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1

Abstract: Cost manage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When railway companies respond to market chang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strengthening cost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awareness of cost management can promote the reulization of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railway company.

关键词:成本控制;铁路企业;必要性

Key words: cost control;railway company;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063-02

0引言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企业模式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铁路施工企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由此可见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索赔成了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索赔是贯穿于工程建设自招投标阶段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全面成本控制管理指的是铁路企业按照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综合铁路企业市场表现,结合其经营情况,对铁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规划、控制、协调和考核的系列活动。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铁路运输行业作为全国计划经济成分最多的行业,其成本控制较一般行业有其极大的特殊性和不易操作性。成本控制和计划管理的区别在于,成本管理也不仅包括财务、会计或某些特定职能部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铁路企业综合性的管理,在管理体系中将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的紧密结合起来。[1]

1提升铁路企业战略管理和整体协调的能力

过去,政企合一、大而全的生产管理体制是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产权关系虚置,加之财务管理高度集中,收入、成本、利润等指标计划实行严格控制,全路一本帐,统收统分统负盈亏,运输生产中的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损失现象严重,普遍存在成本失控挂账问题,资金风险突出。

对于成本控制考核制度,主要关注层面在于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财物部门牵头,由技术部门、材料部门、物资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加以配合,以科目负责制的管理方式,对于对成本管理有重要影响的车间、班组负责人和生产一线的职工却很少涉及,因此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很少会有人关心成本的管理工作。加上基层站段的领导层主要是生产型管理者,在生产管理中片面追求企业运行的安全和利润高低,成本管理也只是事后算账,对于成本管理的事前分析、事中监督不太注重,因而失去成本管理工作对生产的指导性和超前控制作用。

而科目负责人对科目成本的支出也只是限于结果控制而不是过程控制,因质量、生产需要带来支出的变化更是控制不了。因此,关于成本支出考核没有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面控制的作用。[2]

现代铁路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是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的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协同作业、有效贯彻企业战略、持续改善经营状况、实现价值稳步增加。全面成本管理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内容,手段到实现形式,以满足加强企业管理各方面的需要为宗旨,以协调生产与经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协调投入与产出,效率和效益的关系为原则,将企业的生产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统筹安排,因此成本控制的执行是铁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需环节和必要手段,对成本控制实施有效监控,最大程度地确保实现铁路企业战略目标。通过成本控制监控可以有效的整合市场的资源信息,通过成本控制体系这些信息能集中有效地反映到决策机构,可以帮助铁路企业决策层动态地调整战略规划,提升铁路企业宏观战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2提高铁路企业资源使用的效率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铁路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关注的焦点,于是在传统的生产成本管理模式中,由国家计划制定企业的产品、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的价格和供求数量,铁路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效益意识淡薄,因此传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导致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验效率低下。虽然成本控制在铁路企业已经推行数年,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企业所关注的主要是总体的利润指标,宏观意义上的资金调配,而对于具体操作层面的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质量等重视不够,有的企业甚至通过在数字游戏来体现企业的利润目标,造成数字“面赢”,实际的“潜亏”,影响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认为:成本控制计划过程和成本控制中的指标数据直接反映了(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和各部门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效率高低以及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重点,是对铁路企业资源进行调度与分配的基础。企业管理控制的中心目标从满足完成生产、经营的阶段性目标和科目指标逐步转移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由计划的被动性转变成成本控制的主动性。通过全面成本控制,铁路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使用的低效。

3实施铁路企业成本节约及收入提升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铁路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带有较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铁路企业市场外部控制的力度强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对上级负责的认识多于对企业自身发展负责的认识,管理层控制结果的动机重于控制过程的动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目前铁路运价和融资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每年铁路企业的巨额亏损说明,铁路运输收入不可能通过完全的市场行为获得增加,实现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成本控制措施和策略的强有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运输市场中,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多家竞争的局面,使得铁路运输快速、安全、价格低廉服务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我国连续遭遇雪灾、震灾,旱灾,国际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意外因素使得铁路部门的原材料成本也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从铁道部、路局传递的消息来看,生产经营、成本增支压力很大,基层站段生产经营压力也进一步加大,预算外清算弥补成本支出缺口的可能性很小。而运输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成本控制已成为运输企业的战略重点,而支出预算在全面预算中的关键作用会越来越明显,铁路运输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竞争方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取得价格竞争优势。[3]

运用现代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机制,发挥全面成本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共同作用,迫使基于全面成本控制的基层铁路管理的主体,要对市场变化和企业内部成本压缩造成的影响,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来有效的提升铁路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全面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全面的成本控制计划,对铁路企业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的理性分析,确保铁路企业的成本节约的可行性和收入增长计划的有效性。

成本控制执行的监控过程把关注收入和成本变化趋势作为关键指标,可以激励并约束企业相关部门追求尽量低的成本费用和尽量高的收入增长。

4有效化解企业的管理经营风险,实施有效监控与考核

在铁路企业中,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和经营目标,基层单位管理层采用不规范的手段来提升企业的利润目标,例如折旧不按规定计提,工资列不足,多经收入冲减等,导致成本基础管理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失真,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管理水平。运用现代成本管理制度,全面成本控制涵盖铁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立体反映铁路企业的经营情况,参照成本控制目标,公司高级管理层从预算的各个层面可以发现企业管理的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和管理措施,从而有效的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

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充分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编制过程中,铁路企业集团和所属子公司通过协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有效调整和充分利用各项市场资源,综合全面信息,实施全面成本和预算的管理,在根本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把成本控制执行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增运增收,节约支出。

将责任成本目标完成的好坏、责任中心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工资挂钩,节奖超罚。将成本控制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作为经营者有效的监控手段。将责任成本、目标及措施精细化分解化,化少数人的成本压力为全员的成本压力,把市场竞争的压力逐层传递,实现联控互控,使全路干部职工增强扭亏增盈意识,从根据盈亏目标要求细化成本控制责任,通过全面预算成本管理带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确保铁路企业运输经营和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以更合理的组织、科学的调度,促进企业管理素质和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史森林.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海洋出版社,2003.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合同管理;进度;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process of the owners,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nd supervision unit three par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overall operati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due to the involvement of engineering build different location, focus their attention is also different, the control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tract schedule, cost control, quality control is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 contract management; progres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合同管理的必要性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提高合同意识,改善合同管理,充分发挥合同对于市场运作的积极作用,逐步实现市场的规范化,是市场经济活动继续深入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没有健全的合同制度,就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企业之间的所有经营活动,不是通过某一个权力部门的硬性分配,而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的。而市场交易又是通过竞争来完成的,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最重要机制。通过市场竞争,国家从客观上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微观上实现效益最大化。但是,竞争机制的形成,是以合同秩序的健全为提前的,而施工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在质量、投资、工期目标等方面履行合同,必须通过工程合同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合同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具有标的物特性,执行周期一般较长,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一次性投资大等特点。只有遵守建设程序,符合投资计划,合理的工期、质量、投资目标的工程合同,才有好的开始,才谈得上科学的合同管理。履行合同条款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工程施工合同中的主要条款是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这三大目标。工程合同管理主要就是工程管理中“三控制”的管理。工程建设中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是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决不可偏废。

2、工程建立过程中业主方对合同的管理

合同是商定项目参与各方权益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具有法律效能的文件。合同管理的中心是选择合同类型,主要是价钱类型,不同方式价钱的合同表现了风险分配方式。合同管理普通按标准合同文本执行,可恰当加以修正。

在工程建立范畴,由于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合同主体、合同关系的复杂性,假设不注重合同关系的管理,就会招致合同界面紊乱,合同各方的责、权、利不明白,合同关系紊乱不清,合同各方经常陷于扯皮和矛盾中,由此带来进度、质量、本钱管理的失控。所以,在工程项目中,存在着业主方、承包方、监理方、供货方等不同方面的合同管理,其中业主方的合同管理又是整个工程合同管理的中心,对整个项目的合同管理以致整个项目的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业主必需经过加强合同管理,保证项目进度、质量、本钱目的的完成,最大限度的维护业主的利益,控制风险,完成项目和企业的战略目的,追求合同各方在经济协作中的共赢场面。

业主方应科学施行全面合同管理,这不只是对详细合同的管理,而且是从项目整体利益动身,组织、和谐各管理部门及合同关系方,以合同为纽带停止的全项目的管理;不只是某个阶段的合同管理,而且而是整个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同管理;不只是合同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而是整个项目全员的合同管理。

另外,加强合同管理,也控制工程投资。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本钱,进步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业主方项目合同管理应从合同会谈开端,至保修日完毕止,特别加强施行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在合同执行期间亲密留意实行合同的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

3、合同管理中的“三大控制”

工期控制也就是施工进度的控制。进度控制在工程建设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工程进度失控,必然会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拖延工期后赶进度,建设的直接费用必然会增加。在关键时刻赶不上工期,错过有利时机,将造成重大损失。延误工期会导致经济损失;盲目地、不协调地追求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同样会导致不顾工程质量,损毁企业信誉的问题。所以,工程建设各部位的施工进度应统一步调,同时应与资金投入、设备供应、,材料供应以及移民征地等方面协调一致,还要适应当地的气象、气候等自然规律,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率。

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是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同样是工程管理中的控制目标之一。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盈亏。合理地控制工程成本,可给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进行工程成本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才能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施工中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是投资控制的主要手段。调节与控制、监督与考核、激励与惩戒亦是投资控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 必要性 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有效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运行,由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的企业战略经营决策,在遵循国家财政法规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推动企业各项业务工作和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围绕战略经营总体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中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确保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全面保证的基本管理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将风险管理理念、措施和手段有效应用于企业各项战略决策、投资融资决策和内部审计等经营全过程中,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步入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就我国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体制来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是由领导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在两方面管理工作中担任相应的角色和行使相应职责,并且全面渗透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一系列行为中,为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合理的基础保证。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就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当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资金结构、人员配置和机构设置等已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企业资金运用、人员安排等方面严重失控现象,这样造成了企业无从发展和面临崩溃的事实。严格管理企业,不断加强管理上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必然要求

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在运营发展中的实际状况,为企业领导者制定正确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借鉴资料。然而企业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颇为繁多,再加上其他各方面原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于企业制定正确决策形成了一定误导。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严格监督和管理企业会计人员所进行的各项财务工作,实现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三)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基本保证

一个企业由诸多不同部门共同组成,企业的整体运营是环环相扣的,依托于各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性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风险便会对其他部门产生较大影响,最终使企业的整体运行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对于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将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利于企业外部监管的顺利实现

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利于企业综合管理的顺利开展,也是财政、审计和监管部门等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基本需要。监管部门对于企业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通过严格遵循政策、法规、制度和授权等规范资产运营行为,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调整经济结构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化方法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内容,强化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突出重点问题,针对基础事项、高风险领域或薄弱环节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防止内部控制出现缺陷和纰漏。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和修订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进一步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财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内外部环境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能科学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全面突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以推动企业各项具体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强化内部控制职能,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职能机构

应不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使其与企业总体管理目标能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分为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以及信息技术控制等。内部控制体系能全面激发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并能对所有员工的经济行为起到一定制约作用,企业应以董事长为核心,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为辅助,全部担负起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同时风险管理应该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相关责任。例如,一些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结构,一般都是以董事会为核心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工作,提倡全员积极参与,以保证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做好内部控制的考核与检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对于内部控制职能实施监督和检查,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合理性及实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估,形成严格、完备的书面报告,上报上级做出有效处理。建立合规的考核制、问责制和奖惩制,切实处理内部控制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并追究不同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在实践过程中,较多管理层只注重实际成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具体执行的过程,为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企业领导者应将人员配备和制度运行有效结合,制定内部控制具体实施计划,并明确不同人员的责任范围。制定政策时,应加强风险管理监督机制与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有效结合,逐步完善全面风险监督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同绩效、加薪和升职挂钩,保证风险管理健康运行。

(四)建立企业内部牵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制约

内部牵制主要指在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当某部门或某个人不能独立完成责任范围内的业务工作时,需要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引和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以顺利地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并且相关部门要对已完成工作实施严格检查。内部牵制制度不仅能实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制约,还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严格制约。实施内部牵制制度,应采取工作轮换制,基于岗位性质的差异性,对于不同性质的工作必须具有特定的侧重点,每位员工必须清楚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的轮换次数,及时发现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合理解决,有利于实现最佳的牵制效果。

(五)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管理提上议事日程

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必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增强企业风险自动预警的灵敏性,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信息沟通流程和渠道,逐渐完善和落实重要、重大事项请示制度。各企业都要全面强化财务风险请示报告意识,重要、重大事项必须及时上报,防止出现虚报、谎报、隐瞒不报、或事后再报的现象,凡是由于报告不及时和不准确形成的风险问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将风险管理提上议事日程中去。

四、结语

总之,在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实施严格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才能有效规避、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各项工作能健康有序开展,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刑利锋.探讨企业风险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20): 75

[2]王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2012, (6): 128-129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问题;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而随着这一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控制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之所以不能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的缺乏是根本原因。目前国有企业的发展既面临着不可多得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很好的抓住机遇并勇敢地接受挑战,应该将做好成本控制作为国企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的管理对象有很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但是在这众多的管理对象中,对于成本的管理是最为关键和最具基础性的一个,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工作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国企的发展甚至是存亡。做好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

1.1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和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国有企业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其发展不再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而是更加倾向于自主性的发展和运行,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促进国企自由的发展,但同时需要国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

1.2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适应经济结构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和进步,生产力相比于以前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以前不尽相同,营销型的市场逐渐被生产型经济市场取而代之,这就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国有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是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

1.3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实现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并保证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效率

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一方面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可以对国有企业的结构和布局进行系统优化与恰当调整,使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产的有序进行。

1.4只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才能促进国企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在有效的成本管控举措之下,会使企业的生命力保持旺盛,满足其内在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得到增强;其次,为管理人员锻炼其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对国企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2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缺乏对会计成本的控制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而之所以国有企业不能大刀阔斧的开展成本管理控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缺乏足够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观念,许多成本管理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实际的作用,反而认为开展这项工作是浪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表现,由于没有从思想中、意识里、脑海中和内心深处意识到做好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降低了整个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的效率。

2.2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成本管理方法直接关系着成本管理进度和质量,但是国有企业当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具备足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3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修养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的性质较为特殊,即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支持,这就使得有些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将国有企业当作自己谋求私利的平台;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串通一气,通过做假账谋求经济利益,造成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丧失,加大了成本管理控制实施的难度。

3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相应对策

3.1树立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思想和意识是行动的必要基础和重要前提,只有从思想中、意识中和脑海里重视成本控制工作,才能发挥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要让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成本管控中来,在各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建立并健全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进行细化,为了增强国企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和热情,要健全并完善奖惩机制,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在把握好每一个细节的基础上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质量与成本控制效果。

3.2构建完善的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只有全员参与并开展密切的协作与配合才能提高成本管理与控制水平,要将成本管控工作贯彻到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并辅之以必要的成本管理机制作为保障,这需要我们建立并健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为成本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坚定项目经理在成本控制工作中担任的主要角色,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度,遵循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

3.3制定完善的成本预算体制

国有企业基本实行成本预算制,成本的预算可以有效地反馈企业的成本计划,以及其实施控制的全过程。成本预算与企业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为了使预算编制先进合理,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及责任者。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变化适时作出修订。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当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费用预算实施定期的零基预算调整,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3.4实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时候应该加大对于现代科技的利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成本管理,由此可以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并降低人为管理带来的失误。

4某国企成本控制的相关举措

在成本控制实践中,该企业对成本潜力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开发,在降低了有关成本的同时,略去了企业浮财。在此期间,采取诸多举措,对成本进行了合理调控,取得了显著实效。

4.1裁人增效,定岗科学

编制出岗位既定人数,发挥员工职业特长,提高了总体生产效率。该企业实行员工合同制度,并结合易岗易薪、岗位技能计薪方式,薪资水平与承包量化挂钩,配以月度考核,实现全额浮动。

4.2严把期间成本控制关

该企业以产品销售和利润目标为依据,编制出了相应指标,使得产品期间成本逐年降低,尤其是在管理成本的控制环节,连年保持了微小增幅。此外,大到办公设备和环境,小到车辆耗油量,都实现了可控化,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成本潜力开挖和利用。

4.3技术改造保产量

在既定基础上,对成本进行合理降低,其力度诚然有限,该企业引进了新技术和新工艺,对现有的设备予以重新整改,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其建设项目和综合生产效能一直保持全国先进。

4.4重项目管理促低工程成本

市场核算模拟、成本否决的实行,将该企业以往粗放型(预算远远低于决算、概算远远低于预算)的项目管理进行了彻底颠覆,并将其引入项目管理过程的始终,使得工程成本得到了大大降低。

5结论

笔者在文中对于做好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做好成本管理控制进行了探究,通过叙述我们会发现,当前国有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控制的时候存在很多的缺陷,只有采取恰当的举措改正这些缺点,才能提高国企的成本管理水平和质量,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朱美岩 单位:海南国源土地矿产勘测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刘彦斌.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刍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

[2]郭道扬.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论从,2015(5).

[3]唐少艺.标准成本制度在宝钢的运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2).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5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 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本文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转贴于

2.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

(1)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

(2)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

(3)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 正确等。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环境管理;审计策略;措施

一、总体审计策略

审计人员采取的总体审计策略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总体层次环境管理风险而言的。总体审计策略是指对审计人员的安排、专家的聘请及相关审计时间的分配等,是从总体上对审计工作的一个安排。我们认为,审计人员采取的总体审计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职业怀疑态度是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执行环境管理审计时,项目负责人必须向项目组成员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尤其对项目组聘请的环境专家,项目组负责人必须对其说明职业怀疑态度对审计人员执行环境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并保证他们在执业过程中遵守这一道德要求。

(二)对相关专家的聘请

环境管理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种类型,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是一种新的审计类型,该审计的执行需要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工程等相关环境学科知识,并要求在执业过程中给出恰当的判断,这一判断必须有专业的水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环境管理审计时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通过聘请环境专家的方式来解决。

(三)对审计人员的安排及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总体修改

在进行了环境风险分析及环境管理风险评估后,审计人员对环境管理审计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个时候需要对审计初始阶段制定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策略进行修改,以合理分配、安排审计资源,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对环境管理审计程序的总体修改包括针对审计目的对各审计程序的修改、针对环境管理风险应增加的审计程序、针对特殊环境管理事项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等。

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

(一)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含义

环境管理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主要内容的体现,也是环境管理风险产生的一个因素,因此,对环境管理控制的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计是对以非货币、非财务信息为主的定性环境信息载体和环境管理活动实施的审计。

(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要求

作为环境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管理控制审计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实施。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实施环境管理控制审计:

1.在评估具体层次环境管理风险时,环境管理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2.仅进行具体环境管理活动审计不足以提供具体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进行环境管理控制审计时,审计人员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考虑环境管理控制的具体内容;

2.考虑环境管理控制审计与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直接相关的内容。

(三)环境管理控制审计的内容

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的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环保理念的审查。企业的环保理念一般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联系,当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时,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生命周期进行判定。对被审计单位环保理念的审查可以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公司章程和相关会议记录,如果没有相关文件可供参考,审计人员则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或者从被审计单位对一些环境事项处理的方式方法上加以判断获取相关信息。

2.对环境管理目标的审查。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目标一般在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章程和环境管理相关文件中体现,审计人员只需审查相关文件即可获取关于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目标的相关审计证据。如若没有相关文件,可以通过询问环境管理部门相关管理人员获得相关信息。

3.组织结构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中组织结构的审计,主要是对组织机构设计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在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组织结构进行审查分析的基础上,应找出组织结构设计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组织机构的方案,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实现环境管理目标。

4.人员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控制中人员的审计应当包括人员配各审计、人员选择审计、培训与开发审计三个方面。

三、对具体环境管理活动的审计

工业企业的整个生产活动是通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生产出产品供给人类消费,向环境中输出废物的过程。工业企业活动是使环境生产遭受巨大压力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选取工业企业的主要环境管理事项来阐述具体环境管理活动审计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一)排废管理

对企业环境管理中的排废管理的审计,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具体的排废标准、排废记录、改善排废的计划情况等。检查企业环保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废弃物排放标准和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内部管理的废弃物排放控制指标;对本企业排放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包括浓度)、方式和去向等情况是否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并核实记录的准确性;环保主管部门是否按照规定要求制定废弃物排放定额指标(包括浓度和总量),是否将定额指标纳入工厂和车间的生产计划和工艺技术管理作为考核标准;针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废弃物的排放环境主管部门是否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改善计划等。

2.检查排废处理方式。企业是否建立自己的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厂和废渣堆埋场,如果没有,是否借助于他人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处理被单位的废弃物:实地考察废水的排放是否实行清污分流,分别处理;废渣的排放是否实行分类集中,分别处理;对本单位不能利用和处理的废弃物是否根据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准统一转移给外单位,并通过第三方加以证实。

(二)现有污染的治理

1.检查污染治理记录、污染治理计划。检查企业有无完整的污染治理情况记录,重要的污染治理情况是否有详细的记录;对于不符合废弃物排放标准或环境保护要求的,有无对超标的污染源和公害源制定治理计划等。

2.检查、核实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对依托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扩建、改建的项目,如有污染问题,是否将新老污染问题解决;对污染物的治理是否采取回收利用、循环套用等综合利用措施,不能综合利用的,是否采用达标处理措施;污染物处理设施是否贯彻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环境保护设施是否按照设计规定的能力和参数运行,运行状态能否满足环保的要求等。

(三)新污染的预防

1.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是否实行了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是否实行了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2.建设项目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办事,每个程序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和审批规定是否都执行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3.新建项目是否有严格的环保责任机制。

(四)环境监测

对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中的环境检测活动,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建立专门的环境检测小组或检测;

2.环境监测站的硬件装各及人员配各情况。

环境监测站是否建立健全了为保障环境检测工作及时、准确、高效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标准。

参考文献:

[1]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