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地理的意义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1

到了19世纪70年代,利文斯敦试图揭开这些谜,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利文斯敦出生于苏格兰,家境贫寒,年仅10岁时就到一家棉织厂做工。尽管工作繁重,他仍然发奋读书,后来获得格拉斯哥大学的奖学金,并取得医学和神学博士学位。27岁时,利文斯敦来到非洲大陆传道布教。在那里,他娶了莫法特牧师的女儿,有三个孩子出生在非洲,其中一个染上热病,还在旅途中失去了一个婴儿。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利文斯敦让妻子带着孩子们返回英国,他正式作为专业探险家,雄心勃勃要在赞比西河与西海岸之间开出一条路来。

布尔人反对英国人,不欢迎牧师来布道,利文斯敦就避开布尔人的领土,从克洛洛人的首都利尼安蒂出发。克洛洛的新首领塞克勒图正想扩大贸易,愿意资助利文斯敦。利文斯敦因此组织了一支27人的小探险队,除了食物和武器,他们还带着各种工具:六分仪、温度计、指南针、望远镜,还有一架幻灯机,一有机会就放映《圣经故事》。

1853年,探险队离开利尼安蒂,向西北行进。起初,他们走水路,因为利文斯敦得了疟疾,搭船比较省力。每次靠岸休息,利文斯敦就在日记里记录详尽的细节和说明。

纸在当时是很珍贵的物资,但探险家们再轻装上阵也要尽量多带纸,以便做景物描绘、旅程说明和地形记录。探险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一旦遭遇不幸,就让同伴们把自己的日记交给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白人。

1854年5月31日,探险队抵达大西洋。筋疲力尽的利文斯敦在葡萄牙殖民地休息了三个月,利用这段时间给皇家地理学会写了详尽的报告,声称自己要打开非洲大陆的门户,开创欧洲贸易,把基督教传入非洲大陆的腹地。

1855年9月,利文斯敦带上很多象牙,以便沿途交纳通行费,沿着赞比亚河向下游走。11月17日,他看到一条瀑布,雾气蒸腾,10千米之外都能看到,好像是荆棘丛林着了火。在记录中,利文斯敦描述道:这条瀑布非常可爱,就连天使在飞行的途中也一定会注视它。当地人把这条瀑布叫做“隆隆作响的烟雾”,原本很形象,可利文斯敦非要把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

1856年5月,奄奄一息的利文斯敦躺在吊床上,被抬到印度洋边的奎利马,成为第一位横穿非洲,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欧洲人。虽然他的东行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发现,他却因为这场旅行一举成名。

回到英国后,他获得了无上的荣誉和显赫的地位,颁给他的奖章纷至沓来。他写的游记《南非考察和传教旅行》发行了7万多册,畅销一时。书里精彩细腻的描述吸引了众多读者,包括深居简出却嗜读探险故事的宅男宅女、苦于对黑色大陆一无所知的地理学家、受异教土地吸引的传教士、幻想征服新领地的批发商、为黑奴贩卖而惊恐的人道主义人士。

在伦敦待腻的利文斯敦对斯皮克和伯顿的尼罗河源头之争深感兴趣,争取到外交部和皇家地理学会的资金后,1866年1月,利文斯敦又出发了。他发现了姆韦鲁河,以及湖的出口排水道卢阿拉巴河。他认为这就是尼罗河,源头就是班韦乌卢湖。

疾病始终没有放过这位探险家。虚弱的身体状况,让他无法验证对地形做出的假设,由人抬到了坦噶尼喀湖畔的乌吉吉。

利文斯敦反对奴隶制,商人们因此不喜欢他,谁也不肯帮他传话。欧洲已经有三年没有得到利文斯敦的消息,一些提前回到东海岸的脚夫散布流言,说利文斯敦已经去世。

1871年10月30日,《纽约先锋报》派来的记者斯坦利来到了乌吉吉。

“我猜你是利文斯敦博士?”

“对。”传教士以同样平淡的声调回答。

斯坦利把信件和药品交给他,两人还开了一瓶香槟,隆重地庆祝相逢。

的确值得庆祝,为了找寻传教士,斯坦利和190名随从走了3500多千米,历时411天。不过斯坦利拥有优厚的资助,随身带着1000英镑,需要时还可再取,连利文斯敦都赞叹:这真是位奢侈的旅行家。

两个性格不同的人一见如故,一起绕坦噶尼喀湖航行了一个月,发现鲁济济河流入此湖,与尼罗河无关。

利文斯敦固执地相信,卢阿拉巴河、刚果河和尼罗河就是同一条河,不顾虚弱的病体,执意去寻找想象中的尼罗河源头。

1873年5月1日,在小城伊拉拉,利文斯敦的非洲同伴发现他跪在床脚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们用盐和酒精对遗体作了防腐处理,让他最后一次穿越非洲大地,回到英国。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2

加强医疗业务管理

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该院以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为契机,切实推行各科室廉洁从医风险管理,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并制定“临床路径考核制度及奖励办法”,实行奖优罚劣;积极推行“十项便民惠民措施”工作,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进一步优化医院门诊环境和流程,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同级医院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召开抗菌药物专题工作会议进行专项培训;强调14种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并将“14种医疗核心制度”装订成册,要求人人熟知;重视病历质量,组织运行病历质量检查,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隐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另外,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提高业务人员的整体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有计划地对各层次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据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相关领导介绍,2012年上半年,该院选送了15名临床骨干医护人员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选派技术骨干人员参加了短期培训;拓宽医护人员视野,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召开了常德市腹膜透析研讨会。

健全院内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院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设施建设,按规范要求完成了各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据了解,2012年1月~6月出院病人共4743人,医院感染率0.84%,医院环境监测合格率97.8%;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坚持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针对2012年手足口病防控形势制定预案,规范就治程序,未发生一起传染病医源性传播事件。

规范医技、药品管理

近年来,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严格遵守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药品价格均按照网上中标零售价执行;严把药品质量关,清理医药公司在该院的挂、靠行为,杜绝药品渠道不正之风,未发现假劣药品事件和“纠风”事件。为了加强医院行风、党风廉政建设,为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民主监督,不仅聘请22名院内职工、离退休职工做为监督员,另外,还从市人大、市政协、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病友代表中聘请12位同志为行风监督员,对医院的行风建设实行监督检查。为了强化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医院建立了医德考评档案,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完善招标采购制度,不断规范采购行为,对大额物质设备采购和基建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议标。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及时上报医疗器械引起的不良事件。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保管理

2012年以来,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场部以继续巩固鼎城区、武陵区等周边市场为重点,加强业务联系和沟通,每月对转诊病人进行电话回访,以进一步拓展其医疗服务市场。

大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据了解,仅2012年上半年,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为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64份,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6次,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18期,发放宣传资料1293份。另外,为辖区内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使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6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共进行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19万余元,让居民得到了实惠。

清正廉洁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意识;教学;培养

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步进入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与试用,正在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占据主导思想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仍是过分强调地理教材的重要性,而其他课程资源并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开发其他课程资源的教育理念和作用,尤其是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价值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相对于专业素养或科学素养而言,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但其内涵大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通过文化传承、环境熏陶、个人体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一种内在品质,是在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渗透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人文素养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几门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对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生长人文精神的土壤。人文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与合作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历史和文化教育,离不开以陶情怡性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离不开以培养法制和民主精神为主的公民教育,离不开以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为主的各种门类的人文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资源还是过度强调地球仪、地图等传统教学工具,课程资源的开发缺少层次性,样式还是比较少。而且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深度不够,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连贯性,没有完整地系统有效地串联整个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对于已经开发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来看,开发应用的主要是些文本性资源,而且有些资源与地理学科有些偏离,没有与地理学科新进展同步,略显滞后,再者就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缺少学生体验地理过程这一环节;对于形式多样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并没有充分利用,开发的主体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地理教师为主,对于其他开发的主体如学生、学生家长等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导致开发的初中地理课程资源枯燥乏味、参与度不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已开发与应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也主要是以校内为主,没有从更大空间范围去拓展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博物馆等社会性校外课程资源,而对于民俗文化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更是缺乏深度开发,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发。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怎么样设计已经开发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怎么样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的生存能力,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怎么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实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对学校旁边的垃圾山进行观摩,让学生们寻找垃圾山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这座垃圾山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抑制并消灭垃圾山。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寻找垃圾山的成因,第二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组的同学负责调查垃圾山对周围群众的影响,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寻找方法消灭垃圾山。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能够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更加懂得保护环境。我所在的班级就通过这次活动开展了一次讲卫生、爱环境的小型活动,大家明显地增强了环境意识,教室地板上不再是纸片乱飞。其次,地理新课标另一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应该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还应构建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模型,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的作用,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提升学生探索大自然和宇宙星空奥妙的兴趣、认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地理科学新成就,学习当前开发应用地理的新方法和科技工具。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4

我与别的苍蝇一样出生在臭水沟中,但也许是人类所谓的基因突变吧,我会识些字,明白一点事,尽管这最终导致了我的悲剧,但我无悔。

每日趴于学校窗口之外,饱尝那些被遗弃的零食之后,腆着肚子也学了点文化,知道要诚信,不可以帮别人作不好的事,有个词叫什幺来着,不可“为虎作伥”,也许没那幺严重,但我文化不高,还请原谅。

就在昨天晚上,我飞进了一家居民楼。当时大概有12点左右吧。我见到千万个(实际上是一个)清纯可人的小姑娘仍坐在灯下苦读。我想她也许是在应付那叫什幺期末考试的事情吧。她有一双明亮而又水灵的眼睛(我的眼可没法比),看上去是个好人。我突然有与她交谈的欲望。

我先在墨水瓶上观望一阵,她也发现了我,没有驱赶我的意思。壮起胆子,我钻进墨水瓶,用尾部沾了些墨水,再飞出来,在旁边一张白纸上拖出了“你好”字样。她似乎一惊,?但是很快明白了什幺。闪着满是疑惑的眼睛,她小心翼翼地问:“你在和我‘说话’吗?”作为回答,我划出了一个老师常给学生的“√”。

疑惑转为惊喜。

“真有意思,你懂我的话。你是怎幺会的?……嗨,这倒也没关系。”

欣喜过后是一阵沉默。接着她似乎想到什幺了。她用甜甜的声音说:“明天是高考,你帮我看别人卷子,再悄悄地写在我稿纸上,行吗?那可是关系到我未来的大事呀!”

什幺?这算帮你做坏事吧,要诚信,这可不行。我要做第一只“诚信”的苍蝇!我想。

一个“×”。

她似乎有些恼火。“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吗?明天的考试关系到我的荣誉,未来的金钱、幸福呀!你真不答应?”声音都变了。

我静默。她怎幺会是这样一个女孩呀?哎哟,有点不妙,她目透凶光。不行,不帮别人做坏事。

一个“×”。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地域;地方人文;优势;艺术特色;地方高校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主管教育的国家教育部,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领域里未曾见过的,创“特色学校”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可以这么说,在学校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将成为一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再者,从外部环境来看,地方高校也必须充分利用地域、地方人文优势创建特色高校,才能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寻找到自身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两者之间的支撑点和突破点,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依托独有的地缘、人文基础,以相对完备的学科、师资、设备与场地等软、硬件为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艺术普及教育的内涵建设与特色挖掘已经成为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共识。本文将以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可行性及意义之所在,为国内地方艺术特色高校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一、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分析

目前,国内外艺术特色高校的创建都是紧紧围绕学科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目标,并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进一步完善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建设方案。如国外的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内的中央民族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一些名校,这些学校共同的特点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学生艺术社团发展成近百个,校园艺术活动频繁,艺术氛围浓厚,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营造了一个极好的校园环境。此外上述这些高校还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素质教育基地,设有大学生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多个,艺术选修课程门数达到100多门,基本涵盖了艺术一级学科大部分领域。与这些名校相比,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师与硬件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尤其是学校艺术特色创建与依托地域、人文优势结合的仍然不够,忽视了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在开发潜能、培养艺术创造力的独特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艺术教育色及个性丧失的地方高校不在少数。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在构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优势,有效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合格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广大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办学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在教学层面上,能够重视学生专业艺术基本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传统教学与“工作室”“工作室群”“大学生艺术团”相配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其二,在专业特色上,可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做到专业建设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机地结合,注重把握专业理念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能够不断丰富、加强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内涵建设,拓展艺术专业的领域与办学思路,逐步实现涵盖艺术专业所有子方向(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表演等等)特色办学的需要。

二、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实践探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笔者认为,为了达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优势,面向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艺术特色地方高校建设目标,必须积极探讨富于应用型、复合型与技能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适时地依据地域特色及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模式与方法建设

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woRKsHoP互动式教学+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校企(艺术表演团体)合作教学+竞赛教学”等多种教学组合模式。在校内教学中,引入“wORKSHOP互动”与“竞赛教学”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该教学方式为个人+学习小组;教学组织过程为教师提前给每组学生发放艺术创作任务书,引导学生在广泛调研地方文化及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探索一小组交流一获得反馈一总结评价一动手实践”等环节,来消化、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使师生均从中获得专业理论与专业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感受、感知地方文化及地域特色,将理论学习具体化、实际化,成为校内艺术特色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有机部分。艺术专业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思维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中,学生艺术理论、艺术表演、创作能力是通过在本地的艺术实践来获得、提升,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自身根据艺术创作任务所需自主获得。该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讨。教师的角色由理论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方向把握、调整、整理者与参与者。工作室制(艺术团)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与广大地方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重构以扎实基础理论与较强艺术实践能力为本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体现与当地文化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建立涵盖各个艺术专业方向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一线创作家、表演艺术家、技师、工艺美术大师直接传授实践艺术创作理论与技能,学生可以亲历亲为,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感受、感知地方文化知识,将地方文化的理论学习具体化、实际化,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学习效果与实际工作的信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做到了与所在地域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成为校内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有机部分。

(二)教学体系建设

为了配合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地方高校应在认真吸收、消化和理解国内外艺术特色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有地缘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艺术专业办学规律及自身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地域文化人文

背景与市场需求及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职业论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下艺术专业所从事的职业群及岗位层次,针对相应的岗位职业要求,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实施学分制模块式教学,分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等。并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修订,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三)依托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建设及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

特色艺术教学团队是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关键,特色艺术教学团队必须依托地域及地方人文优势,按照课程体系相近或课程联系紧密的原则,形成一支梯队合理、整体素质高、特色鲜明的“团队”。该团队职称结构合理,后备力量充足,团队充满活力,能够秉承“以老带新”的传统,教学与科研取向鲜明。且能够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这个主题,将地方文化融入艺术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之中。通过对特色艺术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在师资、教研、科研等方面给予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各项工作以极大地支撑与保障,以特色教学团队的构建促进艺术特色高校建设的完善与提高。

重视科研与教学的转化是每一所地方高校办学获得巨大成功的保证,同样也是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核心内容之所在。如何围绕地方文化与地域优势做足文章,地方高校需要在办学思路上有所创新,如将地方文化艺术研究的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艺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努力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艺术学科前沿知识,更好地启发他们对学科研究的创新思维。

人文地理的意义范文6

一、真切展现人与自然共处中的人文风貌

(一)从名山大川中展示独特的文化地标

名山大川融入古今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变迁,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十集电视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调动航空、逐格、三维、真实再现等各种手段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并力图超越以往多数聚焦于庐山风景名胜的局限,将庐山还原成中国文化史流变的一个佐证、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文化地标。央视四十集大型纪录片《黄河》采取“横切面”的视角,展现黄河流域文化,还原一个“亲切的黄河”,通过黄河这个地标来展现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二)从建筑古迹中展现无限的人文气息

建筑古迹见证了历史,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等科学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由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江安夕佳山民居》,通过真实的镜头,向受众集中展示了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的夕佳山民居建筑群落。该片围绕夕佳山民居的文化内涵、进行大量的实地拍摄,采访了20余名中国古建筑学家、文化名人和亲历者,通过与全国各地其他不同类型的民居进行比较,深入浅出地向受众介绍了江安夕佳山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四川南部独特的民风民俗,从有限的古建筑遗存中展现出无限的人文气息。

(三)从名城名镇中剖析蕴含的历史内涵

名城名镇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属性。大型纪录片《商之都》是一部解读、讲述郑州历史传承、风土民情、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商之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解读了郑州从古老商汤亳都到今日商贸之都的城市生命史和中国商业文明史,表现了郑州人民良好的生活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石羊镇是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经济文化历史的小镇,电视纪录片《梦牵石羊》由云南电视台和昆明浩大文化传播公司联合摄制,《梦牵石羊》是一部比较系统地反映石羊历史文化的人文地理电视纪录片,片长40分钟,将石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整地再现于荧屏。又如江苏苏州有线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苏园六记》,意在探究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蕴、文化精神与美学意境,将叙述的视角凝聚于形成苏州园林的文化,从吴门烟水到内涵丰厚的吴文化,从文化到文人,富有诗意与深情地表现苏园。

二、宏观审视人文地理积淀中的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纪录片依托于悠久深远的中国文化传统,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人文地理积淀中的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地理概念中观照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里以中国地理概念中的西部为例。无论是在空间的跨度及其所包含的自然风光、动植物种群、地理形貌、民族习俗、生活状态等的多样性上,还是在时间的长度及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精神、遗产遗迹的丰富性上,西部都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上,就是题材资源的优势。西部人文地理纪录片在观照特殊的文化现象方面表现突出,体现于作品的如《丝绸之路》、《黄河》、《望长城》、《敦煌》、《长安》、《汉唐陵墓石刻》等。除了独立的作品外,还包括一些大型系列纪录片、专题节目中的西部篇章,比如《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的《都江堰》、《布达拉宫》等。在这些系列片中,中国西部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受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合出品的八集人文地理纪录片――《大秦岭》,通过一座地理位置上的山脉,艺术地反映陕西省的文化和旅游成就,充分表述了秦岭不仅是陕西的、而且是世界的,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家园。

(二)从地域风情中阐述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型纪录片《走进》巧妙地将人文与地理结合起来,这部纪录片从雪域独特的地域风光,独特的地域风情中阐述独特的地域文化。《走进》介绍了藏传佛教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内涵,包括磕长头、天葬、转经筒、挂五彩经幡、藏族的沐浴节、唐卡画、手工银器等藏族文化的精髓。又如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心中的香格里拉》,真实地体现香格里拉地域风情,挖掘香格里拉的文化内涵,关注香格里拉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生存状态,并用真实的影像纪录下来,提升“香格里拉”的地域文化品位。由浙江卫视策划、拍摄的人文地理纪录片《浙江文化地理》,以构成文明核心元素的书法、剑、曲、僧、琴、舟、茶、宅、藏书、青瓷这些千年历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老物件”为主线,针对史书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地域风情介绍,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和民间学者,挖掘出大量尘封在老物件里的新鲜记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从历史变迁中抒写深刻的文化意味

人文地理纪录片力图梳理时代更替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节点,对中华民族之文脉进行一次深入且兼具现实价值的探寻。十集电视纪录片《敦煌》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该片对敦煌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作了生动的展示,有命运多舛的程佛儿,寡妇阿龙,无名的小画匠,商人沙拉,探险者斯坦因,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等,使节目在保持文化内涵的同时,力图从历史变迁中抒写深刻的文化意味。《敦煌》不仅仅是要告诉受众敦煌的历史,更是要带领受众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属于古丝绸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现发生在那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十集电视系列片《望长安》,是一部旨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深刻地思考了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辐射力,及其对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望长安》在构建三秦大地的历史文化影像时,关注的不仅仅是陕西曾经卓越的历史文化变迁,而是隐藏于这些恢弘文化遗产与文明碎片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问题

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人与自然的故事,地理风情与民族风情的深度解析,一定地域中历史尘封的往事都可以在人文视界中得到高度的关注。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这对于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促进人文地理的文化整合,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关注人在地理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在2010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的评奖活动中,荣获最佳长纪录片奖的是《六搬村》。《六搬村》是一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苦聪人生活的人文地理纪录片。苦聪人只有六千多人口,几千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原始生活。2008年,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们终于搬到了生活条件较好的平原河谷地带。《六搬村》是一次有关民族发展和人与自然严峻命题的沉重思考,它重点关注人在地理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又如纪录片《楠溪江》,纪录了浙江温州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人文变迁和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以精雕细琢的细腻手法、令人心动的精美画面,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观察点上,表现了生活在这美丽江畔的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其生存状态。

(二)聚焦地理资源利用中的生态文化

未来社会是生态文化的社会,生态文化是从人类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文地理纪录片关注和探索生态价值,传播生态文化。在辽阔的滇中大地上,闪烁着玉溪这颗璀璨的高原明珠。而纯洁的抚仙湖便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碧玉,培养孕育了无数的玉溪儿女。在瑰丽多姿的抚仙湖背后,是玉溪人“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发展观念。纪录片《抚仙湖》以云南省玉溪市创建生态型城市为背景,以整治抚仙湖、星云湖环境为叙事重心,全方位多视角展示玉溪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纪录片《抚仙湖》将镜头对准“水”,找准了具有地域性的生态文化命题。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把绿色留给子孙》分为森林、湿地、沙漠、生物多样性等5集,反映了高黎贡山、大山包、西双版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文化。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化的出现,人类将实现生存家园的重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人文“理想。

(三)重视文化历史遗产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