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9-02
护理人文精神以“患者”健康关怀为终极目标,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社会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护理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影响力明显弱化,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行探讨。
1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所处背景
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关爱生命、尊重患者权利、营造患者康复的心理社会环境,强调医学人本化与人性化。护理人文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脱离实际的人文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无法实施践行。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抱怨已经成为国民重要话题,医患关系紧张日渐为社会各界瞩目,医学人文精神已在当前医疗系统中存在现实缺失。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出既符合公众利益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医疗改革机制,强调卫生政策与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提倡充满人文精神的医疗保健服务。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充分认可医学人文属性,提倡对医学人文精神进行价值重构。因此,当前历史阶段的护理人文精神建设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2 当前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困境
2.1护理队伍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理教育门槛较低,护理队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人文知识的储备量自然偏低。护生在校接受护理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为了应付专业课程教育而花费大量时间,真正用于扩充人文知识的时间则微乎其微;即使是学校能够开设人文教育相关课程,护生也多是为了通过考核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并树立人文精神者仅为凤毛菱角。
2.2 社会价值观变化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社会变革已经使得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价值观变迁,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增加,很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弱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几近枯竭,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逐渐发酵,变得难以控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存在较大难度。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使得人们过多地关注自我发展,而护理人文精神建设则提倡关注他人(患者),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从职业道德要求来看,护士关注患者是职业要求,与发自内心的“关爱”患者有很大差距,这正是社会价值观变迁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的影响例证。
2.3 护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培育
我国护理教育,多数侧重于护理技术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往往被忽视。首先,护理技术的培养容易在短期看到成效,而人文精神培育的收益则是体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在短期之内不可能有所成就。过于追求功利的短视者,往往会在护理技术上竭尽全力,而在人文精神建设上则选择主动放弃。其次,护理学校对人文精神建设的教育手段单一,认识水平缺乏高度。人文精神建设不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事例中,自觉地找到处理护患关系的措施与手段。
3 加强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
我国当前正处在新医改的攻坚阶段,新医改的内容对护理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积极导引人文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不排斥,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护理教育领域,我们提倡将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
3.2 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
“人文”一词并非泊来品,我国历史上对“人文”的记载可以溯源至《周易》、《汉书》。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起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国自古就把医学称为“仁术”,清代著名医学家喻昌说: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中国传统医学主张对病人的同情与关爱,主张与病人进行情感沟通,形成了“仁爱救人”的医德精髓。西方古代社会对“人文”的理解为,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公正平等地对待病人,认为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为病人服务,为病家谋幸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理解,对“人文”的关注都集中于人本理念。对护理实习生的教育,有必要确立这样的历史渊源认知,从而为牢固树立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3.3 鼓励社会实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人文知识累积与参与社会实践,都能够起到开拓视野,培养护理实习生主动分析与处理护理事件的能力,逐渐引导学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除职业操守以外还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导学生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理念。
3.4 注重护理工作中的细节
优秀的护理带教老师往往是通过工作细节,来展现人文关怀。南丁格尔曾经说过: “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我们护理人员正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家属体现着我们的护理关爱。住院患者除了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外,更要注重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面护理需求。主动热情的工作态度、床边呼叫系统的使用讲解、院内引导标志的解释、入院后的健康宣教、出院时的援助之手,都可能让患者有亲人般的感受,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为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提倡对护理实习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采取护理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知识积累强化人文精神建立;鼓励实习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追求细节成败。
参考文献
[1] 周向锋.传统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 ( 21): 923-924.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人才供求 转型 中职护理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a certain development, the deli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personnel can be competent for the job. But with the expanding of nursing education enrollment,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nursing staff culture level and actually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nursing staff in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at is, junior college and above education degree is nursing posts mainly absorb the crowd,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to want to enter nursing posts 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macro-control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djus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rientation.
Key words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transform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在我国,教育的各个层次,无论是中职、专科,还是本科、研究生等均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这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而高校扩招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在认识各层次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站在人才供求的角度来重新对其定位。有的学者建议本科学历是护理或相关专业的主要岗位要求,取消高职高专院校设置此类专业,经过过渡期之后,将护理专业剔除出专业目录当中;有的学者认为护理教育应该以高职高专为主,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已经远远供广大求,因此缩减中职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是必要的。实际上,我国中职护理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为此,本文主要从人才供求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中职护理教育,为其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发展状况
从2003年到2010年,中职护理专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设置点数量上的变化,1172上升至1289;毕业生从11.3万人增加到了28.2万人,增加约1.5倍;招生人数从15.9万人增加到39.6万人,同样增加约1.5倍,见表1。在中职医药卫生类招生总数当中,中职护理专业招生数的比例从27.2%(2003年)上升到41.5%(2010年);在中职总招生数当中,中职护理专业的招生数从3.7%(2003年)上升到5.6%(2010年)。由此可见,中职护理专业招生在这8年当中发展比较迅猛。
表1 2003年-2010年中职护理专业招生情况
2 我国护理人员供求变动形势分析
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表2。
首先,1990年的时候,我国有120万人的护理人员,其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为26.8%;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为71.1%;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为2.2%。由此可见,当时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其文化程度多数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当时我国有较大的护理人员需求量,但是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却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个情况下就比较吃香,就业形势良好。
其次,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有166.8万人的护理人员,其中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有所下降,占比仅为13.0%;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没有变化,仍是71.0%;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有所上升,达到16.0%;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2年,基本上等同于高中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在2000年以后,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成为了入职护理岗位的门槛。
最后,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有233.7万人的护理人员,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大幅下降,约为32.0%,相较于10年之前,2010年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不足一半;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大幅度上升,达到57.0%,相较于10年之前,2010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比高达2倍多;提升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13.9年,这处于大学二年级的水平范围内。
我国对护理人员的文化层次提高要求正是基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现阶段人才市场供给关系,我国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本科护理专业和专科护理专业,在2000年的时候,其招生人数只有2.0万人,但是到2010年的时候却高20.8万人,2010年的招生人数是2000年招生人数的9倍,见图1。
3 人才供求新形势下的我国中职护理教育转型发展对策
3.1 加大中职护理教育招生规模的宏观调控
在全国范围内,降低中职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是非常必要的,就特定地区而言,应该对本地区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充分、全面的考量,尤其是他们的队伍总量、知识结构、文化程度以及外来专业人才流入等等,为确定本地区中职护理教育未来发展规模提供数据支持。在最近的10年当中,在不考虑退休和减员的因素,我国护理岗位新增人员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但是2010年中高职护理专业依然没有降低其招生比重,甚至高达46%。因此,站在全国的角度出发,降低中职护理专业招生力度至关重要,如果该地区有充足的外来护理专业毕业生流入或者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总体较高的话,非以护理专业见长的中职院校应该停止该专业的招生;如果该地区没有充足的人才流入并且本地区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程度较低的话,那么其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可以逐渐减少其招生比例。例如上海市,在2010年其大专以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护理人员占比为61%,人均受教育年限13.9年,其文化水平与大学二年级水平相当,见表3。
3.2 鼓励现有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院校就近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
开设护理专业的中职院校就近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模式应该鼓励和提倡,这种模式既可以将高文化层次的护理专业人才向当地输送,对低文化层次护理人员的供给大大降低了,同时也就避免了后续的就业以及再教育的问。另外,这有利于降低由于缩减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重新安置师资力量、资源废弃等等。
3.3 调整课程设置,扩宽就业面,增加就业竞争力
如果该院校的中职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问题,那么可以通过毕业生岗位特色强化、课程设置的改变等方式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例如,可以将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加入到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如针对幼儿园培养优秀的保育人员等;强化优势与特色要建立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之上,如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地发展特色来强化涉外护理课程、母婴护理课程、口腔护理课程、社区护理课程、急救护理课程、康复护理课程、儿童护理课程、老年护理课程等等。
3.4 积极认识人才供求新形势对中职护理教育转型发展带来的挑战
对中职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调控力度应该引起中职院校领导、教育分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中职护理教育转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了;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的重任,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中职护理教育的定位等;同时中职护理专业在校生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例如,不断强化自己服务基层的意识,调整职业期望。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扩宽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求职竞争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素质和技能的合格护理人员,不仅可以其就业不成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人民。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护理教育的转型发展实际上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对人才的利用率。当然,长时间的教育体制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中职护理专业院校以及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本文所论述的人才供求新形势下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发展转型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海水.人才供求新形势下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发展转型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4):351-353,354.
[2] 王雅倩.浅谈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华章,2014(24):235-235.
[3] 方玲妍.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西部素质教育,2015(6):55-55,56.
[4] 符秀华,苏传怀.适应时代要求的中职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8(27):7-8.
[5] 王毯,杨建宝,傅红琼等.我国中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文献研究分析[J].农垦医学,2015.37(3):254-257.
[6] 周英,陈沁.广东省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25-326.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实时人机交互;触觉模型;增强;力度控制;模拟演示;力度控制;实际效益
1 关于触觉模型软组织变形仿真模拟的实际研究
对于初始虚拟场景的建立需要结合一定的自噪声信号进行内容的呼应调整,结合虚拟进行相关信息的输出以及位置的合理调控;检测过程中,对于虚拟软组织与虚拟的碰撞情况进行及时的接触外力估计,结合内部的实际比例层状并联力填充实现触觉模型的人力反应,保证进行软组织数据计算的精准参考价值。整个过程中的必要信息反馈需要满足一定的系统规定格式,同时处于恒定的自噪声信号以及比例层状的并联应力等,结合必要外力作用的施加进行变形仿真的触觉信息叠加,保证整体系统结构的具体回应讯息,确保后期实际投入的标准指导作用。
2 实际力触觉模型的建立程序
2.1 虚拟与软组织结构的建模环节
所谓虚拟主要是根据探针、直钳等工具进行软组织虚拟结构的碰触,整个试验过程中需要针对软组织结构的距离反应进行必要的适应服从改善,保证响应一定的自噪声信号的同时,进行正态分布的随机函数操控。对于自噪声信号的分布状况以及数值计算可以表示为:
对于具体的自噪声标准差以及自然对数的界定主要根据实际正比例系数作用下的操控标准进行界定,实际虚拟在进行软组织结构距离把控过程中,往往需要结合实际的距离阀值进行自噪声信息的增强力触觉信息的叠加,确保整体模拟标准的全面展示。伴随着内部接触的实际点位置的确立。需要在给定虚拟接触外力的前提作用下实现自噪声标准差逐渐递增的标准过程,保证关于整个结构距离的信息反馈包含着丰富的自噪声信息累积。在整个力触觉交互参与的体系环节中,针对恒定外力作用实效的变形反应叠加处理技术进行信号的收集,确保等比例层状的并联力触觉模型的建模方法满足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对于参数的初始化处理主要包括:
这些参数值的具体量化排列标准主要根据实际碰撞行为下的组织表面任意点的及时回应进行悬挂弹簧标准的设计,实现不同层级结构位置的合理规划,保证整体建模格局的等比例分布状态水准。
结合虚拟接触外力的释放形式以及碰撞点的实际作用效果分析,实现不同位置弹簧拉伸、压缩的实时观测,保证具置的变形量相关系数的乘机之和不得高于给定的虚拟接触外力数值,同时满足一定的刷新要求,保证极限长度的精准设计,实现满足刷新频率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变形截止,实现具体结构的合理保护功能。等比例层状并联触觉模型对于各个层级弹簧结构的实际变形量的统计标准有着一定的界定程序,同时对于叠加数值进行实际软组织的等效维护界定,实现表面接触力值的合理控制,保证实际手术期间的力道控制绩效,保证人机交互信息研究的增强力触觉改进工作的实际绩效。
3 力触觉再现系统的修整以及仿真结果的评价
3.1 力触觉再现系统的修整
整个虚拟现实呼应系统结构通过实时力触觉的再现形式实现操作者与触觉机器设备的实时触摸感知回应,结合整体软组织结构环境作用下的实际敏感信息反馈进行必要真实感、沉浸感的加强,确保操作者实际工作的控制能力,保证虚拟组织的变形设计与实际结构的情况存在一定相似的效果。
3.2 仿真结果的分析
对于虚拟心脏结构以及胆囊交互控制的体系环节中,借助流畅的演示图像进行实际演练过程的展现,保证力触觉在无停顿运行标准下的平稳感应,实现按压、拉拽深度在逼真模拟效果过程下的不断变化调整,具体保证实际接触力的连续性变化,保证手感的真实依据标准,实现后期手术应用投入效果的积极响应。通过图像的技术刷新以及触力维持时间的统计,结合触觉准确性的校准,实现图像边缘检测的高效进步,保证相同接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变形实际测量的客观标准在软组织结构的实现效果,确保实际误差的尽量缩小,满足理论实际结合的高效人机交互研究模型技术的拓展应用,满足国家后续事业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总结:根据整体系统环节控制作用下的具体人机工程学的深入研究,结合人体实际力触觉感知的敏感信号传输以及自噪声信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不同触碰力度控制在心脏以及胆囊结构的适应效果,确保其中的直钳等工具的有效运用,保证拉拽程序的科学校正标准,促进以模型逼真演练的视频教育手段的监督效应,保证整体比较的实效水平,促进后期手术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国家未来相关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设计;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154-02
引 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社会中实现了普及化发展,我国的网民数已经高达8.67亿人左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从PC端进步发展到移动终端,在线教育也实现了PC端到多媒体教学和移动教学的进步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事业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与变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_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事业的改革发展,“互联网+教育”是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具有高效便捷、传播方便的特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中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好帮手。“互联网+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含量,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行为习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物,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传统教育制度的改革发展,其创新内涵是教育信息化与应用技术的两方面发展,因此“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重点不是在于学习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建设,而是如何彻底推动实现教育制度的改革。“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主体不再是信息技术支持人员,而是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这种现代产物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体,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推动发展,同时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使某种意义上的颠覆。
(二)“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
现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开始渗透发展,其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结合发展,促使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2016年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计划,并明确了该计划的主要内涵,即互联网+教育二智慧教育,从而实现全面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目标。各级省市的学校单位应将“互联网+教育”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内容,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并通过信息科技带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也是我国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重要途径。再具体的结合途径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帮助学校建设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实现校园之中宽带网络普及覆盖,以及信息资源人人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将优质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良好优秀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接班人。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认知主义的程序性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程序性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计算机在教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模式。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实现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程序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内容从“教”转为“学”,充分发挥学的作用以及地位属性。在程序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相互对话从而获得知识,因此计算机能够成为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在程序性教学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作用知识被部分替代,能够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认知,通过新媒体技术刺激学习者的积极学习反应。但在程序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中,应建立教学反馈机制,从而使教师更加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情况,帮助学习者建立适合和具有实效性的学习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知识量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之中会存在知识符合现象,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结构优化分解,从而减少信息知识的超量负荷。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互联网教学模式
对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络技术以及在社会之中开始了普遍化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之中,新的教学模式也已经诞生,即基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首先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工作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内容量和教学难度较大,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能都促进课堂教学的进步发展。其次,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互联网教育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该学习模式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问题作为知识构建核心,从而规划处更具层次和实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相关教育学者将互联网教育还定义为虚拟焦旭方式,在这种虚拟的教学模式中,交换成为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本质属性中来看,虚拟教学空间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连接的学习交流过程,并且这些信息的交流和互换是由人力资源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普及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中推起了在线学习的热潮。由于移动学习方便快捷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从而使移动学习成为现代化教育之中的全新数字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并不是数字化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将可移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课堂中充分实现。而移动学习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移动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学习的移动便捷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并且是网络传递的方式到无线通讯的转变。第二阶段之中要重视在学生通过移动技术进行学习时,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和自适应性,通过移动设备扩展学生的知识学习范围以及心智模型,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最后阶段是指对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发展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之中,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环境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学习,从而通过移动学习感受情景学习的效果。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在线学习模式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教育需求。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途径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知识讲述不能做面面俱到。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在把握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将互联网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优秀案例进行展示,帮助学习者真实的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工作主旨。其次,互联网平台之中内容丰富且样式较多,教师可将名家讲座、视频音频等内容通过对媒体技g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并且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例如在学习面试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将张晓彤讲师关于面试知识和礼仪的相关讲座视频进行播放,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和环节,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人力资源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创建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下,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创建网络在线学习交流平台,能够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教学内容和练习题以及测试题放置在班级学习交流群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和全面,并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投资发展,帮扶高校创建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以及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互联网平台之中还可以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在学习之中遇见困难可以通过交流群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求助,从而进行能力弥补和资源共享。
(三)运用实训软件和沙盘模拟补充实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专业综合实践的环节涉及较少,实践教学施舍以及学生实训岗位设置不够完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实训软件的应用以及沙盘模拟训练能够有效的弥补实践教育不足的弊端。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训软件时,要以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软件为主,其次要重视软件之中的具体内容设置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作质量分析、职员招聘、职员素质测评、业绩考核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测评软件以及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力。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训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适用性人才。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5
>> 基于“三大教育理念”的“HAT・CDIO”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临床医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策略探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行业对接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汽车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复合“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专业教育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教育是构成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型人才,提倡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护理是医学的必备环节,是辅助医学治疗、提升临床效果的重要手段。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本文就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护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高职护理 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一种。医学中的护理注重考查护理人员的护理、医学以及心理知识,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会护理的要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护理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医学护理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是企业发展最渴求的人才。护理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考查,还要对情感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精通,进而对开展身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很多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面对病患,不能发挥其专业能力,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影响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由于护理是辅助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是医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注重对应用型护理人员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发展与进步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通过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护理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其一,教学理念过于传统。教育理念是驱使教学行为的先决条件,会对教学模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如今,部分高职在护理课程教学的理念上还过于传统,对护理专业不够重视,将教学重心放在医学临床治疗方面,认为对于医学而言治疗才使最重要的,护理只是辅的内容。这样的观念在本质上就存在误区,若只是临床治疗,而不重视护理,易导致病患出现感染、并发症等现象,后果不堪设想[2]。其二,教学方式趋于落后。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中,部分学校还保持着传统的护理教学方式,只是通过教师灌输和简单的演示来开展护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不能对护理专业知识予以实践与操作,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训练,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护理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是构成课堂的重要引导元素,是开展高职护理教学的基础保证。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当前医学领域对护理的定义,充分的了解护理对临床治疗的作用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解答学生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来设计和优化课堂,在学生护理的实践操作中予以协助,更易让学生掌握[3]。新教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应抬高教师的入职门槛,在充分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在护理教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甄选教师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好定位,灌输学生现代的医学护理方法和要点,重视将医学、护理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以此能够掌握病患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是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核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能体现出护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设立护理培训基地,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高校护理教育质量不高,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学生很难做到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吸收。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医学、护理学、人体学以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为了优化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要基础,重视对学生时间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实践机会,加强护理演习,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应急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增强护理体验,慢慢摸索护理技巧,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从业奠定重要基础。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利用临床病例来考验学生,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内容。 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可以采用高职院校和医院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医院进行实习,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之举。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只是蜻蜓点水,应适当的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空间,既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为医院做出贡献。由此可知,实施高职与医院合作的战略,是一个双赢的决策。高职院校与医院可签订一份人才培养协议书,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于实施,使高职教育与医学进行渗透,能有效降低高校建立培训基地的成本,还能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优化高职护理教育的有效手段[4]。加强高职与医院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可将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医院的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是值得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护理教育模式的分析,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应用性不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机会很少,是护理教学不成熟的表现。新时期,对高职护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高职护理教育,要提升护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设立护理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提倡学习与医院合作教学,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蕊,李丹,李小寒.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1,08:661-663.
[2]董婷婷.高职院校护理教育观念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4,28:242.
[3]李颖娟,刘华钢,黄巨恩.浅谈构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J].高教论坛,2009,09:111-112+119.
护理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护理;职业培训;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和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医学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知识更新、五种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均需要纳入岗位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