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1
【关键词】 工程造价;建筑施工;管理控制
引言
工程造价的第一含义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应的一次性费用的总和(业主角度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造价就是工程投资费用,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就是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工程造价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显然。工程造价的第二个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它是以工程这一特殊的商品形式作为交易对象,通过招标投标、承发包或其他的交易方式,在进行多次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
总体而言,工程造价是一土木工程技术(或安装工程技术)为基础,对拟建和在建的工程进行计量和计价,并在实施中控制支付的一种工程管理技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承包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一合同价为基础,同时考虑因物价商场引起的造价提高等价格波动问题,考虑设计中难以预计的在实施阶段实际发生的工程和费用,合理确定计算价。
一、造价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投资目标值的实现。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基本原理是吧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比较,发现和分析其间的偏差,找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
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都很大,其意义主要有:
(一)建设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
假设项目投资大、生产使用周期长、见效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项目决策的重要性。工程造价决定着项目的一次投资费用。投资者是否有投资能力以及是否值得投资,都是项目决策中要考虑的事情。例如工程造价超出投资者的承受能力,那么项目就不能进行下去。因此建筑工程造价成为项目财务分析和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建筑工程造价是制定投资计划科控制投资的依据
投资计划是按照建设工期、工程进度和建设工程价格等逐年分月加以制定的。正确的投资计划有助于合理和有效的使用资金。
另外工程造价在控制投资方面作用非常明显。工程造价是通过多次预估,最终通过实际工程决算下来的。每次工程造价预估的过程都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见着工程造价对投资的控制也表现在制定各类的定额、标准、参数,对建设工程造价的计算依据进行控制。在市场经济利益奉献及时的作用下,造价对投资控制作用成为投资的一种约束。
(三)建设工程造价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依据
投资体制改革,要求投资者要必须有很强的筹资能力,以保证工程建设有充足的资金供给。工程造价基本决定的建设资金的数量,从而为筹集资金图公里比较准确的依据。
(四)工程造价是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
建设工程造价是一个包含很多层次工程造价的体系,是一种总造价。这个工程造价能形成一个指标体系,譬如单位面积建筑的造价等等,可以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造价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
建筑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把技术投资额作为造价控制的目标值,在工程中定期进行投资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发现和分析其间的差别,查找问题。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控制,以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其简单示意图如(图1):
图1 建筑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造价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作为工程造价的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把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的说就是通过用投资估算价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订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和修订概算造价控制施工图纸设计和预算造价,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二)建设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但是必须是重点突出,很显然工程造价控制关键在于施工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极端——审核施工图纸预算、结算建筑工程价款,算细账。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但是不如事先的效果好。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地吧重心转到前期阶段上来。
三、存在问题及相关措施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体制方面和对现代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方面。
现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没有采用按照统一的标准并含有单价的定额管理工程造价的体制,他们多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性、同类工程项目的统计数据。建筑市场行情和具体的施工技术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来确定和控制工程项目的造价。而我国还受20世纪50年代引进前苏联一标准定额管理为主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影响。
另外,在对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我们多数是围绕按标准定额管理体制展开有关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二发达国家则是按照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展开研究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理想的“经济人”并不存在,市场也充满变数。例如:建筑施工单位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作出违背工程造价的优化原则作业;在施工原料采购方面,市场的信息条件,采购的具体流程等等会导致价格超出工程造价的范围,增加的工程造价难度;此外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能从全面造工程造价的优化角度考虑,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负担。
工程造价围绕着整个工程项目,应该有一个全面的管理控制体系,就建筑施工过程中而言。首先,要不断积累总结,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局限于定额的工程造价体系,要将造价与动态的市场关系建立联系。其次工程造价的体系要有大局观,不仅要包含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还有对全过程有有效的控制,在建筑施工过程,针对工程造价的波动大的过程要加强管理,施工量、原材料的价格、人工的投入等要有造价的数据积累,并将管理细致化,形成良好的监督控制管理机制。最后,建筑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建立合理的造价波动范围,确保工程质量。
总结
建筑施工过程,在建筑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工程造价的工作偏重于前期设计和估算。但是建筑施工作为工程的主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占用上面是主要的。因此建筑施工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工程造价的细化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信以后的工程造价管理将会更加优化配置,获得细化而准确的经济和管理数据。
参考文献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2
[关键词]电网企业 内部控制 实务操作
一、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是电力工业企业,尤其是电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劳动资料和劳动条件,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的财务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企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属于资产分散型企业,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另外,电力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电力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挑战。
从目前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看,财务上基本都能做到账卡相符,但是由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如果管理不善,财务就不能及时的对资产进行内部控制,所以,加强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程序
1、固定资产的新增:包括零星购置、投资转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增加。
零星购置固定资产:资产购入后,应及时办理资产验收、交接手续,填制固定资产卡片,连同有关批准文件、合同、协议、发票单证等,报送财务部主任审核后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
投资转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由经办部门根据有关批准文件组织实施,按规定办理资产交接、验收和入账手续。
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取得固定资产:按照有关批准文件组织实施,按前款规定办理资产交接、验收和入账手续。
财务部会计核算岗根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提交的相关批文、协议、验收单、交接手续等,在SAP系统财务模块中录入资产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固定资产新增记账凭证,财务部审核岗审核凭证。
2、固定资产折旧
每月结账前,财务部的资产管理专责在SAP系统财务模块中点击“试算折旧”,系统自动计算各项资产的折旧费用和各项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资产管理专员审核折旧及摊销计算的合理性,无误后通过系统正式计算折旧和摊销额并分别生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凭证。
已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间SAP系统财务模块不允许再进行计提。当月不计提折旧和摊销,SAP系统财务模块不允许进行结账操作。
财务部的资产管理专责将折旧记账凭证打印,财务部审核岗审核凭证。
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保管使用部门按照预算执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固定资产保管使用部门提交经审批的维护费用报销单据和对应的发票和维护或维修合同,经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审核。财务部资产管理专责复核付款金额是否与发票及合同金额一致,付款审批是否完整,复核通过后在SAP系统财务模块编制付款记账凭证,确认固定资产修理维护费用。
固定资产的修理维护费用凭证生成后,财务部审核岗审核凭证生成的正确性并签章确认。
符合固定资产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保管部门及时递交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开始情况及相关计划,经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审核并改变系统内的设备状态后报财务部,同时联动改变资产卡片状态。财务部资产管理专责根据更新改造通知停止计提折旧,并将资产转入在建工程。更新改造完成后,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进行转固处理,调整原固定资产卡片中的原值、使用年限、净残值等信息。并联动改变设备卡片信息。
4、资产清查
实物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本单位管理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清查盘点一次,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财务部提供固定资产清单,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将设备清单与固定资产清单核对,无误后将固定资产清单作为盘点依据进行盘点。
固定资产使用、管理部门根据清查方案和固定资产清单进行现场清查,根据清查结果,填写盘盈、盘亏审批表。
盘盈的固定资产,由使用保管部门查明情况,填制《固定资产盘盈报告单》,经实物管理部门会同机关财务处鉴定估价后,由审计部门签署意见,报财务部入账。
盘亏的固定资产,由使用保管部门查明盘亏原因形成书面报告,并填制《固定资产盘亏审批表》,内部审计部门及财务部提出处理意见,金额重大的须经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5、资产报废
发生固定资产报废时,固定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注明固定资产基本情况及报废原因等有关信息,报废审批表经实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资产专责、财务部主任、实物管理部门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进行报废相关处理。
财务部资产管理专员根据经审批的固定资产报废单在SAP系统生成固定资产报废记账凭证提交财务部审核岗审核。
三、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实务操作
1、风险案例主题:报废资产程序不合规、随意定价出售给多经公司 。
2、案例简述:在内控测评过程中发现, 供电公司自行对报废物资进行处置,处置时未完全履行审批程序,未执行公开原则,未采取投标或竟拍的方式,大额资产报废未进行评估,随意定价出售给多经公司,增加审计检查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处理结果:完善审批程序,按要求组织评估、拍卖程序。
4、风险描述:固定资产的报废未经过适当审批,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报废不合规,给公司造成资源浪费,增大公司的运营成本;资产评估结果的不合理为相关资产交易带来损失。
5、风险产生原因:目前多经公司仍然依存主业生存,为了保证多经公司正常运转,供电公司将控制不严谨的资产报废收入让利多经公司。
6、风险危害:固定资产报废不合规,给公司造成资源浪费,增大公司的运营成本。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水平 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单纯依靠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还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是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控制方法及控制程序的总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各种管理控制形式的总称。一般情况下,规模越大的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要求也越高,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善,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的决策缺乏规范性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使得企业控制环境不容乐观,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第二,风险评估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为寻求发展企业必须对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风险评估的过程一般有风险辨认、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风险评估的认识不够,风险评估意识薄弱,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规避风险的作用。
第三,信息沟通不及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使员工在了解企业信息的情况下,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使顾客、供应商、股东和债权人等能及时了解企业信息。但目前企业往往不重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员工无法及时获得信息,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股东和债权人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使企业错失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可见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在无形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目前对多数企业来说,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政府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隶属于财务部门的,其内部审计监督严重缺乏独立性,久而久之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另外,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企业内部各机构的职能执行情况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接受企业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为企业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的一种氛围,影响企业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作用的发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外部环境作为企业的不可控因素,不能把它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它超出了企业的控制能力,但它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评价等产生重要影响,对内部控制也有着极强的导向性和约束性,同时还影响其他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设计、执行与监控,是其他制度设计赖以成功的根本。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的主要是内部环境,但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仅要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应忽视外部环境的建设。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如加强内部员工个人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决策合规性等,而外部环境的建设,要靠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意识。风险评估是在实现既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以防范为主,通过相关的章程、规定和加强内部控制环节减轻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应该聘请专门的风险评估人才,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评估企业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仅存在于各个环节,还存在于企业参加的各个项目,在评价各个环节风险的同时,也应该对项目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风险较大的项目,应该聘请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企业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的同时,应该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和项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另外,企业应在员工中宣传风险的重要性,加强员工的风险评估意识。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根据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和会计系统控制等。控制活动出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应根据关键的控制点制定,只有在关键的控制点进行适时控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控制效果,达到加强控制活动的目的。
第四,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监督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管制和监督,必要的管制和监督,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控制意识,还能提高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内部监督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各部门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企业的审计部门应该独立于财务部门,这样才能独立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对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审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它们对企业主要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正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审计,提高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适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和主任会计师。
第五,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建立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信息沟通是指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股东、企业与债权人以及企业与公众之间进行的沟通,及时的信息沟通能使员工、股东、债权人和公众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在他们之间信誉,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六,加大立法和惩罚力度。在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实施了十几年, 最新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在2008年的,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适时做出调整,并不断得到完善。相关部门应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对于内部控制不健全甚至缺失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使对企业的惩罚超过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成本。
第七,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多数员工来说,都是比较模糊和抽象的,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员工内部控制教育,使他们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有控制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内控氛围。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企业完善管理的内部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内部情况的变化,对内部控制进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6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4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评审
近年来,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顺应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逐步引入了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审的理论,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初步探讨。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审的定义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理论由最初的“内部牵制理论”,发展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机构委员会(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报告同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这五大要素服务于上述三大目标。这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受到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2.内部控制评审的定义
COSO报告认为,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所有部门、岗位都在其中充当着角色,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和主要手段。2002年以来,国际内部审计重新介入内部控制这一领域,在原先以内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业务管理部门自我评估的结合,注重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的参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专家合作评价内控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看:内部控制评审是指由企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吸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评价等系统性活动,主要测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二、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本是围绕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与纠正、信息交流与反馈这五大要素进行的,因此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就是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的内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1.内部控制环境评审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是影响和制约其他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环境评审就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依存的软硬环境的各项因素运作状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和分权制衡;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责任,监事会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的执行和完善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情况等。
2.风险识别与评估评审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各项因素的活动,它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评估两部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评审是指对来自企业内外部对生产经营、财务报告、经营管理目标有影响的各种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情况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是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及其运行是否健全、合理、有效,主要包括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充分、合理;企业识别和获取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序建立和执行的情况;与风险识别和评估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措施方案的内容及执行情况等。
3.内部控制活动评审
内部控制活动是指为了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活动的评审是指对企业为进行企业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控制活动情况所进行的评审。评审的内容是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主要包括企业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程序的健全、合理、有效程度;计算机系统环境下,为确保信息的完整、安全和可用性而采取措施的健全、合理和有效程度;应急预案的建立和执行、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定期检查情况等。
4.监督评价与纠正评审
监督评价与纠正是指由企业特定人员对一定时期的内部控制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实施纠正的情况,可采取持续监督和个别评估分别进行或两者结合进行的方式。监督评价与纠正的评审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及其运行情况是否健全、合理、有效所进行的评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绩效监测程序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系统监督评价书面程序的建立和执行;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完善的情况等内容。
5.信息交流与反馈评审
信息交流与反馈是指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交流与反馈的评审是指对企业辨识、取得、沟通合理信息的方式和过程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评审。主要包括企业信息交流和沟通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系统文件的建立和保持;形成记录控制程序的建立和执行等内容。
三、内部控制评审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方法主要包括评审的切入方法和评审的具体技术方法两大方面。评审的切入方法是根据评审要求和为达到评审目的进行组织和实施评审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思路,是制定评审实施方案的前提;评审的具体技术方法则是在具体评审时根据被评审企业的实际情况,为达到评审目的和要求所采用的具体审计技术方法。
1.内部控制评审的切入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的切入方法基本可以归纳为要素法、流程法和制度法三类。
(1)要素法。要素法是直接从评审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容入手,运用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从而评价内部控制要素各项内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综合评价。其适用范围主要是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简单、业务流程比较单一、且已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
(2)流程法。流程法是建立在要素法的基础上,从测试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入手,采用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各项要素内容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方法。其适用范围是生产经营过程比较复杂,业务流程比较繁多,且已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
(3)制度法。制度法是指从被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入手,采用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方法获取评审证据,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其适用范围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或者是还停留在靠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控制的企业。
2.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
内部控制评审的技术方法经常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有:
(1)抽样法。通过抽取一定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和测试,根据样本来推断总体状况的一种评审方法。这是审计工作普遍采用的方法,,应当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来完成对企业已经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审计和评审,只要按照合理的允许的误差科学地抽取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评审是能够满足对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的评审需要的。
(2)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也称全程测试,通常用于对业务流程或具体业务的测试与评价。这是内部审计经常运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中,通过对一笔或若干具体业务的穿行测试,可以比较直观有效的反映一个或若干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情况。(3)证据检查法。证据检查法是内控评审工作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评审人员在运用抽样、穿行测试等评审方法时,要求被评审企业在限定的时间内,提供被评审业务主要控制点对应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书面证据的检查,验证各项控制措施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4)压力测试法。即测试被评审企业关键业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能够承受的压力程度以及在承受相应压力时所发挥的作用。
(5)流程图法。流程图法主要用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合理性测试,流程图法可以使评审人员清晰地看出被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如何运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有助于发现各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和评审重点。
四、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结果
现场评审结束后,应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被评审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出具评审报告。综合评价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量化合理、定性准确。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在对各项评审内容严格审查、测试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应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做出全面评价。
(1)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管理的自身需要,应设置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都比较完备,而且所设置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能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健全性评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良、基本健全、不健全四个级次。
(2)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时的适用性、合规性、经济性,它是在健全性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更深一层次的要求。合理性评价同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理、不合理四个级次。
(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应根据对评审内容的测试结果,对各项业务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各项业务风险的评估与规避情况如何,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与效果如何等等做出评价。有效性的评价同样可依据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基本有效、无效四个级次。
2.评审内容的计分和综合评价
为了科学、合理地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审组应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评审内部控制各项内容,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标准进行汇总、分类、评分和评价。
(1)评审组根据在现场评审中所发现的问题,先依据评审实施方案中的“评审内容明细表”所确定的每项具体评审内容进行汇总,再按照“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三个评审标准进行分类。经评审组统一研究、讨论得出每项评审内容的综合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给该项内容评分。
(2)在得出以上评分后,评审组还应结合评审中所揭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依据“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评价等级,分别对被评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合理程度以及执行情况做出准确、严谨、中肯的定性评价。
3.内部控制评审报告
综合评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评审的基本情况。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明评审目的、范围、人员组成等,二是简述一下被评审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2)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分类进行列述,并准确界定被评审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档次,尤其是对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和薄弱环节,应指出风险隐患,说明其危害性。
(3)综合评价及处理建议。说明被评审企业的得分情况,按照综合评价标准对被评审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评审情况进行描述,并根据评审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提出处理建议。处理建议要切合被评审企业的实际,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总之,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内部控制评审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需在实践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但不能照搬照套,应紧密结合本企业未来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地加以总结、改进和提高,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评审规范体系,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2]高雅青李三喜编著:《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5
[关键词] 存货成本;济订货量;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07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012- 02
1 存货成本构成及存货管理目标
1.1 存货成本的构成
1.1.1 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采购材料、商品时所发生的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和订货费用构成。其中,进价又称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采购单价与采购数量的乘积。在一定时期内进货量既定的情况下,无论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单价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订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即企业为组织订货而发生的费用。进货费用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这部分费用随订货次数增加而增加,如出差费、运输费等,这类变动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采购人员工资、采购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无关成本。
1.1.2 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企业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存储成本分为固定性存储成本和变动性存储成本。其中固定性存储成本如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仓库设备的折旧与维修费等,这类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无关,属于决策无关成本。而变动性存储成本如仓库存储费、保险费、存货占用资金支付的利息、存储时间的长短形成的成本等,这类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变动,属决策相关成本。
1.1.3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储存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需要而发生的损失成本。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企业允许发生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反之,若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此时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需考虑。
1.2 存货管理的目标
(1)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实际上,企业很少能做到随时购入生产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市场供应充足也是如此。这不仅是因为不时会出现某种材料和商品的市场断货,还因为企业采购会有必要的途中运输及可能出现的运输故障。一旦生产或销售所需物资短缺,生产经营将被迫停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需要储存出货。
(2)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价格往往较高,而批量订货在价格上能享受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等各项开支,从而使存货成本增加。因此,要有效实施存货成本控制,必须建立合理的存货管理目标体系,制订行之有效的进货计划,合理安排库存量和订货次数,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和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有效地实施存货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产品积压;另一方面可以杜绝浪费现象,提高经营效益。以达到增收节支,充分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目的。
2 存货成本的控制方法
2.1 ABC管理法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ABC库存分类管理法的基本思想:存货品种繁多、数量巨大,有的商品品种数量不多但市值很大,有的商品品种数量多但市值却不大;由于企业的各方面资源有限,不能对所有存货都同样地重视,因此,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在需要重点管理的库存上;按存货重要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类管理和控制。
ABC分类控制法通过对品种繁多的存货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降低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减少失误和降低存货成本,使存货收益与成本之间达到最优化结合。ABC分类控制法也存在局限性:①A类商品因单位占用资金过大,处于目标库存量也可能占企业大部分资金,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②C类存货不注意库存情况,缺货不仅使企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还给企业带来信誉上的损失。因此实践中应和其他方法配合运用,逐步趋于完善,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的质量。
2.2 CAV管理法
CAV( Critical Value Analysis)管理法,亦称关键因素分析法,是对ABC管理法的进一步升华。ABC管理法对C类存货不够注视,往往导致生产中断,CAV管理法弥补了这些不足,它将存货分为4个等级,CAV管理法可以有效降低库存的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大大降低了库存风险。但其库存类型等级的划分没有固定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准确划分。因此,实践中也可以和其他方法配合运用,逐步趋于完善,提升企业存货管理的质量。
2.3 定量订货管理法
定量订货管理方法要保持存货数量的纪录,并在存货数量降至一定水准时进行补充供应。这种方法以经济订货批量(EOQ)和订货点的原理为基础。在这种方法下,订货点和订货量都是固定的,检查期和需求率是可变的,前置时间可能是固定的或可变的。定量订货方式的优点在于每次订货前都要详细检查和盘点库存(看是否降到订货点),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库存动态。但由于经常检查和盘点使得工作量加大,从而增加了库存保管的维持成本。
2.4 准时制生产系统(JIT)
准时制生产系统(JIT),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管理,追求一种零库存或是库存达到最低的生产系统,也可以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为“零库存制”。零库存概念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库存为零,而是指没有多余的库存;或者说,一切库存都是在按照计划流动。其主要特点是:①追求零库存。②以消除非增值环节来降低成本。③JIT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质量改进工作,逐步实现不良品为零,浪费为零的目标。
JIT系统与传统的存货管理模式相比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JIT 系统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传统方式下,生产往往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是一种需求推动式的系统。JIT生产是一个需求拉动式的系统。JIT生产只在有需求时进行生产且只生产顾客需要的数量。每一个工序只生产下一工序需要的产品,除非下一流程发来信号,否则不进行生产,且生产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适时到达。拉动式系统理顺了物流,极大地降低了存货成本,使零库存成为可能。
(2)否定存货存在的合理性。这是JIT系统与传统存货管理存在差异的关键与根本所在。传统观念认为存货成本包括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持有存货是非常必要的。订货成本与存货持有成本权衡的结果即是经济批量模型,依据经济批量模型订货或生产产品即可达到存货成本最低。在JIT系统中,存货则被看成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它占用了资金空间以及劳动力等资源,还掩盖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并增加了公司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因此,JIT系统不承认存货成本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试图将其降为零。
(3)适时能力。适时能力是衡量一个公司对顾客需求的反应能力的尺度。传统方式下,公司通过储备存货来确保公司可以按期交货。适时制JIT系统通过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采用单元式制造方式来缩短公司的生产周期,以此提高公司按要求日期交货的能力和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单昭祥.现代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美]福西特.采购供应管理环境[M].白晓娟,梁晨,王红江,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许金叶.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简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范文6
关键词:土建;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内需的扩大,政府采取了促增长、促发展的经济政策,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大。土建工程成本,一般是指该建设项目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土建工程成本的控制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将成本控制在建设企业容许的范围内,还能使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合理而均衡的分配,从而使建设企业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1 阐述土建工程成本控制的涵义
土建工程成本,一般是指该建设项目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土建工程成本控制主要指合理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包括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和价格管理。土建工程成本控制不仅能够促进优化设计,将成本控制在建设企业容许的范围内,还能使各投资项目之间进行合理而均衡的分配,从而使建设企业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 简述土建工程成本控制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一整套土建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但我国当前工程成本现状还存在较多问题。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使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他们所关注的是工程成本中的市场利润或定额利润,作为建设项目投资主体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一般不考虑中标价格是否低于成本。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然而在项目的实际进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忽视了设计阶段的重要性,将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施工阶段或者说工程决算阶段,因此土建工程施工阶段设计经常发生变更。
在当前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淡薄,设计理念保守,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从而降低成本的观念不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工程成本管理体制的现状是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体制,使涉及工程成本的制度和措施缺乏有机的联系和相互协调机制,造成工程成本管理的管理水平不高和整体效率难以发挥。
在土建工程成本中,超估算、超预算、超结算的“三超”现象也十分突出,严重导致工程投资失控,工程成本的失真,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建设企业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认真抓好工程成本的控制管理,是当前土建工程成本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重视土建工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指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成本预测开始到工程竣工,实际成本的确定和评估整个建设期间的工程成本的控制管理。重视土建工程成本的控制,一方面能够促进设计更为合理,使之能对投资估算进行精确的编制,以保证估算在成本方面起到控制作用,将成本控制在建设单位同意的额度之内。工程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一味降低工程成本,而是提高其价值,也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使之以较低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总而言之,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对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以设计阶段为重点进行成本控制,做到主动控制,完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有施工变更情况的图纸,注意积累素材,坚持有理、有据、有度的原则,为今后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索赔提供依据。
要重视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审核。对施工单位所完成且合格的工程成本的进行质与量的计算、复核,做到严格公平,从而保证工程结算的真实可靠。只要逐步建立工程成本的监督制度,完善相关制度与法规,规范定价行为,解决当前工程中随意压价及投资失控等问题,定能建立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工程成本市场,从而切实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改进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对策
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是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构成项目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要加强对人工费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材料费的控制,三是要加强对机械费的控制。土建工程成本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成本控制,各个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的投资目标来确定严密的成本计划和目标,健全相关的项目成本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考虑制约项目目标的影响因素,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对项目目标与实际状况进行对比衡量,保证对工程成本的进行有效的控制。
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准确把握合同条款的内涵,精心推敲合同文字的措词,增强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在施工前,应与业主、监理、施工各方进行协商,明确合同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合同文本界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顺利的履行合同,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和工程结算时双方发生纠纷。
控制工程成本,在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相关部门之间要做好协作管理与控制,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工程成本管理部门,严格审查,从源头上就对投资进行控制,确保工程进度。工程施工单位应认真执行成本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成本部门也应对执行单位进行定期的抽查与监督,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建立有效的招标管理与合同管理机制,加强对投标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合同管理体系,严格按《招投标法》操作,规范招投标行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标底,做好工程承包合同的签署工作,尽量少指定分包项目,尽可能堵住一切漏洞,减少费用变更。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数据的汇总和确认。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应把在施工阶段及时收集和保管的各种工程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工程结算,保证不漏算、不漏项、不多算,正确套用预算定额和不同类别的工程费用定额,做出一个真实可信的竣工结算报,将项目的有关成本资料及分析结果汇总并建立数据库,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5 结语
土建工程成本的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工程的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收益,其在整个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项内容覆盖面大,而且较为繁琐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有关部门的极力支持配合与监督下,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在土建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健全的投资主管单位是核心,优秀的成本管理人是后盾力量,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和施工是实现成本合理管理和控制的必要保证。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减少或避免建设资金的流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苏立英.论建设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M].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