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1
一、影响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活动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乡镇财政收入水平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且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农民还在为基本生活水平而努力劳动,只能顾及到眼前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这种情况,乡镇政府对体育等公共事业经费难以投入足额资金,致使农村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无法保证,健身场地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所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活动的最主要因素。
2.文化教育因素
在我国农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其中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当时一个初中生就算上“高级知识分子”了,即使有病都不去医院而是忍着熬过,更有甚者求神拜佛找巫婆,去让他们利用体育来健身更是无稽之谈。如此教育影响下他们能对体育健身有多深刻的认识呢?因此文化教育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活动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3.场地设施因素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显示: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0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体育设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体育场地短缺问题,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根本没有体育设施或体育场(馆)。由于没有足够的场地设施,很多想参加健身的农村中老年人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严重影响了他们健身的积极性。
4.传统思想影响因素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特别是农村中老年人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严重。形成了他们思想保守、个性不突出,遇事随大流,凡事怕这怕那,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虽然有比较强烈的健身意识,但却不敢走出家门,走向锻炼场地。他们走不出传统文化的桎梏,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左邻右舍背后指点。这种思想的影响极大的阻碍了中国农村中老年人体育健康的健康发展。
5.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因素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不断创新,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忙时间大大缩短且相对集中,所以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赚钱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甚至是嗷嗷待哺的婴儿,照顾孙子、孙女们成了他们必须的责任与义务,耗去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体力,有时即使有病也只能忍着,健身只能在脑子里想想而已。所以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影响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
1.开发融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现阶段农村体育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情况,“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成果来看,大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费投入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由于我国的国情,依靠政府拨款不是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唯一依托。因此,社会各级各部门都应充分认识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捐款和集体投资,广泛吸纳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企业赞助和场地出租等收入,改变过去单一的靠政府投资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各级农村体育协会要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创收活动,弥补农村体育经费不足的现状。逐步形成国家投与社会投,体育主管部门投与个人投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2.加大宣传力
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老年人健身运动宣传力度,采用广播、电视、电影、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紧密结合农村中老年实际,开设各种科学健身和锻炼的讲座。通过各种宣传和实践活动,让人们在相互的耳濡目染及亲身领悟中产生对健康观念和体育健身价值的新认识,随着这种认识的逐渐强化,进而使之成为促使他们自觉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动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通过组织活动掀起农民健身热潮,从而使我国农村中老年人从传统思想的桎梏中走出来。其实这,种传统思想对他们的束缚就像是一层窗纸一捅既破,一旦这层窗纸被捅破将对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运动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3.培养健身指导员
针对广大农村进行体育键身锻炼缺乏指导这一事实,体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农闲时节开设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养农村体育骨干、体育指导员和积极分子,特别要培养中老年健身指导员,使其更能服务于中老年健身。建议体育职能部门在农村建立健身活动咨询站,同时实行健身指导员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健身的信息咨询和专业的锻炼方法、手段的指导,并在此上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组织中老年健身活动,促使中老年健身运动在我国农村全面、快速、科学地开展下去。
4.加大场地设施建设,盘活现有体育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各地体育部门在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农村体育资源。一要改革思路、拓宽视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做好农村学校等体育场地设施向农民开放的工作。并完善有关政策和措施,逐渐摸索一条既能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又能为广大农民群众健身提供便利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之路。二要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扶持并举,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办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逐步解决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5.建立、健全农村中老年体育法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化,农村体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体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步伐,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此,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规定》加强农村体育法规建设,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使农村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宁亮生,温志宏.对我国农村健身活动影响因素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5,(7).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2
一、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老年教育是社会老龄化的产物,其根本目标是造福所有老年人,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因而老年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教育,具有全纳的特点。同时我国法律也赋予老年教育全纳的性质,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也包含了老年人有受老年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继续受教育”对老年人来说,主要是指老年教育。两部法律虽然规定的外延不同,但都涵盖了一层意思,即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老年教育具有全纳性。可见,老年教育的全纳性既有理论根据,也有法律依据,全纳理念是发展老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又是典型的老龄化国家之一,有老龄人口1.3亿,其中70%居住在农村,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现实中,农村老年人处于弱势,自身发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水平低,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仍旧存在;思想空虚,分辨是非能力差,不少人还信奉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生活方式单调,除了扎堆聊天、晒太阳、看电视之外,没有更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缺乏养生保健知识,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行使政治和民利,在基层民主选举中把选举权做交易等等。这些不和谐音符,妨碍了农村老年人自身权益的实现,也构成农村社会的老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滞后的状况,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代进步相协调,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教育。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农村老年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对农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老年教育在这项工程中大有作为。老有所教,提升农村老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老年人的影响和带动,促进人际和谐,管理民主,互帮互助;老有所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村老年人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摈弃陋习,促进科学种田,科学保健,科学生活;老有所乐,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带动整个乡村村风文明,文化活跃;老有所为,促进农村老年人发挥经验、威望等优势,在发展经济、调节纠纷、民主议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余热生辉,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综合起来看,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能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个体和群体的综合素质,推进社会文明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需要。
三、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存在三大障碍
一是认识滞后。从农村老年人自身看,还没有从传统文化影响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中完全解放出来,对新生事物看不惯,想不通,接受慢。他们中有些人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对老年教育不认识,不接触,甚至抱有抵触情绪;有些人思想麻木,对什么事情也不关心,对老年教育同样也不关心;有些人自卑心理严重,把老年教育看得高不可及,认为老年教育是城市人的专利,人为把自己边缘化;有些人心态微妙,内心向往老年教育,但由于身处封闭的大环境中,害怕遭受非议,对参与老年教育抱有顾虑。目前持这几种态度的农村老年人占大多数。从农村老年人子女来看,多数子女对孝敬父母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赡养的层面,对父母的精神生活并不关注,因而对老年教育也不关注,很多子女并不知道老年教育是怎么回事,个别子女甚至反对父母上老年学校。从基层领导角度来看,当前乡镇干部大多片面强调经济工作,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对老年教育比较忽视;村干部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刚启蒙或半启蒙的状态,在认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是经济瓶颈。目前乡镇一级多是“吃饭财政”,有的地方连“吃饭”也难以自保,继取消“三提五统”之后又取消农业税,对于仅靠农业为经济来源的乡镇来说更加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足够的费用发展老年教育。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很多村庄寅吃卯粮,既有内债(欠村民钱)又有外债(欠银信部门钱),取消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能力支付一笔老年教育的费用。
三是师资短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农村的各类专业人才缺乏,能担任并愿意担任老年学校教师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村级老年学校,在当前尚不普及的情况下,聘请教师已成难题,将来随着农村老年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师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
全纳理念运用于老年教育领域,着力于推动老年教育的平衡发展和普及延伸,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全纳是一个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当前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主要对策是: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发展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和普及农村老年教育,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个切入点。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从思想深处理解和认识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把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作为造福农村老年人的一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倡导社会各界关心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同时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舆论宣传,一是会议宣传,会议能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尤其对基层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能起到有力推动作用。要争取党政领导召开专题会议或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和部署农村老年教育工作,推动基层政府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老年教育。二是媒体宣传,当前农村的主要宣传媒体是报纸和电视,其中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媒体,新闻工作者和老年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这些媒体撰写专题报道,开辟宣传专栏,以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老年教育,增强农村群众对老年教育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三是老年教育网络自上而下的宣传,老年教育自身拥有一支很强的宣传力量,有老年教育工作者队伍,有广大的老年学员及其骨干分子。基层老年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农村老年人当中做面对面的宣传,通过谈心、开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农村老年人认识老年教育,接受老年教育;充分发挥老年学员中骨干力量的宣传作用,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增强老年教育宣传的现实性和直观性。
(二)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形成发展合力。老年教育属政府行为,城市老年教育的发展虽有城市老年人自发的原动力,但主要还是由政府推动的;农村老年教育在自发原动力不足的前提下,政府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需要政府做的推动工作:一是财政支持。城市老年大学的办学大多纳入了财政预算,各级财政也应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在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若财政支持措施得到落实,将激发农村老年教育的无限活力;二是政策激励。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各种积极因素凝聚农村老年教育领域,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除政府推动作用外,农村老年教育还需要多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老年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可以探讨设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会”,吸引各种福利机构、慈善机构介入其中,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必要的社会资金;老年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涉老事业,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较高的美誉度,企业单位介入其中,既可开发“银发”市场,又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其品牌效应,因而农村老年教育探讨与企业联姻的路子具有可行性;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近、相通,农村老年教育直接争取普通教育的大力支持是现实可行的道路。
(三)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建立灵活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存在着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办学条件差异、老年人的需求差异等,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不能也不可能强求统一模式。就办学形式而言,农村老年教育不一定拘泥于课堂教学,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可作为教学的大课堂,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根据农村地域跨度大、老年人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探索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即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输媒体进行远程教学,这既能扩大老年教育在农村的覆盖面,又缓解了农村老年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远程教育在其他教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用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远程老年学校”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灵活的办学机制还包括资源整合,在农村,资源短缺和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大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得到解决。各乡镇一般都有机关会议室,建有党校、人口学校等,村级也设有党员活动室和人口学校,这些场所桌椅条凳齐全,并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出生率降低、教学布局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闲置的教室。若能把这些资源合理整合,实现与老年教育的综合利用,将减少很多基础投资。当前不少省份已建立起农村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在试点省份远程教育网络已延伸到村庄,为村庄配备了电视、电脑等远程教学设施,这些网络资源目前在农村的利用率并不高,农村老年教育可探讨共享这笔资源。
(四)示范指导,辐射带动,强化网络建设。目前老年教育网络基本形成雏形,通过加强网络建设,促进网络内部的经验、信息、意识、资源的交流,对农村老年教育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县市级老年大学在整个老年教育网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对农村老年教育起着直接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因而县市级老年大学在促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方面要积极有为。一要加强业务指导,拿出工作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办学,采取观摩教学、送教下乡、提供教学材料等具体形式,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二要加强业务培训,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或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者和农村老年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人员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三要促进信息交流,采取工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农村老年学校相互交流办学信息和办学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采取办学简报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介绍办学动态,传达上级精神,为农村老年学校提供信息支持。四要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制定考评标准,对农村老年学校进行定期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通过考评激发农村老年学校的争先创优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五、以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全纳理念是个抽象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运用全纳理念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人本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农村老年学校不能为办学而办学,而要建设以人文为内涵的学校文化,坚持人文化办学,人性化管理,多层面、多渠道体现人文关怀。
(二)平等原则。全纳理念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种“平等”是原则上的平等,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自身的差异等原因,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等。但办学实践中要深入贯彻“平等”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做到排除歧视因素,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平等的观念关注每一名老年学员,促进所有学员共同发展。
(三)民主原则。全纳理念强调发扬民主,促进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农村老年学校在办学中要树立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要充分尊重学员的意见,畅通民主渠道,推动民主办学。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3
方法:利用问卷、体检及座谈等形式调查目前老年人患病等身体健康状况及老年人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健康行为。
结果:120位老年人中,患病58(48.3%);老年人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
结论: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卫生服务机构应重视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状况 健康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83-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至200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14万,比重为12.5%,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渐入老龄化时代。农村老年人同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少,文化程度低,他们的晚年是否幸福,他们的健康及保健情况又如何。为此,拟通过调查本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及保健情况,以期了解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促进老年人健康,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将本地区按经济水平分成高、中、低3类,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随机抽取120名老人,长期居住、具有本地户口、年龄≥60岁者。
1.2 利用问卷、体检及座谈等形式调查目前老年人患病等身体健康状况及老年人体育锻炼、社会交往等健康行为。
1.3 统计方法。应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逻辑纠错无误后进行数据统计。
2 统计结果
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的120名老年人中患各种疾病者共58人,占48.3%,见表1。其中患一种疾病48人(40%)。患两种疾病55人(24%)。老年人主要患病率最高为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说明老年人患病与年龄有关系,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也增加。因此,对老年人患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仍是主要的地区卫生服务需求之一。据报道老年人普遍收入较低,就医困难的原因中经济困难占首位(59.00%)[1]。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影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和医疗卫生服务,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占60%[2]。加强健康教育、合理饮食、控制体重仍是老年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及精神健康、生活条件及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老年人渡过高质量的老年期[3]。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健康影响因素已由环境因素时代、医药因素时代过渡到生活方式时代,将健康的保障全部寄托在依靠药物和手术上,不是现代人期盼健康长寿的思维方式[4]。
参考文献
[1] 杨春.城市老年人心理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人口学刊,2011,187(3):80
[2] 郭雅娇.社区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干预[J].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205
[3] 李朝阳,张颖,金太明,等.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认知的指导干预.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3):179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教育 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在此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在多年的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虽然农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但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否则其将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进程,使农村教育的普及遭遇严重考验。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思想偏见,造成教育不能得以普及
不少人都认为,接受教育是孩子们的事,与大人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在一项统计中表明,在我国农村4.97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左右,而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更低,仅为1%。而农村社区教育立足农村,针对农村所需开展各类有关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的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掌握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
另外则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人一旦过了六十岁,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减,很多病症便随之而来。然而,多注意日常的饮食保健,一些疾病便可避免。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对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不重视,在农村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便足可表明他们的观念,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甚至这个原因,农村的老年人群体健康水平较低。他们认为过多关注自己的健康是对儿女的拖累,然而实际上,若一旦将小毛病变成大病症,那才是对儿女真正的拖累。所以农村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守旧观念。
在农村,即便是适龄儿童,也未必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倡下,农村的生育水平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善,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往往将适龄的孩子交由其父母看守,怕孩子太小,在学校“吃亏”。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在他们的孩子步入学校时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其后考取军校、参军,甚至就业都将会受到影响。女孩没必要上学的观念在农村虽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2.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引发群众热情
在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的农村教育建设仅限于秧歌、讲座等,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在活动起初尚有人参加,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社区活动也就这样消失了。其实,丰富农村的业余生活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流行的京剧,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农闲时间,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爱好者来对京剧艺术进行指导,也可以由当地热爱京剧的农民组建一支票友会,并由乡镇政府批给他们活动场所,这样可有效地推动京剧艺术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对于老年人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付年轻人,却未必得心应手。年轻人的观念相对比较新潮,传统古老的东西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只能是新鲜的事物。笔者曾见过几个不错的案例,例如轮滑社、跆拳道俱乐部、街舞团等,这些事物在城市较为普及,而在农村却是少有的。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有经验的青年组建团队,并可通过比赛,评比出优秀的团队去市里参加汇报演出等方式多方面促进其发展。
3.管理体制尚不健全,造成农村社区教育滞后
不少农村干部认识不到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一味地把目光投入到招商引资,兴建土木之上,而对于社区教育却少有对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社区的教育,必须先改变广大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中来,然后选出专人负责本地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如此方可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4.资金不足,师资、设备不健全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即便再建全的体制没有资金的支持也是万万行不通的。很多村干部在农村社区教育刚开始的时候会大手笔地进行资金支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在没有获得预期那么好的效益之后便开始慢慢减少投资。其实不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本身便是一个立足长远之计,不可能立竿见影,看到实际。农村干部应该支持本地教育建设,给予支持。相对而言,由于农村本身的经济因素限制,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可以多方融资,积极拉动周边一些企业或者个人进行捐助。
农村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当地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补助,聘请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并定期对已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更为坚实的教育基础。另外,一些必要的设备或场所,比如老年人健身器材、晨练广场等,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图书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农村社区都有图书馆,可是却鲜有农民前来翻阅。图书馆的图书一定要对农民的口味。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本就不高,给他们看红学研究,自然看不下去。这里可多购进一些茶余饭后的闲书,还有病虫害治理,饮食健康,家庭常用医疗小妙方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所离不开的,自然对口,农民群众也有兴趣读下去。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现代化;体育生活方式;身心健康;农村留守老年人
前言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经济刺激下,农村的整体布局逐渐解体,土地不再成为唯一的依赖,具有活力的青年人走出农村并参与到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远离乡村,远离老年父母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对老年人的身心关怀。作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留守老人独自承担着农村发展的重任,在壮年子女进城务工时还要帮助抚养教育其子女,也就是说留守老年没有享受到传统观念中的天伦之乐,而是需要付出重复的精力来帮助子女更好地提高家庭的经济实力。留守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要面临着抵抗力衰退的现实,生活压力的加大也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对留守老年人的关怀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性。对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研究从老年人自身的发展角度来人手,分析相关的因素可以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路径。
一、留守老人群体界定及产生原因分析
留守老人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经济现代化中,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在城市经济中,工业发展需要原料、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有限的城市空间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现实下,需要更多的外来劳动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留守老人就是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中产生的。农村青壮年在城市经济的巨大吸引下跨出农村涌向城市嵌入到各个分工的岗位上,农村中没有强体力能力的老年人只能固守,帮助子女减轻在农村中的家庭压力,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传统农村的家庭观念“父母在不远游”适合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在以劳动力为依托的农业发展中,这种理念配合农村发展实际,从而稳定农村的家庭秩序。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具技术实现了更新,农业劳动力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释放了农业束缚的青年劳动力活力,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农村壮年劳动力在土地上受到解放,从而具有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
一些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在政策配套上紧密部署满足来自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最基本生活指标。城市在移民政策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上都增加了对外来劳动力的照顾性措施更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在收入的对比以及生活质量的差距面前,拥有更多农闲时间的农村壮年劳动力选择城市作为自己发展的平台,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年轻劳动力将家庭琐事以及孩子的教育就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留守老人成为年轻劳动力后勤保障,为年轻劳动力在外打拼解决后顾之忧,但是他们远远没有考虑到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子女外出改变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氛围,大大减少了老人能够获得的日常陪伴和关怀。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子女半年以内回家一次仅占16%,每次回家停留一个月以上的仅占10%。
二、留守老年人的群体特征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迁移,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出农村流向城市,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留守老人生活在农村居多,在不同的地区数量不一,这主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在一些较为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留守老人的数量较少,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地区,迫于生活压力,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留守老人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中所独有的一种现象,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差距造成的,具体分析其群体特征需要紧紧围绕经济这个关键因子。
(一)农业劳动强度大
地区发展程度不一,在利用农业工具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留守老人只能自己承担农业繁重的劳动,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并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收割,必然需要留守老人提高自己的劳动强度才能完成。年龄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及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呈现出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而退出农业与非农劳动的趋势,收入也因此降低。农忙时节往往挤压留守老人的正常休息时间,高强度高负担的劳动远远超出他们的身体承载限度。
(二)身体状况差
留守老人居住农村,医疗水平较低,农村医疗资源有限,加之受到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坚守勤俭节约的品德,对一些必要的花钱开支选择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小病危害自己身体健康时,他们往往拖延,尽量不去看医生,长期导致自己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最后身体问题集中爆发。农村的劳动强度过大加之处于农村对卫生知识匮乏,很少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导致自己的身体状况令人堪忧。
(三)农业收入低
农业发展受地区气候环境影响,在农村农业产品种植种类较为单一,农民单独依靠几种农作物为生,但是农作物的生长并非是年年丰收,一些农作物吸水量较大,一些作物耐旱,所以农民在种植时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选择,自然环境决定了农民收入。单一农产品窄化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农民的收入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就会出现持续走低的可能。
(四)精神生活较单一
我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无论在娱乐还是在休闲上,城市拥有较完备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满足了巨大的市场消费人群。与城市的繁荣相比,农村则显得孤寂很多。农民固守自己的理念与习惯,没有和外界太多的交往,农民在物质生活还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很少去享受精神生活。同时,农村散落分布,各个乡村距离较远,尤其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农村老年人很少有时间和其他村民共同参与某项活动。
(五)照顾抚育孙辈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将孩子的抚养义务转移到自己的老年父母手中,也就是说留守老年除了要完成一定的农业活动,还要承担着教育孩子的责任。由于生活成本的问题,青壮年劳动力还是选择将孩子交给老年父母,给自己创造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而留守老人因为对子女的疼爱,也乐于接受抚育孙辈的义务。留守老人和孙辈居住在一起,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孩子的思念,缓解相思之情,对于摆脱老年孤独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三、留守老人群体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现状
留守老人群体要承担着农业生产,以及孙辈孩子教育的双重任务,在时间安排和生活压力上都会出现紧张的现实性情况。留守老人因年龄的问题而出现各种类型的疾病,深受疾病的困扰参加农业活动,由于和子女的空间距离较远,很少受到较悉心周全的照顾,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着问题。
(一)留守老人体育方式的现状
留守老人缺少明确的锻炼动力,一般是因为生活的单调才会选择体育锻炼来和其他老年人实现互动,加强感情的交流,或者是因为自己身体状况认识到体育健身对身体素质的益处。但是大多数的留守老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健身活动动机,所以在健身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在健身活动的强度以及时间安排上都没有计划性,很少会出现具有纪律性较强的组织。在广义的体育健身活动中也是自愿的参与其中,没有组织架构存在体育健身中,即使在一些具有团队合作的体育健身活动中也是临时性的小组织,出于好玩的心理来参与其中,一旦活动结束了就自动解除,所以说在农村很少存在具有组织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留守老人在体育健身上因为没有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性约束,因此就很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是因为农村村落布局原因加之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地减少,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少数人的健身活动显得很单调无聊,在对健身方面就缺少激情。
(二)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现状
留守老年人长期生活在农村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尽管存在着信息沟通工具,但是远离自己的子女亲友,这种孤独感只能依靠着日日夜夜的劳动才能够得到暂时性的忘却。留守老人自己承担着病痛的困扰,在疾病来袭时选择忍耐,考虑到昂贵的看病费用会增加子女的负担所以就很少向子女透露相关的病情信息。同时因为没有亲友可以倾诉自己的心声,大多数留守老人显的孤寂和落寞。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
解决留守老人的体育生活方式以及身心健康问题需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体育卫生服务建设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就留守老人而言,体育设施的缺失使得他们缺少可以选择的空间,而看病费用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是因为医疗资源在县级地区分布较少,在巨大的需求量面前无法实现均衡。要解决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政府能够发挥作用,合理布局财政预算,实现财政资金的转移,在关键部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分类设计和分布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二)完善地方经济结构吸引青壮年劳力回乡就业
留守老人身心问题的出现缺少相应的照顾对象,而有赡养义务与责任的青壮年因为生活的现实性原因没有及时的孝敬父母。现实倒逼着年轻人远走他乡,引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地方能够大力的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减少劳动力的外流,一方面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路径。
农村老年教育现状范文6
农村小学教师 老龄化现象 调查研究
一、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令人忧
胶南市农村小学共有几十个,师资的配备情况也大致相同。以笔者学校为例: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982名,教师58名。通过查阅“教职工登记表”发现58名在岗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就有20名,45岁以上的教师共有46名,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9.3%以上。这学期开始,学校有4名年近55岁的老教师除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担任着班主任工作,类似情况在其他学校也普遍存在。
随后,笔者在新学期对4名老教师进行了听课。课堂上,笔者固然学到了他们教学中的不少长处,但也发现这些老教师在新的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难以接受,“轻负、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难以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以实现,他们无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满堂灌,填鸭式”,他们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接受效果颇差,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查阅历年来的统考科的教学成绩,各学科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倒数后几名的教师,老教师占87%。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班主任和担任统考学科的老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设满意、一般、不喜欢三栏,对4~6年级80名学生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法,结果有68名学生对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满意,占被调查总数的85%。
笔者又专题对6名男女老教师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发现: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后,由教师队伍整体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年龄偏大的教师精力不济,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改革中没有进取心,更谈不上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2.年龄偏大教师普遍知识结构老化,在新课改中举步艰难,本领缺乏,被动应付。
3.年龄偏大的教师后顾之忧较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直接给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产生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的原因
面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笔者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做了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了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1.由于农村学校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普遍低下。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笔者查过《教职工登记表》自1999年至今,他们这所有千名师生的学校无一新教师到校工作。
2.年龄偏大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
3.农村教师紧缺,多数乡镇便采用“先保初中,后顾小学”的策略,初中缺老师了,就从小学调,年复一年,小学的青年教师便基本被调光了。笔者的学校也是如此,自1999年开始,本校被市教体局调到县城初中、乡镇初中任教的青年教师就有12名。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遍及全国,面对小学老教师比例过大的现象,这不仅是新课改之痛,更是农村孩子全面发展之痛。笔者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
1.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重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使农村青年教师安心从教,制止农村青年教师外流。
2.在县乡财政吃紧,对老教师不能实行退休或退养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
要教育培训中老年教师认识当前形势,积极参与新课改,把握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中老年教师充分认识到:我们肩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关系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事,更关系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
要以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培训为着力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如:实行“学校业务干部包干制”、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制”。即每位学校业务干部每学期负责1~2名老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工作,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相互听课,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之目的。除此之外,学校应抓好集体备课、说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等业务活动,使老年教师尽快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把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市镇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全局意识,彻底的去掉“丢卒保车”的思想,要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列工程,而小学教育又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基础不牢,工程不稳”。因此,小学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是可高可低,,更不能随意抽调,试想,若干年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将出现老教师退休,大批青年教师被迫顶岗的青黄不接现象和中青年教师断层的现象,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更加失调,那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将更大了,其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