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1

关键词 班主任;管理;性格;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一、前言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小学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德育知识传授的场所。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教育者、参与者。因此,如何把握住小学班级管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冲击,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目标追求等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小学主流的教育理念,与学生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小学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沉重而深刻的变迁。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儿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则更为重要。

二、如何使用古今两种理念来管理班级的探索

小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方式和人生价值取向,是学校、教师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学生人生价值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是贯穿了真个过程。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小学班级管理也脱离不了这个范畴。所以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尤为重要。从务实的角度来分析,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的不一样和性格差异而有所不同。

1.从年龄结构上来区分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为6年,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6年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这6年里面有着巨大的改变,随着知识和情感的日益成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慢慢成熟,学生在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的方式也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很据学生的年龄不同,可以把整个小学阶段6年细化成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

低年级阶段:小学1-2年级,年龄6-7周岁。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学前班进入小学,学生的对陌生的环境比较畏惧,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安全感。这个时期的教学应该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上以关心呵护学生为主。消除其陌生感和畏惧感,帮助其尽快适宜小学生生活。

中年级阶段:小学3-4年级,年龄8-9周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适宜并习惯小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在这个时期显示自己的个性,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在这个时期频繁发生,部分学生开始表现出对行为规范对抗的苗头。这个时期适宜使借鉴古代的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约束,辅了关心爱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叛逆期”。

高年级阶段:小学5-6年级,年龄10-11周岁。进入小学阶段的尾声,学生的部分性格和行为已经形成习惯。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这个时期的班级管理鼓励和处罚并存,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2.从性格上来区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个班级的众多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因人而异,才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根据心理学家的分类,把学生大致分成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1)胆汁质个性特点。脾气暴躁,好挑衅,易于冲动;态度直率热情,活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智慧 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可塑性差,但兴趣较稳定。这种类型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

在管理胆汁质的学生要以古代教育的理念,适当辅以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对此类学生的控制。鼓励其向勇敢顽强、勇于进取的优良特征发展,防止其向浮夸、自我、任性、粗暴的方向发展。

(2)多血质人格特点。活泼好动,乐观、急躁;不甘寂寞,善于交际,适应性强,智慧敏锐,但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体验不深刻,但明显外露;接受新事物容易 ,但印象不很深刻。这类型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

对多血质的学生的管理,现代教育理念为主线,古代教育理念为辅线,以鼓励、赞赏为主,监督、批评为辅,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引导该类学生向活泼乐情,灵活机智上发展,避免其出现轻浮散漫、变化无常、粗枝大叶的一面。

(3)抑郁质人格热点。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情绪反应持续深刻而不易外露,沉溺于内心体验,郁郁寡欢,在困难时,优柔寡断,在危险时极度恐惧,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

在管理抑郁质的学生时,以现代教育理念中“关爱”为主,培养该类学生的自信心、勇气。适当注意培养其耐挫折能力。

(4)粘液质人格特点。安静稳定,交际适度;不尚空谈,埋头苦干;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谨守信用,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坚持不懈,注意力稳定,但又难于转移,有惰性而且不够灵活。

粘液质的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最为省心,以现代教育理念多多加以师生交流,培养该类学生果断、表现欲。适当避免其拖沓。

三、结束语

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人为本。根据差异,区别对待,以现代教育为主,古代教育理念为有效的补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四有新人,为学生顺利进入中学时代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国际领域诸多大学都在推崇通识教育的议题,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在国际教育领域获得话语权,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1]。(二)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可以视作为具有给个性化特征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素养等内容,在学科知识学习从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选课、自觉完善,以促进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三)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国教育领域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在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将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即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同时又具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工具,应用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够明显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动都能够体现其中存在的功利性。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从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为主要形式的乐舞活动一直存在,为满足各种活动的乐舞活动需要,音乐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二)审美性特征。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教育也经历巅峰发展时期,受到封建文化礼制的约束和制约,礼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西周时期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强调“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质”,音乐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个体行为方式,融合个人教育观念,内在心理、观念意识、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能够体现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现本体作用,在体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性特征,以实现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特点

(一)自然化特点。音乐教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作用,古代音乐教育活动为自然性活动,歌舞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体现音乐教育的自然化特点。(二)社会化特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为途径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社会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也愈加明显[3]。遵循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要引导学生能够契合社会需要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主要学习目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古代音乐教育体现的主要思想特点。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乐教育将教育对象作为关注点,教育对象自身的音乐形式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存在差异,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3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理念,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天下归仁”为最高的道德教育目标。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创办私学,广招各类学生,打破了封建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如果学有余力,就可以从政,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将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孔子特别强调培育道德自我的重要性,他以人自身为主体来说明德育问题,体现了其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孔子注重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在今天看来,孔子所提倡的便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孔子还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出了多方面的人才。在德育教学中,孔子还重视“举一反三”的作用,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仁义”是孟子德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仁义”是人们修身养德的规范和准则,他把这种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将“性善论”作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源自人的本性,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孟子注重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要求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他认为求仁者不能行仁,便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孟子强调道德修养贵在持之以恒,他认为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道德实践中逐渐积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奋斗的明确目标。荀子批判性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理念,采百家之长,成为了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在孔、孟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礼”、“法”的理念,他重视道德修养,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礼是人们修身育德的道德模范,而法则是达到德育目标的法制保障。荀子认为没有经过教养的人是不会为善的,满足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发生争执,他主张通过礼乐教化,“化性起伪”使人格得到提高。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荀子主张“行高于知”,他强调学习只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手段,而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在学习中要树立合理的义利观,只有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达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才能构建一个因义得利、德福自然统一的伦理社会。

(二)西方传统教育理念

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可以视为西方最早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美德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只能凭内心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认识自我,听从神的训示。在教育实践中,苏格拉底以培养人的道德和治国人才为目标和宗旨,他主张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在成为有德行的人之后去学习广博的知识。苏格拉底以其特有的辩证问答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来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这和孔子“愤启悱发”的启发式教学有相似之处。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理念,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他以“心性三分说”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柏拉图提出了以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四科)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性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启发学生。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公共教育的理念,他强调国家应当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忽视教育将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最终获得知识和美德,所以他以发展理性作为教育目的,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亚里士多德重视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主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因此,他在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理念之后将其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二、中西方传统教育理念的比较

(一)注重共性和发展个性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被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塑造的“圣人”、“君子”等人格形象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普遍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压抑了个体的发展及对个性的追求。古希腊学者则强调个体利益,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提倡对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追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由、宽松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尊师重道和追求真理

儒家“三纲五常”、“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提倡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老师被学生视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权威等级的观念固然能够让中华文化得到较为完好的保留和稳定的发展,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迷信权威,缺乏创新能力。古希腊学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学生伙伴的角色,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

(三)言传身教与知行合一

中国传统教育以指导性教学为主,儒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学习标准。儒家十分重视知与行的统一,除了传授基本知识,还特别注重学与思相结合,启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思考,用心体悟以增强道德修养。古希腊学者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主张学以致用,以问答和辩论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堂练习和现场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三、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现行的中国高校教育以社会本位的教学为主,注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高校采用统一的知识标准和教学内容,强调对专业知识的考核,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道德教育,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道德滑坡形象频频发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高校教育应该由社会本位向学生本位教学转变,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高校应当将学生个性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相统一,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强调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双主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高校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指标,教师一味的赶进度,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然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将学与问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知行并重,交叉渗透,学以致用

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被轻视,道德教育呈现出形式化、教科书化的现象,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理解,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高校德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德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科交叉渗透,学生可以更好的将德育理论运用于专业知识和实践中。此外,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实践锻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校内,高校可以采取辩论赛、讨论会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在校外,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调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的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道德理论和价值。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但是精神世界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教育理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各自的长处和缺点,借鉴西方传统教育理念的有益成分和先进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创新之路,培育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陈周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广晋,王引兰.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伦理学研究,2008(3)

[2]冯兵.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东南文化,2007(6)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4

一、以学生为本, 深化教育理念认识成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创新,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先进前瞻的育人理念创新, 而这种教育理念具体可分为主体理念、素质理念和培养理念。在主体理念中, 要主张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的成长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校看成是教育服务的地方。学校以服务的姿态面对学生, 以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素质理念中, 要肯定人是多元智能的混合体, 主张道德文化素质。以知识为载体开发多元智能, 以集体为沃土健全人格, 把“才”和“德”的教育落到“知识”和“集体”实处。既统一了“德才兼备”的内在关系, 又把对学生的“才”与“德”的教育落实到了课堂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在培养理念中, 要把减负放在首位。讲求学生学习进步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放在“方法”和“习惯”这两个重点上, 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多、好、省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本, 具体抓好教法和学法的落实在教法的落实上, 要注重渗入尊重教育理念———“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要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彻底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呵护他们“纯洁而敏感的心灵”,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进行高效的讲解和指导, 通过科学合理地提升,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精华。授课的过程就是知识优化成系统, 提炼成精华的过程。教师通过理性分析、比较、研究以及规律性、结构性、清晰性、易把握、典型性、理念性的知识素材为讲课载体, 让学生从平时的题海中细节末节中超越出来。高屋建瓴地把握住最精华的知识和学习技巧, 提高学习效率。在学法的落实上, 要引导学生构建了合作型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紧密结合, 不仅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互动互助的良好习惯, 还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交往, 学会创新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高。注重阶梯提高, 使学生的学习快捷有效, 才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以学生为本, 鼓励开展创新性教育有报告指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 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 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可见,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所谓创新性教育, 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 教师启发式创造性地教, 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 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 教育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创新性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将“如何教得更好”作为研究课题来做,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整和更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将自学与讲授、讨论与讲座等结合起来。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5

关键词: CDIO理念;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30-02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简介

工程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工程就是技术,是艺术、技艺、技巧、技能技术的应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段时期,认为工程就是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科学原理的应用。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工程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工程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借助由学习、体验和实践得到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并结合判断,用来经济有效地开发利用材料与自然律的途径,使之造福人类。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就是在随着工程教育理念的变迁,在本世纪初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课题组,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的资助下,花费了四年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包括了三个核心文件:1个愿景、1个大纲和12条标准。它的愿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它的大纲首次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整个CDIO全过程能力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级、70条、400多款),使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系统性。它的12条标准对整个模式的实施和检验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指引,使得工程教育改革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并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特性,符合CDIO教育理念。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样符合CDIO教育理念。因此,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推行CDIO教育理念具有可行性。

2 CDIO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CDIO的12条标准中针对教师提高的有2个标准,分别是: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即通过各种举措提高教师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建造的能力。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即通过各种举措提高教师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能力。CDIO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总结如下:

2.1要深刻理解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

实施CDIO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必须深刻理解CDIO的含义,清楚CDIO的目标,熟悉基于CDIO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其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与工程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实施CDIO教学模式,要增强竞争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自己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保持自身创造力的能力。

2.2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施CDIO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要从“教书匠”转变成“大学教师+准工程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设计出相应的项目,使其能够在学生的思维习惯中建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基本框架,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了解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工作岗位,熟悉这些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流程及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示范能力。

2.3要具备项目设计开发能力

实施CDIO教学模式,首先,教师是一个设计者。他不仅是一体化课程的设计者,而且还必须是工程实践场所和教学项目的设计者。其次,工程项目设计开发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教师必须具有工程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即从事本专业领域一般工程项目的开发和技术服务的能力。再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工程项目设计开发能力,才能提炼、设计出适合CDIO教学模式的项目,才能指导学生做好项目。

2.4 要具有按照CDIO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实施CDIO教学模式,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选择设计教学项目,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教学活动。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贯穿到一切教学活动当中。要因材施教,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与工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高教办学新模式,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经过将近多年的发展,陆续脱离母体,申办独立学院。自2003年以来,独立学院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二级学院创办初期,教学任务主要由母体学校教师承担。随着学院的发展,逐渐培养自有教师队伍。待脱离母体创办独立学院时,教师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另有一部分兼职教师作为补充。其中专职教师主要是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少量的博士生以及高校的退休老教师。这就造成了自有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和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即退休老教授与青年教师多,而中年教师少。教师职称教授和讲师、助教多,而副教授少。老教授学识、阅历丰富,具有敬业精神,但由于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能够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教育观念相对陈旧,知识创新性不足;而青年教师和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外聘一些高校在职中年教师作为补充。

由于这种专职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独立学院缺乏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断档现象严重。同时造成独立学院缺少学术氛围,很难培养和带动青年教师。而大部分兼职教师只管自己的教学,不管学校的事,对学校也没有认同感,不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起不到作用。综合各种因素造成了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

另外,独立学院的教师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其本职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具有实践经验的很少,尤其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独立学院推行CDIO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独立学院又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合采用CDIO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而且,独立学院为民办学院,对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没有普通高校那样的限制,有很高的自由度,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综上所述,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采用CDIO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在师资方面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利用现有优势,改善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之适合CDIO教学模式。

4 教师CDIO能力培养对策

针对独立学院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想实现向CDIO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改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结构。而改变教师结构的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同时在软件公司中聘任具有软件开发经验软件开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达到尽快改善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结构的目的。

除了通过从外部引进符合CDIO进行理念的教师以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如下:

1)要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工作。挑选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观摩教学,或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方式,开展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在一体化学习经验、运用主动和经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考核等方面的能力。

2)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或者选拔专业理论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提高教师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软件或系统的开发能力。

3)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条件组织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建立“做中学”的理念。

4)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和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对现有专职教师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6)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考取符合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7)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带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的开展。

总之,只要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都要鼓励和支持。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基于CDIO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申报,通过实际项目的选题、立项、实施、结题、推广、报奖等过程,培养教师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政策、资金等向参与CDIO教育模式改革的教师倾斜,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和帮助,让他们开展引领性的工作或进行改革试验,并对成功者予以表彰奖励。

5结束语

为了在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实行CDIO教育模式,就要建设一支具备CDIO理念和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针对独立学院的师资特点,调整教师组成结构,增加专职教师比例,从软件公司聘任具有软件开发经验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对原有青年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培训,使之适应CDIO教育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申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教师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还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CDIO教育模式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厉威成. 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2.

以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全人教育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分类号】G647.38;F273.1

一、全人教育的基本内涵

20 世纪70 年代末,美国学者隆・米勒(Ron Miller)首次提出了“全人教育”理念。全人发展教育(Whole Person Development),是指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把人的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在“ 德、智、体、美、情、群、”等方面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有价值的人。

全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维度,十二个内容(见图1)。

在实行全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多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平衡、发展心智与健全人格的统一、传承经典与创新精神的交融等,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另一方面,在全人发展的视野下,个人的发展不仅是自我的发展,更是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全人教育的内涵也包括培养学生宽阔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实现个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二、全人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全人教育理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

创新是创业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精神的指导下,结合现有的可利用条件,把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造意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个人创业所需要的观念和技能为目的,利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她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突破固有思维,挖掘自我潜能。全人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目标,同时在个人的发展上加入全球视野,丰富了其内涵。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行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业是一种不拘泥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学生创业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敢当风险的气魄、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百折不饶的强韧。全人教育重视教育在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注重生活渗透式的隐形教育;倡导拓展国际化视野;强调教育是成长、参与、体验、发现和创造。这种多维度、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实效。引入国际化的全人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建立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全人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立足学生全方面发展,聚焦学生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卓越精神。因此,该课程体系包括:第一,学术教育,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心理学、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二,通识教育,包括金融、法律、财务、文化、文学、历史、成功学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领导才能、批判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课外教育,包括参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模拟商战、组建创业团队、扩展训练、企业实训等活动,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二)围绕成果导向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引入国际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从学生学习成果出发,课堂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运用包括案例分析、沙盘模拟、互动讨论、头脑风暴在内的侧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手法,强调学生的成长、参与、体验、发现、兴趣、创造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倡导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分享创业经历,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

(三)创建“OTO”教育新模式,实施多元评价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创建“OTO”教育新模式。鼓励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帮助学生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让学生凭借真实案例去感受创业过程,激发创业灵感。同时,改变传统的评价制度,学生在线课程学分、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注册企业等都可折算为学分,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

(四)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环境,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硬件支持,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途径,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互动,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和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同时,借助一流的创业平台,在高校中培育尊重创造、大胆创新、敢于冒险、遇难必解、开放活力、包容并蓄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隐形教育,真正帮助学生成为具有适应能力、修身涵养、 高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意识、自尊自爱、胸怀世界的“全人”。

参考文献:

[1] 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