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建造的认识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清单模式;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造价人员;工程造价意识

引言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环节中,首先需要对工程进行工程造价。因此,工程清单计价的存在,对项目的正常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量的清单造价一般指的是,招标单位对项目提出相应的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然后根据自身的实力实行自主报价。项目清单计价,从操作手段上来讲,简单明了的对工程量进行重复操作计算;从建筑产品的价格方面来讲,进一步接近市场需求;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创造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从项目的责任权力关系方面来讲,明确指定了风险分担的界限。招标、投标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工程造价人员的要求更高。在工程造价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员工进行参与工作和管理,特别是资金方面的管理。工程的项目资金,对项目具有直接的影响,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工程造价人员具有实际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造价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熟练审核和编制工程造价的能力,还需要具有现场成本核算以及施工管理的水平,确保投标和评标能达到企业要求。

我国的工程造价行业,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讲,起点低、起步晚、职员知识水平有限和业务能力受限,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领域需要面临较多的竞争、机遇和挑战等。这种新时期新形势环境下,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素质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工程发展的重要主题。

1 工程造价人员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不足

在工程造价环节中,高素质、高实践能力的工程造价人才,是保障企业屹立于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国工程造价行业中,缺少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工程造价的技术性较强,从事工程造价行业的人员,需要具有法律、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限制,造成工程造价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具有较薄弱的知识体系、较低下的素质水平和较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难度。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面对较高素质水平的国际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工程造价的从业人员深深了解自身在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工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丰富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

2 分析工程造价人员的实践能力

2.1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力度

工程造价的从业人员,是施工项目和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骨干人员,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工程造价的文件编制过程中,造价人员具有两面性,同时体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在编制造价工程文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复的计算工程量的清单计价,确保项目清单的准确性。另外,为了减少承包商的损失、避免出现不正当手段、巧取项目资金、漏编和少编合同项目,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都需要重视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道德。工程造价人员,在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环节中,严格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遵纪守法,坚守职业道德的规范,全面的维护企业工程造价的合理性,确保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工程造价,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

2.2 提高和重视自身的学习

从工程造价行业的整体来看,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相较于市场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和重视自身的学习,并从广度、深度和时间上,不断的增强自身素质的学习。第一,不断的提高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全面了解工程内容,确保能够完全控制工程造价。第二,不断的拓深知识层面,深入了解职业技能。第三,不断积累实际的实践经验,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积累丰富的造价经验,确保知识和技术的相互融合,增强自身能力。

3 重视“13规范”,理解造价意识的重要意义

工程量的计价清单,是国际工程造价过程中的统一标准计价模式。“08规范”缺乏对全过程造价的可操作性,“13规范”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高了工程造价中各个阶段的计价规范和操作要求。同时,在工程造价环节中,全面和深入的对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工程造价的整体意识。

3.1 提高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意识

在项目工程中,工程量的清单计价经过“13规范”的完善和补充,详细、统一、系统和全面的对工程量清单进行了规范和标准的操作。“13规范”涵盖从招标投标开始至竣工结算为止的施工阶段全过程工程计价 技术与管理,使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个计价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并按施工顺序承前启后,相互贯通,构筑起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的长效机制,是一本融全过程工程计价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规范。

因此,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自身职责和业务内容,还需要针对相关的规范要求,对计价工作进行相互融合和串联,确保项目工程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另外,从业人员工程量清单计价意识的提高,对总结工作重点,理解和认识工作责任等,具有重要意义,对项目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提高施工技术的规范性

施工技术的规范意识,对工程量的清单造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3规范”中,对工程量的清单计价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对项目的名称、特征、工程量、计量单位和项目编码等,进行了明文规定。相比较“08规范”项目更加具体详细,提高了造价人员对综合性工程进行造价的准确性。同时,合理有效的提高施工技术的规范性,熟练掌握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实际的项目工程使用,确保能够明确详细的对工程量进行清单计价,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3 提高分摊施工风险的意识

在工程建设环节中,施工风险在分摊意识方面,“13规范”比“08规范”具有较大程度的完善。在“13规范”中,通过明确的规定,对招标合同和招标文件中的风险内容、风险范围,进行统一、明确的规定。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发承包,应在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幅度),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综合单价中应包括招标文件中划分的应由投标人承担的风险范围及其费用,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的,应提请招标人明确。坚决杜绝采用无限风险和超风险的内容。因此,在工程造价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立场,对工程中的施工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同时有效的提高分摊风险意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小结

在项目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量进行清单计价的环节,是工程造价的重点工程。工程量的清单计价体系的实行和推广,为项目工程的建设,营造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的、合理的发展平台。同时,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慢慢的与国际水平接轨,使得行业竞争达到更高层次,也导致企业对人员的要求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从企业的整体环节来讲,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的造价管理和业务协作方面,规范了资金使用范围,以及制定合理的竞争条件;在人员素质水平上来讲,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管理能力、测算水平等,在招标和投标阶段,提出了企业化的全面工程量的清单计价。

参考文献:

[1]李静,陈洪波,郭庆,工程造价人员如何与时俱进[U],四川建材,2011(3)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生态建筑 智能建筑 设计 可持续 集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1背景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经历了从屈服自然到征服自然直至当今社会强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前,农业和农业时代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方式无论是农业林业畜牧业都是人们和原生的自然环境直接对话,这种关系是直接而单纯的在这种状况下自然的力量直接作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人类运用当地的材料依据适应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方式组织建筑。在人类对自然界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危及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现实问题。

1.2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建筑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生态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科技、生态科学,以及其他各类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方便、舒适、高效、节能、无污、无废、自然气息浓厚、协调共生、健康安全、生机盎然的居住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人文、环保、经济适用等建筑原则。“生态”是生命、自然和活力的象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1.3建筑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浪潮推动下,建筑智能化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智能化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晶,它是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在建筑系统中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把系统需求、应用、目标、功能,同系统相关的各个要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综合管理等智能化的总目标。

进入21世纪,人们通过反思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设计理念及文化观、价值观随之重新调整。对智能建筑而言,智能不是目的,而应是通过智能使建筑更加符合利于人居、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智能,而是功能、环保、节能、艺术和智能各个方面的统一。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建筑提出新的要求,智能概念扩展为生态智能建筑。智能和生态是今日社会对建筑材料的两大需求,在实际中必须配合互补,不能顾此失彼,智能建筑设计与同时具有智能、生态功能的建材的使用,会出现一种全新的生态智能建筑。这应该是智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21世纪世界建筑与建材的发展趋势。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m2,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使用的建材的生产能耗占16.7%,用水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25%。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切实做到节约使用土地、能源、水和材料,做好生态智能建筑的设计,意义和影响十分重大。

二、生态住宅智能化的必要性

2.1生态住宅建筑需要集成设计需要智能化辅助

“生态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狭义来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友好的建筑,广义来说,它不仅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减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第三,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其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不同的生态技术往往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技术性能,它们之间的简单“叠加”可能并不会成功,而需要“集成”。集成设计可以整合各单项生态技术,使之成为~个有机系统,发挥各子系统的长处。在一定阶段,当各单项技术的提升已经很困难时,通过系统设计集成还可以提升整体指标。在实践方面,集成设计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快的应用。比如英国建筑科研究院的生态环(Environmental Building)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为代表的示范建筑。这些示范建筑通过总体设计,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生态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而非最长的那片木头,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表达出了集成设计体系和生态建筑之间地关系。多项生态技术的叠加,成本可能会翻倍,但效果却可能非常细微。引入了系统集成的概念,生态建筑设计将不再注重于设备和投入的攀比,而专注于有限资源和技术手段的整合、集成。

2.2智能化生态住宅建筑的集成设计原则

1、集成设计需要系统思维,技术的叠加。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采用系统整合的方案要优于采用简单技术叠加的方案,即当各单项生态技术提升已很困难的时候,依靠设计集成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表现。依靠系统思维,建筑师解决问题的视野会开阔许多。在集成设计中,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去考虑可用的技术,因为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中,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渗透、互为联系的。

2、集成设计体系,集成设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集成平台生态建筑的集成设计模式对于建筑师的工程学知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集成设计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的各系统、子系统需要随时容纳各项新技术、新产品,并对它们进行梳理整合。系统内各子系统或技术体系的更新、优化为将为系统扩展和改进提供可能性,并随时保证了集成设计体系的“版本”更新升级。可以说,建筑师并不需要去创造各项新的生态技术,但是需要吸收各项新技术,并将它们放到集成体系中去,以供不同项目去选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框架的建构生态建筑集成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是指建筑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了从材料与构件生产(含原材料的开采)、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从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目标出发,为了便于建筑师设计生态建筑,我们用系统整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初步提出了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六大系统:建筑设计优化、能源设计优化、材料节约及废弃物处理系统、环境优化设计、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经济平衡系统,其中每个系统中又包含不同的子系统、技术体系和具体技术手段。

三、小结

依托集成设计的模式,建筑师可以有更全面的视野,能更合理地运用各项生态技术、生态材料和设备,使生态建筑能在全寿命周期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建筑。集成设计将使生态建筑变得不再神秘,不再奢侈,也将使建筑师能更主动、有效地进入生态设计。由上海市科委立项的崇明生态示范住宅的设计是我们应用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的一个实例,它高度集成了生态住宅优化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清洁能源与系统节能技术、建筑节水与污水处理技术、3R建材与固废处理技术、周边绿化及景观应用、住宅室内环境优化及模拟技术、E―home应用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等多项技术,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具体实施阶段。

参考文献

李明海 鲁娟.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

罗国杰 原著 孟宪海. 《智能建筑系统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冉茂宇 《生态建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11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3

1数字建构的特点

广义的数字建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要设计、施工或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工具,如AutoCAD、智能管理系统等的建筑都纳入数字建筑的范畴。而本文探讨的“数字建构”主要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其中以算法设计(AlgorithmicDesign)和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Design)为典型的核心技术。数字建构是继现代主义运动后,又一次基于技术革新的设计革新。它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数字建构”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变革,与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展现了新技术强大的革新能力。不论是设计过程还是成果表达以及项目实施,都必需通过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实现,这是数字建构与以往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数字建构通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工具,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其工具本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更加强大,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能动的分析和思考。技术工具在建筑设计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更加重要,已从以往的辅的“助手”角色上升为互动性的“伙伴”角色。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和计算能力,数字建构实现了在多重、复杂、多变条件下,对多元组合进行无限的比较和优化,并达到史无前例的精确性[2]。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克服了人脑的生理局限性。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能够证明人脑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就普通人所具有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只能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选择少数的几个或者数十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进行比较和优化。而数字建构下,建筑师只需在计算机方案的生成过程中,设定限制条件,即可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方案,建筑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做出合理的判断,选择最优方案,省却了不同方案生成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在施工前进行全过程的模拟建造,发现不合理的部分立即进行修正,避免实际建造中许多不可预知的浪费和危险。进入实际建造的过程时,一切都按照程序的指令有条不紊地高效推进,有效地减少了人工误差(当然机器的故障离不开人的监督和制定应急措施)(图1~3)。数字建构追求个性化与高效率、高精确率的结合。传统的手工制作虽可实现个性化制作,却不得不面对效率低下的制约;而以往批量生产则是以牺牲多元化为代价、大量制作统一标准的产品实现高效的目的。多元化只能是在有限的产品类型中进行组合而产生变化,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数字建构依靠从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数字控制,可以在高效和节约的前提下,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的完美结合(图4)。例如,在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传统设计需要大量制作模型进行方案对比。而现在可以采用参数化设计,依靠计算机技术,对某些影响形式的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阶段成果进行比较,从而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数字建构体现了可控性与不可预知性的结合。当前数字建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将设计过程以程序逻辑的理性方式进行处理(常常是超出常人大脑的能力),将感性的形式转化成一种理性的计算过程。在数字建构的设计过程中,虽然设计条件的设定是由建筑师来决定的,但是由此而呈现的多元化形态有可能是建筑师无法预先想象的。它用计算机编码的精确手段模拟,替代建筑师大脑的模糊推理,但是最终的决策仍然离不开建筑师的艺术审美和功能技术的理性判断。这对于强调个性化设计的建筑师来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性。建筑师对设计过程的控制无需像传统设计那样深入到所有的细节(那样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太高了),而是对条件和程序的控制与调节,决策权却仍然掌握在建筑师的手中。

2数字建构的缘起与发展

数字建构当前受到许多建筑师和广大民众的欢迎和追捧,除了因其紧贴时代的技术步伐之外,更由于它在建筑造型上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趣味的需求,为个性化和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相应的技术保障。现代主义建筑所奉行的一元线性的机械推理造型路线,造成了单调乏味的国际式建筑风格,被建筑师们所诟病。后现代主义为突破现代主义的局限,回归传统风格,但其无病或过度夸张的做法,让普罗大众难以接受。但鉴于建筑作为一门实用科学,大多数当代建筑师在仍然坚持理性根基的同时,不断探索造型上的多元化策略。在推进建筑学的道路上,数字建构在平衡理性与多元化上为当代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得一些表面看来非常复杂的形式通过理性的数字控制手段而获得表达,与那些随机的、即兴发挥的风格截然不同,为普罗大众提供了重新解读建筑的可能性,也从传统理性的现代主义找到了思想发展体系上的脉络。传统的平立剖表达方式以及人脑的思考局限等因素使多元复杂的建筑造型受到制约,而计算机技术使得原来技术上的障碍得以突破。通过虚拟三维建模技术,数控技术解决了现实制造和建造工艺上的精确性和复杂性问题,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的跨越,这是传统二维图纸表达所无法达到的。从历史发展的递进关系来看,数字建构应当是工业化建构的更高阶段的形式。因为数字建构必然依靠工业化的更高阶段——数控自动化工业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工业现代化仍然是建筑现代化的基础。西方工业革命后建筑技术和思潮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新的趋势。中国社会目前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建筑领域尚未完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建造过程,期待着引进先进技术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面临着多重的困难。因其缺乏强大的工业现代化生产的支持,数字化生产和建造能力显得底气不足,步履蹒跚。

3数字建构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数字建构是促进当代建筑创新的有力工具。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克服人脑的生理局限性。强大的记忆功能、高效的统计分析和高强度重复性劳动,“能想人之不能想”;其次,它克服传统建筑工艺的局限性,能够模拟制造复杂的造型,“能做人之不能做”(图5)。数字建构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既是巨大的,也是革命性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建构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工具,极大地改变了建筑设计的过程。对于建筑师而言,虽然我们从传统的图板丁字尺已经过渡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但是设计过程的生产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孤立分散式的合作设计阶段。数字建构是一种整体的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将传统的分阶段分技术工种的分散设计操作,转化为即时同步的协同设计过程。

其次,给建筑师带来根本变化的是内在思考方式的变化:作为使用了上千年的建筑师图纸语言,从二维图纸转换成了计算机三维(甚至四维)模拟表达。数字建构的设计过程,不再是从二维到三维的想象过程,而是直接从三维着手进行空间动态式的设计和调整,二维图纸只是三维模型的输出表达结果而已。建筑师不再需要通过阅读二维图纸想象出三维的空间形态。建筑师、工程师乃至业主则可以随时观摩三维模型,甚至可以模拟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使用空间的场景,随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交流,可以直接模拟观看建成之后的效果,甚至可以利用3D技术实际体验空间的变化。

此外,数字建构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技术,对建筑的建造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许多运用数字建构技术设计的建筑大多因其独特的造型而为大家所认识和追捧,实际上数字建构解决的不单是外观造型的个性化问题,而且是对空间设计和建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数字化技术改变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挑战着传统审美观念,在复杂和多样化的造型之下,把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理性的算法逻辑、把设计与建造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3]。数字建构对于建筑的建造逻辑带来了新的变化,体现在对传统石材、木头、钢材和玻璃等材料的拓展运用,将原来静止受力状态所不可能实现的空间结构,通过动态多元的受力分析,使材料性能得到极致的发挥。此外,也改变了各种材料传统组合的构造节点和做法,形成了新的加工、组装和建造的模式。数字建构所具有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对于建筑内部环境的物理性能控制与调节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室外环境的变化(朝向、温湿度、风速等),以节能环保为原则,能动地调整护构件的形式和方位,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的绿色建筑方案[4]。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4

后工业时代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尊重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时候不断地向大自然摄取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转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能力。建筑的营造与建筑相关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消耗中一直占极高的比例,在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万亿m2,只有不到1%的建筑为节能型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27%。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酸雨范围扩大[5]。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高层和超高层勘察设计和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出现地基严重沉降,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建筑材料中有毒物质的超标,致使建筑空间成为致命的杀手。建筑设计中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和火灾。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来解决,而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交换的便捷,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的普及,亲人、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为人类创造舒适人居生存空间的建筑师,除了解决建筑的物理环境问题外,还要积极投身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心理问题,通过对空间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需要;关注老建筑和老社区保护的意义,开发温馨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一切都将成为建筑空间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是如何将不同的可用来建造使用空间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的论述,说明了构筑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突破都会引来造物活动的创新。工业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由于这些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的样式造型和施工工艺。后工业时代表现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个性化加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新型的人造材料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在了解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认识新材料,并将这些新型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将成为一大课题。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除了能使用新型材料,还要能将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对建筑的遮光、恒温控制,防盗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修复等功能。工程技术与审美多样性并重在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继续得到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人对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空间使人产生陌生、无趣、冰冷的感觉。当这一种感觉阻碍了人类所追求幸福的目标,对建筑的审美与文脉追求将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目标,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将成为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共同需求。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产生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新的工程技术,还要对审美和用户、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也将是建筑设计在工业时代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之后,对人文艺术的一个理性回归。后工业时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时不只是考虑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技术和物理性能,还要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国际视野与地域观念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世界各地随处可看到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建筑,建筑艺术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建筑艺术的公共造型艺术特征使其具备了跨国界的通用视觉元素,使得造型简洁、开放、挺拔的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展示了高效、节约、使用方便的优势。其开放的建筑理念使得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营造中。在“国际主义风格”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人们也对其不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历史文脉、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问题作出反思,提出了地域建筑观在解决生存和生活空间给人们情感带来冷漠和断裂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主流和多元共存的需求将成为时展的趋势。建筑师要在关注世界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关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整个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不管建筑设计人员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要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像前工业时代缺乏知识、主要依靠技术经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建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材料、设备等,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成为建筑师的困惑。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建筑师要能利用并进行创新,不然建筑将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由此对建筑师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新意识,这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后才能不断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具备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思辨能力,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重点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智能城市;智能社区;生态城;智慧居民

在以使城市更便捷为目标的全球“智能城市”建设大潮中,日本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呢?面对潜在的超过3000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日本应该怎样制定l展策略呢?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全球各地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情况。目前,“智能城市”建设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在世界各地展开的各项建设计划达到100项以上,但仅2011年就有近1000项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国,项目总数似乎约达500项。

全球“智能城市”建设热潮始于2005-12006年。2006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推出一项名为“马斯达尔城”的计划,该计划预计使当地的能源可再生率达到100%,二氧化碳排出量为0,废弃物排出量为0。

荷兰在2006年提出建设“智能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构想,并于2008年正式启动该计划。中国国务院也于2006年提出建设生态城的概念,并于2008年开始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日本在2007-2008年间迅速展开了对智能城市构成要素的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一系列相关要素的试点实验,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建设包含各要素在内的综合智能社区。在官民联手建设“智能社区联盟(JSCA)”的同时,日本也在横滨市、北九州市、丰田市、京阪奈科学城这4个地方开始了试点实验。

约有100家公司成为智能关联机构

不论在日本还是全球,围绕智能城市的l展都将越l活跃。其市场规模或超数千万亿日元就足以说明这一点。除去水资源,仅抓住能源关联市场就有望在20年间累积3000万亿日元的资本(如下图所示)。无数企业都希望能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美国IBM和美国通用电气等公司。十分重视铺建社会基础设施的日立和东芝等企业的动作也很快。目前,仅日本就有100多家的企业设立了智能关联机构。其涉及领域之广包括重型电机、IT、汽车、房地产、建筑、金融机关、广告、资讯等多种产业。几乎所有产业都卷入智能城市的热潮中,开始了市场规模达3000万亿日元的智能城市争夺战。

但是,智能城市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IT产业,那时,雅虎、谷歌都还没有出现。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的商业规范。归根结底,智能城市到底是什么,每个国家,地区,每个政府、企业对它的定义都还不同。

虽然智能城市还没能形成一种产业,但又确实有很多成果可说。反复进行的各种试点实验正在拉近智能城市与其最大的受益者一一居民之间的距离。世界各地都在描绘属于自己的智能城市蓝图。

重新认识智能城市

日本以此次的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开始关注智能城市。目前为止,都还“尽是些小规模的试点实验”(美国IT业管理人员说),但此次大地震后,人们开始考虑以智能城市的概念推动城市重建。除了提高能源利用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安全,防灾等问题。宫城县的“震后重建计划”中,建设紧凑型城市的提议正是如此。

此外,通过城市重建和产业创新相结合、以“蓄电”为中心的概念浮出水面,同时也诞生了“为普及蓄电池、形成蓄电产业而成立的议员联盟”。

中国要在13座城市建设“生态城”的计划众所周知,但这之外的“知识城”、“低碳城”、“智慧城”等计划也在各城市展开。目前中国将近500个城市都在筹备着有关智能城市的建设计划。

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智能城市本身的意义。最初开展这些计划的城市以建造住房、完善交通网、调节能源环境等项目推进,并尝试制造就业机会。

电费飙升引l诉讼案

欧洲率先提出“智慧居民”的概念。用撒哈拉沙漠的太阳能l电,再通过地中海的电缆输送到欧洲,这一声势浩大的计划如果得不到居民的理解,一部份计划就要搁浅。如果智能城市的建设不能得到居民理解的话,那么计划将无法进行。因此欧洲便提出了要提高人们的理解度这一概念。

智能建造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绿色建筑 思路

前言:建筑设计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产物,是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所产生出的全新理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程度,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这些所谓的设计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

一、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对比

传统的设计性质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1)传统建筑设计特点;

传统建筑设计在设计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主要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由电算器、图板加物册,个体手工作业完成设计方案;在设计部署上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

(2)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在设计进程上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子设计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人相互配合的设计方式;在设计部署上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考虑了从用户需求到设计评价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1)搞好建筑节能发展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①对建筑节能性的认识不足

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节能设计不予重视,造成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建筑节能管理和措施上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各完善。很多地方节能技术标准的执行比例还很低,尤其是小城市,节能工作的环节较为薄弱,尚未建立系统的建筑节能工作机制。

②对于建筑节能投资过少

有此地区对于节能工作没有委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管理松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资金短缺致使供热体制改革所谓的基本数据无法收集完整,很多的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的具体落实难以实现,缺乏有效手段。

改进建筑节能的措施

①提高建筑节能意识

首先,首先加快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出台适合本土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研究和制定与建筑节能相 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其次,做好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建筑,早实现早受益。再次,做好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储备工作。由主管部门带头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整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节能技术培训;将节能情况作为评优工程的主要标准之一。最后,为保证建筑节能的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节能检测机构,对节能建筑施工的工序加以规范。

②加大节能监管力度

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的监管行为,主要是对建筑项目从审批、设计、规划、施工以及验收、认证等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强化结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审查,从源头上杜绝有关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强化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过程,未达到标准的项目或者未经验收的项目均不允许办理相关竣工备案手续;对于建筑节能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督;制定合理的节能审查和监督程序及工作要点,并依法严格执行。

(2)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3.1绿色建筑理念的产生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水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 作为建设 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未来,节能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

3.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4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3.3绿色建筑实现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四、结束语

21世纪永恒的主题就是环保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从建筑设计开始入手,创新设计思路、利用科学的设计手段,合理科学的规划建筑后期所要使用的材料,降低预算能耗,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同时保护好我们家园,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健康发展,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冬.传统生态文化对新疆建筑景观发展的影响[j],新疆林业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