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差异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29-04

2008年9月各高校迎来了第一批“90后”大学生,预示着在未来近10年的时间将是“90后”大学生的舞台,“90后”大学生将成为未来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主力军。“90后”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心理和需求,有着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提出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相关策略,以期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安阳市两所高校(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90后”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生的一些旅游消费行为,包括大学生出游时间、出游方式、出游目的、旅游偏好、旅游经济和旅游信息来源等方面。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调查、分析,找出适合大学生的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主教学区及宿舍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工作于9月15日开始,9月23日结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率95.3%。

通过整理回收的问卷,按处理要求将基本数据编码后输入计算机,利用电子表格系统Excel2000进行处理分析,最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据,找出“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二、“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一)出游时间

大学生相对来说闲暇时间较多,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外,主要还有寒假、暑假、双休日及其他课余时间。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暑假(占23.7%)和“十一”长假(占22.2%)出游,而寒假(占6.7%)和春节(占3.0%)偏少(见图1)。寒假和春节处于冬天,多数地区气候较冷,另外,由于这个时间多数人还习惯于与家人团聚,所以外出旅游的比重最小。另外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周末或没课的时间更愿意做短途旅游,如一日游。出游时间的长短与旅游开支多少有关,多数学生无法承受过高的旅游费用,只好通过缩短时间和节约开支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由此说明,大学生外出旅游受到气候、时间、金钱等因素的影响。

(二)出游目的

大学生出游目的为观光游览和探险猎奇的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23.2%和20.8%),其次是休闲娱乐(占17.5%)和了解、体验异地文化(占16.4%)(见图2)。大学生思想活泼、热情奔放,又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知识水平和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外出旅行希望了解与自己不同的各类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调查情况看,休闲娱乐和体验异地文化方面所占比例也较高,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享受生活,他们有着特殊的追求浪漫及体验型项目的心理需要,在旅游方面表现为娱乐性更强,玩性更大。另外发现,在探险猎奇方面,男生选择的较多,而女生却较少,说明男生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冒险性,而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性。

(三)出游方式

大学生选择的出游方式中自愿组成小组和班级组织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34.6%和25.5%),小组方式出游比较灵活,旅游时间和内容安排比较方便;班级组织多是自己的同学,可以增加外出旅行的安全感并有利于增进友谊和增强班集体凝聚力。“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较强,在出游中最不愿意参加旅游团(占4.9%,见图3)。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学生除了不愿受约束原因外,还认为旅行社的定价不够合理。当然,从网络、传媒获得的关于旅行社的负面信息,也是他们不愿跟团游的原因。

(四)旅游偏好分析

一个人的态度是由信念与认识、情感以及行动的心理倾向构成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行为方式的偏爱或意向。由于每个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的不同,构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尽管在旅游偏好方面,大学生存在一些差异,但也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在旅游偏好方面,大学生表现为对城市旅游区和民族风情区最感兴趣。在城市旅游区的调查中,一些有特色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南京等才能吸引大学生。旅游地与居住地有差异,才能对大学生构成一种恒久的吸引力。文化差异越大,越具有魅力,吸引力就越大,大学生的偏爱程度也越高。大学生对于民族风情区最感兴趣的是云南、新疆、等地,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饮食与服饰等与汉族的差异,从而形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五)旅游消费

1 可接受的一次性旅游花费。根据大学生可接受的一次性旅游花费的调查,可接受400-600元花费的所占比例最高,占33.1%;其次是200到400元,占27.5%;800元以上的最少,占10.6%(见图4)。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非常低,而旅游本身是一项高消费,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背景。因此,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时应以经济型旅游产品为主。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可接受的旅游花费与月生活费及生源地区密切相关。其中,可接受的一次性旅游花费与月生活费成正比关系,即月生活费越高,可接受的一次性旅游花费也就越高,说明旅游花费与大学生的经济能力、经济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与大学生来源地区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密切相关。来自城市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前者可接受的一次性旅游花费要高。这说明地区之间、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们在旅游行为特征上表现的差异性。

2 旅游经济来源。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来源靠奖学金的有9.7%,自己打工挣钱的占14.3%,家庭支持的占38.8%,生活费节省的占32.1%(见图5)。这表明大学生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但又有强烈出游欲望,只能靠家庭支持和在生活费上的节省。“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较小,又备受父母宠爱,所以外出旅游家庭支持者也较多。

(六)旅游信息来源

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有朋友介绍、网络、旅行社、校内海报、报刊杂志。其主要来源是网络、朋友介绍、校内海报,分别占34.9%、28.2%和21.5%(见图6)。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从小与网络接触,喜欢通过网络搜寻信息,而网络又能够提供大量信息,方便快捷,因此多数人主要从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另外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朋友介绍,人们往往认为,朋友介绍是诚实的、可信赖的,因此,这给旅游企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一流的服务才能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使旅游者成为旅游企业潜在的宣传者。

三、“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通过以上对“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调查结果分析,“90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以下几大特点:

(一)出游时间相对集中

在出游时间上,国庆黄金周、暑假是大学生进行较长距离旅游的主要时段,课外时间及周末同学之间结伴主要进行短途旅游。短途旅游更是大学生们所偏爱的,因为旅游花费较低,又能实现游玩和扩大交友、增长见识的目的。

(二)出游方式多样化

“90后”大学生个性强,崇尚自由,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多数都不愿接受旅行社安排的成形产品,更愿意在同学中寻找“驴友”,或两性搭配,或结伴而行,既可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又可获得乐趣。

(三)要求产品新奇并有特色

“90后”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张扬,在旅游方面娱乐性更强,更注重享受。对旅游产品要求多样化,尤其喜欢刺激性、挑战性娱乐项目,对于尝试新奇事物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在出游目的中,探险猎奇和休闲娱乐都占有很高的比重。

(四)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对物质要求不高,对价格较敏感,因为旅游花费的多少与家庭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经济状况直接决定大学生进行旅游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四、开拓“90后”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又具有这个群体自身的特征。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结合大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特提出开拓“90后”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一)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开拓客源的基础,针对“90后”大学生特殊的旅游行为特征及偏好,可以推出符合其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形成适合的旅游产品系列。首先,旅游企业可以利用“五一”、“十一”和寒暑假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利用双休日开展短途旅游。其次,根据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善猎奇、敢追逐新潮的心理特点,旅游企业可推出观光、娱乐、野营探险类旅游产品。再次,可根据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旅游产品,如针对大一新生刚入校,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特点而开展的校园文化游和交友游;大二、大三学生学业重,希望得到放松、休息的观光、休闲游;针对大四毕业生即将离校,能使之留下美好回忆的以交流为主的毕业游,如在野外或某个有意义的地点召开毕业生欢送会,并为他们提供设计活动内容等服务。最后,可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如对于感性化的教育院(系),经济管理、外国语、历史等文史类专业,可开展寻古探幽的考古游,陶冶情操的山水游,体验异地文化的民族风情游等等;对于理性化的机械系、建筑工程系、数学等理工类专业,可通过参观工厂、大型知名企业、博物馆等开展以扩大专业知识面为主的学术游;对于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可开展回归大自然的写生游、追求刺激的探险和挑战极限游以及各个城市举办的美术展览游等,满足他们追求艺术上的灵感和挑战自我的需要。

(二)采用合理灵活的定价策略

针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能力及对价格较敏感的行为特点,可以制定出不同时间、不同产品的学生价格体系,在保障旅游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品的价格定位符合大学生旅游的需求。比如在旅游淡季,旅游企业可以推出特价旅游线路,通过降价优惠、与学生社团联合等措施吸引学生出游。为了降低价格,个体游时可以考虑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提倡快餐或自带干粮,团队出游时可以考虑野炊形式,短途旅游可以组织自行车队出游等。而对于一些新奇的、刺激的符合“90后”偏好的新产品,可以采取较高价格策略。

(三)运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促销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旅游企业传播旅游信息的主用方式。多数高校都设有网站或校园网,旅游企业可与高校的网站建立友情链接,构建高校旅游网络,设置学生专栏,经常性地结合各地推出的旅游项目,在网站上推出,以吸引大学生参与。还可以通过高校校园网、校园电视媒体、报纸和海报等方式,对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等进行宣传。另外,高校都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社团,旅游企业可选择其中一些规模较大、愿意开展旅游活动的社团来开展旅游业务;还可以在校园里培养学生直销点,聘用大学生作为旅游促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2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新疆

一、引言

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前四项属于基本旅游消费,是旅游者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必需且基本稳定的消费,购物和娱乐两项属于非基本旅游消费,并非每位旅游者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有较大弹性。所以,刺激非基本旅游消费,对旅游目的地来说有很大的旅游收入增值空间[1]。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0%,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国际上普遍认为,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则说明旅游业存在结构性倾斜,会影响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国内游客在新疆购物消费仅占旅游总花费20%左右,因此需要深度挖掘旅游购物的吸引力,优化旅游消费结构。作为旅游购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纪念品,是最活跃、最核心的一个因素。

二、理论回顾

很多关于旅游纪念品的研究,是放在旅游购物、旅游商品中做的。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为旅行准备的和在旅行中的消费品,其中包括购买衣服、工具、纪念品、珠宝、报纸、书籍、音像资料、美容及个人物品、药品等。这个概念中强调旅游购物应该包括的内容,且都是有形物品,并排除为商业目的购买的产品。国外旅游购物研究集中于旅游购物经济作用评估、旅游购物行为研究、旅游购物体验评估和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研究。

我国旅游商品研究在概念、名称、分类上的较多,其中田里、陶汉军、刘敦荣、吴广孝等就旅游商品、旅游购物品何旅游纪念品的范围、特征作了研究。被多数认同的概念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需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总和,其中就包括了旅游购物品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商品的核心是旅游纪念品,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旅游商品地域性和纪念性的特征。

有的研究者把旅游纪念品等同于旅游工艺品,这是把旅游纪念品的概念范围缩小了。本文将旅游纪念品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极具地方特色、能加强旅游经历记忆的物品,包括各种工艺品和旅游书籍、音像制品。在本文中将旅游商品中的土特产品不划到纪念品范畴。旅游纪念品不仅能为旅游目的地实现创汇、增加收入,而且因为能够集中表现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所以被游客青睐,能为旅游目的地增强吸引力。

三、实证研究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就游客对新疆旅游纪念品的购买欲望、品牌、价格、特色等11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价,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形式进行调查。此外还收集了游客部分人口统计信息、不同类型旅游纪念品信息。

为了解新疆旅游纪念品现状,我在2010年暑假、十一期间,分别在库尔勒、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发放调查问卷共400份,其中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89.7%,在调查期间,曾深入旅游纪念品销售地点,以了解市场真实情况。

2.信度检验

本文通过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Cronbach一致性系数值为0.816,一般认为0.7时,可靠性较强,问卷信度较好,可以进行研究。

3.人口统计因素分析

SPSS描述统计对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如表1,数据说明:被调查者性别比例相当,女性游客比例低于男性7.8%;从客源地来看,到新疆旅游的绝大多数是自治区以外的游客,说明国内游客在暑期和十一长假来新疆旅游的人数较多;从年龄看,84%的游客集中在14-45岁之间,45岁以上的游客比例较少;从文化程度看,游客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占81%;从收入水平看,87.7%的游客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说明可自由支配收入对旅游消费有决定性作用。

表1人口统计因素

项目 性别 来自 年龄 文化程度 家庭人均收入(元/月)

男 女 新疆 外地 14-45 45以上 高中以下 专科以上 1000以下 1000

-3000 3000以上

比例% 53.9 46.1 37.2 62.8 84 15.6 19 81 12.2 53.9 33.8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目的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来的大量信息,以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信息。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表示。设原来有n个变量x1, x2, x3,… , xn,变量均值为0,标准差为1,将每个原有变量用m(mn)个因子f1, f2, f3,… , fm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则有:

其中,xn为指标,fm为公共因子, 为残差,aij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若aij绝对值越大,则公共因子fj和原有变量项关系越强。

本文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因子分析。 SPSS统计结果显示,KMO值为0.814,一般认为KMO值0.7则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0.001,说明拒绝零假设,相关系数不是单位矩阵,适合做因子分析。

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方式以使得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权,最大收敛秩代次数默认为25,制定按照第一个因子载荷降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把特征值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同时为了使因子分析效果明显,舍去了因子载荷0.4的变量,结果如表2。由表2可见,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58.217%,解释了多数变量。其中品牌、服务、环境、宣传期望4个原始变量解释了公共因子1,可以概括为纪念品销售刺激因素,贡献率最大,23.429%;质量、便携性期望解释了公共因子2,可以概括为纪念品特性因素,贡献率为13.861%;特色、包装期望解释了公共因子3,可以概括为文化特色因素,贡献率为11.542%;消费比例、价格、实用期望解释了公共因子4,可以概括为性价比因素,贡献率为9.542%。

四、研究结论与分析

1.影响因素

(1)纪念品促销刺激因素

对该因素解释的主要是游客对纪念品品牌、服务、环境和宣传期望。新疆旅游纪念品品牌差异化较低,除了和田玉、民族刺绣(包括地毯)、艾德莱丝绸、英吉沙小刀等品牌认知度较强,其他的产品南北疆都有,且有的是由内地生产商供应,这不仅增大疆内旅游漏损,更是对本土品牌资源的浪费。纪念品消费是游客旅游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服务必须到位,导游对产品的介绍主要针对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使游客产生“导购”嫌疑。为游客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消费环境是目的地旅游设施建设的目标之一,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法律、经济和社区方面予以改善。新疆旅游纪念品,有的种类已经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但是对种类有印象不等于游客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和认同感,所以,目的地需要对不同种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加以区分,通过宣传提高其知名度。

(2)纪念品特性因素

对该因素解释的主要是游客对纪念品的质量、便携性期望。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主要为了留作纪念、赠送亲友、收藏,对于纪念品质量有很高的要求。纪念品的便携性是独特的地方,哪怕其他期望都满足,如果不能满足其继续轻装旅行的需要,则有可能放弃购买。

(3)文化特色因素

对该因素解释的主要是特色、包装期望。因为其具有明确的、便于识别与流传的特性,所以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新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特色由民族风格、地域特征集中显现,比如民族乐器、刺绣产品、艾德莱丝绸系列、布艺人物、和田玉、英吉沙小刀等,均能使游客增强“新疆印象”。为了加强这一特色的吸引力,需要从包装上反映出来,不管是什么档次的产品,纪念性是其共性。

(4)纪念品性价比因素

对该因素解释的主要是消费比例、价格、实用期望。游客普遍反映新疆旅游纪念品价格较高,所以评价较低,有44%的被访者认为价格偏高,有93%的游客愿意以低于总花费30%的比例在新疆购买纪念品。被访者中只有57%对纪念品的实用性有期望,这不同于其他产品。

2.策略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新疆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

首先注重树立品牌。发掘新疆“老字号”纪念品,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提高标准化销售服务。已经形成品牌的纪念品实行产品线策略,以强烈阵势加强该系列产品的吸引力[8]。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新疆社会安定、旅游发展顺畅的形象,为纪念品销售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其次,对纪念品质量把关,鼓励拥有专业技术的生产者开发产品。尤其对于纪念品便携性特征进行挖掘,将民族乐器、刺绣、雕刻等大体积产品进行微缩或者集中表现其某种特征,满足游客的需求。

另外,从民族性、地域性方面加强纪念品的可识别度。这是本土纪念品的核心吸引力,需要在开发产品的同时从材质、类型、形象设计、文化题材上集中反映其文化特色,表现真实性和纪念性。

关于纪念品的性价比因素,首先要对整个纪念品市场进行科学、规范定价,可以开发不同档次序列纪念品的方式,满足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苗学玲:旅游商品概念性定义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J]. 旅游学刊, 2004, (1): 27~30.

[2] Edward Inskeep. 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1: 87.

[3] 田里:现代旅游学导论 [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39

[4] 陶汉军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7-60

[5] 刘敦荣:旅游商品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

[6] 吴广孝:旅游商品开发实务[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1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旅游市场;购买行为

旅游消费者是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购买行为是旅游行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它决定着旅游市场的竞争胜负。所以,对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旅游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到旅游者个人,旅游产品及旅游企业等诸多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1 旅游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1.1.1 旅游消费者个人收入水平。购买力是旅游购物需求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物过程的购买决策。旅游消费者经济基础越高,产生购买行为频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1.1.2 旅游消费者性别差异因素。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男女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角色等因素不同,表现出价值观和购买偏好不同,所以,性别差异也影响着旅游者的购买行为。

1.1.3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年龄是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精力旺盛,性格也比较活泼,对于一些现代、高科技、有刺激性的旅游产品兴趣浓厚。中老年人则对产品档次、质量、舒适及实用程度要求较高,消费频率和概率相对较低。

1.1.4 旅游消费者文化教育程度。旅游消费者文化程度及教育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同文化教育层次,在产生购买行为时的需求表现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在于旅游消费者文化教育水平越高,选择旅游产品时所体现的欣赏品味也越高。

1.2 旅游产品的影响因素

旅游产品是一次完整旅游行为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本身因素会对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主要包括:

1.2.1 旅游产品纪念价值。旅游产品纪念价值是提高旅游产品销售量的重要因素,旅游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无非只有两点,一是自己珍藏,二是馈赠好友,无论从哪个点出发,旅游者都希望能买到代表所游地区的特色产品。所以,打造旅游产品纪念价值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

1.2.2 旅游商品品牌宣传。一种产品即使再好,不进行营销,它的销售情况也不会太理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与价值外,想要吸引旅游者购买产品就必须预先做好营销工作、树立产品形象、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

1.2.3 旅游产品本身质量。旅游购买行为有它的特殊属性,它与日常消费有所不同,虽然现在旅游法规基本完善,但旅游者往往在买到问题产品时选择忍气接受,自认倒霉,这就助长了一些不法分子和商家制造、销售假冒、残次产品的气焰,这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1.2.4 旅游产品商品价格。旅游产品的销售,不但和消费者个人经济状况有关,同时也和它的商品价格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如果旅游产品的商品价格远远超过商品的价值,购买行为也很难产生。

1.3 旅游企业的影响因素

1.3.1 旅行社企业。旅游者购买行为大多具有随意性,他们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多数是通过旅游企业的宣传和介绍。所以,在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前的购买行为很多程度是受旅行社企业的影响。

1.3.2 旅游景区企业。旅游景区企业主要从两个时间段影响旅游者购买行为。一是到达目的地之前。旅游景区利用自己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了解它,并购买旅游产品。二是到达目的地之后。当今人们都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所以,景区的软、硬设施环境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

1.3.3 旅游运输企业。运输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今,便捷、多样的交通环境能为旅游消费者节省很多成本,旅游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要求进行选择。例如:旅游者可根据经济状况选择经济成本节约型运输企业,也可根据时间要求,选择时间成本节约型运输企业。

1.3.4 旅游酒店企业。旅游酒店在旅游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休息娱乐场所,旅游消费者只有在舒适、安全、快乐的休息环境下才能有更多体力与精力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所以,旅游酒店企业间接的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 促进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对策

为了促进旅游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2.1 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提供多样化产品

2.1.1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上层建筑,旅游产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个人经济状况体现在收入水平上,所以,为了发展旅游业,国家应出行相关政策。例如:提高个人工资待遇,降低个人所得税;完善带薪假期制度;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降低基尼系数。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

2.1.2 研发多样性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兴趣与喜好受年龄,性别,阶层,文化等因素影响,旅游产品的研发,应根据消费者需求不同把其细分成若干子市场,再针对每个子市场研发相应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

2.2 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提供高性价产品。

2.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途径进行产品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消费者熟知我们的产品,诱发旅游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完成购买活动。

2.2.2 研究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研发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产品,必须熟知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属性,并对产品进行地域保护,更好的促动消费者进行购买。

2.2.3 加强行政监督,优化旅游市场。工商行政部门要做到预防为主,补救为辅。对旅游市场的残次货、假货等加大查处力度。价格部门要严格、合理、科学的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努力做到物价相符。

2.3 完善旅游企业环境,提供高品质服务。

2.3.1 完善旅游企业硬件设施,提供舒适旅游环境。旅游硬件设施是旅游设施设备环境,即旅游产品销售环境和观光环境等。旅游企业应做到定期巡修,对于古老名胜古迹要做到“依旧修旧”,不能随意修改、搭建与景区不符的设施设备。从而为旅游消费者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培养旅游消费者忠诚度。

2.3.2 提升旅游企业软件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软件条件指旅游服务人员个人素养。旅游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传授员工“顾客至上”的经营和服务理念,这样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品牌形象,促进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叶,《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 (9):140—141.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4

[摘 要] 由于城市休闲空间的挤压效应,越来越多的城市休闲群体青睐于乡村旅游的度假形式。然而其理论研究尤其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在米德尔顿原有消费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并提出了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乡村旅游者 消费行为 模型

一、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

1.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共性

尽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行时间的长短、价格的敏感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特点,但只要他们以旅游活动主体的形式存在着,其消费环境、消费诉求及消费行为必然存在以下三点共性。

(1)非惯常环境(客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无论是乡村旅游者还是一般旅游者到异地旅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身状况以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过程,如对旅游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饮食习惯等人文环境能够接受并适应;同时,要求旅游地能够对外来者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并对外来文化“侵入”有一定的心理容忍。

(2)非惯常心态即“体验”(主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心态则是指人们日常经历以外的体验。其特点是短暂的、开放的,不受或较少受日常生活种种戒律所约束的。乡村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享受,其最根本的追求都是通过旅游恢复体力,放松精神。

(3)非惯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是在非惯常心态“驱使”下的旅游者进入非惯常环境所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其行为也证明了旅游者“非理性人”的合理性。乡村旅游者亦是如此,在旅游过程中往往现出异于惯常环境下的消费行为,比如由于身份匿名化也往往可能使一些在惯常环境中经济地位较低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包括支付小费等)时会显得格外的慷慨大方,即产生炫耀性消费,而这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乡村旅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区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旅游者分为不同的类型。旅游活动无论在活动内容上还是旅游目的上,都表现出很大的综合性。而乡村旅游是后现代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渴望遁逸,暂时逃避快节奏的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一种心态。乡村旅游是属于细分化阶段的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与一般游客消费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如表

综合以上8方面的不同行为,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者相比,其特征表现如下:

消费人群的集中性。乡村旅游消费者主要是来自经济发达城市的居民,其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强烈的休闲欲望决定了它们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消费群。

旅游行为的经常性。由于我国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观念的逐步推广,城市居民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以周期性出游的方式参与乡村旅游、调节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短假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旅游决策的自主性。乡村旅游者大都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方式,以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自己组织线路及相关事宜,旅游活动安排较宽松。

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的构建

1.已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已不适合乡村旅游者

在众多学者提出的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型中, Middleton提出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行为特征入手研究其消费行为的过程,但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模型不能充分反映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因此,研究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模型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即该模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二是从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出发;三是考虑乡村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动态性;四是模型优于以往的模型,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2.消费者行为模型的修正

根据乡村旅游者的消费特性,笔者对Middleton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突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色的模型(图1),勾勒了五个交互作用的构成因素,即“拉―推”刺激因素、沟通渠道、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购买和消费后评价反馈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因此将Middleton模型中的购买输出反应部分修改为“决策―行为”过程更合适,并对刺激因素、沟通渠道、核心因素与购后评价进行完善和修正。

(1)“拉―推”刺激因素。Middleton模型的刺激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指旅游产品和服务,若仅仅是从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分析,简化了旅游者需求的外界刺激因素,欠缺对消费者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考虑,因此需要根据城市消费者的特性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特有的吸引力,从“拉”、“推”两方面的因素来全面综合分析外界刺激因素。

(2)沟通渠道。Middleton模型中的沟通渠道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但由于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规模化的信息窗口、很少有宣传报道,主要依靠口碑效应形成特色,因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中的沟通渠道主要是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这些渠道对游客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Middleton模型中的核心要素是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由沟通过滤器和动机两部分组成。根据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笔者认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应涵盖从决策到消费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而不止包括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者的特征和决策影响因素,需要对Middleton模型进行修正,即添加流程线条的粗细程度,并在信息过滤器中补添乡村游客的态度,增加乡村游客主动了解旅游地信息的意愿,体现了“拉―推”刺激因素对乡村游客的刺激作用,突出了乡村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流程。

其次,将“决策―行为”过程提升到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识到了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性;在研究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时,还意识到了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并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4)购后评价。Middleton模型中,在“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与“决策过程”之间以箭头相联系,本文根据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将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评价的行为反馈给乡村游客行为模式中的沟通渠道,这正是乡村游客消费行为的特色所在――“口碑效应”的显著重要性。

三、乡村旅游游客行为模型的分析

1.“拉―推”刺激因素

(1)拉动因素。旅行可达性――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大多是自我服务的旅行方式,因此旅行距离与可达性是一个旅游决策过程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旅游地的可达性、游客对旅行距离的感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出行。

乡村资源特色――主要指乡村旅游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譬如,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民俗节庆活动、特色民居等都表现出与城市资源的差异性,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乡村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旅游地建设风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和交通环境等;软环境包括旅游地的管理系统、社会治安环境、社会服务体系以及法规政策等。大环境对旅游吸引力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对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乡村生活方式――相对城市生活的复杂、紧张、压抑,乡村生活方式就轻松得多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新鲜可口的蔬菜瓜果等乡村生活方式和内容成了吸引城市消费者的拉动因素。。

消费的低廉性――旅游的背景在农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活动要低得多,乡村旅游的开支成本也低廉得多。适合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这一广大客源群。

(2)推动因素。城市喧嚣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喧嚣城市的久居生活推动了人们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需求。

假日制度的完善:对城市上班族来说,随着企业、政府带薪假期、双休日、传统小假期等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居民每年有10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这大大实现了人们出游的时间基础。

居民收入的增加:随着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收入也在日益增加,之前并无多少旅游经验的生活改善型家庭也加入到乡村旅游中来。

2.沟通渠道

乡村旅游的沟通渠道主要是口口相传形成的特色渠道,即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对游客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消费者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

(1)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在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意向,因此用粗箭头来表示其重要性。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内驱力:人们内在的心理或生理处在某种缺乏状态,从而产生满足这种缺乏状态的愿望,即存在内驱力。如,身心疲乏等。

平衡动机:是游客要在变化与稳定、复杂与简单、新奇与熟悉、紧张与轻松等矛盾心理中寻求一种平衡。由于稳定、复杂、熟悉与紧张的城市生活,出于寻求生活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了乡村旅游的愿望。

解脱动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繁忙的日常事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产生高度精神紧张,精神长期得不到松弛,当积累到一定强度,就会产生一种逃遁的愿望,去乡村世界寻求一方“世外桃源”。

补偿动机:即城市旅游者通过乡村旅游来寻求补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得到补偿。

(2)“决策―行为”过程。由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决策的产生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行为的产生与否还要受到一些不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

第一,旅游者的感知、态度等心理会随着旅游活动过程的推进而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城市居民对环境的卫生、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要求比较高,通过更进一步对旅游地环境的了解影响消费行为。

第二,消费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消费水平、审美倾向都在发生变化。

第三,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上期消费经历的影响,本期消费经历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

4.购后行为反馈

在乡村旅游消费购买后,游客会产生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旅游满意度的评价,会积累旅游经验,从而影响自身下期旅游和周边群众的旅游行为决策,在上图中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示影响程度。

四、结语

消费行为研究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课题,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本文借助Middleton模型设计了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并在其原有的消费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为今后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 卫:旅游消费行为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2]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5

引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父母供给的生活费用可以自由支配,旅游热的带动让大学生成为旅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消费行为中,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走向社会的大前提是健康且理性的旅游消费心理的形成。因而,关注大学生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观与心理变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理性的旅游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旅游心理、消费行为概念及内容

(一)旅游心理

旅游心理主要包括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三大部分。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旅游消费行为,其中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主要研究旅游感知、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态度及旅游者个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旅游者所受教育、所处的大的文化环境、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金钱、所处的社会地位等,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二)消费行为

旅游需要是个体内部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前提,在旅游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对应的旅游动机,而旅游动机有一定的指向性,只有当旅游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方可激发个体的旅游消费行为,可见,不是所有的旅游需求都能形成旅游动机,也不是所有的旅游动机都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消费大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在“有钱有闲”的情况下,网络的高度发达,各种旅游信息的爆发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消费观念,能够对消费趋势进行判断并自主选择消费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行为倾向。朱福明在《我国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综述》中指出,大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殊性、身心发展阶段、特殊的经济来源、受教育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特殊的心理。

(三)大学生旅游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关系

大学生在学业、情感、工作上面临诸多心理压力。面对新的心理压力,适当通过旅游释放内心压力,消费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对于新鲜的世界充满诱惑,在消费观念上可能产生错误的方向,养成一些不好的消费习惯:超支浪费、提前消费、盲目购买纪念品等。这些将会产生恶性循环困扰着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扭曲,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心理及其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控制力低现象普遍

较多的大学生在旅游购物过程中,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会进行购买,如果出现资金不够的情况还会产生向同学借款购买或者刷信用卡支付消费。超过45%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旅游消费的氛围一般,有13%的大学生认为旅游消费氛围较差,缺乏足够引导,造成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中自主性、控制性不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购买消费的便利,大学生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支付、电子支付、刷卡等,交易中无现金的刺激,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心理误导――购买旅游纪念品、预定酒店、预定车票等简单无比。信用卡投资,校园贷等超前消费的支付理念进入校园,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有了便利支撑,在外出旅游的花费和旅游购物上更是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

(二)旅游消费计划性意识淡薄

较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进行储蓄后的旅游消费,而是一般采用信用卡透支、父母支持的方式完成旅游。旅游消费后剩下的金额不多,储蓄起来比较麻烦,尝尝是旅游消费后需要拮据生活2-3个月弥补信用卡透支的金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8%的大学生会对旅游中产生的消费项目定期、偶尔记账,对近期3-6个月的出游支出做出计划。对于超出月消费的旅游购买,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寻找兼职、储蓄后进行购买。也超过55%的大学生承认一学期会出现超支现象,同时出现旅游中购买产品导致浪费。

(三)旅游消费结构欠缺合理性

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中,外出旅游、旅游购物的花费远远高于日常的学习用品购买和提成培训教育的支出上,外出旅游的交通费、住宿费、手机流量费、景区景点门票费、美食品尝及各种交际娱乐费等等是大学生旅游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与大学低年级学生相比较,大学高年级学生在毕业旅行、外地出游聚会等方面支出费用较多,消费频率更高,而在同年级的外出旅游购物消费中,女同学比男同学用于旅游购物的消费金额稍高。总而言之,大学生日常消费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三、网络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旅游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策略

(一)宣传健康旅游消费^念,建设健康旅游消费氛围

媒体是大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主要载体之一,积极的媒体宣传,对于不合理旅游旅游消费的批判,对浪费旅游消费的谴责都是有助于大学生审视自身旅游旅游消费观的。社会的健康旅游消费氛围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明星合理的旅游消费引导,媒体的正面报道,都是在为社会的良好风气贡献力量。例如,年轻的大学生大多有偶像情节,媒体对一些年轻人较喜欢的明星(邓超、黄磊、鹿晗)等在旅游网站或电视上进行旅游攻略的宣传,倡导以低价合理的方式旅游出行。学校虽说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无法限制,但是可以通过校园海报,校园内网进行外出旅游的注意事项宣传,以大学生实际经历的旅游节约功率投稿,优秀稿件可以进行评奖。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旅游消费习惯,开展勤俭节约相关主题讲座,在校园里严格控制各种透支、分期消费过度宣传。学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无必要、无计划的外出旅游,让校园中也会弥漫“考证热”、“考研热”、“学习热”,由此大学生费用中一部分可用于培训班的报名费、复习资料费等,合理调整了学习及外出旅游的时间分配,进而对其旅游消费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学校也可以借助校园社团的力量,开展勤劳、艰苦旅游露营活动,以团体为中心,自带装备,学校带团的方式进行外出旅游,一方面倡导合理消费,一方面锻炼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应变能力,避免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出现。校园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形成的重要引导,但是校园能做的引导程度有限,需要结合社会媒体的宣传引导,形成大范围的旅游消费氛围。以校园为单位,每年举办2届大学生旅游消费展览、演讲、文字稿件比赛,通过大学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方法,扩大大学生对外出旅游消费的关注。

(二)加强理性旅游消费教育,培养旅游消费经济独立

学校对于大学生理性旅游消费观念及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建设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做法是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和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对科学旅游消费的介绍,倡导文明的旅游消费,健康旅游消费。学校领导在开会的时候可以谈谈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以经验和实例的方式提倡学生的健康合理旅游消费。学校老师在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思想教育课程,或者在选修课中增加实际旅游消费类的实践课程,如困境生存、旅游恰恰花等实践,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部分钱财购买到3-4天生活所用必需品,以最少的消费完成旅游消费题目设置的考题。让表现优异,买到旅游物品多的同学分享经验,分析少资金的妙用,在同学中相互宣传勤俭旅游消费,合理的旅游消费。面对物价上涨,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也会随之增长,学校不能控制学生的任性,但是可以制定旅游消费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例如在网络采用时段上网的方式限制学生在网络上旅游消费的时间,对于一些旅游预订网站进行限制登录,引导学生在网络利用上以学习为重,合理进行旅游消费的规划。学校可以定期设置校内的兼职岗位,采用每个与发放勤工俭学工资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逐渐养成少问家里父母要钱到靠自己双手独立的习惯。在岗位设置上,以锻炼学生为主,不涉及社会工种,比如在图书馆增设图书分拣员、门禁系统管理员、实验室协助员、仪器清洁员等,根据大学生每个学期的课程表来安排大学生每个月的“上班”时间,工资在每个月的特定时间发放。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经济消费计划,在外出旅游的消费中会有资金的考虑,产生大额消费前会有克制。

(三)增强自身理性意识,促进健康的旅游心理发展

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消费行为上的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大学生需要在自身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判断旅游消费品价值的能力,能合理衡量旅游消费品对自己的意义及作用;二是理性分析自身的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在合理的消费预算内做到科学的、有计划地旅游消费;三是旅游消费的自控能力,做到不盲从、不跟风、不攀比的“三不”原则,做出正确的旅游消费决策。因此,大学生在在旅游消费前提前分析产品的用途与价值,是否需要等,分析完毕,结合成本投入考虑该产品是否值得旅游消费。大学生的个性是容易塑造的,在塑造的过程中,有必要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旅游消费观来指导自己的旅游消费,把当前旅游消费的目的引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来,这样才能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购I日记本进行每天的旅游消费记录,每月进行旅游消费总结,并计算月旅游消费金额与月生活费的差值。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有助于处理应急事件,还可以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援助之手,也有助于走进社会后家庭生活的构建。另外,大学生需要建设自身的旅游消费示范,结交勤俭节约的同学朋友,用相互影响的方式树立自身的理性旅游消费观念。

四、结语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城市居民 旅游消费行为 决策

旅游消费行为的定义维度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而旅游消费者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之所以专门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是因为它与其它产品的消费者行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由旅游产品的特殊性所决定。

旅游消费行为不是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综合性、边缘性、超常规性的特殊体验,可以从心理、地理、经济、文化等抽象层次上多角度连续、统一的考察。综合的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构建理性的定义维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做旅游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对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因素是:动机、知觉、学习、人格、态度等。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分别对旅游购买行为发生作用,而是依据一定的内在逻辑共同促成旅游购买行为的发生。

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从构成旅游大系统的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媒体系统来分析,国内学术界偏重于对客体资源的研究,而对主体的市场研究偏少,特别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尚处于泛论阶段,理论和方法较少。市场经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旅游者行为研究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向也由自然系统转向对人文系统的关注,对旅游者的研究成为热点。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我国政府把旅游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国内旅游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与否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但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国际与国内旅游收入的一般比例1:9计算,国内旅游还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国内旅游市场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城市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体市场,在旅游消费层次和消费总量上都居于主体地位,研究城市居民的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对于有效地引导旅游需求,开拓国内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然而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本文将仅从旅游者决策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行为决策

旅游行为首先是一种选择行为,它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旅游消费与其它产品消费的选择;第二层次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一)旅游消费与其它产品消费决策

1.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收入。收入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决定旅游者收入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宏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微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因素。国外有学者对国民经济和国内旅游的关系作过定量分析,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左右时,国内旅游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大于2%时,国内旅游收入比国民生产总值高数倍。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国内旅游业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消费偏好。偏好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它和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风气、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有关,偏好提高会使需求提高。我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造就了量入为出、“重积累,轻消费”的消费习惯,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消费观念,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与金钱之间,重金钱,轻时间;在消费质量与数量之间,重数量,轻质量;在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之间,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在即期消费与预期消费之间,注重预期消费,忽视即期消费;在超前消费与适度消费之间,更趋向于适度消费。偏好似乎纯粹属于主观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客观的可比较的量。它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导致在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之间,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其它产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增强。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消费者把一笔钱用于消费而损失的用于其它用途所获得的收益。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决策主要以机会成本为考虑基础。在投资渠道供给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储蓄便成了大多数人投资方式的唯一选择,利率变成了机会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见图1),截至2006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6万亿元。旅游消费是异地性消费,需要金钱、时间、身体状况等多种条件的支持,选择旅游的机会成本比较大,许多情况下消费者更倾向于放弃旅游消费。

消费者预期。预期理论认为: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因此,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现期的财产和收入状况,还要考虑未来的收入增长率、支出比重、职业稳定程度、宏观经济状况、物价状况等,从而使效用达到最大化。旅游动机是旅游者购买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重要条件。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旅游动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悲观”。造成消费预期悲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宏观改革中,诸如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导致城市居民未来预期支出上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导致城市居民未来预期收益下降;同时对潜在的消费比较利益的预期,抑制居民即时性消费需求等宏观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消费者个人心理引起消费预期悲观。当前要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关键是消除居民消费预期悲观心理,树立未来预期收益看好心理,有效激发旅游动机。

2.对旅游消费的实际选择。城市居民的出游水平增长速度较快,1999-2006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出游人数不断增长, 即由1999年的284 百万人次上升到2006年的576 百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由1748.2 亿元上升到4414.7 亿元。这些数据表明, 2006年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已具较大规模, 旅游消费额已占当年的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70.9%,从消费量能来看,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并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

从世界一般情况来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的比率应为1:9,如按此计算,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应约为24000亿元,但事实上只有6230亿元,目前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只开发了1/4。从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2005-2007年间约为10%。这说明即使城市居民这一主体市场的旅游消费也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有一定的替代性,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这种替代性较大,从而使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选择度偏低。

(二)旅游目的地决策

从决策角度分析,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另一类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做出,一般指自费旅游。本文讨论的是后者的决策行为。

1.影响旅游目的地决策行为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效用。面对众多的目的地,经济人以效用最大化为选择依据。在游憩学上,效用是指游憩者对游憩环境、设施、活动、服务以及交通方便舒适、消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感受,分预期效用和实际效用,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对某个目的地预期效用与花费的平衡决定了去该目的地的可能性。

在效用的制约下,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做出该旅游点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人们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当存在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相近,但到居民点距离不同的旅游地时,人们肯定选择最近的旅游地。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旅游常常是由环境的空间差异引起的,因此人们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以便从感知上消除或减少这种环境差异,这就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两个倾向:选择最有名的目的地和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目的地。因此,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倾向于中远程的观光型和度假型旅游地,而后者则向往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感应空间与意境地图。人们的旅游动机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但是直接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不是地理环境差异,而是感知环境的差异形成的感应空间。这种感应空间可以用旅游意境地图来描述。行为地理学研究认为,意境地图是指旅游者在做出旅行决策前,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关于某一地方的总的概念,包括距离、空间关系、旅行时间与舒适感、游憩设施状况、进入目的地的难易程度、目的地居民的好客程度,以及对不同目的地质量的评价等因素。意境地图反映了旅游者对目的地效用的主观判断,与旅游者个体特征和偏好等因素有关,与客观现实不一定一致,但它对目的地的选择有很大的限制作用。

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现实机会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者本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假如他愿意牺牲其它方面的享受,将更多的钱投入旅游;假如期望得到更大的旅游满足,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经历进行信息搜寻。只有被感知的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的现实机会。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意境地图的一部分,也不可能到该旅游地旅游。

2.出境游与国内游的选择。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需求不断增强,出境游限制减少,出境游和国内旅游都有了极大的发展。2005年城市居民国内出游率为135.1%,人均消费约达800元,出境人数达496万人次。城市居民是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主体,虽然目前旅游目的地仍以国内为主,但两者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国内旅游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同在。

外部制度环境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一直按照非常规模式发展旅游业,即以创汇为目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采取不鼓励、不支持的政策。随着外汇储备量的增强,发展入境旅游的“后发优势”逐步丧失;同时,国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国内旅游需求稳中有升。1993年中央政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国内旅游业发展方针;1998年提出把旅游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国内旅游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改善。加入WTO以后,国际旅游签证程序进一步简化,交通和其他方面更加自由化,中国的出境旅游迅速增长。

感知空间影响。随着信息渠道和交通方式的完善,城市居民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越来越强,距离对感知的阻碍作用逐渐变小,长短线旅游都有了很大发展。而对境外旅游目的地信息了解相对较少。虽然国外目的地感知环境差异较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在收入和闲暇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下,可达机会却很小,预期效用不大,所以仍以国内游为主。

价格变动影响。国内旅游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优势,因为其出游空间可大可小,旅游消费可多可少,伸缩性较强。随着旅行社组团规模不断增大,运营成本降低,出国游价位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零团费”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指除机票和护照、签证费外,食宿都几乎免费);相反,国内旅游热点省市价格上涨。例如去新、马、泰与到国内的海南、云南价格相当,甚至还便宜,使相应的国内旅游线路失去竞争力,旅游者对出境游的选择性增强,对国内旅游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旅游业的经营者和旅游开发部门应当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深度开发本国旅游产品,提高其文化品味,以促进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嘉.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商业文化,2007(9)

2.李菊霞,林翔.关于引导我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思考.商业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