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1
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而其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就是关于人的教育以及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因而其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环节都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形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转变教育理念,使其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有效的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环节的教育水平。[1]只有充分实现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因此,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从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虽然历史上曾一度出现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但是二者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绝对的对立,即使早期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人文教育,但科学教育则是一直融入在人文教育之中的,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重心才转向了科学教育,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也无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地位怎样变化,片面地重视其中一方而轻视另一方,无疑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文教育一旦失去科学理性的支撑,将会陷入空疏的境地,而科学教育一旦失却人文关怀的引领,则将失去前进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就需要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2]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促进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融合的方法
树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理念包括教学理想、教学思想、教学观点以及教学信念等,是对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智认识。不管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它们彼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合理的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只有先明确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只有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偏颇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完善人格的培养,并将此转换成新的教育理念,以之指导各项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完善教学体系,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无法实现教育体制的有效变革的。完善教学体系,合理优化课程设置,首当其冲的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加强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尤其是人文选修课,以让文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理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文科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5],以逐渐实现文理知识的彼此渗透;其次,高校应尽量多开设一些辅修专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校既不用延长学制,也无需额外的投入,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另外的专业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人文知识的有机渗透,应多渠道多角度地深度挖掘科学知识中所包孕的人文精神,将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之中,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与思想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师生陶冶情操的最佳园地。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诞生的校园文化,凭藉一定的物质实体或者活动载体,在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中,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趣,因此,健康向上、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6],并且可以很好地弥补正面灌输教育的不足。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2
语文教育是传授语言文学如中外文学、古代和现代汉语、逻辑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知识,并藉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而漫长的社会行为,其自身存在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独特的客观规律。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驾御语文教育规律,将语文教育规律的点点滴滴融会于自己的全部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育活动达到社会所需要并认可的理想效果。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指导自己教育实践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课文等客观对象的实际情况,既不盲目照搬语文教育规律,也不强调客观对象的独特性而置教育规律于不顾,而是在运用语文教育规律的同时去探索规律,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或新的情况。
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要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在关爱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一切。教师还应走进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和他们交朋友,在此过程中去引导、帮助、教育学生,调动他们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师生在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被凝聚为一体,最终获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不仅充实和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使教育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果。
与工作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初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育人者,育人者自己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交往行为能力,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此,关心、热爱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支持与信任,与学生家长保持顺畅、良好的沟通,与社会有着健康、适度的联系,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初中语文教师才称得上具有合格的心态和能力的教师,他们依此去管理、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健康而非病态、全面而非单一、现实而非书本的积极良好的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和完善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仅需要从外在的一些方面着手,更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逐步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作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者和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者,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学科新的知识和发展动向,更新自我已有的知识积累,熟悉社会发展带给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等等。学习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终身学习的机制特别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 教学效率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加学生进入社会职场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切实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养。
一、改变教学现状,切实重视语文教学
目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堪忧。笔者从自己的职业教育执教经验中深切体会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职业科目的教学非常受重视,发展形势非常好,而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科目的教学则被忽视,发展前景很迷茫。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导向,一部分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不够。
对此现状,笔者认为对教学进行改革,应当从改变教学理念做起。因为就笔者的执教经验来说,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获取,同时还是人文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职校应该做到基础教学和职业技能教学均衡发展,同等对待。
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这样的现象:一个优秀员工的标准已经不只是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就可以了,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改变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做起,切实推动教学改革。
二、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情景教学法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一系列形象鲜明的画面,同时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且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积极作用,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教学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情景教学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情景教学的好处就在于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就应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图画描绘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意境,同时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再吟诵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让学生们体会那一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心境,培养出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这对于学生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涤荡都大有好处。
第二,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情景教学则以情景教学为指导,在模拟语境中学习。例如师生共同欣赏《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不仅可以用音乐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幅盛夏夜里月色下荷花的迷人美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从郁闷纠结的心情到豁然开朗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就作者情绪变化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并且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让学生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
第三,传统教学把学生当作观众,教师自己演独角戏,课堂形式单调、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情景教学融知识与趣味性为一体,课堂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与用并行不悖。如品读《雷雨》时,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扮演剧中角色,通过戏剧表演,让学生体会旧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这样一来,有助于达到学与教相结合的目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与敦促的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小结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语文教育”;语文学科性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这是语文教育的首要问题,历来莫衷一是。1993年1月,韩军发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在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次呼唤“人文精神”。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给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被语文新课标所吸纳并认定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表述为“人文性”)。“新语文教育”中还有一些主张与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契合,但细究起来二者存在着根本分歧,集中体现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上。
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维护了课程改革发展相对稳定的环境,从而保证了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的实践沿着既定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这是自“五四”以来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基本信条,我们至少可从三方面来认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交际工具,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概而言之的语言学科。学校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从言语的心理特点来看,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语言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从语文的基础作用来看,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在新课标中,不乏体现语文学科工具属性的地方,如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
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一经掌握和运用就很自然地产生思想和情感,因此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从理论上看,“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1]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和教学富于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特点上;从历史来看,“任何阶级、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都具有人文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2]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组成的。学生从中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受到了思想教育、道德陶冶和美感熏陶,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自然形成的,是语文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在新课标中也多有体现。如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未给“工具性”和“人文性”下定义,但我们仍能从具体的条款中意会得到。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两者的统一,新课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只是从整体上给人留下这样的感受:新课标所设想的语文课程像一口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同钟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不停摆动,而非机械移动;若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基本规律和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只是标志着改革的一次转折,并未使人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质疑、探寻尘埃落定,因此不意味着对语文学科本质探索的真正成熟。但和此前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比起来,却是毋庸置疑的进步。
二、“新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李海林指出,“韩军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点。……这种彻底的批判意味着,韩军试图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寻找新的理论基点”[3]。将语文学科属性确定为人文精神——这便是韩军所找到的理论基点。
(一)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是人文精神
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中,韩军还率先提出“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这一论断。韩军在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4]。韩军的这一论断并没否定语言的工具性,只是说人文精神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而工具性是从属的非本质属性。
(二)语言(言语)即精神,文就是道
新世纪伊始,韩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新语文教育”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首先,他认为“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这是母语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5]。这就明确了语言(言语)与精神二体一名的关系。其次,韩军认为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全局性失误在于“文以载‘道’”的社会政治形态本位语言观和“文以交际”的科学主义本位语言观。针对此症结,他从语文学科性质的角度提出“文就是道”的语文教育观。他认为,“母语教育,内在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教育和人的精神经验的教育。外在效能上才是语言技能教育。内在本质总是制约着外在效能。我从不认为语言是所谓‘文化的载体’,它应该是‘文化的本体’。”[6]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究方面,韩军的上述提法虽有过于拔高“人文”的地位之嫌,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时弊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乐观之余我们也不能回避“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偏颇。在理论上,“新语文教育”对“精神”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引起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弱化,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践中,韩军也未能彻底地实践“文就是道”的理念。譬如他所创的“三环节强化教学法”就属于他所批驳的“科学主义泛滥”。另外,老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言知识是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之处。若偏重“人文”,全然回归“大传统”的大量阅读,背诵、吟唱、抄书、不求甚解和“小传统”的读读诵诵、讨究讨究,怎能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增强语感和提高素养,更好地表达以防出现或减少说话和写作上的毛病呢?
我们应明白在考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时,应时刻不忘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衡量一种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可行、有效并与时俱进的标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语文教育”是在重建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不但对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颠覆,而且对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瞻前顾后的历史之思。但在“瞻前”且“顾后”之时,“新语文教育”忘了“当下”。我国正处在文化崛起、教育改革过渡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至今语文性质观确认与阐释的最高阶段,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语文教育界进行新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两条腿。只有使语文教育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48.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态价值观 培养方法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泛指我们的居住环境,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就是指一切生物存在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这个词涉及面十分宽广,所能表达的范畴也越来越大,人们常常用生态形容很多美好令人向往的事物,例如健康、美丽、和谐的事物,都可以用生态修饰。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系统具有平衡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的特点,中学语文的生态构建应该以生活为源头,以平等对话为手段构建起主体生态,从校园语文教学环境、班级语文课教学环境、家庭语文教学环境、社会语文教学环境出发构建生态价值环境。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将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相联系,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教学网络。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和关爱大自然的人,只有具有了这些特质的学生才可以说是身心健康具备生态价值观念的人。
初中教学是学生进入高等学习阶段的过渡时期,选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价值观培养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1中学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垫脚石,它是学生培养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只有在开始阶段打好基础,才可以更好地培养生态价值观。
1.2根据新课标编制的中学语文教学,涉及生态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为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3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在校参加课或者活动课时思维活跃,并且带有许多新鲜思想,能够很好地与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实践课相融合,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以往的生硬地照本宣科了,强调在学科中感受到自然、人文、社会的力量,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人文环境,爱护生态系统,了解怎样运用自己的力量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了解怎样保护一切美好的生态环境,培养生态价值观。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好处
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自然万物以关怀的态度理性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诉求。它要求人们在谋取自身的利益中,以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本前提下,以关怀的方式生活和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实现自身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互生互助的生存方式。
2.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
2.1.1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形成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初中教学与生态问题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尤其是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生态价值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们对生态高度重视,了解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
2.1.2初中课堂实践教学性强,在竞争压力还没有那么大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多开展生态互动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更加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从而培养生态价值观意识。
2.1.3初中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语文学习由于贴近社会和生活,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喜爱之情,更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生态价值观。
2.2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好处
现代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不断加剧,经济日益发达,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冷漠,生态价值观的薄弱和人文观念的缺乏,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价值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生态价值观的好处不言而喻,概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2.1由于小学生对于概念性的东西只有浅显的了解,甚至只能说是知道,却没有深入了解其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而进入中学以后,会在学习和理解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吸收知识极快,所以在中学培养生态价值观是最佳选择。
2.2.2初中生的科学实践性强,也就是说他们更加喜欢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学校通过语文教学开展的生态活动较多,每年节假日,更会组织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亲近周围的人们,从生活和实践中接受生态知识。
2.2.3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阶段,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大学面临就业问题的压力,所以选择初中培养生态价值观,不但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灌输一定的理念,更可以让他们从活动中了解生态,树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教师培训中都会有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这一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快速思考,让他们感受生态的美好和不足,从而得到启发,学会思考,培养生态价值观,而且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红.生态课堂教师需具备的三种心态[J].科学教育,2010(05).
[2]李小玲.谈语文生态化教学的特征及其实践构想[J].文学教育(上),2009(10).
人文教育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 绘本教育 大学人文 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绘本教育是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作为儿童教育的,而对如今九零后的学生的人文教育来说来说,绘本教育也满足培养他们人格和审美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绘本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结合当今大学开设的人文课情况,分析绘本教育应用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好处和必然性。
1绘本教育的发展及应用
所谓的绘本教育就是指教师利用绘本教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的。绘本就是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反应儿童生活的图书。图书中图与文字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图的重要性要高于文字。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提供给读者视觉方面的真实感和美感。
绘本于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上世纪三十年代,绘本传到美国,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五六十年代,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地开始流行绘本图书;而如今绘本已经成为最受儿童欢迎的图书形式。绘本并不是简单的带有插图的图书,它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形式来讲述故事的一种艺术。绘本中,图画不仅仅作为点缀,而是整部书的命脉,甚至有的图书连一个文字都没有。绘本强调读者情绪和图书主题的连贯性,在几十页之内,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就要在脑中形成。绘本的作者就像是电影的导演,他必须做到,在有限的篇幅当中,不仅要把故事讲清楚,又要讲的漂亮。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许多绘本以是情绪、爱以及生命作为主题,非常适合用来情感的教育,这样一来绘本就不仅仅是讲故事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构建精神,培养多元化智慧的过程。
近几年来,情绪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所以许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倡使用绘本教育。而现如今,绘本教育多半是用在幼教工作中,但是对于九零后的学生们来说,之前的应试教育中,考学是最终的目的。所以许多学生拼命地学习学校知识,而学生们进入大学后欠缺的却是幼儿园的课程: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和世界相处。这样看,绘本教学是学生们在大学中“补课”的关键方式。
2大学人文教育
人文学者钱理群认为,现在我们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精神价值的丢失。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追问我们教育主要要做什么?大学干什么?至今我国高校已建立了近百个素质教育基地,一批知名院校纷纷进行试点尝试。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某种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如今教学的实际经验中,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十二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失去了感受观察生活的能力,缺乏想象力,许多人只顾相信成绩,对课程真正传给内心的内容完全不关心。人文教育课程通过智慧、创意、优雅、艺术、道德几个方面塑造了学生很高的精神品味,又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课程中的故事和经典段落都会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最终达到让学生精神成长的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讲授的经典段落和人文故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那么用何种方式能够既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喜闻乐见就非常值得思考了。
3绘本教育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九零后的学生,正处在信息的高速发展时期,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开始接触图画、声音、视频和网络,直接接触各种形式的信息。信息形式的分发复杂,使九零后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浮躁,就算长篇的文字在优秀,也很少有人会阅读。如果图书搭配优美的图片,之后再加上少量精美的文字,就可以使阅读更加轻松。绘本教材显然更适合激起九零后学生的兴趣。
许多绘本图书室非常具有人文光彩,如王早早的《安的种子》、美国作家戴安娜古德的《我们的妈妈在哪里》,还有《青蛙妇罗格》《我的感觉》等系列绘本,每一则故事都提醒着学生要开朗的看待生活;生活要有创意;为别人着想;坚强与努力等等。对儿童来说,绘本能他们带来的是直观的快乐,而对于已经具有独立思维的大学生来说,更可以在绘本发觉深刻的人文内涵。一本绘本对问题不一定有最完美的诠释,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读者心中的疑惑,但是他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体会过程,让学生得到一个打开感情的窗口,使长期累积在心中的情绪得到抒发。
绘本作家郝广才在评论绘本教育时这样说:一个社会要充满了“图盲”要达到审美的境界就要跨越很深的鸿沟。读图的时代到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主要学会如何读图,在结构、气氛、色彩、韵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提升学生艺术的修养。这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必修课。
4结语
大学人文课采用绘本教育,让学生们重拾童年的记忆,仿佛把他们带到一个老朋友面前,用直抵内心的方式,教会学生感知生命,认识社会。绘本传达出文字无法表达的幸福、挫折、感慨、悲伤等情绪。绘本配合人文教育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美好的情感和世界观。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科研项目《产业转型下高职动漫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编号:13d1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