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1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02-06
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蔓延,金融危机可能会向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并可能带来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显现,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形势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正向纵深领域蔓延,可能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近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一波冲击有三个显著特征:(1)保险业受到影响。全球第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信用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高达250亿美元,其他业务亏损达150亿美元,面临倒闭危机。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2008年9月16日决定投入850亿美元以挽救濒临破产的AIG。(2)部分传统银行倒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金融危机影响宣布破产,2008年9月25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储蓄银行。另外,陷入困境的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的银行业务也被花旗集团收购。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2008年已有12家地方银行宣布倒闭,总资产达420亿美元,这显示美国正遭遇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银行倒闭潮。令人担忧的是,现在FDIC手中仍持有大约90家可能破产的银行名单,而目前FDIC存款储备只有452亿美元,如再遇大型银行倒闭,FDIC将需政府紧急注资,这势必进一步打击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大举从银行撤走存款,进而严重冲击银行体系。(3)波及范围扩大。目前金融危机已扩散到全球,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部分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各国纷纷展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最新一波冲击显示,次贷危机已向传统信贷、保险领域蔓延,而信用违约掉期业务风险的爆发预示着美国金融危机可能会向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随着美国房市的继续下滑以及此次危机对其他经济领域影响的不断扩大,美国信贷市场的危机不断深化且未见谷底。
1.美国房价仍在加速下跌。标准普尔公司2008年9月30日的最新报告显示,7月份美国20个大城市独栋住宅价格同比跌幅达创纪录的16.3%,显示美国房价继续呈现加速下跌态势。8月份出现400万有房家庭延迟30天不付贷款的情况,信用违约率大概为9%。由于引发危机的基本经济因素――美国房价还在加速下跌,一些机构纷纷下调其对美国建筑业和房价的预期。摩根大通最近预计,到2008年年底美国新屋开工的步伐将进一步下降30%,平均房价将下降7.5%至15%;高盛则认为,在未来几年里美国房价还将下跌15%至30%。如果在目前的价位上再跌15%,那么美国负资产家庭将会再翻一番,信用违约率会迅速攀升。
2.房价加速下跌将引发信用违约危机。随着房价加速下跌和信用违约率迅速攀升,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危机,此时金融危机将发展到信用违约危机。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飙升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此时,信用违约掉期早已不再是避险工具,而是异化为信用保险合约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这些巨额交易既没有政府监管和中央清算系统,又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系统和准备金保证要求,像一颗“金融定时核炸弹”,随时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安全。一旦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高达1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将数倍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
3.信用违约危机将带来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在大规模信用违约危机的剧烈冲击下,美国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将再度出现流动性枯竭危机,对美国债券的信心危机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并且全球贸易的70%都以美元结算,美元危机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根据美国信用违约情况和发展趋势,2009年3月、2010年9月、2011年8月很可能是金融危机全面升级的危险时段,其中2011年8月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最为严重。目前,包括或有负债在内的美国债务规模超过50万亿美元。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美国巨额债务的支付危机就会演变为信用危机。因此,次贷危机只是一个“引爆器”,其背后的50多万亿美元的总债务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药库”。目前美联储以及各国央行的联手注资行为,虽然能够暂缓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枯竭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本身的巨大债务问题;而且随着增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胀压力加大,也将增加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4.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经济增速已明显下滑,GDP增长率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4.8%骤降至第四季度的-0.2%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0.9%。虽然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3.3%,但这是出口拉动和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的结果。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美国经济将继续放慢,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43.5,低于8月份的49.9,为200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2008年9月份失业率为6.1%,就业岗位已连续9个月下滑。金融危机已阻碍欧洲经济增长。2008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为零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已从8月份的45.3降至9月的41,创历史最低水平,折射出英国经济前景的暗淡。2008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2%,8月份失业率创一年多来的新高,9月份制造业、服务业及零售业遭遇连续第四个月下滑的困境,目前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已经跌至“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低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2008年第二季度增速下降3%,日本央行调查显示,2008年9月份大型制造商信心为负,这是2003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2.9%,将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速均下调至1.4%。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总体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乃至发生轻微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并且美国金融危机对日本、欧洲影响较大,日本经济大幅放缓,欧盟也修正了增长预期,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可能出现,这也会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著冲击。目前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情况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1~8月我国出口累计增长22.4%,比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还要更大),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对美出口增幅下降引起的。2008年1~7月,我国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同比增加9.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长首次出现个位数。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并有向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扩散的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口增长将继续放缓。除需求因素外,汇率对中国出口增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约贬值了10%,也就意味着,仅此一项就使我国外贸企业成本提高了10%,导致一些企业出口无利可图,被迫停止。美元汇率虽然在近期出现了走强的趋势,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期贬值的可能性较高,这势必对中国出口企业构成长久的压力。
2.对投资的影响。2008年1~8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9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是有较明显的回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显示,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部分和全部的利用外资部分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速下滑。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部分2008年1~7月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2.6%下滑到1.1%,全部利用外资增速则由上年的16%下降到3.3%。目前来看,美国对华FDI的增速确实在放慢,2008年1~8月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仅增长9.26%。总体而言,由于利用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很低,为3.5%左右,其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影响也相应很小,因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外资在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直接投资减少对中长期经济增长还是存在负面的影响,因而需要继续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3.对消费的影响。2008年1~8月我国的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这一情况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增长尚未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外需放缓将影响一部分出口产业的就业与收入,进而对部分人群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出口部门,对投资和消费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或较为间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正好发生在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的时候,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加大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速度和幅度。
(二)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的通胀压力来源于原油、金属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尽管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受到包括投机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市场供需形势仍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又主要是由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决定的。因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势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如布伦特原油在2008年7月达到147.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而目前的油价已跌破60美元大关。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下一步走势仍会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当金融危机显现出向实体经济扩散的势头时,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就会下跌,而当金融危机有平息可能时,价格就又会回涨。此外,美元汇率的走势对国际初级产品的价格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而金融危机在中长期是倾向于使美元贬值的。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呈下行但不断出现反复和波动的变化态势。这一态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缓解通胀压力,特别是有利于抑制近期不断上升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需增长放慢,结果使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从另一方面抑制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因而,美国金融危机对缓解中国通胀压力,保持价格稳定是有好处的;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将使今明两年通胀率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三)对主要行业的影响
1.对工业制品业的影响要大于初级产品行业。2008年1~7月,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工业制品的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2个百分点。
2.工业中消费品行业所受的影响要大于资本品。按照SITC分类,2008年1~7月以消费品为主的分类商品、杂项制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增长较慢,同比增长大幅降低。而以资本品为主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则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3.在消费品行业中服装鞋帽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纺织业情况较好。2008年1~7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仅增长了3.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纺织织物、纱线出口的增长仍达到24.4%,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受到一定影响。2008年1~7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为22.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
5.与外贸相关的一些服务业也受到拖累。与贸易相关的会展业、海运业和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信息与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行业均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6.局部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冲击。从2008年三季度起,在华房地产投资的海外买家明显减少。相关机构统计显示,第三季度,曾是外资投资意愿最强烈的上海楼市,也仅有三宗外资购买交易。而9月份金融危机加剧后,卷入危机较深的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多家外资投资基金纷纷开始通过中介寻找买家,出售此前在中国购买的物业资产。这种情况对外资相对集中的上海、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应对不断深化的美国金融危机的若干建议
(一)密切监测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建立和启动危机应急机制
1.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
2.与美日欧和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及时掌握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
3.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领域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在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从宏观调控目标来看,既要全力“保增长”,也要强调“促转型”,以“促转型”来“保增长”。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着重解决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同样突出的结构矛盾,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从宏观调控思路来看,应一手应对周期性调整压力,一手应对结构性调整压力。面对周期性调整压力,为尽快纠正前期过度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及滞后影响,两大经济政策应当机立断,以再次的“矫枉”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走上“正”道。面对结构性调整压力,一方面,依靠我国经济的纵深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减小外部需求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创造有利的体制政策环境,下决心尽快解除能源价格管制,理顺能源价格体系,促进节能降耗,鼓励自主创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从宏观调控政策上看,全面放松两大经济政策,使之更为积极、宽松,明确定位在“保增长”上。就财政政策而言,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更多的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和减费来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更多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货币政策而言,要进一步连续、大幅向下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在保增长、促转型过程中稳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无论经济处于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宏观调控都不应是惟一手段,而应与深化体制改革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现在的确是推进各方面改革的较好时机。
1.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尽快放松资源性产品价格管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煤和土地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深化电价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煤、电、油、运的供需矛盾。
2.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例。同时,依靠强大的财政基础,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3.深化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我国监管体系、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财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减轻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为核心,推进合理减税体制的建立,目的是于近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长期推进真正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启动内需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为重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历史上被证明是有效的,可以考虑将明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5000亿元以上,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扩大铁路、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并做好明年财政可能出现轻微赤字的准备。同时,要注重提高投资效率,使新增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此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居民养老、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等改善民生领域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应考虑尽快放开地方政府发债权,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全面实行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渐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议根据个人支出和消费水平的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上调,由目前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甚至更高;降低商品税给企业及居民减负;下调银行营业税;停止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3.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能力;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要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型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社会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保障水平,改善职工的消费预期。
4.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1)大力发掘农村和农民的消费潜力。抓住农村新一轮改革契机,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升级。在财政支出中适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重视提高投入效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重要农产品核心产区、现代化农村居民小区、农村工业及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启动国土的全面整治,恢复农村宅基地和厂矿区的土地复垦;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等。(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居民消费。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增加城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保障标准,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可借鉴香港向市民“派糖”的方式,如直接向城乡居民发放定向消费券来刺激消费。
(五)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与转型,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主动进行对外贸易政策和策略的调整,构建开放型平衡发展的外贸新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型、从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向贸易平衡政策的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外贸结构升级长期目标与短期平稳增长目标的关系。短期来看,把应对当前外部危机放在重要位置,把保出口作为主要矛盾;长期来看,应选准时机,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和出口产业升级。
2.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调整和完善进口政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实行出口市场、产品、渠道的多元化战略,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加快实现出口“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
3.适时适度调整外资政策,从以往的政策竞争向制度优化转变,促进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我国扩大内需所用。逐步完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
5.适当放缓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努力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外资、外贸形势压力严峻的背景下,应利用强制结售汇取消的契机进一步调整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6.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防止庞大的国际资本再次因国际金融形势逆转而发生大规模流出并对我国产生显著冲击,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继续在总体上保持对国际游资大进大出的有效控制,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构筑狙击国际游资的“防火墙”。
7.逐步推行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应利用金融危机造成全球信用萎缩的契机,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和认同感,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的全面区域化、国际化创造条件。当前,应鼓励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六)高度关注资产价格变化,使用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组合来降低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着力维护金融安全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集中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信贷市场两大领域。
1.对于股票市场,应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以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看待并解决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战略上重视并坚定维护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失灵和投资者信心发生危机之时,政府对股票市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救助措施,既有理论上的充分依据,也有国内外实践的支持。面对持续一年之久、历史罕见的非理性暴跌,须高度关注资产泡沫破灭后股市过度调整的负面影响,注重防范股市暴跌可能引发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冲击,特别是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的危险势头。不应固守市场自动恢复均衡的教条,应将“治市”与“救市”相结合,坚决果断地采取更积极、更强有力的实质性措施,全面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建议调动社会资源,设立大小非稳定基金,尽快解决困扰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小非”问题,从市场层面稳定证券市场;抓紧建立平准基金,有效调节供求;适时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以平抑市场波动;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股份回购等基础性制度,实行强制分红并与再融资挂钩;建立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和股市危机的涨跌幅限制制度;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2.对于房地产市场,应格外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房地产市场泡沫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吸收了约20%的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财务杠杆比率高达70%。因此,房地产价格变化对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必须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当前,稳定房地产市场,关键是鼓励房地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的理性回归,尽快让房价泡沫平稳消解。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反思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严防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向银行转移。人为地抗拒房地产市场的自发调整则会孕育更大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应合理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
(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应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监管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出发,改善监管而非单纯地增加监管和增加干预。
2.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必须适时推进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全球化趋势对统一监管的需要。短期来看,借鉴美国的改革模式,在保留现有“一行三会”的同时,建议国务院成立强有力的下属金融监管协调部门作为一种过渡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来平衡调节各监管机构的功能和纷争,对所有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统一起来。同时,成立下属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金融战略、规划制订,审核监管执行情况,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非常设机构)。长期来看,应将“一行三会”合并成一个机构,统管金融监管,执行功能监管,强调金融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而不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2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实体经济,这也使得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演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其有利方面在于金融经济的地位提升使得社会资源大量流入金融经济领域,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资金的流动与配置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3]。其缺陷方面在于两者之间的失衡使得金融经济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甚至限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消极影响。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便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一旦两者分离,无论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其破坏性都是空前的。所以,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两者分离的原因是解决当前困境必须要走的路。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前者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两者的分离也一定会对社会的整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4]。因此,对两者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大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资产增多使风险增大在讨论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时间顺序与现实贡献的角度看,实体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经济相比更具备根本性,从发展层面看,在实体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以后,金融经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另外,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期,金融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发展就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但是,实体经济在世界性的交易过程中需要外汇,而外汇又要依托于金融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风险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金融经济中[5]。所以,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慢于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因此增加,这对经济发展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导致从技术角度看,技术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而经济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创新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国际化特点,金融经济的类型也以此为基础越来越多,从而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提升金融资产的比率。从制度角度看,由于金融经济大于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很多非理都与两者的分离有很大关系,这些行为因为制度因素而产生的。
(三)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膨胀是影响两者分离的直接因素之一,弱化主要表现在国际之间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多,除此之外,国家内部也会对金融管制进行弱化甚至解除,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交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6]。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有很多,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前局面的产生,而上述的三个方面起主要作用,想要阻止两者的分离,也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将两者之间的比重与相互关系协调好,从而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任何层面上的经济发展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讲,金融经济来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所以,金融经济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完成发展,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实体经济,而金融经济的过快发展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在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下,就会形成金融危机[7]。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自我服务,满足以及强化的倾向加强,使得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甚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干扰。由此可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机构与企业需要必要的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
四、结论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关系;策略
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市场上的一些金融企业满足于钱生钱的游戏,没有真正地发挥金融经济的服务作用和价值,导致不少实体企业面临着资金上的困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积极地发展内需市场,但是在新旧经济政策衔接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2016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地认识到了我国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功。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简介
金融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广义的虚拟经济指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通过交换和分配来进行,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增值,在定价上使用资本化的方式。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体经济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质,同时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产品。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关讨论
(一)实体经济决定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满足社会运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提到了物质是决定存在的基础,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资本论》中直接指出了在人类社会中,不管财富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使用价值是构成物质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马克思《资本论》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对于人类财富的发展积累的影响,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再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实体经济通过相关的生产行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例如实体经济生产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建国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地成为了制造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从金融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经济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经济的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经济是围绕着实体经济而不断地发展的,这就要求金融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否则就会产生经济上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
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例如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够帮助实体企业从市场中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能够从社会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资金,当这些资金能够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金融经济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否则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借贷,会产生比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使市场中的每个人都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银行、债券等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问题,为资金的提供者和借贷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交易风险,从而激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得到资金,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扩大规模进行再生产。
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社会融资的成本,使实体经济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资金,这也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当回报越高、规模越大时,就会进一步提高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此外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越碓蕉嗟慕鹑诠ぞ咦呓了市场,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实现对市场风险和收益进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能够满足市场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应,能够使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满足了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能够使实体经济从多个方面来获取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了资产定价的效率,从而使价格更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经济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随着金融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隔离开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实体经济缺少金融经济“活水”的支持,例如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时就难以扩大投资和生产,或者面临着市场困境资金周转不利时就可能发生破产,这就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资金在金融经济中打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中的意愿不强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误导了市场和投资者,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冲击,甚至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再加上金融经济与市场的关联度比较高,当金融经济发生一定的风险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当债券违约等金融违约事件发生时,会在市场中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而且其风险也比较大,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例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在房地产次级债券中,最后扩大到了全世界,导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其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场监管的滞后性,当风险大量积累或者金融经济过度发展时,在经济繁荣时其风险不明显,在经济下行阶段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
三、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产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面临着新常态,在告别过去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转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再加上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市场中的大量资金,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动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我国社会面临着脱虚向实的巨大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涌向金融经济,“钱生钱”的游戏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宝能与万科之间的控股大战,以及不久前宝能大力扫荡格力电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上的恐慌,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着野蛮人等困境。此外我国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税负重、政府费用多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经济比较好时企业还可以承受,当经济下滑时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最近我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关于实体经济的论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人们都在不断地思考我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隔离局面,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策略,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还将进一步地加强支持力度。在新时期下,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从而提高金融经济的服务能力。尽管国家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这种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国家应当对实体经济中的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例如对于金融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对于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实体经济应当加强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地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研究,探索二者的发展规律,从而协调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经济能够不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国家应当加强对金融经济特别是对金融产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金融经济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地了解金融经济的风险,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隔绝,防止金融风险在市场中的蔓延。通过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这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有效地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发挥金融经的长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的重要经济任务。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2016年国家在营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实体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相信201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将会有更多的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彭博.关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3:170.
[3]徐垠.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355-356.
[4]张金钊,雷凯,陈逸.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26.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联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两者的之间的改革、发展、进步、波动均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只有准确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特殊关系,正确认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相作用,真正理解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结合共荣,学会利用两者之间的规律避免金融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保证实体经济的安全发展、进步。本文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分析论证,浅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法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对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国外主流经济学者们还远没有形成共识, 但相关研究和争论是以中立态度进行的。 而在国内, 近些年部分学者采用了一个富有感彩的词―――“虚拟经济”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在我国没有得到正确理解的另一个独特表现。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基础
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是体现两者关系的关键。实体经济是构建金融体系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内容,金融体系的提出与完善离不开实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体系的相关理论落脚点是实体经济,可以说,金融体系的存在依托于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存在,就不能谈及金融体系的存在。
同时,在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体经济所提供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帮助金融体系完善结构、自我发展的基础。在金融体系发展历程中,实体经济决定了其中大量资本的留存与否,决定了投资市场的运作基础,防止资源配置产生混乱,保证市场平衡,维护市场秩序。
(二)金融体系推动实体经济
为了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金融体系中的部分支付中介,长期积累有效资本之后,实体经济借助金融体系不断拓宽自身的经济范围,降低金融风险,降低大生产量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实体经济完整生产、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金融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纽带在这一经济过程中起到驱动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资本增长,支撑资金需求,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拓展领域等需求。
(三)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并驾齐驱协同发展,就业压力大大降低,资本市场越发活跃,为社会创收大量财富,提升了实体经济的盈余资本。然而,就目前行业现状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仍存在有不和谐现象,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过分苛刻、中小微企业贷款困难(如额度小、利率高、失败率高等)、金融体系渎职等。这一系列的现象级问题导致企业运营风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
(一)实体经济推动金融体系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现状,实体经济应积极反思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认清自身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位置,积极转型,将当前的交易模式逐步转变为未来的自身发展趋势方向,针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与未来发展,精准判断交易需求,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身发展方向的定位工作。实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是金融体系的完善过程,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必须紧密联合、相辅相成,将原始资本大量投入金融体系,扩大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助力实体经济进入经济市场,深入挖掘资本需求链,将资本经济的实际需求作为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引导方向。
因此,只有积极摆正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根本上进行实体经济改革,努力让实体经济融入金融体系,深化两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鼓励金融体系自由发展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深化金融经济自由发展后,利率的升高会影响储蓄利率的随之上升,进入储蓄之中的资本将会翻倍增加,储蓄规模也将随之大幅度提升。金融模式的自由化可以起到改变融资途径的作用,简化储蓄、融资手续,降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力与干预可能,发挥市场的健康调节机制有效作用,降低对政府机构的依赖,更加公平合理的配置市场资本,提高金融领域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平衡性,提升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在改革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个金融机构,完善现有的资本市场,避免经济企业信息出现不正当的传播,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信用机构,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支撑,为其提供必备的融资渠道,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结束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力,两者之间互相推动、相辅相成,避免金融危机、市场波动等危险状况的出现,稳定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两者关系,主动协调两者关系,让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及其测度指标设置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06).
[2]范柏乃,张维维,贺建军.我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5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体经济对金融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服务;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近几年,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实体经济主要是涵盖了生活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其他的相关经济活动。因为自身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现实中被广泛采用,实体经济活动占据了经济活动的很大比例,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加大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进行研究,下面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局势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危机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金融工具的不理想化,使得了虚拟经济在发展中严重的脱离了实体经济的主体,最终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很难承受虚拟经济的压力,造成实体经济危机严重。
经济模式主要分为实体经济(Real Economy)和虚拟经济(Fictitious E. conomy)两种类型,其中实体经济主要指的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服务活动等。而虚拟经济则是通过有价证券、银行信用、产权、股票和物权等各种金融业的衍生产品所进行的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
通常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需要依赖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本身具有不稳定性、高流动性、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虚拟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两种经济的发展中,虚拟经济超出了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实体经济就会成为一个“热气球”,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针刺”就会发生爆破,则表示经济出现衰退、萧条等现象,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现代科技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现代社会中逐渐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品的生产和流动、消费等领域都存在很重要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经济会相互渗透和依赖,使得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经济大国出现经济危机,其他的国家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前些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为1.1%,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大大降低,如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
因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所以在发展中必须要处理好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1.提高我国的金融业服务水平,使其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局势。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所以,对外来经济的依存度较大,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制约。如果对外贸易的各国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会受到侵袭,国民经济就会降低,影响整体的经济的发展速度。据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的经济需求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就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世界各国经济危机,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等都会大幅度降低。
现在的投资者都会存在一定的心里恐慌,因为在出现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虚拟经济逐渐体现了其自我膨胀的假象,使得投资者就会产生“利好”的心理反映,导致很多资金流入金融行业的虚拟产品中,很难收回。所以,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存在的虚拟经济就会空前严重,衍生品爆发,大量的投资者资金流失,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心里阴影。目前,投资者主要担心的是,我国的实体经济直接进行投资的几率太小,股市持续低迷状态,很难做出实体投资的决定。
小企业的实体经济会因民间借贷利率的升高而受到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由于资金的供求问题而逐渐升高,导致小型化的实体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因为资金是企业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发展和成熟的血液,要想发展在经济危机中受到侵袭的实体经济,就需要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尤其是要注重对小型企业的扶持。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让经济市场的发展达到新的平衡,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虚拟经济大量游资的流动性,提高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
2.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的经济有助于维持社会安定。国家物价的大幅度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影响了生活水平。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有关的政策进行控制和扶持,但由于快速上涨的物价,使其解决不了生活问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面,很多投资者宁愿将资金握在手里,也不会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使得企业实体经济的经营利润大大的降低。
三、如何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就需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具体的分析我国的国情,努力打造金融行业的新产品,同时要对落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银行来说,就需要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然后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对实体经济进行服务,实行差别服务,根据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实现最优化服务。
1.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现在我国针对农业经济的金融产品较少,对农业经济的金融服务较差,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国民生存需要依靠大量的农业经济,且农业经济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所以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就需要选择性的服务农业经济。在农村金融中,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的概率很小,因为农民的收入不高,所以我国可以发展小额无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贷款的几率。为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农户联保的制度,几个农户共同承担贷款联保责任,相互保险、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同时要注重贷款周期和贷款规模的调整问题。
2.重点服务中小企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机构,但大部分的贷款都是指向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型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出现坏账的几率较小。但在现实的经济局势下,银行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本身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企业发展,获得更高的利润,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现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技园区以及高新区的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为区域的发展增光添彩,如果银行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促进这些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这些中小企业依靠政府提供的平台,发展迅速。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无非是些“小鱼”、“小虾”,但对企业的帮助很大,核心的技术竞争力会快速的发展。
3.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要想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但要提供服务,还要有选择性的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要求。例如,可以做好拓展贷款产品、简化贷款流程、缩短流程周期等工作。控制好贷款的流程和审批过程,简化贷款流程,降低流程的周期,提高金融业为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国内经济紧张的局势下,需要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要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上升到最高的战略层次,尤其是要发展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晨.转变发展方式服务实体经济——2011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记[J].中国金融家,2011(09):28-31.
[2].服务实体经济与发展转型——“中国银行家论坛2012”嘉宾发言摘录[J].银行家,2012(03):10-25.
[3]赵宝根,祝军波,郑秀.规范商业银行收费机制促进民营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3(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