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1
一、暴力游戏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可以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网络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有利有弊的。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和传播了侵犯行为的方式和类型。许多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实施的暴力犯罪,是模仿了一些传媒中显示的侵犯方法。有的甚至是看到或听到的攻击方法的简单重复。
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有时当某个人遇到挫折后,心理上虽然产生了攻击冲动,但由于他律与自律机制的作用。这种冲动没有通过攻击行为表现出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转移或消退。
3.减弱个体对侵犯行为的敏感度。一些研究说明,暴力信息减弱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情绪敏感性,从而使人们对生活中出现的暴力现象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对暴力型犯罪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4.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错觉,大多数的成年人都知道对暴力信息要持分析和批评态度。但是,青少年还做不到这点,他们把暴力游戏与现实混同起来,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行为反应方式,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他们也会付诸暴力。
二、暴力游戏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暴力游戏为何会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明确青少年为什么会喜爱暴力游戏。
(一)青少年酷爱暴力游戏的原因
青少年酷爱暴力游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暴力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特殊心理阶段使青少年更容易痴迷暴力游戏。
1.暴力游戏的新异性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注意和选择。青少年喜爱暴力游戏与暴力游戏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互联网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多媒体和三维技术在网络游戏中得到运用,使游戏的画面越来越逼真。游戏软件的开发者也越来越多,竞争使他们对游戏的内容越加注意,他们对游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第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极其丰富。现在可以通过“联机”进行游戏,从传统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还可以组成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可以与其他地域的人交流,进行游戏中设置的交易,修炼武功,进行升级等。内容更为丰富。暴力游戏的互动参与性助长了青少年对暴力游戏的热衷程度。
2.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他们喜爱网络游戏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个体发展出现了种种矛盾现象,使之成为了青少年喜爱暴力游戏的有利条件。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与生理发展水平不协调,使他们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如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勇敢与怯懦共存的诸多矛盾影响下使青少年理想与现实产生距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脱离实际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网络游戏的出现为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在游戏的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他们通过操纵游戏可以得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同时他们也通过玩游戏来宣泄和释放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抑感。
(二)暴力游戏引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心理机制
1.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在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中,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是可以习得的,他认为大多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获得的。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目睹侵犯行为”的实验。实验者让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充气塑料娃娃的攻击行为(拳打、脚踢、口骂)然后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让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平静地玩同样的,毫无攻击行为,然后也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然后实验者将两组儿童的行为表现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儿童的侵犯行为要比对照组多12倍以上,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班杜拉的假设:侵犯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
2.社会环境对侵犯行为的诱发19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问题非常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等人的这一研究被称为“培养分析”。“培养分析”研究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手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从第一个方面说,格伯纳等人研究发现的电视暴力的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第二个方面,格伯纳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例如,尽管在当时美国社会生活中人们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但许多人认为这种可能在10%以上,而且电视接触量越大,这种倾向也就越明显。
暴力游戏的参与使青少年侵犯行为增加已得到很明确的证实。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青少年的侵犯行为。对于青少年而言,暴力游戏引起的侵犯行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只有从根本上认清这个问题并加以分析,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1版:352-358.
[2]艾森克.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第1版:490-495.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第1版:417-429.
[4]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华文出版社,2002.1,第1版:110-157.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2
近年来,医患纠纷持续增长,矛盾激化导致的医疗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恶性伤医事件频发,严重冲击了全社会的法治底线,伤害了广大白衣天使的感情,激化了社会矛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2013年发生的浙江温岭杀医事件仍历历在目,今年又发生了多起伤医事件。2月1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满特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在出诊过程中被一名男子用钝器猛击头部,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月20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怀孕护士被病人及家属恶意殴打,脑震荡先兆流产,留院观察。而此次医患矛盾的起因,仅仅是因为患者要求加号,护士告知其需要再等一会。
以上只是暴力伤医事件的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被媒体报道的袭医案件就发生近30起,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就有16起,医务人员人身受到攻击、造成明显伤害的事件正在逐年增加。加之大量医闹违法人员采取堵塞交通和医院通道、摆花圈、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哭闹纠缠、越级上访和网络造谣等非正常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各级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直接威胁社会和谐稳定。我州各大医院也是医疗纠纷不断,时不时发生的“医闹”事件,更是将涉事医院搅得不可开交。
客观分析,当前卫生行业的医疗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贫富不均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压力在不同行业以不同形式释放,在卫生行业体现为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产生医患纠纷不信任法律解决渠道,部分患者信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理念,造成矛盾扩大化,同时也催生了职业“医闹”等社会阴暗群体的利益链条。其次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所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发展不充分造成群众享有的医疗资源不公平,满足不了群众新时期的健康保健需求。民营医疗机构放得过快,监管不到位,大量民营医疗机构趋利性突出,虚假宣传、过度检查和治疗,特别是乱收费现象激化了社会矛盾,抹黑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再次是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政府投入不到位导致“以药养医”格局,催生了一系列收受“红包”和药品回扣等的医德医风乱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和医患矛盾。加之患者看病就医高期望值和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受设备和人员素质所限,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患者“药到病除”的理想化期望。最后是社会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医患矛盾调处不到位,患者信闹不信法。部分媒体的恶意炒作加剧了医患矛盾,推高了矛盾调处成本。加之政法机关对“医闹”现象执法不严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医疗纠纷导致的治安案件的发生。
医疗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冲击医疗机构正常的诊疗秩序和国家的法治尊严,伤害了广大医护人员的感情,更是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就医权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社会依法治国的问题,为全社会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医疗安全问题带了难得的机遇。卫生行业要理直气壮,根本扭转当前的医疗安全不利局面,重塑白衣天使社会正能量。
一、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规范诊疗行为。要结合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从加强管理入手,向管理要服务,在整个卫生系统开展大排查、大活动。一是要紧紧围绕药品器械采购环节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药品器械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异常流通药品黑名单制度,通过规范采购行为,切实降低药品采购价格,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树立卫生行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二是要建立以投诉举报和奖惩为核心的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档案,从重从快处理害群之马,形成抓行风的强大震摄,以行风整治的实效取信于民。三是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考核机制。要纠正医院贪大求全的发展理念,将患者满意程度,患者就诊费用,病情诊断治愈率等患者最为关心的指标作为医院管理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切合实际的医院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同时要逐步取消医院行政级别,实现行业综合管理,打破卫生人才“铁饭碗”观念,建立卫生人才考核进退流转动态机制,最大限制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是要建立卫生行业医患勾通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纠纷,避免医疗纠纷扩大化,保障卫生行业有序、健康、稳定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健康保健服务。五是要加强医院的安保体系建设。要完善医院监控网络,合理配置医院安保人员及相关装备,及时依法处置医院各类突发群体违法事件,保障正常的诊疗秩序。
二、加强风险预警,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 制。要加强社会风险、民情舆论、网络信息等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及时研判患者诉求,主动回应患者和社会关切,及时化解患者和社会疑虑,减轻医患风险压力。要建立司法部门为主、相关领域人员参与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高素质调解专家库,及时受理患者调解诉求,依法公正及时调解医疗纠纷,避免医疗纠纷矛盾扩大化,防止出现。
三、完善医疗纠纷鉴定和司法审判机制,引导患者依法表达诉求。要整合各方面鉴定资源,建立和完善公正权威的医疗纠纷鉴定机构,提高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依法加快医疗纠纷案件审判进程,及时公正化解医患矛盾。要积极引导患者依法表达诉求,主张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医患纠纷,防止医患纠纷久拖不决导致的违法案件发生。
四、依法打击医闹和暴力伤医案件,给违法犯罪分子予坚决打出。暴力伤医之所以一再发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和执法部门“医闹”行为过于容忍,对伤医者的暴力行为估计不足。很多时候,人们在面对暴力伤医事件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置换为医患矛盾和医德医风问题。但实际上,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的暴力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严惩。暴力行为不可取,以暴制暴更是对社会文明的践踏。政法机关应从维护广大患者正当诊疗权益的大局出发,依法对发生在医疗机构的医闹和暴力伤医等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从重从快处理带头闹事违法人员,坚决纠正社会上的“信闹不信法”的不良倾向。
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宽松的卫生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医护人员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提高全社会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的认识,努力营造良好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3
[关键词]地方 工科院校大学生 网络成瘾 攻击行为
[作者简介]谢莹(1979- ),女,江苏连云港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自我效能感、个性特征实证领域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75)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度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2-R-21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83-02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抽取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大一至大三年级的3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93.67%。
2.测量方法。网络成瘾问卷。调查采用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 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问卷,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在20~100分。得分20~49者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得分50~79者为轻度成瘾者,得分在80及以上者为重成瘾者。Laura Widyanto 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ach’s aopha一致性系数为0.880,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说明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攻击性问卷。攻击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由Buss & Perry 于1992年对Buss-Durkee敌对问卷(The 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修订所得,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计分,由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和敌对四个分量表构成,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1。
二、调查数据统计
1.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在281名被调查者中,正常网络使用者、轻度网瘾者、重成瘾者的人数分别为217、61、3,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7.22%、21.71%、1.07%。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性别方面,男生(N=181,M=41.67,SD=15.18)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高于女生(N=100,M=35.85,SD=10.41;t=3.064,p=0.002);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N=113,M=37.28,SD=12.75)的网络成瘾得分显著低于非学生干部(N=168,M=41.30,SD=14.65;t=2.165,p=0.031);而在学习成绩、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攻击行为得分情况。按照攻击行为问卷的5级计分把攻击行为倾向分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攻击行为倾向5级。其中,在身体攻击因子上,攻击倾向表现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59.07%、34.52%、6.41%、0;在口头攻击因子上,攻击倾向表现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48.75%、35.94%、14.23%、1.07%;在愤怒因子上,攻击倾向表现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71%、62.63%、28.11%、8.54%;在敌意因子上,攻击倾向表现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51.60%、38.79%、9.61%、0;在攻击行为总分上,攻击倾向表现为无、轻度、中度、高度和极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55.51%、34.52%、9.61%、0.36%。从数据可以看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中口头攻击的倾向最明显,51.25%的学生在该项目上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程度;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中愤怒的倾向最弱,37.37%的学生在该项目上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得分在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相关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极其显著的相关性(r=0.626,p=0.000)。网络成瘾与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敌对等维度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r=0.459,p=0.000;r=0.483,p=0.000;r=0.546,p=0.000;r=0.594,p=0.000)
4.回归分析。以网瘾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以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敌对等因素为自变量,以网瘾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敌对(t=6.082,p=0.000)、愤怒(t=2.887,p=0.000)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F=76.448,p=0.000),二者对网络成瘾的解释量为55.60%,回归系数分别为12.052和5.974。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以网瘾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进入逐步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发现网络成瘾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解释量为39.20%(t=11.941,p=0.000;F=142.595,p=0.000),回归系数为0.026,回归系数为0.026。
三、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瘾现象总体较为严重,有22.78%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已有研究的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便利化和可操作化不断提升,这使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和依赖有所增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要求不同及男女大学生本身的性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自制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更易被网络上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研究发现,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在校期间不仅要完成自身学业,还肩负一定的学生工作,忙碌的生活节奏使得他们无暇沉迷于网络,同时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模范代表,自我要求相对较高,进取心和责任心相对较强,总体上具有较好的自制能力,能够在网络成瘾方面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
2.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较高,有55.51%的学生显示出攻击行为的轻度倾向性,34.52%显示出中度倾向性,9.61%显示出高度倾向性,0.36%显示出极度倾向性。这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抽样群体有关,以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国内工科院校普遍男生居多的状况使本次抽样对象无法避免地以男生为主。相比女生而言,男生受生理特点及传统社会文化规范的影响,精力更加旺盛,控制欲更加强烈,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可抗的外界阻力时,更容易倾向于使用暴力手段释放被压抑的能量。另外,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工科院校大学生,比起文科专业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复杂,这使工科院校大学生更容易通过攻击行为来宣泄现实生活压力、释放负向情绪。
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密联系。回归分析表明,攻击行为的四个维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解释量达55.60%,攻击行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和直接影响。具有攻击倾向的学生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必要的支持和理解时,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虚拟的情感空间,宣泄自己不良的情绪反应。教育工作者在遇到网络成瘾学生的教育难题时,因主动分清学生网瘾的起因,以情感教育为基础,鼓励学生善待他人,学会宽容,逐步克服攻击易怒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逐步克服网瘾侵扰。回归分析还表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存在39.20%的解释量,网络成瘾是促成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网络,往往会导致其现实行为不能自制、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负性心理现象。当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感情纠纷或生活事件的影响不能如愿时,其烦躁的心理状况更容易使其产生攻击行为。同时,受网络上暴力场面的影响,相当多的网络成瘾者认同网络上的暴力宣传,认同武力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价值观受到诱导,助长了攻击行为倾向。这就要求大学生加强自身对互联网络的认识,正确处理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调整认知结构,加强自身的修养,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珍爱生活。
四、结论
一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瘾现象较为严重,攻击行为倾向较高。二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瘾在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非学生干部高于学生干部。而在是否独生子女、学业成绩等方面不存在差异。三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攻击行为在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四是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瘾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在影响大学生网瘾倾向的攻击行为维度中,敌对和愤怒两个因子是主要因素;反过来,网瘾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彭阳.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
[2]王孝红,彭家理,吴忠才,等.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健康教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詹海都,张广金,施玉青,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以软件学院学生为例[J].考试周刊,2010(40).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4
关键词:新闻报道;问题;方法;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64-01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记者也是人,这就难免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最终导致新闻的失实和报道的不够客观。
以下就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阐释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极端报道
现今,网络媒体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互联网,甚至是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高校的负面新闻。并且我们会受到传媒的报道视角中关于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例如,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去世,他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起因是生活琐事导致关系不好。同样是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发生命案,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挥刀刺中胸口身亡,起因是袁某没有及时给未带钥匙的蒋某开门。
此类新闻的大量报道,使得人心惶惶,在大学生之间的话题也变为对哪所高校又出了杀人事件的讨论。难道在这之前就没有发生过大学生杀室友的案件吗?不,早在1994年11月底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就出现了铊中毒症状;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为什么当时没有形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呢?因为那时的媒体还局限于报纸、电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所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可以共享的信息越来越少,对话反而是被减少了。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校网络论坛常常是“舆论”与“暴力”结伴而行。
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虽然传媒和记者在恪守着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客观,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媒体报道这些负面性的新闻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噱头。
我们在对待高校负面性新闻时,更要慎之又慎,新闻报道中不能进行“合力想象”,更不能搞“创作”, 对事实的解释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2.重大新闻事件中的盲目报道
2003年的非典带来的巨大影响对于我们来说不会陌生,期间人心惶惶。今天我们翻看当时的新闻报道,会发现存在极大的问题,看当时的主流媒体:电视、报纸、网络都在铺天盖地的报道非典的情况,不断的报道死亡病例,试想人们接受的都是死亡等负面消息,就会看不到治愈的希望,导致人们精神过度紧张,无法安心工作和生活,这无疑会引发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安定和和谐造成极大的影响。
新闻报道的方法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探讨的问题,在此就通过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更好的认识新闻报道的一些方法:
1.概括事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概括,这不仅因为要用语言传达客观事件的总体情况和来龙去脉,还因为新闻一般要求精炼、简明。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确反映整体。
2.细水长流,持续关注:相比较于媒体对于一类事件的集中关注和短期轰炸式报道,这样的报道方式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今年对于H7N9禽流感的报道,没有了像非典那样的集中报道,而是采取持续关注,淡化不良影响,提供预防方法的报道,这样反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人们并没有感觉到H7N9带来多么严重的影响。
3.精选事例,深度报道:在报道中,结合对事实的概括报道,选择一定的具体事例,既能提示新闻报道的主体,又能使报道生动感人,这些事例不应随便选,而应具有典型性、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说明问题、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能够向社会各界及时快速传递各类信息;其次要注意掌握新闻报道的时宜性,在特殊的时间段尽量报道合时宜的新闻事件;最后新闻报道者切记盲目跟风,应立足实际、客观的去还原新闻事件,尽量避免主观和合理想象,最大限度的保证真实客观。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5
通过问卷调查的反馈,令人大吃一惊,我们的学生对生命安全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尤其是遇到危险怎样避险,措施办法更是无计可施。
一、强化宣传点,提高生命教育认识
针对这一现状,经研究决定,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使之常态化。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大量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事故。通过大量的事故达到警示作用。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高度重视,进而自觉地接受生命安全知识教育。
2. 经常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板报,广泛开展宣传,并利用班会、团会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例如利用劳技课讲安全教育读本等等,平时还适时地开展防火演练、防震演练等等。
3. 以《生命教育读本》为依据,开设生命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课时安排。
4. 开展演讲、竞赛活动,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我校每学期都至少开展一次生命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评选出生命安全知识标兵。
二、选准切入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生命史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且对自己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挽救他人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1. 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让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世界及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作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自护的办法。
2.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观察本地交通现状等办法,认识交通事故的起因和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了解和学习与中小学生关系密切的交通法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3. 开展消防安全教育。通过火灾事故案例,认识到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并通过实践学习,了解和掌握科学的防火措施和火灾救护行动。
4. 开展预防常规安全事故教育。通过学习电梯出现故障如何处理、安全用电知识、安全使用煤气和燃放爆竹安全等常见的安全事故知识,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学会各种自救常识,保护自身人身安全。
5. 开展流行性疾病教育。了解流行性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以及人们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一些陋习,学习有关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法,懂得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6. 开展预防非法侵犯教育。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非法侵害对青少年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学会用智慧和知识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自己健康、安全地生活。
7. 开展预防校园伤害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预防体育活动、嬉戏打闹和参加劳动时的人身伤害,如何做到大型集会时不发生拥挤踩踏,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暴力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遭受伤害的可能。
8. 开展拒绝不良嗜好与习惯教育。通过讲解吸烟有害、喝酒无益、远离和网络成瘾等案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与习惯。
网络暴力的起因范文6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持续深入做好我校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我校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经研究,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成员:年级组的领导、各处室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办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对全校学生开展全面梳理排查,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及时查找发生欺凌事件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及时消除隐患问题。对排查发现的苗头迹象或隐患点,及时调查了解原因,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并举一反三,及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流程、细化工作举措、防控化解风险、营造良好氛围,切实防止学生欺凌事件发生。
(三)依法依规严肃处置。学校进一步完善校规校纪,健全教育惩戒工作机制。对实施欺凌的学生,情节轻微的,学校和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并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予以训诫。对实施暴力、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依法转入专门学校就读。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置。对遭受欺凌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四)规范欺凌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学生欺凌报告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都应主动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学校报告;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通知,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情节严重的欺凌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对舆论高度关注、社会影响广泛的欺凌事件,要及时报送教育部业务主管部门。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基本情况(时间、地点、起因、过程、涉及人员等)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内容要准确、客观、详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要及时续报。
(五)切实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状况,加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宣传解读,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密切家校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依法落实监护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等侵蚀影响。
(六)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预防机制,制订学校或年(班)级反欺凌公约,建立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紧急求救制度,积极探索在班级设置学生安全员,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
四、工作安排
(一)完善制度。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与应急处置预案。
(二)加强预防。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进行校园矛盾排查和问题学生集中摸排,对管制刀具和其他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进行清查,着重加强对特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建档造册,充分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三)开展教育。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邀请法治工作者到校进行专题教育讲座。
(四)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结合近期全国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讨论反思。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交流。
(五)及时处理。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周密部署。各相关处室、年级把做好学生欺凌防治工作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底线要求,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二)部门联动,强化协作。各相关处室、年级要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完善防治办法,相互助力,积极构建校园欺凌防治体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