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统筹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与规范管理、林业生产与农民增收,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及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地种树的原则;

2、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标准,分工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

3、坚持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造林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镇计划完成植树造林18.34万株(其中林业工程造林9.54万株,社会造林8.8万株),新栽林木保存率达到80%以上,“林水结合”造林里程2千米。

三、工作重点

(一)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以国土项目区为重点,完成4万株工程造林任务。

(二)林水结合造林

完成“林水结合”造林2千米。拓展“林水结合”造林范围,包括沟渠疏浚造林与塘堰清洗造林,并对宜林的沟渠、湖泊塘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三)道路绿化

加大通村公路绿化力度,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道路两侧分别栽植杨树或绿化树种。创新造林机制,落实好管护责任,杜绝只栽不管的现象。

(四)村庄绿化

要与全镇“三万”活动紧密结合,推进村庄绿化、建设美丽新村。把村庄建设和农民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加强村庄内宜林荒地、道路、沟渠、塘堰等地的绿化,积极推进湾子林改造,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村庄“绿化、美化”的目标。

(五)社会造林

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加速推进城镇、江河湖渠、通乡通村公路、四荒地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工作。

(六)林下经济

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林农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空地,开展林下种植(林粮、林油、林药等模式)、林下养殖(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和森林景观利用,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2013年12月30日—2014年1月5日):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2014年度植树造林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落实地块(2014年1月6日—1月15日):各村组织人员,根据造林潜力调查情况,抓好林地使用权的落实工作,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将责任落实到人,签订好造林合同。林水结合造林在签订合同、完善程序的同时,要抓好水利规划设计和排水除障工作,及时组织机械施工,确保不误林时。

(三)规划设计(2014年1月16日—20日):镇农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各村实际,编制详细的造林作业设计方案。

(四)清理整地(2014年1月21日—25日):各村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做好造林地块的清理整治工作。

(五)植树造林(2014年1月26日—3月31日):镇农办根据各村用苗数量,制定苗木供应招投标办法,完成招标工作,同时,积极组织苗木调运,指导开展植树造林,镇政府将以专业队伍为主实施工程造林,全面发动群众推进民营造林,完成植树造林全部任务。

(六)检查验收(2014年4月1日—20日):镇政府组织专班人员对各地造林任务完成与造林成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各村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植树造林工作专班,按照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强化领导,把植树造林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到位,务求实效。

(二)深入宣传,典型引导。植树造林季节性强,各村必须广泛发动,坚持典型引导,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会议、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国家支持林业发展的惠农政策,宣传靠林业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宣传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增强群众依靠林业增收的致富意识,提高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2

关键词:造林绿化;生态环境;生态平衡

林业在我国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它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分以及土壤、保护人类健康、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任务,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这不仅关系着我们国民的生存与未来,更重要的是,这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进程。对此,关于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是当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

一、关于造林绿化的目标及规划

造林绿化对于我们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乃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造林绿化,组织并且开展了许多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活动,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措施,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造林绿化的力度。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是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森林覆盖率是衡量一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的规则,因地制宜,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搞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在奋斗目标和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步骤上进行统一部署、合理安排,保证所计划的目标能在计划之内得以实现,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生态建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二、加强和促进造林绿化的相关措施

1、退耕还林

在盲目的发展农业经济建设中,通过对田地的开垦,破坏了大面积的林区建设,因此在进行造林绿化工作中,首先要进行退耕还林的落实。通过对全国耕作土地面积的统计,进行一定数量的退耕还林,改善水土流失的现状。在具体的种植中,由于种植土壤结构营养丰富,只要针对区域特点进行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即可,通过树木根系对土地的牢固、水分的涵养,逐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2、封山育林

除了退耕还林外,还可以利用当地荒废的山林进行绿化造林。这种绿化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还扩大了森林的覆盖面积,并且在封山育林的环境中,往往具有更适合树木生长的地理条件,通过人工的进行树木的栽种,将荒山中的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在生态圈的构建中,树木的根系也逐渐的改善了土质环境,给花草提供了更加适合的生活环境,将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功能之间的提高。封山育林具有投入资金少、见效快的特点,在种植初期就具备的适宜的种植环境,避免了人工的过多干扰,就是在后期的树木移栽中,只要通过适当的绿化养护管理即可,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使用。但是并不是虽有的地区都可以采取此种手段,需要在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中,进行森林资源的扩建。

3、促进全民参与

在造林绿化中,可以发动人民的利用不断的提高绿化水平。在种植环境中,不仅仅可以在林区进行,还可以在田间进行防护林,在河岸进行护岸林和公路两旁进行树木的在栽种,并且可以鼓励群众在自家了房屋空地、村庄道路旁进行树木的种植,这不由点及面扩大了绿化范围,还提高了人们绿化与环保的意识,通过人人参与,促进了营林绿化工程的长期发展。在造林绿化管理中,也要之中民众的参与性,通过公益宣传和奖励活动等措施,提高人民群众自觉监督行为,通过于约束自己、监督别人,实现营林绿化工作,通过人人爱护,减少对树木的破坏,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

4、科学规划,优化林木资源配置

一方面,在树种的选择上,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原则,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并根据林业生物质能源和发展需求,在树种林地里建立林下灌木或小树体的林林间作、林草兼种、林果兼植等资源配置系统,形成上、中、下层甚至更多层的次生林。从而使林木叶子加起来的面积增大,单位面积叶面面积增大,从而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更多的负离子,形成更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在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可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

另一方面,在树种的种植上,应严格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计划树种种植的密度和层次,大力推广发展种植阔叶林、水源林和生态公益林,以便利于林业生物链的发展,保护林业品种的生物多样性。从而为日益老化的林木资源注入鲜活的动力,增强其“绿肺”功能。并通过不同抗冻能力、不同抗病虫害能力树种间的合理搭配,营造抗冻、抗病虫害的混交林,减轻较易受冻树种的冻害和虫害。

三、造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类渴望自然,人人呼唤自然。生态环境是的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地发展。今年来,由于我国植树造林的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造林绿化事业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森林的覆盖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造林绿化从生态方面来看,具有着消除空气污染、防风固沙、消减噪音等重要作用,不仅国民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得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维护了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造林绿化带给我们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更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造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空气质量

森林中具有众多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提供更新鲜的空气,并且对硫化物和固体颗粒还有清除了作用,减少了有害气体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指标。在植物的蒸腾作用中,通过水蒸气的释放,记忆植物枝叶上的毛细组织,能够吸收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等,改善了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同时也建立了人类健康的生活空间

2、防风固沙

众所周知,植树造林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所到之处,田园都会被淹没,城市也将变成废墟,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风沙肆虐越来越猖獗,要想抵御风沙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植树造林,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风沙一旦遇上防护林,风速将迅速减弱,若是能相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多重防护,如此一来,风所能刮起的沙粒也将减少,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3、消减噪声

造林绿化工程不仅能美化我们共有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绿化还能吸收声波,降低噪音,在人口集中,或者是在发展迅速的乡镇之中,噪音对我们人类的危害是日趋严重。实践数据表明,在城市街道、空旷地以及房屋庭院上种上绿色植物,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噪音对我们的污染,这对于我们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造林绿化,促进生态建设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始终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我们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号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挥各自的长处来支持我们的林业绿化工作,积极投入到我们国土绿化的队伍中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态安全意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3

关键词:百色石山地区;造林技术;适用树种

1 广西百色石山地区使用树种研究

广西百色是一个典型山地地区,山地丘陵面积多达95%,石山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本文结合当地多年植树造林研究经验,对石山地区适用树种和造林技术进行应用探究,同时为了促进广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商品林基地建设,丰富基层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知识,推广造林绿化的先进技术,提高广大林农的技术水平,确保造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在参考大量参考书的情况下,从广西地区适宜生长的主要150种造林树种中根据树种的主要用途进行分类,对每个树种的经济价值、用途、分布、生态特性和造林技术,如采种、育苗、造林、抚育、主要病虫害等进行比较,重点加强了对速生树种和石山造林树种的研究,为林业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部门的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在广西适宜生长的速生用材树种主要有尾叶桉、巨桉、巨尾桉、赤桉、大花序桉、柳窿桉、柠檬桉、蓝桉、直干桉、窿缘桉、亮果桉、广西野桉、史密斯桉、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米老排、泡桐、黄梁木、格郎央等树种类型。而在百色地区由于石山占地较多,则更适宜以种植石山造林树种为主,主要有:任豆、苏木、肥牛树、狗骨木、香椿、小果香椿、红椿、麻楝、黄连木等为主。其中尤其以绿化和经济价值结合得较好的木麻黄、任豆树、木豆等生态林树种为重点,同时大面积推广良种桉树、良种相思、西南桦等速生丰产树种及其它珍贵阔叶林树种,而广西本地的特色经济作物八角、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则成为林业技术重点研究和推广树种。

2 百色石山地区植树造林技术及方案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林业局在2002年2月9日联合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要求广西各地实施以生态恢复与重建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其中与植树造林相关的方案主要体现在:①依靠科技,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发天然林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广乔、灌、藤、草合理配置的模式,建设退耕还林示范县20个。②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天然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森林灾害监控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到2005年,全区各级保护区要恢复森林植被60万hm2。③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珠江中上游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多树种混置、生态功能稳定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④培育和引进林业新品种,加快林木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竹藤、城市绿化林木与花卉新品种选育,促进林业产业品种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红树林、木麻黄、任豆树、木豆等生态林树种,良种桉树、良种相思、西南桦等速生丰产树种及其它珍贵阔叶林树种。重点发展八角、玉桂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的新品种选育和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推广。⑤在石山地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科技成果。主要推广树种选择、良种壮苗培育、植物生长促进剂、造林密度控制、封山育林、病虫害及林火防治、森林资源监测、天然林及生物多样保护、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能源等10个方面的技术。重点抓好桂西、桂西北、桂西南、桂中等石灰岸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示范,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等相关的措施,为全面实行“造、封、管、节、用”的治理方针提供技术支撑。到2005年,完成石山区39个重点治理县人工造林25万hm2,封山育林41万hm2,使治理区增加森林植被面积60万hm2以上,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8%以上,基本遏制石山地区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⑥加强治理石漠化关键技术攻关。针对石山、半石山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和植被恢复难的问题,开展森林资源高效培育、高效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和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攻关,力争在石山地区优良造林树种及无性系选育、主要病虫害防治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森林资源消长监测、主要经济树种综合利用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小水电利用的研究,推广林草――牧业――沼气――水果,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等集农田生态、森林生态、水域生态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到2005年,在石山地区推广新型户用沼气池50万座,建成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市)24个,建立生态家园富民科技示范村100个,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地区农村能源紧缺的问题,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⑦建立治理石漠化与治穷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坚持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统一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石山地区,分别建立10个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的石山林业生态工程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以发展生态林为主的生态治理试验示范;以生态恢复与保护为主的区域生态重建试验示范;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开展试验示范。在生态治理中调整林种结构,使示范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15%左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起到良好的科技示范效应。

3 百色石山地区造林技术应用及收效

广西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5年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233万hm2,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1100多万人口。全区9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石漠化地区。广西林业部门紧紧抓住林草植被恢复重建这一核心,在全面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通过整合“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4.7万hm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1万hm2,其他工程造林26.7万hm2。据第2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目前全区石漠化面积193万hm2,比2005年第1次监测时减少45万hm2,减幅达19%,减少面积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面积的47%,治理成效居全国8个石漠化省份第1位。

在进行石山地区造林技术推广的同时,有效控制石山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通过治理、保护、开发这三管齐下,进行控制和治理。特别是在2009年河池、百色等地遭受50年一遇的连续特大干旱,但是植树造林和生态化治理较好的村镇,则没有发生人畜饮水困难。大旱之年无旱象,奇迹得益于多年来对石漠化的标本兼治。广西各级各部门将石漠化治理与恢复重建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林业项目建设,筛选了降香黄檀、吊丝竹、任豆、香椿、苏木、山葡萄、木豆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树种,探索出“竹子+任豆”和“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治理模式,树立了一批治理示范点。百色地区的平果县建立4条以任豆、竹子、剑麻为主的石山造林绿化示范带,形成“任豆树+剑麻”、“任豆树+畜牧业”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田阳县那满镇新楼村建立起“竹子+苏木”治理与产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忻城县“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成为当地生态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凤山县通过种植核桃让昔日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使核桃成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和脱贫问题的良方。

4 结语

在广西石山地区大力推广造林技术,以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地区作为主战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才能加快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让政府得绿、部门得绩、农民得利。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应当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开发的经济优势,让林业成为大石山区扶贫开发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敖惠修,何道泉.粤北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1994(1)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4

关键词:森林 林业生态工程 管理 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木材生产,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然近年来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此,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以追求生态经济最佳平衡为核心目的的林业生态工程,使其所具有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十二五”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在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林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第二,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要做到建设与管理、保护与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并举,以此实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第三,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即将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做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总之,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罗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加快崇明生态岛建设》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5

一、政府组织的植树造林占用了群众的大片耕地,损害了农民群众的个人直接利益

政府林业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造林任务,也为了制造政绩,大量占用农业用地,特别是在公路边、小沟塘边大规模造林,因为我县是典型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农作物生产价值很高,而林业种植价值一般,占用耕地造林与群众意愿基本不一致,导致群众对种植树木漠不关心,甚至蓄意破坏,这导致近些年造林成活率远远低于技术预计水平,给国家和农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产生这种冲突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政府主张营造的一般是观赏林、生态林、而群众既便去造林,也主张种植的优质用材林或经济林,政府与群众思想没有结合起来。为此,今后造林当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从造林目标上来分析,应当让国家层面的生态需要和群众的经济需要完美一致,这种要求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比如: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从生态上来讲,经济林和用材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并没什么两样,这样群众有了经济收益,环境得到优化保护,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事。

二、官方造林中林种选择失策,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本来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从善之举,但相当多的群众,包括一部分林业技术人员,认为造林和保护环境是完全正相关的,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些小规划上的失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县世纪之交栽植的大量杨树,由于品种选择不当,现在这些杨树产生了大量的杨絮,已经给环境造成严重损害,这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以后选择林种时不能图一时利益,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行事,而应当充分论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最后再决策执行。

近几年,我县种植的树种大致有:水杉、香樟、法国梧桐、桂花、棠树、银杏等,规模还比较大,这些树从林种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共同特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这些树都不是本地的原生树种,可从生态上来看,从异地大规模引进树种势必会对本地生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这些树上所寄生的昆虫,在本地不一定有相应的天敌来抑制,这些树也不能给本地的原生鸟类提供更合适的食物或栖息场所,这些树产生的树荫、落叶、腐殖质可能也不一定符合本地草类、灌木的共生需要,总之,这些树的大规模种植不能和本地的原有生态系统完美地相融合。过分引种会引起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这所以会产生这种异地大规模引种现象,可能是盲目求新、赤异、求奇、求贵的结果,而植树造林是不能纯粹以取悦群众或官员来决策的,而应以生态的利益为首选因素的。

我们临泉有许多优秀的原生树种,值得大力推荐:像泡桐,生长速度快、材质轻、板材隔热防潮性能好;如楮树:生长适应性极强:果实、种子、皮、根都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柳树则具有生长快、材质纤维长的特点,是优质的砧板材料;朴树则以材质细细腻,适合雕刻著名。最重要的是,这些原生树种无需技术论证,是很好的生态适应树种,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风险,快速恢复这些树种的合理规模,是我县植树造林中树种选择的首要关注内容。

三、一般社会造林的盲目跟风,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损失

近年,社会资金投入我县林业生产,特别是经济林生产的规模不断攀升,也得到了县政府的政策与经济支持,但他们选择树种时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周边某县市有人种植某新品种,产品市场价格很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于是急忙去学习效仿,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种植,以为别人种成功了,一亩地都能挣上万元,我们种成功了,一亩地挣三千元,也很满意了,事实上,这种推算是毫无价值的:市场经济时代:今年桃子能卖十元一斤,没有人能保证明年能卖到每斤两元以上,结局更多的是以产品价格暴跃收场,我们与其盲目跟风,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种些经济效益比较安全的本地传统品种:比如:种植香椿、榆树、刺槐、国槐、桑树等,这些树所生产的香椿芽、榆钱、槐花、槐豆、桑椹都是优质的药食兼用品,如果在宣传、营销上做得好,完全可以获得丰硕的收入,并且,栽植这些树风险很低:这些树种植技术要求低,林产品生产寿命长,即使不能取得很好的林产品收益,也可获得很好的用材收益,况且,这些树种是本地树种,不存在生态安全风险,从观赏角度来说,这些树种的观赏价值并不比外来的那些树种有些许差次。

植树造林与生态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1 引言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 329.47万hm2,森林面积15 894.09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112.67亿m3,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m3,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m3的1/8,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 

 

2.1基础研究薄弱生态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难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而且补偿对象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生态补偿标准和对象,成为制约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2.2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融资机制资金渠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补偿的重点为西部地区,而且以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为主要形式;投入主要以国家为主,地方投入较少;有限的资金主要以毛毛雨的形式,分散用于各个地区,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浪费。 

2.3现行的财税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例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开采量,客观上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滥采滥用,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4征收和使用方式不合理目前,基本上是采取“搭车收费”的方式,收费和使用主要以部门或行业为界,如水利部门收取水资源费、环保部门收取排污费、国土资源部门收取资源费,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也没有真正实现收支两条线。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得不到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2.5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资金的收取和利用都存在很大的漏洞。目前许多证据已经证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的生态建设项目和补偿广泛存在着地方和部门渔利行为,高额的管理成本已经危及到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6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的《防沙治沙法》、《土地承包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植树造林、草地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约束力不强,法律条款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如在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承包人多年投资造林,好不容易等到成材,但法律不允许种树人随意采伐、挖掘具有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的植被,受益艰难,挫伤了当事人投资种树的积极性。这类事例成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典型案例。 

 

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益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改进转移支付办法,突出对生态地区的转移支付;设立对重点生态区的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将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引导省级政府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东部沿海省份向对口支援的西部省份予以各种形式的实物转移支付(如技术、设备、资产转移等)和价值转移支付,东部地区开征生态环境费(税)设立“西部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基金”。

3.2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增收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的开发要逐步提高税率;扩大土地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发挥消费税在环境保护方面“寓禁于征”的调节作用。 

3.3拓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渠道今后可以继续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筹资手段,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特种生态建设债券或彩票,筹集一定的资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到环保产业,争取在股票市场中形成绿色板块。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海外资金,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生态项目的建设。 

3.4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生态保护立法研究,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对象;在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政府控制力不足的条件下,加强产权改革制度的研究,调动民间参与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将政府主导型生态治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民间主导型治理模式。 

3.5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收费制度逐步扩大排污收费的范围,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加大收缴力度,加强对有关部门行政不作为的监督。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收费的实践,制定严格的征收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生态补偿费应该专款专用,用于生态恢复和补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破坏保证金(或抵押金制度),实施费改税的政策改革,建立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 资金筹措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可考虑以下筹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