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1
林业的含义指的是为了实现对森林的经营活动而组织的,主要是对木材和林产品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经营,使这些资源能够用于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林业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探索阶段和现代林业发展阶段。传统的林业发展阶段这要表现为对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使得我国的工业发展得到充足的原料,这一时期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对后续的经营很欠缺。而在林业发展的探索时期,我们主要重视对集体林区还有其他的非国有的林区进行探索工作。但是由于那时我国还只是在改革的早期阶段,所以对探索的目标的认识不够,而且在观念上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林业发展速度很慢,没有突破,而且没有探寻到一个适合我国发展的方向。至于现代林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92年才开始进行的,因为之前我国对林业的盲目探寻和发展,使得我国林业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而且现在世界对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林业发展转轨,这就要求我国要找到一条更科学的发展之路。但是道路的寻找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我国的山林面积很大,但是在林区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却很不发达,很多林区经济贫困,所以就对林区进行大肆的砍伐,已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没有保护的砍伐,对林业的永续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在这一个阶段,如果想要使林业的发展更科学,就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取代过去那种只一味的砍伐却不保护的方式,找寻到一种新的方式,使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样林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更大。所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对林业的发展,我国的林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
2营林工作的主要内容
2.1造林工作的质量检查工作
要想保住造林的质量,就要加强对造林工作的检查,要保证检查工作认真、细致。另外还要加大对迹地的更新。当造林结束以后,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对造林的质量进行重新检查,要对树木的生长有充分的了解,对那些损害的苗要立刻补上。
2.2加强林木生长期的管理工作
一些造林工作单位只注重造林工作却不注重管理工作,或者不进行管理工作,一旦造林结束以后,就不在理会林区的发展状况,不进行监督管理或力度不够。针对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区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幼苗的保护,并且进行监督,彻底清除只种不管的现象,是造林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进行。
2.3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加强迹地的调查工作
据资料显示,截止1996年,我国迹地面积是林区的千分之五,采伐地占了四分之三,其余为火烧地。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迹地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恢复方案,使其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2.4做好造林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造林工作进行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造林的面积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另外要选择好树苗的种类,确定树苗的数量。另外还要对一些重点的项目还有迹地的更新工作也要做好提前的准备,通过细致的计划,是造林工作更好的进行,提高造林的质量。
2.5发挥绿化委员会的作用
全国绿化委员会是为加强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组织领导,要对全民的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进行宏观指导,并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就是为了加强城镇周围的山体绿化工作,为了保证城镇的生态环境,要将山体绿化和居民义务植树结合起来,绿委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6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
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发放关系到的是林业部门和政府的问题,是他们对人民的信誉问题,很多人都会关注,所以人大和政协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检查和督促,保证补偿资金的及时发放。
3完善我国的营林工作
3.1加强营林、造林基础
现在我国对植树造林工作起到了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植树造林才能使得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永久的利用,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原料。此外植树造林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政府已经大力号召要植树造林,但是林业的赋税过高使得造林效果不好。只通过精神的鼓励却没有物质奖励,不能达到促进造林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制定更好地激励机制,来真正激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3.2全面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要利用科技来加强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林业的竞争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林业发展的科技投入,才能使我国林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3.3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营林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一定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为此就需要加强这方面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得工作高效、科学。
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1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
由于之前的计划经济影响,使得现如今我国的森林资源依然大部分属于集体和国家所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下依然这样体现,其实这种林权结构并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而是一种经济和政治意愿的表现。
4.2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
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里面,生态补偿制度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这种补偿制度是对生态环境做出努力和付出代价的人应该得到的经济补偿,生态功能具有价值性,也就意味着生态受益人在使用改善的生态环境时也不是免费的,是需要进行补偿的。
4.3林业保护的监督力度不够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林木资源 营林工作 可持续发展 建设
0 引言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1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1.2 营林工作的内容
1.2.1 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1.2.2 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1.2.3 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1.2.4 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1.2.5 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1.2.6 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1.2.7 切实采取措施,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任务。
1.2.8 使林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
1.2.9 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2.10 继续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一要抓好采伐限额管理。
1.2.11 不断改进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木材流通管理,重点是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执法管理。
1.2.12 切实把握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要求。
1.2.13 高度重视山林纠纷调处。
2 营林工作需要完善
2.1 加强营林、造林基础。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我国林业的高税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长期以来过多依赖精神鼓励促进植树造林,忽视物质利益刺激。林业基础的加强,营造林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物质利益。
2.2 实施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林业系统发展功能。系统思考林业的发展,把发展林业同森林绿色食品、花卉园艺、特色加工业、森林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全面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在今后的林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放到突出地位。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森林是有用的资源,森林给当今和未来世代带来了多种好处,同时它们也是可更新资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有可能享用——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得到持续的维护。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持续地维护,当今世代就会在享用他们的同时把未来世代排除在外,所以,我们要通过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这也符合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先后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林业政策,投入了大量林业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法律问题,制约和妨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 我国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这种产权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在林业产权设置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政治意愿(社会主义制度)而非林业可持续发展。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3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因具有最概括意义而被广泛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认可。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挑战与变革。其内涵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①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与经济的整体性。②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性。③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性。④可持续发展强调体制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⑤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公平性。
2林业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林业的定义可概括为林业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全面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活动,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
为了正确地理解林业,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林业的特点,以掌握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林业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生产周期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初期培育森林的经济依赖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生产经营成果的多样性;林业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可持续林业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可持续林业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已有研究成果,可持续林业的概念可归纳为:可持续林业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社会满足其需要的林业。
3.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且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林农结合式;②造林规模化;③造林多样化。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4.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事实条例。在这一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4.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①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②立法原则的创新;③在执法方面,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认真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④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5]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林木资源 营林工作 可持续发展 建设
【中图分类号】S7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12-01
引言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1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1.2 营林工作的内容
1.2.1 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1.2.2 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1.2.3 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1.2.4 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1.2.5 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1.2.6 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1.2.7 切实采取措施,全面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任务。
1.2.8 使林政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
1.2.9 切实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2.10继续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一要抓好采伐限额管理。
1.2.11 不断改进木材流通和经营加工管理木材流通管理,重点是加强对木材检查站的执法管理。
1.2.12 切实把握林地征占用管理的要求。
1.2.13 高度重视山林纠纷调处。
2 营林工作需要完善
2.1 加强营林、造林基础。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我国林业的高税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长期以来过多依赖精神鼓励促进植树造林,忽视物质利益刺激。林业基础的加强,营造林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物质利益。
2.2 实施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林业系统发展功能。系统思考林业的发展,把发展林业同森林绿色食品、花卉园艺、特色加工业、森林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
2.3 全面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在今后的林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放到突出地位。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森林是有用的资源,森林给当今和未来世代带来了多种好处,同时它们也是可更新资源,因此所有的世代都有可能享用――但前提是它们必须得到持续的维护。如果这些资源得不到持续地维护,当今世代就会在享用他们的同时把未来世代排除在外,所以,我们要通过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利,这也符合粮农组织林业战略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建设,先后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林业政策,投入了大量林业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法律问题,制约和妨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林权结构模式受约束我国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这种产权结构完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在林业产权设置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体现的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和政治意愿(社会主义制度)而非林业可持续发展。
3.2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的法律问题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法律制度。这―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是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用权人向其所有权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所有权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应当对其进行补偿,这是因为生态功能是具有价值的。
3.3 林业保护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近年来,林业保护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国家林业局派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的管理机构加大了对政府违法征用林地、毁林开垦、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为国家挽回森林植被恢复损失数亿元。但是一些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仍然不够,对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占用林地审核制度的监督力度及对破坏林地案件的监察力度还未落到实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部门要把对营林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措施,重点监督检查因政府行为发生的违法征占林地及毁林种植农作物、林间过度放牧等导致有林地逆转问题,巩固扩大林地保护的成果。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5
头顶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脚下也不再是一方净土了。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水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环境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够了!够了!我们人类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地球与自然母亲太慷慨啦!一切都奉献给我们,我们却回报了什么?1998年,他们终于恼羞成怒,用特大洪灾给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人类的这些行为,自然和地球母亲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谁无过,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们仿佛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开始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看一棵树要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一草一木,保护动物……
植树造林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南水北调;水土保持;植树;策略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南水北调可以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使得北方地下水可以再利用,从而有利于湿地、生态、物种多样性的保持。但不可否认,南水北调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调水量多少的问题也在一直困扰着工作者:调水量太少,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南方水量不足影响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如果在调水时水土保持不好,同时,南水北调除过极少地方是在地下穿过,大部分是明渠开挖,大量的土石方的堆存等问题,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一些有效策略。
一、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的含义就是防止水土的流失,保护和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以此来达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从而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以下的重要性:首先,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良好的水土保持可以拦截梯田和水库的径流,从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多雨的季节,也可以预防洪灾,从而发挥了抗洪能力,在干旱的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其次,良好的水土保持在降低水土流失的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些排灌沟渠等可以拦泥拽沙,进而加大蓄水量,以此达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减少淤泥,提高其使用的寿命。再次,良好的水土保持可以降低泥石流滑坡的发生,减少泥石流滑坡对水利工程损坏率。另外,还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水土流失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森林过度采伐,森林覆盖率降低,在进行南水北调时,水土保持工作很难展开,水土流失现象就频繁出现,这给人类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最直观的就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这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若是严重的话还会威胁到人畜的生命安全;其次便是水土流失会导致水资源紧缺,特别是在农村,村民们饮水基本上全靠地表水,一般是直接从河道引水或引山泉水,可是近年树木被大量砍伐,森林保水的能力已经下降了,河水经常发生断流,再加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技术还不过关,这就加重了人们饮水的负担;最后,水土流失会带来生态环境上的破坏,很多动植物都失去了水源,物种会在逐渐恶劣的环境中消失,过去的青山绿水将不复存在,水的自净能力也随之降低,会导致水体污染。
(2)造成恶性循环
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下,很多地区逐渐迈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
同时,这种恶性循环正在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逐步认识,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相继出台。
比如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条例》、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2010年重新修订并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
除此以外,国家也加大了在保持水土方面的经济投入,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丘陵区、山区以及风沙区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检查力度。
在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要想彻底改善我国水土流失这一严重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继续予以加强。
三、南水北调工程中水土保持的有效策略
(1)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
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是加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首要环节。在加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应站在水利工程战略发展的角度,注重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注重南水北调渠道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平衡,利用渠道开挖土方造田造林。需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在综合分析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治理水土流失的薄弱环节,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2)选择合适的水土保持策略
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面临水土流失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性,导致水土流失程度的多样性。为提高水利工程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需根据水土流失的情况,确定水土保持的策略方案,水土保持策略确定时,需要重点考虑因地制宜,发挥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势。规划水土保持策略中的两个影响因素,即工程因素、生物因素,其属于水土防治中方案确定的指导因素,综合考虑两项因素对水土保持的影响,采用融合式的方法,推进水土防治的协调发展,促使水土保持在因地制宜的约束下,实现相互促进,体现水土保持策略的优质性。
(3)植树造林
森林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如果大自然对水土保持做出了贡献,水土流失现象便可从根源上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政府要增加在退耕还林上的投入,呼吁百姓们一同植树造林,加大植被的覆盖率,从而增强涵养水的能力。可以采取造林、封山、禁牧、禁伐等措施,以法律进行约束,减少植被的损坏率,人人都应该对森林进行保护,承担起监管森林资源的责任。此外人口增多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人们的需求越大,就会增加耕地和对土地的压力,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时还应控制区域内人口的增长,以减少森林的损害,减轻人对于环境的压力,从而增强环境自身所具有的的水土保持能力。在规划水土保持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人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制订出合理的规划,以达到对森林、草地的可持续利用。而对于大众,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还应定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山林中的植株,只有政府和群众齐心协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南水北调工程更好的实施。
(4)突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
突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在加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中也必不可少。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来完成,突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发挥水土保持工作中人的作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树立良好水保形象使人员力量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作为坚实的后盾。具体说来,水利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强化作风建设,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高办事效率、狠抓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和廉洁自律等方面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规定。二是要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建设。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作责任制度,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人员各尽其责,有章可循。
(5)降低水土防治的破坏性
水土防治虽然有利于强化水土流失的结构,但是也有可能影响周围的水土结构。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范围比较大,自然会增加水土流失的破坏性,工程人员实行水土防治时,需要着重考虑防治过程中的破坏性,以免水土防治影响工程内的水土结构,工程人员可以在防治的基础上,实行强化保护,严格保护水利工程内水土结构的整体性,预先规避具有破坏性的因素,规避其对水土结构的干扰。由此,建设单位将降低水土防治的破坏性作为重点防治内容,提高水土防治的效益。
(6)完善水土防治的生态性
生态性是水土防治的重点部分,属于水土流失控制的重要标准。水土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态性,需遵循水土防治的生态原则,最大程度的选择绿化的措施,既可以保护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水土结构,又可以优化水土结构中的生态性,有利于水土结构的绿色化发展,为水土治理提供优质的基础。生态原则在水土防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生态环境也具有调节控制的能力,利于提升水利工程中水土防治水平。
(7)加大水土保持的监测
水源区水土流失是否严重,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居民,还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进程,南方的水是否能在不影响南方发展的前提下引入北方,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水土保持工作是否完成得好。所以,政府和施工人员都应对水土保持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管,在实施南水北调时,工作人员首先要对水源区的地理环境、植被覆盖率、水涵养情况有一个了解,重点监督有开矿、森林采伐、土石开挖、弃土废渣堆放等现象的区域,如果遇到了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要根据国家指定的要求,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政府而言,在开展南水北调工作时,应该考虑到大局,根据南水北调中工程的要求,严格管理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水保机构,各部门相互团结,共同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笔者建议国家将水源区的水土保持列为重要研究项目,召集先进人士共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考核标准,来检测水土流失是否严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大的,它不但会带来生态上的破坏,而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收益,可见南水北调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工程建设中,要将水土保持并预防水土流失工作放在首位,只有这样,工程建设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宋炜,郑良勇,孔令法,周明军.南水北调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01:340-342.
[2]张秦岭.关于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8,06:1-4.
[3]董志峰.在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J].科技传播,2012,2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