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电工程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电工程概论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1

强化工程设计变更的预算编制

如果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生了设计变更,要及时将变更内容发放到技经人员手中,以便及计算变更金额,变更金额要同设计变更单一同提交给建设单位,以便建设单位及时、准确的掌握工程变更金额,决定是否变更。第一,对于技经人员而言,要重视设计变更,要对施工图纸、方案、规范及预算编制方面的政策非常熟悉,设计变更费用编制原则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原则要保持一致;第二,设计变更中发生的预算增减问题,要实事求是的与变更的内容相符合,要与相关规定保持一致。技经人员要对变更出现的预算问题和施工图预算等内容进行核对,查看是否出现重复,保证工程变更费用计算的合理和客观;第三,设计变更产生费用时,应该保证手续齐全。出现变更时,应该由相关单位进行签字盖章,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注意设计变更的手续是否完善、有效;第四,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查看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清楚、完整,是否与编制预算的要求相符。技经人员在进行预算增减的编制工作时,要对设计变更仔细的进行查看,对其中表述不清、遗漏、含糊的地方,应该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补充和明确,并且出具情况说明。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对相关的技术、预算、结算、人员责任、权力义务等内容进行明确规范,防止在施工中出现设计变更时,责任不明,无人承担的现象发生。对各级工程管理人员对设计变更的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一旦出现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设计变更的处理方法进行管理,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在施工之前,应该要让每一个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供应商、财务管理人员等对合同进行了解,对合同的交底工作要做好记录,并且有必要将合同复印件分发给相关的人员,对施工中不管是施工单位的责任,还是建设单位的责任,都要明确的划分出来,防止出现设计变更时,各个单位推脱责任的行为,以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现场签证主要是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内容之外,施工预算没有涵盖的施工现场发生的费用所办理的签证,要严格将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这两方面的内容区分开。根据现行的规定,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所产生的费用都属于预备费用范围,不同的是设计变更需要由设计单位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其它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利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所产生的费用也需要按照设计变更进行处理,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混淆。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在工程量出现变化的前期,主要是由施工、技术人员为主,其它各方面对其进行配合和支持,对设计变更产生的工程量确认,等到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对工程变化的事情情况确认完成以后,根据结论,如果确定属于设计变更,那么由相关单位去办理设计变更的手续。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属于分工合作的关系,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工程竣工以后,施工单位需要提供给建设单位详细的结算依据,而建设单位也只有看到详细的结算依据后,才能支付工程款。所以,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应该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详细的进行记录,最好配上影响、图片等资料,尤其是出现设计变更的时候,应该对变更的内容、所涉及的费用等方面收集足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以备在竣工结算的时候使用。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2

“供配电技术”课程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两方面上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教学环节方面:课程教材陈旧,与实际脱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分散讲授难度大;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实践方面:供配电实验设备严重不足;社会单位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面对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都针对这个情况开展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课程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增加了课时,特别是一些电力行业属性较强的院校,增加的幅度比较大,有的从原来的50学时左右,增加到80学时。第二,教材选择方面。由学校支持编写适合本院校层次与特色的教材,即包含了课程最基本的知识点,也加入了自己特色方面的内容,比如以前的某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就编写了符合自己学生和学校特色的教材,偏重工程实践,舍弃了部分较为晦涩也较少用到的理论。第三,针对教学困难,手段单一的问题。大部分院校都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动画、声效等尽可能地表现电气设备实际工作的状态,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第四,针对供配电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方法是加大投入。有部分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提出了实验设备共享的计划,但根据实际情况看,情况并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能从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使之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对课程内容仔细分析研究之后,将其分解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知识模块。它们分别是:计算负荷求解模块;短路电流求解模块;设备选择与校验模块;系统保护模块等。各模块包含相对应章节的内容,当所有模块均完成以后,即实现了“典型工厂的供配电设计”工作。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教学过程的改革

项目驱动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核心,集“教、学、练、做”为一体,将课堂模拟成以后的工作场所,教学过程是真实的设计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此模式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项目驱动型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三、研究方案的实施

1.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传统的教学按教材章节顺序,注重理论教学和供配电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不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此,笔者以典型项目设计任务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将所有内容重新进行归类综合,把所有教学内容整合为不同模块。

2.项目的实施过程

不同的项目类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设计任务的布置。老师将项目设计任务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学生。任务书中详细给出了各种所需参数以及任务验收要求。学生领取任务书后仔细阅读任务书,并与教师及时沟通以确认自己的项目设计任务。(2)组成设计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项目情况,组成设计团队,以利于相互讨论,完善设计方案。(3)签订项目责任书。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形式,要求各团队签订项目设计合同,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违约的责任。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以及培养责任感。(4)项目执行。项目执行过程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全程予以指导。教师应掌握指导分寸,主要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5)检查评估。教师对学生认为已完成的任务进行认真检查,依照检查评估标准对任务进行评估。和学生分享学习成果。(6)综合评分。教师根据学生自定的项目设计合同,按照合同要求,并结合项目答辩情况综合评分。这一过程允许学生进行抗辩,在辩论中再次强化相关的知识。

四、效果评估

借鉴程序设计思想中模块化设计概念,将课程的内容分成块,知识块内部紧密相连,块与块之间通过某一知识桥过渡。最后在课程结束以后通过课程设计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解决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散、难的问题;解决课程内容与实际脱离的问题;解决重课程内容教学,轻实践设计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课程畏难情绪的问题。从总体看,通过采取以项目驱动型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授课班级的优良率达到88%,合格率达到100%,较传统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3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工程;改进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05

1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保护与控制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中,每个地区范围内、每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现实情况、空间结构布局各有不同,因此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实现策略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与改进,从而确定最合理、最科学的配电自动化工程方案。如果配电系统中安装了断路器,那么该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线路故障检测与排除工作中,将需要断开配电系统出口的分段器;如果配电系统的尾端产生故障情况,则配电系统的中间部分和前面部分也将受到不利的用电影响;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同时安装了重合器和分段器,那么二者能够配合工作,便于线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现实情况中,配电自动化工程的线路敷设并不长,并且安装了多个开关,各级电路中的电流流经时间的计算存在难度,因此,笔者考虑到如何快速、有效地检测到并便于排除线路故障,提出了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化应用技术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用电线路的安全与维护。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选择使用线路分段器和重合器的搭配设置,实现在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迅速、快捷地检测到线路故障的具置,并将附近线路中电闸开关跳起,断开故障线路中的电流,从而便于技术人员实施维修、排除故障。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属于层级式管理的电路网络,由于不同层级之间的电路网络不能有效连接、交互信息,那么应当在不同层级的电路网络上安装保证子站,由保护子站收集、分析其下属管理电路网络中的各项信息与数据,并分析、判断其中是否发生故障。

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可以使用负荷开关或者重合器作为系统线路的控制开关,后者的使用特点与故障处理方式分析如下:采用数字化线路保护措施,在配电网络中安装分段器,用以检测其控制范围内的故障情况,技术人员可以依据实现情况,设定重启器跳闸的次数,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清除故障。

2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结构分析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应用数字保护措施,设置子站点协助系统线路故障的清除,设置主站点,从全局上检测、处理系统故障,将配电系统线路网络中的故障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开,便于线路故障的维修。

3 配电自动化工程的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智能控制

通常情况下,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使用两种配电控制方法,一种是集中式控制配电,另一种是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前者可以理解为,在检测到配电系统线路故障后,故障信息将首先传输给主站点或者子站点,然后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分析故障数据并得出配电系统故障的排除处理计划,并将处理决定反馈给配电系统中心处理器,实施故障排除。后者的作用方式为,取消了主站点与子站点的数据信息传播、隔离、开闸作用,转而采用构建分布式配电网络的方法,实现终端信息的传播,并能够从信息中检测、判断配电系统网络是否存在故障、及其所在部位,并在分析判断后,启动开闸、并闸的处理措施,将故障区域与其他正常区域隔离开,保证其他区域稳定供电的同时,便于故障线路的维修。在部分对配电自动化工程要求较低的区域内,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作用有限,采用后者的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可以确保主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满足排除线路故障的维修需求。

(1)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功能。集成功能一方面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将电路网络的运行数据传输给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心,构建起层级关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2)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关联功能。所谓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关联功能是指,在配电工程中设置交换器、路由器,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在系统中建立配电管理数据库,用以收集、分析、处理并发送运行信息与相关数据。

(3)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集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需要对变电站进行监控,而且要对变电站出线分段器进行遥测和遥信和遥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采用如下几种集成方式。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调度SCADA实现接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时接收调度SCADA转发的变电站出线的实时信息,实现变电站出线的遥测、遥信功能,并借助于地调向下转发遥控命令。2)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子站处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直接进行连接,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变电站同时与两个系统通讯。3)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直接接管对66 kV变电站的监控,所以变电站直接与配电主站通讯,由配电主站向地调SCADA转发数据。

当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时,可以在后台与子站局域网直接互联,新建变电站更进一步可以将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后台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子站系统合二为一。

(4)与配变监测、工厂抄表系统的集成。配变监测和工厂抄表系统处于系统底层,监测点多,实时性要求不高。一般先在底层按小区域联网,再通过配电监控系统主通道向主站转发。配变监测装置(TTU)一般可以先用RS485等现场总线互联或用音频电缆(双绞线)通过专线MO-DEM互联。可以有两种方法向上转发:一,通过安装在FTU处的通讯装置,以独立的通道向上转发,不与FTU打交道;二,将现场安装的FTU作为中转单元,它收集TTU的数据,并通过FTU通讯的主通道向上转发。在线路上使用光纤通讯时,往往在FTU处使用多通道的光端机,它不但可以传送FTU信息,而且可以用剩余的通道分别传送TTU的信息、低压抄表信息以及必要时的保护信息,这种情况下方法一更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多,有关单位与管理人员应当重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与维护,确保工业用电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健,张志华,张小庆.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容错故障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20).

[2]周绪磊.浅析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6(20)

[3]赵海应.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实现中小城市配网自动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4

关键词:变电站大修技改;土建工程施工;安全;防范策略

一、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造成用电需求量急剧增加。现有变电站设备已不能满足工农业与人民日常生活对用电量的需求。为减缓供电压力,相关部门加快电网建设和投入,变电站扩容、更新设备,进行大修技改成为供电企业的当务之急。确保变电站改造工程安全顺利进行也成为供电企业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二、变电站大修技改工程中土建工程特点

变电站大修技改工程中的土建工程特点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点:(1)停电时间短工期紧。(2)电气安装工程停电施工时间紧,无法给土建工程预留足够施工时间,造成土建工程施工多数在变电站设备带电运行下进行。(3)地下电缆、光纤、照明线路、给排水管网多,且因多年多专业大修技改后未及时更新站区地下管网总平面布置图及变电站值班人员频繁更换,造成现有变电站工作人员不能准确指出地下管网走向、埋置深度等,给土建施工埋下安全隐患。(4)土建施工人员对电知识普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数较低。(5)变电站施工要求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同时确保运行设备安全。如:设备防尘、防碰撞、防砸、防小动物;站区内防火、防盗等。诸多因素造成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比一般土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

三、变电站大修技改工程中土建工程施工安全防范策略

1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审查是确保安全施工的重要策略

施工单位确定后,项目主管单位组织施工单位管理、技术人员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现场勘察,将工程内容、工程危险点向施工单位作出详细介绍。施工单位按要求编制确保工程安全优质完成的“三大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危险点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并交项目主管部门、安全监察部门、监理部门、总工程师审查批准。批准后的“三措”即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2进站前安全培训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是确保措施落实的重要举措

进入变电站的作业人员,在开工前,必须经过安全主管部门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进站施工许可证”后,才有资格进站施工。未取得“进站施工许可证”人员,一律不准进站工作。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监理单位、项目所在地运行单位,对进站施工管理、作业所有人员进行开工前现场安全技术交底,明确指定施工人员进出路径、材料堆放位置;明确告知变电站施工“令”、安全注意事项、施工人员及工器具对设备的安全距离、严禁闯入的带电危险区域等,并加设网状安全围栏、安全警示牌。明确告知工程施工危险点位置及管理措施等。

3专责安全监护人员的设立使安全施工得到进一步保障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责安全监护人员,负责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使工程安全顺利进行得到保障。工程开工前,甲乙双方各设置专责安全管理人员(监护人),对工程全过程实行监护。甲方专责安全管理监护人员由变电站运行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及协调工作。负责工作前对被监护人员交待安全措施,告知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监督被监护人员遵守安全规程和现场安全措施,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督促乙方严格执行工作票、安全施工作业票、动火工作票制度,负责乙方的办票工作,督促乙方按票执行。督促乙方落实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高处作业、临边和孔洞防护等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督促乙方组织协调同一区域交叉施工,督促各方落实相应的隔离和错时施工等安全措施等。乙方安全管理监护人员,负责工程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及对本单位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全过程安全作业监护。甲乙双方专责安全监护人员必须始终在作业现场,且不得兼做其他工作。专责监护人员临时离开时,应通知被监护人员停止工作或离开工作现场,待专责监护人回来后方可恢复工作。工作期间,工作监护人若因故暂时离开工作现场时,应指定能胜任的人员临时代替,离开前应将工作现场交待清楚,并告知工作班成员。原工作监护人返回工作现场时,也应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若专责监护人员必须长时间离开工作现场时,应由原工作票签发人变更工作监护人,履行变更手续,并告知全体工作人员及工作许可人。原、现工作监护人应做好必要的交接。

4对地下管网、设备防尘、防砸、站区防火、防小动物采取的安全防范策略

在变电站进行沟槽开挖前,应先查清图纸,摸清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当情况不详时,可采取轻挖轻刨的方法,先挖出样洞和样沟以确定该处无管线后,才能进行大开挖。当开挖中遇到不明管线时,应立即停工,及时向甲方监护人员汇报,经甲方有经验的运行人员现场确认指导后,方可继续施工,避免误伤电缆和施工人员。

建筑材料的装卸,必须人工轻拿轻放,严禁在变电站内用车直接倒卸砂石水泥,造成尘土飞扬,影响设备清洁。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应在甲方指定位置堆放,严禁堵塞抢修通道。拆除工程施工时,应采取保护设备措施,避免飞石砸向带电设备造成安全事故。

5严格执行变电站准入等制度是变电站土建工程安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简称《安规》)规定,作业人员进入变电站工作,必须执行“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票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对变电站大修技改土建工程而言,工程施工一般由电力系统以外的施工单位来完成。因此,项目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严格监管。即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人员结构、工器具配备及有效期限、施工三大措施、危险点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查。在完成施工合同、安全协议、三大措施、危险点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开工报告等文件相关部门会签的基础上,安监部门根据会签批准文件、进站人员培训考试合格证明签发“施工安全准入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所在车间及变电站。变电站当值运行负责人,根据批准的“施工安全准入证”及施工人员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施工进度计划表,签发“进站许可工作票”。作业人员进站后,在甲乙双方“工作监护人”的监护下进行工作。工作期间,工作监护人若因故暂时离开工作现场时,应指定能胜任的人员临时代替,离开前应将工作现场交待清楚,并告知工作班成员。原工作负责人返回工作现场时,也应履行同样的交接手续。若工作负责人必须长时间离开工作的现场时,应由原工作票签发人变更工作负责人,履行变更手续,并告知全体工作人员及工作许可人。原、现工作负责人应做好必要的交接。工作间断时,工作班人员应从工作现场撤出,所有安全措施保持不动,工作票仍由工作负责人执存。次日复工时,应得到工作许可人的许可,取回工作票,工作负责人应重新认真检查安全措施是否符合工作票的要求,并召开现场班会后,方可工作。工作结束后,在工作负责人办理工作终结手续前,所有现场作业人员必须全部撤离工作现场,由工作负责人清点无误后,再办理工作终结手续。终结手续办理完毕,“进站施工许可证”收回,统一交变电站注销。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5

 

0 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卓越计划”具有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特点[1]。

 

自从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实施 “卓越计划”以来,已有200 多所高校参与实施该计划。因此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进行应用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对全面落实“卓越计划”,提高我国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广义地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一般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等。这些大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丰富, 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各种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具有难教、难学的特点。该类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卓越计划”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搞好该类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能顺应“卓越计划”实施需要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束缚

 

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都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并不知不觉地遵循这种教学文化习俗、观念、理念及规则展开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精深轻综合、重研究轻设计以及重灌输轻自学的教学现象。这明显与“卓越计划” 的新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2 教学内容不甚合理

 

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然而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简单讲授,缺乏与工程实践结合进行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导致有的学生可以非常正确地完成课本中的课后习题,但对现实中略为接近工程实践的问题就束手无策。

 

比如电路分析课程,其内容较为成熟和完善,故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公式推导、计算能力等方面,但实际中又很少用到,或根本不适用;此外,对于当前端口十分复杂的集成电路和变化万千的声光电等模块电路,基于简单二端元件构成的电路模型已无法适应,有必要对其教学内容和份量进行调整。模拟电子技术理论多、内容繁杂,对电路的工程近似分析方法较多且难理解;晶体管等器件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晦涩难懂,容易使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和信心,但是实际应用中很少涉及器件内部结构,故对这部分内容可适当删减。数字电路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学习难度大,在逻辑代数部分的教学中,往往太过注重于其系统性和深度,而在时序逻辑和组合逻辑电路内容上往往太专注于芯片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1.3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行的课程评价标准是期末的闭卷书面考试,缺乏对学生在知识应用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更有甚者,学校对修学该门课程的所有专业实行统一考试,这无形中把各专业的教学目的、方向统一起来,抹杀了各专业的特色。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卓越计划”不是评审和评优项目而是一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项目,所以对其评价更注重于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2]。“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其参与主体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的博弈[3];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卓越计划”的需求,所以要求参与实施计划的教师转变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和教学样式,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树立工程教育服务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对于学生,要积极引导其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教师和学生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观念行为的转变是卓越工程师得以成功培养的关键。

 

在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简化处理,比如在放大器增益估算中经常将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等效大电阻(rce)忽略,在高频电子电路的大信号放大电路分析中,则将非线性的器件进行分段线性化近似处理,这样就会造成分析结果的近似性,不存在标准答案;而对于同一结构的模拟、射频电路的设计一般是多维的,根据设计的切入点不同,设计结果不唯一,即使同一元器件其参数也可能不同。教师应将这些工程实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工程意识。

 

2.2 改进教学内容,适应行业特色

 

当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行业,毕业后学生从事行业各不相同,而且就业所侧重的地域也不同,主要位于该校所处地区的周围。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能体现行业及地域的特点,方可有利于所培养的人才尽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类高等工科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于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行业,为使学生毕业后尽早适应企业的需求,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紧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新芯片不断涌现,要想成为新一代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能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的教学,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的前提下,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反映当前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和动态的内容。比如,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可以分立元件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通过大量的实例电路来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分析过程晦涩难懂,工程实践中又没有多大应用的内容,如半导体的结构、PN结的形成过程等,尽量删减,取而代之的是适度增加新技术和新器件的内容以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前沿和动态。对于内容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电路分析课程,应减量避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公式推导、计算能力等方面,可适当地将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一些简单实例引入到该课程中,使学生对各种电路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更有利于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随着中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EDA技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引入,数字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以适应这种变化。比如把传统的教学重点从逻辑电路的分析转到面向问题的逻辑电路设计上来,同时充分发挥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在数字电子系统设计中的作用;鉴于使用硬件描述语言(HDL)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子系统设计是当前发展的主流,应加强对新型器件及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教学。

 

2.3 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发展一种能够融合轻松、互动、引导、启发等为一体的“愉悦式”教学方法。根据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可灵活采用基于设计实例的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课程设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基于工程项目的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2.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基本手段,除了评价功能,它还具有导向、反馈等多种功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于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考核学生的各种技能及能力为主,全面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可由课堂考核、实践项目考核、期末考试等模块构成。课堂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课后作业等情况进行评定;实践项目考核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布置一些训练项目,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期末考试则主要以书面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的掌握情况,最后总成绩由这三部分按比例评定。通过这种注重过程及实践的多模块综合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一项庞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以着眼未来、面向国际,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在此背景下,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电子技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

机电工程概论范文6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