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1
一、20__年上半年度所做的工作
1、组织开展“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宣传重点的第二十七届“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积极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
3、组织完成项目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共申报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野生动植物监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4类项目23项,总投资11603.2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9261.8万元。一是新申报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额度103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8312万元;二是申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4项,总投资354.4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60万元;三是组织开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等11个单位完成了20__年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总投资691.7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69.8万元;四是组织郑州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灵宝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汝南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3个国家级监测站的20__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7.0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20万元。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及20__年投资计划。
4、组织指导国有林场灾后重建工作。20__年春节前后,我省信阳、南阳、洛阳、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遭遇50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雪袭击, 由于受灾国有林场大多在深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平均积雪厚度达50余厘米,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60余厘米,致使全省58个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基础设施、野生动植物和国有林场职工个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害,直接损失达28902.8万元。针对我省国有林场受灾情况,组织编制了《__省国有林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指导全省国有林场恢复重建工作。
5、组织开展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因省重点工程河口村水库建设的需要,我们组织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召开保护区涉及的济源、焦作、新乡3市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座谈,研究调整方案,并组织编制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论证报告》、《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整后)》,填报了面积及功能区调整申报书,并按程序由省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致函报送。
6、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要求,与计划财务处共同完成了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等7个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组织了对新县连康山、灵宝小秦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验收工作。
7、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8件,其中人大提案5件,政协建议3件,均按时给予答复。
8、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审查。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规规定,对安阳—洛阳天然气管道工程、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博爱—郑州输气管道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第二回100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穿越保护区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不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9、积极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国家拟下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意见,进行了改革前有关情况调研和统计。为更好的掌握国有林场工作现状,5-6月份,全省分4片召开了国有林场场长座谈会,听取了国有林场 工作汇报,了解掌握了全省国有林场有关情况,为下一步国有林场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10、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作。元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__大鸿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300.00公顷,建设单位为禹州市鸠山乡人民政府。至此,全省国家森林公园达到30处。按照有关程序,组织考察了灵宝河西村申报的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待专家考察论证后批复。
11、全省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为有效应对森林旅游安全风险,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和森林风景资源安全,结合国家林业局有关通知精神,制定下发了《__省林业厅关于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了森林旅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对森林旅游经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
12、行政审批工作。上半年共办理《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出省运输证明》36份,《__省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运输证明》5份,完成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核3项,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批5项,经营利用审核1项(国家林业局已批复),审批2项。
13、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普查。按照国家林业局通知要求,对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机构、人口、规划、经费、资源、旅游等因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从而全面掌握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14、完成了部分物种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完成了虎皮、豹皮及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原材料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并上报国家林业局。
15、开展森林公园调研工作。今年上半年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全省森林公园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省森林公园有关情况,为今后全省森林公园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16、朱鹮繁育获得新突破。国家林业局去年调拨到我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只朱鹮,今年已繁育成功。3月,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领导实地考察了朱鹮人工繁育、放归自然项目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17、完成厅统一安排的造林督查和集体林权改革督查。3月,由我处带队,对郑州、开封两市春季造林进行督查,及时掌握造林进度,帮助两市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加快造林进度。5月,由我处带队,对郑州、开封两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督查,帮助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讨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18、承办全国旅游交易会相关接待任务。4月,由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了“20__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按照会议总体部署,我厅负责接待辽宁省代表团,由我处具体承办。同时,我处还接待了厅交办的接待黑龙江森工集团代表团任务。会议期间,我处派专人搞好后勤服务,保证代表用车,帮助他们安排食宿、领取证件及资料等,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19、承办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4月,中国林场协会在郑州组织召开了“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湖北、湖南等7个省份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处具体承办了会务,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保障。
20、协助中国林场协会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调研。4月下旬,中国林场协会沈茂成会长一行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进行调研,我处陪同沈茂成会长实地察看了洛阳五马寺林场、鲁山林场、石漫滩林场和修武林场,并分别在五马寺林场和石漫滩林场召开了部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座谈会。沈茂成会长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上半年,全处同志以贯彻实施《__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主线,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职责内的各项工作,保证了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监管体系建设、疫源设病监测、国有林场改革及森林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处全年责任目标14项,其中4项为全年性工作,其他10项工作中有8项已开始实施或部分完成,还有2项工作计划安排在第三季度完成。由于我处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性强,非计划内的应急工作多,影响了全年目标进度的完成,对照全年目标任务,今年下半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二、承担的列入省政府下达责任目标的任务完成情况
林业厅20__年度责任目标涉及我处的任务有2项,一是
“森林旅游收入达到21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二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具体完成情况是:
1、森林旅游工作。经初步调查,截止6月底,预计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将超过2亿元。受灾害和节假日调整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森林旅游保持平稳,增速较往年减缓,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和森林旅游收入基本于去年持平。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目前森林旅游呈现日益好转的局面,森林旅游人数和经济收入将稳步上升。
2、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向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报送疫情报告单181份。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落实淮滨、封丘、孟津3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20万元。
三、下半年工作基本思路
对照年度目标任务,除做好全年性的工作外,下半年我处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组织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宣传教育活动;
2、举办全省第二期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
3、举办第二期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班;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2
__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原生性天然林及其生态系统;以南方红豆杉、黑颈长尾雉等为主体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__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42848.4公顷,其中核心区14720.8公顷,缓冲区11101.3公顷,实验区17026.3公顷。
__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森林生态系统原生性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保护区的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__水电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其保护价值非常重要。据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819种,大型真菌185种,陆生脊椎动物382种,昆虫10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0种,植物27种。保护区有88种野生兰科植物且物种个体数量较多,是__野生兰科植物属种最多、系统发育最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近几年来,保护区致力于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水资源涵养能力,妥善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逐步使保护区向设施基本完善、管理科学先进、环境优美良好方向迈进;保护区对淹没区内红水河流域珍稀野生植物及古树实施迁地保护,建立了__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基地—__大峡谷野生珍稀植物园、兰花园,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4000多株,兰花75种2万多株(丛)。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首先是对保护区范围内的荒山和残次林进行封山育林,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第二是对保护区水库周边的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改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质。第三是在保护区内禁牧、禁伐,让森林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使保护区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第四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木采伐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采伐天然林种植食用菌,确保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第四是积极做好特色中草药在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培育、繁育和试点种植等工作。保护区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技术人员对保护区辖区内的原生中草药品种、环境进行调查,并与区内中医药材科研单位的专家联系,在科研专家指导下对一些具有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培育、繁育和推广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基金,除增加财政拨款外,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以及__电站的支持。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议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提高库区上游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五)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标本兼治。要重点支持保护区内的新农村建设,从项目、资金、技术和对口支援上优先安排,将移民安置、林业生态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村庄的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相结合,与农家生态旅游等增收项目相结合,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畜分离,建设化粪池,发展沼气池,优化生活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林学类课程;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3-03
Thinking on conjunctions between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
Zhang Min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Jiangsu Nanjing 210000)
Abstract:As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course reform,conjun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has become a noteworthy subject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course on forestry and course on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junctions among related courses,clearly expresses the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courses on forestry on the course of site investigation of forestry cases.Besides,it raises some detailed measures for conjunction on aspects as building the cultivation plan,confi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urse design,as well as teaching practice,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refined course and special course.
Key words:Course on forestry;forestry case;site investigation;conjunction on different courses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为森林公安机关培养人民警察和培训在职森林公安民警的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办理森林案件所必需的公安的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林业知识。《森林案件现场勘查》是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主要讲授森林公安在办理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有林地、森林火灾等森林刑事案件的勘查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要紧密结合我国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吸收犯罪现场勘查实践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根据森林案件的现场特点、勘验对象的特点以及勘验技术的特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林业技术和动植物识别的基础知识来勘查。
通过对已学习过该课程的侦查学2010级两个区队68名学生的随机调查,学生一致认为本课程是森林警察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是学校“立足林业,面向公安,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该课程应以《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等林学类课程为基础,辅助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调查的68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特别提到该课程的学习要以林学类课程为基础,才能真正学好。因此各门课程在制订计划时,要不断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1]。如何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担任这几门课程的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建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森林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确定林学类课程的知识点
“衔接”一般指的是事物相互联系[2]。不同学者对课程衔接的理解不同。Oliva认为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Ornstein&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垂直的组织,也可以是水平的组织[3]。笔者认为课程衔接首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应按照森林公安执法工作的需要,确定知识点。林学类课程应包括六大知识群,即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基本知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植物保护;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六大知识群由四门课程组成,即《森林资源管理概论》、《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森林防火》。其中《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主要介绍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及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森林的基本知识,涉案林地面积测算、涉案材积的测算、木材材积测算,森林区划与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林地管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与木材管理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国家重点保护、省级和三有动物),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现场物证提取的主要技术要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的运用。《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主要介绍森林植物的基本概念及其保护意义,植物分类基本知识,中国植物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其识别,防火树种,植物案件侦查及物证收集和样本保存。《森林防火》主要介绍森林防火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林火基础理论,森林火灾的扑救及扑火安全,森林火灾损失的调查与评估,城镇消防基础知识等。通过以上知识点的介绍,为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提供帮助,提高现场勘查工作的质量。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要注重对林学类知识的应用。
二、明确各知识点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支撑作用
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段或某一学科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科书编制等宏观与微观体系化上的最优组合[4]。从课程内容方面来考虑,在林学类课程涉及的六大知识群中,我国森林资源概况、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及森林的基本知识应作为学习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方针政策,明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对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名词术语有真正的理解,如森林的概念、森林特征的描述、我国森林采伐的方式及各方式的实施要点、森林更新、森林区划的概念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更容易读懂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制作卷宗时,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案件,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掌握涉案林木材积、木材材积的测算、林地面积测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森林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区分刑事案件和林业行政案件,对案件进行准确定性。掌握基本的测算技能,可以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准确判定物证提取的要点、记录涉案面积与材积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到位,防止调查数据的遗漏,为技术人员进行下一步的详细鉴定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资料。
学习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的识别与鉴定技术,使学生牢固树立野生动植物作为物证的意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识别野生动物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野生动植物的识别与鉴定的基本技术。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明确涉案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及保护级别,对一些物种和树种的认定提供了方法和依据,以对案件进行正确定性。在现场勘查中确定物证提取的技术要点,以正确获得涉案野生动植物物证,如何很好地保存物证材料,为下一步送检做好准备,对快速破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习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熟悉森林火灾的扑救、扑火安全和森林火案的侦查等相关内容,掌握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现场勘查中,能进行森林火灾现场特点分析,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根据植被的燃烧痕迹,确定是地表火、树冠火还是地下火,过火范围及火场总体态势,依据不同森林火灾种类特点,结合风向、风力、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等对火势趋向的影响,分析研究现场急进火或稳进火的蔓延规律,结合现场访问情况和灾前现场基础资料初步判断森林火灾案件起火点,以准确判定案件性质。
三、认真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衔接
明确了各门课程介绍的主要内容及支撑作用后,就应该寻找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好两类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应包括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美国课程学者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的组织富有成效,课程编制必须符合3条标准,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5]。“继续性”是指在课程设计上应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程序性”或“阶段性”则强调后一经验需在前一经验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统合性”是指“横”的联系。它考虑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即把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作为学生全部能力的重要一环来加以促进,而不是把它作为孤立的能力。林学类课程作为《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基础,后者应是前者的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和深化,把两者的学习进行综合而不是孤立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林学类知识与法律知识、公安执法知识进行综合,使两者相辅相成。但应注意的是要提倡两者结合,决不是学点林学类知识,学点法律知识或执法程序就可以,不是简单地林学类知识与公安类知识的相加,而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并合理利用。这就要求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均应熟悉林学类知识和公安类知识,讲授林学类知识的教师在介绍相关知识时,重点要讲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着重从合理、合法的角度进行介绍,并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办理森林案件中所起的作用。讲授《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教师重点要讲清森林公安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的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勘查工作的各个环节等,而且要注意对相关林学知识的后续应用(不需再详细展开),如涉案森林特征描述的专用词语、径阶、材积与蓄积量、出材率、主伐、抚育伐等,不能讲外行话和非专业用语。
2.在制订各年级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与《森林植物识别与鉴定》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来学习,《森林资源管理概论》与《森林防火》课程要安排在前两门课程之后,前面的课程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在学完以上几门课程后,即安排《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不能相隔太远,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衔接,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
3.收集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样本,使学生尽快了解现场勘查的项目和内容,熟悉现场勘查笔录在森林案卷中所起的作用,掌握盗伐滥伐、野生动物、森林植物等不同案件中林学类知识在现场勘查中的操作技能和勘查要点,掌握现场笔录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林学类知识和法律、公安等知识在侦破森林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收集办理森林案件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形象、具体地掌握森林案件的侦查过程。
4.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都比较大,可以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将几门课程结合,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为学生设计出各种类型的模拟现场,从接报案开始到现场勘查、调查测算涉案现场的面积或林木材积、认定涉案的物种或植物种类,对案件进行定性,让学生确定处罚的方法和额度。通过综合实习和训练,使知识体系更完善,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自己设计案例。在案例中应用到林学类知识,如描述发案地点,要用到森林区划系统;描述涉案森林特征,要用到森林结构特征,并能根据林分调查方法进行某些特征因子的调查;会对涉案面积或材积进行测算,学会对案件进行定性。设计野生动物、森林植物案件,应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确定现场的程序、步骤等。
6.改革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不同课程间的综合考核,在考核森林案件现场勘查相关知识时,增加对林学类知识的考核,具体考核林学类知识在森林案件现场勘查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7.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进行研究,做到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学中所需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注重应用性。通过课程间的渗透、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会产生重复和某些漏洞,防止造成学生单向的、机械的、复现性的思考习惯,这样不利于发展他们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8.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在实验室建设中,打破系部、教研室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为学校节约场地和经费。开放实验室,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如在《森林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中都用到的GPS、罗盘仪、全站仪、测树仪、绘图软件等,可由一个实验室购置,其他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用到时,可以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9.编写合适的教材,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的依据[6]。根据以上对林学类课程与《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建议结合教学内容和森林公安工作的实际,编写具有森林公安特色的教学,将现场勘查相关知识与林学类知识有机整合,编写出版教材。
课程横的衔接应发挥联结性与功能性。《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课程的编排不仅要考虑与林学类课程的衔接,还应顾及其他课程间的联结,如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林业法与森林公安执法等。美国学者拉姆利曾经说过,人类知识具有完整性,即使在自然科学,其部分内容有时亦与社会科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说明学科本身的知识不但具有统整性,且在不同学科或领域间彼此亦有横的联结关系。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多顾及不同课程间的呼应与联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其功能性,重视其应用性,如不同案件的具体勘查方法的介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只有重视了课程的衔接,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体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3.
[2]龚学胜.当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3]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14.
[4]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7-60.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6.
[6]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1,(6):46-47.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雷公山;苗族;野生;食用植物
中图分类号: R931.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62
贵州雷公山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47300公顷。地理坐标:东经108°05′~108°24′,北纬26°15′~26°32′,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正处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极为明显的分水岭高地。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全年中,1月均温山麓4℃~6 ℃,山腰1.3℃,山顶-0.8℃;7月均温山麓23℃~25.5℃,山腰20.5℃,山顶9.2℃。相对湿度85%~91%。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雷公山地区是苗族聚居区,区内及周边分布着34个行政村,60多个自然寨,3万多人口,自古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传统,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及采食,发现有许多可食且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现收集整理后,供广大消费者参考。
1 雷公山保护区植物资源概况
雷公山保护区现已查明的各类生物有5084种。其中,高等植物2582种,分属278科954属。其中种子植物177科721属1962种;苔藓植物59科142属353种;蕨类植物42科91属267种。自然分布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贵州省级保护22种;雷公山特有种10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0属65种,大戟科大戟属9种;大型真菌50科112属263种。
2 保护开发建议
2.1 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
雷公山区野生食用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及大型真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是保护这些野生食用植物的重要措施,有些种类,其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该物种就无法生存,甚至导致该物种的消亡。
2.2 野生食用植物的开发
对香菇、紫萁、木姜子、野花椒、大百合、白芨等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高的种类,开展人工种植试验,扩大种类数量,形成产业,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森林公园;资源特点;森林经营
中图分类号:F5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04-02
1 引言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奇峰三千,秀水八百”闻名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北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公园管理处所在地距张家界市区32.0km。公园西起朝天观与永定区教子垭镇接壤,南抵永定区沙堤乡,东邻湖南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北靠湖南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4 779.0hm2,其中公园经营总面积3 086.6hm2,张家界、袁家界两个代管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 692.4hm2。公园境内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属泥盆纪地层,土壤以轻砂质中厚层黄壤为主的土壤类型,并呈垂直地带性区域分布[2]。
2 张家界森林资源特点
2.1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林地利用率高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国土总面积为4 779.0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4 524.4hm2,占总面积的94.7%,非林业用地254.6hm2,占总面积的53%,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之和达到4 486.5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比例达到99.3%,林业用地利用率较高, 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3.9%。莽莽林海,为森林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 生态公益林面积大,符合森林公园保护利用的方向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张家界国有林场,同时也是湖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遗产地。公园境内的林地已全部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地,林种全部为自然保护区林,符合森林公园“立足生态旅游,强化生态保护”的经营利用方向,有利于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3 杉木纯林面积较大,且生态安全隐患严重
在森林公园的乔木林总面积中,杉木人工纯林面积达到1 411.7hm2,占乔木林总面积的35.9%,占人工林面积。而在杉木林面积中,成过熟林面积达到1 006.0hm2,占杉木林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12%,林木严重老化,特别是经过2008年冰冻灾害后,杉木成过熟林普遍出现断梢、枯立,枯倒木随处可见,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灾害的潜在风险较大。同时,由于多年禁伐,林分密度较大,林下灌草植被稀少,林内枯立木、病腐木较多,不仅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而且不利于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2.4 退耕还林初显成效,景观质量得到改善
张家界森林公园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全面禁伐,并结合生态旅游环境的改造提质,对公园境内的部分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到2008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235.1hm2,占公园总面积的4.9%。完成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5.5hm2,公园自助实施退耕地造林169.6hm2。目前大部分耕地造林都已郁闭成林,境内破碎的森林景观得到一定的修复,景观质量得到逐步改善。
3 森林资源的经营思路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景区的重要自然景观要素之一,在维护景观结构稳定和提升旅游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演替是实现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根据森林公园“立足生态旅游,强化生态保护”的经营利用方向,提出了景区内森林经营的主要思路:
3.1 加强保护宣传,建立宣教中心
森林公园成立后,乱捕滥猎、非法猎捕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行为虽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违法行为仍偶有发生,当地少部分群众的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建议深入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科研、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丰富人民群众的野生动物知识,把热爱野生动物逐渐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开展野生动植物执法检查活动。
3.2 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对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弄清分布、数量、受危程度、生境质量好坏、受危原因等,由此确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做好种群及其生境的定期监测工作,尽量保护好海拔800m以上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公益林),确定一些林地作为珍稀动植物繁育的天然场所,确定重点保护区域并搞好保护。建立信息资源中心,收集信息,确保有效管理。在森林公园管理处安排作为信息资源中心,配齐办公设备的处所。收集一定的资料、信息,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分类。
3.3 加强宣传和保护特色群落
张家界的特殊立地条件形成了5类具本地特色的群落,包括楠木林(宜昌润楠、利川润楠);楠木、苗山柿林(宜昌润楠、利川楠、薄叶润楠、木姜润楠、苗山柿);枫香、光皮桦、硬毛山香圆林;山羊角、拟赤杨、楠木林;武陵松林,为保持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特色景观,需要对这5类森林群落重点加以宣传和保护。
3.4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站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在黄石寨、琵琶界、朝天观、卸甲峪、麻田垭、鹞子寨、金鞭溪、砂刀沟、袁家界、杨家界建立10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站,对张家界森林公园内的野生种植物种类、种群数量、分布、动态变化以及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迁移和活动区域等进行持续、定点监测,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3.5 加强水、大气、土壤、地质监测
在公园4条溪流设置水质、水量监测点,监测公园气候、植被变化对水质、水量的影响;在袁家界、黄石寨、朝天观、马公亭设置4个气象观测站,对公园的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分海拔建立土壤成份监测点,定期进行测土配方研究工作。对公园地质状况进行研究,为改良土壤和透地适树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地质灾害发生,保证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3.6 完善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设
结合保护监测站网络,完善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建设,在样地布设、人员培训和仪器配备等各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增强森林公园可持续旅游研究的能力,为实现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7 发掘现有资源,完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保护好现有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张家界森林公园丰富的林木、林下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张家界森林公园作为湖南省的生态旅游示范窗口的宣传作用,通过建设珍稀树木园、药用植物园、名人植树园、专类专题文化园(楠木园、梅文化园、木兰园)、生态文化长廊(竹文化长廊、龙虾花观赏长廊)、生态观光果园等,完善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体系,并通过生态旅游对四方游客集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3.8 改造杉木成过熟林,优化森林景观
作为湖南省旅游的窗口示范景区,张家界承担着向外界宣传湖南、宣传中国的重要责任。保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对景区的旅游和周边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公园内森林资源的经营要在监测、保护的基础上,在维护森林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对遭受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普遍断梢的杉木成过熟林进行景观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改造要按照景观生态学、森林美学原理,营造杜英、珙桐、玉兰、银杏、鹅掌楸、樟等乡土树种,逐步改造公园内现有林相破败、生长衰退的杉木成过熟林,着力构建成地带性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组成的林分斑块,逐步利用季相变化明显的秋色叶树种以及开花乔灌木、观干或观果树种代替原有杉木纯林等,将林相色彩山单一的深绿色变为红、黄、绿等色彩相结合的优美林相,增加季相景观效果,同时保证森林群落稳定和生态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范文6
许多曾经的常见野生动物,现在也被列入了重点保护名录,足见野生动物所受危胁之严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我国有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宪法》、《刑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条款。我国建立了权属制度、规划制度、分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制度、保护区制度、档案制度、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较早的缔约国之一,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有关公约的国际事务,就国际履约中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率先完成公约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2001年6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为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同时,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了67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2020年以前,以西部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全面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线性工程,具有跨区域、跨地貌等特征。
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对照,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与铁路存在交叉区域。这意味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将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大规模的铁路工程建设,需对铁路线经过区域的地貌进行改造,例如植被的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因子的改变以及生态系统的割裂等,会逐步侵占、改变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尤其一些铁路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植被破坏等,严重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由于习性或觅食需要,动物通常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甚至有特定的活动路线。所谓“迁徙”就是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再返回来的活动,动物的迁徙往往有固定的线路。铁路建设中,由于工程的连续性和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可能阻断或者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路径,妨碍其繁育和觅食等活动,导致某些野生动物活动线路的改变,这些都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其面临风险。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的物理条件由于铁路建设,尤其是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大型施工设备的广泛使用,会造成铁路沿线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的变化。迄今,在环境保护领域,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所规范,但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些物理条件是通过能量对生命体造成影响的,而野生动物作为生命体受到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其不能很快适应外部物理条件的变化,就会受到惊吓、迁移或发生病变。
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青藏铁路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为其他铁路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经验。线路设计尽量躲避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段工程就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设置通道,方便动物活动和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宽度近60公里。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对于藏羚羊等中小型动物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3米。藏野驴、野牦牛等大型动物的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4米。沿线还设有大量的桥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也可供野生动物通行。并对野生动物通道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建立部门间的合作为掌握和检验通道设置的有效性,以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委托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和单位展开了野生动物通道监测、野生动物通道有效性评价,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多次召开野生动物通道专家研讨会。注重施工管理,减少人为干扰施工的噪声和扬尘会使动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而野生动物对环境的污染比人更加敏感。青藏铁路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都事先做了预测并设计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动物繁殖和大迁移期间完全停工,尽可能加快工程的速度等,把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完善法律措施的建议尽管青藏铁路在动物保护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措施需要进一步规范才具有普适性,才对我国铁路建设有指导意义。
完善铁路建设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铁路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把铁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结合起来,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部门间协调机制是指部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提高整体效率的运作过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从全局出发,重点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科学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切实解决不同部门职能中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或综合监督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建立铁路建设部门与沿途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其一,加强在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饮用水源等检测、调查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其二,建立铁路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合作机制;其三,建立协商机制解决部门间的争议和利益平衡。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完善其一,健全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铁路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审批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个人要为其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相应的责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应将分散的利益表达组织化,并通过组成临时性的参与组织和规范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来实现。对主动公开的信息应进一步增加内容和深度,其中包括,审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项目选址和建设方式、审批意见全文、审批时间等。其二,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野生动物保护环评体系。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从立法保护角度出发,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对人的功能,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的经济功能和间接的生态功能,仅仅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不能维护和加强野生动物对生态的功能,需要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水源等,从生态系统稳定的角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不是仅仅对特定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三,完善跟踪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监测标准,使之规范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铁路建设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主要措施,由于其作出在铁路建设之前,不可能对建设过程涉及的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跟踪评价制度,及时矫正措施以防止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保护其食源、水源、繁殖地、避难所、栖息地、保障其迁徙路线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