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1
一、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校本研究的开展为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带来发展的契机。由于这一课程体系的建立围绕“本校”实际,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囿于传统的教材和教法,更有教师自身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制定与开发,从而更能凸显自主、探究、创新、互动的课程特点,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完善。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表现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今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沟通与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形成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在目标上强调了培养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而政治课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一功能的有效载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的培养更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器。
其次,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突出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思想政治课本身便蕴涵了较强的德育功能,可以结合课程实际,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此外,思想政治课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法纪观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内容正切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三、政治校本课程设置的构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教师的自主申报,必须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尤其将学科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课程资源。结合思想政治课自身特点,我认为可以有如下课程设置构想。
《社会调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工协作和对社会信息准确及时收集和处理,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社会、认识社会、学会调查,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时事沙龙》:通过讲授、阅读、辩论、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政治素质。
《公民与法律》:通过提出问题、专家访谈、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现代管理》: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模拟创业等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初步树立科学决策、有效组织、计划控制等现代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开放、竞争意识。
四、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素养有新的提升
在课程开发中,学校是自主决策的主体,而教师是参与设计的主体,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和运用这种权力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广大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应该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打破那种传统的课程执行者的观念,真正意识到自己作品课程编制的参与者与制定者的主体地位,突破那种将课程理解为一种固定的、静态的文本复现,从而类似于工人操作过程的旧思维。尤其在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更要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作用,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身心特点,再融合政治学科自身特色,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与开发。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2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林崇德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同构与学生的沟通,笔者发现对政治科不感兴趣的原因有许多,但认为政治学科假、大、空,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甚至课本的观点与自己的经验相背离是最重要的原因。在谈及使学生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时,学生们告诉笔者说:“我承认老师说的也有道理,但是老师举得例子毕竟是少数,我们乌鲁木齐并没有这样的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土化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平时或有耳闻,或者亲身所见所历的,对事件本身有所了解并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运用此类学生一知半解的案例时,更鲜活,更具体,更亲切,更具有说服力的,所以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学中,我以《斯拉木老人的烦恼》为情景设置了问题探究:1981年,维吾尔族老人斯拉木在南门附近盖了4间住房1间皮鞋作坊。次年南门道路改造时经相关部门批准,在和平渠旁边盖了2间馕房、2间食堂、5间住房和1间的铁皮房。1997年修钱塘江路时,斯拉木的房屋被强制拆迁,经政府部门协调,在和平渠珠江路附近为他建了的临时住房。房子在和平渠泄洪口上,按政策严禁人在旁边居住。 2005年和平渠改造,斯拉木又被迫拆迁。多年前他在乌鲁木齐所建房屋都是经过市政府批准的,而拆迁后的安置补偿房屋都是违章建筑,他却从未得到过任何补偿。当我刚说出“斯拉木”这个名字时 ,同学们立刻就表现出了好奇:在我们乌鲁木齐市的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能有什么样的故事?老人的身份首先拉近了同学们与他的情感距离,熟悉的地名则拉近了同学们与老人的空间距离,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刚阅读完材料,学生就开始了小声的议论,有气愤、有同情、纷纷支招帮老人解决问题。老人的坎坷经历引起同学们的同情,渴望帮助老人解决困难、帮助老人维护权益的愿望一下就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本课的继续深入的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任何教育要求都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他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结果。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他对学生有意义。”可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让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显然属于“真实问题”的范畴,如果政治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实现本土化,用学生周边发生的事实吸引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主动探寻的好奇心,从而主动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然事倍功半。
例如,在讲“投诉有门,求助有道---公民面临的困难,应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知识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新闻:12月15日,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大寨沟迪泰酒店旁,40余名讨薪民工在寒风中将讨薪横幅悬挂在马路旁表示抗议,讨要迪泰酒店拖欠的48万元工资。设置一个探究问题:除了找媒体和法院,民工还可以向谁求助?看到材料同学们先是一惊-----乌鲁木齐还发生了这样的事!然后立刻集思广益,在我先后否定了他们熟知的方法后,开始陆续主动阅读课本,或小声的讨论,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其积极性主动性前所未有的高涨,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古往今来,人们对社会责任感相当的重视,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慷慨激昂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今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列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被列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目前在我国教育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分数淘汰制选拔人才,学生几乎变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家长为了孩子能取得好的成绩,心甘情愿的包揽孩子的一切,孩子根本不用操心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试想一个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人怎么会有社会责任感?而思想政治课的本土化教学,可以以本地的发生新闻事实为背景,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为身边的人、自己生活的城市出谋划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检验枯燥的理论,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让事实说话,势必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例如:在学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这一知识时,我用《乌鲁木齐将建地铁1号2号线 请市民对环保提意见》的网页做了一个探究活动:①你会参与这次环评活动吗?为什么?②这属于哪种民主决策方式?这种决策方式有什么优势?③环保厅为什么要邀请市民提建议?当讨论问题①时,很多同学都表示自己的建议是不会有人听取,这只是政府的形式主义。于是我适时的展示了第一次环评的结果:原来1号线的沿途站点都是市民建议的结果。事实胜于胜于雄辩,生动的事实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真的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们必须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积极主动的参与环评活动,共建美好家园。
四、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知”、“信、”“行”的统一
相对于一般学科来说,思想政治课既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这就决定了政治课教学应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道德品质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目的和归宿。但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建立在“知”的前提下,“信”的基础上,最后延伸到 “行” 的结果中。其中,“知”可以在考试和分数的胁迫下暂时完成;“行”不能在课堂上立竿见影,只有“信”的不确定性可以真实地展现。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那些远离学生,远离现实生活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或者习惯性地认为老师又在粉饰太平,怀疑其真实性,从而弱化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地案例,学生无法否认其真实性,既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又可扭转学生的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实现“知”“信”统一,最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3
一、课前准备
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从整体上对合作学习课堂进行设计。在合作学习实施以前,需要立足于课堂整体对合作学习展开设计,这种整体设计有利于实现合作学习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率。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立足于课堂整体对合作学习进行设计时需要把握好如下几点:(1)高度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实施以及应用属于一项具有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运用,先要掌握学生是不是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笔者总结了一定的经验,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各组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评比,包括迟到、早退、升旗、各科成绩、劳动等,大力倡导小组成员在日常能够进行学习、体育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的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2)对合作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中职思想政治课中的合作学习通常都有相对应的任务,这种任务通常体现为对问题的讨论或探究。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立足于具体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此外,相关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共性与挑战性,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对预习任务做好布置。合作学习通常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其本身的主体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会对合作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运用以前一定要做好学习准备,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要有所准备,尤其对于那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学生提前做好相应资料准备十分必要与关键。同时学生还应当在课前做好预习。学生要在预习过程中认真看书,确定有哪些问题自己不懂,进而可以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同本组成员或整个班级学生进行讨论。
3.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有效性深受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影响,思想政治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前提条件。应当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指导,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每个小组可以设置人员4~7人次。小组成员安排要以学生的兴趣、性别、能力、单科学习成绩等为依据进行混合编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同时要保障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合理、公平。合作学习的小组座位安排可以设计为“T”型、“田字型”、“马蹄”型等。这样拉近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了便利,更有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提高了小组群体间的互动性,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教学组织
1. 完善课堂教学环节。在中职,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由于学科和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不同学科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那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策略呢?一般来说,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以前要做到整体把握。要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合作课堂效率。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实现学生从能生活向会生活转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生活,懂得生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教师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处于对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新课改强调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见,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而且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发现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记录下来。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生活,通过课前时事演讲、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同时要借助重大节假日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与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其生机与活力。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思的学习,而是倡导在活动亲历中体验式的学习,政治教师要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这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在这样的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学生的认识才能得以提升,情感才能得以激发。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性,就必须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观点,掌握基本价值标准。此外,活动的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安排和灵活驾驭,都是教师必须面对并充分考虑的问题。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5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发挥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加之思维活跃,对政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敏锐,然而同时他们政治理论素养较薄弱,思想道德问题还比较突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无所适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普遍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各种问题。而西方敌对势力又把中国的青年学生作为渗透和争夺的重点群体,企图用经济、文化入侵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才能有力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思政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之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成为现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宗旨。
二、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现实缺失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教师只重“书本”,不重“人本”,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不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灌输型教学,几乎完全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有学生参与环节,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理论多,生动案例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与现实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以试卷书面考试、考查理论内容为主,单一呆板。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不能被学生悦纳,甚至引起反感。
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轻精神和思想,“人本”经常被忽视。高校更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和德育心智的培养重视不够,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思政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实际地位也不高。加上此类课程的效果绝非立竿见影,也不能直接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所以学生感觉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上课是否认真,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最终无显着差别。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难的环节。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或者“既不入耳也不入心”,“不入心”就是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这样思政理论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宗旨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认清国际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清醒的头脑。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备好“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不仅要备好“课”,更要备好“人”,教师同样应注意教学态度和技巧,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学生的平等民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显着增强,且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要使教学有实效,就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减少 “代沟”。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让思政理论课能从新的高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传统的“教科书+板书+教师讲授”的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的元素来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社会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空前地增大,就书论书或者空谈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故而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思政理论课的内涵,除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外,还需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融入课程中。为了减轻思政理论课的枯燥感,突出时代精神,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必须使用大量丰富、新鲜、经典的案例来佐证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学生为本
虽然各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措施形形,但总的理念还是基本相同,即在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同时,关注个人修养、培养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探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显得至关重要。
1.内涵界定
学校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其实来源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关于“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很多学者都在不同角度给予了一定的定义。史宁中、柳海明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发展质量和知识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做到立足学生、基于学生以及为了学生。①李莉莉认为,“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发展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身心愉悦。②综合看来,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一种普及的教育模式,旨在“育人”,以学生的可塑性和个性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自我选择的能力,弱化教育者的功能,使学生能自行探索知识、技能、情感以及价值观,让每个学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2.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意义
第一,“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衡量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标准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路径以及效果评价都以此为指向,始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情感价值观。第二,“以学生为本”增强学生主体活动的动力。增强学生主体活动的动力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外在表现,旨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第三,“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突显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实现从“教育为主”的思想到“服务为主”的思想转变,保证学生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益主体。
3.在教学中的运用的策略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想问题。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被动受教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敢于发表、交流以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以及动手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第二,坚矫口强化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由于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体,而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即相互交流、沟通以及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能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师在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自觉树立科学的师生交往观,在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以及课后反馈环节搭建有效的“交往”机制,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以情景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进行教学。情景教学法,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以图片、幻灯、录像、多媒体以及实物等作为情景教学的手段,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以及空洞的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注意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而体验教学法则是一种实践型教学,通过社会实践以获得生活体验,或者通过设置特殊情境以获得模拟实践,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以往的被动地、接受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