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林下经济;对策;辽宁

一、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辽宁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林业,即是实现生态宜居的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对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乡村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效益。

二、辽宁林下经济特点及效益分析

(一)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背景。在集体林权制度发生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通过对林下土地的种植、养殖等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从而实现农、林、牧等各业的共同发展,在不砍伐树林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森林覆盖率、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集体林权改革和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辽宁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和几年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森林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从东北地区的角度看,近几年来的林间养鹿、林下参药、林间种蛙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11年仅松江河地区在林业方面收益达8.65亿元,而林下经济的收益占到了总收益的2/3。东北地区盛产的黑木耳、人参、松茸等都可以林下种植。从全国的角度看,大多数研究和调研表明,发展林下种养增收增效是显著的:寇祥明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林间套种牧草和养鹅的循环农业模式比稻麦轮作模式增收2.8倍;丁大俊等认为发展林下养禽经济效益显著,还能修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周乃富的研究也认为林下养鸡能有效改善土层养分;吴宝成等对比了低树龄杨树套种中药细柱五加和露地栽培细柱五加的根冠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发现套种的细柱五加的农艺性状和根皮产量均高于露地栽培的;丁晶晶等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植雪菜可使农户每公顷林地年增收纯收益4.6万元;陈州调研发现,林茶间种,除了林木的收益外,茶叶的采摘期可延长8-9天,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茶园平均每亩增收500元左右。可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三)辽宁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案例。辽宁位于环渤海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沿江、沿边省份,拥有出海大通道,“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节点,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在集体林权体制改革过程中,辽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止至2018年,辽宁林业用地面积为735.92万hm2,森林面积为571.83hm2,森林覆盖率达39.24%。辽宁的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条件适宜食用菌、果菜、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发展。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辽宁看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达143.33万hm2,林间养殖动物驯养存栏量达5000万头(只),建设了中药材、食用菌培育基地和野生动物驯养示范基地,成立了建昌核桃、朝阳杏枣、铁岭平榛、丹东日本栗、抚顺平欧杂交榛、桓仁林蛙、西丰梅花鹿等一批特色产业企业,建立了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专业合作社近千个[2]。截至2018年,以林蛙驯养繁殖为主营项目的辽东地区实现林蛙年产量2亿余只,年效益达13亿元。以林下饲养河蟹为主营项目的盘锦年产河蟹7.2万吨,年效益36亿元。截至目前,我省已经开发的并获得收益的林下资源有林下人参、细辛、刺五加、玉竹、五味子、龙胆草等药材;榛子、南果梨、薄皮核桃等干果(水果);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食用菌;刺龙牙、大叶芹、龙须菜、蒲公英、蕨菜、猴腿蹄盖蕨、水芹菜等山野菜;林蛙、狍子、野猪、梅花鹿、鹅、鸡等动物;青山沟、凤凰山、关门山、医巫闾山等森林旅游资源,逐渐形成了辽东森林食品、药材、旅游为主要发展项目,辽西林药和林下种养的产业发展格局。(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瓶颈。辽宁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雄厚,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近两年来辽宁林下经济的增速趋向缓慢,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林下经济开发不单追求森林资源的开发,而是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林下立体经济和多功能文化体验,实现森林康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的多种经营体协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还需大力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辽宁林下经济新的增长。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一)建立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产业振兴,也要实现生态宜居,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区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实现林下经济高产优质,就要形成采、收、产、销的完整经营体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至关重要。根据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以市场为导向,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形成功能稳定且各发展相关主体之间互促互进的发展模式。1.加强龙头企业对其他经营体的带动与合作。龙头企业作为林下经济经营的骨干,能够保证林下经营产品的供应稳定,因此要积极进行林下新产品的研发,在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连锁经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不断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给一些中小企业、个体、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其他经营体,这些经营体通过服务于龙头企业提供其所需的产品[3],进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各经营体间要相互合作,协同发展,形采、收、产、销的良性的互动,共同推动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2.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形成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客户、终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培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林农的有效合作,向林农宣传并推广好现代林下经济与传统林业经济的区别,加深对林下经济的理解[4],提高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基地与林农间的联系,优化关联产业的布局,实现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管理。3.加强科技研发和金融机构扶持。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下经济也不例外。政府要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力度,积极建立企业、农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空间,探寻适合该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也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辽宁的林下经济基础雄厚,应面向高校推广林下经济项目,引领科研机构为企业和林农提供科技支持、做好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指导林农科学生产经营[5],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龙头企业搭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在林下经济中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政府也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推出金融产品、灵活贷款方式等渠道[6],增加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缓解企业、林农发展林下经济资金短缺的困难。4.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完善行政行为,比如统一管理或者削减林业税费、补贴种植费等举措来促进林农主动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与林业协会的对接,发挥林业协会在行业间的推动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实现市场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打造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效益,提高消费者对林下经济产品的认可度。(二)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可人云亦云,当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生活特点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推进,以地区整体经济布局为出发点,做到不过度开采,不浪费资源[7]。辽宁已经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区块产业,对于处在发展瓶颈上的项目,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新的突破点。林木都有正常的生长周期,而森林资源自身的生长恢复速度较慢,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要加强后备资源的培育和引种,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而对于林下经济而言,随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微生态的改变,可选择的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经营模式都应当随之调整,一成不变的经营模式无法实现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探寻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林木生长条件,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准确把握可发展的林下种养殖品种和种养模式。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合作社、林农在瓜果蔬菜、牧草牲畜等复合模式经营中应注意的问题[8],比如品种的选择、树种的间距、作物的管理等。(三)加强“智慧林业”在林下经济发展的应用。2016年国家林业局编制完成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互联网+”林业模式在林下经济上得到了有效应用。“互联网+”林业主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数据化、物联化的形式,实现林业的多元管理和资源的精准共享[9]。而“互联网+”林业就是以“智慧林业”为发展方向和目标。“智慧林业”的应用,使得林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形成统一的、一体化的、互动的运行模式,林业建设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林业经营得到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林下经济模式选择得到了更加精准的分析,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智慧林业”也为林下种养殖产品广开销路。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的渴求,林下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农村电商将优质的林下产品向全国人民推介,企业发展、林农的收益得到了保证。“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更需要发挥“智慧林业”的作用,使林下经济发展更精准,更贴近人们的需求。(四)打造森林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即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开展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辽宁开发了很多森林旅游资源,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随着生态的恢复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更多地区的森林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具备了康养要素条件。一些乡镇依托乡村振兴的有利政策,自主开发一些短期旅游项目,一方面让游客在参与体验生产的同时放松了身心,另一方面家庭林场在当地完成了林下产品销售,降低了运输和销售成本[10]。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林业供给侧改革,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快培养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宣传森林康养知识,开发森林经济的体验模式。森林康养专业人员将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给游客,让游客的农林知识在森林康养产业中得到普及。大力开发人们追求的“森林疗养院”“森林瑜伽馆”等创意休闲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品,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山林文化传播出去[11],不断丰富森林康养的文化内涵,使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

四、结语

林下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有投入少、回报大的优点,可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社会、市场、人们对生活需求品质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政府应出台更多政策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经营体之间更应融合协同发展,加大林下经济的集约化模式。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地区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发展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加兴盛,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的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中国林业经济,2017(2):77-78.

[2]李载栋.建设生态辽宁促进绿色发展——辽宁林业发展思考.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56.

[3]车晓芳.基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视角的辽宁林下经济发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11(6):73-75.

[4]张彤,刘笑冰.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林业经济,2018,11(6):32-34.

[5]杨晓刚.发展林下经济拉动林农致富增收“新引擎”.内蒙古林业,2020,11:9-10.

[6]周健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南方农业,2017,11(17):53-54.

[7]万丽萍.试析我国生态林业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园艺,2019(24):163-164.

[8]王强盛,杨娟,祁明华,倪雪颖,夏萌霜,李钰.几种作物种植模式在林下套种的实际产量和效益评价.江苏农业科学,2019,47(4):120-122.

[9]王建武.“智慧林业”在森林资源管控中的应用和思考.园林生态,2018(11):88.

[10]钟春艳,张斌,孙素芬.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为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0,48(10):55-60.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南平林业 基层林业人才 流失现状 原因与对策

人才流失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双倍的损失,有时往往带来是致命的损失。对于区域林业人才而言,林区职工老龄化、职工职业素养、职工升迁发展有限等问题,林业人才流失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值得林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文章基于当前福建省南平市林业发展现状与基层林业人才流失现状;试着分析林业发展中人才流失的一些原因;最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处理,使林业发展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南平市林业发展简况及基层林业人才流失现状

南平市是全国重点林区,林业用地3261.6万亩,占南平市区域总面积的82.7%,有林地面积2931.8万亩,占福建省林地面积的23.5%,森林覆盖率74.3‰绿化程度92.1%,活立木蓄积量1.34亿立方米。南平是我国重点毛竹主产区,现有竹林567.9万亩。南平素有“中国笋都竹乡”之美称。全市现有“中国竹子之乡”3个和“中国特色竹乡”2个,竹林面积609.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85.8万亩,占全省的40%,全国的十分之一。

一直以来,南平林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这除了与南平处于武夷山脉山地自然条件外,还与南平市社会各界对辖区内林业工作的支持分不开,更离不开南平林业局统筹管理。然而,面对喜人的南平林业发展形势,根据笔者在基层人事工作经验来看,南平基层林业人才的流失成为一大问题,影响了林业部门人才队伍的稳定工作。当前基层林业人员中年轻人流失问题突出,诸如一些年轻人工作时间不长久;年长者随着日新月异的林业发展情况,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另外,工作任务繁重也一定程度上促成林业人才的流失。

二、南平市基层林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针对南平市基层林业人才的流失现状,通过笔者的人事管理工作经验了解以及从其他林业站点走访调查,人才的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高晓琴曾经对林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做过调查,认为“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区偏僻、工作环境差、薪资福利低、职业发展空间小、社会保障少等始终是影响林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流向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也是影响林业基层工作人员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有如下两大点。

1.基层林业人才流失客观原因

薪酬不仅是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更是代表了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评价。对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人们来说,工作了必然要考虑能从企业获得多少薪酬福利;对基层的林业人员而言,基层繁重的工作与价值回报往往更看中薪酬福利。“只要对方开出两倍于你的价码,你再怎么强调公司文化、发展空间等都用处不大。”这时的林业想依托企业自身的文化留人、感情留人等在金钱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对于基层林业人员而言,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环境险恶、单位工作时长、工作安全保障……纷纷制约着薪酬福利。根据笔者多次走访调查了解,很多人期望的薪酬要高于当地同等工作就业环境的福利,且希望有各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五险一金、节假日福利等,假如没有达到一定的薪酬福利,往往对于很多一线林业人员宁可选择其他行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林业单位的工资津贴还是按照工龄、职称、职务发放,收入差距不大。这种不灵活的薪酬政策,毫无激励机制。不少一线技术人员由于每月工资相当低,技术人员积极性受到压抑,自然不能安心工作。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业务骨干、科技带头人纷纷离开林业部门。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不景气的现实情况下,因薪酬福利低下加剧了多企业人才流失,自然林业部门中基层林业人员也不例外。

企业硬的管理制度和企业软的管理智慧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方面。在制度方面,如果林业管理有能够奖优惩劣,让优秀的基层人才受到激励,那么林业基层人才流失就会很少。反之,亦然。而在文化方面,部分林业领导在管理上一味地按照“一言堂”、“论资排辈、裙带关系”等,甚至对工作不好的基层人员随意辱骂,必然让基层优秀人才产生逆反心理。在笔者现实走访中了解,一些基层林业人员由于在林业企业中受到企业管理制度、领导管理智慧上不能得到满足,觉得没有找到家的感觉,这部分人也容易流失。

2.基层林业人才流失主观原因

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林业基层人员流失还有其自身主观原因。一旦基层人员自身的愿望与林业部门的供给不匹配,林业企业不能满足人才要求的话,人才的流失也是必然的。从事基层林业工作的人员中,对于繁重的工作任务、艰苦的工作环境、不定期的工作加班、频繁的爬山步行等现实林业工作情况,对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也许是习以为常。可是对于年轻的工作人员,此种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产生一种工作疲劳态度,对工作缺乏激情。加上,如今的年轻人并不一定羡慕这种企事业的“铁饭碗”的日子,他们更加青睐一种自由;由于年轻人喜欢大城市的喧闹,长期在深山林区工作,对其来说有点煎熬。

例如,那些掌握了林业工作关键技术的研发人员或者骨干人员,在林业站点工作一段时间后,对林业工作流程都熟悉,这些人员常常会寻求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挑战、更广的发展空间。假如遇到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同学有提职,而他(她)没有机会时,他(她)会急切地寻找外面的机会。

三、南平市防范基层林业人才流失对策

针对以上基层林业人才的流失原因,作为林业人事部门及其各级林业管理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林业部门不妨做好以下工作。

1.更新工作管理,重视人才意识

各级林业部门需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意识。南平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基础林业人才资源在林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工作地位,要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理解人才、关心人才。基层人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为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生活、创业条件上。

2.针对市场经济情况,适当提高薪酬福利

随着近几年南平林业各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林业主管部门需要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适当地提高一线基层人才的薪酬福利,必要时候可以适当高于当地同等条件的事业单位,毕竟一线的人员工作环境较为辛苦。要让这些一线人才能够留住很重要的一点离不开薪酬待遇的提升。

3.加快企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工作

在南平林业局《2015年林业工作情况和2016年工作思路》中,南平林业局已经开始实施林业基层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计划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开展基层林业站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基层林业站站容站貌,提升林业站形象和服务能力。利用好工青妇组织的群团优势,实行业务骨干“一带一”机制,坚持开展青年讲堂等活动,帮助年轻干部成长,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林业人才队伍。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经济;鹰潭市

[作者简介]曹桂香(1988―),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会教研室主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吴 玮(1987―),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鹰潭 335000)

一、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住建部联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试点智慧城市名单,鹰潭市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位列其中。鹰潭市对信息改革全面扶持,秉持“互联网+鹰潭”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包括政务、城市治理、社保、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在新形势下创新经济成为鹰潭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

二、鹰潭市智慧城市现状

鹰潭拥有月湖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江新区、贵溪市和余江县六个市县辖区。其中,贵溪号称“铜都”,拥有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是鹰潭市工业GDP大头;龙虎山景区是著名5A级旅游名胜,是鹰潭市旅游总收入的主力支撑。

截至目前,鹰潭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已经为广大市民构建地方卫生信息系统,通过网监平台全面监管就诊过程中的相关医疗药费。鹰潭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华为云平台的技术基础之上建设起来,包含全市国土、水利、农林业、财政、审计、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共计37个数据系统,互动耦合良好。同时,云平台上部署了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为智能办公和监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除却智能化管理之外,对新型智慧产业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推动鹰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智慧产业的催生,也促进智慧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智慧鹰潭下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形势

(一)鹰潭市2013-2015年创新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鹰潭市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里,全力保证经济稳增长,接连公布“稳增长40条”和“创业创新36条”等政策措施,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成果喜人。鹰潭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效显著,贵溪市和余江县双双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大力构建生态乡镇。鹰潭市在绿色城镇化指标环境排名国内前二十名,贵溪和龙虎山景区已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13-2015年度鹰潭市统计公报,鹰潭市园区和旅游收入情况如下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鹰潭市在2013-2015年间的经济发展增速稳定,规上工业增值占比较高,三大园区完成工业增值比重较高,可见鹰潭市在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投入较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里,铜产业占比90%左右,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则以高新区和贵溪为主,经济平稳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创收200亿元,以“寻梦龙虎山”等系列活动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15年年末,在鹰潭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科技技g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成效。在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铜产业绿色减排技术创新改造中,在2015年统计公告里,以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3%的优质表现,宣告鹰潭市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之中的节能减排指标。同时多方面鼓励大众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引入“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概念,发展绿色铜产业、智慧产业、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和电商基地构建。

(二)2016年鹰潭市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的新型发展模式,结合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科技+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据调查,鹰潭市就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全面覆盖了市、区、街(学校)三大就业服务机构。街上随处可见的“天网工程”视频监控,更是全市社会治安的有力保障,有效减少犯罪。尤其像鹰潭特色的旅游产业,龙虎山景区更是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产业创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高新园区的高新企业专利业已突破1000个,对高新企业的认定逐年增多,大力支持企业技术革新。

鹰潭市2016年召开的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全力做好铜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铜产业作为鹰潭工业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优化产业构造。打响“龙虎天下绝”这一旅游品牌,做好“寻梦龙虎山”活动。同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以便利的交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提高“信息江西”的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智慧鹰潭,全面深化创新和改革,重点领域推动技术革新。

2016年鹰潭市全面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以江西师专为例,学校响应宣传,近年来逐步加大对教职工和师生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诸如师专创业园超市、师专眼视光基地等各种特色创业项目,尤其是为优秀学生提供广大就业和实训平台。学校已经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和规范化教室安排,保障师生财物安全,同时为承接大型规范化考试做好准备。

四、推动智慧城市下鹰潭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推动鹰潭市的智慧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智慧鹰潭的创新型经济建设。

(一)突出绿色、创新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创新

加快建设绿色铜都,推动绿色产业诸如循环能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增长。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动力,适度发展“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新结构,稳步推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鹰潭市产业结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经济,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集成创新,争取在经济支柱如铜产业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的技术改革,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智慧技术的应用,打造知名品牌,推动绿色崛起

围绕智慧城市、低碳环保,探索诸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服务,例如市区今年新安装的公交站台都带有智能到站提醒,建议将鹰潭地图和交通纳入“掌上公交”应用平台,可及时更新公交站台、行车路线和到站时间。借助“互联网+”,发展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将知名品牌推向国内外。促进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走生态发展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设创新性人才体系,培养智慧人才团队

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着重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企业作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培养和投入人才资源。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加大引进博士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构建具有鹰潭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促进鹰潭市创新型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青青.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吉林农业;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三农”问题

现代农业指的是智慧农业,是与工业4.0或后工业时代对称的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农业产业化,也不同于农业工业化,而是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精准化农业。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理论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吉林省作为国内的农业大省,应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等13项指标完成情况看,吉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农村生态环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都比较好,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达标率的75%以上。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劳动力素质4项指标,仅在35%左右,反映出吉林省经济指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呈现负向增长,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生产效益差,县域经济欠发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如何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突出重点,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抓好优质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

1.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

1.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快农机具推广步伐,建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6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1.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引进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吸引人才,扩大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

1.8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放开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1.9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2吉林省当前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

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在一些领域形成了局部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农用机械拥有量全面增长。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继续回升,小型拖拉机发展势头不减;收获机械连续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机装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在现代生物技术方面,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了一批优质良种产业化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种子质量监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吉林省还建成了“农友网”、“吉林省农业经济信息网”等涉农网站,构建了吉林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展了农作物栽培、土壤墒情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

3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3.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愿景

根据吉林省对农业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进行前期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照前期文献分析结论及调研,经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再次确认,去掉技术重要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产业化成本高的因素,得出吉林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质量标准制定技术,玉米种植的量化技术,尽快出台优质生产补贴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吉林省应该在中期(5~10a)优先发展的技术为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良种产业化繁育技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新品种选育的分子育种技术、病虫草害快速监测技术(包括应用卫星光谱等先进手段)、多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杂草防治新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农药减施技术、肥料减施技术、病虫菌害防治技术。除此之外,在远期吉林省还应该在产品的推广营销上提前布局,重点发展。吉林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可分以下几类,自主研发,主要是选择吉林省科研基础好,相关创新资源充分且并不急于解决的技术问题;自主研发与联合研发的选择,这类技术主要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技术引进解决,这类技术吉林省并无科研创新储备,而且对于技术需求的要求较高。根据专家讨论和技术预见的结果,吉林省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集中在2021—2027年期间。但总体上,多数技术的实现还需要8~9a左右的时间。依靠吉林省相关发展规划,建议未来吉林省可以在质量标准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综合开发方面增加科技立项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3.2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不足。当代农民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一直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不具备的。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农业的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应用信息化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的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5个方面。有研究显示,现代农业有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产品的竞争力等作用。中国的农业整体上正处于从农业电气化向农业自动化过渡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则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的过程一般由以下3个阶段构成:农业电气化,其标志就是技术上可实现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环节实现电气化;农业信息数字化,其标志是包括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数据信息数字化;农业智能化,也就是建立能够自动完成农业信息的处理,提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必要科技情报。

4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4.1大力推广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通过合同契约、投资入股、资产参与等多种形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帮助小农户进入专业程度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带动脱贫,增加经济收入。

4.2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如,吉林、通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长白山区的食药用菌生产基地、松花江两岸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白城地区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及延边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等,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促进产业集聚,转变发展方式。

4.3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

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高科技并实现其产业化,力争在应用作物新品种选育、生物反应器技术、基因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逐步形成农业高科技产业化。

4.4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把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广泛运用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扩大培育对象覆盖面,努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4.5依法保护耕地、水资源和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调节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实施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民财产损失。探索建立符合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护体系。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智慧地理信息;三维仿真规划;智慧规划;移动办公

中图分类号:T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导言

为配合宁波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拟定了创建“智慧东钱湖”五年计划。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作为创建“智慧东钱湖”的重要项目之一,其核心是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建立一个覆盖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全区的集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和业务办公于一体的由软件、硬件、数据、网络以及人员构成的统一的基础平台[1-2]。该平台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它主要以测绘与规划专业领域为重点突破口,切入各部门共享数据,不仅能够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地图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各种专业地理空间数据,而且能够更加高效地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标准的、精确的、权威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服务。

系统概述

2.1 系统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首先,就规划部门本身而言,东钱湖规划分局作为全区基础测绘成果的管理部门,其手中管理的全区域原有的基础地形图为分测区跨年度施测,数据零散和杂乱,历年城市规划成果数据主要以纸质文件方式存储和手工管理,给成果资料的调阅和使用带来很大困难,空间地理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共享缺乏有效机制[3]。

其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国土、建设、交通、水利、旅游、农业、林业、公安、环保、电力、电信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基础地理信息的支撑。但是由于各部门的应用领域不尽相同,存在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不一致、重复建设等“信息孤岛”问题,亟需专业部门来统一管理并提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测绘与规划信息的集成,提升整个政府部门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的信息化工作开展,同时能够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为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标准的、精确的、权威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服务。。

2.2 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大力推进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及规划成果信息的收集、规整和建库,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建共享;

(二)引入三维仿真规划平台和规划移动服务平台,促进全区地理信息及各类规划信息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三)融合东钱湖二、三维地理信息库,初步建立东钱湖区级二、三维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带动全区政务信息空间化整合,逐步成为“智慧东钱湖”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管委会各部门、东钱湖镇政府、东钱湖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完善的空间信息资源服务。

2.2 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集成管理包括规划编制成果、建设工程规划审批信息、基础测绘成果在内的库的地理空间资源体系,面向业务建立规划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以城市三维仿真平台和移动服务应用为规划方案评审、领导决策和移动办公提供科学支撑。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按照三层架构模式设计,即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见图1。

图1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框架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层,负责对数据库的存储组织和访问控制。本层提供了对外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访问方式,具体集成了包括基础地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三维仿真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和规划审批数据、规划编制成果数据和建设工程数据等规划专题数据,并分别建立相应数据库管理[4]。

服务层基于数据层为前端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标准服务接口。根据不同系统的共性需求,实现了对公共服务的统一管理和集成,并通过不同的调用方式提供应用服务[5-6]。服务层作为数据层和应用层的中间层,包括的主要内容为针对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与整合、数据格式转换、地理信息支撑中心、系统管理辅助、数据网络、数据扫描录入、三维模型渲染和系统维护中心等。

应用层涵盖了系统需要建设的三个系统平台,具体是规划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三维仿真规划应用系统以及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系统。

规划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和规划成果档案管理。基础地理数据管理提供针对东钱湖区域1:500等比例尺地形图的数据整合、图幅调用、控制点查询、接图表制作和控制网图整合等;规划成果档案管理,则针对历年规划审批数据、规划编制数据和建设工程等档案文件数据提供方便的在线查询浏览、调阅和检索功能。

三维仿真规划应用是采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结合规划业务实际需求,实现对东钱湖新城核心区1.64平方公里的城市三维精细化模型的管理,以提高规划的智慧性和精细性。

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系统是移动设备平台中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各类规划编制成果图、区域内重点项目分布图的实时浏览、查询、录入和整合。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级别的层,负责与用户产生交互行为,并且传送用户的行为指令到服务层。

3.1 基础数据整理及规划数据库

规划成果数据库包括规划审批数据、规划编制成果数据和建设工程数据。规划审批数据主要为规划选址意见书、规划用地许可证、规划设计条件等;规划编制成果数据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等几大类数据;建设工程审批数据主要是分为区重点工程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普通项目、征地项目等几类,包括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验收等六个过程数据信息。

规划成果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通过扫描、加工和整理录入到规划数据库中。规划成果数据库建库的总体思路是:将具有法律效力约束和对于日后规划管理在应用上有指导性意义的规划编制图进行整合入库(SDE库),其他规划图及规划类文件的浏览采取路径调档方式实现,历年规划审批数据、规划编制数据和建设工程规划数据的纸质形式扫描数字化以文件方式保存,相关的规划元数据进行录入、数据标准化整理和数据入库。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相关的规划范围线、规划项目名称及项目信息等需要入SDE库,其他要素均不入库。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总平图范围线、指标图、地块需要入库,且文物保护范围要入库,设置专门图层,放置历史文物点、块和面。在对数据实际应用时,空间数据库(规划编制SDE库)与规划编制图档库相结合,通过项目编号和路径的关联,实现文件级调阅的目的,由空间数据和规划文件数据共同组成以方便规划编制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应用。

3.2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

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1:500基础地形图管理、规划审批成果管理、规划编制成果管理和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等规划成果数据,实现对历年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数据的管理、调阅和查询,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块:分类信息、数据扫描、数据录入、数据浏览、成果调阅、综合检索、统计分析和系统帮助。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规划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3.3 三维仿真规划应用

三维仿真规划应用提供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平台所需的影像、矢量、地形等空间数据和三维建筑物模型数据的处理、组织、管理和维护功能;空间信息服务与子模块(服务器端)提供空间信息的服务与功能;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服务子模块作为三维客户端,侧重于多源、多尺度地理信息的三维浏览和查询功能。主要功能如下:

(1)数据组织与管理子模块

该子模块主要负责海量影像、地形、三维城市模型等数据的预处理、压缩和组织,提供数据存储访问的接口,分为数据库访问接口和文件系统数据访问接口。

数据处理与压缩,提供对数据格式、坐标变换、投影变换等数据处理功能,实现数据压缩存储。三维模型和地形(DEM)数据中金字塔结构,则将处理好的海量地形数据进行分块和分层处理,建立连续多分辨率金字塔结构的三维模型和地形数据服务库。

文件系统数据访问接口,提供对文件系统组织和管理的空间数据的数据操纵。数据建库与更新工具,通过开发与现有栅格数据接口、并利用数据可访问接口,实现影像数据、地形数据建库等栅格数据库的管理,并实现浏览数据库的方便更新。

(2)空间信息服务与子模块

该子模块主要负责提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三维空间数据浏览、查询与分析服务等,是软件的核心子模块。主要包括:影像数据服务模块、地形数据服务模块和三维模型数据服务模块。

影像数据服务,基于HTTP协议,在海量多分辨率影像数据组织基础上,提供网络环境下的海量影像数据服务。地形数据服务,基于HTTP协议,在多尺度地形数据组织基础上,提供网络环境下的地形数据服务。三维模型数据服务,基于HTTP协议,在三维建模基础上进行数据组织,提供网络环境下的三维模型数据服务。

(3)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服务子模块

该子模块实现海量影像、地形、三维模型、地名数据等实时浏览、信息查询。主要包括:场景的缩放和漫游,支持多分辨率影像数据、地形数据的连续放大,缩小;图层控制功能;经纬度的定位。

3.4 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

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是基于3G/WIFI网络在移动终端(如IPAD)上可方便浏览各类地理数据及规划专题信息的客户端软件,是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业务领域中的扩展应用,整合二维、2.5维、政务电子地图等基础空间数据,拓展移动办公业务形式,方便规划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快速浏览与查询各类规划信息,提高规划现场调研工作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支持多种地理数据,如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2.5维数据等,可在各类地图数据中进行自由切换,方便地图浏览和漫游;采集、处理、整合、录入规划信息数据,在移动终端实现图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规划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浏览,实现与地理底图的无缝集成;综合查询各类数据,一键式搜索平台中所有信息(如地名、地址、规划等),搜索结果叠加在电子地图、影像数据上,并实现分类显示缩略信息;提供完备的后台配置,新增数据只需按照一定规则处理,即可进入平台,无需额外开发;并根据用户权限,拥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访问能力和的功能模块。

应用实现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以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为基础,推进区域规划与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搭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已实现规划档案在线管理、三维仿真和移动端办公等创新工作模式。

东钱湖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以整理的历年规划审批、编制和建设工程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实现各类规划成果的在线浏览、调阅和检索。图3即是在线调阅东钱湖区域2009年控制性规划信息。

图3 规划成果信息化管理

三维仿真规划应用(见图4),以真三维空间直观生动地展现东钱湖新城核心区规划方案,结合周围地形地貌环境和道路水系网,支持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审。

图4 三维仿真规划应用

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主要是以移动终端IPAD为载体,实现政务电子地图、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用地控制性规划、建设工程等信息的便携式调阅和共享,如图5为在IPAD2移动设备在线调阅东钱湖区域用地规划信息,以实时了解每个地块的用地规划类型。

图5 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

结语

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一系列的示范应用,是当前宁波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创建“智慧东钱湖”框架中地理空间定位和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以基础测绘和城市规划为专业切入点,梳理与整合了区域原有的基础地理空间资源体系,面向业务应用对历年规划编制和建设工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建库,实现规划成果档案信息化管理。另外,开发建立了三维仿真规划应用和智慧规划移动服务应用系统,为规划审批和辅助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在系统建设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历年规划成果数据不完整、标准规范不统一等;另外,关键技术攻关难度比较大,譬如在规划成果数据标准化、数据库建设、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快速渲染、海量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可视化以及移动平台的智慧应用等方面。通过克服以上困难,东钱湖智慧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案,可推广应用于智慧区域及其示范应用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昕.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J]. 上海信息化,2012,1:12-15

[2] 陆一中,庄文彬,杨剑.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城市规划的有关理念及实施策略研究[J]. 城市勘测,2009,6:135-137

[3] 张训虎,朱辉,陈秋伟.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领域应用研究[J]. 北京测绘,2012,3:1-4

[4] 杨盈,陈学业. 对改进规划国土地理信息系统的几点思考[J]. 测绘通报,2010,7:53-55

智慧林业发展现状范文6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

1.1 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林业经济效益而破坏林业生态环境、就会导致林业产业陷入昏乱状态,林业生态环境被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显然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依靠林业经济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林业经营者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2 充分发挥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善于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创造良好的林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林业生态科技研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始终坚持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林业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到林业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自然规律,如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时间和方式,人类活动不能超越林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1.3 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普遍联系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资源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林业生态环境不仅与林业经济关系密切,而且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们的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林业建设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关于群众观点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作用,天然林、公益林的养护和经济林的推广和种植都离不开林区群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林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林业生态环境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同时改善林区周边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们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创造了条件。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发展观。因此,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报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关系,是大厦与基础的关系。人类要提升生态伦理关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能够共同发展,在拥有优美的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推动林业服务于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1.5 蕴含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蕴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古代人在利用林业资源中也有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如儒家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要求遵守林木的生长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林木采伐。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林业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可以借鉴,在当前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业发展状况,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可以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产业管理等方面来完善和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发展林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不断探索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生态与经济双蠃式林业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年造林57.16万hm2,森林改培3.33万hm2,森林抚育175.13万hm2,1.15亿hm2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 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哲学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部分地区和群众尚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建设意识,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就阻碍到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一是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使林区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偷砍滥伐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林业具有商品生产的属性,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林业经济效益,对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用材,轻护林”的现象没有加以引导。二是对林区的生物多样性重视不够,有些地方采用单一林木品种培育模式,缺乏林下经济意识,因此浪费很多林地空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结构,森林增长量与消耗量比例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三是利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的意识不强,我国对林业生态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到位。

2.2 群众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努力使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但实际的情况是贯彻不力。一是目前林区群众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是由政府的号召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是按照林业的发展规律,这样的群众参与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部分林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部分林权所有者不能按规定获得国家的生态补偿,林农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严格依法实施管理经营,导致公益林建设效果不佳。三是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林场职工应该既是森防工作者又是森林的保健工作者,然而对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较少,不利于他们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2.3 未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结合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较快,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林木生长量较低。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是人类活动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的发展的阻碍因素。二是林业生态保护科技的研究仍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林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水平尚待提高。三是林业产业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劲不足,林业生态保护激励机制不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但要实现党的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还需要以林业产业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努力繁荣林业生态文化。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所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针对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优质、稳定地持续发展。

3.1 增强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是强化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通过政府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增强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获取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转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使产业与生态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所以,要转变传统林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林业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农村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林木的需求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林业资源的破坏。二是重视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动近自然林业的发展。三是增强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增加林业生态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林业科技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安排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使林业生态科技在森林有害病虫防治、防护林信息化建设、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3.2 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林区群众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素。一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利益主体开始。林区群众既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又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收益的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林区群众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加公共财政对林农的生态补偿,保障林农的利益,促使他们依法进行林业经营管理。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9。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障公益林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对林业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技术专业技能培训,做好以生态伦理观和现代生态保护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保护教育,壮大精干高效的林业科技保护工作队伍,为林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3.3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做到统筹林业经济与林业生态的发展,保障林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林业资源,利用科技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以林业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严格做到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在当前造林绿化的中,要改变那种只求数量的造林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确实做到“造—片,成一片,管一片”。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天然林养护,打造品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的公益林,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林科学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林业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绿色无公害培养,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要合理,增强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二是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维持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经费,建立基层林业生态科技推广机构和壮大从事林业生态保护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科技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三是繁荣林业生态文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要广泛地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观念,体现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特色,处理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关系,完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鼓励林业生态文化的艺术创作,推动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