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桂林市; 五人制足球;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部,足球运动在这里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五人制足球运动深受桂林市市民的喜欢,此项目是在桂林开展得最红火的全民健身运动之一。为了使五人制足球运动能在桂林市持续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策略,旨在为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性依据。

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一)研究对象

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

(二)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了诸多与其相关的期刊或浏览了相关的网站,对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概括。

2.2.2 访谈法

通过拜访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管理者和参与者,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一些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相关信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3 三、结果与分析

(一)3.1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开展现状调查

3.1.1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馆现状分析

3.1.1.(1)场馆分布状况

3.1.1.(2)场馆管理与收费情况

目前,桂林市五人制球场一般均为私人或企业出资建造,所有权一般属于谁出资谁所有,而冠名权也是谁出资谁所有。若不用企业冠名则一般以地名为球场命名;管理人员方面,只有二环英腾球场是配置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仅限于有过足球训练背景的退役运动员,其他三个球场均是聘请没有专业管理资质的人员进行球场的管理,这类工作人员管理职责一般仅限于开、关灯、搬运水、收场费以及场地日常维护等。由此可见,桂林市五人制球场目前在管理、包装和宣传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调查了解到,桂林市四个五人制足球场全部为营利性体育场所,都实行收费制管理,收费均为150元/场(2小时),此收费仅属于场地租用费,并不包括饮用水费用。参与者在工作日时间内一般都选择在晚上进行消费,工作日白天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参与者大多数以学生或其他行业的工作者为主,白天需要参加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或傍晚才有时间参与足球运动,而节假日的时间较为充分,很多参与者选择在下午和晚上进行运动。

3.1.2.桂林市五人制业余足球比赛开展现状分析

3.1.2.(1)参赛队伍现状分析

根据查阅2012年第十四届桂林五人制足球赛秩序册得知,此次比赛共有127支队伍将近1300名参赛队员分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青年、中年、县份队以及女子组参加该次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的角逐。

3.1.2(.2)参赛队伍经费来源现状

在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参赛队员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五人制足球参赛队平时经费主要是由队中成员自筹资金,经费主要用于球队训练及训练赛场地的租用。到了有正式比赛时,少部分实力较强的参赛队由企业提供比赛期间的比赛消费赞助,一般提供1-2套运动装备和参赛报名费,一旦比赛结束后,参赛队与赞助商即失去联系,又恢复到由参赛队成员自己筹资训练这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是指球队出让冠名权,赞助商出比赛资金,双方的合作极为松散。这种参赛队实际就是一种“假俱乐部”[1]。

(3.1.2.3)社会影响力

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成为桂林市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一,该赛事对桂林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也产生较大影响[2]。桂林市除了举办过市级、区级五人制足球赛外,还在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举办了更具影响力的英超球队官方特批“188精英杯”五人制足球精英赛,参赛队有广西、广东、香港、澳门、上海等实力强劲的五人制足球俱乐部,比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报道纷纷出现在国内各大报纸、杂志、新闻媒体。此外,2010年8月,时任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要认真研究、总结桂林五人制足球开展的成功经验,如可行将向全国推广[3]。

表2 2008-2012年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参赛人数

比赛年份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参与人数 2010 1680 1810 1730 1270

(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秩序册)。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大众参与率是极高的,由于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实行了分年龄段进行角逐的比赛方式,参与比赛的队员覆盖面更广,年龄跨度更大。从参与人数上看,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从2008年开始参赛人数有明显的下滑现象,这一现象也应该值得桂林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二)3.2影响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因素

3.2.1.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桂林市至今为止颁布实施的促进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的文件和工程少之又少,没有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2.2社会关注度

有媒体对比赛进行宣传对提高比赛的知名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仅限于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期间,若桂林市其他媒体(如电视媒体)在非比赛期间也能够多加关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那么,对五人制足球运动在桂林市的普及和提高会起到更有利的促进作用。

3.2.3裁判员执法水平

目前活跃在桂林市各类型五人制足球比赛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正规五人制足球裁判员培训的裁判员。他们大多是出于组织安排、经济利益、兴趣爱好等原因被动地参加裁判工作,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

3.2.4.参赛队员及球迷素质

五人制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参与者为了争夺控球权,在拼抢过程中发生激烈的身体接触。激烈的拼抢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但由于部分球员素质素质不高,拼抢后出现辱骂对手的现象,加之场下不文明观众的起哄或语言干扰,进而发生肢体冲突甚至群体性暴力事件,这种现象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比赛中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比赛的正常进行,更是影响了市民对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关注态度。

(三)3.3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3.3.1.桂林市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制度,推动五人制足球运动业余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实施相关促进五人制足球运动发展的长期活动和工程,主要以增加足球运动人口为主,以期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3.2.桂林市体育局以及当地体育院校应该每年举办一至二期有关五人制足球裁判培训班,力争组建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强,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五人制足球比赛裁判队伍。

3.3.3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桂林市五人制足球场周边设立警务治安亭,对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暴力事件起到预防及控制的作用,同时,桂林市还应出台针对五人制足球运动暴力事件的处罚办法,确保桂林市五人制足球运动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炜浩.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2005年7月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7(第22卷第4期:):36-39.

[2] 桂林人论坛.桂林五人制足球比赛发展历史信息[DB/OL].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物价水平;实证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34.020

1 问题的提出

汇率和物价是开放经济体中两个核心的经济变量,汇率和物价都是一国货币价值的体现,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是,物价体现的是一个国家货币的对内价值,而汇率体现的是某个国家货币的对外价值。根据传统金融理论,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本币升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该同时下跌,本币贬值则国内物价水平应该上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人民币表现出“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第一,“对外升值”。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6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显示出升值的趋势,在当年的1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中间价8.0702拉开了升值的序幕;在2007年,除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之外,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如英镑,日元等,也显示出了升值的趋势。近年来,在美国等国家的压力下人民币持续升值,而到了2013年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跌到6.1718,汇改八年来人民币升值近25.07%。第二,“对内贬值”。2005年以来,不仅人民币汇率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物价指数也是关注的重点,2005年和2006年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分别上涨1.8%和1.5%,增幅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幅较大,分别上涨了4.8%和5.9%,2009年出现小幅负增长,2010年和2011年又恢复了较大幅度增长趋势,分别为3.3%和5.4%,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CPI增速有所放缓。

2 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特点

2.1 人民币汇率对价格正向传导机制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一路走高,名义有效汇率也处于攀升阶段;另一方面,国内通胀压力则日益显著,由此,汇率与价格双双走高,体现了汇率升值对于国内价格上升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汇率预期升值传导机制在该时期凸显出来,见图1。

图1 汇率预期升值传导机制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加速上升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升值预期一旦形成,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一方面,加大央行外汇占款压力;另一方面,游资的进入也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进而带来国内价格水平的提高,通胀压力的增大。

2.2 人民币汇率对价格负向传导机制

根据汇率对价格传导链传递效果理论,人民币的升值将带动进口价格的下降,通过两条渠道:一是进口的最终消费品价格下降直接带动消费者价格下降;二是进口的中间产品价格下降,通过影响生产者价格和批发价格,进而带动最终消费者价格的下降,见图2。

图2 人民币汇率――价格链传导机制

从收入机制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扩大进口,抑制出口,贸易收支的恶化,会降低总需求,从而导致本国的收入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下跌。从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来看,2005年汇改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开始呈现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的趋势,汇率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3 人民币汇率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本节对 2006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月度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ADF平稳性检验。得到平稳性数列之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得到大致的影响因素与物价水平之间是具有正方向的关系还是负方向的关系。

3.1 数据描述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CPI数据为月度同比,即本月与上年同月的变动比率,作者据此计算了以2006年1月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定基指数,其中月度环比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月度报告。

(2)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ER):本文直接引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数据。PBC公布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属于间接标价法,其数值下降表示人民币升值,数值上升表示人民币贬值。该指标数据来源于BIS网站。

(3)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我国反映出厂价格的指数有两种,国家统计局编制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本文选用的是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企业之间物质商品集中交易价格变动的统计指标,是比较好的测度通货膨胀水平和反映经济波动的综合价格指数。其公布的数据亦分为月度环比和月度同比,作者据此换算为以2006年1月为基期的数据,换算方法与CPI的换算相同。该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外汇储备额(FER):该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

(5)国际原油价格(OIL):主要采用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该数据来源于国际石油网。

(6)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该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

3.2 实证分析框架与检验结果

(1)平稳性检验。通过检验,我们看出原始序列并非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对原始序列取差分进行研究。在选择滞后期数(k)时,采用赤池信息标准AIC和施瓦茨标准SC最小化原则。通过对CPI 、ER、CGPI、M1、FER、 OIL等变量的ADF检验,发现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无法拒绝,即变量的原始序列是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可以拒绝非平稳的原假设,因而我们可以认为,CPI 、ER、CGPI、M1、FER、 OIL等变量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认为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接下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研究各个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相互关系是如何发生作用的。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下表结果:

(3)模型的结论。从上面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本模型的拟合优度系数是0.846764,这表明本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F统计量为100.1682,而它相对应的概率为0,这表明本模型的线性关系比较好。对各变量的经济意义检验:常数项c=3.925547,为正数表明在其他各个变量为零的情况,物价水平依然是变化的,依然受到影响,说明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是多种的;人民币汇率(ER)的系数是-0.213796,表明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是存在负的线性关系,即人民币升值,那么对应的物价水平应该是下降,但在日常生活中,物价水平一直在上涨,说明物价水平受别的因素的影响;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系数是0.387258,是一个正数,说明物价水平是随着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的不断增大而上涨的;货币供应量(M1)的系数是0.002482,是一个正数,说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是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的话,那么对应的物价水平应该是上升的;外汇储备(FER)的系数是0.001203,是一个正数,即物价水平是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而上涨的;原油价格(OIL)的系数是0.021085,是一个正数,说明物价水平是随着原油价格的提{而上涨的。

4 政策及建议

4.1 不断完善外汇市场

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是非常关键的。应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鉴,充分降低准入标准,放宽限制,赋予各种金融机构更大的权利,并且积极开发增加外汇交易品种,不仅仅局限于即期交易,还有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衍生品,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交易关系,使市场更多元化,提高市场的竞争性及其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

4.2 进一步改革价格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体系经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升得多,降得少,没有跟随经济的波动而做出相应的完全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运行,造成市场的紊乱,也间接造成了价格的紊乱。因此,完善价格体系,积极改革价格调节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方面应该完善资源配置,形成以市场经济引导的价格调节体系,让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高低,让价格体系根据市场的信号做出合理,正确的反应;另一方面,逐渐地让政府退出对价格的干预,实现由政府定价向由市场经济定价的转变。同时,预期在通胀形成中也占据着关键作用,所以应该尽可能地让人们对未来物价的稳定充满信心。

4.3 强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一是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和国际监管合作。要理顺监管体系,进一步明确分工,划清职责,防止监管疏漏和重叠,避免增大监管成本,影响监管效率;二是加强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金融体系。一个安全、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三是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防止国际游资自由进出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参考文献:

[1]陈六甫,刘厚俊.人民币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J].金融研究,2007 (4).

[2]封北麟.汇率传递效应与宏观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3]范志勇,向第海.汇率和国际市场价格变革冲击对国内价格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6(2).

[4]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导效应[J].财经研究,2006(7).

[5]卜永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1(3).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3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1-02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的鉴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起步较晚,我校细胞工程教研室于2009年首次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必修课,2011年后陆续在医学各专业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根据开课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动物学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促进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实际参观法。实验动物设施这一部分内容,单凭课堂讲述,学生很难接受,也没有兴趣。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参观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动物中心普通级动物实验室和饲养室及屏障环境设施,边参观边讲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屏障系统的人流、动物流、物流以及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录像监控系统等。通过参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说教转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教,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1]。例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这一章,内容包括各类不同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举例。要掌握某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学生熟悉该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若单一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则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换位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视频等声像资料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利用视觉效果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讲述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如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给药方法、采血法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本的内容及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

二、适当增加实验课,实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亟待改进的部分在于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使得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学2009年刚开课时,实验学时为15学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信息反馈,2012年后,实验学时增加到27学时,主要内容有常见实验动物的编号和标记方法、雌雄辨别方法、抓取保定方法、麻醉方法、采血方法、给药方法、处死方法、输精管结扎技术及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制作等。实验课上,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验课,能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实验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本实验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动物实验操作,如大小鼠、豚鼠、家兔等的抓取与保定、麻醉、采血采尿、给药以及组织采集等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综合实验,如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很多知识和基本操作在这个综合实验中得到应用。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该动物实验提供技术帮助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重视动物福利,培养学生“3R”伦理观念。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除了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以外,还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学的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3],甚至完全没有此方面的意识,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贯穿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的讲解非常重要。在实验课中给学生引入3R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到动物福利,树立了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知识,动物实验遵守“3R”原则,并且能将其推广到今后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去。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信息摄入量

由于医药领域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相对落后的实验动物学教材已经无法跟上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步伐,网络教学正好能够弥补此缺陷。教研室于2011年开始进行实验动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放在实验动物学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主要应用如下:①采取录像的方式把课堂讲授难以理解和实验课无法开展的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无菌动物养殖、疾病动物模型建立、转基因动物制备以及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和突变系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②通过网络平台将实验动物学与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相关学科进行课程对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③建立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相关网站的链接,如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网、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验动物资源信息;④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环节,充分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这样的网络教学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对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自觉地将其正确地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为以后依法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丽,陈.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10,(4):31-32.

[2]曾昭智,江涛,张锦红.医药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12-314.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5

1.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研素质

药理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如果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则很难培养出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医药人才。实验是药理学的基本实践和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思维。[1]药理学实验的特点是活体动物实验,因此有必要在实验教学中贯穿并强化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伦理观念,让学生了解和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学原则,善待实验动物,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重要意义。[2]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尊重和珍惜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基础,为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无私奉献,对动物的尊重实际上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通过生命伦理观教育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1.2促进医药研究与生命伦理观的良性互动

随着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相关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进行生物医药研究的临床试验前,必须首先要在动物体内完成临床前的试验研究,比如药理学研究中涉及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都需要在实验动物的体内完成。对于动物实验,我们既要认识到实验研究本身有利于生命科学发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动物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体现。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强化生命伦理观教育,创造良好的伦理环境和氛围,遵守特定的伦理准则,在获得研究成果的同时,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动物实验和动物伤害,在不影响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在实验过程中尽最大可能降低动物的痛苦。[3]通过早期深入实践生命伦理观教育,增强学生关爱、善待动物的人文情怀,促进医药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

2实验动物伦理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2.1动物福利

1976年,Hughs提出“动物福利”的概念,是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4]目前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动物福利是1992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提出的动物享有“五项自由”的基本福利,即动物应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疼痛、伤害和疾病的自由;表达行为天性的自由;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简言之,动物福利就是要让动物活的舒适,死的安乐。[5]动物福利的对象包括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有感觉和感情的生命实体,也具有感知快乐、悲伤、恐惧和痛苦的能力,和人类一样有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但它们从出生之日就注定要贡献于人类,作为替身为人类健康而献身。虽然实验动物推动生命科学进步,但当人类将其用于科学研究中时,其前提是已经剥夺了动物的个体自由权利,它们在人类面前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更应该尊重和善待实验动物,维护它们应享有的福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并不是反对进行动物实验,而是要最大限度的保证实验动物享有生命的基本乐趣,而避免在痛苦和悲惨的遭遇中死亡。只有充分维护和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使它们免受各种额外的痛苦,保持身心健康,实验动物才能真正标准化,实验结果才能准确可靠。

2.2“3R”原则

1959年,Russell和Burch在研究动物实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撰写了《人道主义的实验技术原理》,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研究中的“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减少(Reduction)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不应盲目增大动物样品数,而应着重提高实验的精确性;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他方法替代动物实验,如采用离体实验代替整体动物实验,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进行实验;优化(Refinement)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技术和手段等方法优化实验过程,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如合理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镇痛剂等,减轻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不适和疼痛等。[6]为使动物权益得到保护,目前该原则已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和遵循的动物实验指导原则,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使用实验动物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要求在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3R原则。

2.3AAALAC认证

1965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证管理委员会(AssociationforAssessmentandAccreditati-onofLaboratoryAnimalCare,缩写为AAALAC),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它通过自愿的评估和认证计划,促进在科学研究领域执行仁慈和负责的动物管理、动物使用和动物福利,以提高科研、教育和试验质量。AAALAC坚持有限目标原则,为善待实验动物提出了行为规范和行动参考,为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提供了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广泛认可,减少了实验重复的次数,增强了实验数据的共享。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为了确保动物实验的质量,增强实验数据的可信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药品审评局(EMEA)均推荐在有AAA-LAC认证的实验室中开展动物实验。[7]世界500强医药巨头也联合申明它们的医药产品的相关动物实验都必须在AAALAC认证的研究机构内完成,这表明AAALAC认证已经成为进军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基本要求。只有通过AAALAC认证,我国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评价技术平台才有机会实现与国际接轨。

2.4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状况

英国作为动物福利立法的“鼻祖”,率先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动物福利法律体系。美国在动物福利保护这方面也走在前沿,1966年,美国颁布了《动物福利法》,这是最早的一部与实验动物管理有关的法律,对猫、狗、兔、鱼类、猿类等动物实验方面的要求做出了规定,并在1970年、1976年、1985年和1990年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修订,不断地完善,对于动物的保护范围是逐步扩大的,1985年又通过了《改善实验动物福利标准法》修订案,新法规增加了大量针对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管理中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实验动物福利的保障在这些法规的实施中得以具体落实。在亚洲,日本、韩国等也先后制定了动物福利法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我国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我国实验动物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文件,对实验动物的饲养、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首次引入生物安全和动物福利的相关内容,鼓励开展替代方法研究。虽然我国引入动物福利的概念相对较晚,与国际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验动物管理尚未在全国范围内立法,动物福利制度建设并不十分完善,但我们仍在继续努力。

3关于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对于刚刚走进实验室的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环境等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待实验动物的态度和方式良莠不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忽视动物生命需要,不善待动物甚至虐待动物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动物伦理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改变实验操作只为实验目的服务的传统观念。

3.1强化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生命伦理观认知,使学生具有爱护实验动物的伦理意识

我校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医学生,药学专业学生是在近两年新增了药理实验课。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实验步骤及操作技术外,可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及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实验动物伦理教育,向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的合理性及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实验动物伦理原则,满足动物的福利需求,在实验过程中善待动物,尽可能操作仔细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伦理意识;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并对动物尸体进行分类和统一处理,维护生命的基本尊严。此外,动物也是有感觉的生命体,在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维持课堂秩序,避免大声喧哗刺激动物;对于在实验中因操作不熟练而意外死亡的动物,一定要注意与存活动物的隔离,避免引起动物的恐惧和应激状态,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3.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遵循使用实验动物的“3R”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动物实验

我校医学生的药理学实验目前整合在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这种课程设计就是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动物实验进行整合后设计实施,这种模式也是遵循“减少、替代和优化”3R原则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动物资源,注重了不同实验课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衔接,使得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将操作利益最大化;此外,还通过PPT动态演示、模拟示范教学、微课教学等多种模式尽可能减少活体动物实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进行现场示教,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比如麻醉意外所导致的动物死亡。尽可能避免因实验而造成动物不安,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和伤害,比如动脉插管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导致动物失血过多等,进而避免因实验失败而增加受试动物的数量。

3.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践行动物伦理学原则

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授课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自觉在实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遵循动物伦理学原则,注重言传身教,强化并提高学生在动物实验过程中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心不仅体现在对动物福利的保护方面,也体现在对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在实验教学中处处体现出负责的实验态度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在授课前对每一批实验药品进行认真核对和检查,同时观察并了解每一只受试动物的状态。由于实验教学是小班教学,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参与实践,因此教师要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既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领悟到责任心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任何一个简单的动物实验都需要参与其中的实验者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3.4加强动物实验的实施管理,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实验失败浪费动物

对实验动物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生物学实验 生态伦理 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任务,正确认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认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对培养新一代生物学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伦理观的变化

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全面而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则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支撑,而且在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部分安排了以下一些采集、观察或解剖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叶芽的结构;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血涂片;用显微镜观察蛙蹼(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观察剖开的哺乳动物的肾脏。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目标部分都共同提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目标”删除了上述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这是我国生物学教学史上首次对实验动物提出保护要求,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通常,生物学实验都要使用生物作实验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整个《生物课程标准》就没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及解剖动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上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不仅是教学内容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变化,更体现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原则。

二、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加强和完善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师范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和动物生理学等实验教学中,大量解剖植物和动物,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生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生物实验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不仅面临生物资源保护、实验材料短缺的问题,更与全世界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植物学实验

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部分。植物形态解剖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有各种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倡导节约实验材料的原则,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尽可能采集周围环境中一些易于生长、数量较大,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小的植物器官。如在滇中地区,苦樱桃(Prunus majestica Koehne.)的花在12月就开放,可用苦樱的花代替桃花。同时,可以在生物园地或实验室提前栽培一些需要的实验材料,以备需要时采用,这样既美化了园地或实验室,又提供了实验材料。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涉及到不同类群植物的采集解剖、鉴定等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减少实验材料的采集,提高实验材料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或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教师要反复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资源的教育,不采集国家保护植物,减少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数量,提高制作标本的合格率,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采集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和破坏。植物标本的采集以不影响该植物的生长为原则,小型植物不能大量采挖。

2.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无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面临的是很多实验动物(材料)不足的问题,如蚯蚓、河蚌、蝗虫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除节约实验材料外,也可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如用人工养殖的动物代替野外自然生长的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涉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动物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两栖类、爬行类实验动物越来越少。改革动物学实验内容,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般不再提倡采集动物,制作动物标本。

3.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

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使用到的实验动物较多,如:鱼、蟾蜍、蛙、鸡、鸽、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猫和狗等,而且使用的数量较大。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正受到来自动物权利运动的挑战,如何吸收动物权利运动中的理性成分,改进和规范这类实验,使不必要的实验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在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使用动物做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程序必须是有利于获取新知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②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原则。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英国动物学家拉塞尔・罗素(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伯奇(Rex Burch)于1959年在《人道试验技术的原则》一书中提出的“3R”原则,被公认为指导动物实验的基本准则。所谓3R,就是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的原则。“减少”就是要求在实验中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使用的数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准确性;“优化(精细)”就是确保动物在麻醉、镇痛和镇静剂或其它适当的手段作用下进行实验,不使其遭受不必要的伤害或痛苦;“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组织细胞培养、各种活体外试验或计算机模型,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来加以代替。目前,实验动物的替代也包括用相对较低等的动物替代相对较高等的动物,以非动物实验方法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经过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科学研究人员数十年的宣传、接受和实施,3R原则已经成为在生物和医学研究中使用实验动物的职业道德准则。

③看到动物剧痛不能缓解时,应迅速采取人道主义的、可接受的方法使它安乐死(easy death)。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另一类是化学方法。如对脊椎动物实施安乐死时,鱼类常用麻醉或切断靠近头部脊髓的方法;两栖类中的蛙,常用探针刺入枕骨大孔,然后将进入头颅的探针通过横向和纵向搅动,快速破坏蛙脑,以达到处死目的;爬行类动物安乐死常用砸碎颅骨、断头、颈椎脱臼法。哺乳动物安乐死往往用颈椎脱臼法、麻醉法。实验完成后,实验中的死亡动物、动物组织、排泄物、垫料、吃剩的饲料要用防漏塑料袋盛装,并密封深埋或在专用焚化炉内火化。

④动物实验期间为动物提供数量充足又能满足其营养平衡的饲料和新鲜饮水,禁食和禁水的实验只能短期进行,不应损害动物的健康。

⑤低等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昆虫等,都能提供许多基础的生物学信息,应在尽可能少用高等动物使用的前提下,多采用低等生物。

⑥动物实验中应尽量避免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微生物、电离辐射、毒性化学制品、成瘾性、各种醇类、致痛剂等。实验中不使用电休克及导致衰竭的操作或其它引起痛苦的刺激。

⑦不使用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生物学教学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温计萍.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02):111.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