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流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流防治措施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水土流失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城市水土流失包括土的流失和水的流失。其中以水资源流失为主体,重点应为水保持,即强化入渗减少硬化。其特殊性表现在人们意识中还未觉察到的一种水土流失。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城市水资源的流失与土壤资源的流失一样,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地表,也发生在地表以下,共同构成城市水土流失的立体系统。同时,城市水土流失在区域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特征。

2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一般水土流失是在自然力(水力、重力、风力、冻融)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城市水土流失是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具有3个突出特点:①水土流失强度大、历时短、具有突发性和季节性的特点;②危害严重,损失巨大。城市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财富集中,基础设施较好,环境比价高。因此,一旦发生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也就更为严重:③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城市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各类项目,水土流失策源地点多面广,水土流失防治投入多,难度大,责任难以落实。

3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3.1 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市容市貌

在各类开发建设过程中,尤以道路建设破坏最大。如今,各大城市都在发展大公交,而慢车道却越建越宽,其危害是提高了道路硬化程度,增加了径流减小了入渗;居民小区都把路面硬化至每个单元口,很少有居民小区建有雨水拦留处理系统。如此硬化地表,破坏地形、地貌、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使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丧失。地表的硬化或覆盖,使降雨不能下渗,土壤渗流系数减小,地表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地下水源的涵养和补给受到阻碍,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强度增大。在产生强地表径流的同时,加剧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其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大雨一下,下水堵塞,满街泥沙;大风一刮,满天黄沙。不仅给群众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且脏、乱、差的市容市貌也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影响投资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

3.2 淤塞河床、沟道,影响城市防洪

就延安市来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段,7月和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在作物生长期的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90%。雨季开始后,降水天气频繁,雨量主要集中在几场大雨或暴雨过程。由于周边山脉交错,沟壑又多,植被较差,自然降水多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走,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很低。暴雨又易引起山洪,冲刷农田,带走疏散表土,使基岩暴露,加速风化,土沟下切,形成面蚀和冲蚀,甚至局部形成塌坡沉陷。延安市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近几年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70年代水库周围还是青山环抱绿水,近几年,由于上游牧民的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加之气候恶劣,使昔日的青山几乎变成一座座大的沙丘,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加剧,河沟淤沙严重,大量的泥沙每年都在往库区输送、淤积,给水库的防洪调度带来不利的影响。

4 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4.1 要科学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城市水土保持的最大特点在于综合,它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搞好科学规划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对现有水土流失区统一规划,分期治理。在开发利用上必须与保护相结合。

4.2 增加投入。加快城市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水土保持无论是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还是美化环境措施,都要比农村小流域治理投入高,同等单位面积内投入资金是非常大的,无论从各种工程的设计标准、质量要求都比较高,从工程本身的费用构成也就会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必须建立投资立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加快城市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城市优美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防治水平

首先在城市道路建设上,除了主要道路,应尽量避免硬化,即使硬化尽量选用透水材质。所有绿化带,人工湖等均低于路面,并且应多设一些沙井、沙坑等以便承接雨水,在一些有条件小区率先建设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其次,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优良品种,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同时,工程措施也要体现出多功能,治理模式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发挥出其更大的效益。

4.4 依法行政、强化管理、协同作战。建立综合防护体系

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上来,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设施不合格的开发建设项目禁止投产使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给以补偿,造成水土流失无力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交纳水土流失治理费。推动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搞好部门协调。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涉及方方面面。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应和防汛、水保、水资源,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慎重对待每一次开发建设行为,彻底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管理模式。计划、环保、土地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把好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关,对没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立项,环保部门不批环评报告书,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切实从源头遏制城市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再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市水土保持管理队伍,进行专业执法培训,依法行政。

4.5 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

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和国策意识,是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开发建设单位宣传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紧迫性。搞一些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让市民了解应当如何珍惜水土资源,爱护家园。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更好地经营城市,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环境和平共处,自然宁静、祥和的人类美好家园。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 猪瘟;流行特点;表现形式;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2.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40-01

1 流行特点

现在猪瘟没有大规模暴发,而呈周期性、波浪性、区域性、散发性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来势也较为缓和。在临床上典型猪瘟较少发生,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发生较多。表现为: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带毒现象、混合感染等,且非典型猪瘟在一些地方发生频率有所增高。妊娠母猪普遍存在隐性即潜伏感染,带毒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繁殖障碍。发病日龄日趋偏小,多发生于胎猪、仔猪。2周龄以下最为普遍,死亡率最高的是2~3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

体温通常在38.5~39.0℃,潜伏期较长,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病程有时可达2~3个月,甚至更长。主要临床表现为耳绀、尾绀、耳壳脱落现象;皮肤干燥呈坏疽,似花皮猪。有时表现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或后肢瘫痪,喜喝污水。病理解剖多见扁桃体出血性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化脓;肾脏多见沟状结构;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3 当前猪瘟表现形式

3.1 繁殖障碍型猪瘟

该类型表现为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及后期侵袭性猪瘟。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常表现为5种形式:一是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症状。病毒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出现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及带毒仔猪生长发育滞后和死亡的现象。二是在妊娠10d内感染,常导致胎儿死亡和吸收,母猪出现再;妊娠15~65d内感染,多见畸形胎儿,胎猪出现水肿、胸水、腹水、肺发育不全、斑点肝、象鼻猪、小耳、小眼、无毛、前肢关节弯曲等;妊娠90d感染,死胎率最高;产前1周感染,不影响胎儿存活,但可导致新生仔猪活力降低及发病死亡。三是胎内感染的仔猪,若存活,多在产后10~24h发病,表现为体温40~41℃,稽留不退,喜堆在一起,不吮奶,全身或局部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关节肿大,耳、尾、腹部皮肤发绀,有紫红斑点,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四是有些胎内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外表健康,发育也正常;但在4~6周甚至数月后开始表现临床症状。五是疫苗注射后不能产生抗体,仍可发病;但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后期侵袭性猪瘟:仔猪出生后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症状,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死亡率高,自愈后易成僵猪。

3.2 温和型猪瘟

通常情况下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当机体免疫状况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感染猪发病,症状可长期存在,可水平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产生;耳尖、尾根及四肢皮肤发生坏死亡,甚至脱落。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种猪群猪瘟病毒的净化

种猪的持续感染或带毒仔猪是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注射猪瘟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要坚决淘汰,不能再作为繁殖或配种之用,以达到净化种猪群的目的。具体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要立即实施净化,采集所有种猪扁桃体进行荧光抗体试验检查,只要检查出猪瘟抗原阳性的猪,一律立即淘汰。

4.2 提高免疫质量

4.2.1 注重疫苗选择。目前用于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Ⅰ),为组织苗,分为乳兔苗和脾淋苗;猪瘟活疫苗(Ⅱ),为细胞苗。此外,还有猪瘟―猪丹毒二联苗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经常使用猪二联或三联苗会造成猪瘟免疫效果差。最好使用单苗进行免疫,尤其是规模猪场最好选用脾淋苗。

4.2.2 科学掌握免疫剂量。当前仅猪瘟疫苗可适当增加免疫剂量,一般加大剂量3~5倍。

4.2.3 严格免疫操作规程。严格进行消毒,实行一猪一针头;注意把握疫苗的稀释、注射部位,同时还应考虑到其他疫苗之间的相互干扰。

4.2.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仔猪首免的时间是关键,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对仔猪监测抗体时,了解母源抗体的降低时间,以选定首免日龄以及合理的种猪免疫时间。仔猪死亡较多的猪场,可采用超前免疫,即零时免疫;一般情况可按25~34日龄及60~70日龄各免疫1次,母猪配种前免疫1次,尽量不要在怀孕期间用猪瘟疫苗免疫。种公猪每年至少免疫2次。

5 参考文献

[1] 陈田梅,王荣祥,王强,等.猪瘟防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11-113.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公路是联系各地区之间的纽带,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交通影响巨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不久的将来高速公路将覆盖全国,有利于加强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带动各地区的全面发展。由于高速公路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些问题中,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及使用,成为了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成因

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是现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对高速公路周边自然环境、生态体系、原生植被及水文资源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护、资源的利用。同时水土流失问题也严重影响着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降低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系数。具体到实际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其表现出的形式也是各有不同。笔者下面仅就高速公路水土流失中的几个共性原因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1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方案不合理

高速公路工程的方案设计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左右着整个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方案设计中对于水土流失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没有在方案中将水土流失的问题考虑进去。在高速公路的设计方案中缺乏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没有提前对于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进研究。这就造成了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无法有效应对水土流失问题,影响工程的进度甚至造成工程的停滞。

1.2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大部分是由高速公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究其成因有以下三方面:(1)路基的开挖、回填,特别是高挖深填施工中,因动用的土石方量很大,如果施工工艺及施工时序安排不合理,将造成大量土石方的临时堆存,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同时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2)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对这些弃土处理不当将直接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在现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弃土的处理并不理想,没有对弃土场进行有效的治理,沿途随意堆弃等不规范队渣也造成水土流失频发。(3)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施工一般会在附近进行临时占地,方便施工。大多数施工单位在施工结束后并没有将临时占地恢复原貌,造成土壤大面积缺乏有效的保护,这也是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诱因之一。

1.3水力侵蚀的影响

水力侵蚀是引起水土流失最大的原因。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需要,对周围进行大面积施工,造成高速公路附近土壤状态改变,出现土质疏松,空隙加大等问题。由于自然天气的不可控性,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暴雨天,梅雨天就很容易使土壤受到雨水冲刷,随水流移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周围环境甚至导致水源的污染。

1.4植被遭到破坏

良好的植被对水土的保持十分有利,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如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将直接加大水土流失的几率,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产生。现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的需要或是施工单位缺乏对植被保护的意识导致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大量植被被人为破坏,打破了地表原有的平衡状态,致使土壤很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产生水土流失问题。

2.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直接关系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使用。针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要从整体出发,综合多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成因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

2.1加大对施工方案的审核,确保方案科学合理

想要解决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首先应该先从预防工作入手。在高速公路方案的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在设计方案中明确规划出合理的施工方式,并针对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前想好应急方案。同时高速公路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要综合考虑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着重加大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力求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全面保障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

2.2加强施工管理,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高速工公路施工单位应该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取土、弃土、临时占地等问题进行严格的管理,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例如做好堆渣的及时处理等。对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该在施工结束后做好有效的善后工作,尤其是对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损坏要及时的予以复原,减少因施工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2.3注意高速公路排水设施的建设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自然气象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施工单位稍有不当就会引起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排水问题的解决,系统全面的进行排水设施建设,保证高速公路周围积水及时有效的排空。通过对排水沟,截水沟,平台截水沟,急流槽,蒸发池等的合理安排保证整个高速公路排水的通畅,减少因水力侵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

2.4减少植被破坏,加强植树种草

植被对于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植被的作用。鉴于此高速公路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对于工程中不可避免的破坏行为,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植被移除,选择对植被依赖小不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取土。(2)在高速公路施工结束后,要对地表及时的进行植被的复原,尽最大可能恢复地表与植被的平衡,减少水土的流失。(3)在高速公路周围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要注意植树种草,对地表土壤进行加固,预防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

3.对高速公路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性

高速公路施工单位通过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的深入研究,找准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原因,针对诱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

3.1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

高速公路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高速公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单位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防治,可以有效的保障高速公路周边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了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维护高速公路的安全。

3.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水土流失现象是重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破坏了自然平衡。有关部门对高速公路中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符合全球环境保护大趋势,维护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结: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大了对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的管理力度,但是我国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仍然很严重,急需广大高速公路建筑施工管理单位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完善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荆锐.王旭丹.浅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11):23-26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现状;发展趋势;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175-02

“十五”以来,中国能源消费超常规增长,煤炭消费量从2000年的13.2亿吨猛增至2005年的21.67亿吨,其中电煤消耗约占全国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全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必须控制在951.7万吨以下,比2005年降低近30%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和减排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尽管我国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的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现状,探究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发展趋势,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现状与问题

1.1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管理措施不到位

目前来讲,我国对于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排污收费制度,这种制度实施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排污收费制度中的收费标准与二氧化硫处理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排污收费制度早已不适应现代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管理的需要。随着燃煤电厂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硫污染欠账越来越多,二氧化硫排污收费已经很难在全国实施。另外,我国关于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管理的其他管理以及奖惩措施还是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这都导致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管理措施不到住问题日益突出。

1.2 国产化脱硫技术开发起步较晚,装备水平不高

目前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对于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燃煤电厂脱硫技术,研发成功了高端的脱硫装备,但是由于资金原因,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在技术和装备上都存在着巨大问题。现在我国的燃煤电厂对于二氧化硫减排技术主要是引进和汲取外国技术,设备同样来自于国外,我国还没有形成适合本国的二氧化硫减排技术和设备。总之,国产化脱硫技术开发起步较晚,装备水平不高是目前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阀门存在的重要问题。

2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面临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燃煤电厂发展速度与规模都是相当大的,同样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也是直线加剧。尽管燃煤电厂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但是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也给我国的环境生态带来威胁。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例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等相关制度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起到了一定的雅致与束缚作用。

3 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治理措施

1)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根本保障

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是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吸取国外燃煤电厂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将会极大地改变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问题。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二氧化硫排放量,新、改、扩建煤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装置,其二氧化硫指标须通过现役机组脱硫削减和小机组关停腾出容量获取。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保证完成国家“十一五”减排目标,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逐步淘汰小火电机组,是减排二氧化硫的重要措施

小火电机组是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重要来源,从一定程度上讲,控制住了小火电机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二氧化硫排放。按照《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确定了“十一五”期问关闭5 000多万千瓦小火电的任务,将减排160万吨二氧化硫。这是国家根据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现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变为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问题,促进我国燃煤电厂和环境生态的和谐发展。

3)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控制与制约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除了要加强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外,还应该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这是做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工作的关键。因此,国家有关部门甚至燃煤电厂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强化国家有关部门甚以及燃煤电厂领导的监督管理意识,促使燃煤电厂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已投运脱硫设施的减排作用。

4 结论

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硫减排是实现国家“十一五”减排目标的主战场,燃煤电厂应依法经营,按照国家二氧化硫减排有关政策和规定,强化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将脱硫设备纳入正常生产设备管理,脱硫设备的备品纳入正常设备备品管理,确保脱硫设施长期可靠运行,为完成国家“十一五”减排目标做出贡献。我国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实际的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阻碍我国“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燃煤电厂减排部门应该深入研究二氧化硫减排创新策略,为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与治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彭慧萍.降低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探索[J].上海电力,2010(2).

[2]邢伟.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形势及治理措施分析[J].四川电力术,2010(9).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油气长输管道 建设质量 环保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的剧增,在建和拟建的油气管道工程累计里程每年呈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然而油气长输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重视油气长输管道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以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高管道工程的建设质量,是管道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将提出一些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建立高效、务实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建设单位临时成立项目安全环保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办法。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施工期污染监测,落实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编制、上报制度。

2.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建设单位加强工程监理的招投标工作,保证合理的监理费用,使工程监理单位能够独立开展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的监理工作。通过招标选择优秀的监理队伍,严把监理上岗资质关、能力关,明确提出配备具有一定环保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的要求。

施工单位作为具体的施工机构,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教育好队伍人员爱护施工路段周围的一草一木。

二、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占地保护措施

严格控制施工占用土地,减少敏感地段施工作业带宽度。不得在施工作业带范围以外从事施工活动。施工前作业带场地清理,注意表层土壤的堆放及防护,避免雨天施工;临时用地使用完后,立即实施复垦措施。

恢复原有土地利用格局。对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应均匀分散在管道中心两侧,防止水土流失。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杜绝因施工人员对野生植物的滥砍滥伐而造成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

3.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首先应尽量缩窄管道通过森林公园等敏感区段的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面积;其次应保存施工区的熟化土;最后,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收集的耕作土,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4.林地保护措施

加强对施工人员及施工活动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植被滥砍滥伐,严格限制人员的施工活动范围。

5.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开展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杜绝施工人员猎捕施工作业区附近的蛙类、蛇类、鸟类等现象。在主要施工场地设置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

6.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管道通过农业、牧业区时,尤其是占用耕地、果园、菜地、粮棉油地、牧场等经济农业区时应尽量缩小影响范围,减少损失,降低工程对农业、牧业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同时采取边铺设管道边分层覆土的措施,减少裸地的暴露时间,保持耕作层肥力,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

管道施工中要采取保护表层土壤措施,对农业熟化土壤要分层开挖,分别堆放,分层回填。

7.地表水体生态保护措施

管道所经区域内河流时,严格控制对鱼类产卵有害的河流淤塞。在过河管道的施工过程中,制定有利的措施加强对河流生物、鱼类的保护,尽量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为防止河流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大中型河流穿越较多选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小型河流穿越采用大开挖方式进行施工时,尽量选择枯水期进行,且河底面应砌干砌片石,两岸护坡设浆砌块石护岸。

8.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临时防护措施和水保措施的施工,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阶段验收签字后方可撤离施工队伍。

三、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开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采用洒水车定期对作业面和土堆洒水。在施工现场设置专门库房堆放水泥。施工现场设置围栏或部分围栏,缩小施工扬尘的扩散范围。当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堆存的沙粉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汽车运输易起尘的物料时,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另外,运输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村庄,施工便道尽量进行夯实硬化处理。

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管道试压废水主要含铁锈和泥沙等杂质,经沉淀过滤后,按当地环保部门指定地点或指定方式进行排放。在穿越河流的两堤外堤脚内不准给施工机械加油或存放油品储罐,不准在河流主流区和漫滩区内清洗施工机械或车辆。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设置专门的配浆区,在专用的泥浆搅拌、备置槽内进行泥浆配制工作,配制好的泥浆储存在金属结构的泥浆槽内,不得向环境中溢流。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依托当地职能部门处置。道路顶管穿越产生的弃渣主要为道路路基填土,可以作为地方基础建设的场地回填用、道路建设或生态工程的挡坝用。

4.噪声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同时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工况。在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施工,严禁在晚上10时至次日6时进行高噪声施工,夜间施工应向环保部门申请,批准后才能根据规定施工。

参考文献

[1]陆任艳,孙厚超.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能源与环境,2008(2).

[2]程金香.输油管道工程环境影响的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3(6).

河流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常见类型 对应策略

1 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发展的,即随着自然地质演化和气候变化,岩体由最原始的稳定状态逐步变得不稳定,因为这种原因而诱发的地质灾害基本上都会进行数百甚至上千年,但是人为因素的诱发使得地质灾害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换言之,其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的时间减少,这样便会加快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生命损失等严重损失,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

2 常见类型

据统计,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表形变四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首先做法防治工程设计工作。

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4 防治技术

4.1滑坡

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滑坡,因此本文将着重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防治滑坡问题应以本身的预防为主,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对引发滑坡的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防治:

( 1) 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消除或者减轻水对土质坡体的威胁。要防止滑坡产生,就必须消除水对边坡土体的侵害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控制滑坡区的地表水,避免流入滑坡区,可以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用来截留地表水;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减轻其对边坡威胁。

( 2) 通过增强土质环境的抗滑能力可以达到防治滑坡的效果。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是到目前为止比较有效并实用的技术措施。边坡加固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方式包括预应力锚固结、钢混抗滑桩挡土墙、边坡柔性防护技术以及灌浆电化学加固法等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方案需要根据实际土体情况决定。

4.2 泥石流

对于一些泥石流多发的地区,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应该首先采取避绕的措施,无法避开的灾害可采取相关技术措施防治。方法如下: ( 1)排导: 为阻止泥石流细慢流改道,可将排导沟修筑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 2) 阻挡: 为拦截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可在沟道上修筑拦砂坝,这样也减轻泥石流的威胁程度。( 3) 储淤: 调节泥石流的流量可建立停淤场于泥石流下游,借此来减轻对下游建筑的冲击力。

4.3 崩塌

护坡护墙方式和拦截支挡排水方式是传统的崩塌处理技术,两者的处理原则和适应环境相差较大,需要根据崩塌的成因选择防治措施。除了传统的处理技术之外,目前还出现还有一种新型技术,柔性拦石网,此技术不仅地质勘测准确度高而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4.4 地表变形

地表变形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填堵法: 先把坑洞中的松土清除,再把碎石和块石填入坑中,以此过程制造防滤层,然后覆盖粘土,最后夯实。对于坍塌比较深的坑洞,选择填堵法最具有优势。(2)强夯法: 该方法属于防与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对土体强度有所提高,此法适用范围较广,效果较好,不仅能夯实发生塌陷的松软回填土而且还能提高土体的强度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3)灌浆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固的方式来防治地表变形的。通过把拌制好的灌注材料浇筑到变形或者塌陷的空洞中,对岩土进行加固,从而防治地表变形。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危害性一般较大,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和探索,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正确的选择防治技术,对症下药,才能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效果。才能走在灾害的前面,才能真正的做到防祸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刘澜.试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与实践探索[J].广东科技,2012,21∶ 138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