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师生课外互动;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13-02

引言: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航空工程的先驱者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然而,目前工程师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设备升级改造与生产优化中的影响力降低。这与当前的高校工科教育有关。一方面,工科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变得系统化、学科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工科教师逐渐远离工程实践变得学术化[1]。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深化工科教育创新改革。

一、工程创新能力内涵

在工程师素质模型中,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颁布的《工程准则2000》的素质模型、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双层素质模型[2]。《工程准则2000》确定了当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11个素质要求,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素质提出十条要求。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和利润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性人才。现代的工程技术往往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多个具体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更新和拓展,完成科技攻关。对于一个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乔兵提出须具有七个方面的能力[3]。汪晶晶在对S汽车企业598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工程创新能力的个人素养、企业文化与环境[2]。笔者认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必须包括:(1)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爱和兴趣;(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项目经验、熟悉项目整体流程;(4)主动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五种能力,才能对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发现、分析和高效解决。

然而,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设计、研究开发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显著问题。因此,这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进教学培养计划,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以适应企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周东一等人提出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4],许宜申等人以苏州大学光电测专业为例,提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措施[5]。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一是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锻炼自己。三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客观评价。

在此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笔者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该模式积极激励学生参加教师及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设计创新作品并展示、书写发明专利等,利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理论,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实施师生课外互动,有效培养了工科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特点

PBL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3],具有如下特色: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潜能挖掘、创新精神、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是基于问题的课外互动教学。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探究的动因,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问题要难易适中,可望可及。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某个工程领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2.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实现过程。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评估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主动地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不断深度内化知识。PBL评估结果来自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评。评价形式采用作品展示考核、报告考核、答辩考核等。

3.是团队协作学习。PBL采用小组的形式将问题进行分解和分配,每个学生都成了特定子问题的“专家”。小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就、智力、性格、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灵活搭配。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清楚。PBL小组培养了教师与学生、小组内部成员的小组间的合作精神。

4.是不拘一格形式的教学。针对不同的问题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采用不同的课外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探究式及其多种方法融合等。

三、师生课外互动的教学实施途径

课外互动取消了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网上,可以是全部学生,可以是少数学生。

1.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自从2010年以来,借助团队和省级工程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包括申请者的授课对象、导师制的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积极设计问题。如: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的自动清洁及除雪功能?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像向日葵一样总是跟着太阳走?如何解决大型光伏电站的电池板故障检测?为了激励学生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每一个问题,至少安排三组同学来分别完成,达到竞争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效果。在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引导和指导下,制作完成的光伏电池板的智能清洁装置、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跟踪装置等分别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创新实践作品的设计与展示。以课程《风力发电技术》为例,PBL课外互动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风能资源利用与评估能力、风电场选址建设能力、风力发电机组选型与设计能力、风电场安全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具有创新设计高效风力发电设备能力,具有标准化意识、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定位: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科内PBL教学模式和跨学科并行的PBL模式实现课外师生互动。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是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角色转变为教学团队,分担课程的不同模块,主导师生课外互动。

教学方法:借鉴了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理念,有效推行PBL模式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综合性强、真实感强、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学习成果及评价: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供创新实践作品,并进行答辩。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践作品教学过程如下:

如以问题“如何提高风力发电场的发电效率?”为任务,启发了同学们思路,如从提高风能捕获角度,设计多层风力叶片、利用树叶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树等;从风光互补发电、减小弃风现象、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移动电源等角度给予同学启发。并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在渤海大学主页图书馆中查找论文、专利等,如何书写专利等。经过四周时间准备,进行创新设计作品答辩阶段。答辩内容按照背景、基本思路、关键技术、推广价值等准备。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强调做人,强调创新作品不要抄袭,要遵守学术道德,举例说明知名人士因为抄袭而身败名裂的事件。在创新作品答辩过程中,由教师和每组选派的代表组成评委团,其他学生旁听但可以在答辩过程中对作品提问或质疑。提问质量高的可以奖励加分,提问者可以与答辩者同台进行辩论。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准备相当充分。每名学生答辩时,其他学生积极提问,有的竟然问出10多个问题,有的竟要站在讲台上与答辩者共同探讨。另外,对优秀的创新实践作品,指导改进,并申请发明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工程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Z1):14-18.

[2]汪晶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研究――以S汽车集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乔兵,王志瑾.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工科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8-93.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2

【摘 要】团队活动能使学生变得勇敢、独立,懂得同伴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课是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最有效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气氛中体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团队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职业学校;体育课;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112-02

现在的职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都很胆小、自私、依赖性较强,通过活动能使学生变得勇敢、独立、懂得同伴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育课是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最有效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气氛中,体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团队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

一、团队精神的概念

团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团队的意义是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在此过程中产生群体的协作效益,从而获得以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的多的团队绩效。团队精神,即合作精神,是指一个团体中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进而达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协同合作是核心,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最高境界。

二、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从小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在家中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和氛围,争强好胜,对同伴和他人的意见很难采纳,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习惯,不易与同伴和睦相处,缺乏集体荣誉感,不懂得互帮互助,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比较优越或单亲家庭或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更是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一问题相当严重,已影响了中职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自城市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这部分学生尤为有意义,新课标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新课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尤其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职业学校更要把对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首要教育目标,制定切实的教育计划和方案,有效提高学生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作风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竞争水平。“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分工更细,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作依存关系就变得更为密切,人们之间也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这就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只有通过人们之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和完善。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天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是目前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需不断探讨和实践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要讲究方式方法,具体如下:

一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结成小组。在上体育课时,笔者根据本课学习内容,交全班学生按性别差异、语言差异、性格差异、动手能力差异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互补合作团队,便于发挥小组成员的修改特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集体智慧,根据小组特色为小组取名,形成小组特色。

二是小组培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小组组建好后要进行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培训时可选球类运动或竞赛运动。比如举行篮球赛,每队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在团队中各有分工,接球、传球、投球,同时又必须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只有团结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取得胜利。队员们在比赛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一不怕苦,二不怕累,顽强拼搏,充分展示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此时,教师的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恰当的评价更能唤起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团队精神是逐渐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耐心,付出总有回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三是教师适时指导,促进小组成长。小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在一段时间内,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并逐渐形成自己小组的特色。此时,教师应适时指导,为学生排优解难,做学生的朋友、帖心人,处处为学生着想,使团队更具有凝聚力。

四是强化团队组织,体验团队合作的喜悦。每个团队中都要有自己的组织者和召集人,这样有利于小组的组织部署和监督约束,能够有效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形成互相支持和努力工作的习惯和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在建立组织的基础上强化团队之间的合作联系,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同学,凝聚团队力量,完成共同目标,共同成长发展。

为了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存在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把体育竞赛、体育游戏引入课堂,多选用团体合作的练习和集体性的游戏,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体育教学中多运用合作学练,让学生克服惰性,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走进每个团队,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探讨在团队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学生自主解决,提升学生自信和团队活动组织能力。

五是建立团队制度,加强纪律教育。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活动范围广,内容形式变化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和条件干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和纪律约束,集合、整队、队行、队列变换等限制在一定时间内的动作,就无法有序进行。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对每个团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良好的团队制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导向性原则,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纪律约束机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团队是展示学校校风、班风的窗口,良好过硬的团队作风和形象是既建立在良好的纪律、严格的考勤、积极地团结互助和安全教育等大的领域方面基础上,也建立在爱护运动场地和器材等细节上,教师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依照整体性、可控性和有效性原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控制,合理有效利用场地器材、人力、时间等资源,明确学生要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团队合作学习是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最有效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气氛中,体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团队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团队 团队精神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25-03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college students like to persist in their own way. They are accustomed to self-struggle and unwilling to initiate cooperation with others, in other words, they lack the enthusiasm of helping each other. Team-work is very important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nd becoming a talen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an important task of building the motherland in the future. They should not only strive to learn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als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am correctly abide by principles and spirit of team cooperation. In this way, they can establish a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and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ism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elf-cultivation. Therefore, oriented by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epen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teamwork and its’ spiri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arry out a variety of group activities to enforce college students’ team-work consciousness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Team Team-work spirit Quality education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为了将来能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应有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但当前,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喜欢我行我素,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合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项目,做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团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无往不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必不可少。

一、团队精神的定义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统一。所有成员自觉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好坏,是合作精神缺失与否的首要原因。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到了探索和确立真正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往往带有不协调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自卑感和自负感等自我意识偏差,导致大学生缺乏合作心理和合作精神,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友谊等方面的问题。

2.学校原因

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并非一蹴而就,学校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以分数决定成败”、“以分数衡量优差”,类似的观念和经历使得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当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们也就很难做出抉择。其次,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教育管理。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工作关心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也是照本宣科,方式老套陈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第三,教师没有起到榜样作用。一方面,教师队伍自身的合作精神不足,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少,师生关系疏远、冷漠,甚至对立,这不利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

3.家庭原因

家庭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的主要影响表现为:第一,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青年是在家长的赞扬声和关爱声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很多事情都围绕着他们转。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家长对合作精神教育不重视。大部分家长十分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生活等情况,而对合作精神的教育问题强调得不多。第三,家长对孩子灌输错误的理念。部分家长人生理想和信念淡漠,自私自利,功利思想严重,常常教育孩子“自扫门前雪”。第四,不良的家庭环境。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的氛围里,孩子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反之,在父母离异、夫妻关系紧张、父母教育简单粗暴等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合作精神也差。第五,家长没有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是否有效果,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父母本身的修养和行为。

4.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思潮和现象: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诸如追名逐利、不劳而获等不良现象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冲击。面对这些不良思潮和现象,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有效的抵御能力,纷纷效仿,造成了集体观念淡漠,合作精神差的局面。大学生活不仅是读书,更是树人的过程,将来毕业了,学业再好却无法与社会融合,无法与他人合作,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积极地培养当代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对于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只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协作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终促成集体利益最大化。团队精神要求人们通过实现团队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团队价值的实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2.未来的社会分工必然是通过集体协作来完成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能手,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必然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而现实是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工作异常艰巨,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这个切入点来逐步完成。

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凝聚青年来共同实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是同志在纪念共青团成立八十五周年时对青年提出的希望,所以只有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注重凝聚青年,培养青年的团队精神,培育青年的共同理想才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四、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团队精神的方法

1.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如讲座、外语角、社团节等,既要从讲座中使学生通过专家的讲解,了解团队精神,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自发的组成团队从而从实践中去体验团队精神,培养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团队精神充分的体现。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强班级建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一个班级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间充分信任,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团队精神。

2.实施鼓励机制,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学家认为,对受教育者采取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往往要好于采取批评和苛责的方式,因此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也应当引进鼓励机制,这样使得本来就具有较强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学生获得保持良好态势的动力,而对于团队精神尚有欠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鼓励机制的刺激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提高对团队精神重要意义的认识,并能逐渐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而又需要以团队合作形式来完成的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3.增强心理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

5.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6.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

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的,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

7.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以及检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良好契机,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单一化模式带来的不足,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们进行良好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配合,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团队意识的养成。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农村等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场所进行实践,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检验专业知识,更能在有形的实践中升华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团队精神应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因此,在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的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亟待提高的现状,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对团队精神的认识和培养上,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能亲身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内化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完成人生轨迹的顺利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TBL 任务型团队 合作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45-02

一、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表明,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仅凭个人的能力已经很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提倡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优势,团结一致,克难攻坚。但社会对于个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仅需要知识类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好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将团队合作能力列为重要的考量指标。然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溺爱和娇宠中长大,这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淡薄,喜欢我行我素,缺乏团队精神,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不能很好的权衡。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阻碍,使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为了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社会竞争力,使其将来能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加强集体主队合作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TBL教学模式的含义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最早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大学教育学家米歇尔林(Michaelsen)等学者提出并于2002年正式命名[1],是在借鉴了PBL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TBL教学模式以小组内、组间讨论为学习方式,以设定好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2]它以团队教育为核心,核心的理念是互动和合作,将一个大班分成若干小团队,团队中的学习者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既相互合作又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最终高效地达到学习和教学目的。T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获得提高。TBL教学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3],在我国正处于初步应用阶段。

三、TBL教学法在《发酵工程》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合作。在《发酵工程》教学中,将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利用团队资源将自主学习的TBL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目标,提出要求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平台课程之一的“发酵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验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思维呆板,理论与实践缺乏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第四章“发酵工业的无菌技术”理论知识难度不大,而且学生自大一起就开始接受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验室经历,对无菌技术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因此,笔者将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无菌技术在实验室和生活中的应用,自主学习后进行课堂展示。这种以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增长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分组,落实任务

团队组成形式有多种,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完全由教师来决定,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组。前二种组合形式均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可能会出现各小组人数分配不均的现象。而如果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又很难将学生的个性、专业知识水平、课堂表现力、组织协调能力全面考虑到位,毕竟教师仅仅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认识得更为清楚。因此,作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给予适度意见后将全班学生分为8组,每组5-6名学生,以确保团队中成员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趋向均衡。团队成立后通过民主讨论确定各个小组组长一名。

布置每个小组的任务时,利用换位思考进行教学设计活动。1-4小组讲述第四章中指定的各小节内容,5-8组与1-4组一一对应,分别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课堂展示给予即兴补充。看似简单的任务,实际上对各组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第5-8组事先并不知晓1-4组究竟会如何讲解指定的内容,这就要求其必须在换位思考的前提下,对书中的内容更加熟悉,并且补充时尽可能突出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延伸的特色。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还大大扩大了学生课内交流范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合作学习,达到目标

各组获得不同任务后,组长根据组员知识水平和特点,对本组的任务进行分解,合理分工,确定个人目标,保证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组员在课上及课下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逐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团队成员互助互学的过程中,自觉遵守团队合作规则,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注重交流,既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协助小组其他成员,相互依赖,取长补短,全力以赴,形成一支高效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成果汇报,教师补充

以一组讲解一组补充的方式完成各小组的课堂展示环节之后,由教师对各组的讲解及补充情况进行点评,以鼓励式点评为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根据自身的科研经验强调实验室中常见的错误的无菌操作情况,同时通过课上习题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五)全员评价,团体激励

成果汇报结束后,由教师及所有学生根据小组PPT制作的精美性,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实用性,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补充知识的到位性及创新性等方面对所有小组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实行以团队为单位的集体奖励,提倡团队之间竞争。从1-4组和5-8组分别评选出汇报及补充优胜小组,并给予奖励,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优秀团队与差劲团队的差别,并意识到:“人在一起不叫团队,心在一起才叫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通过合理的评价实现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实践证明,基于团队合作的TBL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发酵工程》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其探索性学习、创新性实践及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次活动中获奖的两个小组与笔者一起参加首届浙江理工大学“微课比赛”,荣获二等奖。为了使TBL教学法发挥出更大的功效,广大教育工作者仍需对这种教学形式作更深一层的尝试和研究。1.任务设计得当:任务设计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任务的难度需适中,具有探究、讨论的价值。2.动态分组:在布置不同教学任务时,要定期重新组队,有利于团队补充新鲜的血液,增加组员之间思维碰撞的机会,产生更多智慧的火花。3.教师角色转换:教师不但要做好“导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当管理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良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教学方法,不仅给予学生理论的指引,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沟通和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际的团队中去感悟。

[ 注 释 ]

[1] 郭儒雅,狄亮,贾光.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法在职业卫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5):723-725.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反思;中职课堂;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

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反思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教学法,它注重学生为主体,强调整体参与性、突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比较适宜在中职课堂实施。

一、中职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亟待培养

中职生正值充满朝气的青春年华,即将走向更高的学府,或步入社会就业或创业,需要学会自主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团队协作精神是当前复杂社会不可缺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合适的教学法能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效率。教学法不少: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视频法,案例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面对中职生的课堂,特别是学生认为极不重要的非专业课程的课堂,其实更多时候是多种教学法交错使用。以下笔者就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教学法进行探讨实践反思,以达抛砖引玉之功。

二、合作学习的原理和依据

合作学习法是20世7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首先研究提出的。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教学的主题,以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互助、探索研究。合作学习法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愈来愈被教育界认同。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可见,合作学习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被构建的,包括认知结构,构建主义观下课堂的教学,不是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突出主动参与性,有助于提高各方面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给他们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并通过创设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法能为中职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由于历史原因,中职生大多缺乏学习动机,知识基础较弱,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大多学生不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处于被动、机械接收状态;不乐意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学生处于盲目随从状态;甚至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开小差无所事事,课堂气氛沉闷,对教师的讲解漠不关心;况且,当前也是知识量剧增的网络时代,有趣刺激的网络游戏、视频等资讯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同时,不少学生都有非专业课无用论的观点,这些都给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来客观上的阻力。面对正值叛逆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已逐渐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过多的说教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可见,选用合适的教学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迫切需要。相比较其他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能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能在榜样的作用下整体前行,有效激活中职课堂。

四、合作学习法为中职学生搭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理想平台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施行的过程,是指在课堂(或以外)范围内,将班级学生分组,以组为活动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而课堂是对他们进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重要的参与者,使学生由孤军作战转为共同合作,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则在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开展的同时,也是适当的参与者,并能及时对学生的当前学习状态做出适当反馈和评价,实现教学相长。笔者通过实践观察: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内向的学生,能在活动的开展中汇总别人的观点,取长补短,重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学会配合、互助,感受团体的成长进步,在集体智慧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提升自己。

五、合作学习法各个环节浑然一体不可偏颇

合作学习法,实施的流程是:“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合理分配角色―活动开展―合作评价”,全过程浑然一体。反思多年在中职课堂施行合作学习教学法,笔者认为,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通常有自由式、基本式、特殊式几种方式;自由式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避免组内同质的情况,否则极易两极分化,故一段时间后要适时转成基本式;基本式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特殊式是教师临时依据不同的内容与目标采用的分组形式。不管哪种分组式,根据不同的目标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担任不同的角色,肩负起相应的职责,并确定每组的组长、记录员、发言人。为了让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正确实施问题策略是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核心:合作活动的问题要明确,要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入手,并对讨论问题精选,并进行梯度设计以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教师的适度参与和指导是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调控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应引导学生解答质疑,授予相关学习技巧,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及时中肯的反馈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驱动力:评价机制要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要有针对性、中肯,切勿表面化或过度浮夸赞美。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评价,是让学生“合作学习”持续进行的激活剂,也是合作学习赖以继续进行的驱动力。

六、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法要非常关注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对学困生多鼓励多优先,否则极易两极分化。

反馈评价要及时、中肯,要做到整体与个体相结合,不可偏颇,否则容易对学生造成源性伤害,适得其反,评价的度的把握要很讲技巧。既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又要避免浮夸。

合作学习时,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把控大局,为各小组排忧解难,教师的工作量会相当大。

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常耗时较多,如果能两节连堂上课较合适;课题式和辩论式的问题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好的配合、耗时更多,要注意时间安排。

总之,合作学习法是培养中职生合作意识、责任感、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郭上胜.中职学校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7).

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花样跳绳;中学生;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也因竞争而进步,因合作而强大。青少年是人生中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在适应发展中认识自我,也在群体中塑造自我。学校给学生天然的社会化环境,让青少年适应竞技,学会合作。“团队精神”成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集体价值认同的综合素质基础。2001年6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首位。2004年5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讲到对未成年人要“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学生是人生中社会适应的重要转折时期,培养中学生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时代的命题。这些都给学校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中小学也在通过各种课程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花样跳绳是集绳技、绳舞、绳操于一体的休闲运动,由于其器材简单、花样繁多、健身效果独特成为吸引国际青少年的一项健身运动,2010年也被上海市教委“阳光体育”工程选中作为“千校万班”活动大力推广的项目,其多元的锻炼价值、多彩表演功能、趣味以及多变的形式成为许多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首选。目前上海已有上百所中小学在推广花样跳绳项目。众多学生一起合作而成的花样跳绳表演成为校园炫目的亮点,为合作“花样”而融合在一起的青少年跳绳团队让人们感受到神奇的力量,其体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使花样跳绳更好地为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服务,探究花样跳绳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身体健康成长的内在因素成为花样跳绳推广者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

本研究从花样跳绳的合作形式出发,探究在花样跳绳的教学中,花样跳绳对促进青少年团队合作的机理和对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培养影响因素,为正在进行的花样跳绳课程探究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崇明登瀛中学和上海正大中学初中一年级已接受花样跳绳训练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网络查询和检索中国期刊网等方式搜集了近十年的有关花样跳绳和团队精神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以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已接受花样跳绳教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中学生在花样跳绳过程团队精神的感受”调查问卷,了解花样跳绳对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效果。问卷通过专家效度检验,对已接受花样跳绳训练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折半法进行信度检验。发放问卷55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共计55份,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所得数据运用Excel软件上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团队精神的认知

(1)对花样跳绳培养团队精神的认知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团队精神更是在花样跳绳多人、多绳协同合作的花样跳绳动作中必不可缺的。在摇绳者、跳绳者的相互合作和角色转换中,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是跳绳花样完成的基础,发挥自己个性和表现特长的同时保证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使青少年在跳绳中体会团队精神的力量。

在花样跳绳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集体分组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调查发现(见图1),87.3%的学生认为具备团队精神对花样跳绳配合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9.1%的人认为重要,只有3.6%的同学认为一般。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体会和认识到了团队精神在完成花样跳绳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花样跳绳对中学生的团队精神的促进和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

(2)在花样跳绳中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的收获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现代的花样跳绳在汲取了中华民族跳绳运动精华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在与同伴玩跳绳花样的过程中达到娱乐和健身功效,这也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丰富多样而又复杂的多人摇跳配合、两人配合自摇自跳等跳绳方式对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能力要求很高。通过三个月的花样跳绳训练,同学们在认为花样跳绳团队中的收获(见表1)依次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58.2%)、跳绳技能提高(49.1%)、促进和同学间的友谊(45.5%)、责任感和领导能力提高(27.3%)、组织能力提高(21.8%)。同学们通过花样跳绳认识到了队友之间的默契和配合,不但增进了友谊,增长了才干,也提高了自我对团队精神的认知。可见丰富多样的花样跳绳不但给同学们带来快乐,而且对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很大促进和提高。

2.理想团队精神的模式构建

(1)团队的组建

团队中合适的人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充分的交流机会。在调查学生希望理想的团队模式时(见图2),38.2%学生认为8人以上为宜,30.9%的同学认为6~8人比较合适,有30.9%的同学认为小团队2~6人为宜,可见,不同的同学对团队的组建意见不同,小团队、中团队和大团队的组建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主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同而形式不同,不同的同学体会不同,需要今后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集体跳绳项目或跳绳游戏来完成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引导,给学生营造一种集体的氛围和归属感。

(2)团队成员的构成

团队成员的组成决定了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士气等,它会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对团队的顺利完成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花样跳绳课的兴趣和所寄予的期望,为了顺利完成动作,体会更热烈的运动气氛,同学们组成团队的合作意愿依次为:跳绳技能好的同学(60%)、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36.4%)、有异性成员的小组(27.3%)、学习好的同学(20%)和其他(10.9%)。在体育课堂上,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得到的认可和喜爱。团队合作性的项目给了有明显体育优势的学生一个很好的表现和与人沟通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够看到别人的成长,也能在别人的成长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同时团队性的运动项目也给异性同学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

(3)促进团队精神的项目

花样跳绳是以突破传统摇绳和跳绳方式为主的跳绳花样组合,不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给了体育课程更大的选择余地,也给学生更多的新鲜感。在花样跳绳教学中,同学们更倾向于小团队的跳绳项目:车轮跳(50.9%)。车轮跳需要两个人的高度合作,能否完成动作,不但需要自己能动作到位,还需要其他同学配合到位,小团体的合作给了同学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受到普遍认同。此外,朋友跳、交互绳、跳绳游戏、网绳等花样跳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在队员较多的交互跳、跳绳游戏和网绳项目中,需要更多摇绳技巧的配合,队员之间分工不同、体会不同,认识也不同。这与前面调查团队人员构成结果一致,同学们喜欢参与能更多发挥自己才华的团队,技能的提高有利于责任感的增加。随着跳绳技能的提高,在团队中角色的变化,同学们对团队精神的认识会随着团队的逐步扩大而提高。

3.团队精神的打造

(1)团队建设中的角色与分工

团队中核心人物的出色发挥将直接影响团队精神的建设。队长是团队的桥梁,是团队向心力的凝聚者,是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在团队中起到重要的带领和协调作用。对担任者的责任心、能力、奉献精神要求比较高。在调查中(见图3),有9.1%的同学愿意担任队长一职,有29.1%的同学会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有58.2%的同学配合完成队长分配的任务,也有少量的同学(3.6%)对队伍没有贡献。可见大多数同学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具有团队精神。而作为领衔人物,许多同学心理准备不足。除了因为他们年龄小,社会阅历尚浅,知识经验缺乏外,长期生活在受保护、受宠爱的环境使得许多同学还没有真正培养起独立自主的能力,心理上还存在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感,他们不希望被关注或是独立地承担责任。

这对今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安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所使用的教育引导方法:通过选举产生或是主动担任的领导者应该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然后,明确组长及组员各自要完成的任务,要让同学感觉到自己就是这个团队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共同促进团队的发展。

(2)团队气氛的营造

(3)团队精神是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在团队活动中,团队人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正因为对花样跳绳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更多同学加入花样跳绳队伍,希望在团队中发挥个人长处,共同体验快乐。调查发现,有94.5%的同学认为能够自己和合作完成动作,且态度积极占54.5%,未能充分合作的占同学5.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团队建设,个别同学因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协调配合能力不够未能充分合作。花样跳绳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和启发,发现他人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主动参与的精神。总体体现了中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趋于统一。可见团队形式的花样跳绳可以营造良好的团队气氛,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在花样跳绳教学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抽象的团体意识具体化、形象化,也让中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自觉养成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及互动和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花样跳绳是适合中学生团队精神发展的运动项目

通过花样跳绳教学中分组活动的形式,大多数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丰富的花样跳绳活动也促进了中学生团队精神的提高。

(2)花样跳绳教学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中学生团队精神的构建

中学生喜欢不同形式的团队活动,需要高度配合的花样跳绳让同学们在提高跳绳技能和收获友谊的同时,提高了中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3)花样跳绳教学活动给中学生带来了相互合作、表现、沟通、交流的机会

跳绳技能好的团队成员受到认可和喜爱,丰富有趣的花样跳绳让中学生在团队中得到成长的机会。

(4)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学们大多能积极融入团队,主动配合他人完成动作,服从团队需要。受年龄、环境的影响,只有少数中学生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意识。

2.建议

(1)组建不同的团队

教师在花样跳绳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难易程度不同来组建不同的团队,加强学生运动和学习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合作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营造一种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有效的手段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在学生团队组建方面,教师需要更多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团队核心人物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在团队成员之间合作、信任、理解和宽容中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3)回归“快乐体验”

在中学生感兴趣的团队花样跳绳中,通过团队建设让体育回归“快乐体验”,创编一些难度适中但新颖的团队跳绳动作,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或互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丽娜.中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7(6).

[2]康辉斌,陈林丹.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与运用[J].科技信息:基础教育,2009(8).

[3]张富洪.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20.

[4]周靖云.论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2):4.

[5]段绍斌,刘易华.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学校体育的整合: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研究[J].群体:研究,200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