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鼓励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鼓励教学研究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1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物理是初中学生科学意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日后的成长、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个人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过多地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却忽视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会使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降低,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十分不利。

新课改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挖掘具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借助生活用品,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开展。

1. 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能够快速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进入到物理实验学习过程当中,在物理实验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并在物理实验中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凹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些模拟的实验,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具体流程进行呈现,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实验的细节和流程,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按照多媒体图像中显示的流程自主实践。

2. 科学划分小组,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初中物理合作实验的乐趣,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模式,可以首先按照学生的实际物理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划分为A层、B层和C层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为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1:2:1的比例将A层、B层和C层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使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够均匀搭配,保证小组合作物理实验的开展效果和公平性。

3. 借助生活物品,联系生活实际。物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物理学习,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借助物理原理更好地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中指出:“要善于运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从而拉近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的物理知识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真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教学案例;研究

教材简介:本节课节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六册第五课《牧童之歌》的内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之声》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积累了浅显的基础乐理知识,能认识简单的乐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音乐表现欲和创作力也正处于高峰时期,是表演歌曲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

设计理念: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轻快、活泼,音乐非常富有感染力,三年级的学生身心迅速发展,音乐听辨能力显著增强,音乐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但音乐认知水平还有限,通过此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诙谐、幽默、活泼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创编动作、节奏、歌词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听歌曲时配合音乐做表演,并在听到“来伊噢都”时合着拍子拍手。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体验和感受。

教学难点:能够听歌曲时配合音乐做表演,并在听到“来伊噢都”时合着拍子拍手。

教法说明: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法、教唱法、听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将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呈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自制沙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律动导入

师: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到了,让我们随着音乐跳起来吧!孩子们跳得真有激情!请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刚才大家看到的是电影《音乐之声》里的一些画面,《音乐之声》是一部用音乐来讲故事的电影,它里面有很多首经典的歌曲,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的乐曲。影片里讲的是有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玛丽亚带领着七个孩子精心编排而为他们表演的一场木偶剧。

二、聆听体验,学习歌曲

(一)初步感受歌曲。

1.播放视频,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你觉得玛利亚和孩子们表演的木偶剧精彩吗?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这首歌曲轻快活泼,它的曲调风格--诙谐、幽默,知道什么是‘诙谐’吗?诙谐就是很有趣,令人发笑的意思。

2.分段欣赏歌曲,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现在我请你们竖起小耳朵听,这首歌曲里有很多好听的句子,现在我来唱几句,你们听哪句乐曲出现的最多。

生:来伊噢都。

师:对啦非常棒!我再来唱一次,当你听到我唱‘嘞噢嘞’的时候就轻轻的拍手。

3.讲解衬词部分。

师:你们知道‘嘞噢嘞’是什么意思幔课依锤嫠吣悖‘嘞噢嘞’它是歌曲的衬词,听我来唱一句歌里的衬词。

4.为衬词构思动作。

师: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为衬词构思一个漂亮的动作,你可以构思牧羊人、小羊的动作,也可以构思你自己喜欢的动作,现在让我们起立,把你们为衬词构思的动作美美的跳起来!。

(二)学习歌曲。

1.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同学们起立,把你们为衬词构思的动作美美的跳起来,看谁做的动作有趣!我们把前面的歌词也带上,前面可以唱成dang的音。

2.为第一段衬词给2 5|5535 43|编节奏。

师:跳得真好!你们听,接下来牧羊人又唱了什么?(学生聆听2 5|5535 43|乐句的四句衬词)。大家赶快动脑筋,为这几句衬词编一个节奏,老师来弹琴你们跟着音乐试一试!(学生完整演唱第一段)。

3.学习乐曲第二段。

师:按节奏读歌词,用说唱形式表现第二段,牧羊人一个人在高高的山顶上放羊,但他内心并不孤独,他用他嘹亮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从而感染了一大群人,你们听,哪些人参与进来了?孩子们我们来读下歌词,这种跟着音乐的节奏说出歌词的表演形式叫做说唱,英文叫RAP。

4.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起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表演的真有意思!你们再来一遍,听,我再用段节奏给你们伴奏一下师B-box好玩吧?想学吗?给你们一个我的独门口诀:捕刺客 打刺客 刺客不 打(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口诀)。

5.出示节奏型××× ×××|××× ×|。

师:刚才我们读的节奏是这样的××× ×××|××× ×|,考考你们,除了用嘴巴,你们还可以想到用什么不一样的声音来‘读’这段节奏?哦有嘴巴打出来,舌头弹出来。大家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选择一个敲凳子一起来练习下吧,来,请大家站到自己的凳子后面,听好老师要求:只用手指轻轻地敲击凳子发出声音,在心里念口诀,现在老师来说你们来为我伴奏,注意力集中哦!学生完整演唱。

6.学习乐曲第三段。

师:再次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孩子们,我们热闹的课堂吸引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咦,他们在哪呢?哦,原来他们藏起来了!

7.演唱乐曲第三段。

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牧羊人,见到你们很高兴!孩子们,我想跟你们做朋友,你们喜欢我吗?我们一起来唱歌吧!你们的歌声真好听,看到你们甜甜的笑容,我特别高兴!我请位笑的最开心的孩子上来跟我玩玩吧!让我们再一次唱起来!

8.再次完整聆听歌曲。

师:孩子们,你们开心吗?我也很开心!今天我还邀请了一位著名的歌手成方圆阿姨来为大家演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在听的过程中,如果被我邀请到,就请你跟我一起跳起来!

三、课外拓展、全课总结

1.课外拓展。

孩子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孤独的牧羊人》是哪部电影中的插曲?(教师在黑板上贴图)。它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他的作曲者是美国的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这部影片除了《孤独的牧羊人》,还有两首特别广为流传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如果你会唱,就跟着小声地唱一唱(教师播放音乐《雪绒花》、《多来咪》)。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吗?《音乐之声》这部影片是由奥地利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它除了荣获了国际音乐最高奖项--奥斯卡大奖以外,还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为动人的音乐影片之一呢,你们记住了吗?

2.全课总结。

同学们轻快而又活泼的乐曲《孤独的牧羊人》我们就学习完了,大家独胆感受了歌曲诙谐、幽默、活泼的情绪,而且会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创编动作,你们太棒了!牧羊人用他美妙的歌声把快乐传递给了很多人,让我们也用动听的歌声把快乐传递下去,好吗?起立,大家围成圈,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4

一、选择合适的材料,构建良好的学习平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的绘本故事教材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另外,在一个班级内也应根据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别辅导。在幼儿的绘本故事教材选择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图为主,吸引孩子的兴趣。幼儿的绘本教材应该以大量优美的图片为主,以精彩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在感受图片魅力的同时,慢慢了解图片的内容,并尽量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在初期,我们可以选择经典的童话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儿童百科全书》等。

(2)循序渐进,增加文字内容。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字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在幼儿的听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孩子加强语言书写的训练。我们可以把内容加入到精彩的绘本当中,通过绘本内容的不断加深,让幼儿的语言学习也循序渐进地提高。

(3)定期更新,保持新鲜感。对于应用于幼儿语言学习的绘本教材,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当增加新的内容,不断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让孩子能自由选择喜爱的读本进行阅读,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阅读对语言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

二、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

幼儿应该在童话的世界里进行知识的学习。对于幼儿的学习场所,我们可以根据绘本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设计不同的宝宝剧场、开心游乐场、趣味猜谜、手工艺品展示等,保证让幼儿在欢乐的场所中学习。我们只有用心布置幼儿的学习场所,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幼儿学习环境的设计,我们可以从墙面装饰、开心游戏、小鬼当家等几个环节入手。首先,我们可以把精彩的绘本故事做成挂饰,图画等装饰在墙面上,让孩子身处童话的世界中学习语言,必定是事半功倍的。其次,我们可以根据绘本故事中的情节,组织孩子们进行故事的表演等活动,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把所看过的绘本故事讲给大家听,在给大家讲故事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掌握也会不断走向成熟。

三、绘本故事教学实例

(1)狐狸爸爸鸭儿子。这是一个充满爱意的小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有一只狐狸,在见到一枚鸭蛋后决定把鸭子孵出来再吃掉,但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孵蛋过程后,狐狸在毛茸茸的小鸭子出生后反而不舍得吃了,变成狐狸爸爸照顾起了鸭儿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主要是想让幼儿了解爱与被爱的幸福以及关爱生命的思想。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帮我们完成绘本故事的教学。我们先放一段小视频,森林里一只狐狸发现了一枚鸭蛋,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向小朋友提问,下一步,狐狸会干什么?在幼儿的踊跃发言中,我们一点点地进行下面故事环节的展示。在几个关键的环节,比如狐狸孵蛋的过程,小鸭子孵出的一刹那等。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狐狸内心的变化。在故事的结尾,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狐狸没有吃掉小鸭子,狐狸会怎么照顾小鸭子的呢?鸭儿子又会为狐狸爸爸做些什么呢?通过讨论和讲解,让幼儿愉快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掌握。

(2)小老鼠学画画。这个故事中主要介绍了各种事物的颜色以及不同颜色混合后的结果,能让孩子初步了解颜色混合的奇妙以及不同颜色搭配出的美丽图案,还能学习到保持画面的整洁才能画出漂亮的图案。

绘本故事一开始,小老鼠出现了,还拿着一支画笔。我们就可以让小朋友踊跃发言,说说小老鼠想干什么。当小老鼠将画笔点向颜料盒里的黄色时,我们可以问小朋友,黄色可以画出来什么呀?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小朋友的发言,将黄色的物品列举出来,比如香蕉、梨子、小黄花等。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便学会了将不同的物品跟不同的颜色连接起来。在这个绘本故事的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拿着自己的画笔进行现场的模仿,进行语言和绘画的同步教学。最后,让他们拿着几种不同颜色的画笔在同一个地方描一下,画面变成黑色了,然后向小朋友讲解一下不同颜色搭配的结果。这个过程也可以穿插提问,不同颜色混到一起会变成什么样,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也让小朋友了解颜色混合的概念。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乌力格尔 比较 文本 汉族古典文学

一、民族话语的二重转换

从汉族文本到乌力格尔唱词,无数汉族经典古典文本被蒙古族人民以鲜活的本民族形式演绎出来,这里经历了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在语言的转换中,由于思维上差异,必然形成文本句式、修辞、逻辑等的不同,因此从汉族文本到乌力格尔唱词其中必然经历一个翻译、改写、再创造的过程。但是近来年,汉语的普遍推广,大量蒙古语文本被翻译成汉语文本,这就为我们走进乌力格尔文本提供了可能。这种民族话语的二重转换,有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二、乌力格尔文本与汉族原始文本的比较

首先,由于汉蒙两族生活地域的不同,对于某些只有汉族地区才出现的环境和事物,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添加补充描写的语句,以使听众更好的理解汉族原始文本。例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段,为迎合蒙古族听众,经由著名胡尔齐(乌力格尔艺人在蒙古语的称呼)琶杰改编和再创造,就在原来文本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些的描写的句子,这是原来《水浒传》所没有的。

其次,乌力格尔文本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极力渲染,让听众的情感随演唱文本而动。我们再来看《武松打虎》这一段,改编的文本这样写道:“懒洋洋地站起身来,圆睁两只眼睛,接着伸个懒腰,把尾巴摆动摆动。”这只老虎何等可爱!接着又写:“张开血盆大嘴,露出锯齿獠牙。圆睁两只眼睛,全身精神焕发”,这只老虎何等可怕!更可怕的还在后头:“喝进肚子里的水,已经吸收尽啦。吞食的血肉,已经全部消化。”,这是一只饿虎!经过这样的渲染,就更加突出老虎之饿、之凶,从而也就从反面突出了武松之英雄气概和力大无比。再来看武松和老虎搏斗时候的场景:“山顶上,好像响起了霹雳,震断了桦木和榆树,山岩摇摇欲坠。呼地刮起大风,山峰发出回音,山林刷刷直响,沙石卷上半空。”这虽然没有原始文本中的“一扑,一闪,一剪,一掀,一棒,一跳,一吼,一兜,一按”这么有动作性,但是其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声音的表现上却也是极为生动的,给听众以震撼,更能感受当时场面之激烈。

第三,由于乌力格尔是用来演唱的艺术形式,因此较之原来的文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对仗、压韵和语言的简练,只要大致描绘即可,不会做十分细致的描绘,且有固定的曲调,可以反复的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记忆原始文本的难度。比如《大龙太子走国》中的【赞小姐调】,其唱词是,“要说小姐啥长相,姿色丰润世无双,要说小姐啥面容,可与明月比光亮”。《后汉演义》中的【征战调】,其唱词是,“微风阵阵,战旗猎猎,遮蔽天空,你看那四色旌旗,如浪滚动,出征之师十万大军人强马壮,今日开跋辞别长安唐朝京城”。不同的小说,同是【征战调】,但其曲调和唱词都不同,比如《封神榜》里的【征战调】,其唱词是,“拾金不昧是贤良的习性,舍身报国是忠良的品行,忽觉六神无主,身不由己,敌阵喷吐烟雾,袭入我口中”,《英雄天宝图》中【征战调】,其唱词是,“你以为天空暗淡无光,你以为太阳云遮雾障,你以为国法没有用场,你快把罪行着实明讲”。

第四,乌力格尔唱词基本简单明了,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只做宏观上的把握,不会刻画的人物的具体相貌和语言,更不会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它只求听众能够把握故事情节,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即可,比如,《大西凉》中:“几路大军直指西边关,一代圣主国君唐太宗,稳操胜券,领兵五十万,长驱直入西域大高原,速与西夏江州西凉交了白刃战,闯过了朔阳第一关,平定要塞沐阳第二关,举攻破双龙第三关,所向披靡层层无阻拦”叙事概括而明了,如何攻克、如何交战等都未作细致的描写,因此,在吸收汉族文本的过程中,基本也是选择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如《三国》、《水浒》等,而《红楼梦》这样的文本,虽然也有演唱的,但因其艺术性较强,流传不广。另外,在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褒贬上,基本上不会因为民族的差异不同而改编,比如,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以汉为正统”的写法,乌力格尔的演唱基本都尊重了原来的文本,这种不因民族的不同,而不损害小说原来思想主题的做法,是十分可贵的。

第五,汉语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过程,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比如省略主语、倒装、各种词性的转换等等,都是极为丰富的,并且在古典小说中都是使用文言或者半文半白的语言,这对蒙古族人们理解小说故事情节,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迎合蒙古族听众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乌力格尔的文本中对原来的文本进行口语化、民族化的改写,使之更贴近蒙古人民日常语言模式,增加生动性,使语言通俗易懂,这种做法让我们想起晚清的林译小说,蒙古族艺人在吸收汉族文本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配上乐器说唱,这对于汉族文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流传和吸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探求蒙古族乌力格尔对汉族古典文学文本改编与再创造的意义

这样一个过程,无疑是蒙汉文化交流史上极具价值的一幕。如今蒙古族乌力格尔融合了现代元素,创造许多现代文本,使之更加鲜活多样生动,出现像“好来宝”这样综合性的曲艺形式,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在蒙古族地区流传更加广泛,也深得各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是蒙古族艺术节必有的项目。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乌力格尔显然的成了蒙古族人民的重要民族文化标志,也中华民族众多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中璀璨的一朵。在一个以汉族文化占强势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国家里,处理好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吸收汉族说书艺术,和汉族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创造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其过程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以上引用的关于乌力格尔的汉语翻译文本

鼓励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主题词 二语写作教学

1.引言

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与中介语的研究将是今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20世纪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二语习得研究发展,学习者语料库研究异军突起,并成为当今语料库建设的一股新的力量(Granger,1998)。建立学习者语料库的目的是通过语料库方法研究真实的学习者语言特征,最终服务于外语教学。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基于语料库,选择性使用语料库证据,利用预设的理论作为直觉或经验证据的补充,体现了语料库的方法学意义和工具性价值。本文回顾了国内基于语料库在二语写作方面的研究及利用KeyWords分析方法的国外文献回顾和国内利用主题词在二语教学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2.语料库方法与外语写作教学

近十年来,国内外语界日益关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方面,这类研究不断向更广和更深推进。王文宇、王立非(2004)指出,近十年来,二语写作研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二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现象、二语作文的语篇与语言特征、影响二语写作能力的因素、二语写作教学与测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基于语料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将中国学生的作文与英、美本族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作文语料进行比较,找出中国学生的英语书面语特色及与本族语者相比暴露出的语言学习不足。如马广惠(2001)对比了98篇中美大学生的作文,通过定性分析自建语料库,发现中国学生作文的词比显著高于美国学生作文的词比,且简单句的使用数量显著高于美国学生,而美国学生复合句的使用数量显著高于中国学生。马广惠(2002)还发现,中国学生在第二人称代词、语篇虚词、连接词和形容词的使用上明显高于美国学生的作文,而美国学生在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that引导的动词宾语从句及说服动词等方面的使用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文秋芳等(2003)对比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作文和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作文,发现类似其他非本族语的高等级英语学习者,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中也表现出较强的口语化趋向,即过多使用高频词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随英语等级的提高,此倾向有弱化的趋势;各个年级之间口语化倾向的弱化程度不均衡。就英语作文是否受汉语写作能力影响问题上,王立非、文秋芳(2007)通过语料库发现:汉语作文和英语作文在长度和可读性方面显著相关;汉语高分组的英语作文在词汇多样性和密度上都大于低分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汉语高分组使用语篇标记词的数量和类型比低分组多,汉语写作能力迁移明显存在。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者语料,在英语写作对比分析方面收获颇丰,对国内二语写作教学有启示作用。

3.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的概念

主题词(keyword)指的是在某文本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在参照语料库中出现频率的词。运行主题词工具需要研究者同时拥有两个语料库,一个是用于观察和分析的“观察语料库”(observed corpus),另一个是用于对比的“参照语料库”(reference corpus)。参照语料库比观察语料库至少大5倍才可以满足需要(Tony Berber- Sardinha,2000)。主题词工具需要对比两个语料库的词表。通过观察主题词,可以发现某一给定主题文本的词语特征,其在语言教学、主题分析、语体风格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主题词体现了文本中词语运用的规律性,主题词分析既是一种文本层面词语运用的统计方法,又是通过词语分布概率观察文本的视角(李文中,2010)。Scott(1997)认为“主题词”指两种意思:一是它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超过用户所规定的最低频数;二是和一个参照语料库比较时,它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统计概率小于或等于用户所规定的p值。

所谓“关键主题词”(key-keyword)是指那些在多篇相关主题文本中以主题词形式出现的词,该词出现的语篇数越多,关键性越强。关键主题词能够说明表达相关主题的常用词语。联想词(associate word)是指和关键主题词同现在多篇文本中的主题词。由于关键主题词来自各个主题词表,该词表中与关键主题词同现的其他主题词也具有复现篇次,这些与关键主题词重复同现的主题词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与关键主题词在语篇层面构成围绕主题的聚集关系,因此也叫做关键主题词的联想词(Scott,1997)。

4.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的相关研究

4.1国外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研究综述

主题词由Raymond Williams(1976)在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提出,在其著作中主题词代表了文化与社会中的基本词汇。对于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的研究,主要来源于Word Smith Tools的KeyWords(主题词检索工具)的应用。Scott,M.(1997)对英国卫报1992年4月的专题报道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处理作者图式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程序。通过处理大量典型新闻文本中的主题词,使得界定联想主题词的堆块成为可能,这些堆块表明了当前热点,刻板印象和国际内容的图式特点。Scott,M.,& Tribble,C.(2006)指出主题词的概念对于内容和主题的大约性(aboutness)与语体风格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洞察力。文中讨论了局部与全局的主题词、不同主题词之间和长、短不同的跨距的联系,以及主题词的词性主要为名词与代词,缩小主题范围的或某一特定体裁的关键主题词有好的指示作用。书中以BNC中的商业报道为例介绍了联想词,主题词的相关概念无论在语料资源上还是在数据技术知识上在Word Smith Tools中都要求最高。二语教学方面,Scott(2006)指出主题词、关键主题词和联想词提供了一种聚集相关词汇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和学习词汇有很多启示。Marina Bondi & Mike Scott(2010)编著Keyness in Text,分别讨论了主题性、专门的话语中的关键性、批评话语分析和从教育的角度看关键性。综上,国外研究多以主题词为研究方法描述文本或语体风格,文体学或类型分析。

4.2国内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研究综述

国内利用KeyWords分析方法研究二语教学的相关文章数量上不太多,自2003年以来,一些相关的研究如下:李文中(2003)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写作中相同主题能触发共同语用特征及意义联系的词语群,关键主题词之间存在复杂的联想关系。学生词汇运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能否构建围绕主题的词语网络和搭配,并在二语运用中准确地体现这些关系。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围绕某一主题、以语义联想为中心的词汇教学能比孤立、离散的词汇学习更加有效。甄凤超、王华(2007)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通过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的统计,结合索引和搭配,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中的词语知识特征,发现学习者讨论同一话题使用的主题词能够按照语义联系结成词语网络,构成本话题的心理词库和图式,能否通过图式迅速有效地触发心理词库并准确运用决定了口语交际水平;口语交际能力中高频率使用某些具有较强概括性意义的一般泛化词和上位词表达具体的事物。杨跃等(2009)针对大一新生实施主题模式教学,通过自建的口语语料库统计分析主题词及其主题图式发现:学生口语中表现出较强的书面语倾向;不同主题的心理词库不同,在口语交际中引发的主题词及其主题图式也不同;主题的具体程度与主题图式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综上几个研究可以发现,利用“主题词分析”方法,在分析二语学习者的写作、口语语篇的词语搭配、词义联想、分析学生的语义图式等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国内二语教学有启示作用。

5.结语

通过以上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了解学界在主题词与关键主题词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国内学界利用主题词方法在写作、听力、口语教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都是从中国二语学习者单方面进行研究的,没有与英语为母语的语料在主题词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借此文献回顾,希望今后进一步比较本族语者大学生与中国大学生英文学习者的相似话题的作文语料,从而在书面语方面,对相似层次学生的英文作文主题词方面进行比较,对照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差异,找出不足与暴露的问题。因此,此研究对写作教学,特别是写作中的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文中.基于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J].现代外语,2003,(3):284-293.

[3]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吕晓娟,杨跃.基于主题口语语料库的主题词及主题图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0-125.

[5]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8.

[6]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345-349.

[7]王文宇,王立非.二语写作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04,(3):51-58.

[8]王立非,文秋芳.“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建设与研究评述[J].外语界,2007,(1):22-28.

[9]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68-274.

[10]王华,甄凤超.透过主题词和关键主题词管窥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中的词语知识[J].外语界,2007,(1):25-38.

[11]Scott,M.PC Analysis of Key Words-and Key Key Words[J].System,1997,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