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教育理念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1

老年护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繁琐,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服务对象为老年人,应用性和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各级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在实际老年护理工作中的需求。各级卫生职业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卫生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电教课预实验课,并建立和完善实验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案,在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为卫生职业院校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老年护理教学的实训中心,以满足学校实际的老年护理教学需求。

2建设老年护理实习基地

养老事业不仅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保障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各级卫生职业学校可以和社会养老机构联合起来,建立老年护理的实习基地,这样既有利于社会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卫生职业院校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在建立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时候,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和社会养老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协商和协议等合作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老年护理实习基地的职能,并建立完善的实习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双方合作长久,实现双方共赢,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真正掌握老年护理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老年人群体不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在生活中多有不便,而且需要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理压力较大。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耐心细致,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尽可能在照顾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在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责任心。一方面,卫生职业院校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宣传,让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入学生心中,落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真正养成尊重老人、爱护老年的服务观念。另一方面,老年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典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护理服务中做到耐心细致。

4结束语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7级、2008级统招4年制护理本科生各两个班278名护生,男10名、女268名,平均年龄21.5岁。已完成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科研等课程的学习。按等同原则将2个年级的一班140人归为观察组,二班138人归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及所学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老年护理课程设计及教学的实施

两组均选用化前珍[3]主编的《老年护理学》,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均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课;主讲教师及实验辅导老师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即课堂讲授理论,实验室上实验课。观察组具体方法如下。

1.2.1.1老年护理课程的设计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3-6]初步拟定课程总目标,即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及教学规律细分若干个二级目标。根据二级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形式,如讲授、精讲点拨、角色扮演、护生小讲课、讲座、小组讨论、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课程进行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的形式包括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过程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教师批改作业及发调查表等。对评价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反馈。方案确立后,聘请2名老年院高级专业管理人员、1名老年科护士长及1名主讲教师、1名实验教师成立专家小组,进行论证修改,最终确立课改方案。

1.2.1.2实施教学

在课程的第一节课首先展示并解析课程总目标。在每一单元及每一节课开始时首先展示目标,利于护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把握。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第1、3、6单元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护生到老年院实习。上绪论课时先由老年院管理人员介绍情况,参观老年院,之后分组与老人进行交流,了解老人在此处的生活状况、愿望及需求,课后每人交1份参观感想。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选择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老人进行交流,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护生已初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基本具备了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能完成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健康教育及实施生活护理,如喂饭、辅助行走、轮椅运送、喂药、按摩、翻身、身体清洁等。对老年人护理时能关心体贴。课后组织教师点评、小组成员互评、护生自评,然后反馈矫正。

1.2.2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价:①理论考试。两组均实行闭卷考试,由教务处组织统一监考。②实践能力考核。编制6~8个典型病例,主要考察对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健康教育、健康评估、日常生活护理能力等。两组考题相同,各6~8个签,约10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由4名非任课教师分两组盲法评分。③教学效果评价。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已了解未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及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的意向等12项,每项均分是、否及不明确三级评价。于课程结束当天发出问卷278份,均有效收回。④实习出科成绩。全部课程结束3周后进入临床实习。选择2007级护生的实习出科成绩进行比较。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1。

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

2.32007级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出科考核成绩观察组54名护生中52名优秀,优秀率为96.30%;对照组53名护生中43名优秀,优秀率为81.13%。两者比较,χ2=6.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充分利用教改成果,实现培养目标

3.1.1以目标为中心设计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按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每个单元及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课程结束后,教学效果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尽管部分院校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7-9],增强了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评价缺乏标准,课程目标是否实现难以衡量。目标教学正是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保证。即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护生主动学习、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10]。本研究正是利用了以往教学改革成果,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增强了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日常生活护理等方面,观察组的自我评价亦相对高于对照组(见表2)。

3.1.2注重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出发点,而教学评价的结果又是调整教学目标的依据[11]。由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关注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注重“发展”的评价[12]。借鉴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目标教学建立了“反馈-调控“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反馈矫正手段。本次研究中,将目标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评改、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护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客观有效,并及时反馈,巩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达成度方面均相对优于对照组(见表2),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1导入课程、激发兴趣

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程,以“我们老了怎么办?你了解中国的养老现状吗?”开始绪论的学习。通过参观老年院,请其中的管理人员介绍情况,使护生了解到中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激发了护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了深入了解我国养老现状的愿望。通过PPT课件展示国外养老院的照片,提供相关的学习网址,指导护生查阅资料等,使其明确了社会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显示,在观察组护生中,了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的达65.71%,对老年护理工作产生兴趣的占63.57%,毕业后有到老年机构工作意向的占41.43%;而对照组仅有35.51%,8.70%及6.52%。这一差异说明了该课程设计对提高护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产生了作用,实现了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

3.2.2灵活教学、增强效果

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护生小讲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参观交流等。如到老年院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时,以小组为单元,提前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遴选健康教育内容,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点评、护生自评及小组成员互评。表2示,观察组73.57%的护生认为通过老年护理课程的学习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对照组护生只有15.22%、14.49%。

3.3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老年照护工作中,护理人员是老人护理照顾的思考者、设计者、指挥者和提供者[13]。而年轻护生与老年人年龄差距大,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需求不熟悉,从而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联系了本市规模较大、入住率较高的2家老年院。带领观察组护生走近老年人,亲身感受老人们的生活规律、身心特点、心理需求。6节实验课分3次进入老年院。绪论课后护生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养老现状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及对老年护理工作的兴趣。在第3单元学习健康评估及相关量表使用时,再度进入老年院,训练健康评估的技巧、方法、评估量表的使用。学习第6单元时,第3次进入老年院,此时,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老年人实施护理服务,进行交流等。培养了护生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 高血压病 护理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19

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49%,且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有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性低血压、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细心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和进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年龄64~90岁。

护 理

一般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指导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乐观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提供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的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

病情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除有头痛、眩晕、易疲劳、心悸等症状外,还有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性低血压、并发症多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患者卧位与站立,早晨与晚上,休息活动时血压变化的规律,以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并发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变化复杂多变,要注意观察血糖、血脂、尿素氮、肌酐、心电图、眼底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先兆症状,及时配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心、脑、肾等器管受累的机会多,且严重,常为多器官损伤并存,极易出现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多是由于精神创伤、紧张、劳累、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因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常有心率增快,剧烈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气急,视力模糊等现象。高血压脑病是脑细小动脉持久而严重痉挛,脑循环急,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各种先兆症状,能减少病死率。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服用降压药嘱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要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缓慢逐步降低到最适合的水平,防止血压迅速下降,导致不良后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性的低血压,应预先向患者说明从坐位或卧位起床时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排尿,更应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现有的降压药种类和品种很多,各种抗高血压药作用机理不同,用药因人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了解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利尿剂,易引起脱水、低钾和低钠血症,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尿量,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的种类及伴发疾病、经济状况实行个体化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适当的活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指导患者正确的服用药物,不能擅自停药,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冠心患者突然停用β-交体阻滞剂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出院后指导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了解血压的情况。测血压时要做到定、定部位、定时间,定血压计。同时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特别告知患者血压突然升高的应急处理,要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化或口服降血压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心血管意外发生。

结 果

90例患者经合理的临床治疗,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60-01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交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目前,人口老龄化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老年人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面向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树立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心理认识,才能使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做到老有所爱、老有所为、老有所需、老有所养。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根据中国科学心理研究院对175位老人进行社会调查。从中发现:老年人为一家之长发挥积极作用占50%;在家庭中仅有一般发言权45%,在家庭事物中不受重视占4.4%。在较发达的北京地区如此,就我国总的社会现状来讲,老人在家庭中不受重视者将远远大于4.4%。进三年来,我们对年龄在60~92岁不等的300余名不同家庭状况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进行了调查分析,鉴于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职务、文化修养、个人经历、人生观等不同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1.1 丧失心理 有的老年人消极认为:老年期是丧失的时期。即一失身心健康,二失经济独立,三失家庭社会关系,四失生存目的。这种现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致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对今后生活悲观失望。

1.2 自尊心理 对于曾经拥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老年人,在离退休或者家庭成员发生改变之后,不能适时调整或转换自己的角色。仍希望受到社会各界、同事、部下及家庭成员象原来一样对自己恭顺、服从、赞扬。以自己为中心,如果自已的意愿不能实现,就认为是别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自尊心受挫。

1.3 孤独心理 有些家庭只顾着培养和关心下一代,忙于现代化的家庭基本建设与经济建设。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活动需要。有的子女片面认为自己已成家立业,老人年龄大了,不缺吃穿就行了。缺少与老人的相聚、沟通。还有少数家庭对老人歧视、虐待,这就让老年人易产生抑郁和孤独感,严重者导致精神崩溃。有的丧偶老人为驱除孤独希望找个老伴也遭到子女反对,更加重了孤独感。

1.4 自卑心理 有些老人年轻时自尊、自强,随着年龄化好多事情做起来力不从心。又不愿给别人增添麻烦怕别人对自己厌烦、看不起。特别是身体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或无力支付医药费时,怕给家庭子女增加经济及个人负担,对生活失去信心,认为自已无用是多余的。

1.5 担心、顾虑心理 孤寡老人及年老体弱者担心及顾虑心理较为突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状况日渐衰老,大脑对外界反应及应急能力减退。各种意外事情随时可能发生。老人担心一旦急性发病身边无人照料失去抢救机会;水、电、煤气等泄露无力抢修。此外,社会上一些不安因素的存在也给老人增添了担心、恐惧及顾虑心理。

2 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老年人存在的各种心理特点,为老年人实施健康心理教育指导,发动社会力量,把开展老年健康心理教育纳入全民健康教育的重点。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充分调动和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满足老年人健康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夕阳无限好,多姿在黄昏”。

2.1 自我调节 老有所为 鼓励老年人树立人老心不老的新观念,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增添生活情趣。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活动。如散步、出门旅游、种花、绘画、打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可从事公益事业活动,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专长,充实生活内容,为社会和家庭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

2.2 平易近人 增加交流 指导老年人调整好自已的角色,适应角色转换。不要自寻烦恼,对下一代年轻人要宽宏包容。遇事共同商量。不要一人说了算,多一些风趣和幽默,不要妄自尊大。这样以来让别人就容易贴近,交流不断增加,相处愉快,身心也会健康。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5

以下就以苏少版第七册(2003版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贯彻识谱教学的新理念,如何在识谱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方便起见,本文采用简谱。

一、听、视、唱结合,在识谱教学中培养“唱名音程感”

识读乐谱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至少包含三个心理过程: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识别乐谱(音符、音位、节奏、记号等)的过程;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和节奏的过程;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动的过程。从“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的理念出发,听觉反应是最具音乐本体特征的,是识谱教学的关键,否则识谱就沦为没有音准和节奏的“念谱”。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觉反应?“唱名音程感”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何谓唱名音程感?通俗地讲就是感知唱名上升或下降的精确距离的能力,它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听、视、唱结合的策略,坚持大量的、长期的“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

比如在本册第八单元《踏雪寻梅》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唱名音程感。

1.播放学生熟悉的《铃儿响叮当》,关注“叮叮当”铃声部分音乐。

2.播放《踏雪寻梅》歌曲中的铃声部分,并出示乐谱,顺势跟琴视唱曲谱。

……

3.踏歌寻音,听乐填空。

A.

B.

聆听音乐、观察谱面、哼唱旋律,视、听、唱结合的策略,唱名音程感的有效培养,均在本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显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从聆听熟悉的歌曲入手,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接着进一步聚焦到33 3 | 33 3 |这一铃声动机,再过渡到新歌的铃声动机35 50 | 25 50 | 35 50 | 1 i 10 |,同时出示曲谱,视谱哼唱,学生的视觉反应、听觉反应、动作反应均得到了训练,初步完成了听、看、唱的结合。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踏歌寻音,听乐填空”环节中,听、视、唱得到更高层次的结合。3(6)与35的对比聆听、辨别,进一步指向了唱名音程感。(i)·7与的聆听、辨别,把本曲的最高音与最低音进行有意识的提示,同时,6 i 三个音的音位也得到了过程性的复习与确认。可以说,这一组“组合拳”,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温习、发展了学生的音位识别能力、唱名音程感、演唱发声能力及对比辨别能力,看似平实,却由于因势利导,达到了聚焦音乐、培养乐感、推陈出新的效果。

二、动趣相伴,在识谱教学中强化节奏体验

节奏反映了音乐声音的时间属性,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认识、表现各种节奏符号,是识读乐谱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于节奏的识记与反应即节奏感,它是乐感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起源于身体的脉动,因此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节奏的这一本源性特点,采用动趣相伴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儿童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是进行恒拍的体验。儿童恒拍的建立,是由外而内的,从大肌肉的、明显的、鲜明的动作到小肌肉的、相对隐蔽的、内敛的动作,直到进入内心的感受。带领儿童体验恒拍时,重要的是不但要能够让儿童从动作上感觉到,而且能够从声音上听得到,即使在歌谣或歌曲有休止、停顿时,稳定的节拍也不停止,使儿童体验连续、均匀的节拍运动。不仅如此,恒拍的体验与建立应贯穿于学习音乐的始终,整个中小学阶段都要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学生在演唱、视唱、念打节奏之前,要给予恒拍的提示,平时要注意连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念打,这对培养学生的恒拍是很有效果的。比如这样一条节奏谱:

教师首先要给出恒定的、完整的速度,要求学生按节奏谱,按老师的速度提示用手拍击。这条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稳定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拍击速度容易越来越快。难怪江苏省民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王爱康先生在一次排练讲座中由衷地感慨:从排练的经验来看,连续的八分音符是最容易站不稳的。成人乐团尚且如此,何况是中小学生?怎么办?杨立梅教授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专门为上述节奏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学生按谱按给定速度拍击。

2.给本节奏谱加上节拍重音,要求学生手拍节奏、口读节拍重音,以此突出节拍重音,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

3.师生做节奏问答练习,老师拍、念两小节作为问句,学生跟着拍、念两小节作为答句,连续不断地重复。

4.学生手拍节奏,口读“砰替替替”,在重拍时改为手拍桌子,进一步强调、突出重拍。

5.变换节奏重音,赋予新的意义。

动趣相伴的节奏练习,方法还有很多,如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回旋、节奏颠倒、节奏卡农、节奏听觉分析、即兴节奏练习等,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变序学习,在识谱教学中保证歌唱的流畅性

中小学音乐的识谱分为三个阶段,四年级处在第二阶段,是由模唱乐谱向视唱乐谱过渡的阶段,也是由乐句、乐段的识谱向较完整歌曲识谱过渡的阶段。学生在九年级最终能否顺畅地识读乐谱,第二阶段识谱教学非常重要。同时,流畅的识谱或演唱是乐感的第三个重要组成,我们如果在第二阶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获得识谱的流畅性体验,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顺畅识谱的习惯,则学生最终达标的可能性就增大,学生的歌唱流畅性和乐感也会得到提升。

变序学习的策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识谱水平、乐谱的难易程度),灵活决定识谱的程序,可以是先学会歌曲再进行识谱教学,也可以是把难点前置解决,再进行识谱,还可以将乐句的排列次序打乱,随机出现几节乐谱,让学生听辨后排序。运用变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先行整体感知音乐、分散突破难点,达到相对降低识谱难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顺畅地识读乐谱。

如本册第三单元歌曲《恰利利恰利》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变序学习的策略。

老年教育理念范文6

关键词 老年 糖尿病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35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2.3%,平均每增长10岁,其患病率上升10%,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要比50岁以下的人群高出3倍[1]。我们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了健康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86例,均未接受过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其中男84例,女102例;年龄60~82岁,平均72岁;病程2~18年,平均11年。

方法:患者入院后第2天即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糖尿病知识教育发给糖尿病健康教育资料包括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运动和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等,以自学为主并可向医护人员咨询;②用药指导:对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介绍降糖药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对胰岛素治疗者讲解必要性,胰岛素治疗在饭前半小时注射,必须按时进餐,抽取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③饮食指导:让患者了解饮食疗法的目的和必要性。指导合理膳食,要定时、定餐、定量、定营养素,多食糙米、麦面、鱼类、蛋类、新鲜水果及蔬菜。同时指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饮食禁忌如禁食动物肝、肾、心、鱼卵等食品;④运动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运动方案。运动方式、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应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要适量,不宜做需要爆发力、需要暂停呼吸或憋气太久的运动动作,如太极拳、散步、倒退走等;⑤监测血糖与并发症的预防: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低血糖,应该教会患者及家属认真观察药物的作用,如出现头晕、出汗、乏力时应立即进食或饮糖水,绝对不可强行忍耐。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皮肤出现瘙痒而抓破。穿宽松柔软、透气好的衣服及合脚舒适的鞋袜,不要过紧以预防糖尿病足。1个月后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管理的评估。

效果评价:在健康教育前后2次以问诊的形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情况的调查。内容包括动监测血糖、正确监测血糖、胰岛素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自律运动等方面。

结 果

健康教育后主动监测血糖、胰岛素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自律运动方面均优于教育前结果,见表1。

讨 论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建立健康行为,可以减轻或避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

我们观察的资料表明,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已经很强了,这可能与社会进步、老年人自身的养生保健防病意识增强有关。再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我们对年龄在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了健康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观察的结果是健康教育后主动监测血糖、胰岛素治疗依从性、饮食控制、自律运动方面均优于教育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