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全球化
目前,我国许多业内人士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安全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前些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对金融安全也逐渐重视起来,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安全之间的相关性和区别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及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中,金融安全问题的不断衍生,金融企业应当对这些变化进行动态适应。
1、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安全
1.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因素的影响下,金融风险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金融风险是指金融结果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金融风险通常指金融结果的不确定性,既有可能会有收益,也可能会有损失。金融风险的存在是金融机构中经济运行的常态状况。金融风险具有可避免性,避免金融风险信息的掌握很重要,信息掌握的越全面,及时,避免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金融风险还具有可测定性,在进行金融行动时,先进行预测,估值。在金融风险中,一方面损失了,可以从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前提是要有全面的准备。金融风险还可进行转嫁和分散,可转嫁给众人,他人,也可将其在时间、空间方面分散,慢慢消化,或者在其他机构消化。我国在金融风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如人们对风险的意识不够,人们认为金融机构有政府支撑,不会破产,且不注意自主掌握和分析信息来避免风险。又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差距过大,使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一致等。
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不同,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发生混乱和动荡。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则具有现实性,指已经发生。金融危机由金融风险转化而来,且金融危机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一是政府对风险进行保障,有了政府的出面,金融风险一般不会转化成金融危机。二是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信用度高,风险也不会转化。三是在风险有扩散的趋势前,立刻进行制止,控制范围。四是对风险的的承受和消除的能力,承受能力强,有条件进行消除,也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1.2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安全,但金融不安全并不仅由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一般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致命的影响,因为此国家在金融领域发生了混乱和动荡,并对该国的金融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
金融安全是指一种动态的安全,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金融危机也迅速扩散,对国际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金融领域的动荡。进而金融安全问题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作为一个应对其负面影响的重要战略提出。金融安全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因为经济的运行态势也在持续不断的变化着,而金融安全的状态则是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一个国家经济的独立是金融安全状态存在的基础,只有经济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牵制,金融安全的隐患才能消除,才能对金融安全进行维护。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被加大,国际金融中也相应的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一些国家开始重视金融安全。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金融安全问题也程度不同,并且各国对金融安全的维护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也不相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当发生金融危机时,政府及金融机构都通过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控制局势,进而摆脱金融危机。行政资源一般是社会力量以及国际的支持等,经济资源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位置也影响着此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实力。就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在国际金融占有主导地位,维护金融安全的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即使金融安全出现了问题,这些发达国家也会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进行制止,继而维持其稳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处于劣势,它们无力改变国际金融市场,且国内的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还会受到发达国家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危及其金融体系和制度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全。
2、金融问题上的的防范与策略
2.1适当的金融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的金融形势也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国家的应对策略很重要。当代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多样性的金融创新产品能够分散金融风险,中国应当进行适当的金融创新,健全和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增强其对金融冲击的抵抗能力,在面对动荡时,使企业,金融机构能分散风险,使中国经济在面对危机和波动时能富有弹性和韧性。当然,在进行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时,应注意联系现实风险收益适当创新,过度创新会使风险过度积累,导致金融风险的增长。
2.2人才的培养和各国的联手合作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提高自身在处理金融风险方面的能力是必须的,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提高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所有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危机不但会在一个国家发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影响,造成更多国家陷入其中。发达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也会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牵连,因此各国联系在一起共同应对和解决金融危机是维护各国经济共同利益的必要方法。所以,应当对那些在国际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加强其国际责任,同时,也应让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挥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而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同时也维护了各国家的经济稳定。
总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更加复杂,应弄清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加以深刻研究和运用。且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解决的过程,应意识到金融风险的避免,金融危机的防范制止以及金融安全的加强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婷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向展望―基于金融安全的视角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16-17.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2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核心的农村金融势必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已有文献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成果出发,探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提供借鉴。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3]彭艺,彭紫云.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 理论探讨.2010(04).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3
一、引言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行业,对发展区域经济意义重大。金融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为进一步促进非中心城区金融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非中心城区如何规划区域金融业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二、非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业的劣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金融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区域经济竞争的态势等方面分析比较,非中心城区金融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于中心城区还是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发展的一些劣势。
1.相对缺乏明确的金融发展方向与长期的金融发展规划,相对缺乏高标准城市整体规划,楼宇经济还欠发达,相对缺乏适合金融业,尤其是金融总部落户的高档载体,缺乏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
2.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市场主体少,交易规模小的问题突出。与金融业伴生的金融机构或者中介机构数量很少,这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跟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生联系深度和频度。
3.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
三、非中心城区发展金融业的优势
虽然非中心城区金融产业发展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从宏观层面看,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增加,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金融行业更加细分,在这一新形势下,金融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更有新的发展机遇,处于重要的转折和发展时期:
第一,区位优势日趋显现。非中心城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处在城乡结合部,面积大,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非中心城区的经济地位、交通枢纽等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的地位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和释放,为金融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宏观政策层面引导产业发展指令更加清晰。有关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政策,要求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创新;有关推进非银行金融企业改革政策,要求大力发展提供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的专业化理财机构;有关稳步发展多种形式中小金融企业政策,要求在加强监管和保证资本充足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适应特定对象和提供特色服务的中小金融企业。
四、促进非中心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对策
非中心城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金融业的定位是:错位互补、协同发展,打造金融副中心。围绕一个金融中心发展若干副中心是国际国内金融大城市的基本布局,金融中心以金融总部、金融管理机构为主,金融副中心则以金融交易、金融投资机构为主。打造金融副中心的发展思路是:将新型金融机构设立、要素市场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吸引城市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业地方总部,打造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投融资活动高度聚集为特征的结算型金融中心区,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以金融交易和金融新业务为发展主体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平台的高度聚集。
1.打造新型银行聚集区
重点吸引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作为中小银行,其在外地城市选址设置分支机构的考虑也有别于大型银行,呈现出更加注重产业土壤、人口数量、沉淀资金等条件因素和更加注重房租、地价、地方优惠政策等运营成本的特点,这和大型银行侧重追求企业形象,一味在城市中心和繁华地段设立总部的偏好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非中心城区开展银行机构招商活动的区域优势相吻合,有利于与金融产业密集区开展错位竞争。
2.打造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聚集区。发展并吸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信托公司、房产、汽车等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聚集,借助中小企业聚集、一、二次产业基础雄厚优势,形成新型的金融机构集群,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打造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暖箱。非中心城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特别适合在这样的经济土壤中生长繁荣。
3.打造新型金融业态聚集区。吸引新型金融业态聚集,将银行、保险、证券、担保、信托、融资租赁各类金融机构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引导金融企业发展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制造业、物流业的投融资、保险、租赁、结算、评估等特色金融业务,向企业客户提供的一种涵盖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使资金、服务积聚作用和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得以凸显,并依靠由此产生的叠加效应进而吸引门类更多、内容更丰富的金融机构进驻。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 管理目标 风险防范措施
区域金融风险与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均有区别。正确认识区域金融风险,并针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发生危机的可能,尽量避免区域金融风险的危害,才能实现维护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一、区域金融风险的概念
区域金融风险有别于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是一种中观尺度金融风险。其既没有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可能引发整体金融风险的宏观金融风险特征,也与包括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内的微观金融风险不能完全等同。区域金融风险的中观尺度是指某个特定经济区域内部金融体系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部分或极个别机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内部扩散、传播而形成的,或者由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其它区域金融风险扩散、传播到本区域内而引发的关联性金融风险,当然宏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的传播也可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对于宏观金融风险的研究已然很多,而关联性金融风险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区域机构微观金融风险传播、扩散、放大而成,所以这里更加关注的是区域内部个别或部分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区域内传播、扩散构成的区域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目标
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目标主要是维护区域内部的金融稳定,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促进区域金融的平稳发展
所有金融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均应是促进金融平稳健康发展发展。区域金融的平稳发展是国家金融平稳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区域金融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保障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
由于金融系统是以货币运行为基础的高风险特殊行业,而且金融业在服务经济的过程中还要和社会上各类经济主体进行金融活动,因而其经营活动极具有社会性,且与经济风险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稳定、安全与否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中观区域层面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各项区域金融政策的制定应以促进、保障区域经济健康运行为主要目标之一。
(三)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化解、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区域金融风险的管理必须要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应注意推动金融产品的协调发展,促进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监管长效协调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区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运行的安全、稳定和高效。
三、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基于区域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若想有效预防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经济运行环境处于良好状态,并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和完善的金融机构经营机制,提升金融系统自身的免疫力
1、建立资产盈利机制
金融系统应建立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和盈利机制,即从注重信贷资产的发放转移到以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筹兼顾,运用资产、负债、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及风险程度不同的资产之间的合理配比,尽可能用较低的成本取得更佳的收益。
2、建立内部监控机制
内部监控是尽早发现、校正违规经营的首道防线。通过检查、审计和督导待内部监控措施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能减少决策层工作的盲目性,使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违规违法经营的迅速纠正,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和健康,这对于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二)构建良好经济运行环境,有效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发生
1、政府应避免过多地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过多干预,以减少因政府行为不当而引发金融风险的可能。而更多地通过运用市场规则进行公平、公正的裁判,保证银企双方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疏导产品、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规范地运行。这能从政府层面最大限度减少发生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
2、应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首先,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帮助和促进区域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其次,加强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各金融机构应严于律己,自觉接受检查监督,对破坏金融秩序影响金融稳定的机构要予以制止、检举。否则必然会使整个区域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相互制约、加强监督、守法经营是各方利益的共同保证。
四、结语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预防,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5
一、经济金融化和经济民营化的对比分析
和经济金融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民营经济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特别是中国特色的概念性质,不仅仅在全世界通用的概念界定上有所不同,在理论的拓展和外延发展上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有一种观点是我国的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形式非常相似,是一种非公有制的经济形势,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经营者的主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需要和官营、国营和国有经济进行区别对待,这样就可以将个体和民营企业、股份公司、乡镇一级私营企业等其他公有私营企业形式全部看成是民营经济部门。虽然当前我国对于民营经济的定义还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从实际应用和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的参照目标多数都是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虽然这样,经济民营化也可以看成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中除了集体、国有经济以外的经济形式。
二、经济民营化的发展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经济民营化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还是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有原因,总结来看主要存在于这样几个方面:
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的规模、影响和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民营经济的产出、就业、投资、创汇和纳税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可以表现出,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正在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下图展示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民营化发展趋势:
图1 世界经济民营化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我国的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还有集体经济相比较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效率优势。从工业的行业数据来看,我国在2011年全国的民营企业注册数量占据了总体数量的62%,但是在整体的经济效益产出上来看却达到了71%。不仅如此,在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虽然其在价格上的优势削弱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润总量,但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民营企业份额的增大却带动了整个行业所有企业的总利润上涨。所以可以看出,通过进步和效率进行发展的市场经济在未来会给我国的民营经济带来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也能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的市场环境在国际上更加开放,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也更加强大,可以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会涉足更多的行业领域,也能够在一些行业中与国有企业展开强有力的竞争,突破原有的技术瓶颈,朝着技术门槛更高的方向前进。
三、经济金融化视角下的经济民营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民营化经济的金融化发展,随着我国的民营经济逐渐走入金融化的方向,包括实体经济的各种经济结构都会随之产生调整,而且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盛行也会从本质上对金融经济的所有制产生根本性地改变,给经济在未来的新发展提供更多的能量。
从整体来说,我国的民营经济的金融化发展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可以看出来:一个角度是最近几年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越来越多地向着金融体系的方向进行延伸和渗透,可以说到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机构中都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而且有相当多的民营资本通过主导金融资本、参与金融建设、抓住国有资本的推出契机进行金融股权的获得,已经能够对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形成有力的控制。从银行的行业来说,我国的民营资本已经进入了至少十家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总资产比例上也突破了6%。在保险行业上,我国的民营资本已经控制了东方人寿保险和民生人寿保险,同时还有新华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华安保险等一些主要以民营成分为主的保险企业。在证券行业上,一些民营企业也已经开始通过直接参股证券公司来控制上市公司。除此以外,民营资本还在财务、典当、信托等行业上逐渐渗透,展示出了非常活跃的态势;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民营资本还正在通过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来为金融行业拓展新的发展渠道,这也正好符合了许多其他行业在产业资本上的探索方向。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不断地向着金融行业渗透,在这其中有一些谋求更大利润空间,甚至逃避政府原本对于自身行业限制的原因,但是从分红到管理,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的发展中,民营资本仍然表现出了与金融业展开合作的诚意。即使当前我国在政策上对于民营资本向着金融化方向发展还存在着意见上的争议,但是从对我国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所做出的贡献而言,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金融与经济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银行系统,会计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271;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27-01
一、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概述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组成部分,也是存在单位重点管理的内容之一。2005年我国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对银行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示,目的是促使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完善化。
从定义角度来说,银行会计档案是指在银行机构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告等所有用于核算的专业材料。这些材料是反映本机构中经济业务的重要证据。作为经济金融类档案的一种,银行会计档案很显然与科技类档案、人事类档案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银行会计档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凡是可以进行独立财务核算的单位,都会形成会计档案,但银行本身也是一个对外服务的金融窗口,这就要求其会计档案中除了一般企业(单位)所进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内容之外,还要包括更宽泛的金融经济信息。
其二,银行会计档案种类较为稳定。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区域性地方银行,在统计会计档案类别中极少进行变动,便于作为管理部门的中央人民银行实行规范化制度。
总体而言,银行会计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严密性特点,促使形成了与其他会计行业明显不同的档案特点。
1.1 专业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机构的,更多的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统计部门,并优先考虑整体经济的需求,换句话说,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而与宏观部门对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专业性较强的手段提高效率。
1.2 严谨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形成过程造就了其严谨性的本质,从业务角度来说,所有的操作都是依赖于凭证完成,并形成相应的账簿,最后构成整体报表,任何一个数字都是有缘可查,彼此之间的依赖程度很大。
1.3 广泛性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涉及、服务和影响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所有的社会经济体(个人和组织)。同时,银行机构自身的发展也表现为广泛性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银行机构都会建立分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侧重点,筛选业务对象。
二、当前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银行会计档案工作的稳定性,必然造成其管理问题的集中统一性,在目前国内的各类银行系统中,所面临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大同小异。
首先,会计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注重工作对象而忽视管理流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2006版)中规定,银行会计档案资料的管理必须进行集中管理和监督。但从实际操作中,档案资料的最终处理实行了集中统一处理,但在会计档案的管理形势上,则采用的是分散和柔性模式,赶进度的情况普遍存在。
其次,银行会计档案具有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管理制度形成了矛盾。例如银行的会计档案是否应该接受公安部门的监督,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部门(经侦)有权利对存在一点的经济账目从银行档案中调查的权力,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规定,银行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外借。这种实际存在的 矛盾,必然导致中间手续的形成,既破坏法律原则,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再次,当前国内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完善,一些必要数据容易丢失。从会计工作本身而言,是在体制下进行严格的经济记录、整理和协调工作。但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十分严重,容易造成监督管理上的漏洞,如档案保存周期、档案监督权限等,最终形成监管分散、多头参与的复杂局面。
三、针对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一管理
银行会计档案的形成是通过不同渠道完成的,换而言之,部门越多档案的细分化就越具体,但造成的沟通协作问题就越多。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同,所进行的操作规范和硬件匹配各有差别,因此容易造成监督部门的监管乏力;如果将银行的分支结构考虑在内,必然会收到异地异步管理的影响。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在体系内形成多条档案管理交流的信息流,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因此要在银行体系内部明确规定各部门的会计档案类别,划定工作区域,避免重复劳动浪费资源。最终的档案数据进行汇总,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3.2 完善银行制度管理,提升会计档案科学监督力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扩充,我国的银行机构中所包含的经济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严格意义上说,目前的银行体系中没有一家是国有独资企业。不同的利益成分坐拥在一起,必然会对银行制度化的形成产生不同的作用,并向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发展。央行作为管理机构,可以从银行制度管理完善为方向,以银行会计档案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和完善力度。同时,虽然银行企业不得不遵守经济类法律法规,但真正发挥约束作用或者约束作用较强的,依然来源于中央人民银行的相关监督条例。从这一角度来说,完全具有管理和提升的可行性。
3.3 强化会计从业人员意识,明确档案管理责任范围
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是主导档案形成的力量,也是档案管理的薄弱环节,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职业道德等方面培养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般来说,会计人员首先要完成业务工作,其次才能够针对档案进行立卷、审查、整理和归档等操作。对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不仅要从体制内入手,还要包括体制外的检查和监督,例如定期抽检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及时性等,在相关专业性方面,通过定期培训或者引发学习材料的方式,督促银行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职责范围必须做出明确的界定,防止过度放纵或过度约束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李良军. 浅析商业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现状[J]. 金融科技时代,2011,09:66-67.
[2]吴晓东. 转型期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优化的思考[J]. 兰台世界,2014,S3:145-146.
[3]黄中华.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银行会计档案管理[J]. 金融会计,2010,1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