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1
一、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的组织形式概述
工程项目总承包是项目业主为实现项目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承发包方式,项目承包商主要承担向业主提供设计、施工、材料采购、设备安装及调试、保运等全套服务,有时还会包括融资,这一项目管理模式中,承包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设计、采购、施工三大板块。这种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优点:首先,单个承包商承担全部项目责任,简化了工程建设中的合同组织关系,提高了业主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工程建设的专业水准。第二,总承包项目属于总价包干,因此,业主投资成本可实现再造。第三,总承包可利用分段发包缩短工期。第四,将工程设计与采购安装结合起来,提高了工程综合效益。第五,降低业主风险。缺点:第一,具备总承包资质的大型集团公司不多,专业化水平不足。第二,承包商风险较大,突出体现于工程款回收、工期、质量安全、债务诉讼、劳动纠纷等方面,收益及质量完全取决于承包商实力。第三,工程造价高。
二、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下主要的财务与风险管理内容
承包商通过签订承包合同开展建设安装项目,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安装施工进行全方位管理,这就会涉及工程进度、质量、协调等多方面问题。一般的,总承包模式不允许调价,合同中也会出现“负责自身设计”、“负责业主合同标定要求”等,承担自身与业主的双面风险,还要承担自然风险。在造价高、技术难度大的要求下,极易发生风险。按工程项目阶段分,工程项目总承包过程中的财务与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
1.投标立项风险
主要包括对业主信息了解不充分、信息来源不确切,导致承包商对项目真实状况了解不透彻;商与业主资信问题;竞争对手状况难以了解,导致投标决定发生失误;商不可靠;风险分析不足等。
2.投标报价风险
投标报价将直接影响公司收益。其风险主要包括业主公布信息不足,引起承包商对项目内容范围了解不清;项目要求技术参数无法满足;设计基础资料缺乏,无法对实施阶段进行科学预测,设计上成本分析易出现失误;现场考察工作疏忽、不到位;招标文件要求分析不充分,项目风险评估出现问题;投标报价过低等。
3.合同履行风险
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较多,来自业主、供应商、承包商、自然等多个方面,以下列举主要风险。业主方面:业主故意提高要求,监理工程师刁难;业主资金短缺,延期或无法支付工程款;业主管理水平过低等。供应商方面:供应商供材延期;供材质量不达标;供材清单与实际供材不符;材料短缺等。承包商方面:各专业分包商拖延工期;工程质量不达标;出现索赔、劳务等纠纷;通货膨胀引起的成本控制、利润缩水;设计能力不足引起的施工变动、质量不足、技术风险等。自然风险方面。此外,合同履行期间,合同也可能出现问题,如合同各方责任纠纷、工程索赔纠纷等。
三、基于普遍性的工程项目承包财务与风险控制
1.强化风险意识及财务控制意识
工程总承包商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要意识到工程总承包风险源极多的客观事实,也要树立多数风险可控的信念。财务上,应做好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组织设置;风险管理上,应做好超前分析、认真评估、慎重规划、严格执行及监督。同时,工程项目承包商还应当不断强化法律意识,有效控制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可能风险,避免利益受损,提高企业效益。
2.强化双方信任
承包商索赔难度极高,在索赔处理方法、索赔计价、原因分析上的工作难度极高。因此,承包商应当充分强化业主与自身之间的信任关系,合理地将合同索赔风险分担出去,以提高承包商对索赔条款的应用能力及条款的可靠性。
3.重视投资决策及报价
承包商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实际情况,要全面掌握项目前期资料、工程变更、不可预见状况、物价变动、工期变动等风险关键节点,强化财务分析能力,重点分析业主资金状况、合同权责划分、风险条款、索赔条款等内容,审核业主对承包商的设计、施工等方面要求是否合理,提出合理报价,将投资决策科学化。
4.强化风险预防机制的建设
承包商应当争取将风险问题在投标与谈判阶段解决。通过风险分析,尽可能规避风险。以报价为例,企业可通过吃透招标文件的方式,分析合同中权责条款与风险分担条款,审核业主要求与企业能力的吻合性。通常情况下,报价可在物价变动、新设备应用、工程变更、资料模糊的状况下进行提价,可适当加入各类风险防控条款,如材料质量及相应责任等内容,事先做出约定,将约定体现于合同中,并制定补救措施,以保证企业利润。总之,风险预防关键还是在于对双方实际情况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双方理解各自要求,就能避免很多风险。
5.选择各类方式规避风险
一方面,承包商可通过选择联营体合作与专业分包等方式实现风险规避。当企业自身技术实力不足时,应当充分分析联营体、分包与攻克技术难关的成本效益,业务范围局限性强、技术攻克成本过高且技术不稳定时,就应当尽量寻求专业分包,规避技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不是所有风险都能够防控,因此,承包商还应当通过转移风险的方式规避风险。主要方式为购买保险,除了合同文件中要求保险之外,企业还可以针对项目建设风险关键点,进行特殊保险,以降低企业潜在损失,保险费为工程的直接成本。
四、结语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2
项目融资风险的识别过程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要素:
1、正确判断融资风险的来源,即在时间、费用、技术、法律等方面产生的可能性;
2、可能发生的融资风险事件,即会给项目带来消极影响的事件;
3、融资风险征兆,即指风险存在的指标,或者实际风险事件的表现。项目融资风险的识别一般有以下方法:(1)专家分析法,即由适当人数的专业人士组成专家组就某中心议题发表意见,通过结论的统计和整理,集中群体智慧和专业经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专家组构成的合理性,以及采用有效的机制处理意见冲突的能力,具体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2)网络分析法,即通过建立项目的系统流程图、实施流程图、作业流程图等网络流程图、从中查找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因素、分析风险的起因,以及传递过程对风险的影响。(3)情景分析法,即通过对项目的数字、图表、曲线的描绘,来对项目的某状态进行分析,说明因素变化会产生的结果,其可靠性取决于能否有效的把握因素之间的系统联系,具体运作可通过‘敏感性分析’,‘故障树’进行。
项目融资风险的评估
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是一个知识,推论和搜索的过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项目风险评估本身复杂,需要一个进行知识交流的平台,以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和评估人员的数据整合优势,融资风险评估是在对各单个风险进行量化估计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整合的效果,取决于技术路线能否体现不同的项目融资模式下,风险要素间的系统联系,风险的传递机制和发展阶段的特点。项目融资风险的评估方法建议采用以下几种:
1、模糊综合评判法。项目融资单项风险识别过程中,可利用专家和专业人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同时建立度量风险的指标体系,寻求各单项风险指标与整体风险指标的关系。具体可通过给出各单项风险指标的隶属度来进行.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适合于风险结构不复杂的场合,缺点是过分依赖人的主观判断,从而对复杂系统风险的评估缺乏可靠性。
2、计算机模拟法。这种方法借助于对未来事件的概率估计及随机模拟方法,在解决难以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的动态系统风险问题上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这种方法需要项目参与人员列举项目融资的风险变量及相应概率关系,因而容易产生含糊性。
3、概率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将风险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结合到表示项目总风险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中去,使用这种方法处理变量间存在的相关问题时,需要做出一定的假设。如假设在与总风险有关的单项风险元素间只进行加法或乘法运算;相加或相乘的风险元素是相互独立或线性相关等.‘决策树法’,‘概率树法’是这一方法的代表。
项目融资风险的规避
要想规避项目融资的风险产生,首先,必须在介入项目融资之前,除了做好项目风险识别工作之外,还须做好项目评估工作,即进行项目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对一些可能产生的风险采用一定的对策。如对完工风险可以通过对项目公司与工程建设承包人签署的联合承包合同来锁定工程完工时间、建设成本或造价、项目建设质量、以保障按期运营采用由承建商以某种总合同形式承担,而对于一些跨国项目,承建商不愿意适用固定价格的总合同,也不对项目完工做出法律上的承诺。为了规避风险,项目公司可以通过投保,从承建商之外的第三方寻求完工的保证。另外,可以采用多种支持完工的安排来规避完工风险。而对生产风险则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和信用担保协议来实施,针对生产风险种类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合同文件,对于资源类项目所引起的资源风险,可以利用最低资源覆盖率和最低资源储量担保加以控制。投资者也可以利用混合融资方案来规避风险。关于生产中的技术风险,可以通过采用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生产技术来规避。又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其关键是在于预防。
1、是在项目初期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
2、是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通过签订建立在固定价格基础上的长期原材料及燃料供应协议和无货亦付款的产品出售协议,来减少市场不确定因素对项目收入的影响。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3
关键词:进出易;外汇结算;电汇方式
中图分类号:F7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6-0069-05
在对外贸易中结算方式是困扰当事人的重要问题,因为结算方式选用的正确与否,将关系到能否安全收汇,甚至影响到进出口企业自身的安危。在我国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属于银行信用的信用证方式曾经是被广泛使用的结算方式,在20世纪末,信用证方式曾经占我国出口结算的80%以上,我国的大多数“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至今仍将信用证方式作为出口结算的首选方式,理由是信用证方式风险最小,最安全。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信用证方式的不足日益显现,据笔者调查,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实际业务中信用证方式的使用已急剧下降,属于商业信用的电汇方式已成为对外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本文拟对电汇方式成为主流方式的原因及其风险的规避做初步探讨。
一、电汇方式是当前进出口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
电汇(Telegraphic Transfer,简称T/T)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Tested Cable/Telex)或者通过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给国外汇入行,指示其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一种汇款结算方式。又据其性质,分为“前T/T”(Payment In Advance)和“后T/T”(Deferred Payment)两种。
所谓“前T/T”,即“预付货款”,就是卖方在发货前即已收到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所谓“后T/T”,即“延迟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由卖方先发货,买方在收到货物后再付款的结算方式。
显而易见,“前TIT”,是一种对于出口商较为有利的结算品种。因为,出口商在发货前就已经收到了货款,等于得到了进口方的信贷,其出口的风险程度得到了控制;而“后T/T”则相反,是一种比较有利进口商的结算方式,出口商货款的收回,需要等到进口商收到货物的一段时间之后,实际上等于出口方给予进口商信贷,出口商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从某种程度反映了企业乃至整个地区外贸进出口的特点以及风险偏好。
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贸易的85%以上采取信用证方式。进入90年代以后,信用证使用的比例迅速下降,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电汇结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根据表1的统计,21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使用信用证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0%―20%,企业的出口结算方式主要采用商业手段,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用证使用仍然保持较高的比例,但除中东地区以外,也已经下降到50%以下。
上海从2002-2007年期间,出口增长率多数年份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上升态势。在上海外贸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其结算方式的构成,可以反映出上海出口企业的结算特点和偏好。
表2反映了3种出口结算方式在E海外贸业务中所占比例:电汇占到了50%以上,托收的比例在5%以下,而信用证使用比例介于32%到37%之间,即约1/3。显然,电汇方式已经成为上海出口结算的主流方式。必须指出的是,上海进出口企业采用电汇的实际比例应该比统计数据还要高出一些,因为根据了解,有部分属于贸易结算的外汇,由于种种原因,在电汇方式下直接汇入了个人账户,而按照银行统计的口径,这部分金额无法统计在贸易结算项下。
上海是全国的窗口,上海外贸结算方式的现状可以基本反映出我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外贸结算方式使用的基本情况。
二、电汇方式与信用证、托收方式相比较的优势
电汇方式之成为对外贸易结算的主流方式是同其具有的优点分不开的。与信用证、托收方式相比,电汇方式具有其显著的优点。
1、风险比较 信用证方式虽然风险较小,但也并非是一种无风险的支付方式。进口商或开证行可以利用信用证的“软条款”造成出口方难以履约或单证不符而无法收汇。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市场风险出现时'甚至可以利用单证、单单“严格相符”的原则,以一些非实质性不符点为借口,拒付货款,逃避付款责任,而出口方还要承担信用证的通知费、电报费等额外费用。
托收方式和T/T一样,也是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在托收方式下的出口方与银行属于委托关系。所以,托收方式下出口方收汇客观上存在较大风险,如进口方破产或丧失清偿债务的能力,出口方则可能收不回货款。在进口人拒不付款赎单后,除非事先约定,银行没有义务代为保管货物,如货物已到达,还要发生在进口地办理提货、交纳关税、存仓、保险、转售以致被低价拍卖或被运回国内的损失。在D/A条件下,进口人只要在汇票上办理承兑手续,即可取得货运单据,凭以提取货物,出口人收款的保障就是进口人的信用,一旦进口人到期不付款,出口人便会遭到货款两空的严重损失。同时托收方式也不利于出口方的资金周转。在托收方式下,出口方的收汇时间晚于L/C(即期),尤其是D/P(远期)和D/A方式,更不利于资金周转。实质上等于出口方向进口方提供了无偿的信贷。由于收汇的期限较长,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出口方还有可能因合同货币贬值而带来损失。
电汇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对出口商虽然具有较大的收汇风险,但在我们出口实际中其风险仍然处于可控状态。例如,在出口结算方式大多数以电汇方式的情况下,上海保持了较高的外贸出口结汇率,根据上海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04~2007年的出口结汇率分别为:98.93%,99.03%,100.12%,99.99%,上海出口收汇的坏账比例最高年份的2004年也只占1.07%,而2007年仅有0.01%,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换言之,对于上海出口企业而言,选择TFF并没有增加收汇风险,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费用比较 信用证方式费用较高。信用证的相关费用不仅有显性费用,而且还有隐性费用。显性的费用是指与非证结算方式相比需要额外支付的银行费用,包括开证费、通知费、议付费、电报费、保兑费等。在带不符点出运情况下,需要支付开证行的不符点费、电报费和单据处理费,一般一个不符点需花费的整体费用在150―200美元之间。隐性的费用是指进口商借用银行信用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隐性费用高也是进口商不愿采取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
在托收方式下,进出口双方达成D/A方式付款的话,出口方还需要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隐性费用,增加机会成本。同时,在D/P条件下,进口人在未付清货款前,不能取得货运单据,无法提走货物,货物的所有权仍属出口人,但如进口人到期拒不付款赎单,出口人虽然还可把货物另行处理或运回来,但需要承担一笔额外费用及降价处理等损失。
电汇方式由于不经过银行处理单据,其费用相对于信用证要低很多,与托收方式相比较在费用上也有较大优势,这是人们愿意采用电汇方式的重要原因。
3、手续和时间的比较 电汇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汇款手续简便,速度快,一般3个工作日内可以到账。而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立信用证的手续繁琐,银行力、理程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工作效率低,且只负责单据表面与信用证严格相符,不涉及货物。而在托收方式下,出口方需要先将货物和全套跟单汇票通过托收行和代收行交由进口人手中,如果在D/A或是D/P远期的条件下。出口人还需等到汇票到期日才能拿到货款,因此在时间上并不占优势。同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进口人还要在汇票上承兑,力、理相应的手续,因此在手续上也比较繁琐。笔者在对上海10多家进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选择以T/T为主要结算方式的企业中,有约半数的企业结算期限在0-30天内,其余约半数的企业其结算期限则在90天之内。然而,以L/C为主要结算方式的企业其结算期限均超过90天,由此可见,使用T/T方式可以大大缩短结算期限,从而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顺应了现代物流的要求。
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不管是从费用方面还是手续方面,T/T是在这3种结算方式中手续最简便,速度最快,费用最低,在实际业务执行中其风险也并不大。这无疑是进出口商比较愿意采用电汇结算方式的主要原因。
三、电汇方式的风险及规避方法
综上所述,电汇方式具有汇款手续简便,汇款速度快,汇款费用低,占用资金少,是国际贸易结算中最便捷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它属于商业信用,因而仍具有较大的风险。对于进口商而言,在“前T/T”方式下容易产生损失预付款的风险,而对于出口商而言,在“后T/T”方式下容易产生收汇风险。在我国进出口业务中,因采用电汇方式而遭受货款损失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所以,在对外贸易结算中选择电汇方式时必须注意风险的控制,采用有效手段来降低风险。一般来说,选择这种支付方式的前提是买卖双方都具有良好的信用,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经历。规避电汇方式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运输单据规避收汇风险货物在装运港装船后,出口方通常即可获得提单等全套运输单据。但是为了规避收汇风险,除非进口方有足够的信用,出口方不应立即将正本提单交付给进口方,防止进口方在获得物权象征的正本提单后,逃避付款责任。出口方的做法是:可以先将提单副本交至进口方,证明货物已经按照合同规定装运。在获得银行出具的进口方电汇货款的收据以后,再将正本提单等全套运输单据交付给进口方。出口方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获得进口方传真的电汇收据与交付正本提单或指示承运人放货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差,以保证银行将款项汇出,从而规避进口方在获得正本提单后立即向银行撤销汇款的风险,因此,最稳妥的方法是汇款到账后再提交提单正本。
2、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控制收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在商品出口中发生的、保险人(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向国外买方提供信用的出口商或银行)签订的一种保险合同。根据该保险合同,被保险人向保险人交纳保险费,保险人赔偿保险合同项下买方信用及相关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有两种:一种是承保出口商的国外风险和对出口信贷的保险;另一种是卖方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免除买方不付款等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使出口人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不必承担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达到推动外贸出口、减少出口企业收汇风险的目的,同时,投保后可提高出口企业信用等级,有利于获得银行打包贷款、托收押汇、保理等金融支持,加快资金周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还可为企业提供客户信用调查、账款追讨等其他业务。但是,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责任范围是因买方破产、拖欠货款、拒收货物等的商业风险和因买方所在国家动乱、或政府法规变动等的政治风险而导致卖方无法收汇的情形。只有当出口业务因这两个风险导致损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才给予赔偿,任何因第三方责任而引起的损失均在其免责之列。所以,并非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即可万事大吉。
我们在合理利用非信用证支付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时还应注意:(1)应充分了解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规定的年度保底保额,投保人只要年度投保金额能达到双方协议规定的要求,对出口收汇有保障的定单(如T/T结算,并已收取定金,且进口国政治稳定)就可以不必投保,以减少保费支出。(2)投保人在投保时应按“保险单明细”如实申报,如有遗漏,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补报;货物出口后,若要更改收汇方式,应事先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否则,一旦出险,相关的损失只能由投保人自己承担。尤其不能为吸引客户,而听信客户的口头承诺,擅自改变收汇方式,从而引发收汇风险而得不到保险公司赔偿的严重后果。(3)合理利用信用保险进行融资业务,即可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而及时得到银行的融资,从而促进贸易的顺利进行。(4)可以利用信保公司发达的业务网络较全面地调查客户资信情况,从而避免出现欺诈等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或不必要的贸易纠纷。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4
[关键词]铅锌精矿、取样方法、随机性、代表性
中图分类号:TF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73-01
1、前言
本文针对韶关冶炼厂进厂铅锌精矿原料的特点,以国标取样方法为参考,结合市场经济与诚信实际,分析与论证了国家标准、原取样方法的不适应性,论述了产生现用取样方法产生的背景,方法的特点与优点,同时也分析了现用方法的不足,对现用取样方法的完善提出了理论依据与补充,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较好效果。
2、国家标准取样方法浅评
2.1 取样代表性是任何取样方法的核心,取样代表性的理论依据是随机与概率远离、正态分布及概率密度远离、区间估计原理。通俗的说,取样代表性的保证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2.1.1 检验批的品质波动呈正态分布,并且波动幅度较少。
2.1.2 检验批内所有部位都可以且可能随机取到,并且随机的概率相等。
所取的份样数要足够,使统计的平均值在置信区间的概率能满足风险要求。
2.2 国标为此对浮选精矿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细化,方法严密而且逻辑性强,对浮选精矿而言,其代表性是有保障的,同时也是制定类似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制定总思路。针对浮选精矿,其相对品质波动较少,均匀性较好,更重要的是国标所推荐的无系统误差取样法即系统取样法,对冶炼厂家的进货检验是不现实的,冶炼进厂精矿由于产地与生产方式差别,含量与品质波动差别很大。国标的取样点确定是根据品质波动类型与大小确定的,而品质波动的测定是个复杂且工作量巨大的任务,国标都是以主元素铅锌为品质特征,而未考虑伴生金属如银,往往价值较大且波动较大。国标的随机布点是为保证其随机性,但在取样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风险,监督与抽查相对较难。近期铅锌银价格上涨,而冶炼效益却未增长,企业风险承受力降低,对取样代表性要求更高。针对国标的铅锌精矿取样方法的不足与韶冶的具体情况,应对精矿取样方法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3、韶关冶炼厂进厂铅锌精矿原取样方法探讨
原方法对国标在韶冶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细化,操作性较强,应用了十几年,基本能保证取样代表性。其不足之处主要有:
3.1 进厂精矿由于产地与生产方式的差别,含量与品质波动较大,有时取样质量波动较大,存在较大的取样风险。数据见表1。
3.2 进厂精矿特别是铅精矿、铅锌混合精矿,较大部分是人工配矿,主元素铅锌的品质波动较少,伴生金属如银的品质波动较大,存在较大的取样风险。数据见表2。
3.3 随机布点的目的视为保证份样的随机性,但在取样过程中,却可能对企业造成一定风险。
3.4 铅、锌、银等金属价格上涨,而冶炼效益却未增长,企业风险承受力降低,必须提高取样代表性的置信概率,降低经营风险。
4、韶关冶炼厂现行取样方法
4.1 现行方法产生原因分析
现行取样方法与原方法相比,无论是在取样方式与所取份样数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4.1.1 进厂精矿品质波动较大,一些人工配矿的伴生金属尤其是金属银的品质波动较大,原先18点/60t份样数的取样代表性的置信度下降了。为了提高置信度,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就必须增加取样点数。
4.1.2 原来取样方法主要依靠取样操作人员来确保取样随机性,在取样过程中,冶炼厂存在较大风险。为降低风险,规避人为因素,采用了通过抓乒乓球形成随机函数,来进行布点取样。
4.2 现行取样方法简介
4.2.1 所需工具:平均分成5等份,有6个点的取样杆。
4.2.2 韶冶现行取样方法是分三种方案,每个方案布12杆,每杆2个点。通过摇骰子方法随机确定一种方案,再继续通过摇骰子方法确定每杆具体哪2个点。这就有效的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本企业和客户做到了公平、公正。
4.3 现行取样方法优点与不足
4.3.1 优点
4.3.1.1 现行取样方法弥补了原方法的不足,取样份样数增加,使取样置信度加大,保证了取样的代表性,经统计的平均值在置信区间的概率能满足风险要求。
4.3.1.2 通过抓乒乓球产生随机函数,使得取样更具科学性、随机性,能够大大降低企业风险,方便了实际操作的管理。
4.3.2 缺点
4.3.2.1 现行取样方法中取样方案较少,只有3种。
4.3.2.2 每个取样方案的图形中取样点数过于密集,而取样杆数过于疏散。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5
(一)发展规划不完善
传统的地质勘探单位是计划经济模式,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当进行企业化改革后,两种体制过渡与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地质勘探单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经营实力差,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在生长战略、经营方式等方面不能有效进行市场化调整,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二)盈利能力不稳定
地质勘探单位改制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能马上消除,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因为地质勘探行业的特殊性,难以获得较大的市场化投资,部分资金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改革后一方面财政拨款减少,一方面企业不能及时完成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盈利能力不稳定,固定资金明细不足。因此,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最大问题就是因为经营效果不好,引起自身的财务风险及损失。
(三)资产结构不科学
地质勘探单位存在资产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筹资方式不当、负债期限不合理。筹资不当主要指:地质勘探企业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筹资方式,导致企业因违约而造成的额外经济费用损失。不合理的负债期限指:地质勘探单位不能贯彻筹资匹配原则,将短期筹集资金进行长期建设使用,导致资金的使用与归还期限不符合,从而发生财务风险。(四)市场信息失真地质勘探单位主要的经营决策是依靠市场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深人,现阶段市场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化,地质勘探单位还会面临失真的市场信息所带来的损失。所谓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买方市场、同行业竞争、财务信息的不真实,获得信息成本较高,致使地质勘探单位出现错误的经营决策,误判客户的信用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
(1)地质勘探单位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理念,培养员工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员工应对市场竞争的实力,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能灵活处理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地质勘探单位必须加快企业化改制步伐,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企业的财务机构必须高度关注纳税统筹工作方案,实现科学节税效果,以免因为不规范的企业活动增加纳税风险损失。要通过培训、进修、绩效考评等方式,调动员工提高地质勘探技术和管理输出能力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地质勘探市场。在企业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在动态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时性效果。
(二)增强单位的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经营业务十分宽泛,重点业务指矿业开发、矿权经营、工勘施工、地质测绘等方面。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后,应该发挥本行业的特殊优点,兼顾地质技术方面的服务与市场化经营效果。具体说来,地质勘探单位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要充分实现地质成果和技术服务的商品化转变,注重多种经营与对外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为规避企业因为盈利能力不高造成风险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通过调整资产结构规避风险
地质勘探行业以地质相关的业务为工作对象,投资期限较长,投资风险较高,过于激进或者保守的营运资本投资方式不适应于该行业,必须综合相关风险和收益,采用配合型的营运资本筹资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有很多,能尽量实现筹资的匹配要求,长期投资与长期资金相对应,短期投资由短期资金相匹配。并且这种筹资匹配原则适应范围较广,长期资本和流动资金都可以,能使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相对平衡,提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信用评估机制,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尤其是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财务风险,必须完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应收账款的责任与具体机构和人员相联系,使工作人员回收款项的效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工作落实到人头,出问题有明确责任人负责。对拖欠企业欠款行为及时追讨,保证按时结清与回收,预防财务风险隐患。严格审查预付账款,大额资金支付应该提请资金支付方案,审查不合格者不予以支付,坚持用健全的信用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恶化。
三、结语
风险规避的优点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风险;规避;策略
计算机辅助审计,指的是在进行审计和审计管理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或任务。它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技术,具有准确率高、计算速度快的显著优点。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控制。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种类
1.来自计算机的风险
(1)系统控制风险。计算机系统所处的环境会引发一定的风险,与软件风险相较而言,系统控制风险更多是指一种硬件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十分庞杂,文件记录以及系统操作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之互联网的接入,系统本身存在漏洞,使病毒、黑客有可乘之机,从而威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2)审计软件风险。审计软件风险一般是由审计软件自身缺陷导致的。软件升级跟不上审计工作的步伐,或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都会造成数据分析、计算存在偏差,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另外,审计人员对软件使用不当、对审计业务不熟悉,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2.来自财务数据的风险
该风险多发于数据转换环节,在转换库、计算库、报表库及指标库中较为常见。
(1)数据真实性风险。审计线索的变化,使得电算化系统可以被人无痕地修改数据,包括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乃至数据来源等机内文件,倘若有人蓄意改动公式,编写虚假的财务报表,再把公式还原,其他人将难以判断该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传统审计追踪审查中,审计人员更多是凭借个人经验和判断来入手,这就使电算化系统下真假数据的甄别具有很大的难度。
(2)数据客观性风险。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达成审计目标。当审计人员取证时,被审计单位如果对一些重要资料有所保留,或刻意隐瞒会计程序变更、人员权限变更等变更事项,将会对审计证据、审计人员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影响。
3.来自审计行为的风险
(1)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及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是无法适应工作要求的。审计队伍结构老龄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审计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专业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能,这就导致审计人员的结论可能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不吻合。而一些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只局限于较浅的知识技能,达不到熟练分析系统结构的要求,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时刻具备风险意识。如果审计人员、疏于防范,对审计过程抱以应付的态度,审计不认真,会使审计发生错误,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规避策略
1.强化内控机制审计
会计电算化与其内部控制机制密不可分。作为审计人员,应严格审查该机制中业务事项的流向、业务处理范围的变更、业务控制的结构等电子数据;应明确特定业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对内部控制如何确保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有较好的把握;应针对内控机制进行符合性测试,了解制约手续是否有制定的必要、必须的手续怎样办理以及谁来落实等几个关键问题,处理内控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对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相关信息的收集,包括计算机的硬件信息、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软件信息、人员构成信息及风险防范措施情况等,还要对审计单位出具的数据资料进行仔细核实,检查是否属于有效审计时间内的数据信息,是否属于结账后的财务数据,是否备有纸制账册和报表,是否由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现场备份财务数据得来,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规范审计制度建设
规范审计制度建设,可以为控制和规避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提供有力保障。纵观我国的审计制度建设,虽然包括《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在内的一些审计准则相继出台,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用于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时势需要。只有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程序做好规范,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度建设,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审计造成的风险。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将对风险规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应设立审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后续教育,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特别是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保持审计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另外,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制度学习,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辨别能力,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行事,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随着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审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辅助审计隐藏的风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应强化内控机制审计,完善审计制度建设,明确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和具体职责,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将各方面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审计数据完整准确。