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应对策略
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势在必行
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我国“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其贯彻实施将对企业防范风险、提升管理、应对竞争、实现战略目标和保障所有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是政府部门以政策、法规、规范文件的形式,并制定计划进度,分步骤在各类企业中贯彻实施。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已经开始执行《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2012年1月1日起又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由此可见,《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全面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概况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是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对于公司来说更需要夯实基础,经历一个从加强引导、深化认识、逐步适应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
近些年来公司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充实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已从原来单纯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的范围中突破出来,正逐步向全员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方向迈进。公司内部控制的提升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公司首先组织认真学习《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有关内容,重点要理解其精神实质,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
2.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其分级管理,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并妥善解决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扩展等问题,公司在2010年建成了ERP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全面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在公司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措施,并于2011年从外部聘请了专业人员为公司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4.在完善企业内部环境,加强控制活动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包括公司机构改革、增强企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等。
三、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采取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风险排序,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整体策略,以达到消除或降低风险的目的。《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前期竞争中获胜的企业纷纷进入到“复赛”阶段,尤其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不确定性也日趋严重。尽管世界经济目前已步入后危机时代,但全球经济也仅在缓慢复苏中,其基础还尚不稳固,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并谋求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提升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稳健应对风险。
下面通过案例来谈谈风险应对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一)风险规避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规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完全放弃
完全放弃就是采取完全放弃项目的方法。这样风险是没有了,但同时也失去了项目及其可能带来的收益,所以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一般有两种情况例外:(1)某些特定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较高,后果损失十分大,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如人身伤害等;(2)如采用其他风险应对策略,处理风险的成本均大于其产生的效果。
2.预防性风险规避
预防性风险规避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将风险源消除的方法。措施之一是加大项目成本使风险源消失;之二是改变项目的某些条件使风险源完全消除。
例1:从20世纪90年代起,叙利亚成为公司重要的纺机出口国。为完成规模为24万锭的杰布莱棉纺厂交钥匙工程项目、哈马棉纺厂的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等,公司及设备供应商等派出人员一批批前往那里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最终圆满完成,双方都很满意,之后那里的项目发展势头还很不错。
前些时候谈过一个项目,对叙方来说是新工艺新设备,所以价格和市场前景都很好,但安装时需我方派员指导等,这就有了问题。因为如今叙利亚局势动荡,死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鉴于叙利亚的局势,公司领导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风险识别和分析,结论是人身安全的风险概率较高,后果十分严重,结合企业风险承受度,确定了采取完全放弃的风险规避方式,即谢绝了该项目。这样中断了风险源,使风险降为零,但同时公司也失去了从风险源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也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而如上述项目,没有要求我方派员指导安装的条款,那么人身安全的风险就不复存在了,并且对应收款也已采取了预防发生风险的措施,则该项目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预防性风险规避,它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二)风险降低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指把不利的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限度内的风险控制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仍不失赢利机会,相对风险规避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方法。
风险降低的措施大致可以分成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类,其实质均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以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及程度、缩小损失发生范围。
例2:2008年之前公司80%的业务为出口贸易,自公司成立以来发展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企业如果仍然仅仅固守在之前最擅长的出口贸易领域,其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于是公司在稳步维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在国别政策项目的拉动下,大力发展其他非国别项目的进口业务,公司的营业利润及贸易额均维持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随着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对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安排的要求也更为迫切,除了对资金的收付制订详细的计划外,外汇的统一筹划(例如将出口业务收到的外汇直接用于支付进口业务的货款,这样可减少买卖汇差的损失),进口押汇及海外代付的灵活运用等,都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风险。其次,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控制好存货等两项资金的周转速度,使其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在企业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降低了经营和财务风险。
(三)风险分担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分担也称风险转移,是将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采用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票据贴现等方式,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为代价,让其他人(或组织)分担的一种方法。风险分担又可分成保险类风险分担和非保险类风险分担两类。
1.保险类风险分担
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以投保的形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以前公司投保主要是海运的货物保险,近几年来投保更多应用于应对国内外客户拒付或不能及时付款的风险。
2.非保险类风险分担
非保险类风险分担是指采用中和(期货、套期保值)、履约保函、保证人等工具,将企业自己不能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让第三方分担的方法。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贬值,公司出口主要用美元交易,并且一般都采用远期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这样就存在着汇率风险。公司通常采用套期保值的方法,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3:公司作为印尼、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纺机供货商,在提供机械设备及安装服务的同时,近年来也为上述客户提供越来越多的融资支持。例如我公司出口纺机成套设备,客户希望发货前先支付20%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将在发货后2年内分4批还清。这样的支付条款假如公司能接受的话,那将大大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为出口业务开拓出一个更宽阔的前景。但是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公司预先支付了如此多的采购款,营运资金能否正常运转?发货后由于政治风险或者其他商业风险货款收不回来怎么办?两年内美元兑人民币大幅贬值怎么办?无论哪一种风险其后果都是严重的,目前公司采取了两种措施来分担上述风险。其一,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当货款到期无法收回时,可以得到约80%~90%的保险赔付,大大降低了此类业务的收款风险。同时由于有保单的支持,客户承兑后公司可以以更优惠的条件去银行获得融资,而且保险承保部分的银行融资还不需占用公司的授信,这样就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并且可以较早地进行美元结汇,使得该笔业务的汇率风险也得到了分担。其二,叙作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该业务属于套期保值业务,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汇率风险,保证合同的一定利润及现金流。公司只需承担一些贴水点,即可将未来某天的结售汇汇率锁定,使得外币汇率波动的风险进一步得到分担。
(四)风险承受
《基本规范》第二十六条规定,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承受也叫风险接受,是指企业自己承担由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它是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项目风险损失不大,在企业承受度之内,而且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选,它是唯一可行的应对策略。
风险承受有两种方式:主动和被动风险承受,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计划性的,而后者是非计划性的,究其实质均为企业自己来承担损失。
公司针对一些传统出口产品,由于制造商稳定,质量和交货期等有保证,往往造成的损失不大,如补缺损件等,故而采取风险承受的方式。而当客户对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等有特别要求,并在合同中约定质保金时,公司将对制造商提出一系列要求,如在供货合同中也列示质保金条款、增加试验次数、派员赴现场质量监督等以防止违约造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3] 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案例讲解[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施工投标;承包方;层次矩阵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3
1 引 言
工程投标是指具有合法资格和能力的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提出实施方案和报价,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标书,并参加开标,中标后与招标人签订承包协议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标、投标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招标人通过招标活动从投标人中选定报价合理、工期较短、信誉良好的承包商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而投标人则通过有选择地投标,竞争承接资信可靠的业主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取得较高的利润。在目前我国投标的过程中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分析的方法,笔者通过建立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2 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层次矩阵分析法
2.1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理论与步骤
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评价目标,再明确方案评价准则,然后把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一起构造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目标、评价准则和行动方案处于不同的层次,彼此之间有无关系用线表示。我们将投标过程中的评价目标、准则、行动方案和风险因素用层次矩阵分析法来分析和规避承包商的风险,建立了层次矩阵投标模型,用层次矩阵评标模型来分析风险的大小,从而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利用排序方法,可以得到各个风险因素重要性的排序。层次总排序即在单准则排序的基础上,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的合成权数。这一过程是自上往下进行的。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问题,确定要完成的目标。
第二步:从最高层(管理目标),通过中间层(判断准则)到最低层(方案)构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第三步:构造一系列下层各因素对上一层准则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第四步:在第3步里建立判断矩阵所需要的n(n-1)/2个判断。
第五步:完成所有的两两比较,输入数据,计算最大正特征值,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六步:对各层次完成第3,第4,第5步的计算。
第七步:各层次合成计算。
第八步:如整个层次综合一致性不通过,要对某些判断作适当的改善,例如修改做成对比较判断时所提的问题。如一定要修改问题的结构,则即要回到第2步,不过只要对层次结构中有问题的部分作相应修改则可。
层次矩阵分析法的基本计算问题是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与此对应的特征向量。
2.2 层次矩阵分析法在项目施工投标中规避承包商风险的应用
2.2.1 建立判断矩阵
通过进行专家咨询,统计综合后可得到下一层因素相对与上一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在此给出建设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评估的层次判断矩阵。
2.2.2 进行层次矩阵单排序
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或权重)W,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以表1 A承包商风险评估比较矩阵为例计算方法如下:
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远小于0.01,表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模型是可靠的。对于向量Wb中的五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同理可计算表2承包商自身方面的原因B1判断矩阵各指标的权值,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2.2.3 进行层次矩阵总排序
层次矩阵总排序就是用上一层的排序数值对下一层各有关因素单排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下一层对上一层的总排序权值,对于最高层的主层次,其层次单排序也就是层次总排序。
各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值计算结果为:
承包商的风险评估:
对于向量 Wc中的 n 个数从评价目标“风险评估”的角度,其大小顺序即代表了它产生风险的大小,由此可判断产生风险的各因素的顺序。
2.3 承包商风险评定等级和标准
具体见表9。
3 结 论
承包方首先可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的来源,然后通过投标层次矩阵分析法来确定各种风险的大小,从而可以作出正确的决择,达到规避投标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MI Standard Committee.PMI Annual Report 2002.PMI,PA,USA,2002.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3
企业的CFO只要重点关注三类法律风险,并针对这三类法律风险设计不同的识别和规避流程,就可将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处于一种有效的控制状态。
进入2007年,有人称其为“全面开放元年”,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至此中国已经全面兑现五年前入世的承诺,建立和推出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新《证券法》、新《公司法》、新《会计准则》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面对如此高密度、高频率法律法规的推出,对于企业实务界来说,即使是专业律师跟上这些变化已属不易,而并不以法律为专业的CFO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驾驶着企业这艘巨轮闯过这段急流险滩,稳稳地驶向宽阔的海洋,恐怕不能不引起CFO们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律风险的分类、识别和规避这三个角度,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体会,来分析作为企业的CFO如何来应付这些变化。
一、CFO如何面对法律风险
在决定如何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企业到底面临哪些方面的法律风险,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采取一定方法去识别它,然后去思考如何规避它。
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角色将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为企业的CFO,主要的工作并不是法律方面,因此也没必要对法律的各个方面都非常精通。
那么CFO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本企业的法律风险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并能够将这方面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呢?
企业的CFO只要重点关注三类法律风险,并针对这三类法律风险设计不同的识别和规避流程,就可将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处于一种有效的控制状态。这样CFO既可以避免阅读枯燥的法律条文以及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又可以将整个公司的法律风险处于可控的状态。
企业的法律风险其实不外乎三类:第一类涉及企业做为法律主体存在的法律风险;第二类涉及企业运营环境的法律风险;第三类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法律风险。
1.涉及企业作为法律主体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无论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必须要合法存在,这也是企业运营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
这些内容主要是在涉及企业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中进行规范,如《公司法》、《合资企业法》、《合作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
这些法律的共同特点就是规范企业做为一个法律主体合法成立的经营范围、设立条件等相关规定。企业需要保证自己的经营主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涉及企业运营环境的法律风险
这类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企业整体运营环境方面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是针对企业所涉及的特定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法律风险。
涉及企业整体运营环境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针对各项企业都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风险,像《劳工法》、《公司法》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改变。
针对企业所涉及的特定的市场、产品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包括与能源企业相关环保法规的变化,与广告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化等等。
3.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法律风险
这类法律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法律风险。这类法律风险涉及了比较详细和具体的内容,比如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需要关注融资是否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是否有重大的变化;企业在出具财务报告时,需要关注《企业财务报告》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变化。
以上三类法律风险基本涵盖了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法律风险。
二、如何识别和规避法律风险
在我们熟悉企业的几类法律风险之后,在法律法规快速更新的今天,作为企业的CFO,如何能够快速了解这些法律的变化,并迅速识别这些变化对企业造成的法律风险?并且在识别这些法律风险之后,能够较好减轻甚至消除这些法律风险呢?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法律风险采取不同的识别和规避方法,以便使相关法律的变化迅速地被了解,相关的法律风险迅速被识别,将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一)企业法律主体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这类法律风险涉及到企业能否合法存续,对企业的影响很大,这类法律风险的识别层面,需要公司高层对于相关法律的修订有足够的敏感度,作为CFO,尤其要关注这方面法律的变化,及其对于本企业的影响。
识别的方法
在识别由法律改变而引起的法律风险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如何能够知道这类法律发生了修改,然后才能判断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般可以通过下述途径了解法律的变化和更新:订阅一些新法速递之类的电子邮件,一般专业的法律网站都会提供这些订阅服务。只要有涉及这方面变化,稍微专业一点的网站,都不会遗漏这方面的内容;公司法律顾问也会经常给法务部发一些类似的邮件资料,让法务部的同事同时抄送一份,基本上也可以达到这方面的需求。或者要求公司法务部只要有类似的法律修改,就第一时间给予通知,做为法务部工作的一个部分。另外报纸、杂志一般也会对类似的法律变更进行及时的报道和宣传。
规避的方法
法律的变化一般会在下述两个方面产生一些法律风险:
(1)合法性、合规性的法律风险
这个方面的规避方法比较简单,这方面法律的修改,在工商或税务部门一般有一个详细的操作规范,只要关注并督促相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就可以将这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例如新《公司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二名监事,不设监事会。这条与之前的公司法相比较,有限责任公司设监事会或监事成为了必须的一条规定,那就只需要根据要求,增加相应的机构就可以达到合规性的要求了。
(2)筹划性法律风险
所谓筹划性法律风险,是指在原有法律主体的构架下,根据各种利益诉求,利用原法律主体的特点而设计的方案。
举例来说,原《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但在现实情况中有许多投资人不想实际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投入资金之后,想获得更大的分红比例,许多公司为了获得这部分资金的支持,同时又为了满足公司法规定的要求,通常会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来配合达到这一利益要求。像在股东协议之外,单独签署的债权或服务类的合同。
新《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根据该规定,对于原先有这些结构性筹划和安排的,就需要及时根据新法的要求去修改原先的一系列协议,之前的方案虽然有一定的保障,但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在新法实行之后,只要通过一个全体股东的约定就可以达到这一要求。
由于纳税筹划方面的需要而根据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的差异进行纳税安排的集团公司,关注这方面的及时更新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以前规定可以按总分机构汇总交纳所得税的公司,按照新的法规要求,所有分支机构必须在当地交纳所得税,如何规避这方面的法律风险就需要一些特别专业的建议。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程序来对这方面的法律风险进行较好的识别呢?
如果企业在根据法律主体的差异而设计不同筹划方案时,需要对这方面进行单独记录,在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之后,及时复核每一笔记录,考虑法律法规的变化所产生的法律风险。比如设立A子公司,主要是考虑了子公司在当地税务的原因;设立B公司主要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利用债权或服务合同来规避按出资比例分红的限制等。针对这些记录,可以安排法务部或法律顾问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专门的法律建议。
(二)企业运营环境法律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因这类法律变化而引起的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将涉及企业业务能否得到正常运行。负责业务的VP或类似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需要随时关注这些法律法规的变化,因为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游戏规则的变化。
识别的方法
第一类识别风险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此,由于这类法律的变化而引起的法律风险比较重要,可以采取定期会议的方式来识别,由法务部或公司法律顾问根据这个专题采取定期会议的制度。这类会议不用太频繁,每季度一次就差不多,会议主要针对这些领域新出现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这类法律法规的变化一般不会太频繁,通过这样的制度,基本上可以识别出重要的法律变化。
规避的方法
这些法律的变化,一般涉及企业游戏规则的改变,如果企业不对其做出回应,将会产生较大的法律风险。
为了规避这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会牵涉到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涉及到业务操作、财务处理等各个方面。
企业CFO在识别这些法律风险之后,需要作为一个牵头人的身份出现,来规避这些法律风险。针对这些变化专门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针对这些法律变化对原业务流程的影响,研究原业务流程需要进行哪些修订,才能够符合规定。
例如,《广告法》将审核广告的主体,由最终的媒体,变为所有媒体的渠道均牵涉连带责任。
针对这个变化,进行广告业务的公司,就将面临所广告的合法性的问题,如何保证广告的合法性,首先需要业务部增加广告合法性审核这一流程,其次财务部门在付款的时候,除了需要考核广告后才给予付款之外,还需要增加广告审核人员,确认广告没有违法这一情况后,再安排付款。那些业务系统自行开发的企业,技术部也需要修改相应的技术流程来适应这一变化。
(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法律风险的识别和规避
识别的层面
这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由法务部在审查合同盖章的时候进行控制和识别。但是法务部识别的仅是一般法律层面的风险,对于因合同引起的财务方面的法律风险一般关注不足。所以需要财务部的参与,共同识别这方面的法律风险。
多数的合同必然伴随着企业现金的收付,法务部在审查合同的时候一般只注意常规的法律风险,而对财务方面的法律风险考虑不足,做为企业的CFO需要考虑将财务等各方面的筹划和风险控制前置到合同签订环节,否则等到合同签订后再进行财务方面的筹划,就已经晚了。
识别的方法
企业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交易发生,每一笔交易都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作为企业的CFO如何及时识别这些法律风险呢?
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被动地接受业务部门签订的各种合同,然后根据该合同进行收付款等财务核算或筹划。其实等到财务人员拿到已经签订好的合同的时候,财务方面筹划或设计已经为时晚矣,合同一旦签订就只有严格执行了,财务的筹划空间非常小。
作为企业的CFO需要将所有财务筹划前置到合同的签订环节,对于企业签订的每一份合同,甚至企业每盖一次章,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不但可以控制一般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可以降低因财务筹划而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般企业都会有一个制订得非常详细的合同管理制度。有效的合同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签订合同应遵守的原则;确定各类合同的分级管理和各级职责;明确具体对外签订合同的部门、权限以及审查报批制度;明确各类合同的具体要求等等。
许多企业的合同管理制订得非常详尽,但是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除法务部之外,其他业务部门很少有时间仔细阅读这么多的规定,再加上执行的时候,即使是法务部的人员也是凭感觉或印象在执行审查合同,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导致越详尽的合同管理办法越难有效地执行。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我们将合同管理办法由文本修改成表格的方式,将需要审查的内容以及关键点全部在该表格中列示,并且一一进行签字确认,这样就可以确保重要的内容全部处于认真的复核控制之中。
举一个合同审核表的例子,见表1。
该表格有两个特点:
(1)将法律审查与财务审查合并在一起,加强财务对于新业务第一单的审核,因为是新业务,财务部需要对其税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进行通盘考虑。
(2)将所有需要审核的要点全部详细列明,审核人员只需要判断后打勾确认即可,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审核人员的主观随意判断,也可以加强审核人员的责任感。
企业如果能够将审核过程通过IT流程来实现,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益处。
规避的方法
这类法律风险关键是在如何及时识别,在识别出法律风险之后,如何进行规避就变得比较简单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法务部审核该客户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但是业务部通过与客户协调,客户虽然整体上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但是对于履行此份合同还是没有问题,那这份合同就可以签了。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策略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相关表现
(一)审计职业界的不当竞争导致风险不可控性
大部分的客户对于审计人员较容易接受,没有什么门槛,因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不可控性的产生,甚至有时知道审计风险偏大,但是为了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而选择接受审计风险,生存的压力迫使弱化对审计风险重视,在竞争中往往会选择压价,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压缩审计时间,简化审计手续,导致审计风险被提升。
(二)审计程序和方法不规范导致审计风险
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首先要做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而后才能顺利开展第二步程序。当审计主体以相关资料作为审计对象时,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尤其重要,通过对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能够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够防止有些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干扰,甚至有些企业对财务状况虚报的情况等,但是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一些注册会计师未对客户的完整情况进行了解就进行审计,没有按程序办事,所使用的方法不符合审计工作的需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被审计单位的投机行为及内控系统的不健全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不良的目的,往往会采取投机的手段,例如窜改会计资料,伪造会计资料等行为来达到账实不符的目的,导致审计人员所审计的资料与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相符,甚至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也不完善,促使在财务方面的错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更甚者虽然在内控系统上较为健全,但是内部人员的相互串通来蒙蔽审计人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而且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越来越普及,在交易中出现了错误时,未经授权的修改在电脑数据中不会有任何的修改踪迹可寻,因此这些错误可能会长时间不被发现,最终导致审计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法律环境不断变化法律赋予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环境在不断变化,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受到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要积极承担维护国家与公众的利益为责任,努力做到客观性、真实性、严谨性及全面性的要求,但是,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变化,法律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注册会计师未及时的更新法律方面的信息,很有可能会触及到法律的火线,而引火烧生,导致风险的出现。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形式的变化,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每一项经济业务的经济成分也变得繁杂,承包、破产、租赁、收购等新的问题不断地出现,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与国际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经贸以及资本全球化给我过的相关经济主体都带来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导致审计对象的复杂化,获取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信息的可靠性存在很大的风险,审计人员的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审计内容也变得广泛起来,经济主体在审计过程中变得难以把握,加重了风险的可能性。3.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提升了审计风险随着我国的各种相关制度的不断变革,审计责任也开始扩大,我国的经济成份变得复杂起来,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会滞后于财务制度的变革,这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对于期望差距,审计职业界对本身有自我认识,最终因为审计职业界和外界公众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期望差距的存在而增加。
(二)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足在审计工作中,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工作是一种依靠分析判断能力进行的工作,因此,专业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强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然而在现实中,随着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扩大,对于审计人员的需求逐渐扩大,不少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并不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因而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可能性。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对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的执业要求,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主体的利益,对于相关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信息进行有效的披露,而这些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才能确保顺利地完成,然而在实际的审计活动中,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责任心,让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导致审计风险。3.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监控不严格我国出台了关于审计质量基本准则,该准则通过规范审计人员的在审计工作中的行为,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在内部有效地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原则,则可能会造成内部控制的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内在相关的业务上出现违规的行为,例如,在人员的委派、业务的承接等方面造成审计取证外勤工作、工作底稿的编写的出现错误或纰漏,这将导致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提升。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本身原因
现代审计由于过分重视减少审计成本。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注册会计师就要适当减少审计审查验证的数量,从而降低审计成本,却导致审计风险的提升。1.审计模式的运用包含一定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模式的运用可能会潜藏着一定的审计风险。对于现代审计模式而言,主要是根据评估风险为出发点,分析判断审计意见的潜在风险。在现代审计模式之下,作为定量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这种模式存在前提是容纳一定审计风险的存在。2.审计技术方法的采用存在一定误差现代审计模式主要是运用抽样的技术进行审计。抽样审计主要是依据样本来对总体进行判断。不论是采用统计抽样或是判断抽样,都由于样本偏小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特别是判断抽样,容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因为它是依照注册会计师的经验进行的主观性判断。
三、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产生的策略
(一)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有着重要的帮助,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既包括个人的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在选拔审计人才的时候应平衡这两点,在专业素养方面,所选拔的人才应该具备丰富的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当代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在道德素养方面,所选拔人员应该具备公平公正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真实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给公众和社会,因此,选拔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就其综合素质来选拔,这样才能提升审计质量,更好的规避审计风险。
(二)建立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能够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防止审计风险的产生,将审计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审计的质量严格把关,减少误差,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保证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三)营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
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能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而拥有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的前提是拥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具体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改善:1.理念方面,树立诚信的执业理念,诚信作为行业中的立足之本,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树立坚定的诚信理念,才能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审计事业奠定坚定的基础。2.实践方面,本着诚信、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有效的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在工作中用专业的技能和优秀的服务质量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切实有效地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价制度,有效地提升审计工作质量。3.员工方面,为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效率,会计师事务所内应该制定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为员工的良性竞争提供一个平台,为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四)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
科学合理的运用审计方法能够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引进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主要是通过以风险的分析和控制为基础,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通过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检测,最后依据多种审计证据,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
(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的了解
为了更好的防控审计风险,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了解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对基本情况了解和掌握才能保证审计质量,才能把单位的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地反映给社会和公众,相关的情况包括对财务状况、单位的信誉度、业务状况等。对单位的信誉度的了解应摆在第一位,因为有没有信誉决定这一个单位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如果信誉度不行,审计风险可能会很大,因此信誉度是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对于财务状况的了解也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企业,财务状况相对较好,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些经济活动,而财务状况不好的单位对有些经济活动无法顺利完成,严重则导致破产,威胁到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对于业务状况来讲,如果单位的业务过于广泛,则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因此,也要慎重的了解这一情况,以避免审计风险。
(六)加强法律意识,聘请法律顾问
针对于法律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聘请对相关法律熟悉的律师担当法律顾问,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跟进法律变化的脚步,确保注册会计师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执业中遇到什么不清楚的法律问题时,能够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帮助,律师能够及时的给予其建议或意见,促使注册会计师在业务方面和理论水平上能够得到提升,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提升审计质量,提升整体的风险规避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星.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业经济,2014,(7):106-108.
[2]古云兰.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J].企业研究,2014,(8):87-88.
[3]高语杉.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J].北方经贸,2014,(11):113-114.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5
一、风险分析
基本建设投资实施过程周期长,参与单位多,市场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客观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有些风险是可以预见的,有些风险则不可预见。根据风险成因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基于参建方诚实信用的缺失从而形成的可能对业主利益构成损害的风险。目前,中小型工程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惨烈,虽然买方市场对业主有利,但由于投标人恶性竞争,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道德风险也在加大,例如投标过程中的挂靠、陪标、串标行为;报价中的恶性竞争非理性投标行为;施工过程中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行为;转手倒卖标的工程,转移挪用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现象等。这些现象大大增加了工程变更、工期拖延的概率。此外,涉及工程建设的地质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甲供材供应商、分包方、检测方等众多利益主体,任何一方的道德素养的缺失,都会造成投资目标不能完整、及时、经济地实现。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求规律导致价格涨跌,从而为业主投资成本控制带来的困难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方式将长期占有较大比重,大量基本建设项目,拉抬了建材市场的价格。2000年以来,我国建材市场价格经历了几次剧烈的波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任何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都不可避免在国内市场产生影响,更使得市场变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投资主体在基本建设投资活动过程中受到市场的冲击机率也在加大。
(三)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由于政府出台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或政策措施,从而导致工程实施过程出现变数,形成对完成既定投资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货币政策的调整、进出口限制措施、提高税率费率、提高最低基本工资标准、节能减排技术规范出台等。此外,由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原有少数垄断型行业,如供水供电、燃气热力、治污排污、质量监测等,少数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也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行政干预。这些政策因素构成的风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规范和政策,投资主体无法预见,无法规避,必须接受,客观上通常会增加投资成本。另一类是指导性政策文件,其本身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虽不可预见,但可以通过一定技术操作加以化解。
(四)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因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因合同本身的不完善或实施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合同履行出现变化造成损失的风险。合同是约束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在成熟自由市场条件下,各利益主体可以在良好市场道德环境下,在实现工程目标一致性的同时,取得利益的均衡化,获得理性发展。但在非成熟市场形态下,业主与参建各方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多数基本建设投资活动属于非长期性非专业性投资行为,而承包方或提供服务的其他各方则属于长期性的专业行为,他们对市场的状况,对合同条款的理解都更深入,更全面,更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合同要素欠缺思考或对履行疏于管理,都会导致合同本身或履行过程出现漏洞或偏差。例如合同不严密,条款不全面,对相关合同关联性关注不够,合同履行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等等,都会对成本、工期、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不预见的地下水、断层、溶洞、地下文物遗址等地质风险;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风险。社会环境和人文习俗等社会因素造成的社会环境风险等。
二、对策思考
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识别、评估、规避、再识别、再评估、再规避的过程。建设单位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从本质上说,无法对宏观市场、政策、道德、法律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但也并非无可作为。对于可以预见,能够规避的风险要积极地运用法律、市场、技术的方法进行化解和防范。
(一)道德风险防范由于目前的资信评级的威权性不高,社会信用认证及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和多渠道市场调查,严格审核有关投标人的诚信、资信和履约能力,积极防范承包人道德风险。一是要注重实地考察,不能轻信对方提供的信息,必须亲自到实地查证,对企业住所、规模、技术水平、资质文件、业绩工程、在职人员信息等进行查验,明辩真伪。二是利用网络查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企业资质登记、信誉、社会影响、客户反映等进行搜索、查询,并进行综合分析。三是采取押证措施,要求工程项目经理、主要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文件原件等进行收押,防止变更项目经理,倒卖转手标的工程。四是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要求承包商提供担保,如提供银行保函等相关担保措施,通过担保约束承包人行为。五是加强合同履行管理,随时了解和把握承包人动态,做好证据的收集,做好风险处理预案。
(二)风险转移策略 项目风险对不同利益主体具有相关性或互转性,基于经验不同,对风险的化解能力有很大差异,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可适当利用风险转移策略,降低风险系数。一是通过招标文件将有关风险转移给投标人,可明确要求投标人在合同价款中包括风险范围为施工期间政策性调整和市场价格风险。二是尽量减少甲方分包工程和配合工程、减少甲供材(可将甲供材转化为甲控材,规定若干备选品牌)的品种数量,避免因甲方协调处理不力和第三方履约问题导致的工期风险。三是推行索赔制度,逐步与国际工程惯例接轨,研究科学的索赔方法,正确进行工程索赔有助于减少本方损失。四是进行工程保险,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工程相关保险已设置了相应条款,可以合理利用有关规定实现风险转移。五是通过加强对设计、监理、审计单位的连衡制约,如通过设计合同中约定因设计深度和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工程变更达一定比例后的惩奖措施,通过监理合同约定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工期的考核与奖惩措施,并与取酬挂钩等等,促使相关各方认真履行职责,降低实施风险。非成熟市场形态下,要注意有关各方形成一个严密有效、相互制约的体系,以保证各类主体的行为规范、合理。六是借鉴FIDIC条款,规定如果工程变更在幅度,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三)借助外部智力基于招标作为工程实施起点的重要性,基本建设投资主体应在招标准备阶段开始,积极借助外部智力因素,弥补内部智力不足,提高招标工作专业性,防范招标风险及随后的合同风险。一是要借助招标机构的专业化操作,使招标文件既符合法律法规和操作流程的要求,又在内容上相互印证,无隙可击。二是对招标文件中的授予合同,要注意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技术顾问提供专业参考意见,提高合同质量,避免合同中存在不利于业主的责任条款,同时要特别注意业主反索赔的条款的制订,为合同谈判和签订奠定好基础。三是要在合同谈判时要注意纳入既懂工程技术,又要懂法律、经营、管理、造价、财务等相关知识专业人才参加,共同组成合同谈判小组。在策略上,业主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使风险由相对有经验的承包方承担,不能盲目接受承包方某种免责条款。四是合同签订后,应主动要求合同的签证备案,在此过程中,要求主管部门依法对不利业主的条款进行相应调整。
(四)合同风险规避策略合同是依据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经双方友好商谈形成的法律文书,是各方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础文件。由于合同双方在技术及经验的差异,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合同风险的复杂性。一是要科学严密地制订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邀约行为,是构成合同的初始蓝图。招标文件应清楚明白地阐述招标人意图,要求投标人复核工程量清单和现场踏勘,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变更风险。二是高度重视授予合同的起草,要尽量依据法律法规和招标文件,做出有利的选择,文本应完善周密,避免中标后合同谈判陷入僵局。三是正式签署的合同要严密,要尽量做到完整和周全,尽可能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标准文本),不要使用中标人提供的非示范文本合同,防范合同陷阱。四是注意通用条款的修改,要改变合同谈判只重视价格和工期,对其他条款不予注意的现象。特别是通用条款中的关于工程变更的签署和确认、结算审核方法时限、验收程序方法等条款,要在专用条款中加以完善或补充,依据专用条款优先解释顺序,防范通用条款中的不利因素。五是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可以约定由双方合理分担的方法。六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方、监理方、甲供材供应商、审计、甲方分包或配合施工方加强组织协调,减少其他各方对工期、质量、成本的影响。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变更或签证成因,分清责任。确定变更的内容、部位、工程量要及时进行勘察确认,同时做好工作日志,例会记录,为索赔和反索赔准备证据。
风险规避的基本方法范文6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汇率风险管理 系统 构建
论文摘要:文章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被视为一个系统,从整体的角度,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进行研究。对系统内的汇率风险识别、汇率风险度量、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
一、引言
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并在贸易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收付并与本币进行折算.以便结清债权债务并考核国际贸易的最终利润和成果。显然.在企业的国际贸易从开始到本外币最后折算这一个周期内.由于浮动汇率制度等因素导致的汇率波动,必将会给企业的国际贸易带来外汇风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诸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和海地地震等全球性或地区局部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爆发,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也不时涌现,这些都不仅使企业的国际贸易汀单数量减少.而且还严重影响到现有订单的后续执行.使企业国际贸易的外币收付时间和周期产生很大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国际贸易最终的本外币折算无法按计划执行.从而使得企业的国际贸易额外承受许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外汇业务也得到了空前增长.这不仅使得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而且使得企业暴露于外汇风险之中的数额也不断增加。面对不断加剧和更多不确定的外汇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外汇风险。因此,加强对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这些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1.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要素(或部分)所组成.具有某种结构和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以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终结时间的周期.对于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在其风险管理周期内,企业首先需要对汇率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然后再对其风险大小进行度量,并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整个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估计各种突况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大小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对风险进行监控时,一旦出现类似的突发事件,能按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应对,以降低突发事件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当然.事后的绩效评估也是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任何一个周期内风险管理的经验教ijli都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能为下一周期内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因此,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也可以视为由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要素构成的管理系统工程。
企业构建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就是对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选出最优方案;同时对该方案的风险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各种突发事件、评估其对汇率风险的影响,并能尽快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对汇率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后对整个国际贸易周期内的汇率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一周期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对企业全球化经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由于汇率风险是企业经营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它极大地增加了跨国公司资金管理的难度.企业管理者因此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将汇率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整个管理系统.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寻求最优的而且需要针对外汇风险采取具体可行的策略。
2.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等5个环节。
(1)汇率风险识别。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识别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业务的范围、形式、规模、国别、币种等特点。对影响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三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进行分析和确认。有效的汇率风险识别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其风险管理的起点和前提。
汇率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企业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暴露头寸、汇率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的分析和确认.为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资料。具体表现形式为:甄别风险事件、确定受险时间、分析风险原因等。甄别风险事件要求企业对其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甄别,找出风险暴露事件,确定风险暴露头寸;确定受险时间要求企业明确风险暴露的时间和周期:分析风险原因要求企业影响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后果.这不仅包括对汇率变动直接影响的考察。还包括对其间接作用,如传递机制、作用要素和作用程度等的考察。
为此.汇率风险识别要求应当企业编制一系列有关汇率风险的报表,如:资产平衡预测表、收入预测表、资金流量预测表、信贷和投资机会评论报告等,并根据这些报表制定关于汇率风险实际变动的特别通知书等。这些反映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相关信息资料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协作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2)汇率风险度量。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度量是指企业根据相应的风险度量模型和方法.综合分析所获知的交易数据和汇率情况.并对风险暴露头寸和风险损益值进行计算.把握这些汇率风险将达到多大程度.会造成多少损失。汇率风险度量又称汇率风险计量、汇率风险测量、汇率风险衡量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汇率风险规避方案选择的依据。
汇率风险度量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一种.因此可以借鉴金融风险度量的相关方法来进行不过.汇率风险度量又有其特殊性.目前也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汇率风险度量的方法。归纳起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和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是通过度量由于未预测到的汇率变化而引起的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值的大小。对直接汇率风险的度量从最初的名义量法发展到现在的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p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系列方法(如var、cvar、wcvar)等更深层次的计量方法。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归来度量汇率波动与企业价值变动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描述汇率风险。具体表现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
汇率风险度量常用的是直接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不过,企业在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时,应根据其国际贸易特点,并综合不同的汇率风险度量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度量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这样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汇率风险规避。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是指企业根据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制定出具体的避险方案。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总体目标。汇率风险规避又称为汇率风险控制等,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关键.是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实质性环节。
汇率风险规避方案的确定需要在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规避战略的指导下选择具体的规避方法企业应该在科学的风险识别和有效的风险度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性质。经营业务的规模、范围和发展阶段等企业的经营特色.采取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或是积极规避战略。各种规避战略只有适用条件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
企业在确定其规避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其避险方法可供企业选择的避险方法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类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交易风险,主要有:期汇、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方法对应着不同的操作,但目的都是为了使“不确定性”得到确定.从而规避风险。
每一种风险规避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风险状况进行甄别和筛选.以达到最有效地实现企业预定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
(4)汇率风险监控。企业国际贸易汇率汇率风险监控是指企业在确定最优避险方案后.为防止汇率风险规避方案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无效管理。而建立的监测机制、预警机制、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止损机制、紧急处理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汇率风险监控体系,以随时监控汇率风险的变动并及时处理.使汇率风险的变化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汇率风险监控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保障体系。
汇率风险监控要求企业对影响其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风险因素监测要求直接监测以外国货币作为媒介或载体的国际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地区结构.据以把握不同货币相互兑换的规模和币别结构。风险事故监测要求对汇率走势进行观察和推测.据以分析和测算汇率的某种变动对何类主体构成风险事故突发事件监测要求监测影响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突发事件,如全球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海地地震等。通过监测,分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等对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达到预警机制设置的警戒点.应该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将警示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处理部门.经过分析处理,相关的控制措施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传达到实施部门。
预警信息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止损机制和紧急处理机制进行。止损机制需要设置合理的止损点、建立止损限额管理制度,对企业财务实行有效监控.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能出现的判断事物和道德偏差.确保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止损与纠正.使各种变动对对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影响降到最低。汇率风险监控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避险方案的实施过程不断进行检查、监测、反馈,发现偏差,立即纠正。因此,汇率风险监控也是“执行一监测一分析一处理一执行……”的循环往复过程。
(5)绩效评估。
汇率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指企业在其国际贸易周期完成时对其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绩效评估是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总结绩效评估首先要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成本一收益分析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或代价风险管理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费用、保险费用或咨询、调杏费用等,其效益就是可能的损失减少了多少或者是收益增加了多少.在分析效益时.一些不能像销售利润那样具有明确数量关系的效益,可通过其雇员数量、环保投入、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资助等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尽管是间接的,但却是明确的。
经验总结也是汇率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任何方案的实施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因此,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做打好坚实基础。
3.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各要素独立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汇率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汇率风险管理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汇率风险识别是前提。是风险度量和规避方案制定的依据.只有在第一时间准确快速地识别汇率风险.进而掌握和企业相关的所有汇率风险信息,才能顺利地展开后续工作:汇率风险度量是基础和核心,只有有效地度量汇率风险,才能为规避汇率风险提供准确的依据;汇率风险规避是关键,规避方案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汇率风险监控是保障.通过对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监测,及时调整汇率风险规避方案。是保障汇率风险管理最终效果;绩效评估是总结,评价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下一次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5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中。箭头表示要素问的主动关系.线条粗细表示要素间关系的重要程度。
4.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排列和组合的具体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普遍属性,没有无结构的系统,也没有离开系统的结构。
同样.企业的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自己的结构,其5个组成要素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一定的活动性.与外界环境不断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一种非平衡的系统结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也有层次性.存在有不同等级的层次。可以把企业国际贸易汇率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5个要素: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规避、风险监控和绩效评估。这5个要索所含的子要素处于第二层次,分别为:风险识别有3个子要素:风险暴露头寸、风险暴露时间和汇率波动:风险度量有2个子要素:直接风险度量和间接风险度量:风险规避有3个子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风险监控有2个子要素:风险因素监测、风险事故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绩效评估有2个子要素: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第三层次的要素有第二层次的子要素进一步衍生出来.具体表现为:直接风险度量衍生出名义量法、灵敏度分析、波动性分析、压力试验、极值理论、cot,ula度量模型、信息嫡和风险价值等系列要素:间接汇率风险度量衍生出资本市场法和现金流量法2个要素:全面规避战略、消极规避战略和积极规避战略都衍生出2个要素:贸易谈判结合经营策略和金融衍生工具应用策略:风险因素监测衍生出国际贸易规模监测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监测:风险事故监测衍生出汇率走势测算:突发事件监控衍生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案要素。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国际贸易的特点.构建适合的汇率风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