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D412.62
从当我国高等院校的实践来看,社会发展要求其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教育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分析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而言,它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色彩,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理论性特点,较之于其他的课程,内容显得非常丰富但又抽象,具体可以分为思想修养、心理品质修养,道德修养、政治修养、美学修养以及敬业修养等内容。其中,政治修养才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最核心所在,因为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内容共同组成了思想道德修养这一主题。当然,心理品质修养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要基础。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主要是根据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2)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部分内容教材花大量的篇幅对思想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可以看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而言,经常会思考人的本质、人生问题、价值问题以及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而当代这些学生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置身于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时,就会出现多重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而且因复杂的现实及新旧市场体制的交替而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选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大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核心在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说明社会建设不仅是国家建设初期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
(4)高尚人格的追求与自身的不断完善
2、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学习的不利因素
(1)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2)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3)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与具体方法
(1)意义
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这一阶段正处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本质上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尤其是思想上还不成熟,甚至存在着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象。
从广大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大学生实际上正处在一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正置身于多元化的利益冲突之下,尤其是思想道德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状态。一方面,日本等敌对势力正在加快对我国的分化,想极力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加紧对我国人民的思想与文化渗透,实践中通过书刊、电子游戏、影视以及电脑软件等形式,对我国输入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多么的优秀,实际上就是想从广大学生入手,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我们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当前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思想非常的严重,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用来腐朽我们思想的工具,如果不及时应对,则可能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错误的思想理念都以网络的形式为,传播开来。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但要从社会治理大环境着手,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采取这一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增强他们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2)学习方法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理论性比较强,要想学好和掌握它,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注重基本理论和观点的学习。
其次,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和鉴别的方式进行学习。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作者:张红文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3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社会的公共道德。
社会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们学校师生对乡中学的对口扶贫行动,资助贫困的同龄人完成学业,这不正是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再看一个外国的例子。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么?
我这里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道德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道德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道德,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清朝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历史教训。
公共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吗?不会!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人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地冲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要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社会公德。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公共道德,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4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传统评价标准反思
教育学上,把课程教学评价分为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两个环节,教学测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种客观检验,教学评价则是建立在测量基础上的对教学成效的主观评定,具有反馈——调节和激励——动机功能。笔者在本文中,介于教学测量内涵、方式等的不断拓展,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统称为教学评价。并认为,只有评价标准的客观全面,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真实现状,有效评定教学得失,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学生“学”的评价上,传统的评价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内容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了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并不是衡量学生德育优劣的好方法。更严重的是,学生可能为应付这样的考试而采取相应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践行,与德育课程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必须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内隐的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应该考虑过程性评价(如平时课堂表现等),重视质性评价(如品质优良与否),突出表现性评价(如参加各项德育活动加分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
在教师“教”的评价标准上,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传统评价标准主要关注教学基本要素的齐备(如授课计划、教案等的完备),教学环节的齐全(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有无小测、下班辅导、听课、批改作业等);还有的学校将课时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忽视质的评价;有的将教学督导、同行专家评教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只作参考。这种评价仅是一种至上而下的教学监督管理,并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老师,基本素质应该高于一般,停留于基本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偏低。另外,忽视学生评价,这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需要不相符合。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评价标准创新思考
1.学生“学”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评价,应强调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德育的发展过程以及效果,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采取多样化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其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而多样化教学,就必须进行多样化评价。如学生参与课堂讲座、案例探讨会,第二课堂的辩论演讲、知识抢答、社会调查、民族文化活动等多形式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其相应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该成为期评成绩的一部分。
(2)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以及开展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在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反思自我,促进相互学习,自觉调整自身行为。
(3)重视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例如,可将学生整个学业成绩细分为:课堂提问占10%;课堂学习表现(含课堂纪律表现、参与学习的态度等)占20%;平时课后练习作业占10%;实践活动表现和成果占30%;期末考试占30%。使平时(含课堂表现、作业、实践等)过程性考核比例上升至70%,终结性考核如期末考试等占30%。
(4)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形成长效跟踪。德育档案的内容以记录学生在读期间参与各项德育活动以及平时的德育表现为主,可以采取积分制,每有一项参与和表现,均获得一定的分值,根据不同的分数评定为不同的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有效的学生德育成长档案可成为学生评先评优评奖的参考。
(5)设定加分项,鼓励学生创新及积极地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德育科目,而对学生的德育评定不应该拘泥于单纯的一场理论考试。可以在常规考察之外,再拟定加分项,促使学生自发地为自己加分表现。如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突出表现,在家庭评价中表现优异(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老节俭)等等。学生的这些真实表现,是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客观反映,应该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的内容。
2.教师“教”的评价标准的创新思考
对教师“教”的评价能够促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具体而言,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结合课程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之举措:
(1)注重评价标准中质与量的结合,评价标准内容中既要有对教务管理“规定动作”的评价,又要有对教师“创新动作”的评价。要将教师实践课组织及成效、创新教学方法等纳入评价体系中。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提高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所占分值和权重,结合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同行教师的各种评价一起形成最后的综合评价。
(3)由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可鼓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教师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自觉进行学历教育、职称提升等的应该给予肯定评价,例如可在综合评分中给予加分。另外,对于老师参加教学比武,组织学生参加对外比赛获得优异表现的,应该给予加分。进行课题、专著、论文等科研活动的,也应该在教师评价中予以加分。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小丹,刘树良.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2.教师积极引导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3.因材施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44-244.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改革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8-02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下半年起,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特点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
一、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繁杂,课时数偏少
新课改以后,合并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把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主要手段“法律”和“道德”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过去这两门课程实际授课时数至少在72学时以上,现在只有48学时左右。仅就法律部分而言,该课程几乎涵盖了除法制史和涉外法律以外我国所有的基本法律知识,从实体法律知识到程序法律知识各个方面都有介绍。而在课程安排上,将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教材的最后两章,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面面涉及、面面不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介绍这么多的法律知识,基本上不太现实。而对于整个课程而言,法律知识是较容易通过教学知识的讲授提高的。
(二)教学方法陈旧,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充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综合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思想和理论的深度,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现在的教学方式,还仅仅局限于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把课堂变为纯粹的理论的宣讲课,思想性、理论性有余,缺乏形象化、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无法体现。
(三)缺乏实践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目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仍局限于课堂,过于封闭,教学过程也仅重于教,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许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四)师资配备薄弱
一直以来,思想教育和法律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设置的。许多高校也存在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低的问题,认为这门课程只要念念书、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部分师资往往是由学校行政部门的人员担任。教学研究工作不多,学校对老师的指导作用很小。不仅如此,现在很多担任此课程的老师是以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教师本人的法律知识就不很多,对教材中的法理知识理解尚有欠缺,就更谈不上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形势给学生案例来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了。
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学改革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在逻辑体系和教材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同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联系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身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结合目前由于课程改革所遗留的教师法律知识欠缺的问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快速提高老师的法律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采用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专题讨论法。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根据教学任务对特定章节的内容,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开设一些讨论课。学生拿到讨论主题后,先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分阶段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小结,逐步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通过专题讨论课,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复杂的现实问题。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动性和现实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取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作为案例,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好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生动案例的分析,最后做好点评总结。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领悟。
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前,笔者常举的一个案例就是在商量买了一件没有中文标示的衣物如何退货。通过这个案例,能使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增强他们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三)创新教学手段
1.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
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是开展主题演讲;开展辩论赛和专题讨论会;开设模拟法庭情景教学;开设读书沙龙等课堂实践的方式,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校内开展调查问卷,另外也可以针对某一热点时事到社会开展调查,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开展调查。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并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与网络教学并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效果。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事先做好课件,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形式轻松活泼。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丰富学习内容,并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乐于学习的一门课。需要说明的是,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不是教师坐在电脑后面进行简单的操作,而需要教师通过主观努力,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进行互动式教学,避免师生没有任何交流、学生听课“疲软”等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活动中的指挥棒。本门课程对学生思想改造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理论要推动行为的改变是重要的目的。要想更大发挥这门课程对人思想的塑造性,必须在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靠任课教师的一次考试决定,而要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与问题研究能力评价结合,理论水平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结合。
1.学生自我目标实现评价和互评。本门课程开科正是大学生刚刚入校的时期,可塑性较强。在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虽然从理念上讲,教师和学生,谁是道德教学的的主体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明确解释,但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谁为主体,怎样才能确立主体,都还在探讨之中。如果加入学生自我评价环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推行班主任介入评价。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实际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上,应积极推行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让其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有发言权,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教学创新中实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
2.朱友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徐彦伟.把握课堂主渠道.开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