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1
一、 低碳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温室气体排放过量的传统工业文明而言,旨在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等方式而实现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和论证有其内在依据。
低碳价值观的提出是对温室气体排放过量而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生活方式的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的工业生产主要以燃烧化石燃料为能源,其中以煤和石油为主,这些均属不可再生资源。严峻的现实表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就我国的资源结构而言,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缺油的国家。统计显示,每燃烧1吨煤就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产生30%和70%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见,我国要实现40%~45%的减排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反思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同时,低碳价值观的提出也是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畸形价值观的克服和矫正。正如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正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秉承的价值观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其核心是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感官的满足以及商品象征的符号意义炫耀自身的地位和身份,符号逻辑成为资本逻辑的新形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符号意义的控制下,实现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梦想。而这种受符号价值诱惑的冲动又通过广告传媒、概念炒作、外观设计等方式被激发,从而造成大量珍贵自然资源的浪费,受欲望和冲动控制的非理性生产和畸形消费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危机。正如卢风教授所指出的:“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人类生存危机和物质主义意义危机,这双重危机都与现代性哲学密切相关。因而,21世纪的人类需要一场全方位的文明的革命与哲学的革命。”[1]可见,低碳价值观的提出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需求。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低碳价值观倡导的低碳生活并不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不会要求人们放弃正当的生活需求,甚至放弃经济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加,资源的消耗总量也在增加。要在消耗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减排目标,就需要从价值观层面转变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二、 低碳价值观的内涵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正如陈晓春教授所指出的:“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动。”[2]但是将低碳价值观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并论述其内涵者甚少。在本质上,低碳价值观是指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倡导和认同,也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精神动力。
首先,低碳价值观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态度。态度是指对某种具有显著社会特性的物体、团体、事件、符号等的信念和行为倾向,且这种信念和行为倾向是有组织的、持久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在四十多年前就曾经指出:态度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态度的构成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维度: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倾向维度。态度和行为具有内在关联性。低碳价值观的建构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在认知维度中,人们需要厘清高碳生产方式及生活模式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危害,认识到低碳生活在保持人类健康及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维度中,引发对低碳生活模式的喜好和兴趣,自觉抵制奢侈性消费的诱惑;在行为倾向维度中,确立自觉自愿选择低碳生活的可观察的行为倾向,产生积极行动的可能性,放弃延续不良生活习惯的恶性冲动。
其次,低碳价值观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和认可。认可是指对某种决策或者事件的肯定和接纳,它包含三个部分:理智上的赞同、情感上的接纳和行为上的允许。低碳价值观的确立不能只停留于对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作出积极的判断,给予肯定并加以接纳。低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大众由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度向认可度推进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其中并进行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主体由个别性倡导走向社会普遍性认可的过程。大众对低碳生活的肯定和接纳的类型是多样的,其中以亲身听证式认可最为普遍,这是因为公众争论是一个创造性的集体学习过程,从问题、论点、分歧、诉求、战略与动机、价值考虑、当事人及其相互关系、专家的角色及其知识等,都是一个逐步明确、变化和协调的过程。亲身听证式认可是公众肯定并接纳低碳生活的重要路径。
最后,低碳价值观是选择低碳生活的一种精神动力。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林伯强教授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技术革新可以研发新能源来应对资源危机,但会推高能源成本,而且周期过长,所以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应该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3]可见,低碳价值观是发展低碳经济、选择低碳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担负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 低碳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低碳价值观不仅为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精神力量,它还可以通过教育、立法、制度创新等现实路径将自己实现出来。
首先,通过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道德力量将低碳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信念。低碳价值观的实践路径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外在舆论内化为内心信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借助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以新闻、访谈、对话、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形式,在家庭、学校、企业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向人们宣传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对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人们转变错误价值观,确立自然价值观和自然权利观,在探求自然的内在价值中寻求自然之美与人类生命的源头。
其次,通过立法“倒逼”生产,实现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内在约束,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价值观的实现须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当然,低碳立法也离不开低碳价值观之合理性的理论论证。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都没有具体规定低碳生产的相关法律条文,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中,二氧化碳气体也不在被限的行列。因此,目前低碳立法需要被推进,需要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合法性限度写进法律,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及论证为低碳立法提供了伦理基础。
最后,通过制度创新引导人们进行低碳生产,倡导碳补偿,激励人们选择低碳生活。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挂钩,使世界处于以“低碳”为中心的新的经济博弈格局中。在此背景下,我国要主动迎接低碳经济的挑战,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增加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直接投资,倡导低碳技术革新,并制定给予企业、民众直接补贴的循环经济政策,将绿色GDP列为政绩考核内容,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价值观可能会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成为获取自身利益并转嫁自身生态责任的工具。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在低碳经济的世界博弈中可能会被利用为牺牲品,也可能会遭遇以“低碳”为托辞的贸易壁垒,并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就人类生存现状而言,低碳价值观的倡导和认可为我们自觉实行碳关税、倡导碳补偿承载了道德使命。
低碳价值观的提出和论证为低碳生活的选择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其合理性也正通过道德力量、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等方式将自身绽放在人类面前。
参考文献:
[1]包庆德,夏承伯.走向低碳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伦理挑战――2010年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年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0(12):106-107.
[2]陈晓春,谭娟.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2009-04-21(10).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2
1.社会调查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描述事物是什么样子,但人的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知是科学无法完成的。英国教育专家的统计表明,在青少年时代亲历过的实践活动,对一个人终身的影响占有很大的百分比。基于这种“体验比理解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其亲自体验低碳化学。下面提供一些可供调查的内容:
(1)调查本市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数量;燃料的类型,日耗油量的多少,排放有毒气体的多少以及无铅汽油的销售情况等。
(2)调查电器的购买和使用情况 。购买洗衣机、电视机、空调冰箱或其他电器时,是否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夏天空调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电视、电脑不用时是否及时切断电源。
(3)调查本地城乡家用燃料的结构,有多少家庭以煤为主要燃料,多少家庭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要燃料,多少家庭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多少家庭以电为主要燃料。比较各种能源的利弊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4)调查本地是否有相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文件以及市民是否真正意识到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5)调查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
(6)调查家庭节水情况。 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洗手、洗澡、洗衣、洗菜的水和较干净的洗碗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洗抹布、擦地板。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学习别人家庭的节水妙招。
2.参观考察
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造纸工业是我国污染严重的产业之一,每年有害废水排放量高达50亿吨,约占全国废水的1/6。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造纸厂,了解采用的制浆技术与废水的处理情况,向学生介绍无污染的制浆技术如生化法、催化氧化降解法和机械制浆法,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传统制浆技术与现代制浆技术的优劣。还可让学生查阅我国每年造纸需要砍伐多少树木,从而知道节约用纸和回收废纸的重要性。
化肥、农药工业是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而目前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大部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带领学生参观化肥厂、农药厂,了解化肥、农药的生产过程、成分以及对环境的危害;介绍开发高利用率无污染的生态化肥和高效低毒的生态农药,对于促进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加强学生对低碳生活的理解。
3.低碳生活教育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
化学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将来有义务有责任去改变自然,服务社会。为使学生对低碳生活有一个整体和深刻的认识,课堂上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举办低碳化学专题讲座是个好办法。低碳生活要深入人心,它需要科学家、学者、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如邀请环保局的专业人员介绍本地的大气污染情况,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状况等。活生生的案例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素材。
学校几乎每星期都有一次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中适时穿插一些低碳生活理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题班会可通过演讲、辩论、相声、小品、话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受到教育。下面列出一些关于低碳生活理念的主题活动和讲座以供参考。①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还是保护者?②生命之源——水。③消除白色污染,倡导健康消费。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低碳;高校图书馆;策略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当今,低碳现象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都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低碳内涵也逐渐延展为一系列具体概念,如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社区、低碳生活方式等。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图书馆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图书馆也必然走向低碳道路。本文阐述创建低碳高校图书馆的必要性及创建低碳型高校图书馆的策略[1]。
1.创建低碳图书馆的必要性
在中国各项产业、各个领域也都纷纷加快了迈向“低碳时代”的步伐,低碳排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图书馆既是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支柱,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把未来图书馆建设成为生态型的低碳图书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利用图书馆丰厚的资源、高雅的氛围对读者进行低碳生活教育与宣传,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创建低碳型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构建低碳型图书馆有利于节约资源,更好的保护环境;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更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低碳经济、低碳服务的发展管理模式,为图书馆提供新的发展空间[2]。
2.创建低碳型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低碳”规章机制
成立专门的图书馆低碳工作组,由馆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其他馆领导、馆办和各部负责人,并且要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各部门馆员都参与,责任到人。制定《图书馆低碳工作实施细则》作为实行低碳工作的根本保证。内容可包括低碳工作的组织机构、指导方针、工作职责、具体措施、检查督促办法等;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关注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图书馆真正做到低碳低排放[3]。
2.2 增强馆员“低碳”意识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也是低碳型图书馆建设的主力军,每个投身于图书馆低碳经济建设的馆员。都应该具备较强的低碳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感。因此图书馆应经常开展有关方面的讲座和宣传,让馆员了解相关动态,认识“低碳”带来的效益,从而增强节约意识,真正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工作的重大意义,借鉴更好的低碳工作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高校图书馆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做到实处,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才能真正打造出低碳型图书馆。
2.3 加强文献资源厉行节约建设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数字资源以其使用方便快捷、共享程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备受人们的青睐。各高校图书馆都加大了数字资源的建设,逐步建设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共同发展的馆藏复合型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调查校园网覆盖率、读者电脑拥有率、计算机知识普及率、电子阅览室拥有量、读者层次、专业设置,多听读者的呼声;图书馆采购人员要不定期地把最新的书目发到全校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手里,由专家根据需要圈选图书;图书馆将书目列成清单让全校师生选书,把选书权和采购权交给广大师生。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文献的采购质量,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效益最大化[4]。
2.4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
如何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避免所购文献资源的浪费是图书馆需长期开展的工作。高校图书馆应该摒弃“重采购、轻使用”的观念,加大文献资源宣传力度,以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要把新入藏的图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积极做好新书推荐工作与导读工作;加强电子资源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利用校园网、图书馆网、信息平台等积极展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体系;利用板报、橱窗、使用手册、信息检索课等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技能教育,提高读者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如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同一地区内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结成联盟,使高校图书馆之间能够全面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互联,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局面,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高文献的保障率和利用率[5]。
2.5 倡导“低碳阅读”模式
目前,倡导“低碳阅读”的主要体现方式是电子阅读。在纸质阅读时代,人们去书店选购一本图书大概需要半天时间,如果在网上订购一本图书,至少需要一两天才能把书拿到手,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现在只需要不到60秒就能从数据库下载一本书籍报刊并开始阅读,非常方便;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全球每年因造纸会有无数森林遭砍伐,环境也因为印刷而受到污染。一旦电子阅读占据主流地位,至少一些并不需要珍藏的纸质读物,如报刊、流行读物就可以以精美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对大众读者而言,选择电子阅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即是在无形中推广了“低碳阅读”。
2.6 做好日常节约工作
创建低碳型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日常管理的点滴抓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抓起,才能取得实效。如何实现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节省每一张纸,这正是高校图书馆的低碳工作重点。
2.6.1 节约用电
图书馆的照明,要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采光的作用。室内照明可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或两者共同组成的混合照明来满足工作场所对照明的不同要求;对楼道及人员少的地方应降低照明度,减少灯的密度和功率;有空调的地方,如办公室、会议室等,应当设置适当、合理的温度,没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不能开门窗;电风扇、电暖气等设备在使用时也应做到人走关电源;办公室在没有公务时候,计算机应一律关闭或设置在睡眠状态;办公室的饮水机在不用热水时应关闭加热开关,不能一直处于加热状态;新建图书馆一般都安装电梯,除非进书等必须使用外,尽量减少使用电梯的时间,楼层低的尽可能不搭乘电梯[6]。
2.6.2 节约用水
高校图书馆由于人员密集,浪费水的现象较为严重。图书馆的水龙头应更换成感应节水型水龙头,杜绝“长流水”现象。卫生间的冲洗要注意节约用水,避免没人使用情况下“长流水”。馆员(包括卫生清扫员)洗拖布、抹布时,要尽量使用塑料桶,不要打开水龙头哗哗冲洗,导致水资源大量流失。见到滴水的水龙头应及时拧紧,发现损坏的水龙头要及时报修,严防跑、冒、滴、漏的现象发生,杜绝“长流水”。
2.6.3 加强办公用品管理
提倡电脑、墨盒等各种办公学习用品的循环利用,延长报废周期,推动资源的再生。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行无纸化办公已成为现实,除了存档用的纸质文件材料外,其他的各类文件材料,都可以输入到局域网中,各部门在电脑上进行学习和浏览;报送的文件材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送,这样就节省了纸张。提倡打印纸和复印纸两面使用,减少纸张消耗,节省办公费用[7]。
3.结束语
能源与环境是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图书馆作为广泛开放的公益设施,公共建筑的耗能大户,更应关注能源的节省,在节能环保上做出贡献。低碳型图书馆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诞生的。目前对其研究刚刚起步,而低碳型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全体馆员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秀春.低碳经济与高校图书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9-10.2
[2]杨爱萍,曹.浅谈如何创建低碳化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J].科技与管理,2012(1):134.
[3]张楠.节能环保,建设低碳型图书馆[J].华章,2011(30):340.
[4]徐颖.低碳化图书馆建设之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 (8):157-158.
[5]王丽华.低碳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J].学周刊,2011 (5):190.
[6]李蔚.低碳图书馆度量与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1(6):31-34.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低碳城市;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4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逐渐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和总量的变化。武汉市众多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但其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而低碳城市的建设最终要依赖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费理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发生。且以往研究的关注点总是放在工业上,对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视不够。因此从家庭能源消费的视角来研究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 武汉家庭能源消费的现状
1.1 家庭能源使用结构偏重于煤炭
2009年武汉家庭炊用燃料使用情况中,管道煤气占13.6%,液化石油气占48.6%,煤占了1.2%,其他能源占36.6%,可见居民烧饭主要用电和液化石油气。洗澡主要用电和太阳能,以电为主的占33%,太阳能占28%,液化气占31%,其他占8%。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的占8%,电动车占32%,摩托车占16%,汽车占44%。武汉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但因其成本和技术原因,其使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电力能源由于其清洁、方便、价格低廉,一般家庭都乐于使用这种能源。但中国目前的发电主要依靠煤炭,这也是从表面上看家庭煤炭消费虽很少,但总体中却占绝大比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家庭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武汉市每百户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在数量上呈绝对增长之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长。截止2011年6月,武汉市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6.2辆,增长32.2%,其中,人均车辆燃料消费146.82元,增长81.2%。同时,住房面积的增加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居民对电能、管道燃气、供热面积需求的增加,居民燃料费和暖气费支出的增加。随着这些数据的增长,与之相随的碳排放量也必然不断增长。
1.3 基础设施薄弱
在以前的发展中,武汉市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对能源消费的重视不足,以至于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匮乏,能源浪费现象普遍。同时,创新能力不足,能源的高效、清洁转换技术落后。这都严重制约着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
1.4 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居民家庭缺乏激励措施,如采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的家庭。对居民的节能行为缺乏激励,居民节能意识薄弱,难以形成节能的习惯,导致生活废物处理方面缺乏主动性,废物再利用率低。对生产企业缺乏激励,生产制造企业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因过高的机会成本而放弃研发和使用低碳材料。这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设极为缓慢。
2 政策建议
2.1 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引领和推动家庭能源消费。除身体力行外,还必须担负起促进者、监管者和提供者的重任,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开发低碳能源。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政府应下大力气研究开发“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改变目前家庭能源利用结构,寻求清洁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减少能源消耗时产生的温室气体。
首先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消耗时不会产生污染物。武汉作为“三大火炉”之一,全年的日照时间为1800小时左右,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太阳能的研发力度,利用太阳能来照明和进行光伏发电,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其次,推进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武汉地下水源、岩土蓄热体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18~20℃,是很好的空调冷热源。如果广泛应用于家庭,可大大减少空调的使用。
(2)为家庭能源消费建立良好的环境。
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对形成良好的家庭能源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形成这一政策环境有两大因素:一是具有强制性的各项法律法规,二是具有软约束力的各项税收政策。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调控下,把节能理念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的有关消费节能的法律法规,形成节能型的政策环境,对居民消费进行合理引导。调整消费领域的税收政策,提高不符合低碳要求产品的税收,对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环保产品在税收上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武汉汇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专家学者,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要充分发挥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利用现有技术基础和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能减少家庭能源消费的高新科技产品。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教育和宣传。
社会各界应积极进行低碳宣传,提升居民低碳生活意识,让居民了解更多的低碳生活常识。让低碳环保从陌生的概念,变为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的生活理念,让居民深切地感受到低碳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推进低碳产品、新能源的推广,促进节能家电、节能灯、节能车等产品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团体的信息沟通。教育机构要通过课堂和校园文化对学生传输低碳生活理念,使学生的低碳行为与低碳意识相一致。正确的家庭能源消费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创造。
(5)实现低碳交通。
在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上要从控制私家车数量、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和发展公共交通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目前私家车数量仍不断上升,其原因主要是公共交通的不便和私人交通的低价。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私家车过快发展,提高燃料价格或开征燃油税。其次,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实现低碳化的目标。再者,大力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努力实现地铁、轻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零换乘,减少交通的碳排放。目前武汉市的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低碳出行方式。
2.2 居民家庭方面
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居民应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行简单的改变,倡导并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1)提高低碳意识。
家庭生活中的节能减排涉及的范围广,延续的时间长,且随着家庭设施的更新而不断变化,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不断推陈出新。居民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低碳,清楚的认识到低碳与自身各方面的利益息息相关,家庭生活的能源消耗和排污不容忽视,家庭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到引领的作用。要从小事做起,让低碳生活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2)改变消费观念。
随着幸福指数、生活品质等名词的出现,很多城市居民在生活中过度强调自身的舒适性,按照自身的偏好去消费,几乎不考虑所带来的后果。居民要自觉抵制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约束奢侈性、炫耀性消费行为,提倡循环消费和绿色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物尽其用,尽量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多利用跳蚤市场、网上交换平台、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等途径,这样既可做到低碳生活又可减少生活开支。
(3)使用环保材料,绿色出行。
尽可能购置绿色、节能的产品,像节能、节气用具和太阳能产品,充分利用可循环材料,降低家装工程的碳排放量。积极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交通方式出行,像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充分利用武汉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武汉交通拥堵的情况,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目前,武汉市已获批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并行之有效的路径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家庭是城市的根本,家庭能源消费同样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正确认识武汉市家庭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对武汉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2]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08,(6).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 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 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 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 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 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 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 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 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 结语
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范文6
垂直绿化是充分利用空间优势,用植物在各类建筑物的墙体、屋顶、露台、檐台、阳台、门、窗及其他各类构筑物、墙壁、围墙等进行绿化、美化的一种方式。
二、垂直绿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不断壮大,最终造成的城市病也不断凸显,如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热岛相应、温室效应等问题尤为突出。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美丽中国,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进相应城市的绿化建设,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高楼林立,人口众多,空间狭小,传统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而有一种绿化方式,它既可以有效增大绿化面积又不需要占用城市建设用地,既可以创造出精美的立体园林景观又能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既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又能有效缓解城市病的蔓延,这就是垂直绿化,一种区别于传统绿化的园林绿化新贵!
XX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85%的建筑物在设计时,都引入一个全新的绿化理念——立体绿化,即首先根据地域气候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精美的立体绿化造型效果设计,然后通过一定的种植载体如植物袋使得植物可以种植到立面空间上,采用轻质营养基质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采用智能滴灌系统,解决户外立面浇水的难题,最后再辅以一些辅助材料如美化边框、不锈钢排水槽等等,让整个植物墙美轮美奂,让市民能一饱空中植物景观的眼福。而立体绿化的具体表形式为:墙面绿化(包括各大城市的文化墙)、植物屏风(即可移动的生态植物墙)、桥梁绿化、扎景景观和护坡绿化。立体绿化可以弥补地面绿化的不足,在丰富植物景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绿化方式的作用不仅仅是美观,它还能有效解决pm2.5、雾霾等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人们内心压抑等“城市病”。立体绿化代表着未来城市的一大发展趋势,将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建设、倡导低碳生活的风向标。
三、垂直绿化的价值
垂直绿化作为地面绿化的一种补充,它能很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完善生态系统,并使有限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