和手段也会日趋加剧,这不但严重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权利,而且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直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家庭暴力会引起大量的犯罪,破坏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2.1 传统封建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原因
我国封建思想中的“男尊女卑”在很大一部分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受“夫是天、父为天”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传统思想,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家庭。
2.2 经济收入失衡是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原因
一些男性认为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决定家庭地位的强弱,觉得自己为家庭生活提供了物质支撑,就要求家庭成员服从自己,甚至一些男性由于妻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支持,得到某些机遇而迅速致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就觉得自己有“优越感”,于是要求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其意志,否则就恶语伤人,大打出手。
2.3 现代生活使部分人心理压力过重
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使一部分人产生急躁,在家庭生活中遇事,如果感觉难以克制,便发生吵打。
2.4 救助渠道的缺乏影响了家庭暴力的解决
调查显示,当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30%的人希望可以倾诉,40%的人希望得到法律咨询和援助,15%的人则想离开家庭让双方都冷静冷静。而目前我国救助渠道又很少,这对于想尽快获得新生活的受害人,更加感觉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就更加促使暴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
3 家庭暴力施暴者承担的法律责任
3.1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从该条款可以看出由家庭暴力导致的诉讼离婚中败诉方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3.2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
《婚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3.3 家庭暴力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我国现行刑法对实施家庭暴力触犯刑律涉及的罪名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中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4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4.1 树立全新的男女平等观念,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
要减少和制止家庭暴力,首先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的观念,树立性别平等观念,并且形成尊重妇女的社会道德风尚。在老百姓中要对广大妇女做好普法工作,让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要告知她们遭遇家庭暴力时如何及时保护自己和孩子,要及时请求居委会社区出面协商,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在受伤后要及时救治,并且要做好伤情鉴定,为以后保护自己留好证据做好保障。
4.2 应当建立家庭暴力档案制度
把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档案登记方便让警方和他们以后的亲密者查阅。并且把这份档案可供一些社会服务行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等要求比较严格的用人单位查阅,该措施将切实保护那些和离异男子交往的女性,她们只需要查查,便可以知道自己的对象的过去,也为她们敲响警钟;同时,当施暴者搬入一个新地方时,当地群众组织只需要看一下,就可以决定是否接受。
4.3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力度
我国救济途径的缺乏更加凸显了司法救助途径的重要性。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救济主要体现在《婚姻法》中,但是这些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对家庭暴力的救济。
4.4 构架反家庭暴力法
首先根据反家庭暴力的实际需要,让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实际操作性,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与其他法律的密切结合,应当以制止减少预防为目标,从根本上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其次要明确政府干预家庭暴力的责任,以及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等等。在法律法规中应当明确其定义、制裁机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切实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让反对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伯红.女性权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23.
[2]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46.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3
盘点中国家庭“最”暴力
小时候,大人常常嘱咐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陌生人”是危险的信号,但是长大后,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伤害我们的其实并非是陌生人,而是身边最为亲近的人。
2002年3月13日,一部热播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被视作极为私人化的“家庭暴力”问题也第一次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曝光于众人面前。
2011年9月4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外籍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的消息在微博及多家论坛疯传,引起众多网友围观。一时间,“家庭暴力”再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李阳妻子Kim在微博中称,在长期的夫妻生活中,李阳经常对她进行家暴。为了佐证自己的言论,Kim还在微博中将其额头、膝盖、耳朵受伤的照片贴了上去。
面对媒体,李阳也公开承认自己确实对妻子存在暴力倾向,同时对自己的婚姻生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透露,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家暴的原因,称自己是“为了教育实验才结婚”。
2011年10月,Kim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2013年2月3日,备受关注的李阳离婚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宣判。法院认定李阳家庭暴力行为成立。因为家庭暴力,李阳和妻子的12年婚姻生活覆水难收了。
在李阳家庭暴力事件被公开不久后,2011年11月,另一起同样因为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靠投资起家、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赵丙贤和妻子陆娟的婚姻之所以会在同甘共苦之后分崩离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丙贤在发达之后,脾气大变,不时对妻子拳脚相加。最终,陆娟因难以忍受赵丙贤家庭暴力提出了离婚诉求,并欲分割双方名下据称高达20亿元的巨额财产,这或成为目前中国“最贵离婚”。
而最悲惨的家暴,莫过于刚发生不久的事件。2013年6月28日上午,海南省三亚市街头一女子头颅被人砍掉当场身亡。警方查明,今年36岁的犯罪嫌疑人董某不是别人,正是死者苏某的丈夫。据董某家属称,董某与死者苏某夫妻二人经常吵架,死者苏某一年前携两人所生的3名子女和家中钱财离家出走。董某因此怀恨在心,一直寻找机会报复苏某。6月28日10时许,董某在一家超市左边广告栏巷子内看到苏某,遂拿出随身携带的菜刀将其砍死。
多少家庭因为家庭暴力而走上瓦解,多少人因为遭受家庭暴力而痛不欲生……家庭暴力成为社会华美长袍上刺眼的虱子,令人痛恨而无奈。
那么,是什么促使家庭暴力“盛行”,家庭暴力又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哪些危害和影响呢?
家庭暴力频发原因多多
历史原因 受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意识在部分家庭还很强。一些男性将妻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稍不如意,就将妻子作为攻击对象,有的女性因为没有生男孩而遭到丈夫的殴打。也有一些女性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意识,对男人的错误经常采取迁就的方法,这也给家庭暴力提供了繁殖的土壤。
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一个重要原因。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散见在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且多属于宣示性条款,没有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难以作为判案的依据。
社会环境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生存压力愈来愈大,夫妻双方或一方失业、下岗,家庭经济来源短缺,家庭矛盾突出,容易引发家庭暴力。
援助缺失 社会心理援助缺失也是家暴不止的因素之一。社会没有为受害人,尤其是妇女、老人和孩子提供有效的救济渠道和救助体系。因此有人这样形容遭受家暴妇女的境遇——“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
受虐者的懦弱 有心理学者指出,女性的懦弱使施暴者有恃无恐。有些妇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思想观念陈旧,深受嫁鸡随鸡、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束缚,从未想到反抗,也不愿对外人说。因此,女性懦弱的心理素质也是家庭暴力存在和升级不可忽视的原因。
家庭暴力带来的三重危害
家庭暴力有众多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家庭中,女性因身体条件的弱小,以及对家庭的维护心理,成为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心灵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危害一:受暴者出现“受虐妇女综合征”。一些女性在遭受家暴后,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被动,顺从,无助,甚至处于心理瘫痪的状态;一些受虐者身心受到折磨后,出现了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甚至自杀;另有一些受虐者由于不堪忍受,情绪失控。
危害二:影响儿童正常成长。家暴对儿童心灵的伤害与人格的影响也非常大,会对其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长期被家暴影响的儿童,敏感多疑,恐惧,抑郁。有的变得胆小、畏缩、说谎;有的则变得倔犟、蛮横、霸道。
危害三:导致施暴者人格分裂。家庭暴力对部分施暴者来说,也是极其痛苦的。他们心理冲突极大,常常是忏悔过后又失控,失控过后又懊恼,循环往复,不能自拔。在威风的外表下,往往藏着一颗脆弱的心。
让家庭暴力远离生活
“对峙-暴力-修复-亲密”,再一轮“对峙-暴力-修复-亲密”,如此循环反复,暴力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家庭暴力不是表现为一次简单的暴力伤害,而是长期反复的暴力侵犯。家庭暴力的侵害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通常的肉体损伤外,性攻击、冷战、冷漠及其精神折磨等也成为主要的实施方式。
专家表示,家庭暴力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致使婚姻破裂,对子女教育、生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引发一定数量的各类恶性刑事案件。
遭遇家庭暴力时,受害者该如何自保?又该怎样做才能有效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以最大的反抗回应第一次
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制止家庭暴力的关键往往在于第一次。假如当我们首次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回应一下,让它息事宁人过去的话,其十之八九还会有更加严重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
只要遇到家庭暴力,我们就要以最大的反抗进行回应,特别是第一次。务必要让对方彻底从这第一次的所谓“不小心”和“莽撞”中醒悟过来,接受严厉的惩罚,进行深刻地自我反省。
自立和自强,是女人应对家庭暴力的最大法宝
遭受家庭暴力的女人很多都是不能自立和自强的女人,她们性格软弱,在行动上缺乏魄力,在精神上缺少自立,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弱势。男人看穿了她,心里吃了定心丸,从而有恃无恐,大男子主义思想变得膨胀和病态。
具备一定的识别“气象云图”能力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家庭暴力;原因;解决方式
一、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
(一)家庭暴力侵害的客体是受暴者的人身权利,具体为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性权利等
很多学者不承认“精神暴力”这个概念,因此认为家庭暴力侵害的仅仅是他人的身体权利,而不包括对受暴者人性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这样“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就无从谈起了。
(二)施暴者在客观上对受暴者实施了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伤害、或压迫等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的方式
作为主要是指通过殴打、捆绑、禁闭残害等积极方式;不作为的方式,即“冷暴力”。“冷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残害等暴力方式解决,而是表现为对对方表现得比较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
(三)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家庭成员
其他国家法律对家庭暴力主体的界定,更加注重的是共同生活之实,而不仅仅局限于依据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关系维系的家庭。其他国家法律对家庭暴力主体的宽泛规定是不适合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的,同时,在目前法律框架下扩大,只会导致法与法之间的冲突,降低法律的严肃性与执行力度。因此,把与家庭无关的暴力主体纳入到家庭暴力是不可取的,将其主体界定为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更为科学、合理。
(四)家庭暴力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但涉及不到过失的问题
家庭暴力手段之残忍、情节之恶劣,如开水烫、烟头烫、火烧、灌农药,更有甚者甚至发展到泼硫酸及用刀斧等利器伤害器官等手段,决定了施暴者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
二、家庭暴力的现状
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表明,在我国3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而家庭暴力最突出的表现为婚姻暴力中的“夫对妻”的暴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五成以上的女性犯人是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从滑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情况来看,家庭暴力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至2008年,婚姻家庭案件占民事案件的62%,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占其中的30.1%;在2009年,上述比例分别达到了65%和33.4%。根据对家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的调查分析看,受暴者中92.6%为妇女。从受暴者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上看,小学、初中学历、无职业的占68.5%。此外,原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根据近期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从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家庭暴力不仅发生在农民、个体私营者家庭,在干部、教师和法制工作者家庭也是屡见不鲜。并呈身份特定、时间连续、行为隐蔽、手段多样等特点。
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认为家庭暴力仅仅是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的伤害而不包括精神暴力、经济暴力、性暴力。绝大多数人知道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但对家庭暴力没有确切的法律上的认识。而对家庭中子女的家庭暴力,65%以上的人不认为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45%的人仅仅觉得夫妻间才存在的家庭暴力。调查对象中,55%的人认为家庭暴力只是家务事。从居民的回答中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十分理解家庭暴力的含义,只是从片面去理解,所以当自己遭受家庭暴力时,不能准确的认识,更不能找到准确的解决方法,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根据资料显示年仅来自金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数据统计2010年1月1日至11月25日,夫妻纠纷引发的家庭暴力接警共有542起。这也就意味着,在金华平均每天大约有2人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危害。在对部分市民的询问中发现并没有多少人表示自己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我认为在因为大多数人将家庭暴力归类为“家务事”所以并不太愿意向外人透露自己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的事实,而且家庭暴力往往是偶然发生,大多数受害者往往不会因为一次的家庭暴力就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往往寻求法律帮助的受害者已经是遭受了多次家庭暴力。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非常严重,大多数人认为这样的情况是管教孩子,无可厚非。
三、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的和谐安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团结。随着家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引起的社会危害也就越来越深广了。为什么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仍然会存在家庭暴力?就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我们认为既有历史和社会原因,还有相关法律制度等原因:
(一)历史原因
家长制是家庭暴力现象存在的本质原因。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支配社会的一切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政治、经济,在这样的社会里,妇女和儿童变成男性家长的所有品,自然绝对服从男性家长。男权思想的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和家庭以男人为中心,男性有经济基础,有政治权力,女性则没有。在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拥有权利,这种权利大到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或奴隶,丈夫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而妻子对丈夫只负有顺从的义务。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都是男人决策,妇女和儿童服从的格局。在男权思想支配下,很难把妻子和小孩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看待。同时受害人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麻木,助长了施暴者的威风,也成为施暴者恶劣行为滋生、蔓延的温床。
因此,家长制就是家庭暴力现象存在的最本质原因。
(二)社会原因
1.社会宽容促进家庭暴力的肆虐
除产生后果严重的家庭暴力案件外,对一些伤害不大,情节轻微的暴力现象,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斥在法的管辖范围之外。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危害认识依然不足,尽管家庭暴力性质可能比社会上一般暴力恶劣,但它成了“四不管”即“ 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的真空地带,它实际上是对家庭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姑息纵容,也失去了法律应有的震慑预防作用。这虽有立法不完备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上对家庭暴力的宽容、认可态度。
2.维权意识不高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长期以来,家庭暴力的案件中受害者往往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往往选择了忍受而并非第一时间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施暴者难以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三)法律原因
1.反家庭暴力立法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反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惩处侵害妇女、儿童、老人人身权利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同时我国法律在反家庭暴力方面还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家庭暴力未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往往作为自诉案件,采用“不告不理”方法,司法机关并不会主动介入干预。
2.家庭暴力损害赔偿缺乏可操作性
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后,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给予损害赔偿。但在此情况下,受害人有可能成为双重受害者:一方面,受害人因家庭暴力而成为身体和心理上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受害人主张的损害赔偿可能从家庭共有财产或夫妻共有财产中支出。因此,如何对家庭暴力损害赔偿进行规范而又不使其与一般的法律规则相冲突,是处理家庭暴力方面技术上的一个难题。
(四)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收入水平差别、教育水平差异、法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施暴者自身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或性格缺陷原因等等。
四、如何走出家庭暴力的困境
家庭暴力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身体权、健康权、人格权、自由权甚至生命权,而这些基本权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幸福,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威胁。如何有效防止和禁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应该考虑也必须考虑的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和个人能够单独解决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它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改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家庭暴力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强对家庭暴力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
基于大部分人对家庭暴力的了解并不充分,首先应当对家庭暴力进行法律普法,让大家更加了解家庭暴力,从各个方面了解家庭暴力的法律特性,以及当自身面临家庭暴力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来制止和处罚家庭暴力行为
我国现有维护家庭弱势群体的法律法规分散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行法,为受暴者提供更加充分更加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同时也能够起到警示作用,能够实现对家庭暴力最有效的防范。
(三)立法上应该完善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5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一般来说,家庭暴力是指基于家庭共同生活,行为人对其家庭成员施以身体与精神等方面造成伤害的行为。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的准确定义,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法律的规定都不尽相同。
在有关的国际文件中,家庭暴力是被这样定义的: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定义了“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是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行为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1995年世界妇女权益保护会《行为纲领》第113条则认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发生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对家庭中女孩的待、与嫁妆有关的暴力、配偶、切割女性生殖器和对妇女有害的其他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以及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
目前,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内涵缺乏权威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笔者认为,家庭暴力不仅仅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暴力,还有一种被大家所忽视的,或者说已经被世俗的观念所普遍接受的隐性的暴力方式,即性暴力,就是这种隐性的暴力,却往往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的。
二、家庭暴力的种类
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家庭暴力分类,以被侵犯的权益为依据划分,可分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三大类。
身体暴力,是指以殴打、捆绑等外力直接伤害于受害人身体的暴力行为。身体暴力的后果,通常会在受害人身上形成外伤,具有直观性。
精神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经常性的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不法行为,对家庭成员进行精神折磨为精神暴力的常见形式。家庭成员认为行为人的经常性精神折磨行为足以令其产生恐惧、受辱即可构成对其的精神伤害。
性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针对另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强行实施犯的行为。丈夫违背妻子意愿强迫发生性关系是最常见的性暴力,也有的是其他男性家庭成员对女性家庭成员实施犯行为。
在中国,法律所承认的家庭暴力的侵害客体是人身权利,具体而言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未在司法解释中将性暴力单独列为家庭暴力的一种应有形式,而是把性纳入身体的范畴,当作对身体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有当性暴力给受害人身体造成重大伤害时,才认为是家庭暴力,并且也仅是将其认定为对身体的伤害。
笔者认为,无论从法理权利分析的角度,还是在现代国际法律文书中,都应该摒弃这种将婚内排除在犯罪之外,排除在家庭暴力之外的观念。妻子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配偶,双方自愿应该是夫妻性生活的前提,这也是已婚妇女人格独立和人身自由的起码要求。现代婚姻是双方自愿的结合,这种自愿不仅指婚姻的缔结,也包括婚姻存续期间的,缔结婚姻本身表明双方做出了上相互尊重的承诺,婚姻决不能成为性暴力合法的基础。
三、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从个人角度看
1. 施暴者的角度。施暴者认为其既然有抚养妻子、教育子女的责任,当然也有权对之进行打骂。有的婚姻家庭中,施暴者因不满婚姻现状而殴打、虐待妻子甚至孩子以泄私愤,或者通过暴力逼迫对方同意或主动提出离婚。道德观念较差和个人素质较低下,是发生家庭暴力的主要个人因素;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是发生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此外,亦不排除个别家庭成员因具有精神病理学上的某些病因而诱发其实施家庭暴力。
2. 受害人的忍让。一般来说,家庭的存在是以情感和血缘为纽带的,这使得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在情感上一般不能接受自己的家庭成员受到法律制裁的事实,甚至在施暴者受到制裁后会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再者,由于家庭成员关系间的不可变性,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亦害怕施暴者在受到法律制裁后会变本加厉地对其实施报复、打击,而且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在家庭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种种原因致使他们不愿也不能看到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只能选择忍让。
(二)暴力循环的原因
西方家庭暴力研究提出一种“暴力推动暴力”的理论——暴力循环理论,即: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遭受暴力的人对配偶或子女实施家庭暴力的概率,要远高于没有遭受过暴力的或者很少遭受暴力的人。在这里我们可能会认为,施暴者的暴力行为在某些个案中是其于儿童时期在发生家庭暴力的环境中习得的,然而这一理论却无法解释那些在无家庭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施暴现象。这就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即暴力行为的习得是在一种社会“亚文化模式中”作为生活方式而习得的,通过社会对暴力行为的认同或是默认,使得暴力心理不断被强化,家庭暴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社会所“遗传”。
(三)历史、文化的原因
从家庭暴力的历史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男权主义和夫权主义思想是家庭暴力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家庭暴力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从西周的礼,到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把子和妻作为男子的附从和财产,从而使家庭暴力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合法的治家手段。《唐·户婚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到了明清,法律规定“子女违反教令而依法处决,邂逅致死者无罪”。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暴力长久存在,只是被合法化罢了。
在国外,即使是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始明确提出人权概念,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一时期,人权的概念也并没有冲破家庭的篱障,深入到家庭中,解放在家庭暴力中饱受压迫的妇女。例如,法国民法典一方面确立了天赋人权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妇女不能享有同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利,规定了“夫应保护妻,妻应顺从夫”的条文。
四、我国对家庭暴力中女性受害人的司法救济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均对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作出了具体规定。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第49条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儿童。”这是妇女权益保障的,是对家庭暴力最严厉的禁止。
(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以予劝阻、调解。我国宪法赋予了作为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调解的功能,因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成员之间,女性受害人与施暴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感情联系和经济联系,受害人一般希望家庭暴力能够尽可能平和地解决。因此,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与当事人所在单位的调解功能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处理得当的话,大部分家庭暴力可以通过劝说与调解得到预防与制止。
(二)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以予劝阻;公安机关应以予制止。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既可以先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劝阻,再请求公安机关制止;也可以直接请求公安机关以予制止,这完全由当事人自主选择。如果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时不能自行请求有关组织或者公安机关救助,受害人的亲属或者邻居、朋友、同事等,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公安机关举报。
(三)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由此可见,对实施家庭暴力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是当事人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构成犯罪。而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条件以及应当追究的刑事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通过其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依据刑法的规定定罪,如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等等。
此外,《婚姻法》还规定,由于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也属于司法救济措施的内容。
五、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宁,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完善的家庭暴力法律救济途径,充分运用法律的手段来遏制家庭暴力,依法惩罚施暴者,全面保护受害人,促进全社会都要来建立文明、和睦平等的社会主义家庭是目前我们所要做的。
参考文献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家庭暴力;特征;原因;对策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出现的家庭成员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伤害、精神摧残和性暴力。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捆绑、殴打、讥讽、辱骂、恐吓、不予理睬、待、性暴力等。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约 90%为女性。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也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
我国2001年4月实行的新婚姻法对家庭暴力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制裁条款,如将家庭暴力作为受害方提出离婚的一个条件,受害方离婚时可请求损害赔偿等,还明确规定受害方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援助和居委会进行劝阻,因此,家庭暴力绝不是“家务事”,而是一种法律予以制裁的行为。本文试就家庭暴力的特征、原因与对策等方面谈一些拙见,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一、家庭暴力的特征
1、家庭暴力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身体暴力: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等。
2) 语言暴力: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引起他人难受。
3) 性暴力: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接触。
2、发生于家庭内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主体来看,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具用持定的亲属关系。施暴者一般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受害者一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受害者大多数为妇女、儿童或老人 往往因为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自卫能力,同时,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因此,长期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采取忍让态度,从而导致施暴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3、家庭暴力的违法性。有人认为,如果是出于合理的目的和动机,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不属于家庭暴力犯罪。比如丈夫因为妻子的婚外恋而对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对子女的肉体惩罚。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反对家庭暴力,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和救济,但是决不能诉诸暴力的手段,否则就具有违法性。
4、主观的故意性。与其它暴力行为一样,家庭暴力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所持的心理态度是故意的,而且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目的。所谓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采取的暴力手段,会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其目的主要表现为获取某种利益如财产,或满足某种欲望如。家庭暴力不存在过失问题,这在我国台湾地区“家庭暴力防治法”中有明确体现,该法第2条明文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罪者,谓家庭成员间故意实施家庭暴力行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规定之犯罪”。家庭暴力的故意大多是直接故意,但也存在间接故意的情形,这主要表现在对受害人的精神侵害方面,如虐待行为。
5、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通过对已暴露的家庭暴力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暴力实施的时间上具有持久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
6、后果的严重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暴力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首先,它严重摧残了被害人的身体,使其受到肉体伤害和痛苦,甚至直接导致被害人的死亡。其次,家庭暴力给被害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痛苦,这种无形的痛苦和伤害比身体上的创 伤更难愈合,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
如导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或因不堪精神重负而自杀、自残、离家出走流落街头,极端者甚至以身试法,以暴抗暴,造成一系列悲剧。
二、家庭暴力的原因
1、立法不完备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是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我国目前尚无明文惩处家庭暴力法律规定,虽然《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都规定了禁止用暴力虐待、残害妇女,但由于有些家庭暴力事件与虐待罪事实之间有本质的差别,裁决起来缺少法律依据。
2、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权利与控制不平等。多数家庭暴力都是因为施暴者比受害者更有权力,或者施暴者在某些方面想控制受害者,但却往往难以控制,比如,传统观念中的父权思想,所谓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容易导致父亲对孩子施暴。而在婚姻暴力中,大多数的暴力也是因为施暴者想控制受害者的思考或行为,但往往无法控制,而采取伤害方式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婚姻暴力中,施暴者大多是男性,由于男性天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比女性差,在体力方面比女性强,当男性无法以语言使女性顺从时,就会以肢体动作来获得控制对方的能力。
3、家庭面临压力,且家庭对压力的调适能力缺乏。经济方面和工作方面的压力,都会使受压者的情绪失控,往往在外面无法发泄,便只能发泄到家里。如果家人无法很好的面对并处理好家庭所面临的压力,有家庭暴力倾向的家庭成员就极有可能以家庭暴力的方式来舒解心中所承受的压力。
4、心理因素是家庭暴力加剧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受害者不愿“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使家庭暴力存在了较大的隐蔽性。一些受害人往往顾及面子,不愿求助于社会,即使希望有关部门干预,也只想通过教育来制止丈夫的施暴行为,不愿丈夫受法律制裁,这反而导致家庭暴力的逐步升级。
5、社会的宽容态度造成家庭暴力的社会原因。家庭暴力向来被视为家庭私事,邻居不劝,社区居委会不告不问,司法机关认为家庭纠纷无从插手,即使被打的鼻青脸肿,如不构成伤害罪,对施暴者也无法处罚,这些实际上都是对暴力的默许,是对施暴者的宽容。
总之,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在分析个案的家庭暴力时,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了上面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和遏制这种丑恶的行为。
三、预
防、制止和惩治家庭暴力的对策 1、注重立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要完善相关法律中关于家庭暴力的内容,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长远目标是建立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在法律中明确家庭暴力的定义、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和求助程序、制裁机构、施暴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到可操作性强,执法部门明确、各部门分工明确,让反家庭暴力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制止和处罚家庭暴力行为。我国现有关于维护妇女、老人、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中,要消除家庭暴力就是要逐步完善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受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手段。
3、健全机构,调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力量。在我国,根据全国妇联权益部的调查,近年来,各地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二是各级党政领导和工青妇组织把反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全社会重视、各机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增加社会对家庭暴力的重视程度,提倡全社会综合治理,构建整个社会防控和制裁家庭暴力的体系。将它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畴,开展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要从舆论、道德到法律、机制,从司法机关、社区、单位到家庭编织一个反家庭暴力之网。
4、全面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全面提高妇女素质,必须从家庭和学校抓起;妇女权益的享受和保护,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首先要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知识女性社交宽广就不易被欺负,一般地,文化程度决定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高低,只有在经济上自立了,才能摆脱在家庭中依附男人的状况。其次要提高女性的法律意识,结合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有针对性地向妇女宣 传法制,消灭文盲与法盲,使之懂得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再次要培养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