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激励教育的作用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激励教育 学生管理 高职

1 激励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激励理论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相信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心理状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显现出来。要促成行为的显现,就必须通过创造外部条件去刺激内在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激励。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内在潜能,诱导人的行为,促使人们朝着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持续不断地围绕目标而奋斗。

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需要激励,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大学生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进取。这种教育方法被称为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是指以激发和鼓励为原则,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和人生理想,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树立远大理想,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教育方法。

在高校中,充分利用激励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大体上,有以下两个方面:(1)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而激励可以挖掘这股潜能。学生在受到激励教育之时,身心会受到鼓舞,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会增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能勇敢面对问题,并完成目标。(2)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商是指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身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激励的学生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满希望,积极进取,行为更具有建设性。激励能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 激励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所负责管理的2009级机电专业某班,学生生源较为复杂,不仅有高中、职中毕业生,还有部队退伍士兵。考虑到部队生活的纪律性和正规化,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选举班委成员时,笔者较注重退伍士兵的作用。事实上,部队退伍的学生在军训、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确实具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有的退伍士兵沾染了散漫、嗜酒、讲哥们义气等不良习气,自律意识和学习劲头不足,经常召集一些人去校外饮酒、玩耍,有时出现晚归现象。作为班干部,他们在班上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反而影响到班级整体的纪律性和学习风气有所下降。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发现这一问题后,专门召开该班的班会,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并就此问题在全校进行了通报。必须马上纠正该班的班风和学风。笔者通过与班上的同学交流,发现多数同学的信心不足,觉得班级的风气不可能好起来了,而且对班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此,笔者认识到,首先必须重新树立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班集体的信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先建立一支肯带头、能带头、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笔者通过召开班会,让同学们公开选举他们信任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由此组织了新一批班委成员。

此后,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对该班多投去关注的目光,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学校组织的迎新生晚会、国庆晚会和合唱活动中,笔者都组织该班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立一支合唱队,参加排练和演出。青年学生们的心灵是活跃的,他们大多争强好胜,希望在这些活动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参与度较高,并且彼此配合,相互纠正,共同提高。老师要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2)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良好的学风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利用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改进班风和学风。(3)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性格的养成进行干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班上一个学生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较为紧张,在宿舍里也处于孤立状态,屡次申请调换宿舍。笔者调查后了解到,该生平时性格较为孤僻、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因而少与人交流。笔者多次与该学生谈话,鼓励他敞开心扉,多跟人交流,并安排他参加集体活动。一段时间后,该学生的情绪明显好了起来,跟同学们也有说有笑了。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班的气氛明显改善,有了活力,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得到增强,上课不会再出现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学习的风气也较好,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显著提高。

3 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教育的启示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2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获得较大的成功率。成功率的大小,是由学生对成功的努力和教师“教的质”以及学生“学的质”三个因素构成的。“学的质”包括学习的动力,方法和习惯,“成功努力”是由成功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转化为行为的一种表现,是由内在的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外在物质力量,它是以成功期望到成功的中介。

成功期望的初始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原有的成功期望水平。这是学习动力的内部来源,是动力的基础的决定因素。这种期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二是教师的成功教育思想,即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爱,及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成功期望和追求,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来源。这种外部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内部成功期望,也能转化为学生的成功期望,进而使学生产生内部动力。学生期望的大小,还取决于这种外部动力原的状况。

如果一个教师讲的课没有吸引力,并动辄训人、挖苦或讽刺,造成学生的恐惧,学生只能是望师而生畏,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只能是隔阂或对抗。这样的教学,学生能爱上你教的学科吗?如果一个师德高尚,富有素养的教师给学生以情、以爱、以启迪,使学生有学好某一学科的追求,即成功的渴望,那么,还要将这种良好的愿望变为期望激励,才能真正作用于主体,并转化为成功行动和成功努力的动力。成功努力还受情感激励的激发,即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即称为人际关系激励,这种师生关系中情感的作用,能对学习动力起增力作用。情感激励是一种长期性的激励,发生在成功努力过程中的每时每刻,它能作用于这种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顺利、挫折、进展、停滞等,它能起一种融化困难和催化发展的作用。

情感激励不是庸俗的交易,而是健康,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体现在德育工作中,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不仅与学习动力相关并与思维相伴,并作用于思维,起着放大或缩小,加强与减弱的作用。一旦情感系统被开发后,思维就处于高涨的积极活动状态,思维潜能就大量地开发出来。

思维动力系统分内外两部分,内动力由思维自身的内部矛盾产生,外动力是情感系统积极作用于思维系统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不动脑的学生,更应注意外动力系统的作用。

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主要是在认识过程中实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教学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是引起矛盾,激发思维的学和教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教学的初期花时多,后期花时少。而注入式教学的特征是灌输、死记,教学初期花时少,后期花时多。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早已被教育界普遍诟病。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激发学生思维,长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管理逻辑思维及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与负责直觉思维、想象力及情感活动的右半球交替使用或同时兴奋协调工作,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能力,使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人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

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记忆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与维系。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是很难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必须讲述严谨,善于设置矛盾,引起冲突,在事物普遍的联系中寻求解决的关键,使其茅塞顿开。在用语言描述情景时,做到绘声绘色,抒感,扣人心弦。教师在讲得动情的同时,还应使学生也动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或交替接收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成感觉向知觉的转化,学习效率的提高。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3

摘 要 激励机制作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及理想激励等。本文从激励机制的含义着手,对激励机制在现代体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 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管理 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广大管理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提高激励机制实施的有效性应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丰富多样的激励方法针对不同学生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激发、鼓励,以个体的内在发展需求为导向,利用有效手段强化、激发其行为动机并促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机制即管理者为了提高管理实效,利用外部刺激,如物质刺激、精神激励等方式,提高被管理人员参与主动性、积极性的措施。激励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重要内容,恰当地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激励机制要求教学管理者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通过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1]。激励机制与体育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促使体育教学管理更加有序、高效,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调动其参与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体育精神。

二、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激励机制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学习理念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体育教学中切实落实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体育学习中为学生带来激励机制的正面、向上、积极的体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体育学习理念。激励机制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健康自信的身体状态。

(二)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许多实践研究发现,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实施激励机制,有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2]。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灵活使用激励机制,让激励机制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推动力。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将体育学习与激励机制有机地相结合,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的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方式,真正的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学生身体状态,促进学生保持良好心态的正面作用。

(三)激励机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及健康发展

学生通常还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未来的规划等都还不成熟。所以,应当在体育学习中真正落实激励机制,并根据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实施激励机制,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还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贵的品德,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发挥激励机制作用的途径

(一)目标激励

目标具有引导、激励的作用,明确目标能够使学生清楚自己所需要达到的标准以及与标准之间的差距,在适当地激励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向目标努力。目标激励法具有显著的量化、有形性特征,因此,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应通过制定详细具体的方案,细化学生所需要达到的体育目标,如游泳速度、跳高高度等,从而使其有顺序、有步骤地逐项完成目标,最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3]。

(二)情感激励

学生作为情感丰富、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群体,在其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需要教学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在体育教学管理中运用情感激励法,要求管理者能够全面深入到学生群体中,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被帮助和关心,从而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三)理想激励

理想即个体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未来发展中所要达到的状态或目标,体现出个体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管理者在利用理想激励法时,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促使学生自觉以理想作为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目标和导向,激发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在满足学生自我内在需求的同时,促使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进而使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把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实施激励机制。同时,还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切实发挥出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共同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颜珠.试析提升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8):146.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高职 教育管理 激励理论

[作者简介]杨宏(1970- ),女,吉林长春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34-02

激励在人的管理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激励理论即是揭示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在社会环境中,任何个体行为的起因都是人的各种需要,当需要萌发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生理或心理紧张,从而激发动机,在动机驱使下人们才采取行动,去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可以说是社会管理的缩影,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如何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教育者分内的职责。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刚性的管理虽然是基础,但柔性激励手段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灵活运用激励理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于教育管理来说,激励对象的主体是学生。根据激励理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新的需要……”的行为发生模式,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的激励也应按照下图所示的流程进行。

整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每次目标的实现,都会产生新的需要。目标无论是长远的,还是眼前的,都不可能通过一次行为实现,而需要经过一系列行为、一系列中间环节,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作为教育者,应围绕所确定的目标,做不懈努力。

一、了解学生需要,分析其特征

激励理论把人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人的阶层不同、职务不同而变得复杂多样。对于高职生群体而言,其需要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由于过去有着相似的经历、现在置身于同一环境,而又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需要。高职生生源素质大多不如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其自理、自律能力较差,且多为独生子女,在家时大多比较依赖父母,比较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高职院校后,一方面,他们要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这一客观情况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学生主观上也希望自己长大,学会安排和料理自己的生活。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需要,成为高职生生理需要的突出表现形式,也是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

2.同学相互交往和归属集体的需要。高职新生初来乍到,因环境陌生,往往出现“情感真空”,选择情趣相投、关系密切的同学作为情感的寄托,理所当然地成为他入学后社会交往的最初、最主要的需要。同时,高职生有着共同的高考落差感,“同病相怜”的经历与相同层次的学习集体促使他们自觉融入其中。学生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以求获得更多人、更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关心和照顾,更希望在集体和社会群体中扮演合适的角色,获得集体归属感。同学间相互交往和归属集体的需要也就成为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

3.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于中职生而言,高职生对自身有着更高的期望。他们强调自我完善,更渴望得到社会尊重,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渴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专长,渴望为同学、集体贡献一份力量,并以此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获得众人对自己的尊重。但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往往缺乏对现实、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害怕听到批评与讥讽,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所以,更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懂得维护自尊与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在集体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提高其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自觉性,挖掘其内在潜力,使其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二、恰当设置目标,促使需要向动机转化,引导需要与动机向更高层次转化

1.根据学生需要恰当设置目标,激发其动机。目标和需要有着内在联系,只有满足一定需要的目标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信念,转化为动机,变成自觉的追求。高职生的行为动机来源于他们自身的需要,是促使他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因素,动机把他们的内在需要转化为外部行为,对行为自始至终起着促进作用。给高职生设置目标,应尽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指南,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轨道,结合高职生的群体特征,做到既有针对性,又难易适度、远近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并将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模式转变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结合前文所述的三种需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为高职学生设置目标,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动机向更高层次转化。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动机,给予学生的心理动力不同,也就决定了学生的进取心理对于各种打击的承受力不同。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中职生而言,高职生对自己的未来设计往往感到难以定位。如果学习的动机只是为了谋生、以后过好日子,一旦将来为此付出“过大”的代价,他们会认为“得不偿失”而不愿为此吃苦;如果学习的动机不仅为谋生,还有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有开拓性成果,他们比为谋生而学习的人具有更大的动力强度,但如果屡遭挫折和失败,也会灰心绝望;如果学生学习的动机不仅为了谋生,不仅为了个人的名利,更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人类、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们都将顽强不屈地耕耘、开辟、奋斗。高层次的需要与动机才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进取动力与承受打击的能力。所以,教育者要引导与激发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建立和培育团结向上的集体,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激励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及时有效地把握、引导学生需要,促使学生需要与动机向更高层次转化。

三、巧妙运用激励手段,加强行为引导,着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经历过高考失败的挫折,高职生往往更有积极发展的需要,但受个人的天赋特点、后天环境的影响,不同人的积极发展需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特长和发展需要作更多的了解,针对学生需要的不同特点,巧妙运用激励手段,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运用激励理论的具体操作中,我们或奖或罚或暗示,也可以前“牵”后“鞭”,目的是探寻有效方式加强行为引导,并培养学生在行动中的意志和毅力,使其积极性在活动中不断坚持下去,从而产生持续恒久动力。在激励手段的运用方面,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奖励适度,方式得当,努力提高激励效价。奖励是激励的主要手段,对成绩优异或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积极性,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但同样是奖励,采取的手段不同,激励效价往往也不一样。例如,某些同学在校运会上大显身手,为集体争得荣誉,可以给予奖金奖励,但奖金发放绝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容易使学生认为运动会上为集体争得荣誉是应该拿奖金的。当然,也可以采用召开“庆功会”的形式,给赛场优胜者以轻重适度的奖励,同时对在宣传、后勤工作等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同学也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同学们继续为集体发光发热。

2.正负激励手段结合并用。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在同学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错的而不为,什么是对的而为之。针对个别学生的散漫思想和违纪行为,要酌情给予批评和处罚,并同时做好善后工作。例如,一学生因违纪得到“警告”处分,此后一段时间内,该生情绪特别低落,经常出现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老师一方面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批评并予以纠正,从而警示其他同学;另一方面,要细心观察并更加关心该同学,帮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及时表扬、鼓励,使其树立信心。

3.充分认识“暗示”的作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暗示在悄无声息中产生,却往往后劲十足。“暗示”的内化作用较大,往往能够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比照机制,不断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找到合理的发展定位。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可以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要进行深入的批评与引导;对于那些偶尔犯错的学生,不必直接批评,可以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其主动改正错误。

4.注意把握激励的时效性。在运用激励理论时,应注意把握激励的时效性。善于利用一些有利的契机,对于良好的行为和事迹,要及时发现、及时宣传、及时表彰,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取向上;对于不良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及时引导,预防不良风气的进一步发展。一切激励手段若离开了它的时效性,将毫无意义可言。

生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掘过程,笔者认为,发掘的强大动力泵就是激励。激励的外延非常广阔,其运用应当是灵活的、富有艺术性的。当前的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不能只是教给受教育者应付外部世界的手段,而更应该关注他们内心的发展需要。只有内在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潜能才能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才在迎接外部世界的挑战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激励,并且要善于运用激励。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孙健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邓秀芸,何诣寒,李志国.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2).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激励;高校;教育管理;应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领航人、带路人,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对于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加强高校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育群体的特点

高校的教育群体,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整体素质和层次较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有明显不同,他们需要的层次较高,行为动机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注重物质基础,丰富精神需求

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高校教师的收入相当高,但他们也是“社会人”、“经济人”,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满足,来自各方面的开支都比较大,尤其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收入已不能正常支付诸如高房价、高物价、子女教育投人及赡养老人等其他方面的费用。这也使得其薪酬与实际的智力投入不成正比,会对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

2.自尊、自爱荣誉感特强

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以后,他通常不只是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求。高校教师作为高智商、高层次的群体,具有强烈敏感的自我意识,乐业创新的精神,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和能力,渴望得到同事和学校乃至社会的认同。

3.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高校是教育人的殿堂,教师是教育的完成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延续性,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美。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只有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

4.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高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发挥,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所以他们希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面对高等学校教育群体需求的特殊性,要想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遵循一般的激励规律,又要考虑其特殊性,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

1.应用“需求层次理论”实施需求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定或安全的需要,接着是社交和爱情的需要,之后是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这种最强烈并制约其他需要的因素就叫做“优势需要”[1]。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要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

(1)教师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首先,普遍提高教师的薪金水平。据中华英才网最近公布的薪酬调查数据,我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仅相当于电信行业年平均工资的46%,尤其对于刚刚走上大学讲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其工资仅能日常生活而略有节余,根本无暇顾及生活质量[2]。教师薪酬长期低于所付出劳动的情况下,在一定层面上背离所忠实的学术研究工作,或者将主要精力用于能够带来更高收入的行业,形成“心在曹营身在汉”的尴尬局面。高校教师从事高层次的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只有在继续普遍提高待遇、排除生活忧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教育科学、科学研究的显著成绩。其次,设置“等级链”式的分配制度。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工资分配办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机制。除基本工资外,积极实行岗位津贴制度、住房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对绝大多数人起激励作用的薪酬福利体系。应保留一定的职务薪资和年功薪资份额,以维持教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类及后勤类人员实行分类分级的岗位津贴制度;对教学科研岗位应在职务薪资和年功薪资的基础上,实行课酬津贴和成果奖励津贴,设置合理的利益差距。

(2)教师的精神需求满足。作为一个职业群,教师除了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需要,作为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追求创新,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活动的感受都很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渴望参加学术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希望个人的才能得到发展,自己的劳动和成果能得到承认并获得相应的评价,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的需要;希望有进修、深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业务上不断拓展,追求学术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入,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民主决策,有强烈的渴望民主与平等的需要等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努力满足教师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应关心、支持、尊重和理解教师,致力于创造条件满足和发展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重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形成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更强烈。更持久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

2.应用“期望理论”实行目标激励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提出的,他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X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目标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期,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1]。根据期望理论可以知道,只有当我们制定的目标反映在教师的主观经验里,其目标效价和期望值均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励力量。这给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运用目标激励提出了启示。

(1)提高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目标的期望值越大,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吸引力就越大。但如果一个目标的价值虽然很大,但期望值很小,往往会使教师觉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同样,如果设置的目标价值太低,又不能使教师产生获得成就的满足感。总之,目标太难或太易达到,都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在设定激励目标时,要注意切实可行,让教师参与目标制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具体,期望值更高,另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对目标的理解,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动机,尽可能增大目标效价的综合值。

(2)增大目标的效价。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增大个人价值要求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充分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由于个人的需要、期待和能力等的差异,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总是存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设置目标时,管理者要正视两者的差异,在注重通过集体目标来统帅和调整个人目标的同时,使集体目标尽可能地包容个人目标。 当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发生冲突时,要通过教育、引导或对话等方式使个人接受集体目标,最终让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集体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个人目标,才能增大目标的效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应用“公平理论”实现公平竞争。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关于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他认为人们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公平感能够使人心理平衡,心情舒畅,从而更积极和热情地投入工作。而不公平感则往往使人感到苦恼、压抑,产生消极情绪和离心倾向,形成人际矛盾,从而降低工作标准,改变行为方式[1]。将公平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注意教师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建立及其操作的公平性,如建立健全科学、公正、合理和全面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改革劳动报酬分配制度,坚持工作绩效与物质利益、精神激励挂钩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奖勤罚懒,合理处理提职、晋级、进修、评优等与广大教师切身利益和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量化奖酬标准,科学激励教师,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形成规范,并严格执行[4]。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保持教师旺盛的积极性,从而激发竞争者的内在动力,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3.应用“激励需求理论”调动积极性

美国管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种,即成就、权利和社交[1]。我国一些学者经过对人的需求、行为研究也得出如图所示的激励理论模式,并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激励目的:

(1)满足成就、权利的需求。过去我们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实际上也就忽略了个人对成就和权利的需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在保证组织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的才智能力得以发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在组织内部应注重权利的分解和分配,使每个人都感受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存在,要强调离开了组织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职工参与管理在今天同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职工和干部参与各级管理工作,使他们体验上级管理者的信任,并产生成就感,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保证。

(2)满足社交的需求。领导者应努力为组织营造良好氛围,但组织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友爱的关系上,上下级能够相互谅解,遇到困难同心协力、互相帮助,使组织共有强大的凝聚力。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3)实现由外在的动机向内在的动机的转化。外在的动机是一种由他人推动追求成功的动机,这种外在动机的被动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外力的不断推动,一旦外界的推动力量不存在了,就可能会中止自己的某种行为。 内在的动机是一种学生自觉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生往往能够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达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无需别人的监督、鼓励,能够持之以恒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这种内在的成就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激励作用。

激励机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学校师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机制也逐渐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应在充分了解教师不同层次,不同时期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激励性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学校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孙耀武,祁顺生,陈立勇,汪忠.管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358-369.

[2]孙富安.论新时期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5):l44-145.

[3]许长青.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7):127-130.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独立院校;案例教学;毕业设计;互补作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具有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考研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工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与了解。教学内容包括流体输送、沉降、过滤、搅拌、传热、蒸发、精馏、吸收、萃取、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过程,它们相互独立,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各不相同。生活中常见与之相关的例子,如送水送气(动量传递)、吹风干燥(热量、质量传递)等[1]。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较少,教学过程中如能适当引入工程案例,对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工程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指在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引入工程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知行合一的目的[2]。化工原理案例教学能弥补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不足,同时作为基本原理的稳定性与其应用不断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化工技术的进步[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工程案例教学法在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常见的化工原理案例教学包括开篇案例法、问题案例法和综合案例法。其中,综合案例法最为重要,即在每个单元操作的结尾,列举出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实例,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本单元操作相关知识,解决该工程设计(或工程改造)中存在的问题[2]。综合案例法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需要教师将多年教学经验、参与各项工程实践的收获与科研研究积累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三本院校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更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保证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降低理论要求,多引入案例教学,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笔者作为年轻教师,毕业后即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缺乏相对集中的企业实践经历和科研锻炼,缺少教学案例素材的积累,因此在化工原理教学中,一直探索如何能就地取材,把案例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收集案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两者互为补充。

二、案例教学法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

在化工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节[3]。毕业设计涉及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过程装备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其中化工原理知识是学生使用最多的[4]。下面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将化工原理与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案例。

(一)农产品的热风干燥研究课题

这是一个实验型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对农产品在热风条件下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采用变动的干燥条件,而该实验采用洞道式干燥设备,用大量热空气对少量物料进行间歇干燥,并维持空气速度及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将变动干燥过程近似简化为恒定干燥过程,实验所得结论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该课题涉及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的许多内容,如空气干燥的基本参数的意义和湿焓图、恒定干燥条件下等焓干燥的相关知识等。研究过程中要先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选择适宜干燥条件;再利用热量衡算进行节能优化,选择最佳能耗条件和废气循环比;另外为了深入考察影响因素,还需找到恒速段和降速段对流传热系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分析干燥过程对流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因此在开题阶段,指导教师就会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化工原理干燥一章的内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工作。该课题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了合理简化,体现了工程方法论的思想,并为讲授化工原理干燥单元操作提供了实例。讲授恒定条件下的干燥特性一节时引入农产品热风干燥数据、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图,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干燥的过程和分析方法,加深对干燥原理的理解。另外,实验能耗优化部分和废气循环讨论可用于干燥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过程优化的教学。

(二)一硝基氯化苯生产车间硝化工段的设计课题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经典题目,来源于实际工业生产。目前,生产工艺已比较成熟,一般用混酸作为硝化介质,以氯苯为原料,运用三釜串联在常压等温环境下进行连续硝化。该课题主要研究一硝基氯化苯的提纯精制,废酸与一硝基氯化苯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液处理和硝化工段的生产装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题目搜集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工艺流程设计,然后对生产中各个设备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对主要的设备进行工艺计算和选择,最终完成一个车间工段的设计工作。该课题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全面,包括化工工艺设计、公用工程设计、外管设计、自动控制设计、环境安全评价及经济核算等。整个设计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单纯的手工计算费时且准确度差,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让设计过程事半功倍,如使用Aspen plus、ChemCAD等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工艺流程图绘制。工艺流程中除硝化反应外,其余均为物理过程,涉及流体输送、搅拌、传热、非均相分离等单元操作,还涉及安全环保、仪表控制、分析检测等。设备的计算和选型是设计的重点,包括配混酸工段的换热器设计、硝化反应釜的夹套换热器和蛇管换热器的选型、萃取釜和萃取分离器设计及附属流体输送设备的选型。化工原理教材中对换热器的讲解以列管式换热器为主,而该课题中多种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很好地补充了特殊间壁式换热器的知识;同时附属流体设备的选型可以作为日后教学中离心泵选型的案例,尤其是书本中谈及较少的耐腐蚀泵的选型案例。

(三)间壁精馏塔的流程模拟优化与水力学冷模实验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对三元物系分离的创新型设备———间壁式精馏塔的设计和研究。常规精馏操作需要用两个塔顺序分离才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纯组分,而分壁塔中只需要一个单塔就可以同时得到所有组分,并能达到指定的精密分离要求。因此,间壁塔可以显著提高精馏的热力学效率,降低能耗,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且适用于传统旧式精馏塔的改造。为了较好地实现塔内分隔板两侧的气液分配,现在工业上使用的间壁塔一般会通过设计使用特殊的内构件来改变塔内压降,从而达到调节气液分配的目的;或者是将分隔板在塔内偏心放置,通过改变分隔板两侧的横截面积,来改变分隔板两侧气液分配。为了探究分壁的气液分布规律,掌握其运行控制的关键技术,毕业设计中会通过冷模实验、经验关联公式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气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因研究内容较多,故该课题可拆分为三个子课题,分别是:1.设计间壁精馏塔冷模实验装置并观察气液负荷在设计范围内变化对气液流量控制效果的影响;2.验证新型气体分配控制专利技术的特性和改进空间,分析总结气相分配规律及变化机理;3.运用Mathcad软件进行塔板设计、水力学计算和核算,采用Aspen Plus、ProcessⅡ软件进行精馏塔的简捷计算,并进一步对流程做静态和动态模拟,针对产品的质量和能耗,进行可调节的自由度优化分析。该课题主要涉及化工原理的精馏单元操作和塔设备设计,这部分的教学中如能适当融入一些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将间壁塔课题作为新型结构塔的实例引入精馏塔设计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分离技术,还可以作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精馏塔设计任务的扩展,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