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教育的建议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老年病人健康教育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和康复保健知识。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健康教育实践,意识到健康教育对老年病人的康复起着有益和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以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开展,现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2007年-2009年内科老年病人,年龄在60a以上的住院病人,年龄最大达92a;文盲半文盲占75%。护士不定时进行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检查反馈与其它项目相比,令人不满意的是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发现病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诊疗、检查项目、目的、药物、饮食、活动、潜在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掌握不够,达不到充分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的地。

2老年病人生理、心理特点

2.1记忆力差、认知力差及感知觉减退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及生理功能衰退,使身体患有多种疾病如脑萎缩、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均可导致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健忘、耳聋、视力减退、感知觉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易引起误解或曲解别人的意思。

2.2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由于生理性衰老、视、听不灵、体弱多病,加之社会和家庭角色改变,适应能力减弱,一旦住院,心理压力增加以及对医疗费用的负担和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使他们对病情的估计多为悲观和对抗意识,而出现易怒、固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治疗护理疾病的康复失去信心。

3护士在健康教育时可能存在着不足之处

有的护士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或不熟悉沟通技巧,影响着护患之间的关系;有的护士在运用护理程序方面存在着入院评估收集资料不全面,如病人的身体情况、疾病过程、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行为方式(生活、饮食习惯),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情况的收集不完整或欠认真细致,评价不及时或未能做出恰当的效果评价;有的护士对老年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不全面;有的掌握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如:入院教育、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知识教育、检查项目介绍、治疗药物知识的宣教、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危险因素的防治及出院指导等。基于这些原因,而导致护士在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时不能根据病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病情各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显示不出个体差异。

4讨论

4.1护士应具备健康教育的能力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知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护患沟通交流技巧,按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护士传授的健康信息。健康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内科老年病人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例如: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人,住院后主要与病人讲解采取有效的半卧位休息的目的,低流量吸氧的目的,指导有效排痰的方法以及吸烟、有害气体、粉尘及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饮食的指导,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诱发因素及改善个人体质。而支气管哮喘病人住院后主要讲解哮喘发作时取端坐位舒适的目的,用B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鼓励病人补充水分,每天2500ml-3000ml的目的,指导病人不宜食用鱼、虾、蟹,猪肝、蛋白质等易过敏的食物。避免诱因:避免密封门窗及花草、地毯、皮毛、异味气体接触,防止情绪激动等。因人而异: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力差的病人要利用每日治疗,护理查房的时间,反复多次强调并且耐心细致的教育指导。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4.2护士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水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收集病人资料,护士不仅要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包括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而且还包括形成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正确应用护理程序及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根据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删减或增加教育内容,及时评价,反馈调整教育计划。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护士对病人的照顾既有权利又有专业和法律的责任。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护士,才能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达到病人满意的回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是保证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一个完事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美国教育家B.S布理姆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应该是双边人员都得到激励才会产生“自动力”。心理学家R.A布朗汉认为激励等于效价一手段-期望的乘积。其中效价是指对所获得报酬的需要程度,手段是为获得报酬而努力的方式,期望即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三种因素之一为零,那么激励也为零,就无法产生“自动务”。例如:一位高血压病人因头晕、呕吐、心悸、BP180/100mmHg而入院,如果护士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和因病而异、因人而异的健康教育水平,而不顾病人当时的病情、心理,盲目地进行入院教育,结果会使病人产生烦闷的情绪,对医院的服务水平产生怀疑,对以后护患双方合作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效价为零。既然健康教育是护患双边活动,那么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耐心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结果。

5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促使老年病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使老年病人获得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使老年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养成缝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健康教育能力以及病人的“自动力”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结果。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2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住院部自2013年6月至12月98例农村老年患者。男53例,女45例,平均年龄74岁。

1.2 方法 采用服药状况问卷,ADL问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7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当中有60%不能遵从医生医嘱进行正确服药,服药的依从性差。

3、讨论

3.1、原因

3.1.1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各种能力均下降,包括记忆力、听力、视力、日常生活能力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老年人依从性差。

3.1.2 缺乏对药物的了解 农村老年人的主观意识强,习惯凭经验、直觉判断事物。固执、偏激、多疑的思想导致对用药存在偏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感到害怕,担心诱发其他疾病,出现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的做法。从而使得服药依从性变差。

3.1.3 文化知识欠缺 学识对服药的依从性也有一定的影响。[1]农村老年患者普遍文化低,接受能力差,不能正确掌握服药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故出现少服、漏服、误服现象,还有对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不了解,对病情暂时的稳定误认为是疾病痊愈,不能坚持用药,误信广告药偏方药,对普通药不信任,崇拜贵重药。

3.1.4疾病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组织器官发生进行性的变化,决定了老年人慢性病并发症增多,增加联合用药机会,服药的复杂性增加,亦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

3.1.5 活动不便与缺乏照料 社会转型加快,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年患者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活动不便自理能力下降,缺乏子女照料,得不到家庭与亲属的支持,而使得老年患者依从性差。

3.1.6 心理护理 在调查中一些老年人求治心切,违背医嘱、盲目的超剂量地服药,也有一部份老年人或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为节约费用,或由于不服老心态在疾病状态稍有改善便擅自停药[2]。

3.2 护理对策

3.2.1加强健康宣教 根据农村老年人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护患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老年人服药后的感受,帮助其解决顾虑,干预其不依从性的原因。从而提高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

3.2.2 合理用药,简化治疗方案 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情况差,合理用药。特别是长期服药者,尽量选用价格适中疗效肯定的药物,使病人可以长期坚持用药,提高服药依从性。

3.2.3 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让老年人更多了解疾病,药物的相关知识及告知不遵守医嘱的严重后果。建立各种提醒装置,用各种忘记方式提醒服药。

3.2.4 家庭配合及社会支持 护士应该加强与老年患者身边亲属进行沟通,争取家属配合,指导家属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老年人用药,同时协助取得社区服务机构的帮助,定时提醒和协助老年人服药,从而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保证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高血压;依从性

高血压属于典型的终生疾病,是老年常见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导致患者死亡、致残。有报道,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占高血压病人的60%-70%[1],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尤其关键,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实施效果及有效性,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入选对象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随访资料完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全部>60岁,平均(65.5±3.5)岁,全部患者均符合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即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即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6kpa(95mmHg),排除合并冠心病、甲状腺疾病及影响脉压的疾病,且在医院确诊之前均未接受过正规的健康教育。

1.2方法

1.2.1分组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n=45例,在患者入院时采取自设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情况,服药依从性、生活习惯四个方面,评估患者的入院前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情况,实验组在住院期间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对照组只采取随机教育,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评价指标①出院后一个月电话随访,依照Morisky等推荐标准[5],即用六个问题评价服药依从性,当六个问题均为否,则服药依从性最佳,否则依从性差。②评价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三次非同日血压的均值做比较。显效: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或收缩压下降大于3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降至正常: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差: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变化[6]。

1.3统计学方法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前服药依从性无统计学差异,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健康教育形式实验组健康教育是通过早期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的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3.1.1入院时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根据护理程序为患者做全面的入院评估,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系统找到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处理,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尤其重要的是对血压情况的评估,包括血压水平,血压波动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并向患者了解平时的基础血压,为以后的治疗奠定基础。

3.1.2住院阶段

3.1.2.1集体教育每周一、四在全天治疗结束时,由资深护士召集患者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高血压基本知识指导,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因、诊断、症状、危害、预后、疾病控制方法等,并教会患者自测血压的方法。②用药知识教育,告诉患者和家属遵医嘱服药,使其明白坚持服药的意义,防止患者出现擅自停换药物、药物不规则使用,区分药物副作用及自觉症状等问题。③做好生活指导,首先给予饮食指导,纠正患者饮食误区,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感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以有助于治疗效果。④做好心理指导,心理干预非常关键,是一个潜移默化注重细节的过程,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在长期的互动中与患者逐步建立互信,改变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并自觉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3.1.2.2个性化教育责任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为达到效果,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如:发放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图片、播放音源性教育内容,同时也鼓励家属陪伴患者共同学习,以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患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稳步提高。

3.1.3出院指导待患者康复出院时,责任护士应对患者和家属再进行一次系统化出院健康指导,重新考量其血压控制知识和自测压方法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固化前期教育效果,特别叮嘱其定时监测血压并记录、定期复诊、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2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患者的依从性是指生活行为方式与治疗和健康保持一致的程度,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服药的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有很重要的关系,通过本组研究,通过本组研究,我们体会到,在治疗中患者和医务人员应是一种协作关系,医护人员应更新观念,调整对策和措施,把工作的核心从单纯的治疗型向康复综合防治上转化,为患者提供优质健康教育,及早增强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度,使其变被动就医为主动配合治疗,自觉遵守医嘱,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燕玲.浅谈老年高血压[M].临床内科学,2011,5(17):23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10,8(3):9.

[3]Cad.Saúde.19 no The Bambui Health and Aging Study(BHAS):factors.associat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3 Rio de Janeiro 2009(6).

[4]鲍艳萍.健康教育与老年高血压的关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5(27):5.

[5]苏哲,赵凌云,范中强.高血压健康教育治疗作用的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0(16):54-55.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8-01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Methods Medical data of 94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ho wer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y 2016 were collect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 combined with health education. One month wa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and SF-36 health survey were sco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during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2.34% (34/4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89.36% (42/47)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The elderly; Sudden deafness; Anxiety; Depression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突然出现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降低,伴随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现阶段临床多采用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治疗效果仍存在提高的空间。当患者遭到听力降低的突然打击,尚缺少充分心理准备,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和紧张状态对于其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文献报道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稳定程度越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听力改善越差[2]。因此采用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以及预后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核心,采用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来纠正异常的心理状况,可以为突发性耳聋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3]。随着护理程序的不断改进,关于护理临床实践和健康服务的护理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循证护理理念在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据报道循证护理对应用于突发性耳聋患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本次选用我院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94例,探讨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来诊的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94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58~76岁,病程8~29 d;部位:单耳83例,双耳11例;耳聋程度:轻度19例,中度29例,重度46例;符合纳入标准:(1)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5]:①起病突然,数分钟、数小时或3 d 以内;②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重度,甚至全聋。相连2个频率内听力下降>20 dB,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③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④伴耳鸣、耳堵塞感;⑤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⑥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2)入组患者年龄在58~76岁之间,性别不限;(3)自愿参与研究,患者家属签署服药同意及知情同意书;(4)无智力障碍、生命体征平稳,能遵医嘱按时服药者;(5)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伦理道德标准。排除标准:①入组患者年龄>76岁或0.05),见表1。

1.2护理措施

入组前均行前庭功能、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常规予以中药、维生素、糖皮质激素、高压氧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清淡饮食,安静的环境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①健康教育 所有患者入院时详细介绍突发性耳聋的基本知识,说明本病检查及治疗项目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明确治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从首诊到住院的各个阶段进行基础知识宣教。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适当调整,使患者能够及时做到自我检测,自我调节。同时积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家属多参与,针对患者心理特点,增进感情交流,应密切护患关系,给予提前心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②循证护理 提出关于突发性耳聋循证护理的相关问题,以“突发性耳聋”、“焦虑”、“抑郁”、“护理”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的文献共有285篇,设置文献排除标准以及纳入标准,针对文献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临床的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以及评价,并且结合我院既往护理经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最终得到18篇合适的护理文献,以此得到的结论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结合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和文献研究结果,以及患者的情绪障碍制定相关的护理路径,实施循证护理,包括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出院后指导等4方面,1个月为1个疗程。

1.3 效果评价

13.1 护理效果评价 采用QRBITER922纯音测听仪进行纯音测听,在睡醒后0.5~1 h测量,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6],根据测得的分贝值与干预前测得的分贝值进行比较,将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分为四级,标准如下:治愈:患者听阈正常,达到发病前听力状况,或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为治疗后患者受损的频率听阈0.25~4.0 kHz,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有效为治疗后患者受损的频率听阈0.25~4.0 kHz,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为治疗后患者听阈0.25~4.0 kHz,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

1.3.2 生存质量评价 干预前和干预1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7]评估,包括14个项目,分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重;抑郁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8]评估,包括17个项目,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为避免误查,由我院耳鼻喉科2名执业医师评定,取平均值;生活质量采用健康?{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9]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3.3 护理满意度 干预后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专人发放,讲解填写方法并负责回收,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住院环境等3方面,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填写困难者由研究者逐条读出,由患者主观感受评定,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为避免误查,由我院耳鼻喉科2名执业医师评定,取平均值。

1.4 不良反应状况

干预期间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方式随访,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状况。

1.5统计学方法

所涉及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正态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价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72.34%(34/47),观察组有效率为89.36%(42/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HAMA评分、HAMD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对照组满意率为65.96%(31/47),观察组满意率为85.11%(40/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病例脱落现象,干预期间肝、肾、血、尿、离子检测均处于正常范围,仅存在轻微胃肠道反应,对照组恶心3例,腹泻1例;观察组恶心2例,发热1例,食欲不振2例,经护理人员发现,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研究未产生影响。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作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患病人数的数量呈增多的趋势,由于突发性耳聋病变具有特殊性和突然性,给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不便。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研究明确,原因多不明、突然出现,较公认的是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膜迷路破裂、免疫介导的内耳疾病等[10]。现代医学研究对突发性耳聋尚未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大多数突聋患者病变初期往往存在抑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尤其是老年患者,严重的全身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伴随多种基础疾病,随着时间的增长将导致持续情绪障碍状态出现[11,12]。因此突发性耳聋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控制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发生对促进病情恢复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突发性耳聋患者普遍缺乏耳聋相关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稀缺,健康教育作为突发性耳聋护理模式的核心逐渐受到人们关注[13]。健康教育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采取及时、有效性的护理措施,加强护患交流,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心理状态,以减轻患者对预后的担忧[14]。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丰富,循证护理能科学的为患者提供标准化和经济化的护理服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的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15]。据报道临床采用循证护理与健康教育路径相结合的护理措施,取两者护理方面的长处,有效的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结合,护理效果显著[16]。然而临床关于循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突发性耳聋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影响的文献报道较少。

随着突发性耳聋病变机制的深入,心理状态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影响到突发性耳聋的严重程度,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患者听力降低也越严重,从而加重病情恶性进展,阻止疾病的恢复。初期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有助于取得最佳护理效果。突发性耳聋属于应激反应性病变,消极心理的原因在于对疾病的严重性和预后的错误估计,躯体、内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常常伴随情绪状态的改变,不良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促进交感-肾上腺系统处于活跃,血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损伤组织细胞,影响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17]。因此心理因素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面需要受到重视,确实有效的缓解老年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心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老年教育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老年教育 音乐教育 创新 方式方法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加强老龄人群的工作,让老年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在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以北京市为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现实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截至2013 年底,北京市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共计27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2%。预计到2020 年将达到39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7.5%。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一事实,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规划并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内容和形式入手,分析音乐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以及音乐教育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益处,并针对老年大学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老年教育贡献微薄之力。

一、我国的老年教育的基本情况

办好老年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追求,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老年人生命力旺盛期虽然已过,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减。因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等教育机构近6万所,在校老年学习者700万名左右,还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老年大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老年电视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参加学习并没有学历教育需求,他们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并能贴近其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教学内容易于学习、见效快。从学习内容受老年人欢迎的高低程度看,生活保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合唱等均排在前面[1]。

大多数老年大学采取一年春秋季两次招生,学员限制数量,不限人员范围,学费较低,所以经常出现热门班级一座难求。以中央部委下的老年大学或者活动中心为例,培训一般不收取费用,但是限制人员范围,必须是各自的员工,并不对外招生。老年大学中书法绘画班次开设较多,因为学习成本低,成效快。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戏剧、舞蹈也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而乐器等音乐教学开设并不普遍。

二、办好老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咿呀学语到满头银发,音乐总以某种方式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除了有物质需求之外,也有同年轻人一样强烈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人,大多数人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有些人产生失落情绪,严重的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参与老年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但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能促进其社会交流,对于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音乐对人体的特殊功效,使得音乐教育成为老年教育的必要组成之一,在老年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能调节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

当代医学研究发现,音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瞳孔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并能与细胞共振,按摩细胞,使人感到神清气爽[2]。

对于长期以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习惯了平时的忙忙碌碌,当他们接到退休通知后心里就会存有不适的感觉;对于儿女成家立业,自立门户而不能经常与他们见面的老年人来说,心灵的失落是自然的事;对于老年突然丧偶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打击,陪伴自己度过几十年人生的最亲近的人突然离去,心理承受的失落和恐慌更是可想而知,但上述这些情况又是人之常情,在是难以避免的,长期的压抑就会使老年人身体、心理极为不适,容易产生疾病。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 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 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2倍。可见,孤独和寂寞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大劲敌[3]。

(二)参与音乐学习交流活动,能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

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大多是老年大学的音乐课程、社区活动站或者各种规模的合唱团、舞蹈队、戏剧小组、乐队或者是公园的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歌唱活动等。这些活动大多是以集体参与的形式进行的。有着共同艺术爱好和追求的老年人因为趣味相投而聚在一起,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唠家常,同时也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经常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里,他们可以抛开家务的繁忙琐事,有时甚至忘记身体的不适,共同沉浸在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之中。很多离退休职工都热爱文体活动,他们经常在忙完家务,相约在小区的花园切磋舞蹈动作,或者凑在一起你唱我拉,自娱自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交流心声,有些在家无人诉说的话语,可以跟队友们交流,从而维系了因退休而逐渐缩小的社交圈,愉快的氛围削减了自身的许多不良情绪。

(三)参与音乐活动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从事音乐活动的老年人,其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意志力等均有所提高。同时对老年人的个性也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学习能促进老年人的大脑,有利于老年人记忆力的改善,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年人获得美的享受,使大脑细胞活跃,增强了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了老年人智力的恢复。同时,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使精神放松,紧张感和孤独感降低,负面情绪得到改善,身心自然健康愉悦。笔者多年在国家科研院所工作,单位离退休干部中经常参加文娱活动的老人都保持着良好的身心状况。老年人岁数大了没有不得病的,只要不是严重到起不了床,热衷予参加合唱、戏剧、舞蹈等活动的老人们始终都坚持参与单位组织的、社区组织的或者是社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老年文体活动。调查发现,参与文体活动的比不参与活动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同时心态更加健康,身体状态普遍较好。我单位经常参加合唱团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7岁,参加舞蹈队的年龄最大的是76岁。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于音乐是由衷的热爱,他们感受到了音乐教育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并能使得身心保持健康状态。他们喜欢唱熟悉的老歌,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年轻的影子。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陈蔓琳曾在《音乐学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接受音乐学习和非接受音乐学习的老年人作了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比较,并得出结论:学习音乐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4]。

三、老年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目前,许多老年人已经逐渐开始重视音乐活动: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经济、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改革、完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物质生活上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有时间有精力去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且有条件参加到各类音乐活动当中。二是社会文化机构的建设,改善了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条件。各级单位、老年组织、街道社区等各种主管老龄工作的部门高度关注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动员、设计好区域内甚至是辖区外的老年人参加音乐活动。例如增设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培训班的设施建设,或是对于比赛活动的资金投入以及街道社区等场所的免费开放等。三是周围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家庭及晚辈的主动关心、支持和鼓励,是老年人积极热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重要因素[5]。

四、加强老年音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老年音乐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所滞后,本文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重点推进。

(一)加大政府宣传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对于音乐活动的意 识,使音乐活动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设老年人的活动舞台,让他们走向屏幕,表现自己的生活热情和对音乐的感悟,让社会上的更多群体来关注老年人。特别是促进不同地区开展地方特色的老年音乐活动,挖掘和丰富音乐项目,加强各社区老年人之间的音乐活动交流。

(二)加大老年培训机构,增加老年大学投入经费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年大学发展比较迅速,规模有了一定增长,学校数量和办学质量较过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跟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增长状况相比较,各类培训仍然存在学员“一座难求”的状况,很多老年大学招生简章一出,名额便被抢光。国家应加大老年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力量,提高老年大学教师的职位薪金,开辟更多的渠道,丰富老年课程,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三)不断创新老年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目前的多数老年大学里,老年音乐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如学习几首老歌,歌曲外延的东西基本不介绍,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一句唱一句不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乐理试唱等。相关科目,如音乐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科目,几乎是空白。所用教材五花八门,很多书目不适用于老年人。级别低的老年大学甚至连钢琴都没有,只能用电子琴替代,教学的配套设施就更免提了。这些问题,这些都阻碍了老年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和教学方法,也更显得尤为重要。

(四)鼓励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加强老年教育培训

目前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规模及数量逐渐增多,然而对于老年人的培训设置很少。社会普遍存在着老人非常舍得为孩子花钱参加学习班,却很少舍得花同样的钱给自己去报学习班。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费一般都是老年大学的很多倍,建议对于老年人给予适当的优惠,同时政府对于给老年人优惠的社会培训团体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奖励。

(五)鼓励艺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去老年大学开展实践活动

鉴于老年大学师资贫乏,建议M织各大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参与老年大学教学实践。老年大学与各大院校签订实习协议,并鼓励学生开展老年人社会调研,提高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心度,既解决了实习困难,又增加了师资力量,一举两得。比如,可以组织师范类高校音乐系的学生或艺术团体深入社区、文化 馆、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机构对老年人的音乐活动进行理论和专业指导,开设讲座、提供乐器资源等,针对老年人观念的保守,更应耐心、细心,诚恳的带领他们进入音乐领地,在享受音乐带给老年人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 叶培结.老年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途径探索[J].蚌埠学院学报,2014(2):164- 167.

[3] 杨艳.音乐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1(11):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