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金融工程;课程设置;实验教学

一、金融工程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工程金是现代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通常而言,金融工程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利用数学、计算机、信息网络等工具,结合金融学理论,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分解等方法创造出符合金融市场中不同参与者需要的金融产品。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借助工程化方法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金融问题为目的的一系列程序化过程,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等。因此,金融工程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特征,它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在金融工程中,既需要无套利定价、风险中性等金融思想和技术,又需要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想,还需要能够综合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网络图解和仿真模拟等工具处理各种金融问题。因此,从金融工程的本质含义看,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如下特征:

交叉性和边缘性。金融工程学的内容极为繁杂,而且变化与发展无比迅猛。它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思想把金融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工程大量地采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方法以及运筹学优化技术等系统科学和决策科学工具。另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工程正在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目前,受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启发,金融工程领域正在积极建立实验室环境来试验各种新设计和开发的金融产品――即实验金融学。总而言之,自然科学和工程化思想和方法已经向金融工程全面渗管,导致金融工程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

应用性和灵活性。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我们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毕业生应该能够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处理:对金融资产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取舍、分解和重组,最后将经过重新调整和搭配过的风险收益契约化、规范化、产品化;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提高和市场的秩序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工具和金融手段、方法与方案。同时,金融理论的工程化方法已经表明金融学已经从抽象的理论中走出来,开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金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推动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使金融工程学成为理论和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使金融市场充分而灵活地适应各种投资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应用型和灵活性的特点。

定量化和最优化。由于金融工程需要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一系列程序化过程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的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都需要准确地定量分析。因此,金融工程广泛地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等技术手段,使得金融工程具有鲜明的定量化分析的特点。正因为把数理工具和现代金融原理结合起来,才使金融工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金融工程不仅要应用定量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决办法。最优化是金融工程的思维核心,是量体裁衣和个性化服务的本质体现,金融工程在解决任何金融实际问题中都以此为指导思想,如投资组合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都需要在无约束条件或者多重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金融工程后,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起来,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经济领域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许多大学也开始了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有近40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或者开设金融工程类课程,迫切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理论、工程化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边缘性学科。金融工程思想及方法论一经出现,就对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探讨实验教学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因此,专业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同时它还必须以学科为基础并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主体,其中课程体系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包括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和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课程体系就是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一系列课程的有机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因而可以从事在实践中与金融工程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一组涉及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有机组合。

目前,国内外的金融工程专业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国外高校实施“宽口径”的通通识教育,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通常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置金融工程专业,而是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如MFE)或专业证书教育(如CFA)。由于金融工程交叉学科的特性和应用性,美国高校在实施学位教育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将金融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开设在不同的院系,因而其课程设置扬长避短而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有三种模式:强调金融工程理论及其应用的商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金融工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对一些数量方法的学习课程开设较少;强调工程化方法训练的工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工程化,注重学生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工程化、运筹学和数量方法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强调数量分析的数学系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金融工程的数理分析基础,随即过程、偏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及扩散逼近等数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重于宏观金融,注重货币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设计以及政策分析,而微观金融研究和教育则比较落后。因此,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展开了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的大讨论,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金融教育体系接轨,改变重宏观、轻微观的金融教育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本科阶段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这种金融教育实践有助于提高我国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主要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理工院校。由于国外并未有金融工程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借鉴,上述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并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设置体系。从各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在原来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从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看,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基础模块,包括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分析工具模块,包括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工程化理论、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金融工程案例、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不同类别大学都在运用自己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金融工程人才,扬长避短,各有特色。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难点:

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关系。由于国内外金融工程专业设置的差异,我国许多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重视宏观金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而反映微观金融范畴的体现金融工程特色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尤其是财经类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摆脱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固定模式。

2、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与数学等分析工具的关系。一般而言,理工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重分析技术、轻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尤其是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分析工具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忽视了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方面的训练。而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多,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教学较为薄弱。

3、金融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鲜有工程化产品创新案例,注重金融工程基本原理或数量分析工具方面的训练,而欧美国家高校极为重视的实践教学,在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极大的损害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

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各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应用性模块主要包括金融工程案例教学、金融工程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中金融工程实验课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介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三、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也给中国的金融工程教育带来了不少启迪。

1、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要求进行实验教学。由于金融工程是借助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产品交易与营销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分析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金融工程实验可以逼真地模拟市场,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市场环境。因此,金融工程的实验教学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大有裨益。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途径。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是具有全球视野、富有创新意识、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而要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不断溶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因此,金融工程实验已经称为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3、金融工程实验是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金融工程是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这个学科特征赋予了金融工程实验课程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投资分析、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决定了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能够掌握金融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大幅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因此,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工程专业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中,大幅修改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专业选修实验课。

课程实验。投资学、运筹学、金融衍生证券、金融风险管理、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专业必修实验课:金融工程实验、证券投资学实验、金融工程专题实验,每门实验课为2学分,共36课时。通过金融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金融工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各种金融衍生资产定价的基本操作方法、流程,以及利用金融衍生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计算方法;通过证券投资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全部内容,能够验证证券定价理论、证券组合以及关于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验证工作原理。通过金融工程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所学主要专业课程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强化金融工程和证券投资的实践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结合专题实验课程的教学为撰写毕业论准备。

专业选修实验课:MATLAB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每个学生可任选一门。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种修改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课时,更好地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工程化和定量化的特色。执行这个新的教学计划一定能够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同时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钟玉梅.高等教育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晋忠.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

[4]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

2004(6).

[5]史永东,陈日清.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

[6]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

作者简介: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6-03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Xu Fengshe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Dezhou College, Shandong 25302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running schools which strengthens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takes into account mixing of subjects, emphasizes innovation application, the author describes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schemes and measures of reforms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is proposed training mode in training talents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course organization; practice

0 引言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新的专业目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是这次调整中的数学与统计学科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1]。这一专业设置的背景是,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的核心技术,信息时代已悄然而至,为了紧跟形势,教育部设置了这一专业,以期培养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人才。该专业的设置,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为这个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各高校数学专业的招生带来正面影响。这些年来,许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且对该专业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讨。

德州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04年依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七年的办学实践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三次大的修订,2010年上半年完成了新一轮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并从2010级新生开始实施。本文将围绕“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的办学理念,论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实施方案、具体措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希望对同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有所帮助。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涵盖了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和控制论四个学科。信息科学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主干学科,主要培养学生信息处理需要的数学基础,相关课程包括现代密码学、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等专业课程;计算科学主要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物理学为基础课,此外还有数值分析、数值代数和微分方程数值解等专业课;运筹学方向以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和运筹学为基础,解决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控制论方向主要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中出现的带有控制参数变量的时变系统等[2]。很显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数学专业,但又远超出数学学科的范围,它应该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定位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专业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全国各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异。如何定位或者培养什么样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这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同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将导致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不同模式的人才培养。

全国各地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1]。随着德州市经济的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产业、银行、证券、金融等行业需要相当数量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更是迫切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现实是: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缺乏;另一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因此,我们培养人才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产品”成为“畅销品”,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国家“教指委”的教学规范[3,4],立足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对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遵循“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的办学理念,不断调整和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模块化、特色化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强化数学基础的目标是让该专业毕业具有较好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够利用数学理论解决信息科学、金融数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是该专业学生最终具有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兼顾学科交叉是指该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专业,取各学科之长,形成本专业的特色,是本专业学生具有更广泛就业去向的优势所在。注重创新应用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可知,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在科研院所以及信息、金融等行业。参照各兄弟院校的做法[5-10],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

⑴ 专业定位

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结合地方人才需求,我们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⑵ 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落实“强化数学基础,兼顾学科交叉,注重创新应用”的办学理念,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采取以下做法:

① 教学设计案例化。在数学分析、离散数学、复变函数论、数据结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由此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② 案例设计主题化。在案例设计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理论与应用特点,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习内容有机地加以整合,构建成一个个教学主题,主题及案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与实际应用密切相连,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③ 主题设计项目化。在主题选择过程中,密切联系相关课程的应用和科研,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背景,将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明确的训练项目,按照项目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④项目设计科学化。对每个训练项目,按照教学目标科学规划,注重学科能力和课程能力的培养,突出问题,科学设疑,注重过程,讲究实效。

⑶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特色化设计。所有课程被分为公共平台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特色)课等模块。公共平台课是指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三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复变函数等。专业主干课是指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包括离散数学、普通物理、数值代数、信息论与编码、微分方程数值解等。专业必修课是包括运筹学、数据结构、数学建模与实验、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专业方向(特色)课主要设置了信息科学、科学计算和金融数学三个方向。其中信息科学方向的主要课程为信息工程概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科学计算方向的主要课程为计算几何、科学与工程计算、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数学方向的主要课程为金融工程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以上每个模块,根据课程的性质分为理论类课程与应用类课程两个系列,从而构建了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知识交融链。根据知识模块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优势学科“微分方程及应用”、“粗系统理论及应用”、“密码理论”、“金融数学”等特色方向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离散数学等;系列应用性课程有数据结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运筹学、金融数学等。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有机整合,实现了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凸显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特色以及“微分方程”、“粗系统理论”、“金融数学”等的学科优势。

⑷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包括毕业设计及实习)、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等。课程实践是指数据结构和数学建模实验、数值代数等课程的实验课、课程设计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中的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把所学专业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中的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和检验,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会与人交际,提高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就业指导实践是指针对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合理定位。

⑸ 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造了以增强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运筹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高效的算法、编写程序的能力。运筹学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战略决策以及信息系统整体规划的实际能力。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实际上,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学习上述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德州学院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⑴ 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学生在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对未取得规定学分者,编入下一年级作试读处理。学生试读合格后可随下一年级分流到相应专业,试读一年后仍不符合要求者作退学处理。

⑵ 分流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志愿选择信息科学、科学计算、金融数学等专业方向,学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但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也会从专业布局、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方向人数,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以保证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⑶ 每一学年,根据市场调研情况以及学生就业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的设置,但调整幅度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课程设置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⑷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创新学分。

4 结束语

德州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专业2011年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建立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出版主干课程教材四部;有20多位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有10多位学生能够自主开发网站等。

结合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下一步我们要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继续探讨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龙章,王勤,杨帆.新建工科高等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57~59

[2] 钟献词,陈良,黄燕玲.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6:18~19

[3]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1~4,6~10

[4] 张韵华,邓建松,岳兴业.中国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探索[J].大学数学,2009.2:4~8

[5] 刘修生,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4:51~55

[6] 明廷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51~53

[7] 韩明,张积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科技咨询,2011.10:89~90

[8] 郑丽丽,李海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咨询,2011.20:193,195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3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随着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对整个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Oo八一二O一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经济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金融业人才达到29800—31300人。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了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包括金融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保险方向、投资方向等)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样本涵盖面广,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二、基本统计信息及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招聘意愿的情况

1.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

该项调查显示,调查单位最近三年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为28.16%;最低比率为4.55%。

2.今后几年用人单位继续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意愿

经调查,近8O%的企事业单位今后愿意招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3.今后几年用人单位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当被提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学校时,有45.76%的被调查单位仍然以倾向于重点高校毕业生为主。

4.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经调查显示,投资专业方向需求最多,比率为47.00%;其次是金融学方向,为45.76%;而金融工程方向与保险方向相当,均为3O.O2%。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知识面、外语水平等。(见图2)

(三)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方面:经调查显示,45.76%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41.61%;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4.97%;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14%、0.62%。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评价一般的占45.76%;41.61%的认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好;认为很好的比率为4.14%;很差与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62%与4.97%。

综合素质方面:调查显示,约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其次是较好,占36.65%;认为很好的占3.52%,6.42%与0.41%的单位评价分别为较差与很差。

合作精神:通过调查发现,46.7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较好;认为其合作精神一般的比率为38.10%;认为较差的比率为7.45%;7.45%认为毕业生合作精神很差。

社交能力:经调查显示,46.38%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38.72%;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6.00%;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97%、0.41%。

开拓创新:调查显示,55.49%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开拓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较好的占24.64%,较差的比例为13.66%;认为很好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最低比率是2.07%、1.45%。

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上,企业认为一般的是最高比率的,为45.55%;第二是较好,比率为42.44%,其次是较差,占4.55%,再次为很好3.93%,认为很差的占0.21%。

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评价上,59.21%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分别占17.39%、16.15%;认为很差占2.69%。

计算机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在计算机水平方面,企业认为毕业生水平一般占48.45%,认为较好的占36.65%,认为较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6.21%、0.83%。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般和较好。

(四)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

1.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区别

通过分析发现,在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企业认为区别不明显的占51.55%;而认为明显的占了41.41%;认为没有区别的只占5.59%。

2.用人单位认为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其次是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同时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案例教学欠缺,教学设施落后与教材过时等问题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的因素。

2.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比率为54.O4%;其次是机算机应用能力,比率为43.89%;第三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为38.72%;随后是创新能力,比率37.89%;再次是组织协调能力,为35.61%。

3.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应重点掌握的课程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应重点掌握的几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金融英语、金融营销学,次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心理学、财务会计。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不重要的几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信托与租赁、是期货与期权。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本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尤其在今天,为满足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地方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层面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狠抓整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适时修订、调整,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课题组在了解调查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后认为: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遵循着“课程内容国际化+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与东盟交流”的思想,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金融数学实证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法律性意识相结合,即要突出满足广西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要求,重视国际合作意识能力和金融网络应用能力;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法规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制度法律的综合素质根植思想烙印。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涉及双语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修熟悉东南亚金融市场和法规的课程。专为开设紧贴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提高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英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分别掌握越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并掌握金融知识的特色人才。

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可以考虑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东盟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不)定期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行业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同时在东盟国家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东盟国家建成一个金融实践基地,每年派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国际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实践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4

1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1.1课程设置偏重宏观金融理论

我们的金融学专业多设于改革开放以后,课程设置偏重于货币银行学等为核心主干课程的宏观金融理论,偏重于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的解释。这不仅和国外金融学科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丽且也不适应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微观金融知识的教学。

1.2知识分割过细

由于课程大多按不同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狭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内,因此各门课程之间分割的很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从而造成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仍很严重。比如学生先行学习的《金融学》与将来学习的《国际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学》等课程均有不同程度交叉。再比如《保险学》与稍后学习的《保险营销》、《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复。

1.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学科建设发展,各个高校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进了不少西方现代金融理论的课程。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科体系为主的课程设置,如不少学校都新开设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系统性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如金融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往往会形成了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

(2)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而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部分高校已增加了不少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等,但缺乏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也缺少一些配套课程的支持,如缺少数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

(3)数理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文理分科及金融学科建设的相对滞后,我国金融学本科在数理方面的培训较少,基础比较薄弱,而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工具,使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独立学院金融课程大多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从理论到理论,课程显得枯燥无味,空洞乏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而且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2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

就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当前本科生毕业的去向情况看,主要有两个:一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二是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基础性的,应强调专业应用性教育。现在独立学院的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其他院校的目标大同小异,大多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这样的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别。特别对于独立学院来讲,这样的目标就更没有针对性,更没有特色.不能准确的定位独立学院的培养的目标。

2.2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陈旧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的“填鸭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不少教师的授课也只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很少采取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方法,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也是应试型的简单记忆学习,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3招生和就业压力大

由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模式与其他院校有趋同性,所以独立学院招生也就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上哪个学院都一样,选择独立学院的可能性就小了。学生毕业之后也缺乏与其他院校竞争的优势,学生就业没有竞争力,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都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较快发展。所以,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改革是势在必行。

3独立学院金融攀专韭人才培莽覆式的路径选择

3.1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学校定位相结合

金融学专业是经济类独立学院的重点专业,目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在同业中并不算突出,与一本,二本类院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若要让我院金融专业在强手如林中崭露头角、获得一席发展之地,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既有优势,确立我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专业特色。建立于独立学院的相适应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3.2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将继续大量涌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作为独立学院,我们应该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加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金融业务技能,可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一线从事金融及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业务课程要求实,墙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工作。

3.3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1)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使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可以避免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强任课教师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详略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增强课程的逻辑关系。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5

“五年前,提到金融,可能没有人想到重庆。但五年后的今天,重庆的金融发展,目标就是看上海。”重庆市金融办主任罗广如此定位重庆的金融业发展前景。

重庆最初的实践也着重于做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吸引并完善外地以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提升金融资产运营效率等的基础建设上,但这始终没有令其跳出上海与北京的包围。

直到重庆市长黄奇帆2009年9月对外明确,重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是以结算为主体的金融中心:在银、证、保等主流金融业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在体现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同时,构成重庆的结算型金融中心。

但从实践来看,重庆目前围绕结算的实践还多以单一项目试水为主,依赖政策特批和先行试点得以成行。

而要建成一个“中心”的规模,必须先有数量的积累。这一点,不论是从政策法规、还是重庆现行对策来看,都还不具备。

同时,若横向比较的话,整个重庆上市融资的企业还是太少。“单看A股上市公司数量,即使在西部十二省市中,重庆也排在四川、陕西、新疆之后。”一位长期跟踪重庆模式的人士说,“重庆目前在上市公司数量和证券化率等方面,在西部地区并无明显优势,要实现100%证券化率的目标任重道远。”

新加坡模式

“我当时看到3号文件就有一种感觉,用传统的思维理解这个金融中心的话,重庆有点无从下手。后来黄奇帆市长提出他自己的设想,又把惠普的结算中心弄过来,就形成了‘另类金融中心’的概念。”一位接近当地决策层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实际上,我理解是(为金融中心建设)找一个突破口。”

上述人士所说的3号文件正是国家给重庆发展金融的正式定调,即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下称“国务院3号文件”)。3号文件中提到: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批准设立保税港区。

黄奇帆对金融中心有三种分类:行政总部集中的金融中心,比如北京;要素市场集聚的中心,比如上海;结算类金融中心,典型的是新加坡。他表示,重庆要学习新加坡。

“(重庆做)总部不可能;要素是国家赋予的,放在哪里就在哪里,不是哪个省市努力就可以的。而结算是市场形成的,只要条件好,企业和商家愿意,还真有可能做点事。所以我们的目标是结算类的金融中心――这是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因势乘便找到的发展空隙。”黄奇帆去年9月23日在重庆大学做的演讲中如是分析。

重庆定位于结算类的金融中心并不是单一的设想,而是配套于重庆产业结构升级的系统工程。

2009年,重庆筹划的产业结构升级意在通过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将传统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模式,改变为“原料一头在内、销售一头在外”的模式。由此说服惠普、宏基等笔记本电脑厂商在渝建立制造业基地,并带动一批代工商、供应商加入。

“我相信5年后周边任何城市都无法跟我们相比。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有外来的力量,重庆现在外来的力量就是IT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原来传统产业的优势,产业发展会大大促进金融业的发展。”罗广说。

据重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重庆将建设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培育十大万亿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其中之一就是电子信息产业要赶超长期占据重庆工业“半壁江山”的汽摩产业,成为“十二五”重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称,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它需要凌驾在高端产业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高附加值的功能,所以在产业布局上,应使其与未来的金融业服务重心相匹配。

随着2009年惠普将新的制造基地建在重庆,后者对IT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然显现,多家笔记本制造商、代工商及其零部件厂商纷至沓来。继而,惠普又将其全球结算中心从新加坡迁移到重庆。重庆开始试水加工贸易的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的跨境结算。

打造结算型金融中心,使重庆的金融中心建设找到了一个区别于京、沪、深的突破口。而建立结算中心的基础则来自于银、证、保主流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区域要素市场三方面的发展。

重庆“汇金”

重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证券化率达100%,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具体表述为“38821”思路:打造银、证、保三个主流金融行业、八类金融创新机构、金融要素市场、两大中心(结算中心和路演中心)、一流的金融发展环境。

发展银、证、保主流金融机构,位居“38821”之首。其中,对主流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乃至上市,离不开操刀者: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渝富”)。

重庆地方六家银、证、保法人机构中,渝富在四家公司中占据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此外,渝富还在多家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中参股、控股,因而被称为重庆“汇金”。

“溢价增资”是重庆金融机构重组的显著特色。重庆当地的很多金融机构大多是在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边缘,由政府出面以渝富担当具体“操盘手”,通过资本重组、管理层重组多管齐下的方式起死回生。其中,溢价增资在核销不良贷款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重庆银行、西南证券、三峡银行以及去年刚登陆港交所的重庆农商行改组皆是此套路。

重庆农商行的改组过程按1:1.6增资扩股,总计募资96亿元,其中36亿元用于划拨不良贷款。据罗广讲,当时农商行的不良贷款总计超过100亿,政府前后几次一共买了23亿元,银行自身通过这几年的利润拨备核销掉几十亿元,同时由于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使得不良贷款率得以稀释。

当前的问题是,在基本完成对金融机构重组使命之后,渝富将何去何从?近几年,其在金融方面已不如之前活跃。重庆国资委副巡视员干家政也提到,近两年来,渝富主要工作是代表国资委向企业注资。

消息人士透露,重庆市政府曾在2009年讨论过以渝富为主、整合政府所有的金融资源,打造一个金融控股集团。但论证中大家意见分歧较大,也担心一旦如此,未来渝富做事情时会受到很多限制。至今,此事尚无定论。

不过,渝富旗下的金融机构并未止步不前。从3月1日至记者发稿时,西南证券因与国都证券重组之事,仍处于停牌状态。西南证券41%的业务量集中在重庆,而国都证券43%的业务集中在北京。这符合重庆鼓励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大方针。黄奇帆曾提过,到2012年,西南证券的市值应该在千亿元以上,而目前其市值仅有275亿元,并购是做大的最有效手段。

“另类金融”三分天下

银、证、保之外,黄奇帆很看重的“另类金融”主要由PE/VC以及六类创新型金融机构构成。截至去年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股权投资类机构、金融(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六类创新性金融机构总数已达283家,资本金371.9亿元。“另类金融”的规模占重庆整个金融业规模的30%。

重庆正在力求落地的项目之一是:在外管局批准上海和北京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后,希望获得这一稀缺资格。

罗广透露说,重庆正争取近期获批,目前已形成具体操作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已选定3、4家机构。但他拒绝透露具体内容。消息人士透露只提到市长黄奇帆早在去年9月就专程找外管局局长易纲争取此事。

按规划,QFLP试点后,已有投资项目的外资PE(私募股权基金),在获得QFLP资格后,可以获得监管部门授予一定的人民币结汇额度。每个城市的总额度控制在30亿美元左右。

因为额度有限,所以各市选择能参与试点的外资PE也不会太多,但这一可预期的前景还是让大批外资机构趋之若鹜。加之重庆巨大的产业优势――去年基本建设投资6000多亿元,活跃的投融资活动成为吸引VC/PE之处。

“当今的金融市场,30%金融监管机构说可以干,还有30%说不可以干,还剩下40%什么都没说,所以,我们创新就在这40%上。当创新成功时,可能就成为国家的一个法规政策;创新失败时,我们把风险控制住就行。”罗广说。

要素市场

除了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要素市场也是结算型金融中心建设中一颗很重要的棋子。

“交易背后的意义在于结算,我们最看重的就是这个。”罗广说,重庆的清晰定位是“十二五”期间,交易所力争实现年交易额4000亿元。

从2009年12月27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挂牌开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航运交易所、药品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相继登场。

目前,天津、上海、武汉、福建等地都提出要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OTC(场外交易)市场,但都尚未成行。去年,黄奇帆曾和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会面,提出重庆要参与全国OTC市场的建设。2010年底,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即OTC市场的雏形)成立,黄奇帆表示希望其成为计划上市公司的三板市场,同时也成为垃圾股退出的市场,起到A股市场的升、降级板的作用。

重庆还希望将本地企业纳入交易,所以股份转让中心的另一职能是开通了地方的四板,即区域性的股份转让市场。目前,股份转让中心有10家挂牌企业,挂牌交易门槛很低,只要是股份制企业、股权清晰、并有一年以上的盈利就可以。

与产权交易相对应的债券交易将在另一个要素市场实现。去年底,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信集团联合发起成立了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金交所”)。金交所董事长罗得志告诉记者,目前金交所还未上线交易,但已有20多位会员。

与其他金融交易所的思路不一样,重庆金交所业务主要以信贷资产、应收账款、信托收益权等为主。先期的主攻方向有两点,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交易。因为小贷公司收益率较高,具有转让收益性的基础,转让就是分割利润;二是要做有供应链关系的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交易。罗得志称,根据他们摸过的一些行业数据,估计全国的应收账款至少有十几万亿元,重庆也有数以千亿元。

金交所之外,重庆还将探索建立一个票据交易所,此为七大交易所之外的第要素市场。

黄奇帆预测,区域性要素市场体系一年有几百亿元规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几千亿元,银、证、保已是万亿元的概念,这三大体系构成重庆推进金融结算业务的坚强支撑。

多重挑战

重庆金融的全面开花,也引发了很多争议――重庆想做的是不是太多了?即使就重庆目前的实践来看,其在金融领域铺的面很广,但很多方面的区域影响力也还未呈现。

以要素市场为例,其在很多方面还面临着掣肘。

到重庆国资委挂职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国务院3号文给重庆定位的同时,全国其他地方却没有配套政策出台。

比如重庆最早成立的农畜产品交易所,由于并未在全国形成点面齐备的交割中心,如果远在黑龙江的养猪人在此平台上进行完电子交易,要进行交割时,就必须将生猪迁到重庆进行。又如土地交易所,目前云南、贵州等省提出,在保证本省的土地买卖双方均为本省客户的前提下,能否在重庆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但这目前还难以实现,因重庆还未获得该方面的国家许可。

重庆在3月26日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十二五”末,要素市场年总交易额要突破4000亿元。但崔之元提到:“未来重庆如果争取不到3号文件的相关配套政策的话,要素市场的规模难以发展大。”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黄奇帆提到重庆“十二五”还要进一步吸引外资银行入渝,并推动银、证、保之间的合作,增加跨金融机构之间的联手。

这对重庆的金融软环境无疑又是一个挑战。

一家设在重庆的外资银行行长为此就相当头疼,由于找不到兼具业务能力强、英语口语和书面都过关的人,现实中他什么都得自己做。“总要自己带人,感觉特别累。”他说,重庆的“资金洼地”已开始显现,但“人才洼地”还远未形成,基于这一点来看,重庆还难以称为金融中心。

“重庆有国家赋予的作为直辖市的特惠政策,有比较强的自,这是它的优势所在,但是要做成一个金融中心,肯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所担心的是,重庆虽然是西部的经济重镇,最关键问题是它能否构建一个金融所需要的环境,即它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强大的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包括人才的聚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提到,“金融网点在驻扎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成本和未来的回报,金融中心在吸引金融机构的驻扎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包括金融人才的足量供应,大西部的板块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西部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特别是从事金融服务业的高端人才相对短缺。”

这一点也是现任银监会国际部常务副主任、曾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重庆国资委和发改委分别挂职的范文仲对外提到过的:“我个人认为金融人才缺乏是目前重庆金融中心建设的最大软肋。”

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区别范文6

(1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摘 要: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金融学专业特点,阐述了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从四个方面,即引进国外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教师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及学生国际化,提出了国际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0.036

*基金项目: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黑龙江省高校经济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BC1213110)

收稿日期:2015-03-05

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与国之间人力、资本、商品、信息服务的跨国界的流入与流出,也将高等教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各国开始将教育市场的大门向全世界开放,加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学术探讨。近年来,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走出去”的必要性。各地方高校抓住这一契机,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加强中外合作,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管从教学内容上,还是学生管理方面都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成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其中,Dr.Hansde Wit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性以及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历程;Knight提出了跨境教育的六种类型;Grant Mcurinie介绍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在马来西亚、越南、南非开设分校的情况。

国内学者中,陈宏明、章慧以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为研究对象,对项目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构建了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詹婧分析了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供给和侧重存在的偏差,强调了高校在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时应特别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偏好;王淑荣、纪国明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立法体系与健全的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赵雷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 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加入WTO以后,增加出口,适当进口,同国际上其他企业竞争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当中的重要原则。毋庸置疑,经济的竞争相当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教育。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以相互促进,进行科学技术交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次,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里,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尤其是金融行业,在2013年中国的薪酬状况的“中欧-博尔捷薪酬指数”日前,金融行业平均薪酬远超社会平均工资,金融行业工资为平均工资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渴望在金融行业有所发展。如何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高校派遣留学生,但大部分则需要本国培养,而捷径之一就是国际合作办学。

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济南大学等。其中,在黑龙江省,也有部分高校参与中外合作办学,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均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3 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计划的问题

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合理。虽然个别高校对部分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或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对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仍然采用对普通本科学生使用的教学计划或在原教学计划上稍有修改,培养人才目标不够明确,最终导致中外合作办学下的学生与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差异化不明显,失去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3.2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问题

教学大纲的编写不够有针对性,或者教学大纲编写得合理,但个别高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导致培养结果有失偏颇。教材引进数量太少,大部分教材仍然使用国内高校统一使用教材,外文教材或译文教材使用过少。参考资料更新不及时,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经济实时在变化,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国内外关于实时政治与经济的相关资料,例如网上电子资料,便于学生随时搜索和查阅。

3.3 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问题

教学手段单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再只有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单一化教学,教学过程可以随时联网,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个别高校虽然具备这种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但教师使用率不高,或使用范围有限,没有完全充分发挥这些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所达到的效果不够明显。

教学设备陈旧。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多是金融领域(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实验实训课程就很重要,对学生进行操作培训,不但可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大部分高校在教学设备这方面投入较少,设备更新不及时,设备数量较少,不能同时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3.4 教师队伍的问题

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素养有待于提高。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教师综合素养要求较高,教师应不仅有相关的学历要求、职称要求,相关专业的企业工作经历,还应该有国外丰富的留学经验或生活经历,但大部分高校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聘请的教师能兼具学历和经验的少之又少。教师结构设置不鲜明,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年龄稍大的有经验教师,还应该有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可以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能提供新鲜血液,互相促进,取长补短。

4 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既不同于完全的留学生培养,也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国内学生培养,要致力于在国外培养计划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具体校情,尽可能做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4.1 引进国外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通过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借助国外先进的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带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通过国外的资金注入和国内生源充足的学费收入,弥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缺陷;同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的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并且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的人才。

4.2 教师国际化

在培养国际化金融学专业学生时,教师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应该被“送出去”,每位教师至少应该有半年到一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提升和吸收海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拓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除此之外,还要大量招聘海外硕士或博士归国任教,聘请外教,因为这些人在国外时间较长,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更加熟悉国外高等教学,将这些经验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还可以充分发挥海外教授学科建设上的指导作用,提升学院在国际交流与国际学术方面的影响力。

4.3 教材国际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金融相关教材基本都是本国学科的先进教师编写的,而这些教材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不同层次学生制定的,比较适合传统模式人才培养,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还应适当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或中英版教材,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国内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更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使用国外的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理论文化知识,还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国外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适当修订或调整金融学学科课程体系。增加国际经济金融相关课程的比重,例如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等科目,并请有丰富国外经验的老师进行讲授,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外语讲授相关专业知识,提高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技能。

4.4 学生国际化

在招生中,除了招收本国学生外,应增加国外生源比重,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学习,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日常交流,还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国家发展状况。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大力推进双学位项目,鼓励学生们多去交换。跨地区、跨文化、跨学校、跨专业的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总之,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吸收国外先进的、有效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加强教师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学生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使金融学生更具国际化竞争力。

5 结论

总之,为了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金融行业所需要的国际化复合人才,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加强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途径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两者之间相互和谐统一,培养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宏明,章慧.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28)

2 詹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2)

3 王淑荣,纪国明.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阻碍因素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

4 赵雷.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5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